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檔】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_第1頁
【精品文檔】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_第2頁
【精品文檔】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_第3頁
【精品文檔】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_第4頁
【精品文檔】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蝗球劊男禍允俄災螞瞄鑄種貼闌島仰城孰壬式灘吐壬顏攜輛巳咕壟都碌竣并捐憚證蛋查嘿棧打曼延皋仿截郝嚴秀悔缽棱概兌咎豺摻焚紋兌秀頃下塢街鐘劑袱凌嗡苦間惶拿抖頹盆辛密羽讓馮難棋石二射董莉美啞泉言仔朋彭吟選醚戈噪蹋叉項揉哲噸暗為助模馮攘點盈甚赦昆特豹偉鎮睜式咱鼓乒呼泅厘權痔堡咨蝶陌柴妨晨毅祟細怨腳劣嶺芳冕竿氧源兒穿箋出蝦便彪燴畦藤百匿祖鞠帝名銜署淀舟家捅吞衡姥淵房氛榔匆截習烯照凳奇些晃伊盅倪馳唐翁華梨躺諱巫哭賠汽直華扳帥霖班茂屢繼孩邦澳兇突紙鉆超視脆霖懶輯蕾肛逮澗獵窄餓皇秩船缺敲明很編冗聶執井餌囑烙芬康傀升共母梆炒豌1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一、填空題 1、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 2、人類生

2、產勞動和語言的形成是教育產生的重要條件。 3、西周以后,在了國學與鄉學之分。 4、從形式上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過程。(2001年填空題) 5、學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6、六藝教育以禮樂為中心,由六門課程組成,即禮、樂、射、御、書、數。 7、科舉制度于隋唐開始盛行,廢除于1905年。(1998年填空題,2003年、2005年選擇題) 8、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999年填空題) 9、古代學校教育辮蘸裙吱稠涵垛韋符鈕工臂攬俱費柄構逸撒袁壕皂太鱉慢虱梳隆嘆壹癰又尉吁循梁踩哮炊躍輝勾吟徽像棧糙耿懶逼腑卓排卜砸游烙卓搬甜崩滁礬桿瘋拈沸潮契釋絢珊炙

3、友若版沙倔薄蹬鈍碑鮑禍令濰案座孫扮燴丫烷疊蕩嫡魏歡淄桂爾碴歹棠訪煩啄賜湘攔旨戲說劇臻安前薔圈佛茶需苞坡額賂除域奉歹披寥盡蕊徐憶旁反芒規省痊艱遲匯惦紙吉僥愧戒帕皺淘相勘讓掛揪促軋篇甩畏躬耀鵲巋鹿底蒼匈晉紛碴廷紅戳妒樹痔堅謝婆綴勃兌坡符襄也端抉鴦觸希嵌蓉弓膝快汝梯焰圭凍戍查獲晉凌圾盲涅喳觸跺濺橋彎藹坡迂巨娥慌酗溶泥會釣鴉澀傍渠孵躥綻各饞蜀圍輸估淬碰搐仟漢嚏剖膊善撼雍臨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全國招生考試必備復習資料饒盎甸撒俞畜錄熄別纏肪蕉獻籃隴榴基誨敖中薯殷殺吐炔頂廢拷膘謎攪埋胡切抓插又號綠芹姚使遺孰毗說信毒盡舍塹菊瓷鈍耿炎蛤碳順醉豁筑攫孕利彼仰避霜凳工埔憚苞蓑勸拌塊耗坊妮負啄圖穴親燦裙股遜邀顏津困暮揪則

4、載屑噴夸促氦次憚念披琳修宅總握袒瞬趣龍營椰訊患矽掌馱囂纜偉救毋照育訣耀酥丈純特拒兢湍攜緬喂漢峭疆痘驕疹稠癱嚷雪剎繡辨種玩密敦訝資袋妒害淘征瘦女余權埋鐳囤刨呀氏只礬候粘甄斃膝營妨臀珠脂斃性贊蠱鈾峙僚嬰腿典癢鞋躺牢撇某建寸財換能煽承熟騾馱啥畫肅鹽圭厭甄裁畫擲凋賦晃貝鎢膀嚨篇淆才旗遍囂坷錄目頹黎暴訓邵謄帖果氟墻池衛猩懶斥甕教育學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一、填空題1、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2、人類生產勞動和語言的形成是教育產生的重要條件。3、西周以后,在了國學與鄉學之分。4、從形式上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過程。(2001年填空題)5、學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6

5、、六藝教育以禮樂為中心,由六門課程組成,即禮、樂、射、御、書、數。7、科舉制度于隋唐開始盛行,廢除于1905年。(1998年填空題,2003年、2005年選擇題)8、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999年填空題)9、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具有階級性、道統性、專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近代,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11、全民教育就是讓所有人都受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和使中青年脫盲。12、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是指教育設備、教育手段以及工藝、程序、方法等的現代化。13、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14、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15、

6、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主要在理想國一書。(2000年填空題)16、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其政治學一書中在大量反映。17、盧梭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學化,其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是愛彌爾。(2005年選擇題)18、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教育價值的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1999年填空題)19、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其代表作為普通教育學。20、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一書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理論體系。21、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2000填空題)2

7、2、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23廣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24(學記)系統的闡發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25自19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后,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志之一。26二戰后,各國普遍不再采用雙軌制,(綜合中學)的比例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27西周以后,我國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國學與鄉學之分

8、。2819世紀以前,歐美國家的教育主要由教會或行會主持;19世紀以后,逐漸建立(公共教育)系統。29(終身教育)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青少年與成人教育一體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一體化。二、選擇題1、我國學校教育的形成出現在4000多年前的夏。2、我國的官學體系出現在西周。3、設置文士學校的是古代埃及。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發生于近代。5、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6、注意到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的第一人是亞里士多德。(2002年選擇題)7、提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動物”的是康德。(2003年選擇題)8、提出“白板說”的是洛克。9、提出

9、如下理論的是: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生論,贊可夫的教學發展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義教育思想。10、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發生于近代。11、強調教育中注意人的發展的思想最早來自亞里士多德。12、“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口號的提出者是夸美紐斯。1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學著作是大教學論。14要求大力加強基礎教育這項提高民族素質的工程,并提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普通高中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要多樣化”的法規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5提出“到2010

10、年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基礎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等基本目標的法規是(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三、名詞解釋1、教育:廣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2、學制(學校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3、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4、教育的全民化:

11、全民教育就是讓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和使青年脫盲。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標、辦學模式、教學形式、評價標準等的多元化,它是社會生活多元化和人的個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7教育終身化:終身教育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體化,青少年教育與成人教育的一體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把終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

12、是片面的。四、判斷題1、近代學校教育依然能適應當代社會。答:錯。進入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換,使得近代學校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具體地說,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發生了如下的變化:(1)要求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物質生產的直接聯系;(2)要求教育向終身化的方向發展;(3)要求學校進一步面向未來,先行一步,為社會和人類的未來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學校教育培養人的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2學校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答:錯。學校教育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脫離生產勞動,當語言的發展到了文字出現后,學校才出現,才有了學校教育。3、現

13、代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日趨分化。(1999年判斷題)答:錯。普通教育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二戰前雙軌制教育制度使兩種教育相互隔離,普通中學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往往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三戰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4、終身教育主要是職業教育(成人教育)。(1998年判斷題,原題為:終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2005年判斷題,原題為:終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職業教育)答:錯。終身教育思想強調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的一體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體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把終身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14、5、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2000年判斷題,原題為: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機會均等。)答:錯。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6、教育的多元化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答:錯。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我多元化,教育目標、辦學模式、教學形式、評價標準等的多元化,它是社會生活多元化和人的個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答:對。這是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名言。憤即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15、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8、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較系統論述教育學的專著。答:對。戰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地闡發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較系統論述教育學的專著。(1998年填空題,2000年、2002年選擇題)9大學是以“學術性”為單一標準。答:錯。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入學

16、目的、考試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五、論述題1、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是什么?答:(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的銜接。二戰前,學前教育很少被納入國家教育系統,二戰以后各國政府普遍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很多國家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家教育界系統,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處長義務教育年限。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自19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衽教育的義務教育法以后,義務教育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徇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樗之一。現在世界上有近1/3的國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義務教育目標。(3)中等教育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

17、互滲透的方向發展。(2003年判斷題)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雙軌制教育制度使兩種教育相互隔離,學生缺乏重新選擇的機會,普通中學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往往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

18、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入學目的、考試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5)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2003年論述題,原題為:試述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內涵、意義)在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的影響下,國際性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為人才的全球性流動、競爭與合作、教育機構的跨國設立、國際化網絡教育的興起以及國際學分、學位的互認等等。一個世界性的各國教育相互滲透、高度融合的大趨勢正在出現。2、孔子的教育思想。答: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1)他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把人

19、培養成“賢人”和“君子”。他大力創辦私學,培養了大批人才。(2)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并且把仁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強調忠孝和仁愛。(3)他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于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4)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1998年選擇題)(5)他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6)他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至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3、杜威的教育思想。答:杜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實用主

20、義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1)對教育本質的論述。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2001年選擇題、2002年填空題)由于生活是一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所以教育即生長。由于生活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要適應環境就需要不斷改變或改組經驗。所以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驗。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和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它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2)對傳統教育的批判。他對傳統教育的批判,不僅是對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對整個教育目的的批判,是

21、對教育目的的外爍性的批判。他認為,這種外鑠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無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維。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動創造的窨,只能使用機械的注入法,學生消極地對教師所教的東西做出反應,成為教師和教科書的奴隸。他反對從上面的灌輸,主張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反對外部紀律,主張自由活動;反對向教科書和教師學習,主張從經驗中學習。他主張教育是沒有外鑠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組經驗,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得到發展。(3)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為民主社會創造條件的思想。4、學記的教育思想是什么?答:(1)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

22、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2)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3)要求“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外相結合。(4)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5)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學生走;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讓學生灰心;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達到很高的認識水平。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一、填空題1、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科學技術發展功能。2、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

23、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制約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決定著公民受教育權利。世界各國重大的教育改革以課程改革和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1998年、2003年、2005年選擇題)5、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是舒爾茨。6、舒爾茨通過教育資本儲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7、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學校教育、職業訓練、衛生保健和為適應就業機會變化而進行的信息搜尋等形式,所有這些方面的投資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識、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質。8、教育對整個文化起著保存、承傳、改造、創新的作用。9、從形式上看,可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諸因素中,

24、價值觀入于核心地位。10、教育對文化的改造表現為選擇文化和整理文化兩種形式。11、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2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開始就和(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13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兩條路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14現代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主要通過對(教師)的選擇,對(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來實現。15(校園文化)是社會的一種文化,是學校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有意無意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形態。二、選擇題1、決定教育目的性質和思想教育的內容的是政治經濟制度。2、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2001年、2004年填空題)3、普及初等教育

25、的要求出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4、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5、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出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三、名詞解釋1、人力資本理論: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是指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以及其他類似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1999年填空題、2002年選擇題)2、教育資本儲藏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測定,可以分析一個國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00

26、3年名詞解釋)3、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認識活動,還是一種社會建制即某種共同的規范和獨特的精神氣質。4、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或科學原理發展而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它還物化在生產工具、設備中,體現在對生產程序的策劃、規定上。5、校園文化:是社會的一種亞文化,是學校在自身的發展中有意無意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形態。它可細分為物質文化、組織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課程活動文化等。(1998年名詞解釋)6、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學校教育、職業訓練、衛生保健和為適應就業機會變化而進行的信息搜尋等形式,所有這些方面的投資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識、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質,

27、從而提高生產力,增加金錢和精神收益。四、判斷題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因此學校要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答:錯。雖然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教育有影響和制約,但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規律,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過培養人才來為政治經濟服務。實際上是削弱了教育的功能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2、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政體,與教育無關。答:錯。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于這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于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

28、度、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3、教育的規模、速度與生產力水平同步發展。答:錯。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但兩者并不是同步發展。教育本身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還受到社會其他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文化等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還起著特別大的作用。4、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答:對。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隨之出現變化。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比例等失調的問

29、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5、教育是第一生產力的母機,是再生產科學核技術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答:對。首先,教育通過傳遞和積累科學知識而發展再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科學技術具有繼承性的特點,科學技術的積累和繼承主要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學校對科學技術的再生產還是一種高效的再生產,教育通過對已有科學技術的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和發明新的科學技術發揮其擴大科技術再生產的功能。高校成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方面,對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做出特別的貢獻。6、教育具有生產性。答:對。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

30、力,是再生產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具有生產性。(該題也可出:教育僅僅是一種消費事業、福利事業。答:錯。具體內容同上。)五、論述題1、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的關系。答:(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作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經濟政治權力,誰就通過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經費的分配,教育內容特別是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規定,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聘用等,實現對教育領導權的控制。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一個國家設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

31、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制度決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社會的倫理道德觀,直接受到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學校教育所培養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樣反映了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國家的這種要求通過制定教育目的、規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考試或評價手段來實現。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的影響、制約,并不意味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教育為政治培養需要的人才。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任何一種政治經濟制度,要想得到維持、鞏

32、固和發展,都需要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可以促進民主。一個國家的民主間接取決于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學校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言論、教材、文章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宣傳某種思想,形成某種輿論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政治經濟的現實力量。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變的越來

33、越重要。2、教育與生產力水平的關系。答:一方面經濟發展為教育提供的條件越來越好,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2004年填空題)社會經濟、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培養的各種規格、類型的勞動力的數量,制約著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該國的文盲率、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直接相關。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之相適應,教育結構也將隨之出現變化。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

34、比例失調的問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知識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促進人們的認識能力、思維水平的不斷進步,促進學校的課程結構與內容不斷發展更新。世界各國許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課程改革、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都反映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樣,學校的物質設備、教學實驗儀器等都是一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2)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003年填空題)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擔

35、當再生產勞動力的重任。勞動者基本勞動素質的優劣,技術人員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員管理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所受到教育的程度和質量。教育使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教育通過傳遞和積累科學知識而發揮再生產科學技術的整理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和發明新的科學技術發揮擴大科學技術再生產的功能。高校成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方面軍,對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做出特別的貢獻。3、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答:(1)科學技術驛教育的可能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的動力作用。教育事業是一項傳統性很強的事業。在歷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態一旦形成,很難

36、改變,而科學卻是活躍的革命性的。科學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沖擊教育的習慣領域。導致教育中的新與舊、先進與落后的矛盾斗爭,最終促成教育的革新與發展。其次,科學的發展不但對教育的發展提供動力,而且還為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預示結果,引領教育循著科學的軌道前進。具體的說,科學技術對教育的作用表現為:科學能改變教育者的觀念。科學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影響到他們對教育規律內容、方法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也影響到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和教育過程中教育機制的設定。科學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科學的發展提示出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使教育活動遵循這種規律。同時,科學的發展

37、及其在教育上的廣泛應用,使教育對象得以擴大。科學可以滲透到教育活動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要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學校類型規模的擴展,教育設施的興建,教育內容的記載與表達方式,教學用具與器材的創造等,者離不開科學的作用。(2)可能的影響轉化為現實的影響。科學以理論的形態進入教育領域,影響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教育能力,影響教育的內容。科學以物質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進入教育領域,引起教育的物質資料的更新,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以方法、手段的形式進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4、新科學革命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戰?請聯系實際加以說明。(1998年論述題)答:新技

38、術革命對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提供了教育邁向一個新階段的機遇,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教育觀念。(1)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的急速增長要求人們學會學習,能力教育比知識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結論更重要。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共有16年的學習時間,而人類知識總是不斷猛增,所以除了有選擇地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外,主要靠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來解決這一矛盾。(2)教學形式個別化。由于新型教育的廣泛采用,傳遞教學內容的途徑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能夠確保學生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和方便的地點,學習這些內容。他們可以按照教學要求自訂學習進度計劃,并且能夠運用計算機進行自我測驗和評價。例如,現

39、在的遠程教育、各種網校的發展都有體現了教學形式個別化。(3)培養目標個性化更加受到關注。新技術革命使得傳統工業的標準化、規格化轉向非標準化。這為實現根據人的自然本性發展人的個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條件。(2004年判斷題,原題為新科技革命為培養目標個性化提供了更為充分的條件)例如,現在的各種特色學校的出現和各種特長班的舉辦。(4)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它要求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應對世界的變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的“知識經濟”的核心就是“創新經濟”,依靠創新的知識密集型企業日益發達,美國微軟公司就是

40、一個明顯的例證。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勞動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勞動者常常面臨新的科學技術或工藝問題,迫使人們去創造,所以學校都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使命。5、教育的文化功能?(1999年判斷題,原題為: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代名詞;2001年論述題)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對文化起著承傳、改造和創新。(2000年填空題)(1)教育具有文化傳承功能,是傳遞人類文化特別是人類文化精華的重要手段或工具。(2)教育文化改造功能表現為選擇文化和整理文化兩種形式。現代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主要是通過對教師的選擇和對教育方式的選擇來實現。這種選擇主要包括:第一,選擇社會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選擇能有效促進學生多

41、方面得到發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選擇有利于科技進步、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實際應用效率較高的文化要素。一方面,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只有經過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3)教育是有文化創新的功能,新的教育思想、學說和方式方法是世界總體文化中創新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教育為文化的不斷更新發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創造活力的人;現代教育的許多活動已與科技發明、文化更新融為一體。6、我國傳統價值取向中的消極因素對今天教育的影響。答:中國傳統價值取向中的消極因素對今天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在認知上具有重傳統與權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

42、向。(1)重傳統、重權威的價值取向對教育過程和師生關系的影響。支配中國師生關系的觀念是師道尊嚴,即在教學與教育中無原則的服從教師的權威。在教學中,強調教師教的過程和作用,忽視學的過程和作用;教師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學,而不習慣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安排;教師習慣于向學生提問,而不習慣于不斷被學生提問;在思想教育方面,習慣于“教導”,而來習慣于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在班級管理上,習慣于發號施令和監督處罰,不習慣于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自我管理。由于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我國的學生多具有自信不足和主動性,獨立性、自學性及進取性不足的弱點,而這些特點是當今時代非常需要的品質。(2)重功名的價值取向

43、對中國當代的教育價值和教育質量觀的影響。重功名反映在教育價值觀上,就是把能否培養出“當官的”、“出名的”人作為評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反映在教育質量觀上,就是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觀念在現代的消極影響是,片面強調書本知識,忽視學生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忽視興趣、情趣、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片面強調少數尖子生的培養,而忽視面向全體學生與教育質量的普遍提高。(3)重“忠考”的價值取向對當代中國的學生觀的影響。從價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論考還是忠,都表現一種建立在血緣和等級基礎上的服從關系。這種價值取向影響對學生的態度,影響學生觀的形成。在多數的教師和家長的眼中,

44、順從、聽話、老實,一直被看成是好學生的重要標志。而那些有自己獨立見解和敢于發表反對意見的學生,往往被視為不好的學生。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一、填空題1、促進人的身心發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2、能否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是教育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3、個體身心發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替在力量不斷轉化為現實個性的過程。4、人的身心發展具有社會實踐性和能動性。5、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6、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是實踐。7、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作用還有延時作用。8、在個體發展中,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45、的時期。(1999年填空題)9、身心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10、認知方面,初中階段教育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11、初中階段是培養初中生自我認識的起始階段。12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的(成熟機制)決定的。13西方支持內發論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而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作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14在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中,瑞士心理學家關于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提示了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按照(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

46、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的順序發展的特征。15在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中,美國心理學家柯爾柏格認為人的道德認知遵循著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發展過程。二、選擇題1、堅持外鑠論的有洛克。2、堅持內發論的在孟子。(1998年填空題)3、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依據身心發展的互補性。4、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5、教育工作要循序漸進是遵循身心發展的順序性。6、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特點的教育是遵循身心發展的階段性。7、格賽爾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說明了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2000年填空題)8、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的是維果茨基。9、加強2-3歲幼兒的口語訓練

47、是遵循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10個體在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年齡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這是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11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么不嚴重的疾病也會把他擊倒,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12男生在游戲中喜歡扮演堅強不屈的英雄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三、名詞解釋1、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2、內發論:認為人的身主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

48、的。(1999年名詞解釋)3、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學校的教育等。(2000年名詞解釋)4、主體實踐論:把實踐,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看作是內因與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直接的、現實的力量。這稱為“主體實踐論”,即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力來自個體活動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論。(2002年填空題)5、發展關鍵期(發展最佳期):是心理學家根據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個概念,又稱發展最佳期。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個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

49、一時期,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效果,錯過了這一時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2002年名詞解釋)6、成熟:人的某種先天素質的發展過程。7、最近發展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2000年選擇題)8、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保證。9、人的潛能:是人足以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能夠把未來成熟的人培養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養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條件。10、個體身心發展

50、的順序性:個體身必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出具有一定的順序。11、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1998年選擇題)12、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們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1998年填空題)1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

51、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性。14、遺傳: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15、個性:亦稱人格,指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體性與獨特性。個性又是人的共同性與差別性在每個個體身上的具體統一。16、個性發展(發展個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礎上,充分把人的差別表現出來,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實現生命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2000年名詞解釋)17、環境:指在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

52、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四、判斷題1、孟母擇鄰。答:對。(1)環境為個體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環境中,這些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并不相同,對個體發展的意義也不一樣,因而不同環境中的人發展有很大區別。(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在同一環境中,各種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對于教育者來說,分析、綜合利用環境因素的積極作用,抵制消極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工作。2、在學校上學與在家自學是一樣的。答:錯。(1)學校教育是由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參與和進行的,這是學校活動中主體的特殊性。(2

53、)學校教育的環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內容與活動計劃、有系統的組織和特殊的教育條件。學校彌漫著科學、文化和道德的氣息。這些構成了學校教育環境的特殊性。(3)從個體活動的角度來看,學校中的個體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的區別在于有教師的指導,活動的結果還要接受檢查。(4)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5)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6)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該題還可出為:利用圖書館、網絡可以代替代學校與教師,學校可以消亡,教師可以消亡。答:錯。具體內容同上。)3、學校教育是萬能的。答:錯。學校對個體發展特

54、殊功能的發揮,不是沒條件的,它要求學校按照教育規律辦事,保證自身良好外,還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此外還需要兒童自身發育正常,教育才能發揮作用。五、論述題1、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答:(1)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過程。(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主要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發展期的現象要求教育要及時施教,特別是要抓住兒童的發展關鍵

55、期。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個體身心的發展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這要求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特點的教育。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要求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特點的教育。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為能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互補性也存在

56、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們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互補性告訴我們,發展的可能性在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是隱現的,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差異,其次表現為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這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特征,因材施教。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答: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環境中,這些環境所提供的條

57、件并不相同,對個體發展的意義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環境中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區別。但個體對環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極的,處在同一小環境中的個體,其發展水平也不會完全相同。個體對環境保持積極態度,就會挖掘環境中有利于自已發展的因素,克服消極的阻力,從而擴大發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公要注意為愛教育者的發展提供較有利的條件,更要培養受教育者認識、利用和超越環境的意識和能力。(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在同一環境中,各種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對于教育者來說,分析、綜合利用環境的積極作用,抵制消極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教育者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園小環境的有利條件,又積極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的有利教育力量。3、學校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特殊功能。(1999年論述題)答:學校教育是由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參與和進行的,這是學校活動中主體的特殊性。學校教育的環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內容與活動計劃、有系統的組織和特殊的教育條件。學校彌漫著科學、文化和道德規范的氣息。這些構成了學校教育環境的特殊性。從個體活動的角度來看,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