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資料_第1頁
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資料_第2頁
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資料_第3頁
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資料_第4頁
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植物保護學課后習題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癥狀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當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環境條件干擾時,其正常的生理機能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生理、組織和形態病變,引起植株局部或整體生長發育出現異常,甚至死亡的現象。2什么叫病狀和病征?各舉幾個病例說明。病狀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異常狀態,如變色,壞死,腐爛,萎蔫和畸形等。馬鈴薯干腐病和甘薯 軟腐病。類型定義分類1.變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綠色或發生顏色變化具體又可分為褪綠、黃化、花葉、紅葉、脈明等類型。2.壞死植物的細胞和組織受到破壞而死亡。壞死最常見的就是病斑,其它有葉枯、莖枯、穿孔、瘡痂、潰瘍等類型。

2、3.腐爛植物細胞和組織發生較大面積的消解和破壞,幼嫩和多肉的組織易發生。腐爛可分為干腐、濕腐和軟腐。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爛的類型。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導致枝葉萎垂的現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生理性萎蔫一由于土壤中含水量過少,或高溫時過強的蒸騰作用而使植物暫時缺水, 若及時供水,則植物可恢復正常。病理性萎蔫一植物根或莖的維管束組織受到破壞而發生供水不足所出現的凋萎現象, 女口黃萎、枯萎和青枯等。這種凋萎大多不能恢復,導致植株死亡。5.畸形因病組織或細胞生長受阻或過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態異常。如矮縮、矮化、葉片皺縮、卷葉、蕨葉、瘤腫、叢枝或發根、徒長及變葉等。病征是指寄主在發病部位出現的病原物的子實體。

3、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現出不同的形狀、顏色和特征。其中常見的有霉狀物、粉狀物、銹狀物、粒狀物、膿狀物等。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見大量霜霉狀物。多種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病征類型定義1.霉狀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種毛絨狀霉層。2.粉狀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層。3.銹狀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皰狀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鐵銹色的粉狀物。4.粒狀物植物病部產生的顆粒狀物。5.膿狀物植物病部在濕度較大時產生膠粘狀、似露珠的白色或黃色膿狀物,即菌膿,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膠粒。是細菌病害特有的病征。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兩者有何不同?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適宜的環境條件等)引

4、起的病害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沒有病原生物的參與,因而不能在植株個體間互相傳染。非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稱為侵染性病害或傳染性病害。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細菌、病毒、病原線蟲和寄生性植物等,因此,按其病原生物的類型又可分為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線蟲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等。侵染性病害在植株間能夠相互傳染。性質成因傳染性關系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如不適宜的環境條件等)不能在植株個體間互相傳染非侵染性病害常常誘發侵染性病害的發生侵染性病害病原微生物侵染在植株間能相互傳染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1. 寄生性和致病性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何聯系?病

5、原物的兩個重要屬性:致病性:是指一種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發病的能力,這種生物稱為病原物。強調病原物從寄主體內獲 取養分的能力。寄生性:一種生物從其他活的生物中獲取養分和水分的能力稱為寄生性。強調病原物破壞寄主的能力。聯系:絕大多數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寄生性的強弱與致病性強弱沒有一定的相關性2. 簡述植物病原真菌的無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特點及其在病害發生和流行中的作用。真菌的繁殖形式: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性細胞或性器官的結合過程而直接由菌絲分化形成孢子的繁殖形式。真菌的無性孢子常見的有:游動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有性繁殖:是

6、指真菌通過性細胞或性器官的結合而產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常見的有性孢子有:休眠孢 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擔孢子。3. 霜霉病菌P21、白粉病菌P22、黑粉病菌P25、銹病菌P26等所致病害各有何特點?各舉一例說明。4. 如何進行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的初步診斷?(分別參照書本P32,37,43)植物真菌病害的診斷:是采用必要的鑒定技術和方法,運用病理學和真菌分類學的知識確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環節。只有正確地診斷病害, 才能對癥治療,有效地開展防治。包括癥狀診斷,顯微鏡檢查診斷,病原物致病性的測定。細菌病害的診斷除根據寄主表現的癥狀特點外,更可靠的方法是

7、觀察“噴菌現象”。因為由細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無論是維管束組織受害還是薄壁組織受害,病原細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組織內,所以在顯 微鏡下觀察時,病組織內的大量細菌即會呈水霧狀從病部噴出。噴菌現象即是植物細菌病害診斷的可靠方法,同時也是區別細菌病害與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簡便手段之一。植物菌原體病害的癥狀主要是引起寄主變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黃化、矮化或矮縮、枝葉叢生、葉片變小、花變葉等。傳播介體主要是葉蟬、飛虱、木虱和蚜蟲等。植物菌原體和木質部細菌性病害,在癥狀表現上往往與某些病毒病害難以區別,目前診斷主要依據電鏡觀察菌原體的形態、血清學反應以及四環素與青霉素對病害有無一定的治療作用等。病毒診斷:田

8、間癥狀觀察t病毒立體形態和大小測定t寄主范圍測定t傳播方式測定t細胞病理學鑒定t血清學鑒定5. 比較根結線蟲、莖線蟲和胞囊線蟲在形態及引起病害癥狀上的不同。P476. 如何防治菟絲子的危害 ?1 )控制菟絲子的危害,最基本的防治措施是采用清潔的種子,嚴禁調運帶有菟絲子種子的種苗;2) 利用寄生菟絲子的炭疽病菌 制成生物制劑,在菟絲子危害初期噴灑;3 )在以營養生長為主的菟絲子生活史的早期,進行人工拉絲防除7. 引致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 由于植物自身遺傳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遺傳性病害或生理病害;(2) 由于物理因素惡化所致的病害,如低溫或高溫造成的凍害或灼傷,土壤水分不

9、足或過量引起的旱害或漬害,光照過弱或過強引起的黃化或葉燒,大氣物理現象造成的風、雨、雷電、雹害等;(3) 由于化學因素惡化所致的病害,如肥料或農藥使用不當引起的肥害或藥害,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缺素癥,大氣與土壤中有毒物質的污染與毒害,農事操作或耕作栽培措施不當所致的病害等。8. 解釋下列名詞:菌絲體:菌絲成叢或交織成團的絲狀體稱為菌絲體子實體: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過營養生長階段后,即進入生殖階段,形成各種繁殖體即子實體。轉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兩種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子囊果:子囊大多產生在菌絲體形成的包被內,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子實體,稱作子囊果。非侵染性病害:

10、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適宜的環境條件等)引起的病害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稱為侵染性病害或傳染性病害。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從一種孢子萌發開始,經過一定的營養生長和繁殖階段,最后又產生同一種孢子的過程。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先殺死寄主植物的細胞和組織,然后從死亡細胞和組織中吸收養分,其營養方式稱為死體營養型。活體營養型: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從死寄主植物的細胞和組織中獲得營養物質,其營養方式稱為活體營養型。第三章寄主與病原物的相互作用1. 試述植物病原物在致病過程中的化學致病機制。病原物的致病作用(1 )酶的作用 病原物能產生角質酶、果膠酶、纖維

11、素酶、半纖維素酶和蛋白質酶等多種降解酶類,這些酶類在病原物的侵入、植物組織浸離和細胞死亡之中起著重要作用。(2)毒素的作用 毒素是病原物產生的除酶和生長調節物質以外的對寄主有明顯損傷和致病作用的有害代 謝產物。(3) 生長調節物質及作用植物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受植物體內生長調節物質的控制,這些生長調節物質主要有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脫落酸等2. 試述植物的抗病機制。(1 )固有抗性:植物的固有抗性主要是以其機械堅韌性和對病原物酶作用的穩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擴展。(2 )誘發抗性:病原物的侵染可引起寄主植物一系列組織結構的變化和一些生理生化物質的積累,這些變化有的與抗病性密切相關。

12、3什么是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病原物的致病性變異有哪些途徑?(詳細參照書本p56)不同病原物對寄主的致病性不同,同一種病原物對不同寄主的致病性也有明顯的差別。4什么是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各有何特點?P57*垂直抗性:又稱為特異抗性或小種專化抗性,是指寄主與病原物之間有特異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種 能抵抗某一病原物或某些生理小種的侵害,但對其他一些病原物或其小種則沒有抗性。特點:具有這種抗性的品種多表現為免疫或高度抗病,但其抗病性往往不能持久,常因病原物小種發 生變化而表現為感病;在遺傳學上,垂直抗性是由個別高效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抗性遺傳表現為質量遺傳。*水平抗性:也稱為非特異抗性或非小種專化性,

13、是指寄主與病原物之間沒有特異的相互作用,即寄主 品種對病原物所有小種的抗性反應一致的。抗性的機制:固有抗性和誘發抗性。特點:具有這種抗性的品種多表現為中等抗病,抗病性較為穩定持久;在遺傳學上,水平抗性是由多個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遺傳表現為數量遺傳。5什么是基因對基因學說?如何理解基因對基因學說對抗病育種和病害防治的意義?P58第四章昆蟲與人類的關系1. 昆蟲綱的主要鑒別特征有哪些?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體軀由若干體節組成,并明顯地集合成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個體段 頭部是感覺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一對觸角,通常還有復眼以及單眼 胸部是運動的中心,生有3對足,一般還有2對翅 腹部是代謝和生殖的中心,

14、腹腔內含有大部分內臟,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2. 昆蟲綱繁盛有哪些表現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總體而言,昆蟲綱的繁盛主要表現在一下4個方面:(1 )種類最多(占地球所有動物數的2/3,約占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半);(2 )數量最大;(3 )分布廣泛形成原因:昆蟲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動物界最繁盛的類群,是其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長期自然 選擇的結果。(1)歷史久遠;(2)有翅善飛;(3)相對體小;(4 )繁殖力強;(5)食性廣泛;(6 )具有變態和發育階段性3. 昆蟲的益與害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昆蟲的益和害分別表現:害蟲:在人類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會受到昆蟲的侵害,通過危害經

15、濟動,植物和傳播疾病給人類造成了重大損失的昆蟲。農業害蟲(蚜蟲,飛虱和葉蟬),衛生害蟲(蚊,蠅,蚤,臭蟲,蟑螂)益蟲:有些昆蟲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造福人類,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是有益的,因而通稱為益蟲1)工業原料昆蟲2)傳粉昆蟲3)天敵昆蟲4)藥用昆蟲5)食用飼用昆蟲)文化昆蟲第五章昆蟲的形態結構1. 昆蟲的口器有那些常見類型?分述它們的構造和危害特點。常見類型: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銼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捕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害蟲危害的共同特點是:造成植物明顯的機械損傷,在被害部位常見件到各種殘缺或破損,使組織或器官的完整性收到破壞。 吸收式口器害蟲危害的共同特點是:其取食造成了

16、植物生理過程的破壞,加上植物對受害的動能反應,常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危害狀。如植株體內水分,氨基酸和糖類的大量消耗,使植物營養失調。 刺吸式口器害蟲是多種植物病毒的重要傳播媒介。2. 昆蟲的胸足和翅有那些常見類型?翅有哪些連鎖方式?熟記假想脈序的構造。昆蟲胸足的類型:1)步行足2 )跳躍足3 )開掘足4 )捕捉足5 )游泳足6 )攜粉足翅的常見類型:1)膜翅2 )毛翅3 )鱗翅4 )纓翅5 )覆翅6 )半鞘翅7 )鞘翅8 )棒翅。常見連鎖方式有:膨肩連鎖、翅軛連鎖、翅韁連鎖、翅鉤連鎖和翅褶連鎖P78圖不同類群的昆蟲的脈序有多種變化,而在同一類群中則相對穩定。為了便于描述各類昆蟲脈序的變化,人們研究

17、歸納出了假想模式脈序,把多樣化的脈序歸為一個基本形式。3. 掌握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構造及常見類型。P80雌性外生殖器稱為產卵器。典型的產卵器是由3對產卵瓣組成雄性外生殖器稱為交配器。昆蟲雄性交配器的構造比較復雜,較典型的是管狀陽莖式的交配器,主要由 陽莖和抱握器兩部分組成。4. 體壁可分為哪些層次?表皮層各層次的主要化學組成和作用是什么?昆蟲的體壁由內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細胞層和表皮層3部分組成,表皮層是皮細胞的分泌物,底膜則由血細胞分泌而成。表皮層是體壁的最外層,結構比較復雜,由內向外可分為內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層。1)內表皮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層,一般柔軟而色淺,主要成分是含有幾丁質和蛋白質

18、的復合體。作用:可 使表皮層具有特殊的彎曲和伸展性能,并表現出一定的親水能力。2)外表皮位于內表皮外方,主要成分也是幾丁質和蛋白質,但其蛋白質已鞣化為骨蛋白,因而已失去親 水性,色深而堅硬,性質更加穩定。3)上表皮是表皮最外面和最薄的一層,結構成分和性質很復雜,是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昆蟲體壁皮膚 的作用就是由上表皮表現出來的。上表皮的主要成分是脂類和蛋白質,不含幾丁質。上表皮的層次因昆蟲 種類而不同,一般可分為 3層,即由內向外依次為表皮質層、蠟層和護蠟層。5. 掌握昆蟲主要內臟器官的構造特點和生理功能。(詳細參照書本P83)1 )昆蟲的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 )包括一條自

19、口至肛門、縱貫于血體腔中央的消化道消化道分 為前腸、中腸和后腸 3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攝取、運送、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2 )排泄系統主要是馬氏管,馬氏管的功能相當于高等動物的腎,能從血淋巴中吸收含氮代謝廢物,再 經腸道與食物殘渣一同排出體外。3 )循環器官的主體是背血管,主要功能是運輸養料、激素和代謝廢物,維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壓、滲透壓和離子平衡,以及對侵染物產生免疫反應等。4 )呼吸系統依其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氣門、氣管和微氣管3部分。主要靠擴散作用和呼吸運動的通風作用,使空氣由氣門進入氣管、支氣管和微氣管,最后到達各組織,呼吸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也通過氣管系統逸出體外5 )神經系統聯系著體表和

20、體內的各種的感受器和效應器。由感受器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經過神經系統的協調,支配各效應器作出適當的反應。由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周緣神經系統組成。6 )生殖系統包括外生殖器和內生殖器兩部分,外生殖器用以完成兩性的交配和授精,內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與其相連的管道、附腺等組成。內生殖器官的作用是產生成熟的性細胞(卵子和精子)。7 )內激素和外激素由蟲體內的各種腺體分泌的微量化學物質,對昆蟲的生長發育和行為活動起著重要 的調控作用第六章昆蟲生物學1. 昆蟲主要有哪些生殖方式?它們各有何特點和生物學意義?P861 )兩性生殖,又稱為兩性卵生,必須通過雌雄兩性交配,精子與卵子結合(即受精)后,雌

21、蟲將受精卵產出體外,每粒卵發育成 1個子代個體。絕大多數昆蟲都以這種方式繁衍后代,其中包括卵生,胎生和 卵胎生;兩性卵生的生殖方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兩性生殖演化而來。2 )孤雌生殖,也稱單性生殖,是指雌蟲的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新個體得現象。如蜜蜂、蚜蟲和一些 粉虱、介殼蟲、薊馬等;4 )多胚生殖,在1粒卵能發育成成 2個以上胚胎,每個胚胎均能發育成1個子代個體的生殖方式。多胎生殖是對活體寄生的一種適應,多胚生殖使得其一旦找到理想的寄主便可產生較多的后代。5 )胎生,有些昆蟲(如高等雙翅目昆蟲)的胚胎發育是在母體內完成的,自母體所產出的是后代的幼 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胎生。4)

22、幼體生殖,一些昆蟲在幼蟲期就能進行生殖的現象。如癭蚊,搖蚊,蚜蟲2. 昆蟲各發育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各有哪些特點?幼蟲和蛹各有哪些類型?(詳細參照書本p87-90 )(1 )卵期對于行兩性生殖和卵生的絕大多數昆蟲來說,卵是個體發育的第1個蟲態。卵期的發育亦即胚胎發育。(2 )幼蟲期昆蟲的幼體從卵內孵出到發育為蛹(全變態類)或成蟲(不全變態類)為止的發育階段,稱為幼蟲期或若蟲期。主要是通過大量取食,為發育成性成熟、能生殖的成蟲,因此大多數植物害蟲的危害期多在幼 蟲期。3)蛹期蛹(pupa)是昆蟲由幼蟲轉變為成蟲時,必須經過的一個特有的靜息蟲態。其生命活動雖然是相對靜止的,但其內部卻進行著將

23、幼蟲器官改造為成蟲器官的劇烈變化。4)成蟲期成蟲(adult )是昆蟲個體發育的最高級階段,具有判別系統發生和分類地位的固定特征,是完成生殖和使種群得以繁衍的階段。成蟲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圍繞著生殖而展開的。幼蟲分為:1)原足型幼蟲 2 )多足型幼蟲 3 )寡足型幼蟲 4 )無足型幼蟲根據翅和觸角、足等附肢是否緊貼于蛹體上,以及這些附屬器官能否活動及其他外形特征,可將蛹分為 離蛹、被蛹和圍蛹 3種類3. 掌握昆蟲的變態類型及其特點。(1 )不全變態不全變態是有翅亞綱外生翅類具有的變態類型。其特點是,一生只經過卵期、幼期和成蟲期3個發育階段,幼期的翅在體外發育,成蟲期的特征隨著幼期的發育逐漸顯現出

24、來。不全變態又可分為半變態、漸 變態和過漸變態 3個亞型。半變態的幼期水生,其幼體在體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運動器官及行為習性等方面均與成蟲有明 顯的分化,因而特稱為稚蟲。如蜻蜓目等。漸變態的幼期與成蟲期在體型、習性及棲境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幼體的翅和生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故稱為若蟲。如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過漸變態為纓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殼蟲具有的變態類型。與一般漸變態不同的是,由幼期轉變為成蟲期需要經過一個不食和不大活動的類似蛹的蟲齡,特稱為“偽蛹”或“擬蛹”。(2)全變態全變態是有翅亞綱內生翅類脈翅目、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等所具有的變態類型。其特點是一生經過卵

25、、幼蟲、蛹和成蟲4個蟲態,幼蟲期的翅在體內發育,幼蟲與成蟲間不僅在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棲境和生活習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4. 名詞解釋:孵化:昆蟲完成胚胎發育后,幼蟲或若蟲破卵殼而出的現象。幼蟲期或若蟲期:昆蟲的幼體從卵內孵化到發育為蛹(全變態類)或成蟲(不全變態類)為止的發育階段。齡期:相鄰兩次脫皮所經歷的時間。蛹期:自化蛹至羽化為成蟲所經歷的時間。羽化:成蟲從它的前一蟲態(蛹或末齡若蟲和稚蟲)脫皮而出的現象。成蟲期:成蟲自羽化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產卵前期:成蟲從羽化到開始產卵所經過的歷期。補充營養:對性腺發育不可缺少的成蟲期營養。雌雄二型:同種昆蟲雌雄個體之間除生殖器

26、官外,還是個體大小、體型、體色、構造等(第2性征)方面存在著性二現象多型現象:同種昆蟲同一性別的個體間在身體大小、體色、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現象。生殖力:世代:昆蟲由卵(或幼蟲和若蟲)發育到成蟲開始產生后代為止的個體發育過程稱為一個世代或生命周期生活史:是指昆蟲在一定階段內的個體發育過程。*休眠:由不良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的,當不良條件消除時,昆蟲便可以立即恢復生長發育。*滯育:昆蟲在一定的季節或發育階段,不論環境條件合適與否,都會出現生長發育停滯,不食不動的現象。食性:不同種類昆蟲取食食物的種類和范圍不同,同種昆蟲的不同蟲態有事差異很大,昆蟲的這種對食物 的選擇性,成為食性。趨光性:是指昆蟲

27、對光的刺激所產生的趨向或背向活動。趨化性:是指昆蟲對化學物質的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假死性:昆蟲受到某種突然刺激時,立即表現為身體扭曲,靜止不動或從原停留處跌落下來呈“死亡”狀態,稍停片刻又恢復正常活動的現象。*群集:指同種昆蟲的大量個體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習性。*擴散:昆蟲個體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空間變化的現象,通常也稱為蔓延,傳播或者分散。*遷飛:昆蟲通過飛翔成群而有規律地從一個發生地長距離地轉移到另一個發生地的現象。擬態:是指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環境中其他物體的姿態,得以保護自已的現象。保護色:昆蟲具有與其生活環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顏色,以有利躲避天敵視眼而保護自已。第七章昆蟲的分類1

28、. 物種的概念是什么?何謂雙名法、三名法和優先律?(1)物種的概念物種是分類的基本階元,很多相近的種集合為屬,很多相近的屬集合為科,依次向上歸納為更高級的階元,每一階元都代表著一個類群。(2)命名法種的命名通常采用雙名法,即學名由兩個拉丁詞構成,屬名在前,種名在后,有時還附上命名人的姓。 如棉蚜的拉丁學名為 Aphis gossypii Glover 。亞種的學名由屬名、種名和亞種名 3個詞組成,即在種名 之后再加上亞種名。一種昆蟲的名稱采用最早給予它的可用名稱,叫優先律(Priority )。命名法規定,一個種物經科學工作者第1次作為新種公開發表以后,后人不得隨意更改其學名;一種昆蟲只能有一

29、個學名,凡后人所定的其他學名都視為異名,而不被采用2.掌握分類檢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P1003.掌握植物昆蟲中重要目、科的主要鑒別特征。P101(1)直翅目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或劍狀,單眼2或3個。前翅狹長、復翅、革質,后翅膜質,能作扇狀折疊。后足多發達、適于跳躍,或前足為開掘足。雌蟲多具發達的產卵器。腹末有尾須1對。雄蟲大多能發音。不全變態。多數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螻蛄)。成蟲多產卵于土中(如蝗蟲、螻蛄、蟋蟀)或植物組織內(如螽斯)。多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蟲。(2)纓翅目通稱薊馬,體微小型。觸角 69節,絲狀或念珠狀。銼吸式口器。翅狹長,翅脈稀少,周緣具長

30、纓 毛。足末端具泡狀中墊, 爪退化。產卵器鋸狀、管狀或無。過漸變態。很多種類行孤雌生殖。多數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葉、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少數為肉食性,可捕食蚜蟲、粉虱、螨類或其他種類的薊 馬。(3) 半翅目通稱蝽。體小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喙34節。觸角絲狀,35節。有或無單眼。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發達。跗節一般 3節。前翅為半鞘翅。胸部腹面常有臭腺。漸變態。大多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 枝、嫩莖、嫩葉和果實,少數種類捕食其他害蟲。(4) 同翅目小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喙 3節,其基部著生于頭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節之間。具翅種類前 后翅膜質或前翅皮質。除粉虱及雄介殼蟲屬于過漸變態外,均為

31、漸變態。不同類群體形變化很大,繁殖方 式各樣,有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不少種類為植物的重要害蟲,并能傳播多種病害。(5) 鞘翅目通稱甲蟲,體微小至大型。前胸發達,背板高度骨化。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不一,多為10或11節; 單眼。前翅鞘質,蓋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后翅膜質,靜止時折疊于前翅之下。跗節多為5節或4節。全變態。幼蟲寡足型,頭部發達,咀嚼式口器,一些鉆蛀性種類完全無足。蛹多為裸蛹。植食 性種類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貯藏農產品。此外,還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數寄生性種 類。步甲科:前口式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紅、黃、黑等斑紋。(6)鱗翅目包括所有的蝶類和蛾

32、類。主要特點是:體、翅被有鱗片或鱗毛;觸角有絲狀、羽狀、球桿狀等;口器 虹吸式。全變態,幼蟲為多足型,蛹為被蛹。成蟲一般不危害植物。幼蟲口器咀嚼式,絕大多數植食性, 或食害植物的葉、芽,或鉆蛀莖、根、果實,或潛食葉肉,或危害儲藏的糧食等。成蟲的分類,主要根據 翅的脈序、斑紋等特征。蝶類和蛾類的主要區別在于: 蝶類觸角球桿狀,靜止時翅直立于體背, 白天活動; 蛾類觸角非球桿狀,形狀不一,靜止時翅呈屋脊狀或平放體側,夜間活動。(7)膜翅目包括各種蜂類和螞蟻,體微小至中型,少數大型。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質,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鉤連鎖,翅脈特化,有的翅脈非常簡單甚至無翅脈。腹部第1節多向前并入胸部,

33、形成并胸腹節;第 2節常收縊成細腰,形成腹柄。也有一些種類腹部與并胸腹節相連處甚寬。分為細腰亞目和廣腰亞目兩個類 群。雌蟲具發達的產卵器,常呈鋸狀或針狀,有的變為螫刺。全變態。幼蟲通常無足,體軟而色淡,但也 有少數種類(葉蜂類)具 3對胸足及6對以上腹足。蛹為裸蛹。食性復雜,很多種類是寄生性的,也有捕 食性及植食性種類,以有益種類為多。(8)雙翅目具膜質翅1對,翅脈簡單,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后胸小,中胸大。全變態。主要包括蚊、虻、蠅 3類。幼蟲均為蛆式,食性復雜,植食性種類可蛀果、潛葉或造成蟲癭;腐食性或糞 食性種類取食腐敗動植物體和糞便;捕食性種類可捕食蚜蟲和其他小蟲;

34、寄生性種類可寄生于昆蟲或家畜體內。第八章昆蟲與環境的關系1. 溫度、濕度、光和風等氣候因素分別對昆蟲有哪些影響?P116一、溫度(1)溫度對昆蟲的生態學意義(2 )適溫區內溫度對昆蟲生長發育的關系 最適溫區。一般為 2030C,在此溫區內,昆蟲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大,壽命適中; 高適溫區。一般為 3040 C,低適溫區。一般為 820C,(3 )溫度對昆蟲其他方面的影響: 在可能生殖的溫度范圍內,生殖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 溫度過低常會影響成蟲性腺發育或不能進行交配活動而產卵量減少;溫度過高常引起不育,特別是雄性不育。 昆蟲的壽命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 在適溫范圍內,昆蟲的各種活

35、動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昆蟲的飛行活動對溫度反應更為敏感。二、濕度就某一種昆蟲而言,其適宜的溫度范圍可因濕度條件而偏移;同樣,適宜的濕度范圍也可因溫度條件而偏移。三、光昆蟲的可見光范圍與人的不同,昆蟲能見的光在250700nm之間,即可見紫外光,而不可見紅光。因而可利用昆蟲對光波的選擇性燈誘殺害蟲四、風風對昆蟲的生長發育沒有影響,但對昆蟲的遷飛擴散影響很大。有觀察表明,昆蟲在微風時,常逆風 飛行,當超過一定風速時則順風飛行。2. 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子是如何影響昆蟲的?P119第九章1何謂病原物的侵染過程?可將分為哪幾個時期?病原物的侵入過程:是指病原物從病原物從與寄生接觸,侵入寄主到引起寄主發病

36、的過程,簡稱病程。分為四個階段: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和發病期。2何謂病害循環?包括哪幾個問題?*病害循環:是指侵染性病害從寄主植物的前一個生長季節開始發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再度發病的過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傳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1)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場所渡過不利其生存和生長的冬天及夏天的過程。病原物越冬和越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3種方式。(2) 病原物的傳播1) 自然動力傳播:包括氣流傳播、雨水傳播、昆蟲或其他介體傳播2) 主動傳播 病原物還可依靠自身動力進行傳播3)人為因素傳播帶有病原物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流動最為重要(3)

37、病原物的初侵染與再侵染1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個生長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稱初次侵染或初侵染2 )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產生的繁殖體,經過傳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稱為再次侵染或再侵染。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場所有哪些?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場所:1 )種子、苗木和無性繁殖器官;2)田間病株;3)病株殘體;4) 土壤;5)糞肥;6)昆蟲等傳播介體4. 試討論植物病害發生的基本因素及流行變化的主導因素。P132人們通常用“病害三角”來描述寄主、病原物、環境條件3者之間的關系。常用“病害四角”來描述這種關系,即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環境條件以外,還加入了人為因素。導致病害流行必須同時具

38、備 3個因素:即病原物致病性強,繁殖量大;大量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面積集中種植;環境條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和傳播等。(一) 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1.寄主植物(1) 感病寄主植物。種植感病品種是病害發生和流行的先決條件。在感病品種上病害的潛育期短,病原 物繁殖量大,多循環病害循環周期短,在有利的環境條件下,病害易發生和流行。(2) 作物感病品種的栽培面積及分布。特別是單一種植感病品種,容易2病原物(1 )病原物的致病力。病原物致病力強弱不同,當存在致病力強的菌系時,就會造成病害流行與危害。(2 )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和有效傳播3. 環境條件影響病害流行的環境條件包括氣象因素(如溫度、濕度、雨量、雨日

39、、霧、露和光照等)、土壤因素、生物因素、耕作和栽培因素等。溫度和濕度是病原物生命活動的重要生態因子。例如,棉花、水稻均為喜溫作物,如遇持續低溫陰雨 天氣,就容易誘發土壤和栽培條件是影響病害局部流行的重要因素。例如,砂質土壤有利于多種線蟲病的發生;十字花科植物的根腫菌在酸性土壤中發生較重;茄科青枯病在偏酸性土壤中發生較輕;施用石灰能有效地防治多種病害。(二)引起病害流行變化的主導因素在寄主植物、病原物、環境等多種因素中,任何一種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導致病害流行的變化。通過對 病害流行變化進行具體分析,就會找到其主導因素。5何謂種群?種群結構包括哪些方面?熟記種群數量變動的基本模式。P137種群:是種

40、下的分類單元,是指一定的生活環境內,占有一定空間的同種個體的總和,是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組成單位。種群結構即種群的組成,是指種群內不同狀況的個體所占的比例,主要包括性比和年齡組配等。6何謂群落和群落演替?*群落:是在一定空間或一定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種群相互松散結合的一個單元。群落演替:是指經過一定的發展歷史時期及物理過程或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從一種群落類型逐漸演變成另一種類型的順序過程。7. 病蟲害預測的方法有哪些?*病蟲害的預測方法:專家評估法,類推法,數據統計模型法和系統模擬模型法。各法的優缺點P142現主要按照后種分類方式簡要說明如下:1. 專家評估法該方法是廣泛

41、采用的預測方法,是以專家為對象索取信息并利用專家的直觀判斷能力、經驗和特有的思維推理方式,并采用科學的方法歸納專家意見,進行病蟲害預測的一種方法。此法比較適合因素多、關 系復雜,且難以取得定量數據和難以建立模擬模型的病蟲害預測。2. 類推法該方法是長期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的簡單歸納,比較適用于環境相對穩定的特定地域和病蟲害系統的結構比較簡單或有明顯的主導因素或閾值,利用與病蟲害發生有相關性或同步性的某種前兆現象或明顯的生物、物理現象作為指標,推測病蟲害發生始期或發生程序。一般以定性的短期預測為主,常用的如物候預 測法、指標預測法、發育進度預測法和預測圃法等。3. 數理統計模型法該方法是將系統當作“

42、黑盒”處理,不一定追求內部機理,只要尋找相關的調查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相似性、周期性便可進行預測。建立預測公式需要大量規范的調查數據、數理統計方法和一定的計算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充足的和高質量的數據。此方法適用于哪些只有 1個或少數幾個流行主導因素、有限的地域和時期的短、中、長期定量預測。需要注意的是,數理統計方法注重共性和一般狀況,預測特殊情況下 病蟲害的發生能力較差。4. 系統模擬模型法該方法是在對病蟲害系統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和定量模型按照客觀系統的結構重新組裝成能夠仿真的計算機模型,并通過運行這種模型進行預測的方法。由于有計算機支撐,因而可以吸收多 方面的變化因素,又由于程

43、序體現了病蟲害發生的連續過程,所以能夠解析流行機制和做到多時段多方面的預測,也就更加適應病蟲害的科學管理。建立系統模擬模型,需要進行一些基礎的生物學實驗和一些事 實上的編程能力;應用時則需要輸入有關的實況資料。該方法適用于流行因素多、關系復雜、相互關系中 既有線性關系也有邏輯關系的病蟲害預測,其缺點是建立模型比較繁難。以上4類方法各有優缺點。專家評估法以專家為提取信息的對象,專家的頭腦中蘊涵了大量的信息和豐富的思維方式,因而最能體現預測的本質,然而也不能排除預測專家的主觀性;類推法最簡單,但應用 的局限性很大;統計模型法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但在特殊情況或極端情況下預測能力較低;系統 模擬

44、模型法解析能力強,適用范圍廣,但構建比較困難。因而在時間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病蟲害情況、現 有認識和資料、預測者的能力來選擇使用。如果僅就數學模型方法和專家評估法之間進行比較,預測問題 越復雜而內部機理不甚明了、預測期限越長、預測精度要求不高時,可以考慮采用專家評估法。反之,就 應考慮數學方法。預測實踐是檢驗預測方法的唯一標準。在遇到一種新病(蟲)害、一時又找不到十分可 靠的預測方法時,也可同時試用兩三種方法,以便相互補充和印證,待以后經過多次檢驗和修正后,再確 定一種最好的方法。第十章1. 農業防治法主要包括哪些措施?聯系對一些病蟲害的控制作用予以說明。農業防治(agricultural co

45、ntrol )是通過適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種群數量或減少其侵染可能 性,培育健壯植物,增強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補償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種植物保護措施。(一) 改進耕作制度1 調整作物布局(1) 作物田塊的設置。(2) 輪作和間作。切斷有害生物的寄主供應,利用作物間天敵的相互轉移,或土壤生物的競爭關系,惡 化發生環境,減少田間有害生物的積累。大面積單一種植同一品種的作物,對于病害的暴發流行有利。(3) 種植誘集植物。根據有害生物的習性,在作物田內種植誘集植物帶,誘集害蟲集中消滅,也是一項 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2. 土壤耕作和培肥土壤是許多有害生物的棲息和活動場所,影響有害生物的生存繁

46、衍。(1)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對有害生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水、 氣、溫、肥和生物環境,有利于培養健壯的作物,提高對有害生物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二是可以使土壤表層的有害生物深埋,使土 壤深處的暴露在地表,破壞其適生條件;三是還會因機械作用,直接殺傷害蟲,或破壞害蟲的巢室而使其 致死。(2 )土地培肥。找不到適宜的寄主而死亡消解(二)使用無害種苗某些有害生物以種苗等繁殖材料作為主要傳播途徑目前生產上利用無害種苗繁育基地或對種苗無害化處理,以及工廠化組織培養脫毒苗等,都是獲得無害種苗的有效措施。(三)調整播種方式調整播種方式主要包括調整播種期和播種密度。如合理密植,不僅能充分

47、利用土地、陽光等自然資源,提高單產,同時也有利于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四)加強田間管理1 合理排灌:合理排灌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氣條件,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還可有效地 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積水或土壤濕度過大,有利于某些病害的發生。2 合理施肥:某種元素的缺乏或過量,均會導致作物生長發育異常,形成類似于病蟲危害癥狀的缺素癥 或中毒癥。因此,施肥必須合理、適當、均衡。如氮肥過多,作物分支分蘗多,有利于大多數病蟲的發生 危害。磷、鉀、鈣及微量元素的合理平衡施用,也有顯著的抗病蟲效果。3田園衛生 主要是借助于農事操作,清除農田內的病蟲害及其孳生場所,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減少病 蟲害的發生危害。(五)安全收獲采用適當的方法、機具和后處理措施適時收獲作物,對病蟲害的防治也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