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后感_第1頁
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后感_第2頁
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后感_第3頁
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后感_第4頁
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走進中國首座工業博物館   車間、工廠,機床、馬達、汽車,這些再平常不過的詞匯及實物在這里匯聚。令人都想看一看。來到這里。博物館外觀給人新的印象,鋼架結構透著工業化的痕跡,是一座典型的現代派建筑。造型簡潔明快,富于動感,堅實的長方體建筑在向上高約上三分之一出突然向外張開,像堅定的V字,又像張開的雙臂,為工業文明歡呼。沈陽鐵西區素有“中國魯爾”之稱。中國工業博物館坐落于沈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14號,就是沈陽鐵西區的北一馬路和衛工街交叉處,由原鑄造博物館(沈陽鑄造廠原址)改擴建而成。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是省市區政府聯建的目前國內最大的綜

2、合性工業博物館,填補了國內博物館的空白。2011年5月18日奠基開工,整體建筑采用新老建筑結合的方式。2012年5月18日博物館一期開發通史、機床、鑄造三個館。二期有冶金館、重裝館、汽車館、機電館、香港館、車模館、鐵西館七個館,并且在完善展館功能的基礎上,開設餐飲、休閑、體驗、互動等區域,2013年9月1日對外開放。進入展館大廳,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銅質浮雕,這個銅雕名為鐵流凝變,長22米,寬11.5米,凈重50噸,是目前我國最大工業題材青銅雕塑。浮雕畫面表現寬敞的車間、高高的塔罐群、轟鳴的機器、轉動的齒輪、縱橫交錯的管線、飛濺的鐵水、熱情飽滿、蓄勢待發的工人等等,場面宏大,氣勢不凡,以生產為背景

3、,以工人群體為雕像,朝氣蓬勃,栩栩如生。工業博物館依托工業而生,仿佛鐵塊一般靜默而飽蘊能量。所有這些元素均由中國第一包飛流直下的鋼水流淌演變而成,展現了中國工業恢宏磅礴的氣勢。中國首個工業博物館中國工業博物館中收藏文物年代從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圖、1900年的中東鐵路鋼軌、西周青銅盔、春秋時期盔甲、殷商時期銅鏡都為如今的館藏。中國工業博物館征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實體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別以文字、照片、實物和數據等再現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 在展覽館

4、,我近距離看到一枚與懸掛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一樣大的國徽,它直徑2米,用特殊金屬材料鑄成,莊嚴神圣。當年,沈陽第一機床廠接到鑄造國徽的任務,經過全廠員工的艱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陸續鑄造出67枚國徽懸掛在國家政府部門和重要機關。其中,最大的一枚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歷經60余年風雨滄桑,依然熠熠閃光。在去往通史館過廳的墻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組照。該館要為工人立傳,征集知名工人照片和簡歷,有尉風英、郭明義等2000張照片在博物館展出漫步瀏覽了通史館,展廳的門是用鋼制的,上面有齒輪等工業時代典型的標志,中間有一條鋼制的路,上面寫著“走工業化”。廳里展覽分為國內外兩部分,國際部分做得好些,簡潔

5、明快,用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歷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業化進程。展館的三分之一介紹了世界工業的發展歷程。從工業前奏到蒸汽革命,從電氣變革到微電子技術,盡囊展覽中。雖然之前對這樣一個過程大體上是了解的,但當一幅幅畫面和一個個影響世界的名字都來自于歐洲和美國。再看占據展館三分之二的中國工業歷史,怎能不讓人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古代中國的四大發現給世界工業文明播撒了火種;鴉片戰爭的失敗才讓一少部分中國人知道了工業革命的厲害;舊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的軍事與經濟的掠奪下,也只能在風雨中飄搖;新中國的工業在“一五”和“二五”取得了進展與成績的同時,人們的頭腦就熱了起來,接著又是一場浩劫;十一屆三中全會

6、后的三十年的工業發展與改革開放,使“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激發工業增長活力。從票證退出歷史到汽車駛進家庭,人們的生活方式悄然改變;從家電升級換代到網絡覆蓋各地,科技型高新企業成為時尚。網絡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把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連成為一體,世界縮小,地球成村,人類生活隨之而變。未來蘊涵著機遇,明天充滿挑戰。中國工業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斷發展,壯大,我們期盼中國工業未來創造更多輝煌。最令人感嘆的是,中國工業博物館不像大多數博物館那樣是靜止的展示,它“活”著!參觀中國工業博物館的過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參觀“鑄造館”。一進到館里

7、,巨大的空間讓我贊嘆不已,視線頓時向上,幾層樓高的廠房,向兩面延伸,里面有巨大的罐子,走進這間老廠房改建的博物館,一進門是一個50噸鋼錠模模型,這是2002年沈陽鑄造廠為韓國生產的當時國內同類模型中最大的鋼錠模。這個中空的圓柱形的大家伙立在門口,仿佛是個時光隧道的入口,把人們帶進鐵西的工業歷史之中。巨人當年用過的燜火窯如今被改建成了小型的放映廳,一架老式的鋼琴和呈弧形的鑄造模件充當的座椅,一個窯內坐二三十人是不成問題的。多少讓這里冷冰冰的鋼鐵工業氣息,沾染上很多藝術的氣質,感受在歷史中定格的工業文化。整個空間黑洞洞的。過了前面一個小門,視線被再一次擴展,里面更加開闊,從右首開始介紹鑄造館為主的

8、鑄造內涵。進入這里,仿佛是跨進一條源遠流長的工業長河,會品味出那些鮮為人知的鑄造工業文化,以及在這方土地積淀百年中國現代史上風云激蕩的工業文明。參觀時空畫廊,親身體驗從鐵水澆鑄成各種形體的演變進程。博物館還用大量的實物、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再現鑄造廠七大造型工藝流程及車間工人生產勞動的場景。觀感超出了我以往參觀博物館的所有印象,說不清是一種什么感覺,滄桑,渺小,震撼其實這就是原來的沈陽鑄造廠的一個車間,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變成了博物館。這倒是符合老工業基地改造過程中,把一些工業遺跡變成工業遺產,保留下來供人參觀,德國的魯爾區也是這么做的。沈陽鐵西鑄造博物館:大工業時代的化石。當年的一間舊廠

9、房,如今卻成了文物,工業文明的痕跡在鐵西甚至沈陽,都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沈陽鐵西區有“中國重型工業的搖籃”之稱,工業遺存非常豐富,跨越了日偽統治、解放戰爭、國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歷史時期,承載了沈陽工業大部分的歷史記憶。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的變遷。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親臨鐵西視察指導工作時指出,鐵西區在引領我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在傳承工業文明、弘揚工業文化方面做出貢獻。在此基礎上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于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

10、意義和重要價值。專門有一個鐵西館,再現了鐵西百年工業發展歷程。當那些在記憶中的“永久”等各種自行車、縫紉機、上海牌手表、海鷗、鳳凰120方盒子照相機出現在眼前時,仿佛搭乘著“時光穿梭機”讓時間倒回了四十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結婚都需要的,我家也有這幾種東西,120方盒子照相機和放大機就擺在我的書房,它讓我的家庭風光化瞬間為永恒。這里還有新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沈陽工人住宅樓群,“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成了當時人們對工人村的生動描述。在鐵西館,人們走進工人村“樣板房”,復原場景中擺放的二八自行車、舊式收音機、老式立柜、友誼雪花膏、帶喜字的大茶杯、臉盆兩個小時在博物館內的走馬觀花參觀,仿佛跨過了幾百年,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