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論文_第1頁
應縣木塔論文_第2頁
應縣木塔論文_第3頁
應縣木塔論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應縣木塔的建筑結構體系講到中國古代建筑,老師曾在課上分析了中國建筑類型,讓我最為記憶猶新的是山西應縣木塔。作為山西人,我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并不太了解而感到慚愧。聽到老師講那應縣木塔的民間傳說,更讓我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古老的名塔。應縣木塔,全稱釋迦塔(佛宮寺釋迦塔),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作為宗教建筑,隨佛教傳入中國。在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里,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在佛

2、教興盛的時代,各處都興建寺廟,有寺必有塔。早期在寺院的布局中塔占據著中心位置,而且在塔的建造中也處處體現著佛教的思想,可見塔與佛教的關系密切。應縣木塔以挺拔的身軀,端莊的造型和悠久的歷史被國內外建筑學界稱之為建筑瑰寶,又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塔”。并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是中國現今絕無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樓式純木結構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還要高16.4米。外看,塔身共分五層六檐,如果加上內里四層暗層,也可以算是九層。此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歷957年,雖歷經了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塔身上彈痕累累,但仍可以看見嵌進去

3、的子彈。木塔外觀為五層,而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建筑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常科學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于現代的框架構層。這個結構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有了這四道圈梁,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二層以上各層均以斗拱挑出平座并設置欄桿供人登臨憑欄遠眺,塔身逐層向內遞收,上部高達十余米的相輪鐵剎聳立,造型優美,輪廓線變化富于韻律感,塔身雄壯巍峨,挺拔向上,穩如泰山,正如古人賦詩贊曰:遠觀擎天柱,近似百尺蓮。鑄就木塔堅固難撼的關鍵是它絕妙的結構體系。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

4、形、單層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無論內槽柱還是外槽柱,上層柱子都插在下層柱子頭的斗拱上,從縱向看,形成兩圈柱子網。在四個暗層內可以看到,內外槽柱之間,用斜撐、梁和短柱組成四道水平箍,也可以稱為平行桁架式圈梁。兩圈柱子網加上四道水平箍,使整個木構框架結合成一體,這跟現代高層建筑所采用的套筒結構相類似,從而使木塔的穩定性很好,增加了抗風抗震能力。這是應縣木塔巍然屹立近千年的重要原因

5、。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于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筑,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應縣木塔的建造處處體現了中國古代匠師們的智慧之光,以上只是分析了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從建筑的眼光看,此塔有更多的閃光點。建筑體例的開創,需要的是對基本力學概念的很好把握,以及創新的思維,正如該塔內部結構形式的改進。對于中國木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傳力構件斗拱,在應縣木塔上也應用得非常恰當。一方面,斗拱的應用使得塔的每一層重檐可以形成極其優美的外挑,這中建造手法在中國古建筑里面非常的常見。斗拱的傳力本質實際上是通過過渡,將大面積的荷載可靠的“收縮”到梁或者柱子上來。雖然這種所謂的“收縮”看似一個不穩定的平衡,上大下小,實際上了解斗拱真正的構造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