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_孫華祥.pdf_第1頁
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_孫華祥.pdf_第2頁
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_孫華祥.pdf_第3頁
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_孫華祥.pdf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外語教學2001年第2期 總第83期 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 孫 華 祥 摘要 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新興的認知語用學理論 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語言的交際與認知 在關聯(lián)理論的 框架下 翻譯是一種認知 推理活動 是一種涉及到大腦機制的交際行為 因此 盡管翻譯是 宇宙歷史上最為 復雜的現(xiàn)象 卻能夠受到關聯(lián)理論許多有益的啟示 翻譯是一種涉及到原文作者 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的交際 活動 要進行翻譯 譯者首先要在具體語境中對原文進行正確的理解 而所謂的翻譯對等 只能是某種程度上的 語用等效 關鍵詞 關聯(lián)性 交際 翻譯 啟示 中圖分類號 H 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2643 2001 0220027204 1 引言 翻譯是 宇宙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現(xiàn)象 Richards 1953 所以兩千余年的翻譯歷史中有關翻譯的論述有如汗牛充棟 這些翻譯觀往往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都未能對翻譯的本質(zhì) 作出整體的 全面的認識和反映 近年來 研究 話語理解 的學者們熱衷于從認知角度看待自然語言的交際 Thomas 1995 2 D Sperber和D Wilson則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出 發(fā) 在他們出版的專著 關聯(lián)性 交際與認知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 1995 中提出了與交際 認知有關的關聯(lián)理論 relevance theory 這一認知語用學理 論體系不以規(guī)則為基礎 rule 2based 也不以準則為標準 maxim2based 而是僅僅以幾個簡單的看法為依據(jù) 所以一 經(jīng)出現(xiàn) 立即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巨大影響 作為西方近年來極具影響力的認知語用學理論 關聯(lián)理 論的影響力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本身 甚至蔓延到了 翻譯領域 這一現(xiàn)象不足為奇 因為綜觀翻譯歷史就可以發(fā) 現(xiàn) 無論是嚴復的 信達雅 還是傅雷的 神似 無論是錢鐘 書的 化境 還是Humphrey的 信與雅 elegantiae sed fi2 delis 還是Schopenhauer的 轉(zhuǎn)靈 transference of soul 雖 然各種翻譯觀點眾說紛紜 但有一點是共通的 那就是無論 哪一家翻譯理論 都主張翻譯的前提是必須對原文語言進行 正確的理解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正是一種關 于自然語言的認知與理解的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要正確理 解自然語言就要尋找關聯(lián) 就要依靠推理 這樣 關聯(lián)理論 就有可能為解釋翻譯現(xiàn)象和指導翻譯實踐構(gòu)筑一個理論上 的框架 趙彥春 1999 甚至認為 關聯(lián)理論雖然不是翻譯理 論 但它可以有效地解釋翻譯活動 指導翻譯活動 并且成為 奠定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基礎 2 關聯(lián)理論的基本觀點 關聯(lián)理論是一個以認知科學為立論基礎的關于言語交 際的理論 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語言的交際與認知 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實 何自然 1997 A 聽話人從每個話語的語言解碼中獲取信息時 可能 會對話語作出多種理解 即明說的內(nèi)容 語境和各種暗含的 結(jié)合 可以對話語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 B 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能表達的全部 意義都得到理解 C 聽話人往往用一個單一的 十分籠統(tǒng)的標準去理解 話語 D 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排除其它的理解 而只認定 一種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這個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標準就是關聯(lián)性 根據(jù)D Wilson 2000 本人對關聯(lián)性的定義 關聯(lián)性是 輸入到認知 過程中的話語 思想 記憶 行為 聲音 情景 氣味等的一種 特性 當輸入內(nèi)容值得人們?nèi)ミM行加工處理時 它就具有關 聯(lián)性 根據(jù)上述事實 關聯(lián)理論認為 要正確理解自然語 言 就要在接受自然語言信息的過程中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 的關聯(lián) 也就是作出語境假設 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 是一個認 知與推理的過程 是一個付出努力的過程 根據(jù)話語與語境 的關聯(lián)情況進行推理并付出努力 其目的是為了求得語境效 果 從而達到交際的成功 作為研究自然語言的交際與認知的理論 關聯(lián)理論認為 言語交際具有兩種模式 語言交際的代碼模式 code model 主要解決句子的意義 認為實現(xiàn)交際的條件是交際雙方的 互知 mutual knowledge 這種互知與一般意義上的共知 shared knowledge 有所不同 共知是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 7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即不受語境假設影響的那部分共有知識 而所謂的 互知 則 指語言交際過程中隨著交談內(nèi)容的變化 交際雙方必須隨時 互相知道每一項有關的語境信息 因此 共知是靜態(tài)的 互 知則是動態(tài)的 然而實際上 要求交際雙方互知一切有關信 息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因為如此 Sperber和Wilson 1986 提出了另一個語言交際模式 推理模式 inferential model 語言交際的推理模式把言語交際看成是一種認知 推 理的 互明 過程 也就是說 A用一句話向B明白地表達了 自己的意圖 B聽到這句話也就明白了A的意圖 這就是一 種 互明 只有實現(xiàn)這種 互明 即交際一方的意圖被交際 的另一方所識別的時候 語言交際才會獲得成功 因此關聯(lián) 理論的語言交際觀認為 語言交際會同時涉及兩種模式 即 代碼模式和推理模式 其中 認知 推理過程是基本的 編 碼 解碼過程則附屬于認知 推理過程 互明 過程中的 認知原則是關聯(lián)理論的一條重要原則 這一原則認為 人類 的認知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關聯(lián)性相吻合 Sperber 為進行加工處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少 關聯(lián)性就 越強 3 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啟示 關聯(lián)理論產(chǎn)生之前 各種翻譯觀點采用靜態(tài)描述的方法 descriptive approach 來建構(gòu)自己的翻譯理論 翻譯一直被看 作是一個原文作者與譯者之間的 二元 過程 這種二元論 忽視了譯文讀者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知過程 由此創(chuàng)建的翻譯理 論只能是片面的 趙彥春 1999 稱之為 瞎子摸象 式 在 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之下 對翻譯活動所進行的解釋是一種動態(tài) 闡釋的方法 interpretive approach 所謂動態(tài)是因為 關聯(lián) 理論的翻譯觀 Gutt 1989 1999 認為翻譯是一種推理過程 是一種涉及到大腦機制的言語交際行為 verbal communica2 tion 這就從根本上抓住了翻譯的本質(zhì)特性 翻譯是交際 的 語用的 作為交際的翻譯 一方面需要推理模式 另一方 面又涉及到代碼模式 原文作者和譯者構(gòu)成第一輪的交際 雙方 譯者和譯文讀者構(gòu)成第二輪的交際雙方 其認知結(jié)構(gòu) 和認知環(huán)境都是游移不定的 譯者和譯文讀者推理時所依據(jù) 的最佳關聯(lián) 對文本認知所涉及的最大關聯(lián)也有所不同 這 就對翻譯活動產(chǎn)生了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 翻譯是一種三元關系 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是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關聯(lián)理論的視野中 翻譯是語言使用的一種方式 是一種 言語交際行為 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 它要牽涉到 三個文本 其一 原文作者和譯者構(gòu)成了交際的雙方 原文作 者把文本輸入給譯者 其二 譯者通過推理形成圖式文本 與 譯文讀者構(gòu)成交際雙方 其三 譯者把圖式文本傳遞給譯文 讀者 形成譯語文本 至此交際完畢 在此交際過程中 譯者 的翻譯只是一種中間行為 譯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尋找原文 的最佳關聯(lián) 形成對原文的認知與理解 同時要把自己對原 文的認知與理解以最佳關聯(lián)的方式傳達給譯文讀者 譯者 和原文作者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知環(huán)境有所不同 他從原文和語 境中通過尋找關聯(lián)而獲得的語境效果與原文作者力圖實現(xiàn) 的語境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這樣一來 原文所蘊涵的信息和 譯文所傳達的信息之間就不可能完全對等 此外 譯文傳達 出來的信息內(nèi)容是由譯文的讀者去理解的 譯文讀者的認知 結(jié)構(gòu)和認知環(huán)境是獨立于譯者和原文作者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 知環(huán)境之外的 于是 譯文讀者的認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譯 者的認知 而譯者的認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認 知 翻譯是一種牽涉到原文作者 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的三 元關系 而不是僅僅牽涉到原文作者和譯者雙方的二元關 系 理清翻譯活動中的三元關系 對于建構(gòu)一個完備的翻譯 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從翻譯作為一個完整的交際過程來講 譯文讀者不應再是被忽視的一方 而是一個與原文作者以及 譯者平分秋色的第三方 只有同時考慮到原文作者 譯者和 譯文讀者三方的翻譯理論才有可能是本質(zhì)的 全面的 而不 8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再是 瞎子摸象 式的 啟示之二 翻譯的前提是在原文語境中正確理解原文 關聯(lián)理論強調(diào)語境效果 翻譯既然是一種交際語用行 為 也要通過尋找關聯(lián)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 只有找到了原 文與語境的關聯(lián) 譯者才有可能對各種有關聯(lián)的信息進行綜 合性的認知和推理 把原文作者企圖實現(xiàn)的用意 亦即原文 作者力圖明確的事物用明確的方式再現(xiàn)給譯文的讀者 由 于人們的相互理解靠的是一種 互明 只有實現(xiàn)了交際雙方 的互明 即交際一方的交際意圖被交際的另一方所識別的時 候 交際才能獲得成功 那么翻譯能否成功 必將取決于原 文作者與譯者之間 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明示 推理活 動能否獲得成功 也就是說 首先取決于譯者能否按照原文 作者的明示 通過努力尋找到最佳關聯(lián) 這就說明翻譯的前 提是在原文語境中正確地理解原文 即通過對語境的分析 找出原文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 理解原文的語境效果 比 如 莎翁筆下的哈姆萊特有以下著名的獨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 s the rub 對于這段獨白 很多譯家在翻譯時都缺乏對其所在語境 的正確理解與分析 對原文中the question的理解則尤為欠 缺 因而在譯文的表達上就都有些值得商榷之處 有人認為 the question指的是下面whether or 的問題 這顯然是 錯誤的 從原文的具體語境來看 哈姆萊特當時想自殺 這 是他所面對的總的問題 裘克安 2000 認為 此句有六個音 步 question讀三個音節(jié) 表示遲疑 在舞臺上發(fā)聲緩慢 行末 停頓 和下面并不直接連接 哈姆萊特在停頓之后 轉(zhuǎn)而想 到活怎么個活法 死又會是個什么樣子 活有兩種活法 死后 也會有兩種結(jié)局 鑒于此 朱生豪將此句譯為 這是一個值 得考慮的問題 不對 方平在 新莎士比亞全集 里將此句 譯為 這是個難題啊 也不對 雖然卞之琳與梁實秋的 這 是問題 比較好 孫大雨的 問題的所在 也更好 我們還是對 裘克安的 問題就在這里 持有更多的認同 活著 還是不活了 問題就在這里 活的話 心態(tài)哪樣高尚 是忍受 惡劣命運的投石和飛箭 還是拿起武器對付如潮的災難 用對抗制止他們 死的話 睡著了 再沒有旁的了 就說我們用睡眠結(jié)束 肉體所繼承的心痛和千百種 天然的震驚 這樣的一個結(jié)局 是人們所馨香禱祝 死了 睡著了 睡著了 也許會做夢 啊 這就麻煩了 啟示之三 翻譯的對等只能是某種程度上的語用等效 60年代 奈達率先提出了翻譯的等效理論 并對翻譯的 兩種對等形式進行了區(qū)分 認為翻譯對等包括形式對等 for 2 mal equivalence 和動態(tài)對等 dynamic equivalence 關聯(lián)理 論認為 從本質(zhì)上來說 翻譯是交際的 語用的 由于語用學 是 推斷語言在語境中的意義的學問 Fasold 1993 119 要 從語用語言學和社交語用學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所以關聯(lián)理 論指導下的翻譯實際上是一種語用翻譯 語用翻譯自然要 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 分別研究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 效的問題 語用語言等效與奈達 1964 所提倡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不無共通之處 動態(tài)對等認 為 譯文對譯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 應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 所起的作用大體相等 Jin and Nida 1984 77 強調(diào) 最切 近目的語信息的自然對等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即在詞匯 語法 語義等語言學的不同層 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只求保存原文的內(nèi)容 用譯文中 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對等語將這個內(nèi)容表達出來 以求等 效 為了求得這種等效 除了上面提到的必須注意原文的 語用用意 注意從原文的角度看待原文在語境中的意義之 外 還必須選擇合適的譯文語言形式來表達原文的意向或語 用用意 Ouch Isn t that a little steep for a room this size 這樣的疑問句式的語用用意并非表達疑問 而是表示肯 定 按照關聯(lián)理論的語用翻譯觀就要翻譯成 哎喲 才這么 大一間房 這么高的房租未免太貴了 社交語用的等效翻譯是指為跨語言 跨文化的語際交際 服務的等效翻譯 如前所述 原文作者 譯者以及譯文讀者 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知環(huán)境都是相對獨立的 譯者的認知不可能 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認知 譯文讀者的認知也不可能完全 等同于譯者的認知 因此 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之中 雖然對 等效的追求是必須的 或者至少是可取的 但是真正的等效 并非能夠完全達到 換言之 所謂的翻譯對等 只能是某種 程度上的語用等效 翻譯的原則與翻譯的策略會因翻譯目 的的不同而不同 這樣一來 翻譯有時需要在譯文中首先是 在意義上 其次才是在風格上再造出與原語信息最切近而又 92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自然的對等信息 而有時候則需要把風格看得與意義同等重 要 甚至比意義更加重要 以德國詩人Christian Morgenstein 的詩為例 Ein Wiesel sass auf einem Kiesel inmitten Bachgeriesel Morgenstein本人曾經(jīng)聲言他這首詩的主要意圖是傳送 詩中詼諧的韻腳 playful rhyme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 翻譯是一 種明示 推理活動 推理包括從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其交 際意圖 這樣 Max Knight提供的下列幾種譯文 轉(zhuǎn)引自趙 彥春 1999 因為力求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 都能再現(xiàn)交際者特 定語境中的交際意圖 都可以被認為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等 效 盡管它們當中有的譯文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與原詩毫不相干 aA weasel perched on an easel within a patch of teasel bA ferret nibbling a carrot in a garret cA mink sipping a drink in a kitchen sink dA hyena playing a concertina in an arena eA lizard shaking its gizzard in a blizzard 在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 社交語用的等效翻譯還可強調(diào)原文 精髓 力求體現(xiàn)原文的文化背景 例如 I learned a great many words that day I do not remember what they all were but I do know thatmother f ather sis2 ter teacherwere among them 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aron s rod with flowers Helen Keller The Story of My Life 那一天我學了很多新詞 也記不清都有哪些詞了 但是 其中肯定有 母親 父親 姐姐 老師 后來就是這 些詞把一個美好的世界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 就像 圣經(jīng) 上說的 亞倫的杖開了花 一樣 莊繹傳1999b 12 上例原文中的 Like Aaron s rod with flowers 是一個典 故 出自 舊約 民數(shù)記 第17章第8節(jié) 西方人 尤其是基 督教教徒對此都很熟悉 所以原文不需要注明出處 但譯文 卻加上了 就像 圣經(jīng) 上所說的 幾個字 清楚地表達了原語 的文化背景 避免了對 圣經(jīng) 不熟悉的中國人看到譯文時會 不知所云 4 結(jié)語 作為一種新的語用學理論 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理 論 可以對言語的交際與認知作出有力的解釋 翻譯也不例 外 關聯(lián)理論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言語的交際與認知 認為 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 就要在接受自然語言信息的過程中通 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lián) 作出語境假設 然后再根據(jù)話語 與語境的關聯(lián)情況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