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規劃1.前 言1.1規劃背景: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始終牢記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溫家寶總理告誡:“中國經濟要出問題,很可能從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開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球超過10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或瀕臨饑餓邊緣。全球糧價暴漲,糧食危機陰云不散。直面嚴峻的現實,
2、應對未來的挑戰,警鐘猶在耳,未雨先綢繆。在世界糧食安全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大聲疾呼:糧食危機是一場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輸不起的戰爭”。隨著人口增加,我國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同時,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越來越接近18億紅線。水土資源、氣候環境等制約因素使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國際市場糧源偏緊,糧價波動變化加劇,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空間越來越小。為此,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區人多地少,糧食供需缺口較大。由于耕地減少,復種指數降低,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下
3、降,而單位面積產量無顯著提高,自2000年后我區糧食總產量出現了持續減產現象,1995-1999年全區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1-13萬噸。2001年下降到10萬噸以下,之后連續滑坡,“十五”年均糧食總產近6萬噸;而“十一五”年均總產僅保持5萬噸。在這種情勢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糧食生產。為保障糧食安全,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頒發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的通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與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經省政府同意,農業廳下達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和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規劃編
4、制導則。根據中央與省政府的要求,特組織編制椒江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規劃。1.2規劃編制依據:2004年月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年12月27日國務院令第257號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 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947號關于頒發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的通知; 省政府辦公廳 浙政辦發20107號關于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與保護工作的意見;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農業廳浙發改農經2010320號關于印發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規劃編制導則和糧食增產任務的通知;椒江區“十二五”國民經濟發展
5、規劃、椒江區“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椒江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椒江區農田水利建設規劃(2010-2020年)、臺州市總體規劃等。1.3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椒江區域內標準農田覆蓋區,涉及到葭芷街道、洪家街道、三甲街道、下陳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的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合理地選擇地勢平坦、田面平整、相對集中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田畈。1.4基準年、水平年規劃基準年為2009年,規劃水平年為2014年和2018年。2.基本情況2.1 糧食生產現狀2.1.1椒江區糧食生產現狀分析 糧食種植面積連續減少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糧食種植面積迅速減少,同時大量高產良田被征用?!熬盼濉?/p>
6、期間糧食播種面積年均30.57萬畝。2000年后急劇下降,“十五”年均糧食播種面積16.07萬畝,2003年種植面積為歷史最低點。“十一五”年均糧食播種面積13.19萬畝,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12.1萬畝。 糧食單產未有大的突破1996年糧食畝產434千克,達歷史高值,此后無顯著提高,一直徘徊在400千克上下?!熬盼濉逼陂g年均糧食畝產389.6千克;“十五”年均糧食畝產365.8千克,2005年畝產341千克為歷史低值;“十一五”年均糧食畝產388.4千克,2009年糧食畝產389.5千克。 糧食總產量連續下降由于糧食種植面積的大幅度下降,加上單產徘徊不前,自2001年后我區糧食總產量出現了
7、連續減產現象?!熬盼濉奔Z食年均總產119264噸;“十五”年均糧食總產58919噸;“十一五”年均糧食總產51205噸,2009年糧食總產47144噸,為歷史低值。 糧食缺口較大,不安全趨勢加重糧食播種面積縮少,生產量減少,而人口卻以年均6的速度增長,糧食人均占有量顯著下降,上世紀90年代我區人均占有量為304公斤。而2009年人均占有量僅93.2公斤。從我區糧食需求情況調查來看,每年口糧消耗約為12萬噸,飼料用糧、工業、行業等用糧4.5萬噸,合計16.5萬噸左右。而現有糧食總產量僅5萬噸,糧食自給率僅30%,缺口較大。綜上所述,糧食生產是我區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
8、安全面臨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欠缺狀態,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2.1.2 2009年糧食生產的情況2009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21053畝,總產47144噸,畝產389.5千克。其中:春糧面積16553畝,總產3214.9噸;早稻面積6172畝,總產2396噸;連作晚稻面積6172畝,總產2805噸;單季晚稻面積70674畝,總產33073噸;雜糧面積21482畝,總產5656噸。我區農田種植模式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綠肥-連作稻、春花連作稻等二、三熟制為主,糧地復種指數“七五”年均231%,“八五”年均224%,“九五”年均215%,1990-2000
9、年三熟面積占糧田面積的31.34%。隨著種植結構實行調整,由單一糧食作物種植模式,向糧經結合、水旱輪作及種養結合的高效益種植模式發展。然而又忽視了糧食生產,近年來以蔬菜瓜果稻、冬閑單季稻為主。2009年一年一熟的單季稻占70.98%。2.1.3 糧食生產條件 耕地資源水田為主,大多系高產良田;然而面積迅速減少,后備資源貧乏。據2009年統計,全區耕地總面積為150957畝,其中:灌溉水田124953畝,占耕地面積的82.76;旱地有26007畝。 耕地的立地條件良好,均分布平原地帶。耕地的生產水平相對較高。全區高產耕地占46.68;中產耕地占45.08;低產耕地占8.24。高中產耕地合計占農田
10、面積的91.76,居臺州市各縣市區首位(全市為58.96)。然而耕地迅速減少,后備資源貧乏,人地矛盾突出。 氣候特征氣候溫暖濕潤,有利生物繁衍;災害天氣常有,不利作物穩產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總的特點是: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全年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溫暖濕潤,雨熱同季;日照適宜,光合潛力大,無霜期長。但災害天氣四季常有。全年平均氣溫17。常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為5327.9日左右,持續248天。年平均降雨量1522.4mm,全年雨量雖充沛但季節分配不勻,有兩個相對多雨期與兩個少雨期。雨日年平均166.6天,隨季節變化懸殊,在秋冬和三伏間,月降水天數少至03天,而春雨梅雨季
11、節最多月可達2426天。災害性天氣,春有低溫陰雨,夏有臺風侵襲,秋有伏秋干旱,冬有寒潮凍害。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生物繁衍,適宜于發展多種類、多品種、多熟制生產。能滿足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的生長需求;有利于三熟制生產,蔬菜可全年種植四季常青,農作物適種性廣,有利于引種改良。且全年日照適宜,光合潛力大,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無霜期長,可以充分利用冬春季節,提高復種指數。然而災害天氣四季常有,生態環境脆弱,影響作物穩產。 淡水資源河道縱橫交叉,便利排灌;水資源量偏少,資源性與污染性缺水并存 河流水系:境區河流分二類。一為自然河流椒江,因受海潮影響,水質咸化,有航運之便,無灌溉之利。二
12、為內陸河道,有椒北龍溪水系、椒南金清水系。河道縱橫交叉,經緯相連,組成河網,為農田灌溉排澇之脈胳。境內主干河道82條,總長度359.24公里,其中:椒江為省級河段;東官河、永寧河、三才涇、椒北干渠為臺州市級河流,共21條總長37.82公里;海門河等17條為區級河流,總長140.19公里;慶豐河等61條為鄉鎮級河流總長189.13公里。水資源總量:境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2789億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1132億m3,占水資源總量92.72;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4538萬m3。按分布,椒北片7643萬m3;椒南片1.546億m3。降水量存在年際間的差異與季節不均,年最大與最少降水比值
13、2.61??菟昱c干旱季節,供水量更顯不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8721億m3(其中客水1.5716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 人均僅524.7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24.6,是全省人均的27.2。按世界認定,人均1000m3為水荒標準衡量,本區屬水荒區域。 水資源現狀供需平衡分析: 現狀供水總能力為1.698億m3。椒江總用水量1.9126億立方米,全區現狀缺水。缺水性質為污染型缺水和資源性缺水兩者兼有。農業灌溉面臨三方面威脅,一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對農業灌溉的擠占;二是地下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三是水質污染嚴重,作物污染受損時有發生。2.2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情況2.2.1 種植業基本情況
14、2009年全區農業人口36.75萬人,農村勞動力22.99萬人。從事第一產業5.48萬人,其中農業(種植業)4.92萬人。全區耕地面積150957畝,水田124950畝。每個農業勞力負擔耕地3.07畝。糧食播種面積121053畝,總產51170噸,每個勞力產糧1040千克。全區人均口糧僅93.2千克,與膳食所需差距頗大。見表2-1。表2-1 2009年椒江區種植業基本情況行政區總面積總人口農業人口耕地面積其中水田人均耕地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人均糧食(km2)(人)萬人畝畝畝畝(噸)kg/人全區363.7949509336.751509571249500.3051210535117093.2海門
15、22.24794142.933427.52668.50.0433513140018.7白云14.24679791.93139512060.0211604650.211.3葭芷39.55626095.091689912343.50.27011010435073.2洪家29.22484534.042129718871.50.439170037000165.9三甲34.64597505.7734434289320.5762541010673178.1下陳24.11411784.081968918178.50.478140005900145.8前所29.52507454.5816975.510645.
16、50.334225026100127.2章安63.23813458.053155728342.50.3882601111070162.1大陳13.637000.28/ 耕地土壤土壤種類不多,質地肥沃;然而土壤肥力存在衰退隱患。 境區土壤按地域分布,有水網平原土壤、濱海砂崗土壤、濱海平原土壤、丘陵地區土壤、海島嶼礁土壤。按土壤類型,有4個土類、11個亞類、27個土屬、56個土種。即:紅壤土類,包括紅壤、黃紅壤、侵蝕型紅壤3個亞類,紅泥土等7個土屬,黃泥土等16個土種。潮土類,包括潮土、鈣質潮土2個亞類,洪積泥砂土等6個土屬,谷口泥砂土等9個土種。鹽土類,包括濱海鹽土、潮土化鹽土2個亞類,涂粘土等
17、3個土屬,粘涂等6個土種。水稻土類,包括潴育型水稻土、脫潛潴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田、鹽漬型水田4個亞類,洪積泥砂田等11個土屬,灘地泥砂田等25個土種。 耕地利用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然而耕地復種指數逐年下降。200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5825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21050畝占總播種面積53.6%,包括春糧5265畝占4.35%,早稻6165畝占糧食面積5.05%,單季稻70680畝占58.39%,連作晚稻6165畝占5.05%,其它糧食32775畝占27.08%。經濟作物5670畝占總播種面積2.51%。蔬菜瓜果89775畝占39.75%,其它作物9330畝占4.13%?!捌呶濉逼陂g耕地復
18、種指數年均231%,而2009年復種指數僅149.6%,為60多年來最低值。2.2.2 標準農田布局與現狀 標準農田類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區以農業示范園區、糧食自給工程、噸糧田工程建設、商品糧基地、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和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為載體開展標準農田建設,至2007年底共建設了69個項目,65894畝,占全區水田面積的52.7%。標準農田分類 按農田地力等級分:一等一級農田369畝,占標準農田總面積的0.56%;一等二級農田32980畝,占標準農田的50.06%;二等三級農田29026畝,占標準農田的44.05%;二等四級農田3519畝,占標準農田的5.34%。見表2-2表2-2
19、 椒江區標準農田分等面積統計表等 級地塊數(塊)所占比例(%)總面積(畝)所占比例(%)合 計13410065894100一等田小計6951.53334950.6一級田10.73690.56二級田6850.73298050.06二等田小計6548.53254549.4三級田5843.32902644.05四級田75.235195.34三等田0000從表看出,我區的標準農田總體質量較好。按地域分,分街道來看,以葭芷街道質量最好,章安街道相對較差。各街道分級情況見表2-3。椒江區標準農田分布見表2-4。表2-3 椒江區各街道分等級標準農田面積匯總表海門葭芷洪家三甲下陳前所章安一等田面積(畝)014
20、071359104323847800810621占(%)088.43362.258.978.434.3二等田面積(畝)821184276063402684220620344占(%)10011.66737.841.121.665.773表2-4 椒江區標準農田分布表街道地點現有面積(畝)利用現狀其中:水稻或水稻-菜街道地點現有面積(畝)利用現狀其中:水稻或水稻-菜海門王家村219219前所陳岙村360360東輝村602602下岙村257257小計821下徐村766766葭芷中村313313下浦村213213前村422422道感堂238238烏石村276276東路村278278南洋村290290汾
21、頭洋419419下陳壩257257隔橋村151151小計1591處東村100100洪家下洋張236236外西村150150靈香店476476七年村363363上洋邱307307橫蔣村309309坦邱村10081008上徐村301301墩頭方342342六聯村603603王橋村363363王礁村558558虎嘯坦287287妥橋村450450上洋廠314481下西村100100塔下程204204陶家村525525祝昌村580580朝西村215215小計4119胡東村13431343三甲街下村377377下墩頭663663優良村536536新殿村580580堅決村423423中西村396396仁光
22、村459459河坎下493493一心村540540樹橋頭400400東海村990990小計10214光輝村739739章安華景村17581758六甲村470470回浦村830830翻身村336336蔡橋村12951295郭家村270270長匯村429429高閘村158158山前村406406飛龍村334334楊司村774774改革村302302合旗村10331033五塘村601601古橋村13311331石柱村444444閘頭村530530保家村265265西洋王471471裕廣堂292292前街村10151015海岸村290290謝張村550550街浦村286286謝楊村650650衛國村6
23、40640柏樹里444444沿海村747747雙洋村980980三塘村601601東西村626626海明村735735梓林村18661866海豐村403403花園村907907四甲村308308湖角村427427六 塘2351范岙村350350一分場1259下洋孔514514建設村556西洋村142142八塘九塘955山門村198198小計16772馬峙村766766下陳明星村590590陳宅村543543永勝村12481248李宅村806806前阮村708708九子村288288臺門里150150向陽村202202楊家村911911山橫村880880下六份747747道頭金342342水徒村
24、618618上洋村12081208石柱村444444下洋村733733八塘九塘1438柏加徐523523小計6531柏加王13831383柏加張304304小計30965全區總計658942.3 糧食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種植業生產萎縮。農業自然資源的稀缺和浪費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市場、環境等因素變化影響,我區糧食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分析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有:2.3.1思想認識上的制約一是政府領導對糧食生產問題認識不足。目前仍有個別基層政府領導對糧食生產問題認識不足和重視不夠,沒有擺正位置。他們認為我區農業所
25、占gdp僅為3.13%,微不足道,管農業辛辛苦苦,沒有政績;認為糧食政策已放開,糧食生產就不必去管,放任自流。二是廣大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發展糧食生產的動力不足。由于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廣大種糧散戶不愿多種、不愿投入,不求高產,滿足于自給自足,出現糧食生產口糧化、兼業化勢頭,這也是造成當前季節性拋荒和田邊地角全年性拋荒的根本原因。而種糧大戶,停留在通過擴種面積多拿補貼獎勵的粗放經營階段,對如何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奪取高產的主動性不強。對農業的投入相對不足,勢必影響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影響糧食增產潛力發揮。2.3.2自然資源制約 耕地資源少,且耕地減少之勢態難以遏制。據統計,從2000
26、2009年,椒江區耕地面積從173100畝減到150957畝,減少22143畝。隨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各項建設方興未艾,耕地減少的勢頭難以遏制,亂占濫用、先用后批現象時有發生。據國土部門預計,2010年需占用耕地2000畝,2015年前還需占用耕地3500畝。而土地的后備資源貧乏,人地矛盾突出。 水資源貧乏,農業灌溉面臨三方面威脅,一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對農業灌溉的擠占;二是地下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三是水質污染嚴重,河流不堪重負,超過了其承載能力,大多屬v級,綜合污染指數為4.1794.164。 土壤肥力存在衰退隱患。由于種植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受影響,追求短期效益,重用輕養,
27、甚至掠奪性經營。施肥上重化肥輕有機肥,“綠的少種,灰的不燒,黑的不捻,黃的不用,白的飄飄”,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在耕作上長期淺旋耕致使耕作層變淺,蓄水保肥能力降低。更為甚者,農田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污水灌溉、固體廢物(如薄膜)殘留,致使土壤受嚴重污染。同時水土流失造成土層減薄,肥份沖刷,土壤肥力減退。 生態環境約束大,“三廢”污染問題嚴重。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農膜等殘留,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特別是工業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的無序排放、堆放,以及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傾倒,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承受的污染負荷急劇增加,湖庫、河網水質惡化。據污染源普查,全區每年廢水排放總量5076.89萬噸,
28、化學需氧量排放8518.6噸;氨氮排放量1635.91噸,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導致耕地質量下降。2.3.3 基礎設施條件制約農田基礎設施仍較薄弱,損壞嚴重。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低標準水利工程,經十多年的運行,加之疏于管理和監測,也缺乏管理的資金和科學監測的設施,導致設施老化,效益退化,表現為:一是河道淤積、堵塞嚴重,平均淤積深度達1.0米,導致調蓄能力下降,排水不暢,排澇標準不足10年一遇。二是灌區設施不配套,機電排灌站老化。三是渠道滲漏、淤塞,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灌區斗渠、農渠等渠系工程質量差,影響到功能的正常發揮。據水利部門調查統計,67座引水閘啟閉設備年久失修;805座小型提水泵站完好率
29、10%,排灌渠系完好率55%,配套建筑物完好率45%,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00.50。旱澇保收田面積僅占耕地的76%。四是全區水土流失面積還有115.3km2,治理難度大。五是平直的機耕路大多變得坑坑洼洼,影響到機械的正常行駛。2.3.4種植因子制約幾年來強調了農業結構調整,忽視了糧食生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調減過快。原有的雙季稻或一年三熟種植制度,被單季稻,一年一熟制所替代,復種指數大幅減少。特別是2000年后,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糧食種植面積迅速遞減,不管早稻、晚稻播種面積都呈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春糧與早稻,歷史上春糧面積最高達8萬多畝;早稻達16萬多畝。而2009年春糧僅2500畝;早
30、稻僅5000畝。有些地方更因種植效益的低下,農田出現拋荒現象,且近幾年日趨嚴重,這是對農業資源的最大浪費,是種植制度的一種倒退現象。一邊是糧食生產不足,一邊是資源的浪費,這是極大的矛盾。同時,由于糧食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低,千家萬戶經營小量耕地,造成農業科技到位率較低,常規作物自留種比例較高,高產品種沒有得到普遍應用,主栽品種多亂雜,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不到位,增產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諸多因素制約糧食高產穩產。2.3.5自然災害制約我區農業是典型的抗災農業,災害性氣候一年四季常有,春有低溫陰雨,夏有臺風侵襲,秋有伏秋干旱,冬有寒潮凍害。加之近年來的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發生,造成自然災害頻繁。與多
31、發的自然災害相比,農業抗災能力仍顯脆弱,抗災體系不夠健全,自然災害成災率仍14%,農業的豐歉很大程度決定于氣候,嚴重影響農業的豐產穩產。而農業風險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農業貸款難、保險難等問題相當突出。從1949至2005年統計,平均每2年發生一次洪澇災害,由臺風引起;干旱平均7年一次,主要發生在夏、秋季。2.4 糧食生產的增產潛力盡管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未來我區糧食增產仍有潛力。現有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與我區歷史最高水平均有一定差距。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可能的。2.4.1政策導向有強有力的政治保障黨中央連年頒發“一號文件”十分重
32、視“三農”問題,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農業與農村,政府將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農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采取各種激勵機制勵穩定糧食生產,這是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糧食生產政策環境不斷優化。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地方各級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力度。2004年以來,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建立了糧食生產最低收購價。隨后實行了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我區也和全省各地一樣,出臺了大戶(合作社)種植直補、良種補貼、統防統治、農機作業
33、補貼等扶持政策,并實行訂購糧價外加價政策。2010年為解決種糧大戶(合作社)曬谷難的實際,又出臺了購置烘干機補充政策,在上級政策補助的基礎上,對烘干機的場地等輔助設施給予一臺5萬元,二臺及以上8萬元的財政補貼。以上這些政策措施,調動了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2.4.2農業基礎設施與裝備有一定的物質條件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業技術裝備的逐步增強,為穩定糧食生產奠定物質基礎。經幾十年的農田水利建設,全區建成了一批蓄水工程、提水工程、引水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91.36%,為農業生產提供基礎保障。進入新世紀后,經過幾年的實施,全區建成了65894畝標準農田,這大大改善了
34、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農業生產的其它物質基礎也不斷增強,化肥、農膜、除草劑使用量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今后,通過配套完善灌排條件,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強糧食生產抗災能力,有望增加單產15-20%。2.4.3生產方式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技術不斷進步,科技農業、效益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加快,在糧食生產上加快了水稻輕型栽培、強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綜合防治、單季稻“五改”技術以及超級稻的推廣應用,開展了水稻高產競賽和優質高產示范戶活動,通過技術培訓,農民信箱及科技下鄉等多種途徑,提高了技術到位率,使全區水稻單產穩步提高,單季稻單產20082009
35、年連續兩年超歷史最高水平。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早稻品種形成了以優質加工型早秈品種為主導,優質食用型早秈為補充的合理布局,早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晚稻加快雜交水稻優質品種的推廣,優質品種(組合)占有率達96%以上。今后切實做到“一個穩定,三個提高”,即:穩定糧食(耕地)面積,提高糧食單產,提高糧食復種指數,提高糧食生產效益。走“穩定面積、提高復種,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發展糧食生產的技術路線,通過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設,推廣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經驗,使用優良品種、組裝配套集成農藝和農機技術,能有效地提高糧食總產。2.4.4糧食社會化服務與規模經營不斷發展近幾年,大力培育糧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植
36、保專業合作社,為農民提供育秧供種、機耕機收、病蟲綜合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全區現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80多家。機耕機收基本普及,機械插秧、植保機械綜防和烘干迅猛發展。糧食規模經營也有所發展,政府出臺了財政支持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工作的政策,以及信貸、用地、基礎設施等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了規范化的土地流轉管理工作制度和規程,搭建起全區土地流轉三級服務平臺,為我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供有效保障。規模經營不斷擴大,種糧大戶隊伍迅速壯大,種植規模和種植面積增加。2009年種糧大戶達243戶,種植稻麥25654.22畝。同時,開展糧食產后加工增值,實現糧食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逐步提高了糧食生產效
37、率和效益。3.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3.1 指導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總目標,選擇集中連片的標準農田,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質量提升二大工程項目;采取建設良田、應用良種、推廣良法、配套良機、推行良制五項技術措施;健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管理體系、科技推廣、規模經營、耕地保護、糧食直補七大保障機制,通過9年努力,建成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使之成為糧食生產核心區、穩產高產高效模式示范區、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區、解決季節性拋荒的帶動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為穩定糧食生產、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夯實基礎。3.2 原則糧食安全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糧食生
38、產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是一項農田系統工程,應該采取綜合的、集成配套的措施,精心規劃,科學決策,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配套措施,特別是依靠科技進步,建設高標準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提高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使我區糧食穩產高產。為此,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3.2.1堅持政府主導、農民參與、部門協作的原則在糧食生產功能區中建設中必須堅持政府投資、農民投勞為主的方針。政府要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領導,提高宏觀調控能力。要設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專項基金,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結構,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支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
39、設的力度,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投入力度。政府現有涉農投資也要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項目傾斜。完善糧食補貼、價格支持和獎勵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以及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要運用法律、政策、行政、輿論的手段,強化管理,統一協調,部門聯動,形成合力,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態勢。要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糧食安全生產教育,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增加投入的積極性。3.2.2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分期推進的原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分步實施。要與全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遠景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農田水利,以及
40、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相銜接。把握椒江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重點和特色,優先抓好對全區有廣泛影響的糧食生產重點工程和重點區域。分步實施各類建設項目,確保項目銜接和配套。根據投資可能,按照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建設內容和建設進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各方面建設,加快改善糧食生產條件。3.2.3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持續發展的原則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堅持科學性、宏觀性、綜合性、超前性、可操作性和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合理布局的原則。選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近10年內不被占用的適宜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的標準農田覆蓋區;規模面積要求平原地區連片10
41、0畝以上的田塊,其中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的占一定比例。同時交通相對便利,農戶集中,示范帶動效果較好;全年農作物復種指數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種植糧食作物。同時針對各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實際情況,根據各自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講求實效,科學合理地規劃各項建設任務,實事求是地制定建設目標和內容。力求使規劃目標有可達性,方案設計有科學性,對策措施有可行性。做到建設一處,成功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堅決杜絕“半拉子工程”和擺爛攤子現象。 3.2.4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統一的原則合理永續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堅持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效統一
42、”、“效益兼顧”。堅持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協調發展原則。3.2.5堅持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結合的原則深化農村改革,綜合運用財稅、價格、金融、法律等多種手段,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形成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堅持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建設、管理與改革同步。改革現有管理體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和技術手段,建立信息監測網絡和科技支撐體系,發揮制度、政策、技術優勢,提高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保護水平。3.2.6堅持農藝措施、工程措施、生態保護配套的原則提升糧食生產功能區內標準農田質量是一件農田系統工程,應該采取綜合的、集成配套的措施,堅持以農
43、藝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生態環境保護配套,精心規劃,科學決策,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配套措施,特別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田質量建設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3 規劃目標3.3.1 總體目標根據省政府下達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到2014年全區建成31190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到2018年建成51200畝糧食生產功能區。3.3.2 分年度目標分年度建設目標,2010年建成9142畝糧食生產功能區。2010年-2014年期間建成31190畝;2015-2018年建成20010畝,9年共建成51200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占標準農田77.7%。其中100-199畝1個,
44、面積100畝;200-499畝7個,面積2690畝;500-999畝22個,面積15437畝;1000畝以上23個,面積32973畝。具體目標見表3-1、3-2、3-3。表3-1 椒江區2010年-2014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面積 單位:畝年 份20102011201220132014小計全 區9140630055705700448031190葭芷街道1450/1450洪家街道/1100/2100/3200三甲街道275023501870/6970下陳街道/120021303330前所街道1010/240023505760章安街道393028503700/10480表3-2 椒江2010-20
45、14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具體目標表 分區100199畝200499畝500999畝1000畝以上合計面積數面積數面積數面積數面積個畝個畝個畝個畝畝全區110072690138380152002031190葭芷/21450/1450洪家/14501650121003200三甲/125042220345006970下陳/233303330前所11003114053510110105760章安/285015508908010480表3-3 椒江區2010-2018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目標表 分區100199畝200499畝500999畝1000畝以上合計面積占標準農田數面積數面積數面積數面積個畝個畝
46、個畝個畝畝%全區110072690221543723329735120077.7葭芷/21450/1450洪家/1450165012100320077.6三甲/125074575589401376582.1下陳/2140023330473072.4前所1100311406411022155750573.5章安/28504325213164482055077.84.總體布局和重點建設內容4.1 總體布局按照總體目標的要求,遵循布局原則,選擇近10年內不被占用的適宜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的標準農田覆蓋區;規模面積連片100畝以上。其中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區塊數占43.4%,面積占64
47、.4%。具體布局見表4-1、4-2、4-3、4-4、4-5、4-6。表4-1 2010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地點與項目街道編號田畈名稱面積(畝)東南西北葭芷10-001中村、前村650東莊村井馬村上涇路前進村上馬前大村800柵橋村花徑村前進村金洋村上馬后大村小計1450三甲10-002一心村四塘1400四條河街下村三條河五塘地堅決村四塘優良村四塘10-003街下村四塘1350四條河沿海村三條河優良村海明村四塘海豐村四塘小計2750章安10-004雙洋村、東西村1030臨海界湖角村東西村道臨海界10-005湖角村、楊司村550雙洋村村道路閘頭村東西村10-006謝張村、前街村1350前所街道村道路
48、西洋王柏樹里10-007柏樹里、謝楊村1000大樹岙謝張村村道路村道路小計3930前所10-008東路村、下浦村1010前所村椒江新民村前所路小計1010注:系臺州市在我區實施的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功能區合計9140表4-2 2011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地點與項目街道編號田畈名稱面積(畝)四 至東南西北洪家11-001上洋廠村虎嘯坦村450錦仙橋村村道路方橋村南洋村11-002祝昌村塔下程村650楊家垅村村道路村道路村道路小計1100三甲11-003衛國村改革村石柱村海岸村保家村1750二條河青龍村老海城鮑浦11-004沿海村600海豐路橋二條河海明小計2350章安11-005合旗村1000河道古橋梓林大河臨海山界11-006閘頭村450河道西洋王村村道路合旗村11-007古橋村1000村道路長匯村村道路河道11-008西洋王400前街村河道村道路閘頭村小計2850合計6300表4-3 2012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地點與項目街道編號田畈名稱面積(畝)四 至東南西北三甲12-001三塘村550二條路海堡村村道路河道12-002海保村晨光村520河道一心村村道路三塘村12-003街浦村四甲村550村道路三甲村金家村明亮村12-004裕廣堂村250村道路甲南村村道路利益村小計1870章安12-005長匯村華景村1600道路公路河道古橋村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市樓房買賣合同(17篇)
- 吊車租賃合同集合(16篇)
- 耕牛保險保險單(5篇)
- 先進教師演講稿(14篇)
- 2025年酒店辭職報告(15篇)
- 五年級下冊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第9課 完善視頻齊欣賞 電子工業版(安徽)
- 欠款分期還款合同范本(16篇)
- 醫院實習生個人總結(4篇)
-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400字(20篇)
- 商業街門面店鋪轉讓協議(7篇)
- 湖南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暨長郡二十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聯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心理學》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三查四定表完整版本
- 異常子宮出血的護理查房
- Q∕GDW 10799.6-2018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第6部分:光伏電站部分
- 方格網計算步驟及方法
- 課題評分表(共1頁)
- 六年級趣味數學(課堂PPT)
- 詢價單(模板)
- 關于我縣二次供水調研報告
- 腫瘤形態學編碼(ICD-10字典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