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_第1頁
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_第2頁
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_第3頁
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_第4頁
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活動,讓思品課堂更精彩 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芻議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與生活課程針對傳統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品德形成的規律,將課程定位于“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同時指出:“課程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多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時的教和學的是中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單純的、說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操作的教學方式,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獲取知識、發展品德。那么,我們如何在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體現 “活動性”這一基本特征呢?一、回歸生活,挖掘活動內容心理學研究

2、表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創造性的使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材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被兒童接受。學生剛入學時,對于眼前的學校、老師都是陌生的。教材中適時安排我們的校園一課,讓學生了解學生情況,熟悉學校環境。我利用這一課安排了學生參觀校園的活動。我帶著學生邊參觀邊針對校園現有的特點作介紹。說到宣傳窗里掛的學生作品時,孩子們臉上露出敬佩的表情;看到校園中各個專用教室,孩子們眼里透著新奇

3、的目光;看到綠草叢中的愛心牌時,孩子們頓時流露肅穆的眼神回到教室后,孩子們爭著說對學校的印象,可見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孩子們愛這個學校,愿意在這兒學習、生活,讓學生通過參觀已經從情感上接受了自己的學校,引發了內心的真實感受,再學習課本知識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心智發展并未進入到抽象的層面,所以課堂教學中設計的的活動要圍繞他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生活。生活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方式。二、創設情境,強化活動體驗心理學家們認為: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的感受。生活的體驗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引發道德行為,使知、情、

4、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促進人的發展。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品德與生活教學,更需要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發展道德。例如,在教學生“愛惜糧食”這一內容時,我先利用多媒體演示種糧的過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這個過程和一個結論糧食來得不容易,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俗話說,看人挑擔不吃力。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辛苦呢?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活動,讓學生左手抓一把雞毛毽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毽子一行擺六個,人倒退著走,十分鐘后交流自己

5、的感受。有了這腰酸腿疼的真切體驗,再來看種糧的過程,學生就仿佛是自己參與了其中的勞動,這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就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又如教學親親大自然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游戲娛樂活動的教學方式,讓兒童親自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在大自然中活動的樂趣。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和植物,展開自己的想象,去體驗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生活樂趣。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處飄蕩;變成一只小松鼠,在遍地是野花的林間歡樂地跳躍;想象自己是只蜻蜓,在水邊叢間翩翩起舞,讓夏日的暖風輕輕拂過自己的翅膀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邊演邊

6、設身處地的思考:它們會對人類說些什么呢?只有使學生融入到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才能讓學生逐漸意識到關注大自然、關愛生命的意義。三、大膽創新,豐富活動形式品德與生活教材中提供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常用的不下十種。包括游戲、欣賞、實踐、調查、操作、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講故事、看錄像、討論交流等等。各種活動形式有著各自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運用。1、游戲活動游戲活動是在教學中所采取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它能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動中學,在玩中學,從不同角度強化學生的品德意識。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平安回家這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講一講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放學是如何回家的,路上要經過哪些

7、地方,有哪些主要的標志性建筑或景點,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同時讓學生在平時過馬路是注意觀察交通安全標志,并讓學生收集各種交通安全標志,開展各種形式的展覽會,讓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交通標志,介紹在哪兒找到的,這些標志有什么作用,在上學路上如果遇到各種交通標志應如何做。為了強化學生對交通規則的認識,我進行了模擬游戲。讓學生輪流扮演交通民警,進行上學路上的模擬游戲,比如,聽紅綠燈指揮、避開汽車、走人行道等,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不但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識,而且養成了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良好習慣。2、欣賞活動欣賞是一種以兒童的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我在教學坐立走,有精神一課

8、時,為了養成學生正確的坐、立、走姿勢,采用了欣賞、講授與練習結合的活動形式,從欣賞導入,給孩子們展示了一組國旗護衛隊戰士升國旗時颯爽英姿的圖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解放軍叔叔怎樣苦練站功的:他們為了練好站姿,就貼著墻根站;為了站得紋絲不動,頭頂磚頭;為了使腰身挺直,他們在身上綁上十字架;有的叔叔發現自己脖子有時歪向一邊,就在衣領上別了一個大頭針,脖子稍一歪,針尖就扎脖子一下,這樣才有了他們的“站如松”。聽了介紹后,再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體會,采用競賽的形式進行坐、立、走姿勢的訓練,反復強化,落到實處。3、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親身感受和感悟的活動。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

9、“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例如我上完尊敬老人這一課以后,要求學生不僅在家要尊敬自己的爺爺、 奶奶,而且要尊敬所有的老人。我想到了敬老院正是一個深化道德行為的活動好場所。于是,我為班內的學生分了組,讓學生分組定期為敬老院的老人服務,打掃打掃衛生,送上自己制作的一份小禮物,或為他們唱個歌、跳個舞,梳梳頭,捶捶背的,聽他們嘮叨嘮叨在活動中,孩子們明白了,老人也怕寂寞,應該從生活、精神兩個方面去關心老人。在今后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養成敬老愛老的習慣。 4、調查活動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東西靠

10、自我感悟基礎上的內化。學生生活范圍小,知識面狹窄,要讓他們懂得一個概念,明白一個道理,僅靠課堂教學40分鐘是很難達到的,需要課外個體學習活動來增強感知,開拓視野,強化認識。調查研究,不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更為課堂上同學們相互交流、展示信息、提高道德認識奠定了基礎。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有趣的植物這一課時,課前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詢資料,搜集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植物,他們有趣在什么地方,生長在哪里等等。通過調查活動既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5操作活動操作活動是指通過兒童自己動手進行一些小實驗、小制作,培養勞動和操作技能。我曾經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我們

11、迎新年一課,老師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氣球、做燈籠、準備節目等,用自己的雙手來裝扮教室,喜迎新年,真正體現了活動的效果。四、寓教于樂,拓寬活動途徑在德育課程教學中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是德育課程教學活動化的基本特點。我認為開展活動化教學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1.課前準備課前準備主要是資料收集,現場調查、參觀訪問等。例如我在上關心父母這一課之前,針對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只知道享受愛,不知道付出,沒有一點體諒父母心的實際情況。先布置學生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學生從早上的買早點、買菜,到中午、傍晚的飯菜準備

12、,從室內的打掃到生活用品的采購,當一天的家。一整天下來,許多學生都體會到了當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時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該有多辛苦。等我再上關心父母這一課時,感覺得心應手,許多學生談了那天當家的感受,對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發自內心。學生對愛父母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從學生的心中滋生蔓延。2課堂活動課堂上,教師通過安排兒童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討論、操作、實踐、欣賞、練習、講解、講故事、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做游戲等不同類型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看看時間一課時,我先用謎語導入,以欣賞童話劇鐘姐姐

13、笑了為線索,創設早晨明明起床、吃早飯、上學路上、課堂上寫作業、晚上睡覺時間五個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會鐘姐姐會對明明說些什么?感受按時作息的必要性。3、課后延伸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是幫助學生把所學的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行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達到統一有效途徑。主要有自主訓練,小課題研究,撰寫心得感悟,進行課后實踐,公益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等。例如在教學完種子發芽這一課后,我讓學生自由組成若干個觀察小組,先觀察牽牛花種子的變化,再將觀察到的情況寫成觀察日記,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課堂上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活動的主人。他們的思想意識,他們靈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五、因地制宜,拓展活動空間 品德與生活擔負著培養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責任,所以教學活動的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即使是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可以打破原有的固定座位形式,可采用“自由結組式”、“馬蹄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