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克思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探索 【英文標題】explorationofmarxoneconomicdevelopmentofcountrieswithbackwardcultureandeconomy【內容提要】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百年不懈探索的時代課題。這一課題首先由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趨勢中提出。馬克思在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作出分析的基礎上,精辟地論述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世界主義”的沖擊下,如何選擇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如何發展經濟的問題,為后來人們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奠定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英文摘要】economi
2、c development of backward countries that first put forward by marx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with the hap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society, is a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the baseof the analysis of necessity of world history, marx gave a brilliant e
3、xpo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ackward countries, and this laid a found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關 鍵 詞】馬克思/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經濟發展 marx/countries with backward culture and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 正 文 】 一個半世紀以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馬克思在以西歐發達資本主義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和歷史趨勢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以世界歷史
4、為視角、以社會經濟發展道路為核心、以經濟發展問題為內容作出了開拓性的探討,給我們留下了最豐富而寶貴的理論遺產。探討馬克思的這一理論,對我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探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經濟發 展問題的基礎 馬克思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是以對世界歷史理論的研究為前提的。自19世紀40年代開始,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典型國家”英國的經濟關系研究中,以其驚人的洞察力對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向作了總體概括,對世界歷史的形成、擴展及給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變化作了考察。馬克思的這一探索主要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和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兩個方面展開。
5、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不斷拓展自身的活動范圍基礎上的發展,是從狹窄的民族歷史走向廣闊的世界歷史的發展。這一發展過程決定了它不能在自我封閉的歷史環境中生存,不能處于孤立隔絕的狀態,它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和開放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闡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思想。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14頁)推進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正是“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
6、界交往”(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6頁)。 世界歷史的形成雖然與世界市場的建立有著直接的聯系,但歸根到底則是生產力與世界交往的交互作用。大工業的建立、美洲的發現對殖民地的貿易,以及東印度和中國市場的開辟,使世界市場得以形成?!百Y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無論是在物質產品方面還是在精神產品方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但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歷史”。(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8頁) “歷史
7、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在民族性和世界性關系上的反映。世界歷史的形成,使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狹隘地域內單獨進行運動的各個不同的民族、國家,越出了狹隘的地域,卷進了世界歷史的漩渦之中;這時,各個民族、國家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開始納入了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整體。因此,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各民族內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和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相聯系的,并在總體上受到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影響和制約。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作為客觀的實際存在過程表明,“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不一定
8、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15116頁)。比較落后的民族、 國家不一定要重復比較發達的民族、國家所走過的路,完全可以在比較發達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啟示”之下,跨越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肮I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頁) 在馬克思看來,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展示的未來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自發地實現工業化,如當時的法國和德國;一條是被
9、工業發達國家以殖民化的方式被迫工業化,典型的國家是印度。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最顯著地反映在第二條道路上。 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是一種打上資本主義烙印的世界性交往。它以強制的方式“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它使資本主義發展成一個“中心”與“外圍”相對立、“中心”控制“外圍”和“外圍”依附于“中心”的世界體系。 由此可見,工業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
10、文化落后國家所采取的殖民化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工業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進行“原始積累”時,對殖民地進行公開搶掠,強行把它們拖入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馬克思分析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殖民化。馬克思認為,“不列顛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征服者”,他們對印度采取殖民政策必然導致兩個后果,即“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 ,“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也就是“使印度達到比以前在大莫臥兒人統治下更加牢固和
11、更加擴大的政治統一”,使印度具有和歐洲共同領導的自由報刊,“崛起一個具有管理國家的必要知識并且熟悉歐洲科學的新的階級”,使印度能夠經常地和歐洲聯系,擺脫孤立的狀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8頁)。顯然,英國在印度所要完成的雙重使命,其結果必然是徹底破壞印度這種半野蠻半文明公社的經濟基礎,從而在亞洲造成“一場前所未聞的最大的、老實說也是唯一的一次社會革命”(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5頁),使印度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其次,工業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強行拖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以后,對它們進行了殖民式的剝削和掠奪。馬克思指出:“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
12、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72頁)工業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殖民式剝削和掠奪,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的。一是對外貿易。馬克思認為,在國際貿易關系中,計量各國國民勞動強度的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那里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越超過國際水平。”(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4頁)在經濟文化落后國與工業較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工
13、業較發達國家高于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利潤率就會提高。“這好比一個工廠主采用了一種尚未普遍采用的新發明,他賣得比他的競爭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出售,就是說,他把他所使用的勞動的特別高的生產力作為剩余勞動來實現。因此,他實現了一個超額利潤?!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5頁)在馬克思看來, 由國際貿易中不平等交換所產生的這種“超額利潤”,是由工業較發達國家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二是資本輸出。馬克思認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存在前資本主義性質的高利貸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利息率不僅決定著商業資本的利潤率,而且這一利息率大大高于工業較發達國家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利
14、息率”。因此,工業較發達國家輸往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資本,能作為前資本主義性質的高利貸資本和商業資本,取得高額利潤或利息。再加上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地價、工資水平和農產品價格都比較低的經濟事實,也有助于工業較發達國家通過資本輸出攫取高額利潤或利息。 工業較發達國家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殖民剝削和掠奪方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災難,這種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使不列顛統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傳統,同它過去的全部歷史,斷絕了聯系”,“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但卻“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2頁)。盡管馬克思認識到這種災難的本質變化與程度的深重,認識到“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
15、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注:馬克思恩格選集第1卷第766頁),認識到印度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不會給人民帶來直接的利益,但是,馬克思卻看到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看到了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資產階級所負有的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歷史使命,這就是:“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統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73頁) 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問題的研究,是以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他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被強行拖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
16、,既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帶來了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發展的理論分析,成為他晚年探索經濟落后國家如何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問題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社會經濟發展道路:馬克思晚年探索的新發展與徘徊和困惑 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即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加速向西歐以外,特別是廣大亞洲、非洲國家伸展,資本主義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所謂“世界主義”的現象,在這種所謂的“世界主義”的沖擊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必然面臨一個如何選擇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問題。 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資本主義既具有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
17、人類文明進步 的巨大功績,也明顯地暴露出一些難以避免的弊端,給人類社會的進步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怎樣才能在既保留住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給人類文明帶來的成果的同時,又能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災難性的后果,就成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時必須思考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這一探討是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理論的深化和具體化,是“世界歷史”理論的新的表現形態。 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的另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社會矛盾則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入侵而不斷激化,無產階級革命日益高漲。這一重
18、大變化表明:無產階級革命的重心開始移向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馬克思當時特別注意到了俄國所醞釀的革命風暴,在對俄國農村公社所有制的研究中,提出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特殊道路。 在1877年到1882年期間,馬克思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探討,集中于他的三篇文章中。 這就是1877年11月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1881年3月8日致維伊查蘇里奇的信和1882年1月21 日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言”。在這三篇文章中,馬克思的探討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西歐其他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于西歐各國。馬克思指出,他在1
19、9世紀60年代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起源,也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徹底分離了。一旦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起來,這種分離就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出來;但是,這種分離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而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過程的基礎是對農民的剝奪”,“這種剝奪只是在英國才徹底完成了。因此,英國必然在我們的概述中占著主要的地位。但是,西歐的其他一切國家都正在經歷著同樣的運動,雖然因環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或者局限在較窄的范圍內,或者特征不是那么明顯,或者過程的順序不同?!保ㄗⅲ嘿Y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769、770頁)這一對資本主義運動
20、的歷史必然性的描述不是泛指全世界,而是特指西歐各資本主義國家。其原因在于:“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種把孤立的、自主的勞動者同勞動的外部條件結合在一起的私有制,被以剝削他人勞動即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所排擠?!保ㄗⅲ嘿Y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第341頁)在馬克思看來, 西歐的資本主義發展與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差別:在西歐,是從前資本主義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是把一種私有制形式變為另一種私有制形式”;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因素滲入之前私有制的發展極為有限,土地公有制占據統治地位,因而“是要把他們的公有制變為私有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21、第19卷第447頁)因此, 誰“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薄笆褂靡话銡v史哲學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頁) 第二,俄國農村公社二重因素的存在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重要原因。馬克思首先分析了俄國農村公社的特殊性,認為它既不同于東印度的農村公社,因為那里的公社“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頁);也不
22、同于西歐的農村公社,因為那里的公社解體是由于公社內部的私有制因素戰勝了集體所有制因素,而俄國則“是在全國廣大范圍內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來的歐洲唯一的國家,同時,恰好又生存在現代的歷史環境中,處在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4頁), 俄國農村公社的解體則是由于國家的財政搜刮和商人、地主、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國家靠犧牲農民培植起來的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一些部門對農產品的掠奪。俄國農村公社之所以會有這種特殊性,主要在于它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馬克思認為,俄國農村公社的二重性既能夠給予公社巨大的生命力,也能夠逐漸成為公社解體
23、的萌芽。之所以能夠給予公社巨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擺脫了牢固然而狹窄的血統親屬關系的束縛,并以土地公社所有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為自己的堅實基礎;同時,各個家庭單獨占有房屋和園地、小土地經濟和私人占有產品,促進了個人 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同較古的機體發展是不相容的”;之所以能夠逐漸成為公社解體的萌芽,是因為“除了外來的各種破壞性影響,公社內部就有使自己毀滅的因素。土地私有制已經通過房屋及農作園地的私有滲入公社內部,這就可能變為從那里準備對公有土地進攻的堡壘。這種不受公社控制的動產,個體交換的對象(在交換中,投機取巧將起極大的作用)將日益強烈地對整個農村經濟施加壓力。這就是破壞原始的經濟平
24、等和社會平等的因素。它把別的因素帶進來,引起公社內部各種利益和私欲的沖突,這種沖突,首先會破壞耕地的公有制,然后會破壞森林、牧場、荒地等等的公有制;一旦這些東西變成了私有制的公社附屬物,也就會逐漸變成了私有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0頁)。因此, 農村公社的二重性使公社“只可能是下面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私有原則在公社中戰勝集體原則,或者是后者戰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境?!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0451頁)鑒于俄國農村公社的這種二重性,馬克思指出:俄國可以不是首先摧毀農村公社以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而是發展它的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
25、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即“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機器而逐步以聯合耕種代替小土地耕種,那它就能直接變成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出發點,不必自殺就能獲得新的生命?!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頁) 第三,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必須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時曾認為:“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睂τ诟锩臒o產階級來說,“首要的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隊。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爭得自身解放的權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72
26、、443頁)。馬克思恩格斯闡述的這一理論, 雖然是針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革命而言的,但是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在闡述俄國農村公社問題時,也非常明確地指出:“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如果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展,那末,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為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變為使俄國比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越的因素。”(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1頁)“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制變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27、”(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頁)可見, 馬克思當時雖然認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具有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是要以“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互相補充”為前提條件的。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馬克思雖然沒有預料到社會主義革命首先會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取得勝利,但是,馬克思卻是把“革命”作為實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唯一方式的。 三、經濟發展問題:馬克思遺留給人類的寶貴的經濟思想遺產 19世紀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馬克思在以西歐發達資本主義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和歷史趨勢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揭示了經濟發展的一般的基本的理論,如社會經濟
28、運行過程中的四個環節及其辯證關系、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經濟的協調發展等。這些理論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第一,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四個環節及其辯證關系。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的運行過程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地構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整體。 在社會經濟運行的四個環節中,“首先是物質生產”?!罢f到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墒?,生產的一切時代有某些共同標志,共同規定?!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3頁)也就是說,不同社會形態的生產, 都表現
29、為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式,以適合人們某種需要的過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在任何條件下,生產又都是社會的生產,人們只有結成一定的經濟關系,才能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生產是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必須具備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三個因素。在任何社會生產中,勞動者的勞動總是通過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出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勞動產品。分配是社會產品分歸社會或國家、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 的活動,“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15頁),因而分配包括了作為生產條件的生產資
30、料和勞動力的分配,以及作為生產結果的產品的分配。交換是人們相互交換活動或交換勞動產品的過程,它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在總體上,它分為四類:(1 )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即勞動者在分工、協作過程中進行的活動和能力的交換;(2)生產過程中的產品交換,即在同一生產單位內,生產過程中各道工序之間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換;(3 )產品在最后進入消費領域之前,各個不同生產單位之間在產品生產、運輸、包裝、保管等過程中的交換;(4)直接為消費而進行的交換, 即產品進入最后消費領域的交換。消費是人們使用物質資料以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的過程,它包括生
31、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生產消費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使用和耗費,是直接生產行為;個人消費是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于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 在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頁)就生產和消費的關系而言, 生產消費是生產要素的耗費,它與生產是同一的;在個人消費上則是生產決定消費。生產創造出消費的物質對象,生產創造出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生產創造出消費的動力,因此,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消費。但是,消費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在:消費再生產出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
32、生產過程結果的產品只有得到消費才成為現實的產品,生產才得以完成;消費創造出新的需要,在觀念上提供了生產的對象,從而成為生產發展的內在動機。從這個意義上看,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就生產和分配的關系而言,作為生產前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配決定生產。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生產過程的分配包含生產過程本身,并決定著生產的結構。如果沒有這種分配,生產就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在產品分配上,生產決定分配,因為就分配的對象來說,分配對象是生產的產品,沒有產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來說,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們在分配中所處的地位,他們參與生產的方式也決定了他們參與分配的方式。產品分配對生產的反作用表
33、現在它促進或延緩生產的發展。就生產和交換的關系而言,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與直接生產過程中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與產品和商品的交換之間的關系。從生產與直接生產過程的交換來看,由于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發生在生產過程中,因而這種交換本身就是直接的生產過程;從生產與產品和商品的交換來看,生產決定著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因為這種交換是由生產過程中的分工決定的,如果沒有分工也就不可能發生交換。生產決定著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程度決定著交換發展的程度。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即隨著交換的發展、市場的擴大,對用于交換的產品的需求就會增長,這些產品的生產活動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社會經
34、濟運行過程中企業的經濟發展。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研究中,從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以及總過程的角度探討了企業的經濟發展問題。 馬克思對直接生產過程中企業經濟發展問題的論述主要有三個方面:(1)企業再生產的條件。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就需要“資本積累”,即一是從積累的行為和過程方面來看,“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二是從積累的結果來看,“積累就是資本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35、637頁)資本積累是企業再生產的條件。沒有積累的行為,就沒有積累的結果,也就沒
35、有企業的再生產。在剩余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資本家個人消費基金比例的一定情況下,制約企業資本積累量的主要因素有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資本和所消費的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的總量。(2)企業再生產的目的與動力。 馬克思認為,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企業在進行使用價值生產的同時,必然要實現價值增殖即得到剩余價值,價值增殖才是生產的目的?!笆S鄡r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3頁),促使企業全力以赴地進行生產。 為了實現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的目的,企業競相采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方法,使自己的勞動生產力水平高于生產同種商品的其他企業的
36、一般水平,從而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可見,采用改良的 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余資本家,可以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余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頁)。(3)企業的經濟管理。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一切規模較大的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通過對整個勞動過程的監督和調節,使單個勞動服從生產總體的要求,以保證整個勞動過程按人們預定的目的正常進行,這種對生產活動進行指揮、協調、監督和調節的總稱就是經濟管理。經濟管理一方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創造新的生產力的必要手段。但是,由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經濟管理
37、的這種一般性質,總要受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所以,任何社會經濟形態中的經濟管理又具有特殊的社會性質。 馬克思對流通過程中企業經濟發展問題的論述主要體現在對單個企業運營的分析上。馬克思認為,企業在運動中必須經過購買、生產、售賣三個階段,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企業依次經過三個階段。依次采取三種職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即貨幣資本形式上的運動,就是資本循環。企業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循環運動中實現價值增殖的。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不斷、永無止境的運動,反映出它的三個循環形式,即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體現出三個重要特點,即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的統一,生產
38、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的統一。企業在資本循環中所花費的“流通時間的延長和縮短,對于生產時間的縮短和延長,或者說,對于一定量資本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的規模的縮小或擴大,起了一種消極限制作用?!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頁)就是說,流通時間越接近于零, 一定量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就越大;生產時間越與勞動時間相吻合,在一定期間內一定生產資本的效率就越高,它的價值增殖就越大。產業資本連續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就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速度是用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來表示的。資本周轉時間取決于生產過程經歷的時間(生產時間)和流通過程經歷的時間(流通時間)。其
39、中的生產時間“直接同生產力的發展相一致”,流通時間則是“資本從轉化為產品到產品轉化為貨幣所經歷的期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第8頁)流通時間決定和制約著生產過程,因而也影響著一年內資本自行增殖的次數,從而對年利潤率的高低發生影響。資本周轉次數是用來考察各個不同生產部門和企業的周轉速度的。周轉時間與周轉次數成反比關系。在資本周轉限度內,資本周轉的時間、速度對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價值增殖具有決定性影響,即一方面可以節省預付資本,使一定數量的預付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年剩余價值量,提高年剩余價值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比例影響著總資本的年平均周轉速度。在固定資本
40、與流動資本周轉速度一定的情況下,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所占比重越大,總資本的周轉速度就越慢;流動資本占比重越大,總資本的周轉速度越快。 馬克思對總過程中企業經濟發展問題的論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就企業經濟效益而言,馬克思認為, 成本價格對企業生產的影響有三個:其一,成本價格的實現是企業進行再生產的條件,即成本價格部分必須通過流通過程,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斷轉化為生產要素形式,從而商品生產中耗費的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得到補償,企業的再生產才能繼續進行。其二,成本價格的水平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盈利,即“商品出售價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價格規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價格出售,生產資本中已經消耗的組成
41、部分,就不能全部由出售價格得到補償。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預付資本價值就會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546頁)其三,成本價格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即“在商品的價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顯然會有無數的出售價格。商品價值中由剩余價值構成的要素越大,這些中間價格的實際活動余地也就越大?!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5頁)商品的成本價格越是低于商品的出售價格,企業獲利越多,在競爭中的實力也就越強。此外,企業“實際獲利的程度不是決定于利潤和可變資本的比率,而是決定于利潤和總資本的比率,即不是決定于剩余價值率,而是決定于利潤率。”(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0頁)利潤率作為
42、資本價值增殖程度的指標,使得每個企業十分關心利潤率的高低,為了50的利潤,它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 它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為了300的利潤,它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因此,利潤率的高低反映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成為衡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好壞的標準,也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動力。利潤率的變動受剩余價值率高低和勞動生產率高低 的影響。(2)就企業組織形式而言,在生產力高速發展、企業規模急劇擴大、企業生產需要大量資本的情況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不把這件事完成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頁)因此,股份公司作為發行股票把分散的社會資本集中起來并按股權分配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教育領域對微生物的要求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外部合作與網絡關系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專業見解試題及答案
- 項目團隊協作中的有效機制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行政管理師考試考前沖刺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審計法規遵循試題及答案
- 綠化種植施肥方案范本
- 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在2025年證券考試中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玻璃生產與應用技術考核試卷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 歷史試卷A卷(含答案)
- 麻醉專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華能四川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屬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
- JJF 2221-2025導熱系數瞬態測定儀校準規范
- 華為手機協議合同
- 山東省高中名校2025屆高三4月校際聯合檢測大聯考生物試題及答案
-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數學試卷(無答案)
- 2025年武漢數學四調試題及答案
- 【MOOC】數學建模精講-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職業病防護設施與個體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