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規規范范解解題題策策略略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先秦先秦( (遠古遠古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 )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秦漢秦漢( (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公元公元220220年年) )是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是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成就對整個中華文明起到了奠基階段。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成就對整個中華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作用。 1 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
2、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大特征。 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2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古代中國經濟的典型特點。經濟上:農耕經濟是古代中國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單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這也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這也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經濟形態;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時期經濟形態;在此
3、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 3文化上:思想領域經歷了從文化上:思想領域經歷了從“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到到“獨獨尊儒術尊儒術”的演變,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學方面的演變,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學方面的的詩經詩經和楚辭分別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和楚辭分別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文學階段性的較高成就表現在漢賦、唐主義文學的源頭,文學階段性的較高成就表現在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科技方面形成了有東方特色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科技方面形成了有東方特色的實用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發明創造。返回目錄返回
4、目錄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一、政治上:從周代一、政治上:從周代“天下共主天下共主”到秦漢中央集權制到秦漢中央集權制度度 1 1先秦先秦 (1) (1)夏商周時期,實行王位世襲制。夏商周時期,實行王位世襲制。 (2) (2)西周實行以西周實行以_為主體的分封制,周王成為為主體的分封制,周王成為“天下共主天下共主”;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形成諸侯混戰;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形成諸侯混戰、社會變革的局面。、社會變革的局面。 (3) (3)西周實行以血緣為核心、西周實行以血緣為核心、_為特點為特點的宗法制,形成的宗法制,形成“家國一體家國一體”的社會等級結構。的社會等級結構。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
5、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王族王族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2 2秦漢秦漢 (1) (1)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確立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確立_的皇帝制度;中央設立的皇帝制度;中央設立_;地方推行郡縣制,開;地方推行郡縣制,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 (2)漢承秦制,漢初頻繁換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漢承秦制,漢初頻繁換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王國威脅中央,漢武帝頒布
6、推行郡國并行制,王國威脅中央,漢武帝頒布“_”_”,解決了王國問題;地方設刺史代表中央,解決了王國問題;地方設刺史代表中央監督地方。監督地方。 (3) (3)選官制度從先秦的世卿世祿制到漢朝的察舉制,孝選官制度從先秦的世卿世祿制到漢朝的察舉制,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皇權至上皇權至上三公九卿三公九卿推恩令推恩令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二、經濟上:中國古代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二、經濟上:中國古代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1 1農業農業 (1) (1)生產工具:從原始社會的
7、刀耕火種到春秋戰國時生產工具: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春秋戰國時期期_ _ 的出現,并不斷推廣;漢代出現犁壁和的出現,并不斷推廣;漢代出現犁壁和二牛一人二牛一人_,精耕細作技術發展。漢朝以后,鐵,精耕細作技術發展。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犁耕犁耕法法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2)(2)經營方式: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經營方式: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體勞作到_的發展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
8、的發展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_的小農經濟,小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 (3)土地制度:原始社會的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制度:原始社會的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土地制度為商周土地制度為_;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為土地兼并現象的根源。成,成為土地兼并現象的根源。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個體農耕個體農耕自給自足自給自足井田制井田制返回目錄
9、返回目錄 2 2手工業手工業 (1) (1)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進入繁榮時期;春秋戰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進入繁榮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時期官營、_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并存。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并存。 (2) (2) 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 西漢時絲綢遠銷歐西漢時絲綢遠銷歐洲;東漢燒制出成熟的青瓷;東漢杜詩發明洲;東漢燒制出成熟的青瓷;東漢杜詩發明_,用于鼓,用于鼓風冶鐵。風冶鐵。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民營民營水排水排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3 3商業商業 (1) (1)商朝時期,商人產生;
10、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商業商朝時期,商人產生;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2) (2)秦統一貨幣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漢代專供貿秦統一貨幣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漢代專供貿易的易的“市市”出現,開通海陸絲綢之路,實行歧視商人和出現,開通海陸絲綢之路,實行歧視商人和_。通史知識整合通史知識整合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專賣制度專賣制度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4 4主要經濟政策主要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1) (1)目的:維護
11、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最早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最早由戰國時的商鞅由戰國時的商鞅(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提出。提出。 (2) (2)基本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基本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末業末業”。這個政策是中國。這個政策是中國歷代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歷代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3)(3)影響:積極方面,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影響:積極方面,在
12、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策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發政策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發展和增強封建國家的綜合國力起了積極作用,并為其他經展和增強封建國家的綜合國力起了積極作用,并為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奠定基礎,從根本上說重視農業是正確的;濟部門的發展奠定基礎,從根本上說重視農業是正確的;消極方面,到封建社會的末期,即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消極方面,到封建社會的末期,即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政策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本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利于資本主義
13、萌芽的發展,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通史知識整合通史知識整合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三、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與科技文化的三、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與科技文化的發展發展 1 1思想思想 (1)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局面,儒、墨、局面,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紛紛登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基礎。道、法等諸子百家紛紛登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基礎。 (2) (2)春秋末期的孔子開創儒家學派,經過孟子和荀子春秋末期的孔子開創儒
14、家學派,經過孟子和荀子的發展,戰國后期儒學成為蔚然大宗。的發展,戰國后期儒學成為蔚然大宗。 (3) (3)漢代武帝接受董仲舒漢代武帝接受董仲舒“_”的建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建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返回目錄返回目錄 2 2科技文化科技文化 (1) (1)科技:科技:_造紙術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數學、醫學、農學等成就非凡。數學、醫學、農學等成就非凡。 (2) (2)漢字:商代漢字:商代
15、_出現,中國文字成熟。出現,中國文字成熟。 (3) (3)文學: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文學: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 _,具有現實主義特色;戰國時期楚辭創作并盛,具有現實主義特色;戰國時期楚辭創作并盛行;行; 漢代的綜合文體漢賦,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文學成漢代的綜合文體漢賦,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文學成就。就。通通史史知知識識整整合合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詩經詩經甲骨文甲骨文西漢西漢 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考向一周代貴族政治至秦漢官僚政治的演變考向一周代貴族政治至秦漢官僚政
16、治的演變 例例1 1【20132013新課標全國卷新課標全國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 A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
17、走向集權統治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解析解析 C C本題以考古墓葬等級差別為切入點,考查春秋戰國時本題以考古墓葬等級差別為切入點,考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變革的情況。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區分秦國與六國墓葬的不期政治變革的情況。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區分秦國與六國墓葬的不同特點,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戰國時期秦國墓葬的特點是君同特點,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戰國時期秦國墓葬的特點是君王墓葬規模宏大,
18、其余沒有等級差別,這是商鞅變法后,秦國中央集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沒有等級差別,這是商鞅變法后,秦國中央集權加強的突出表現;而六國墓葬等級區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響權加強的突出表現;而六國墓葬等級區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響依然存在。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導致分封制瓦解,依然存在。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導致分封制瓦解,A A項表述錯誤;分項表述錯誤;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表現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封制中的等級規定表現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B B項表述錯誤;戰項表述錯誤;戰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D項表述錯誤。分析材料信息,戰國時期東項表述錯誤。分析材料信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墓
19、葬仍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而秦國僅君王墓葬明顯高于方六國的墓葬仍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而秦國僅君王墓葬明顯高于其他墓葬,這充分表明戰國時期秦國率先由等級序列明顯的分封制走其他墓葬,這充分表明戰國時期秦國率先由等級序列明顯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答案為向了中央集權統治。答案為C C項。項。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點評點評從考查內容看,中國古代政治文明以古代中央集權從考查內容看,中國古代政治文明以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為主線,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制度的發展演變為主線,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
20、、秦朝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推廣;從命題形式看,著眼于對古代政治制的創立和郡縣制的推廣;從命題形式看,著眼于對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背景、特征、影響等問題的分析,并和當今政府度發展演變的背景、特征、影響等問題的分析,并和當今政府機構改革、推進民主化進程及世界史知識相聯系,是高考命題機構改革、推進民主化進程及世界史知識相聯系,是高考命題的主要方式。具體表現如下:的主要方式。具體表現如下: (1) (1)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縣制、郡國并行制、刺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縣制、郡國并行制、刺史制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命題主要通過新情境、新史制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命題主要通過
21、新情境、新材料的設置,考查分封制與宗法制內涵、特點及對后世社會的材料的設置,考查分封制與宗法制內涵、特點及對后世社會的影響,皇帝制度的特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特點及影響,影響,皇帝制度的特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特點及影響,或者聯系秦漢郡縣制、郡國并行制、推恩令等制度進行綜合考或者聯系秦漢郡縣制、郡國并行制、推恩令等制度進行綜合考查。查。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2)(2)復習備考時,首先要重視理解重要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復習備考時,首先要重視理解重要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其次要注意將早期政治制度與
22、秦漢政治制度的繼承、發展變化其次要注意將早期政治制度與秦漢政治制度的繼承、發展變化相聯系,理解認識其演變的特點及影響。相聯系,理解認識其演變的特點及影響。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圖析考點圖析考點】西周政治制度與秦朝政治制度結構圖西周政治制度與秦朝政治制度結構圖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規律認識規律認識】 1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 (1)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23、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2) (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家國一體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的政治結構。 (3)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2 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1) (1)一個核心:皇權至高無上。一個核心:皇權至高無上。 (2) (2)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 (3) (3)三個中央職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中央職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4) (4)四個地方機構:郡、縣、鄉、里。四個
24、地方機構:郡、縣、鄉、里。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3 3秦漢時期中央官制的特點秦漢時期中央官制的特點 (1) (1)制度完備: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制度完備: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諸卿分別掌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諸卿分別掌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 (2)以皇權為中心:中央官員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丞相、以皇權為中心:中央官員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牽制,軍國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御史大夫和太尉
25、三者相互牽制,軍國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之手。 (3)“ (3)“家天下家天下”:家與國同治是封建統治的重要特點。:家與國同治是封建統治的重要特點。 (4) (4)加強監察制度:秦朝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漢代設加強監察制度:秦朝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漢代設刺史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刺史加強對地方的監察。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深化提升深化提升】區分先秦貴族政治與秦代官僚政治區分先秦貴族政治與秦代官僚政治(1)(1)概念內涵:先秦時期的貴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概念內涵:先秦時期的貴族政治是建
26、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上的,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上的,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基礎上,按照職能和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基礎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的政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的政治體系。治體系。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2)(2)政治體制:西周分封制與貴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權家政治體制:西周分封制與貴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權家長制擴大化的結果
27、,把宗法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起來,長制擴大化的結果,把宗法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起來,是已取得統治權力的宗族在擁有一個共主的基礎上,其他家族是已取得統治權力的宗族在擁有一個共主的基礎上,其他家族成員共同享有對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官僚政治以皇權為核心、成員共同享有對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官僚政治以皇權為核心、以官僚體制為載體,中央統一管轄的郡縣制取代了層層分封的以官僚體制為載體,中央統一管轄的郡縣制取代了層層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將地方的治民權與土地權分離,地方政府的官員分封制,皇帝將地方的治民權與土地權分離,地方政府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權。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
28、管理權。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變式變式【20132013湖北穩派測試】湖北穩派測試】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中指出:在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團授予封土,賜之以氏。當時,姓、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團授予封土,賜之以氏。當時,姓、氏是統治階級的特權,氏是統治階級的特權,“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到戰國。到戰國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漸消失,平民逐漸獲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漸消失,平民逐漸獲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與下列哪個歷史趨勢的關系最直接事與下列哪個歷史趨勢的關系最
29、直接( () ) A A郡縣制度的發展郡縣制度的發展 B B以以“孝道孝道”治天下治天下 C C賦役制度的變化賦役制度的變化 D D皇帝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的形成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解析解析 A A材料信息反映出有無姓氏是西周選拔人才時區材料信息反映出有無姓氏是西周選拔人才時區分貴族和平民的標志之一。隨著戰國時期選才標準逐漸轉向以分貴族和平民的標志之一。隨著戰國時期選才標準逐漸轉向以軍功爵、才能為主的郡縣制,平民也可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政治軍功爵、才能為主的郡縣制,平民也可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
30、氏也不再成為區分等級高低的標志了。所以戰國時,地位,姓氏也不再成為區分等級高低的標志了。所以戰國時,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戰國時平民逐漸可以獲得姓氏這一歷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戰國時平民逐漸可以獲得姓氏這一歷史現象關系最直接的是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和標準變化的影響,史現象關系最直接的是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和標準變化的影響,答案為答案為A A。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考向二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考向二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 例例2 2【20132013江蘇卷江蘇卷】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現代考古在秦、魏等
31、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 5座大型座大型魏墓,魏墓,1 1號墓出土鐵器號墓出土鐵器6565件,其中農具占件,其中農具占5858件,包括钁、鋤、件,包括钁、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 () ) A 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 B B成套鐵農具有利于農業精耕細作成套鐵農具有利于農業精耕細作 C C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 D D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
32、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解析解析 B B本題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本題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旨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A A項的表述與題項的表述與題目中的信息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不符;不符;C C項中項中“必備品必備品”的說法過于絕對,應排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應排除;D D項的表述項的表述從題目中無法看出,應排除。由題目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從題目中無法看出
33、,應排除。由題目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墓葬中出土大量鐵農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國墓葬中出土大量鐵農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出現并在農業生產中推廣,這有利于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具出現并在農業生產中推廣,這有利于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故展。故B B項的表述與題意相符。項的表述與題意相符。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點評點評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古代中國以農立國。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農業與家庭手工業
34、相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能夠長期實行中央集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能夠長期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維護國家統一的經濟基礎。權制度和維護國家統一的經濟基礎。 (1) (1)近年高考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小農經濟特點及與之近年高考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小農經濟特點及與之相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命題以選擇相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命題以選擇題為主,運用圖文材料,考查小農經濟的形成、表現特點及影題為主,運用圖文材料,考查小農經濟的形成、表現特點及影響等。響等。 (2) (2)復習備考時,注意梳理耕作方式的演變
35、歷程及影響,土復習備考時,注意梳理耕作方式的演變歷程及影響,土地制度變化的表現、特征及影響,重視小農經濟與封建專制制地制度變化的表現、特征及影響,重視小農經濟與封建專制制度、科技思想、人們生活觀念的內在聯系等方面的知識。度、科技思想、人們生活觀念的內在聯系等方面的知識。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圖析考點圖析考點】小農經濟的形成、特點及評價小農經濟的形成、特點及評價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深化提升深化提升】對
36、封建小農經濟的評價對封建小農經濟的評價(1)(1)積極影響:農業生產自給自足,農民生產積極性高,積極影響:農業生產自給自足,農民生產積極性高,小農經濟推動中國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是中國古代經濟不斷小農經濟推動中國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是中國古代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小農經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小農經濟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濟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的進步。 (2) (2)消極影響: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等弱消極影響: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等弱點,導致人們具
37、有安土重遷的思想,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點,導致人們具有安土重遷的思想,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小農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小農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展,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變式變式2 2【20122012太原模擬】杰里太原模擬】杰里 本特利的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新全球史記載:記載:“從公元前從公元前6 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
38、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鐵刀和鐵耙在鄉村成為日常用具。鐵鍬、鐵鋤、鐵鐮刀、鐵刀和鐵耙在鄉村成為日常用具。”這這一現象突出表明一現象突出表明( () ) A A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 B B水利事業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加水利事業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加 C C土地私有制度開始出現土地私有制度開始出現 D D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解析解析 D D本題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據題干關本題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39、據題干關鍵信息:公元前鍵信息:公元前6 6世紀,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制農具的世紀,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制農具的種類齊全,推動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發展,本質上反映了精種類齊全,推動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發展,本質上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D D項符合題意。項符合題意。A A、B B、C C三項與三項與材料不符。材料不符。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考向三結合政治、經濟等背景探討戰國考向三結合政治、經濟等背景探討戰國“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到到漢代漢代“獨尊儒術
40、獨尊儒術”的演變的演變 例例3 3【 20122012天津卷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強,慢法者弱。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1) (1)概括材料中的三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概括材料中的三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出現的政治、經濟背景。出現的政治、經濟背景。 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材料二材料二“春秋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
41、經,古今之通誼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以教化為大務務”;“正法度之宜正法度之宜”。 漢書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傳 (2) (2)依據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論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結合所依據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論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董仲舒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學知識,闡述董仲舒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答案答案 (1) (1)三種主張分別為實行仁政、無為而治、強調
42、法三種主張分別為實行仁政、無為而治、強調法治。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社會發生政治和經濟大變動:政治上,治。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社會發生政治和經濟大變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廣,井田制破壞。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廣,井田制破壞。 (2) (2)特征:強調特征:強調“大一統大一統”;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影響:儒學正統地位在漢代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系。影響:儒學正統地位在漢代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傳統文化的主流。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43、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解析解析 本題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為切入點,考本題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第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第(1)(1)問,從材料可知分別是儒問,從材料可知分別是儒家的家的“仁政仁政”、道家的、道家的“無為無為”、法家的、法家的“法治法治”;從政治、;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歷史背景。第經濟角度分析歷史背景。第(2)(2)問是董仲舒強調問是董仲舒強調“大一統大一統”,發,發展形成新儒學體系,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展形成新儒學體系,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
44、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點評點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是由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決定的,同時又反思想的發展演變是由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決定的,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作用于社會存在。“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和諸侯割據的政治局面的時代特征,秦漢以來思想專制的出革和諸侯割據的政治局面的時代特征,秦漢以來思想專制的出現反映了由分裂到統一的要求,最主要的還是基于君主專制中現反映了由分裂到統一的要求,最主要的還是基于君主
45、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央集權的需要。 (1) (1)高考命題重視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董仲舒思想主高考命題重視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董仲舒思想主張的辨析考查,特別注重從某一時期政治、經濟現象入手,分張的辨析考查,特別注重從某一時期政治、經濟現象入手,分析理解思想變化的原因。命題切入點多從某一重大現象切入,析理解思想變化的原因。命題切入點多從某一重大現象切入,如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崩潰、三家分晉,經濟現象中的土地兼并,如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崩潰、三家分晉,經濟現象中的土地兼并,思想文化中的思想文化中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與思想大一統等現象,綜合考查對與思想大一統等現象,綜合考查對某一歷史階段政治、經濟
46、、思想文化的相互影響等。某一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相互影響等。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2)(2)復習備考時,要注意對某一歷史現象的背景、特點及影復習備考時,要注意對某一歷史現象的背景、特點及影響的理解,同時注意模塊間的綜合鏈接,理解政治、經濟、思響的理解,同時注意模塊間的綜合鏈接,理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表現、影響及內在聯系。想文化的表現、影響及內在聯系。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圖析考點圖析考
47、點】由春秋戰國時期的由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到漢代到漢代“獨尊儒術獨尊儒術”的的演變演變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深化提升深化提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歷史特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歷史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和統一的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華文明的基礎。其主要表現: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華文明的基礎。其主要表現:
48、 (1) (1)政治:諸侯爭霸和各諸侯國紛紛推行的變法,打破了舊政治:諸侯爭霸和各諸侯國紛紛推行的變法,打破了舊的統治秩序,分封制逐漸崩潰;郡縣制開始出現,形成中央集的統治秩序,分封制逐漸崩潰;郡縣制開始出現,形成中央集權的雛形;封建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加強。權的雛形;封建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加強。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漢 (2)(2)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開始形成,封建土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開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確立。地私有制度確立。 (3) (3)思想:戰國時期思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的科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的科技、文學、藝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技、文學、藝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返回目錄返回目錄熱熱點點考考向向探探究究第第1 1講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數據可視化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結構力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照明工程施工及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山東濟南光明電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浙江寧波楓林特種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廣西賀州市礦投廣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廣東東莞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筆試帶答案2024年
- 2024年湖北襄樊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民航機場集團赤峰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電動汽車兩檔AMT自動變速器傳動結構計算設計9800字(論文)】
- 肩關節鏡麻醉管理
- 期中檢測題(含答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道德與法治
- 短期留學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附答案
-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2024完美版
- 2025-2030中國神經外科手術導航軟件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冠心病》課件(完整版)
- 09BJ13-4 鋼制防火門窗、防火卷簾
- 《心房顫動診斷和治療中國指南2023》解讀
- 幼兒園紅色小故事PPT: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