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屆高三摸底聯考 歷史一、選擇題(本部分共22小題,每小題2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1、馮友蘭先生說,在一個社會從一種社會制度轉向另一種社會制度的過渡時期舊的統治思想已失去了統治的地位;新的統治思想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會中的各個階段或代表他們的知識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機會提出他們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統化、理論化。下列現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觀點的是a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 b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c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 d宋明理學2、下列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出現于漢代的有a bc d3、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評價中國古

2、代某土地制度時說:“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畝之絕對均給,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項對“此田制”的理解正確的是( )a開始于隋唐時期b它有利于對無主荒地的開墾和農業的發展c它規定全部土地歸國家所有,由政府分配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現象4、草子木一書中記載,元世祖“立中書省以總庶務,立樞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臺以糾彈百司”。世祖嘗言:“中書朕左手,樞密院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這說明元朝a形成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監察權獨立于行政權和軍權d皇權受到更多的制約5、李鴻章代表請政府與11個國家簽訂條約。在條約上,李鴻章將名字簽成了“肅”字的模樣,

3、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臨終奏折:“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國家)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下列屬于該條約內容的是a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b增開天津為商埠 c“日本臣民得在中國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d允許外國公使駐京6、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抗日戰爭期間中間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實現了三級跳。第一級是1942年中國參與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第二級是1943年中國參加開羅會議,第三級是1945年中國a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成為締約國b參與創建聯合國,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c派遠征軍人緬作戰d參加遠東軍事法庭,對法西斯戰犯進行審判7、下圖所示企業的共同點有 屬于近代

4、企業 屬于重工業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屬于洋務工業 完全由私人投資a b c d8、1933年2月魯迅先生在雜文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下列對上述觀點的理解,錯誤的是a火藥的發明主要促進了西方歷史的進步,對中國社會的作用是消極的 b指南針的西傳為西歐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c中國古代的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d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境9、魏源在海國圖志中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時說:“以無律無謀之兵,即盡得夷炮夷艘,

5、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歸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誤庸醫不咎方,而咎藥材之無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認識到a急需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 b武器落后導致中國失敗 c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d軍隊腐敗和指揮失誤是鴉片戰爭失敗的主因10、陳獨秀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中指出:“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歐美社會國家的文化制度,連影兒也沒有,所以口一張,手一伸,不知不覺都帶有君主專制臭味。”為此他發動新文化運動,旨在a批判封建帝制思想 b推翻封建專制政體c宣傳馬克思主義 d啟發民智,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11、2015年全國政協會議召開的時間為3月3日至13日,全國

6、人大召開的時間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協和人大會議召開的時間也具有上述特點。這種時間安排最主要是基于a政協通過的決議須經過人大審核b照顧雙重身份代表的需要c人大代表由政協會議選舉產生d避免重大決策失誤的需要12、2014年是中法建50周年,女神蘇菲瑪索登上中國的春晚舞臺。法國是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中法外交關系建立的背景是a中國推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b中國打破了歐美對華的經濟封鎖 c中國調整了與蘇聯的關系,法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d中國推行了不結盟政策和全方位外交政策1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農村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其中涉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是a新中國成

7、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d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4、20世紀50年代,教育部對高等院校進行調整進行調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學及人文學科,大量增設了工科專業;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制度;20世紀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發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計劃;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20世紀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b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是為了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導作用d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秀人才是貫徹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導思想15、公元前594年魯

8、國實行初稅畝,實際上承認土地的私有,有利于社會轉型。同一時期,西方也在進行一場有利于社會轉型的改革。下列改革中,與此描述最相符的是a梭倫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 d智者學派的改革16、 下列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過程中的史實與相關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史實結論a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世界上第一步資產階級成文憲法b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美國兩黨制正式確立,為美國總統大選奠基c1789年,人權宣言發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德意志帝國的國家結構為聯邦制17、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寫道:“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理性

9、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這從本質上反映了啟蒙思想家所構建的“理想王國”a 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b在當時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c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性 d體現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18、162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專利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壟斷法。這部法律規定了發明專利的主體、客體、取得專利的條件、專利的有效期限以及宣告專利權失效的條件,體現了現代專利法的基本內容。下列有關表述正確的是a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保障了該法德通過 b該法律對技術發明起到了激勵作用c該法律主要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d該法律不利于英國資本主

10、義經濟的發展19、 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大 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的意圖是a 肯定新經濟政策在工業化方面的作用 b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業化方面具有一定貢獻d客觀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0、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誠信經濟。羅斯福新政注重社會誠信機制建設,下列措施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a整頓銀行,建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 b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c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整頓工業 d頒布全國勞工關系法,提高工人地位21、 “二戰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嶺,西方現代化經過幾

11、百年的發展,其優勢與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戰后人們企圖修復這個社會。”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增長方式上的修復是a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b政府調控下的市場經濟模式的推廣c福利制度和保障體系的建立 d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指導,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22、 “用我們自己的感情來感動我們自己。”下列文學藝術作品符合這一特征的有雪萊的西風頌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a b c d二、非選擇題(23題16分,24題22分,25題18分,共56分)23、(16分)不同時期的人口觀念會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社會政治制度和人們立場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2、 中國歷代都將人口增長看作是國家強盛社會繁榮的標志之一,明清社會穩定,人口不斷增長,例如: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冕為開封府知府,行前特別叮嚀,“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務汝往治郡,務在安輯人民,勸課農桑。”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到鴉片戰爭前夕增加到4億之眾。材料二 1894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一文中較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蓋今日之中國已大有人滿之志矣,其勢已岌岌不可終日。上則仕途雍塞, 下則游手而嬉,嗷嗷之眾,何以

13、安此?”在論及“人滿之患”的危害時,他進一步提出:“明之闖賊,近之發匪,皆乘饑謹之余,因人滿之勢,遂至潰裂四出,為毒天下”。隨著孫中山從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變,其人口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四百兆蒼生之眾”已不是“人滿為患”,而是可以作為“發奮為雌,無敵于天下”的寶貴人力資源,是建設獨立富強的有利條件。1924年孫中山在演講中,不僅不同意當時中國人口太多的觀點,而且還將人口作為避免亡國滅種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認為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不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而且要把智力培養和愛國主義教育,國民新道德的教育作為培養革命建設人才的教育方針。摘編自論孫中山的人口思想材料三 1957年,鑒于當時我

14、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和人口狀況,馬寅初在廣泛調查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節制生育,提高質量”為中心的“新人口論”,然而隨著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大躍進”人越多越好論的不斷升溫,他卻因新人口論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被打成了右派,1960年他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到平反。(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人口膨脹的原因。(8分)(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孫中山在不同時期的人口思想。(4分)(3) 材料三中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論”在當時為什么會遭到批判?“文革”結束后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4分)24、(2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5、材料一 歐洲一體化大事記(部分)1951年,法、德、意、荷、比、盧6國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六國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1973年,歐洲共同體第一次擴大,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6年,簽署單一歐洲協定,決定在1992年底以前成立單一歐洲市場。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簽署;1993年,歐洲共同體更名為歐洲聯盟,變成經濟、政治實體。2002年,歐元開始在12個成員國發行2004年,歐盟第五次擴大,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死咯伐克、

16、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加入。 摘編自百度文庫材料二 隨著2010年歐債危機的爆發,歐元區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貨幣體制與財政體制之間的矛盾、金融監管滯后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暴露無遺那么近一步推進歐元區經濟與金融的一體化機制建設,才是長遠的治本之家2012年3月,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歐盟25國家簽署“財政契約”歐洲朝更緊密的財政一體化及更有利的經濟治理邁出了重要一步2010年9月,歐洲議會批準建立“三局一會”的泛歐金融監管體系,即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歐洲保險與年金管理局(eiopa)、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esma)和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esrb)從微觀和宏觀

17、兩個層面加強歐盟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目的在于彌補歐洲國家一旦發生金融危機的救助資金缺口,為陷入財務困境的成員國提供金融救援(2010年)12月16日,歐洲議會允許歐盟建立(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以維護歐元區金融穩定)摘編自劉爍歐洲經濟一體化:進展、挑戰與政策建議材料三 2016年6月24日,英國經過全民公投,成為第一個退出歐盟的國家。英國退出歐盟將對英國和歐盟產生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指出,退出歐盟會給英國經濟帶來嚴重后果,因為英國對歐盟內部貿易減少、稅收升高可能會造成國內生產總值萎縮3.1至9.5,這將比金融危機更糟糕,外國投資者也可能會撤回投資。但相反的

18、觀點認為,由于歐盟管控減少,經濟甚至會增長;金融業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歐洲金融業的營業額來自英國。金融機構普遍對此表示擔憂,高盛甚至揚言要遷出業務。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對于倫敦這個臃腫的金融大都市,金融業萎縮對它也許會是健康的,政府可就此促進再就業化。英國是歐盟內第三大經濟體,英國退出歐盟將嚴重削弱歐盟的國際地位和名望,歐洲智庫布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研究所刊文指出,按購買力平均計算,歐盟gdp占全球比重將從17將至14.6;在全球貿易中,按現行價格和匯率測算,歐盟出口份額將從33.9將至30.3。摘編自鳳凰財經網(有改動)(1)根據材料一,歸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

19、、經濟兩方面簡述歐洲一體化的積極影響。(11分)(2)根據材料二,概述導致歐債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概述英國脫歐可能產生的消極后果。(3分)(4)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歐洲一體化的認識。(2分)25、(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三種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的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材料二 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

20、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展和堅持下來,并且日益發展。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的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準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第四,有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材料三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達到共同富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摘要(1) 根據

21、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的核心含義,并指出在舊三民主義指導下的革命實踐。(6分)(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主要內容,并回答其歷史意義。(6分)(3) 分析材料三的論述在當時產生的重大歷史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這一論述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是如何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6分)1-5:bbbca 6-10:bcadd 11-15 :dcdda 16-20 :dabca 21-22 :db23、(1)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統一穩定;稅收制度的改革;農業上精耕細作,耕地面積增加,高產作物的不斷推廣

22、。(8分)(2)初期認為中國人口過多,導致貧窮饑餓和農民起義;后期主張只有增加人口數量,通過教育提高人口質量,才能避免亡國滅種,實現國家獨立富強。(4分)(3)原因:“左”傾錯誤開始蔓延(或反右斗爭的擴大化)。(2分)措施:平反冤假錯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反必究”的十六字法制方針;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分)24、(1)特點:一體化的規模不斷擴大,由西歐聯合走向東擴;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由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歐洲是經濟、政治合作組織,具有超國家的地位和權力。(3分,回答三點即可)積極影響:經濟方面,密切了歐洲各國的經濟聯系,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歐洲的經濟實力,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推動了其他地區的區域集團化進程;(4分)政治方面,有利于戰后歐洲的和平與穩定,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有力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