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_第1頁
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_第2頁
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_第3頁
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_第4頁
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半坡博物館旅游導游解說詞半坡遺址博物館是陜西的有名旅游景點之一,很多游客去參觀, 導游會給游客做好歷史的解說。以下是 整理的半坡博物館導游詞資 料,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 址,屬于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 400 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潮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 現 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 3個部分。發掘 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 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 座,以及大

2、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 6000多年 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 - 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 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 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 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 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 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 造。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 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 發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

3、間的密切關 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 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 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 用 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 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 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里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 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 較大的孩子

4、則用兩個陶 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 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 73個。由于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 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半坡博物館導游詞篇二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 一下!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 址,屬于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 400 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一一半坡博物館平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 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

5、 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 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 創造。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 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 坡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 的發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 關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 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 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發掘5

6、次,延續近4年 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 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 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 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半坡博物館導游詞篇三陜西地處黃河中游, 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彳爰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 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陜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 址和數萬件文物。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

7、953年春發現,遺址 面積50000平方米。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 5次 規模較大的科學發掘,發掘面積達1萬平方米。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 1958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從 1954年9月 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 200名考古工作者, 前后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 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 45座、圈欄2處、窖 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 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8、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 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 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 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對 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 2000多萬人次。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 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 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

9、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 許多觀眾流連忘返。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 半坡人屬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婦女是半坡 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 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 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 它以積極保護遺 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 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 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