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歷史及地名由來.doc_第1頁
阜新市歷史及地名由來.doc_第2頁
阜新市歷史及地名由來.doc_第3頁
阜新市歷史及地名由來.doc_第4頁
阜新市歷史及地名由來.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阜新地名的來歷政史學院歷史學系11級四班 武思云 11071109 我的家鄉阜新位于遼寧省西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而在歷史上,阜新大多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所在地。西周和東周春秋時期,今阜新市屬幽州地域,有山戎、東胡人活動于此。東周戰國時期,燕長城橫貫今阜新境內,燕長城以北仍屬東胡,南部介于燕國遼西、遼東兩郡之間。秦代,今阜新市為秦地,分屬遼東、遼西郡。在燕長城以北處為東胡族轄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敗東胡,今阜新市屬匈奴左地。西漢,今阜新市屬于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為匈奴左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打敗匈奴,今阜新市屬烏桓地。東漢,今阜新市南部屬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北部為東部鮮卑游牧地。三國,今阜新市北部屬東部鮮卑(東接扶余,西鄰拓跋鮮卑),南部屬魏地。西晉,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市北部屬鮮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屬西晉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289年)慕容歸附于晉,拜為鮮卑都督,今阜新市全境均屬慕容部管轄。東晉十六國,今阜新市先后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幾個更替的割據政權占據。東晉成康元年(335年)時,今阜新市大部屬前燕昌黎郡,北部小部分(今彰武最北部)地區屬契丹轄地。前秦時,今阜新市大部為前秦昌黎郡平州轄境,北部地區為契丹轄地。后燕時,今阜新市北部屬契丹轄地,南部為后燕昌黎郡所轄。北燕時,今阜新市南部為平州轄地,北部為契丹所轄。南北朝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臣附于北魏,并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漸為契丹駐牧地。南北朝170年間,今阜新市為契丹轄地。隋代今阜新市北部為契丹轄地,南部屬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義縣)。唐代唐滅隋后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卅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遼初,今阜新市屬上京道。在整個北宋、遼南北對峙時期(960一1127年),今阜新地區一直屬遼國轄境。遼將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本地,作為奴隸分給契丹貴族,令他們筑城。這種貴族領地城邑叫“頭下軍州”,系契丹貴族的私人州城。遼代這樣的頭下軍州置于今阜新地區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歡州、壕州、渭州、順州等。在這些城址中,成州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的二女兒晉國長公主巖母繭的私城,建于遼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遺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村境內。懿州是遼圣宗三女燕國長公主槊古的私城,建于遼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遼道宗清寧年間(10551064年),“頭下軍州”的成州、懿州先后轉化為國家行政區劃。懿州轄寧昌縣、順安縣,成州轄同昌縣。三縣均在今阜新市境內。這是今阜新市境內設置行政州、縣的開始。金的行政區劃為路、府、州、縣四級。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示,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今阜新市南部小部分地區為東京路廣寧府轄地;今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彰武縣全境屬懿州管轄。時懿州屬咸平路。懿州,遼時治寧昌,金徙州治于順安,從寧昌并入順安。懿州是金代有影響的州城,在金代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金懿州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40公里繞陽河西岸的塔營子村)。承安二年(1197年),今阜新市境內同昌縣復屬川州,并將本地之徽川寨改為徽川縣,屬川州。徽川縣后歸懿州,為懿州支郡。泰和八年(1208年)懿州改屬北京路。元初,境內設懿州路。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設東京總管府,將懿州路降為東京支郡。其所領的埭州、靈山縣、同昌縣并入順安縣,后廢順安縣并入懿州。故金、元懿州同為一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懿州又改屬遼陽路。至順元年(1330年),今阜新市北部一部分(今彰武縣一部分)在中書省寧昌路轄境(治所在今法庫、彰武兩縣之間);今阜新市南境為廣寧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境內有懿州、豪州等建制,并有洪州、驛安等驛站。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并劃大寧路轄的興中州和義州歸懿州路轄。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寧后屯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廣寧以北大片地區(含今阜新市全境)。同年,明朝又在境內西北部設營州左屯衛,隸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營州左屯衛遷治順義縣(今北京順義縣)。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后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明正統、景泰年間,今阜新縣境地屬泰寧衛;今彰武縣境地屬福余衛。后金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落的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所部佐領,善巴任札薩克,轄阜新地區西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清封善巴為達爾漢鎮國公。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后隸屬于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的疆域:東至樂陽河(今繞陽河),西與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交界,南至柳條邊墻,北至庫昆河(今北大河)。順治初,清廷在今彰武縣境置官牧場,名楊檉木牧場,屬盛京禮部。清廷將牛、羊以“蘇魯克”制給牧民放牧,故亦稱蘇魯克牧場。牧場設總管,兼管地方行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左翼旗賓圖郡王及土默特左翼旗貝勒奉旨獻部分旗地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牧養地,蘇魯克牧場疆域擴大,并改名為養息牧場。養息牧場成為盛京三大牧場之一。牧場大致走向是:北以庫倫旗為鄰,南以邊墻與新民縣相隔,東鄰科爾沁賓圖王轄地(以今石椿子、黃花甸、藍家窩堡一線為界),西以繞陽河、蘇巴爾哈河與土默特左旗為鄰。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朝廷議準,養息牧場總管改由盛京將軍管轄。從清初到嘉慶年間的150多年,養息牧場頗為興盛。至嘉慶九年(1804 年),養息牧場已有蒙古牧民3530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允許在養息牧場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禁招墾,牧場境內人口驟增,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已有村屯84個。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位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溝廳析置三座塔廳(治所今朝陽),并于鄂爾土板(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設巡檢衙門,管理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實行蒙、漢分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由朝陽縣管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朝廷批復,在養息牧地區設置彰武縣,隸新民府,縣治設于橫道子(今彰武鎮)。彰武縣因地處清代柳條邊彰武臺邊門外,故以“彰武”命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并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于水泉(今阜新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而阜新地區地名的由來,則有著各種各樣不同源頭。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新民鎮有個村子,四面環山,層巒迭嶂。這個村叫排山樓。人們以為可能是群山象樓吧。但是,彰武縣大冷蒙古族鄉也有個村子叫盤山樓,和新民鎮的排山樓音同字不同,這里卻是一馬平川,稻田平展展,水庫波平如鏡。其實,“排山樓”和“盤山樓”都是蒙古話“排楚魯”的音譯,是石碑的意思。原來這兩個村子都是由于從前有石碑而得名。新民鎮的石碑是元代道教的石碑,大冷蒙古族鄉的石碑據說是明末清初紀念一位戰死在此地的一位將軍。這就是阜新地區地名形成的一個主要特點:蒙古族地名形成較早,而且較多。阜新地區歷史悠久,但唐朝以前地名難以考證。遼代,今阜新地區為契丹貴族統治的腹地,遼代統治者將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此地,作為奴隸和戰俘一起分給契丹貴族,并賜予領地,建立了眾多頭下軍州,從而形成了懿州(在阜蒙縣塔營子鄉)、成州(在阜蒙縣紅帽子鄉)、歡州(在阜蒙縣大巴鎮)、順州(在阜蒙縣大巴鎮)、徽州(在阜蒙縣舊廟鎮)、閭州(在阜蒙縣十家子鎮)、壕州(在彰武縣四堡子鄉)、渭州(在彰武縣四堡子鄉)、遂州(在彰武縣四合城鄉)等地名。后由于戰亂頻繁,朝代變遷,這些城堡多毀于戰火。懿州在金、元,乃至明初,仍為行政官署駐地和軍事重鎮,地名沿用時間久遠。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在懿州置廣寧后屯衛。年(永樂八年),廣寧后屯衛遷至義州(今錦州市義縣)。年(正統七年),明王朝為防御蒙古兀良哈、韃靼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侵襲,在遼西修筑一道邊墻,今阜新地區被隔于邊墻之外,成為蒙古兀良哈部游牧的地區,廢為荒漠之地,舊地名也基本消失。明未清初,蒙古蒙古貞部落隨土默特部落東遷至朝陽、阜新一帶,蒙古貞部落定居今阜蒙縣。科爾沁部落南延到今彰武縣境。他們與原游牧于此的兀良哈部落既斗爭,又融合。年(清崇德二年),在今阜蒙縣境建土默特左翼旗。年(順治二年)在今彰武縣境置皇家牧場,即養息牧牧場。年(光緒二十八年)清廷將養息牧牧場改設彰武縣。年(光緒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旗置阜新縣,旗縣并存。阜新人口驟增,村落增多,新地名陸續大批產生。日偽時期設立阜新市時,曾經命名一些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地名,如“協和區”、“親仁街”等,日本投降后就改了。阜新地區地名特點,有蒙古語地名和漢語地名,還有極少數滿語地名,漢語地名多于蒙古語地名,蒙古語地名早于漢語地名。命名特征是:以自然地理實體命名的,如我的居住地海州(蒙古語“山坡”)、哈爾套(哈日套勒,蒙古語“黑山頭”)、大冷(蒙古語“土崗子”)、哈達戶稍(蒙古語“山嘴子”);以動植物命名的,如野馬套海(蒙古語“桑樹灣子”)、葦子溝、章古臺(蒙古語“有菱角的地方”)、楊檉木河(柳河,楊檉木,即紅柳);以寺廟命名的,如浩浸蘇木(意譯為“舊廟”);以人物官職命名的,如扎蘭營子(扎蘭住的地方。扎蘭,也叫扎蘭章京、參領,清代蒙古地區旗以下管理蘇木的官員,一般四至六個蘇木設一扎蘭);以古跡命名的,如塔營子;以姓氏加窩堡、營子、屯等命名的,如馮家窩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