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_第1頁
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_第2頁
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_第3頁
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_第4頁
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十一五”國家支撐和教育部“能源林培育技術課題”近期外業調查實施細則(試行)一、樣地調查1 標準地選定與設置1.1 標準地的選擇和確定對所調查林分作全面踏查的基礎上,根據林分的特點,選出具有代表性、原始性、典型性的地段設置固定或臨時標準地;標準地要求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開的調查線,且應遠離林緣。坡度5以上應改算為水平距,閉合差一般要求不超過各邊總長的1/200。1.2 標準地面積-標準地水平投影面積為2020m2。1.3 儀器與用具-標準地標志物、皮尺、測繩、鋼卷尺、手持羅盤儀、塔尺、gps1.4 樣地設置(1)選擇適合于定期觀測或試驗目的的林分(要求見洛寧點實驗方案),確定標準地的形狀。(

2、2)用羅盤儀測角,皮尺或測繩量距離,按預先確定的形狀打標準地,用尼龍繩圍成正方形或長方形。標準地坡度大于5時,要將標準地的邊長(水平投影長度),換算成坡面長度。(3)在樣地的四角和樣地中心埋好木制標樁,標樁粗為10cm,露出地面1m,標樁上頭削成尖形。1.5注意事項(1)固定樣地為對照樣地,用于定位觀測林木生長發育及其他各種試驗,例如氣象觀測等,在設置樣地時應盡量減少人員在圈定地域內出入,以免破壞林地的自然狀態。(2)固定標準樣地內要避免做破壞性試驗,如伐樹,取土樣和凋落物等。要說服當地居民和部門配合作好固定樣地的長期保護。2 植被調查2.1 調查目的通過對標準地喬木、灌木和草本的詳細調查,得

3、到林分內的喬木的種類、數量、平均胸徑、林分條件平均高、平均蓄積和總蓄積、幼苗更新狀況,以及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灌木和草本的種類、數量、蓋度和分布狀況,以此為依據計算標準地的生物產量、植被變化及生物多樣性狀況等指標。2.2 調查儀器gps定位儀(1個)、羅盤儀(1個)、測高器、胸徑尺(3個)、游標卡尺(1把)、鋼卷尺(3個)、皮卷尺(30米或50米的,3個)、標桿(2個)、測繩(50米,4捆)、記錄夾(3個)、鉛筆(6支)2.3 調查內容與方法標準地設定后,首先,對樣地邊界點(如下圖a、b、c、d四點)用gps進行定位(注:邊界點注釋順序為逆時針記錄),記錄后,開始對標準地內的林分進行詳細調查。

4、包括樣地概況:坡度、坡向、坡位、海拔、林分類型、土壤類型、演替階段等。調查主要內容包括: 刺槐每木檢尺、幼苗更新狀況、灌木和草本調查。2.3.1 喬木每木調查首先對每木進行定位記錄,如圖,分別測出每木(如樹木e)到樣地邊界的垂直距離eg、eh,分別將量測數據結果記入附表1。從上到下地勢由高到低he對未經采伐的刺槐樹種,將胸徑、樹高、枝下高、冠幅、樹齡、優勢度、層次、起源、損傷、干形質量、樹齡和病蟲害狀況等,進行調查并記錄于附表1;(對于混生有其它喬木植物名稱不確定的種類,應采集標本,栓上標簽,寫明樣地號及標本編號)三人一組,測樹高和枝下高、胸徑和冠幅,并掛牌標記,兩人測,一人記錄。調查步驟如下

5、:n 胸徑的量測:胸徑從樹高1.3米處用胸徑尺進行量測,精度要求到0.1厘米。n 冠幅的量測:指對樹木冠層的垂直投影面積,進行東西和南北測定。圖1 調查路線示意圖n 樹高和枝下高量測:利用望遠測樹儀對樹木高度進行量測,枝下高可用標桿量測。n 優勢度按以下編號進行記錄:1.優勢木、2.中庸木、3.被壓木、4.瀕死木、5.枯立木。n 起源:1.植苗實生、2. 播種實生、3. 天然實生(由種子起源)、4. 天然萌生(由根株上萌發)。n 損傷:1.無損傷、2.輕度損傷、3.中度損傷、4.重度損傷。n 林分類型:油松林、油松側柏混交林、雜木林、油松雜木林、灌木林。n 干形質量:1.通直完滿、2.多分枝、

6、3.二分枝、4.彎曲(扭曲)。n 樹齡量測:按徑階,選35株用生長錐量測。n 病蟲害狀況:1.無、2.輕微、3.中等、4.嚴重。2.3.2 幼苗(地徑小于5厘米)或萌蘗更新調查在標準地內均勻選取8個小樣方,按上圖網格間隔選取,按照順序對小樣方進行編號和分別量測記錄。樣方取55m,并用測繩標出界線。調查內容有:幼苗的種類或萌蘗條年齡、株數、樹高和病蟲害狀況。將所量測的數據填入附表2。(對于植物名稱不確定的種類,應采集標本,栓上標簽,寫明樣地號及標本編號)。基本數據調查完后,再均勻選取4個小樣地,將其中的全部植株貼地表刈割,現場分別小樣地稱取鮮重。(此項還可根據個人研究的目的與愿望進一步設計)2.

7、3.3 非目的樹種灌木調查在標準地內均勻選取的8個小樣方內調查: 灌木的種類、高度、地徑、生長狀況和分布狀況等,并將量測的數據記入附表4。(對于植物名稱不確定的種類,應采集標本,栓上標簽,寫明樣地號及標本編號)用標桿對高度進行量測。用游標卡尺對地徑進行量測。生長狀況:良、中、差。分布狀況為:均勻、隨機(散生)、群團(叢生)2.3.4 草本調查在灌木調查樣方內進行草本植物調查,調查內容有:草本的種類、高度、生長狀況和分布狀況等,并將量測的數據記入附表四。(對于植物名稱不確定的種類,應采集標本,栓上標簽,寫明樣地號及標本編號)。用鋼卷尺對地徑進行量測。生長狀況為:良、中、差。分布狀況為:均勻、隨機

8、(散生)、群團(叢生)。附表2.1 標準樣地每木檢尺記錄表地 點:樣 地 號:林分類型:土壤特性:自然植被:演替階段:近自然度:日 期:坡 向:坡 度: 海 拔: 調 查 員:樣地坐標:a.( )b. ( )c. ( )d. ( )編號樹種距離1距離2胸徑樹高枝下高冠 幅樹齡優勢度起源損傷干形質量病蟲害狀況mmcmmmmm(選測)-分頁-附表2.2 標準樣地每木檢尺記錄表地 點:樣地號:日 期:調查員:樣地樹木分布示意圖。樣地區備注:-分頁-附表2.3 標準地幼苗或刺槐萌蘗更新調查表地 點:樣 地 號:林分類型:土壤特性:坡向:坡度:海 拔:樣方設置日 期:樣地坐標:調 查 員:樣方號樹高1.

9、5m的更新幼苗樹種幼苗株數病蟲害狀況樹高(m)樹種幼苗株數病蟲害狀況樹高(m)附表2.4標準地灌木、草本調查表樣 地 號:林分類型:灌木樣方面積:草本樣方面積:樣地坐標:調 查 時 間:記 錄 員:樣方號調查層次植物名稱標本號高度/cm地徑/cm蓋度(%)生長狀況分布狀況備注:1、生長狀況:良、中、差; 2、分布狀況:均勻、隨機(散生)、群團(叢生)-分頁-3 土壤調查3.1 土壤剖面3.1.1 土壤剖面地點選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刺槐林立地類型,配合標準地設置,進行土壤狀況的調查。為不破壞標準地的植被,土壤剖面點選擇在標準地外,與標準地情況基本一致的地點選擇土壤調查區域,具體剖面點分布在標準地的

10、旁邊。對于非固定標準地,土壤剖面點可直接選擇在標準地內。3.1.2 土壤剖面的數量要根據林分數量和地形決定,原則上每個標準地應至少有1個,地形零碎、樹種較多的林分,土壤典型剖面可以是3個以上,應選擇代表性地點,挖典型剖面為主。3.1.3 儀器與用具:小土鏟,鐵锨,削面刀,尺子,羅盤,海拔儀,比色卡,土壤袋、取原狀土工具、鉛筆,橡皮,塑料袋,標簽,膠帶,記載表。3.1.4 操作步驟根據植被、小氣候、小地形、巖石和母質類型等因素,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點。圖2 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圖在選擇好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后,先挖一個長1.0-2.0m,寬0.8-1m(根據調查林分最大土層深度,確定剖面的深度)的長方形土

11、坑,土坑的深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般要求達到母質或地下水即可,大多在1.01.5m之間,長方形較窄的向陽一面作為觀察面,土坑觀察面,最好在觀察、記錄和采樣過程中,剖面均能受到陽光照射。觀察面要保持垂直立面,觀察面不要踩踏和堆土, 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觀察面的對面坑壁,修成階梯狀,便于觀察者上下工作。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應與等高線平行,與水平面垂直。挖出的土壤應順序放在土坑兩側,以便按原來層次填土。剖面挖掘具體要求見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圖。剖面挖掘完成后,將觀察面一邊修成光滑面,另一邊剔成自然狀態,然后進行觀察記載。3.2森林土壤剖面觀察與描述在已經挖掘好的典型剖面上,進行觀測記錄。為了現場工作方

12、便和統一記錄標準,土壤現場觀察常用一定的記錄格式和表示術語,參照土壤記錄表,加以說明。3.2.1 觀察點基本情況記載(1)剖面編號:本次調查采用統一編號,按調查樣地分不同林分類型標準地進行統一編號。(2)地點:觀察點的詳細地點,如省、市、縣、鄉、村及小地名,或林場、作業段、及標準地等。(3)剖面位置:土壤剖面位置記錄見附表3.1,繪制斷面草圖示意,如下圖。圖中應注明附近地物(房屋、河流、其他固定標記)、方位角、剖面位置、距離等。(4)地形:可分為大地形和小地形。大地形系在相當大面積內,其海拔高度變化從數十米到數百米以上,大地形包括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及盆地等。小地形系某種地形面積較小,

13、相對高差在10米以下。可分為平坦(高差1米)、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5)坡向:根據手持羅盤和gps確定。坡向用方向角表示,如南偏東25(se25),北偏西80(nw80)。坡向以八個方向記載,即n、ne、e、se、s、sw、w、nw等八個方位或方向即可滿足生產要求。一般東坡近于北坡,稱華陰坡;西坡近于南坡,稱半陽坡 (6)坡度:利用羅盤確定。在坡度的劃分方面,可以來用3、37、815、1625、2635和35等六級。根據水土保持的實踐,對地形坡度有如下的劃分:8,在常規降雨情況下一股不易產生大量的地表徑流,采用土壤栽作措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38:會明顯產生地表徑流,一般可

14、以來用等高酚龐面臺田等措施來防止。815:必須采用工程措施如坡式梯田、或水平梯田等。1525:必須修筑水平梯田方可種植。2535:不宜農用。35:容易產生活塌等重力侵蝕。 此外,在坡度與坡形總體描述上可以劃分為: 接近水平的:水平的、接近水平的, 緩坡的:極緩坡、緩坡; 較大的坡度的:坡的、較大坡度的; 波狀的:緩波狀的、波狀的; 起伏的:起伏的、較大起伏的。(7)海拔高度:根據地形圖上標高或海拔儀(與gps結合)指示高度記載,也可按附近高程點估算。(8)母巖種類:與土壤剖面形成有關的巖石種類(基巖),石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輝石、方解石、白云母、高嶺土、滑石、石膏、赤鐵礦、磁鐵礦、橄欖石

15、。(9)母質類型:包括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冰積物、重積物、黃土、黃土性母質及古土母質等。母質中夾雜的巖石種類應予注明。人工堆積物應寫明物質種類及來源,如垃圾土、山泥、建筑沙石、爐渣等。(10)地面侵蝕情況:記載以水蝕為主,如遇有風蝕及重力侵蝕,需另行詳細記載。(11)地下水位深度及地表水情況:根據剖面挖掘時地下水出露深度記載,或從附近水井中觀測。地表水情況。歸納為土壤排水情況良好、中等或不良。(12)土地利用情況:如林地、采伐跡地、農田、草場等。(13)植物種類:包括天然植被或栽培植物主要種類、生長情況及覆蓋度等。各種植物應根據數量由多至少,依次記載。植被覆蓋度指全部植被冠幅投影面

16、積百分數。(14)林木調查:各調查因子可與森林調查結合或估測。3.2.2 土壤剖面形態記載(1)現將各種土壤發生層次說明如下,土壤剖面形態記錄見附表3.2。a0為殘落物層。根據分解程度不同又可分為三個亞層。a01分解較少的枯枝落葉層。a02分解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葉層。a03分解強烈的枯枝落葉層,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組織形態。a1為腐殖質層。可分兩個亞層。a11聚積過程占優勢的(當然也有淋溶作用)、顏色較深的腐殖質層。a12顏色較淺的腐殖質層。a2為灰化層,灰白色,主要通過淋溶作用形成。b為淀積層,里邊含有由上層淋洗下來的物質,所以b層在一般情況下大都堅實。b層根據發育程度還可以分出b1、b2、b

17、3等亞層。 圖3 模式土壤剖面示意圖ab層 為腐殖質層與淀積層的過渡層。c層 為母質層。bc層 為淀積層與母質層的過渡層。d層 為母巖層。 cd層 母質層與母巖層的過渡層。g層 為潛育層。cc表示在母質層中有碳酸鹽的聚積層。cs表示在母質層中有硫酸鹽的聚積層。根據土壤剖面發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類型。(2)發生層次的過渡特征1)過渡的明顯性主要根據相鄰兩層的對比特性,一般可分為:突然的,相鄰兩層的界面厚度小于2cm;明顯的,相鄰兩層的界面厚度在25cm;逐漸的,相鄰兩界面厚度在515cm; 不清楚的,相鄰兩界面厚度15cm,即很難劃分,例如有時可能某一層既象au2層,又象bul層,則往往

18、用au2bul表示。2)過渡的形態往往與地形、母質等有關,一般有以下幾種過渡形態:平滑而整齊的,即界線基本在一平面上;-傾斜的;-波狀的;-舌狀的,即波幅很大,而且不一定連續。(3)層次深度及其代表符號:從地面開始起算,逐層記載各層范圍,如010cm,1020cm,2040cm,4060cm。森林土壤在對整個剖面形態觀察之后,還須標明層次代表符號,如ao,a1,b,bc等。(4)顏色:土壤顏色是辨別土壤最明顯的標志。觀察土壤顏色,用濕潤土壤。顏色命名以主色在后,次色在前,如“紅棕色”即棕色為主,紅為次色。(5)結構:是由土粒排列、膠結形成的各種大小和不同形狀的團聚體。常見土壤結構種類見附表3.

19、3。(6)濕度:現場鑒定溫度的手測法。(7)質地:將土壤濕潤后,用手測法鑒別。(8)緊實度:反映土壤的緊密程度和孔隙狀況現場可按以下標準鑒別。極緊實 用力也不易將尖刀插入剖面,劃痕面顯且細,土壤用手掰不開。緊實 用力可將尖刀插入剖面13cm,劃痕粗糙,用力可將土塊掰開。適中 稍用力可將尖刀插入剖面13cm,劃痕寬而勻,土塊容易掰開。疏松 稍用力可將尖刀插入剖面5cm以上,但土不散落。松散 尖刀極易插入剖面,土體隨即散落。(9)新生體:是判斷土壤性質、物質組成和土壤生成條件極重要的依據。常見的新生體有下列種類:易溶鹽類:鹽帶,鹽結皮,鹽脈;碳酸鈣類:假菌絲、結核、石灰斑;鐵錳質類:銹紋、銹斑、鐵

20、錳結核、鐵盤、膠膜;有機質類:腐殖質斑痕;生物類:蟲穴、蚓糞。(10)侵入體:即土壤摻雜物,如磚塊、瓦片、木炭、填土、煤渣等。(11)碳酸鹽反應:用1:3 hcl滴加在土壤上,根據泡沸反應的強弱以“+、+、+”表示。(12)ph值:用混合指標劑現場測。其測定方法可以用混合指示劑、6孔或12孔的比色瓷盤及比色卡片即可。其指示劑也可以固態化。分層取其如豆粒大小的土粒,加蒸餾水(如用液體指示劑等,可以不加),用棒狀固體指示劑與之磨研即可顯色,而與標準比色卡片相比即可得出。(13)根量:根據密集程度分為:盤結(占土體50%以上)、多量(占土體2550%)、中量(占土體1025%)、少量(占土體10%以

21、下)及無根系互級。根量密度:單位面積上根的數量。(14)石礫含量:以裸露石礫占土壤剖面積%估算。(15)剖面綜合特征:綜合可被利用土層的特征,為土地利用直接提供參考資料。(16)土壤定名:沿用學名或記載生產中習用名稱。3.3 森林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3.3.1森林土壤樣品的采集3.3.1.1 儀器與用具-小土鏟,鐵锨,削面刀,尺子,羅盤,海拔儀,土壤袋、取原狀土工具、鉛筆,橡皮,塑料袋,標簽,膠帶,記載表。3.3.1.2 采集方法(1) 森林土壤剖面分析樣品的采集根據土壤剖面的顏色、結構、質地、堅實度、濕度、植物根系分布等自上而下地劃分土層,按0-10cm、10-20cm、20-40cm、40

22、-60cm、60-80cm、80-100cm(根據土壤最大土層厚度劃分)進行剖面特征的觀察記載,作為土壤基本性質的資料及分析結果審查時的參考,最后自下而上逐層采集布袋裝的土壤分析樣品和紙盒標本,一般采樣時各層次的中部采集,而不是在整個層都采,這樣可克服層次間的過渡現象,從而增加樣品的典型性或代表性,隨后將所采樣品放入布袋和紙盒內,布袋裝土壤分析樣品,一般采集1.0-2.0kg左右,在土壤袋內外均應附上土壤標簽,寫明剖面號數、采集地點、土層深度、采樣深度、土壤名稱、采樣人和采樣日期。如果土壤樣品還很潮濕,則需敞開袋口,直到土壤樣品風干,再進行包裝托運到實驗室。從每層中部采取(見下圖)。分析樣品不

23、應少于1.0-2.0kg,含大量石塊和侵入體時,應采樣3.0kg以上。取樣先從下部層次開始,分導裝入布袋內,(含水較多樣品可用塑料袋)。樣品采集后,用鉛筆填寫土樣標簽。標簽下部撕下放入袋內,上部綁在樣袋外面,將一個剖面的各層土袋捆在一起帶回。沒有標簽或標簽填寫模糊的土袋都是沒有意義的樣品。圖4 土壤剖面采樣部位示意圖和土樣標簽 (2) 森林土壤物理性質原狀樣品的采集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質及部分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須采取原狀樣品。如測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質和水分物理性質,其樣品可直接用環刀在各土層中部取樣。對于研究土壤結構性的樣品,采樣時須注意土壤濕度,不宜過干或過濕,最好在不粘鏟的

24、情況下采取。此外,在采樣過程中,須保持土塊不受擠壓,不使樣品變形,并須剝去土塊外面直接與土鏟接觸而變形的部分,保留原狀土樣,然后將樣品置于鋁盒(10050mm)中保存,帶回室內進行處理。附表3.1 土壤剖面位置記錄表剖面編號: 地點: 經度: 緯度: 林分類型:裸巖比: 剖面位置圖大區地形: 小區地形: 坡向及坡度: 海拔高度: 母巖種類: 母質類型: 地面侵蝕情況: 地下水位深度及地表水情況: 土地利用情況:植物種類喬灌木木草地本被植植物物灌木蓋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數:主要灌木種類:草本蓋度:草本高度:草本叢數:主要草本種類:枯落物層厚度:半分解層厚度:未半解厚度:苔蘚厚度:苔蘚蓋度:植被覆

25、蓋度:林木調查調查因子林木組成林木起源優勢樹種郁閉度木 材蓄積量林齡平均樹高平均直徑目測實測調查日期: 天氣:第頁剖面編號: 地點: 經度: 緯度: 調查日期: 調查人: 天氣: 深度(cm)土層代號顏色結構濕度質地緊實度新生體侵入體碳酸鹽反應ph值根量(根形態、根密度)石礫含量層次過度情況剖面綜合特征:采樣記事(樣本種類、采集深度、數量等)土壤定名:備注:附表3.2 土壤剖面形態記錄表第 頁附表3.3 常見土壤結構類型結構類型結構形狀直徑(厚度)(毫米)結構名稱團聚體類型立方體狀不 明 顯裂面和棱角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平整100大塊狀50100塊 狀550碎塊狀不 明 顯裂面和棱角形狀較規則,

26、表面較平整,棱角尖稅,5核狀近圓形,表面粗糙或平滑5粒狀形狀近圓渾,表面平滑,大小均勻。110團粒狀柱狀不 明 顯裂面和棱角表面不平滑,棱角圓渾,形狀不規則3050擬柱狀50大擬柱狀不 明 顯裂面和棱角形狀規則,側面光滑,頂底面平行。3050柱狀50大柱狀形狀規則,表面平滑,棱角尖銳。3050棱柱狀50大棱柱狀板狀呈水平層狀5板狀5片狀微團聚體0.25微團聚體單粒類型土粒不膠結,呈分散單粒狀。單粒附表3.4 土壤含水量測定記錄表取樣地點: 標準地號: 記錄人: 取樣時間: 海拔: m經度: 緯度: 土壤類型: 坡度: 坡位: 坡向: 最大土層厚度: cm林分類型: 樣點號林分類型土層厚度鋁盒編

27、號鋁盒重鋁盒重+濕土重/g鋁盒重+干土重/g干土重/g含水量(%)第頁附表3.5 土壤物理性質外業記錄表剖面編號: 調查日期: 調查人: 林分類型: 最大土層厚度: cm枯落物總厚度: cm枯落物未分解層: cm枯落物半分解層: cm腐質殖層 cm 地面侵蝕程度:(無、輕度、中度、嚴重)坡向:坡位:土層厚度/cm發生層符號環刀號土壤袋號備注剖面綜述: 第頁附表3.6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記錄表剖面號: 標準地號: 記錄人: 取樣時間: 剖面編號林分類型土層厚度/cm環刀號環刀+濕土重/g環刀蓋重浸水12h重/g置沙2h重/g置沙48h重/g環刀干土重重/g環刀重/g第頁4 枯落物及苔蘚調查4.1

28、枯落物調查4.1.1枯落物外業調查4.1.1.1 調查器材-鋼卷尺、枝剪、塑料袋、膠帶、筆、紙、防水標簽、鏟子、手套4.1.1.2 研究方法及步驟在林內分坡上、中、下各均勻布置面積為11的樣方5個。如圖4.1所示。圖4.1樣地內樣方設置6.0m6.0m20m采取枯枝落葉:在取樣點用鋼卷尺量出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用小鏟子劃出邊界,用砍刀、枝剪等工具細心除去樣方內植物活體部分,用鋼卷尺測量各層厚度。將未分解層和半分解層的枯落物分別收集,裝塑料袋稱重,取部分樣品裝塑料袋密封(防止水分蒸發),帶回實驗。記錄總重和樣品重量。塑料袋應貼有標簽,標明取樣時間、地點、小樣方號、取樣人等。枯落物現存量(t/h

29、m2)=(未分解枯落物重kg /m+半分解枯落物重kg/m)10 調查表格見附表4.1。4.1.2 枯落物自然含水量測定用烘干法測定枯落物自然含水量4.1.2.1 實驗器材-烘干箱 、天平、敞口布袋、計時器、筆、紙4.1.2.2 研究方法及步驟從野外采集的枯枝落葉及時攜回,從樣品中隨機取3040 g 裝入信封中,在105 條件下烘干6 h 后,冷卻稱重,計算樣品自然含水率。計算公式: 自然含水量=(鮮樣重烘干重)/樣重100 4.1.3 枯落物持水量及其吸水速度測定用室內浸泡法測定枯落物持水量,觀察持水過程,并繪制持水過程曲線。4.1.3.1 實驗器材-大桶、大盆、尼龍網帶、天平、防水標簽、筆

30、、紙、計時器4.1.3.2 研究方法及步驟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分循環中的一個重要指標。枯落物的持水指標一般包括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等。一般認為枯落物浸水24h后的持水量,為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這時的持水率為最大持水率。用室內浸泡法測定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及其吸水速度, 將烘干后的枯落物稱重,裝入尼龍袋中,將其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浸泡,分別測定其在15min,30 min,1,2,4,6,8,10和24的重量變化,計算出吸水速度,繪制吸水過程曲線。枯落物吸水后的濕重與其烘干重差值,即為枯落物浸水不同時間的持水量,該值與浸水時間的比值即為枯落物的吸水速率。測出枯落物浸水24h的最

31、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4.1.3.3 計算公式 (最大)持水量= 濕重烘干重; (最大)持水率=濕重/烘干重100 %; 持水速度= 持水量/ 浸水時間4.2 苔蘚調查4.2.1苔蘚外業調查-通過苔蘚調查,得到樣地苔蘚現存量,并為苔蘚的持水實驗提供材料。4.2.1.1 調查器材-鋼卷尺、枝剪、塑料袋、膠帶、筆、紙、防水標簽、鏟子、手套4.1.2.2 研究方法及步驟在林內分坡上、中、下各均勻布置面積為11的樣方5個。(縱列間隔16米,橫行間隔24米)如圖4.1所示。采取苔蘚:在取樣點用鋼卷尺量出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用小鏟子劃出邊界,用砍刀、枝剪等工具細心除去樣方內植物活體部分,用鋼卷尺測量厚度

32、。將苔蘚裝塑料袋稱重,取部分樣品裝塑料袋密封(防止水分蒸發),帶回實驗。記錄總重和樣品重量。塑料袋應貼有標簽,標明取樣時間、地點、小樣方號、取樣人等。4.2.2 苔蘚持水能力及其吸水速度測定用室內浸泡法測定苔蘚持水量,觀察持水過程,并繪制持水過程曲線。4.2.2.1 實驗器材-大桶、大盆、尼龍網帶、天平、防水標簽、筆、紙、計時器4.2.2.2 研究方法及步驟用室內浸泡法測定林下苔蘚的持水量及其吸水速度, 將烘干后的苔蘚稱重,裝入尼龍袋中,將其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浸泡,分別測定其在15min,30 min,1,2,4,6,8,10和24的重量變化,計算出吸水速度,繪制吸水過程曲線。苔蘚吸水后的濕

33、重與其烘干重差值,即為苔蘚浸水不同時間的持水量,該值與浸水時間的比值即為苔蘚的吸水速率。測出苔蘚浸水24h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4.2.2.3計算公式 (最大)持水量= 濕重烘干重; (最大)持水率=濕重/烘干重100 %; 持水速度= 持水量/ 浸水時間附表4.1 枯落物調查表調查時間: 記錄員: 樣地號: 林分類型: 枯落物層厚度: 樣方號樹種樹齡(a)厚度(cm)總重(g)樣重(g)枯落物未分解半分解未分解半分解未分解半分解-分頁-附表4.2 苔蘚調查表調查時間: 記錄員: 樣地號: 林分類型: 樣方號樹種樹齡(a)苔蘚厚度(cm)總重(g)樣重(g)-分頁-6 樹干解析(針對未采伐

34、林分)6.1 樹干解析的外業工作-樹干解析是研究樹木生長過程的基本法,在生產和科研中經常采用。6.1.1 調查儀器-鋼尺、皮尺、鋸、砍刀、粉筆等。6.1.2 調查方法6.1.2.1 解析木的選取與生長環境記載 解析木的選取根據樣地的平均胸徑和數高來定,一般選擇生長正常、無病蟲害、不斷梢的平均木或優勢木。每個樣地選取1株解析木。伐倒以前,應記載它所處的立地條件、林分狀況、冠幅長度及與鄰近樹木的位置關系,并繪制樹冠投影圖等。6.1.2.2 解析木的伐倒與測定 伐倒前,應先準確確定根頸位置和實測胸徑,并在樹干上標明胸高直徑的位置和南北方向。伐倒時,先確定倒向,在山地一股采用順山倒向。為了不使0號圓盤

35、受損和便于伐樹,可在根頸以上50cm范圍伐木,然后再在伐根上截取0號圓盤。伐倒后,先測定由根頸至第一個死枝和活枝在樹干上的高度,然后打去枝丫,在全樹干上標明北向。測量樹的全高和全高的1/4、2/4及3/4處的帶皮和去皮直徑。6.1.2.3 裁取圓盤圖6.1 圓盤編號在測定樹干全長的同時,將樹干區分成若干段,分段的長度為1m,通常采用中央斷面區分求積法在每個區分段的中點位量截取圓盤。在胸高處必須截取圓盤。所余不足一個區分段長度的樹干為梢頭木,在梢頭底直徑的垃置也必須截取圓盤(見圖6.1)。截鋸圓盤應盡量與干軸垂直,不可偏斜。以恰好在區分段的中點位置上的圓盤面作為工作面。用來查數年輪和量測直徑。圓

36、盤為5cm厚。在圓盤的非工作面上標明南北向,并以分式形式注記,分子為標準地號和解析木號,分母為圓盤號和斷面高度,根頸處圓盤為0號盤,其它圓盤的編號應依次向上編號。此外,在0號圓盤上應加注樹種、采伐地點和時間等(如圖6.1)。解析木野外調查表(見附表6.1)6.2 樹干解析的內業工作6.2.1 查定各圓盤上的年輪個數首先將圓盤工作面刨光(以便查數年輪),并通過髓心劃出東西、南北兩條直徑線;然后查數各圓盤上的年輪個數。其方法是:(1)在0號盤的兩條直線上,由髓心向外按每個齡階(3年,5年或10年等)標出各齡階的位置,到最后如果年輪個數不足一個齡階的年數時,則作為一個不完整的齡階(見圖6.2)。(2

37、)在其余圓盤的兩條直徑線上,要由圓盤外側向髓心方向查數并標定各齡階的位量,從外開始首先標出不完整的齡階位置(即0號盤員外側的不完整齡階),然后按完整的齡階標出。圓盤年齡查數方法(見圖6.3)。圖6.3 圓盤年齡查數示意圖圖6.2 各齡階的確定圖6.4 樹干縱斷面圖6.2.2 各齡階直徑的量測 用直尺或讀數顯微鏡量測每個圓盤東西、南北兩條直徑線上各齡階的直徑,兩個方向上同一齡階的直徑平均數,即為該齡階的直徑。(見附表6.2)6.2.3 各齡階樹高的確定 樹齡與各圓盤的年輪個數之差,即為林木生長到該斷面高度所需要的年數;根據斷面高度(縱坐標)以及生長到該斷面高度所需要的年數可以繪出樹高生長過程曲線

38、。各齡階的樹高,可以從曲線圖上查出。(見附表6.2)6.2.4 繪制樹干縱斷面圖以橫坐標為直徑,縱坐標為樹高。在各斷面高的位置上,按各齡階直徑的大小,繪成縱斷向圖(見圖6.4)。縱斷面圖的直徑與高度的比例要恰當。6.2.5 各齡階材積的計算各齡階的材積按伐倒木區分求積法計算。但是,除樹干的帶皮和去皮材積可直接計算外,其它各齡階材積的計算,首先需要確定某個具體齡階的梢頭長度。它等于該齡階樹高減去等長區分段的總長度,由此可知梢頭底斷面在樹干上的具體位置;然后再根據梢頭底斷面的位置來確定梢頭底直徑的大小。它可以從樹干縱斷面圖上查出,也可以根據圓盤各齡階直徑的量測記錄用內插法按比例算出。6.2.6 計

39、算各齡階的生長量和形數在一般情況下,應包括胸徑、樹高和材積的總生長量、連年生長量和平均生長量,并計算材積生長率和各齡階的形數(見附表6.3)。6.2.7 繪制各種生長量的生長過程曲線 為了更直觀地表示各因子隨年齡的變化,可將各種生長量繪成曲線圖,如材積生長曲線圖、材積連年生長及平均生長曲線圖、樹高生長曲線圖、胸徑生長曲線圖、形數生長曲線圖見(附圖6.1)。 附表6.1 解析木野外調查表解析木所在林分的描述解析木情況樹冠特征所在地:樹種冠幅從北-南 m標準地號胸徑 cm冠幅從西-東 m林木起源根頸處帶皮直徑 cm第一死節以下高度 m林木組成根頸處去皮直徑 cm第一活枝以下高度 m平均數高1/4處

40、帶皮直徑 cm樹冠長度 m平均胸徑1/4處去皮直徑 cm總樹高 m疏密度2/4處帶皮直徑 cm樹冠投影圖位置與地形2/4處去皮直徑 cm土壤母質與巖石3/4處帶皮直徑 cm林分特征3/4處去皮直徑 cm生長狀況:記錄時間:記錄人:附圖6.1 樹干生長過程圖附表6.2 直徑、樹高和材積生長過程分析表斷面高年輪數達各斷面高的年齡 年 年 年 年 年年年帶 皮去 皮dvdvdvdvdvdvdvdv根頸胸徑0.51.52.5梢頭底直徑材積長度樹干總材積各齡階樹高附表6.3 樹干生長過程表年齡(齡級)胸徑樹高材積形數總生長量平均生長量連年生長量總生長量平均生長量連年生長量總生長量平均生長量連年生長量生長率(%)- 7林地生物量調查7.1森林植被生物量野外調查7.1.1儀器托盤天平、拉力秤1個(大于25公斤)、枝剪1個、鋼卷尺1個、鐵鍬1個、布袋若干、烘箱。7.1.2喬木地上生物量的測定1)結合樣地或樣帶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記錄樣方內的物種數、冠幅等測樹因子;2)選取較為典型的標準木(此處可選解析木),伐倒后精確測定胸徑和樹高,以1m為區分段進行分層切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