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標準草案_第1頁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標準草案_第2頁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標準草案_第3頁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標準草案_第4頁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標準草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201x-xx-xx 發布201X-xx-xx實施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T/CACM XX2016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薄荷Commercial grades for Traditi onal Chin ese Medici ne Men thae Herba(意見征求稿)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II6資料性附錄.8錯誤!未定義書簽。 錯誤!未定義書簽。 錯誤!未定義書簽。 錯誤!未定義書簽。前言 .1范圍.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規格等級 .5要求.73本標準按照 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技術中心及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提出。

2、 本標準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江蘇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技術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歐陽臻、黃璐琦、郭蘭萍、詹志來、金艷、彭華勝、趙明、韓邦興、何雅莉、葉丹、邵揚、王琳煒。4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薄荷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薄荷的商品規格等級。本標準適用于薄荷中藥材生產,流通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商品規格等級評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GB/T 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S

3、B/T 11094中藥材倉儲管理規范SB/T 11095中藥材倉庫技術規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令第 32號)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通則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復列出了某些術語和定義。薄荷 Menthae Herba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薄荷規格 Men thae Herba specificati on薄荷藥材在流通過程中用于區分不同交易品類的依據。薄荷等級 Men thae Herba grade在薄荷藥材各

4、規格下,用于區分薄荷品質的交易品種的依據。道地藥材蘇薄荷Dao-di Herbs subohe5指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及其周邊各地區的薄荷。64規格等級表1薄荷商品規格等級劃分表性狀描述規格等級共同點區別點等莖呈紫棕色或綠色, 葉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 灰綠色。揉搓后有濃郁的特殊清涼香氣。 葉不 得少于50%。二等干貨。除去根、老莖和雜質,莖多呈方柱 型,有對生分枝,棱角處具茸毛,(飲片呈不規則的段)。質脆、斷面白色,髓部 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 展平后呈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輪 傘花序腋生。味辛涼。無雜質、蟲蛀、霉 變。莖呈淡綠色,葉上表面淡綠色,下表面黃綠色。 揉搓后清涼香氣淡

5、。葉在 40%50%。全草統貨干貨。除去根、老莖和雜質。莖多呈方柱形,呈棕色或褐色;棱角處具茸毛(飲片呈不規 則的段);質脆、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呈黃棕色。揉搓后清涼香氣淡,味辛涼。稍有 雜質、無蟲蛀、霉變。葉在30%40%。全葉干貨。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微具茸毛。上表面 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揉搓后有濃郁的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無雜質、無蟲蛀、霉變。備注:(1)當前藥材市場薄荷規格按照部位進行劃分,有葉與莖,其中葉所含成分高,因此市場根據葉所含的比例進行等級的劃分,即含葉率越高等級越高。(2)藥典對葉的含量有相應的要求,即不少于 30%而目前市場

6、上有不符 合藥典規定的段規格,因此本次標準不制定段的規格。(3)市場另有陳貨,即存放時間較長的薄荷商品,由于暴露空氣中,揮發 性成分容易散失以及氧化,因此氣味淡且外觀顏色加深呈褐色,這類商品容易不 合格,需注意區分,因此在本標準不制定陳貨規格。7A薄荷藥材B薄荷飲片圖1薄荷全草一等品A薄荷藥材B薄荷飲片圖2薄荷全草二等品8A薄荷藥材B薄荷飲片圖3薄荷全草統貨圖4薄荷全葉5要求應符合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通則中第7章項下相關規定。9(資料性附錄)歷史沿革薄荷最早記載于唐代孫思邈千金食治中,名為蕃荷菜,其味苦、辛, 溫,無毒。唐新修本草亦從此說,同時寫到“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 乏”,說明至少在唐

7、代已經開始栽培。宋圖經本草曰:“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莖、葉似 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采莖葉,曝干。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醫 家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切之藥,故人家園庭間多蒔之。 ” 說明宋代薄荷已經普遍移栽至園中,以做菜或藥用。南宋寶慶本草折衷 :“生南京,及岳州(今湖南岳陽) 。今處處園庭間多 蒔有之。生吳中者名為吳菝藺,生胡地者名為胡菝藺,一名新羅菝藺。今江浙間 亦有之。”說明南宋時各地有不同稱謂,而其所提及的產地主要在江南一代。明代品匯精要:“惟一種龍腦薄荷于蘇州郡學前產之, 蓋彼達勢似龍, 其 地居龍腦之分,得稟地脈靈異,故其氣味功力倍于他所

8、,謂之龍腦薄荷,非此 則皆劣矣。【道地】 南京,及岳州及蘇州郡學前者為佳。 ”說明在明代蘇州所產薄 荷已經相當的知名度。明代本草蒙筌 :“又名雞蘇,各處俱種。 姑蘇龍腦者第 一,(龍腦地名,在蘇州府,儒學前此處種者,氣甚香竄,因而得名,古方有龍 腦雞蘇丸,即此是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 :“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 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 ”。清本草從新:“產蘇州,氣芳香者佳。 ” 民國增訂偽藥條辨 :“炳章按 : 薄荷,六七月出新。蘇州學宮內出者,其 葉小而茂,梗細短,頭有螺蜿蒂,形似龍頭,故名龍腦薄荷,氣清香,味涼沁, 為最道地。太倉、常州產者,葉略大,梗亦細,一莖直上,無龍頭形,氣味亦略 淡。有頭、二刀之分,頭刀力全,葉粗梗長,香氣濃厚 ; 二刀乃頭刀割去后,留 原根抽莖再長,故莖梗亦細,葉亦小,氣味亦略薄,尚佳。杭州筧橋產者,梗紅 而粗長,氣濁臭,味辣,甚次。山東產者,梗粗葉少,不香,更次。二種皆為側 路,不直入藥。”10藥材資料匯編:“以江蘇太倉產稱“蘇薄荷”,為道地藥材。其附近的嘉定、 常熟、蘇州,以及蘇北的南通、海門等地均有生產,統稱“蘇薄荷” 。浙江杭州 筧橋地區過去亦曾盛產,稱“杭薄荷” ,現產量較少。余如江西吉安,也是較著 名的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