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中的臨床觀察_第1頁
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中的臨床觀察_第2頁
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中的臨床觀察_第3頁
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中的臨床觀察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中的臨床觀察【摘要】 目的:比較C臂機和CT兩種不同影像學引導方法用于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價值。方法:分析筆者所在科室2010-2014年住院治療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56例,隨機分為CT組和C臂機組各28例,比較兩組患者穿刺到位成功所花費的時間、穿刺成功需調整進針次數及因穿刺不到位放棄手術例數。結果:兩種不同引導方式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CT組調整次數及穿刺成功到位所需時間明顯少于C臂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使用C臂機和CT兩種影像學方法引導均有并發癥少、安全等優點,相較于C臂

2、機,CT定位具有穿刺花費時間少、穿刺準確等優點。【關鍵詞】 三叉神經痛; 半月神經節; CT; C臂機中圖分類號 R74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3-0020-02【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arm and CT two different ways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with gasserian ganglion radiofrequency.Method:From 2010 to 2014,56

3、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eview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T group and the C-arm group,each in 28 cases.The time of puncture success between two groups,the number of adjusted times until puncture needle success,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gave up surgery due

4、 to failure of the puncture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obvious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and the time required and adjust the number of times in the C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n C-arm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r

5、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with Gasserian ganglion radiofrequency using both C-arm and CT imaging method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afety,less complications etc.CT takes less time to puncture and more accurate than C-arm.【Key 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 Gasserian ganglion; CT; C-armFirst-authors

6、 address: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Mindong Hospital,Fuan 355000,Chinadoi:10.14033/ki.cfmr.2016.23.010三叉神經痛是指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生的像針刺樣疼痛,大部分疼痛劇烈,對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好發于中老年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發病率高,傳統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神經阻滯、射頻熱凝及手術療法等【1】。目前尚無確切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辦法中藥物治療、理療、神經阻滯及針灸等保守治療方法,其效果不確定及部分患者使用抗神經痛藥物有頭暈、嘔吐等藥物副作用無法耐受等缺點,開放性手術治

7、療存在損傷大、并發癥多及恢復慢、效果不確切、患者及家屬經濟壓力大等因素,導致患者及家屬難以接受,近來開展影像學定位下半月神經節射頻微創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因其有創傷小、恢復快、操作相對難度小及可復制性強,目前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使用,因半月神經節位于顱內,位置特殊,需要借助骨性標準定位,影像學工具使用尤其重要,目前臨床較常使用CT和C臂機引導下行半月神經節射頻。筆者所在科室通過幾年半月神經節手術治療總結分析,針對CT及C臂機兩種不同影像學定位的比較,得出CT及C臂機不同影像學定位在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過程中的臨床價值,現總結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筆者所在科2010-2014

8、年收治住院治療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共計56例,年齡4675歲,平均(60.0±1.2)歲,其中男23例,女33例,第支17例,第支20例,第支和第支均受累19例,右側37例,左側19例,入選標準:ASA評分12分,排除三叉神經第1支(考慮行三叉神經第1支射頻存在可能出現眼部嚴重并發癥),所有患者術前均經過臨床全面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如顱腦CT、MRI、頜面部CT等檢查,以除外顱腦腫瘤或口腔頜面部腫瘤引起的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以及牙痛、副鼻竇炎等【2】。隨機分成CT組和C臂機組各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手術前準備 (1

9、)按全麻術前禁飲6 h、禁食8 h,預防手術麻醉時反流誤吸。(2)術前停止使用抗驚厥藥及止痛藥物1 d,目的是避免藥物作用影響干擾手術過程患者對疼痛描述的判斷。(3)簽署手術及麻醉知情同意書。(4)囑患者排空膀胱,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小便急無法堅持手術。(5)告知患者手術中如何配合醫生判斷穿刺定位等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在判斷穿刺針位置時需描述疼痛性質及部位,并安撫患者情緒避免因緊張而導致判斷錯誤。(6)手術前常規檢查血液、尿液、心電圖、胸片及顱腦CT或MR以確定入選病例。1.2.2 手術方法 C臂機組:患者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取去枕仰臥位,頭稍向后仰,雙肩下墊薄枕,固定頭部及四肢避免手術中因

10、活動導致穿刺失敗,予以鼻導管吸氧2 L/min,常規消毒鋪巾,在C臂機透視下確定卵圓孔位置。將X線發生器開始位置為向頭端旋轉約30,向健側旋轉20,然后動態下調整球管位置,直到卵圓孔顯示最大,其影像學特點形似初升的太陽;【3】,顯示卵圓孔位于下頜骨伸支內側、上頜骨外緣外側、外斜坡上方,為最大直徑卵圓孔,穿刺點位于嘴角外側約2 cm,常規消毒鋪巾,選用20G、10 mm 射頻穿刺針,1%利多卡因局麻后在C臂機透視下按上述方法調整穿刺針進入到卵圓孔,當到達卵圓孔時會有穿刺針尖被吸住感和落空感,同時患者相應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會出現疼痛,并且該疼痛和手術前患者疼痛部位及性質相符合。側位片顯示穿刺深度為針

11、尖前端穿過顱底骨板。隨后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再次判斷穿刺針位置到位,予以50 Hz感覺測試,需緩慢調整0.20.3 V時即有明顯放射痛,根據放射痛位置確定影響分支,再予以2 Hz運動測試予以0.20.5 V時當影響到第支時會出現下頜骨隨刺激頻率而運動,標準射頻前采取靜脈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根據睫毛反射消失待麻醉后行射頻溫度,采取逐漸爬升方式,分別予以50 、60 、65 、70 、75 各60 s,再予以80 60 s兩個射頻周期,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肢體活動及心率血壓變化予以小劑量芬太尼止痛,予以0.02 mg/次,根據需要可重復使用,但須注意觀察患者胸腹部起伏以防呼吸抑制。射頻結束后拔除穿

12、刺針,針眼常規敷貼保護,術中予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一次,待患者蘇醒后醫師陪同下送回病房,術后予以間斷冰敷臉部預防血腫,并予以一級護理。CT組:患者入手術室后,取去枕仰臥位,頭稍向后仰,雙肩下墊薄枕,常規消毒鋪巾,予以鼻導管吸氧2 L/min,CT連續半冠狀位斷層掃描,采用定位格柵確定最大卵圓孔和體表穿刺點連線作為進針路線,測量進針深度和角度,標記皮膚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以1%利多卡因局麻,取20 G、10 mm射頻穿刺針,根據CT反復掃描調整穿刺路線和角度,進入卵圓孔時,會有穿刺針尖有被吸住和落空感,患者相應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會出現疼痛,并和手術前患者疼痛部位及性質相符合。同樣方法進行感覺和運動

13、測試,再次判斷穿刺針位置到位,予以50 Hz感覺測試,需緩慢調整0.20.3 V時即有明顯放射痛,根據放射痛位置確定影響分支,再予以2 Hz運動測試予以0.20.5 V時當影響到第支時會出現下頜骨隨刺激頻率而運動,標準射頻前采取靜脈全身麻醉,射頻溫度采取逐漸爬升方式,分別予以50 、60 、65 、70 、75 各60 s,再予以80 60 s兩個射頻周期,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肢體活動及心率血壓變化予以小劑量芬太尼止痛,予以0.02 mg/次,根據需要可重復使用,但須注意患者胸腹部起伏以防呼吸抑制。射頻結束后拔除穿刺針,針眼常規敷貼保護,術中予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一次,待患者蘇醒后送回病房,術后予

14、以間斷冰敷臉部預防血腫,并予以一級護理。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穿刺針到位成功所花費的時間,穿刺成功到位需調整進針次數,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出現的并發癥及穿刺不到位放棄手術例數。穿刺成功到位指影像學定位時穿刺針達到需行射頻的相應神經分支,患者主訴疼痛部位與目標位置相符,及感覺運動測試進一步明確。并發癥包括:短期并發癥,如局部血腫、咀嚼肌功能減退、角膜感覺消退、其他分支損傷等【4】。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CT組調整次數及穿刺成功到位所需時間明顯

15、少于C臂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討論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發病機制不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指未發現神經系統體征,影像學檢查又未發現器質性改變,目前大多認為是三叉神經被微血管壓迫所致,微血管減壓術是相對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手術創傷相對較大,部分患者及家屬不能接受,并且存在并發癥多及術后復發等因素。目前開展廣泛的在影像學引導下射頻熱凝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創傷小,并發癥少,經大量已發表文獻驗證,為有效的治療手段【3】。根據本文的研究,CT及C臂機兩種不同影像學引導方式均未出現明顯并發癥,C臂機引導相對操作簡單,無需另加專業影像醫生協助,購買C臂機費用相對低廉,適合于廣大基層醫院開展

16、,同時C臂機引導時有的步驟需在動態監測連續照射下才能完成,勢必會對醫務人員造成不可避免的輻射傷害,CT引導時由于CT診斷的復雜性常常需由專業的影像學科醫師配合方可完成,本次研究CT引導下手術穿刺時間及調整次數均明顯優于C臂機組。基于半月神經節位于顱內結構特殊,只有借助影像學工具定位,才能確保手術有效安全,半月神經節射頻在臨床上開展廣泛,充分了解不同的影像學引導方法的優缺點,根據自身及醫院條件選擇合適的引導方法,將使工作事半功倍。射頻針穿刺到位后行射頻時因疼痛較明顯一般需要輔助全身麻醉才可順利完成標準射頻,甚至需要加用阿片類強效止痛藥物,大部分三叉神經痛患者年齡較大,加上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手術過程中更加需要加強生命體征監護,避免血壓心率波動過大,注意預防呼吸抑制,需準備必要的搶救藥品和搶救設備方能保證手術及麻醉安全順利。參考文獻【1】葛紹清.針刀結合手法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