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金礦Ⅲ號井開采方案.doc_第1頁
天柱縣金礦Ⅲ號井開采方案.doc_第2頁
天柱縣金礦Ⅲ號井開采方案.doc_第3頁
天柱縣金礦Ⅲ號井開采方案.doc_第4頁
天柱縣金礦Ⅲ號井開采方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07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 號井 開采方案設計 說說 明明 書書 設計規模 2Kt a 貴州創新礦冶工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二 0 一 0 年七月 2 107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 號井 開采方案設計 說說 明明 書書 工程規模 2Kt a 審 定 袁余勝 項目負責 浦鵬 設 計 李光英 貴州創新礦冶工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二0一0年七月 3 107 參加設計人員名單參加設計人員名單 系系 號號專專 業業姓姓 名名職職 稱稱 1采 礦袁余勝高級工程師 2礦 建崔湘玲高級工程師 3機 電李常木高級工程師 4機 電蘇嚴光工 程 師 5通 風浦 鵬工 程 師 6地 質王名祥工 程 師 7采 礦周 軍工 程 師 8采 礦陶 然工 程 師 9采 礦李光英工 程 師 1 107 目目 錄錄 前前 言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礦山概況及地質特征礦山概況及地質特征 9 第一節第一節 概概 況況 9 第二節第二節 地質構造及礦石層特征地質構造及礦石層特征 10 第二章第二章 礦山開采礦山開采 18 第一節第一節 礦區境界及儲量礦區境界及儲量 18 第二節第二節 礦山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礦山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19 第三節第三節 礦山開采礦山開采 21 第四節第四節 礦山通風防塵及職業防護礦山通風防塵及職業防護 32 第三章第三章礦山機械礦山機械 43 第一節第一節運輸設備運輸設備 43 第二節第二節通風設備通風設備 48 第三節第三節排水設備及排水系統排水設備及排水系統 50 第四節第四節壓氣設備壓氣設備 50 第四章第四章安全大綱安全大綱 52 第一節第一節礦山安全總則礦山安全總則 52 2 107 第二節第二節礦山安全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礦山安全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 53 第三節第三節安全生產管理措施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54 第四節第四節安全生產技術措施安全生產技術措施 57 第五章第五章選礦方案選礦方案 77 第六章第六章地面設施地面設施 79 第一節第一節地面工藝及總平面布置地面工藝及總平面布置 79 第二節第二節礦山供電 通信 供水礦山供電 通信 供水 84 第七章第七章環境保護環境保護 88 第八章第八章技術經濟技術經濟 96 3 107 附圖 附圖 1 礦區地形地質及水文地質圖 2 井上和井下對照圖 3 礦山總平面布置圖 4 號井開拓系統平 剖面面圖 5 通風系統圖 6 防排水系統圖 7 井下避災路線圖 8 礦山運輸系統圖 9 供配電系統圖 10 采礦方法圖 11 綜合管網布置圖 12 通訊系統布置圖 附件 附件 1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 2010 年 5 月頒發的采礦許可證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采礦許可證 副本 證號 C520000201054120065331 2 整合前天柱縣金井金礦區中的壕美雄金礦 鐵坡金礦 陸坡金礦 大灣金礦 鏟子灣金礦 興硐沖金礦 洋滿坡金礦 金井金礦 壕鄉 號金礦采礦許可證 副 本 3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黔國地礦管函 2008 940 號文件 關于調整天柱縣黃金 礦太區范圍的批復 4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 2009 年 3 月 24 日黔國地資儲備字 2009 79 號文件 關 于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 5 貴州省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2009 年 3 月 13 日黔國土規劃院儲審字 2008 141 號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 6 設計委托書 7 貴州創新礦冶工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設計資質證書 1 107 前前 言言 一 概述一 概述 一 礦山位置 隸屬關系 金井金礦區位于天柱縣城南東平距約 11km 處 地理坐標 東經 109 15 29 109 17 14 北緯 26 49 31 26 51 06 天柱 溪口 坌處公 路從礦區西面通過 交通方便 詳見礦區交通位置圖 1 1 行政區劃屬天柱縣坌處鎮和社學鄉 二 設計任務來源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的委托 三 編制報告的依據 1 設計委托書 2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 2010 年 5 月頒發的采礦許可證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采礦許可證 副本 證號 C520000201054120065331 3 整合前天柱縣金井金礦區中的壕美雄金礦 鐵坡金礦 陸坡金礦 大灣金礦 鏟子灣金礦 興硐沖金礦 洋滿坡金礦 金井金礦 壕鄉 號金礦采礦許可證 副 本 4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黔國地礦管函 2008 940 號文件 關于調整天柱縣黃金 礦太區范圍的批復 5 貴州省地礦局 101 地質大隊 2008 年 6 月 12 日提交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 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6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 2009 年 3 月 24 日黔國地資儲備字 2009 79 號文件 關 于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 7 貴州省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2009 年 3 月 13 日黔國土規劃院儲審字 2008 141 號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 8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工公司標準 有色金屬采礦設計規范 YSJ021 92 9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2 10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5 1 1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002 6 29 13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 GB16423 2006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 1984 1 6 15 爆破安全規程 GB6722 2003 16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質量標準化企業考評辦法及標準 安監總管一字 2005 27 號 17 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發 1999 98 號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編寫內容要 求 18 我公司設計與地質人員對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地形地貌 工業場地及 本區老窯等情況進行實地調查 收集到的該礦山下采掘平面圖 工業場地現狀資料 及水 電 路 通訊等外部條件資料 3 107 圖圖 例例 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 金井 壕鄉 金礦 礦區交通位置圖 圖 1 1 4 107 四 以往地質工作及礦山現狀 金井金礦區由 9 個金礦山整合而成 勘查地質工作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 省內 多家地質勘查單位對該區金礦進行地質普查 并有稀疏的鉆孔控制 在此基礎上 我隊在該區作過地質勘查和資源儲量核實工作 下面就各礦山資源進行分述 鏟子灣金礦 2004 年 11 月作過資源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昌利公司鏟 子灣金礦資源量核實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及損失金屬量 7 95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31 05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興硐沖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興硐沖礦段 勘查地質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48 28 公斤 334 金屬資源量 49 45 公 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 2006 年 4 月作過資源儲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興硐沖金礦資源量核實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及損失金屬量 22 13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29 82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 審批 大灣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區大灣金礦勘 查地質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37 00 公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 審通過 2006 年 11 月作過資源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區大灣金礦 資源量核實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及損失金屬量 45 87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 資源量 11 25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壕鄉金礦區 號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壕鄉金礦區 號金礦勘查地質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68 40 公斤 334 金屬資源 量 210 00 公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 2005 年 5 月作過資源量核 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壕鄉金礦區 號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 及損失金屬量 24 10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44 30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 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洋滿坡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洋滿坡金礦勘查地質 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31 57 公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 2006 年 12 月作過資源儲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洋滿坡金礦資源量儲量核實 5 107 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及損失金屬量 6 20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22 80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金井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勘查地質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40 70 公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 2004 年 9 月作過資源儲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估算 333 334 采空及損失金屬資源量 47 10 公斤 估算 333 334 金屬資源量 168 36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豪美雄金礦 2002 年作過地質勘查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區豪美雄礦 段勘查地質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43 68 公斤 334 金屬資源量 71 84 公斤 報告 經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 2006 年 11 月作過資源儲量核實 編 有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區豪美雄礦段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估算 333 金屬資 源量 43 68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陸坡金礦 2006 年 9 月作過資源量核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昌利公司陸坡金 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及損失金屬量 61 34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28 11 公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鐵坡金礦 2004 年 9 月鐵坡金礦 編有 貴州省天柱縣鐵坡金礦資源儲量核實 報告 估算 122b 采空區金屬量 70 00 公斤 估算 333 金屬資源量 34 63 公 斤 報告 經黔東南州國土資源局審批 由于礦區在進行整合期間 正在辦理相關開采生產所需資料 礦區內全部礦井由于礦區在進行整合期間 正在辦理相關開采生產所需資料 礦區內全部礦井 處于停工狀態 處于停工狀態 由于本礦礦體較薄 礦區面積較大 金礦體呈脈狀產于番召組第二段層間含金 石英脈及斷層破碎帶含金石英脈中 共圈定 11 個礦體 根據礦區儲量分布及地形 劃分為 10 個礦井 一 二 三 五 六 七 八 九 十礦井 這次受礦山委托 專門針對各個資源塊段進行開采設計編制 二 礦山建設綜合評價二 礦山建設綜合評價 一 礦山開拓方式 礦山各礦體零星分散 不集中 因此 各礦體不宜聯合開拓 應獨立布置系統 6 107 進行開采 根據各資源塊段分布情況 結合礦山原有生產系統布局 將礦山劃分為 10 個獨立礦井進行開采 采用房柱式采礦方法進行采礦 采用采場內留設規則礦柱 支撐頂板 工業廣場設在各主井井口附近 二 資源可靠性評價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 一地質大隊 2008 年 6 月編制的 貴州省天柱縣 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基本查明了礦區地層層序及構造特征 初步查明了礦 層的賦存狀態及空間展布特征計算了礦區內金礦的資源儲量 本次核實工作資料收集基本齊全 內容可靠 儲量計算方法合理 核實結果基 本可靠 礦區范圍內地質勘探程度較低 對礦區內斷層的控制和研究程度不夠 礦區內未展開水文地質調查 缺乏必要的水文觀測手段及數據 尤其是尚未查 明老采區的水文地質情況 由于地質工作程度較差 資源量的可靠程度較低 礦山開發風險性較大 三 產品的需求現狀和預測 1 礦產品在國內需求和市場供應情況 黃金除在國際上作為硬通貨流通作為結算工具外 主要用于黃金飾品的生產加 工 還在電子工業 高級儀器 儀表諸方面亦有廣泛的應用 隨著黃金在國際貨幣 職能的弱化 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黃金在裝飾用品方面的用量越來 越大 在我國 目前黃金產品主要是人民銀行統收專管 計劃分配的管理體制 它 是屬商品性回歸的特殊貨幣 又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 在我國加入 WTO 后 黃 金市場只有構筑在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基礎上 通過加工利用才能持續穩定發展 2 國內外近 遠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銷售方向預測 隨著黃金礦產的不斷開發 國內外黃金礦產資源在不斷減少 隨著黃金國際貨 幣職能的弱化與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黃金在金飾品方面所占的比重越來 越大 國 內外近期對黃金的需求都有上升的趨勢 在我國 隨著以上海為試點的 黃金交易市場的放開 國內近期及將來對黃金的需求均會有上升的趨勢 遠期的需 求則主要取決于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主要銷向依 然是黃金手飾品 7 107 四 產品價格分析 1 國內外金礦產品價格現狀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實現 黃金市場價格已全面與世界接軌 黃金已 從每盎司的 260 美元上升到 400 美元以上 國內黃金產品價格在世界黃金產品價格 的沖擊下 呈不斷調整狀況 目前上海金交所目前金價為 200 250 元 g 左右 市 場上黃金飾品售價為 170 元人民幣 g 左右 2 黃金產品價格穩定性及變化趨勢 與其它產品一樣 黃金產品價格的穩定性也是相對的 這取決于國際黃金市場 價格的穩定性及人民生活對黃金飾品的需求量 也決定于黃金作為貨幣職能是否有 增強的可能性 若黃金市場的價格低于其生產成本價 很多黃金礦山將要倒閉 從 而又會導致黃金價格的上升 從目前國內外黃金市場看 其作為黃金飾品的銷售仍 然是主要的 五 外部協作條件 1 交通較為方便 礦石外運條件較好 2 電力與當地 10kv 電網連通 外部建設條件較好 3 礦山生產 生活用水可取自附近泉水 總之 礦山建設的外部協作條件較好 六 開拓方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 號井設計生產能力 2 千噸 年 2 全員效率 0 05t z 3 勞動定員 120 人 4 項目總投資 1117 5 萬元 單位投資 5587 5 元 5 建設工期 16 個月 七 綜合評價 礦石層賦存基本穩定 地質構造基本查清 水文地質復雜 用戶可靠 市場潛 力大 為礦山建設提供了一定條件 礦山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八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方案設計的主要依據是貴州省地礦局一 一地質大隊 2008 年 6 月編制的 貴 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地質資料僅基本滿足礦山開發利用方案設 8 107 計要求 限于地質工作程度 深部工程控制不夠 對礦體產狀 厚度 品位變化等 基本要素尚未完全查明 加之礦體賦存復雜 儲量小 因此 礦山生產中難免會出 現諸多問題 故特說明及建議如下 1 礦產儲量計算結果由于礦體賦存復雜 可能會與實際開采情況有出入 2 在實際生產中 有的設計巷道可能會根據礦體變化情況作相應的調整 3 礦山生產中必須加強技術指導 應配備地質 測量 采礦 選礦技術人員 本方案需要在實際生產中逐步修改及完善 注意收集實際地質資料并做好編錄工作 逐步積累和完善礦山地質資料 以便指導礦井生產 4 礦區范圍內地質勘探程度較低 對礦區內斷層的控制和研究程度不夠 礦山 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 必須加強地勘探工作 提高資源量類別 準確掌握斷層的產 狀 以指導安全生產 5 開采礦體為薄礦體 可采資源量具有較大的變數 且地質勘查程度低 開采 風險性大 6 本次設計中的計算和設備選型主要是針對 號井的生產系統進行的 其余礦 井開采時必須另行進行計算和設備選型 7 建議礦山在今后生產過程中 進一步對礦井深部資源加大地質勘查力度 并 進行地質編錄 提高資源儲量 以便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9 107 第一章第一章 礦山概況及地質特征礦山概況及地質特征 第一節第一節 概概 況況 一 交通位置一 交通位置 金井金礦區位于天柱縣城南東平距約 11km 處 行政區劃屬天柱縣坌處鎮和社學 鄉 地理坐標 東經 109 15 29 109 17 14 北緯 26 49 31 26 51 06 天柱 溪口 坌處公路從礦區西面通過 交通方便 詳見礦區交通位置圖 1 1 二 水源條件二 水源條件 南部山溝常年有水 水量受季節影響較大 通過處理后 可滿足生產 生活用 水 三 電源條件三 電源條件 電源來自高釀變電站 10kv 電網 自備柴油發電機組 1 臺 作為礦山一類負荷主 水泵備用電源用 四 礦石運銷及經濟效益四 礦石運銷及經濟效益 一 礦產品在國內需求和市場供應情況 黃金除在國際上作為硬通貨流通作為結算工具外 主要用于黃金飾品的生產加 工 還在電子工業 高級儀器 儀表諸方面亦有廣泛的應用 隨著黃金在國際貨幣 職能的弱化 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黃金在裝飾用品方面的用量越來 越大 在我國 目前黃金產品主要是人民銀行統收專管 計劃分配的管理體制 它 是屬商品性回歸的特殊貨幣 又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 在我國加入 WTO 后 黃 金市場只有構筑在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基礎上 通過加工利用才能持續穩定發展 二 產品價格分析 1 國內外金礦產品價格現狀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實現 黃金市場價格已全面與世界接軌 黃金已 從每盎司的 260 美元上升到 400 美元以上 國內黃金產品價格在世界黃金產品價格 10 107 的沖擊下 呈不斷調整狀況 目前上海金交所目前金價為 200 250 元 g 左右 市 場上黃金飾品售價為 170 元人民幣 g 左右 2 黃金產品價格穩定性及變化趨勢 與其它產品一樣 黃金產品價格的穩定性也是相對的 這取決于國際黃金市場 價格的穩定性及人民生活對黃金飾品的需求量 也決定于黃金作為貨幣職能是否有 增強的可能性 若黃金市場的價格低于其生產成本價 很多黃金礦山將要倒閉 從 而又會導致黃金價格的上升 從目前國內外黃金市場看 其作為黃金飾品的銷售仍 然是主要的 第二節第二節 地質地質構造及礦石層特征構造及礦石層特征 一 地層一 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為青白口系番召組及第四系松散殘坡積層 本區含金地層為青 白口系番召組 由老到新包括 番召組 Qbf 分兩個巖性段 勘查區內僅出露第二段 第一段 Qbf 1 出露于圖區的外圍 巖性為淺灰至深灰色變余砂巖 變余粉砂 巖夾板巖組成 厚度 600m 第二段 Qbf 2 由灰 灰綠色凝灰質板巖 變余砂巖 變余粉砂巖 砂質板 巖及絹云母板巖組成 厚度 500m 為該區主要含金礦地層 第四系 Q 由粘土 亞粘土 砂 礫石 碎塊 腐質土和采礦棄渣等組成 厚 0 20m 直接覆蓋于清水江組地層之上 由于出露面積小 圖上未表示 二 構造二 構造 一 褶皺 褶皺構造 區內褶皺構造主要為北東向的背斜 即相公堂背斜 背斜屬區域性南 加背斜的北東延伸部分 軸向北東向 核部和翼部地層均為青白口系番召組 二 斷層 斷裂構造 工作區內主要為一條北東向的斷層 即 F1斷層 斷層走向北東向 傾向北西 傾角 50 70 斷層破碎帶由碎裂巖和石英脈組成 圖區內長 3400m 兩 端延伸出圖 破碎帶寬 0 50 1 50m 斷層兩盤均為青白口系番召組 為區內含礦正 11 107 斷層 三 礦體形態 產狀及規模三 礦體形態 產狀及規模 一 含礦巖系 工作區內含金石英脈呈脈狀賦存于相公堂背斜層間剝離帶及北東向斷層破碎帶 中 產出層位為青白口系番召組第二段中上部灰色砂質板巖 產狀與地層一致 與頂 底板巖層界線清楚 共有 4 條 即 M1 M2 M3 M4 含金石英脈 M1 含金石英脈 位于工作區中部 呈脈狀產于金井背斜近軸部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2 40 控制含金石英脈長 1700m 厚 1 50 1 80m M2 含金石英脈 位于工作區中部 呈脈狀產于金井背斜近軸部 走向北東 傾 向南東 傾角 35 38 控制含金石英脈長 1880m 厚 0 30 0 40m M3 含金石英脈 位于工作區北部 呈脈狀產于 F1斷層破碎帶中 走向北東 傾 向北西 傾角 52 55 控制含金石英脈長 650m 厚 0 32 1 10m M4 含金石英脈 位于工作區東部 相公堂背斜北西翼 呈脈狀產于層間裂隙中 走向北東 傾向北西 傾角 37 控制含金石英脈長 200m 厚 0 30 0 45m 二 礦層特征 金礦體呈脈狀產于番召組第二段層間含金石英脈及斷層破碎帶含金石英脈中 共圈定 11 個礦體 下面就礦體特征作簡要敘述 號礦體 位于礦區西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西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40 控制走向長度為 150m 水平寬度為 30m 厚 0 40 0 85m 平均厚 0 58m 厚度變化系數為 35 74 礦石品位 2 12 5 80 10 6 平均 4 20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40 14 號礦體 位于礦區西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西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2 走向長度為 250m 傾向水平寬 150 200m 厚 0 41 0 56m 平均厚 0 47m 厚度變化系數為 14 69 礦石品位 4 10 10 62 10 6 平均 7 33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38 81 號礦體 位于礦區中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中段 走向北東 傾向北西 傾角 35 走向長度為 370m 傾向水平寬 250 300m 厚 0 30 0 60m 平均厚 12 107 0 45m 厚度變化系數為 19 01 礦石品位 4 60 10 20 10 6 平均 6 53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28 82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東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7 走向長度為 280m 傾向水平寬 140 210m 厚 0 30 0 45m 平均厚 0 39m 厚度變化系數為 9 76 礦石品位 4 16 6 74 10 6 平均 6 06 10 6 品 位變化系數為 29 74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東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8 走向長度為 340m 傾向水平寬 80 160m 厚 0 30 0 42m 平均厚 0 37m 厚度變化系數為 9 70 礦石品位 4 50 8 12 10 6 平均 6 00 10 6 品 位變化系數為 22 77 號礦體 位于礦區南西部 呈脈狀產于 M2 含金石英脈南西段 走向北東 傾 向南東 傾角 35 礦體走向長度為 150m 傾向水平寬 180 300m 厚 0 30 0 47m 平均厚 0 40m 厚度變化系數為 37 77 礦石品位 2 58 8 37 10 6 平均 4 67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37 77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南西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南東 傾角 35 礦體走向長度為 350m 傾向水平寬 100 160m 厚 0 30 0 52m 平 均厚 0 43m 厚度變化系數為 19 05 礦石品位 4 20 8 34 10 6 平均 6 44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89 78 號礦體 位于礦區中部 呈脈狀產于 M2 含金石英脈中段 走向北東 傾向南 東 傾角 36 礦體走向長度為 390m 傾向水平寬 20 80m 厚 0 30 0 36m 平均厚 0 33m 厚度變化系數為 7 92 礦石品位 3 66 5 15 10 6 平均 4 47 10 6 品 位變化系數為 12 98 號礦體 位于礦區北部 呈脈狀產于 M3 含金石英脈南西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55 礦體走向長度為 90m 傾向水平寬 50m 厚 0 50 1 10m 平均厚 0 76m 厚度變化系數為 38 77 礦石品位 1 85 3 27 10 6 平均 2 44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26 19 號礦體 位于礦區北部 呈脈狀產于 M3 含金石英脈北東段 走向北東 傾向 13 107 北西 傾角 52 礦體走向長度為 80m 傾向水平寬 60m 厚 0 32 0 50m 平均厚 0 39m 厚度變化系數為 20 24 礦石品位 1 89 8 33 10 6 平均 5 49 10 6 品位變化系數為 57 28 11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4 含金石英脈中 走向北東 傾向北西 傾角 37 礦體走向長度為 130m 厚 0 30 0 45m 平均厚 0 40m 厚度變化系數為 15 07 礦石品位 3 80 10 50 10 6 平均 5 81 10 6 厚度變化系數為 38 07 三 礦石質量 1 礦石物質組成 1 礦石礦物組合特征 礦石礦物為自然金 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 少量毒 砂及綠泥石 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粒狀結構 礦石構造為塊狀構造 3 金的形態及賦存狀態 金的形態以粒狀為主 少部分為薄片狀 鱗片狀 金大部分賦存于石英的小裂隙和孔隙中 部分生于石英脈與毒砂之間 毒砂晶 粒邊緣或毒砂晶粒裂隙中 2 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化學成分 SiO2含量為 95 99 FeAsS 含量為 1 4 其它化學成分 0 5 1 Au 含量 1 20 10 6 3 礦石氧化特征 金礦石為含金石英脈 金礦體多為隱伏礦體 基本無氧化礦石 四 礦石類型 根據金粒的大小 賦存狀態及圍巖和脈石的成分 可分為含粗 中粒金的脈 石英礦石 含微粒 細粒金的脈石英礦石 含硫化物金的脈石英礦石 五 礦體圍巖和夾石 礦體圍巖為粉砂質板巖 夾石主要為石英脈巖 六 礦床共生礦產 區內金礦共生礦主要為毒砂 因其含量極低 無工業利用價值 14 107 七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1 選礦方法的確定 該類型金礦金礦物為自然金 金礦物顆粒較大 均為肉眼可見金 故采用重選 礦法較為適宜 2 選礦工藝流程 礦石破碎 搖床 粗淘洗 精淘洗 提煉 3 產品質量及生產指標 通過上述流程處理后 可獲得合格的出售產品 產品質量及有關生產指標見表 1 1 表 1 1 選礦產品質量指標表 項目AuAuAu 原礦品位 2 5 10 6 5 8 10 6 8 10 10 6 尾礦品位0 20 0 250 25 0 300 30 0 33 回收率 90 9595 9696 97 二 礦山水文地質二 礦山水文地質 一 地形地貌 礦區為構造剝蝕中山地貌 總體地勢中西部低 東西兩側高 緩坡坡度為 1 15 陡坡坡度為 40 80 區內為一軸向北東向的背斜 巖層傾向北西和南東 傾角 30 40 地形有利于地表水的自然排泄 礦區低洼處為金井河 金井河的東部 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東向西逕流注入金井河 金井河的西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由西向東 逕流注入金井河 該礦區金礦體所處標高為 600 300m 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為 420m 部分礦體位 于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下 位于 420m 以上標高采礦時 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自然排 泄 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位于 420m 以下標高采礦時 地表水和地下水對礦床充水的 補給量大 地下水未能自然排泄 水文地質條件復雜 二 地下水類型 1 巖層的含水性和隔水性 15 107 1 含水巖組 礦區含水巖組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 沖 洪積形成的粘土 砂土和碎石土組成 巖土體中主要賦存孔隙水 未見明顯的泉眼 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該巖組所含地下水水量小 對采礦工程影響性小 2 隔水巖組 礦區隔水巖組為青白口系番召組第二段 Qbf 2 巖性由灰 灰綠色凝灰質板 巖 變余砂巖 變余粉砂巖 砂質板巖組成 厚度大于 500m 巖層含水性差 隔水 性好 巖層中有少量基巖裂隙水及孔隙水 變砂巖 滴出 坑道中滴水量晝夜不足 10m3 對采礦工程影響性小 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3 構造裂隙水文地質特征 礦區內有僅一條斷層 即 F1斷層 斷層位于礦區北部 斷層已切穿青白口系番 召組巖層 斷層破碎帶巖性較破碎 破碎帶含水性好 導水性強 低洼處有泉眼出 露 泉點流量為 3 5L S 水量受季節影響 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斷 層泉最低出露標高為 420m 低于 號礦體的最低標高 60m 對采礦工程影響性 小 4 礦坑的充水因素 該區金礦采礦在清朝末年就有記載 大規模開采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 規模開 采時間達 20 年之久 采礦坑道密布 部分老硐和采坑因回填堵塞無法調查 采空區 面積大 且多用斜井開采 井深為 50 200m 大部分采空區有積水 其補給源主要 來自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位于標高 430m 以下采空區積水量大 采礦時若揭穿老水窗 造成突水事故的可能性大 對采礦工程夠成威脅 其危害性和危害性大 在采礦中 應配好排水設備 做好抽排水工作 5 開采后水文條件的變化 礦區巖層為隔水巖層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和斷層裂隙水 位于相公 堂背斜北西翼基巖裂隙水 總體由南東向北西逕流匯入 F1斷層中 在 F1斷層中形成 斷層裂隙水 再通過 F1斷層由北東向南西逕流 在勘查區的南西段排入金井河中 由于采礦坑道沿北西向南東或由南西向北東掘進 地下水通過抽排由采礦坑排入金 16 107 井河中流出礦區 位于相公堂南東翼地下水總體由北西向南東逕流 由于采礦坑道 由北西向南東掘進 通過采礦坑道抽排地下水由南東向北西排入金井河中 4 礦坑涌水量預測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未提供礦山涌水量資料 根據現場調 查 預計礦山各獨立井正常涌水量 40m3 h 最大涌水量 120m3 h 綜上所述 礦區 水文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 三 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三 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 一 工程地質條件 1 工程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根據地層巖性組合特征 將礦區內的地層劃分為硬質工程地質巖組 軟質工程 地質巖組和松散地質巖組 概述如下 硬質工程地質巖組 番召組第二段凝灰質板巖和砂質板巖 巖石力學強度高 抗風化能力強 穩固性好 軟質工程地質巖組 番召組第二段絹云母板巖 巖石力學強度低 抗風化能力 弱 穩固性較差 松散地質巖組 主要由粘土 亞粘土 砂 礫石 碎塊 腐質土和采礦棄渣等 組成 結構松散 力學強度差 穩固性差 2 礦體圍巖特征 金礦體直接頂底板為砂質板巖 屬硬質工程地質巖組 厚度大于 50m 穩固性 好 利于坑采 當巖石中有裂隙穿插時 巖石結構較松散 穩固性差 引發冒頂的 可能性大 對坑采不利 應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3 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價 當采礦區內采空區過大且節理發育時 巖層穩固性差 產生冒頂的可能性大 應做好頂板支付 采礦棄渣結構松散 震動時 產生棄渣滑落的可能性大 應做好 清理和防護工作 綜上所述 礦區水文 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 二 環境地質條件 1 礦區環境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17 107 本區無地震活動的記錄 根據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GB183006 2001 該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小于 度區 區域地殼較穩定 對礦山建設危害性不大 礦區內未見明顯的地質災害 不良地質現象主要為采礦棄渣和選礦尾渣 部分 選礦尾渣和廢水排入金井河中 對河流水質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 礦區環境地質條件預測評價 礦區內采礦坑口及周邊堆放的采礦棄渣和選礦尾渣 其下方有廠房 公路和河 流 當降雨過量時引發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對礦區人員和財產構成威脅 其危險性 和危害性大 應加強防治 礦區內環境地質條件劃為中等類型 18 107 第二章第二章 礦山開采礦山開采 第一節第一節 礦區境界及儲量礦區境界及儲量 一 礦區境界一 礦區境界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劃定天柱縣金井 壕鄉 金礦礦區范圍 礦區范圍由 10 個拐點圈定 礦區范圍拐點坐標 北京坐標系 礦區范圍拐點坐標 北京坐標系 表 2 1 1 拐點 坐標 坐標 12971895 0036627130 00 22971895 0036625670 00 32970610 0036625670 00 42970610 0036626008 00 52970306 0036626008 00 62970290 0036625092 00 72969000 0036625092 00 82969000 0036627960 00 92971216 0036627960 00 102971216 0036627130 00 開采標高620m 150m 標高 礦區面積6 7108km2 號井位于礦區東部 開采 號 礦體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東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7 走向長度為 280m 傾向水平寬 140 210m 厚 0 30 0 45m 平均厚 0 39m 厚度變化系數為 9 76 礦石品位 4 16 6 74 10 6 平均 6 06 10 6 品 位變化系數為 29 74 號礦體 位于礦區東部 呈脈狀產于 M1 含金石英脈北東段 走向北東 傾向 北西 傾角 38 走向長度為 340m 傾向水平寬 80 160m 厚 0 30 0 42m 平均厚 0 37m 厚度變化系數為 9 70 礦石品位 4 50 8 12 10 6 平均 6 00 10 6 品 位變化系數為 22 77 二 資源二 資源 儲量儲量 19 107 根據貴州省地礦局 101 地質大隊 2008 年 6 月 12 日提交 貴州省天柱縣金井金 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經評審 礦區范圍內保有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礦石量 333 17 03 萬噸 保有推斷的內蘊經濟金屬資源量 333 922 98 公斤 號井礦石資源量 333 3 4521 萬噸 333 金屬資源量 189 5 公斤 其中 號礦體礦石量 1 747 萬噸 金屬資源量 88 2 公斤 號礦體礦石量 1 7051 萬噸 金屬資源量 101 28 公斤 第二節第二節 礦山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礦山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一 礦山工作制度一 礦山工作制度 礦山設計按年工作日 330d 計算 每天三班作業 每班 8h 每天凈運輸時間為 14 18h 二 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二 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一 生產能力 號井生產能力為 2Kt a 采場生產能力 50 噸 天 1 個采場同時開采 年工作 330 天計 完全可達到 2kt a 的生產能力 二 可采儲量 1 設計利用儲量的確定 設計利用儲量 礦石量 333 3 4521 萬 t 2 礦山設計可采儲量 號井現有設計利用儲量為 3 4521 萬噸 根據目前的開采技術及裝備條件 以 及在開采時要按一定間距保留安全礦柱和局部無礦地段的巖柱 礦石損失殘留量一 般為 15 30 根據礦山實際生產時期的采礦回采率 本次設計考慮采礦回采率 70 1 可采儲量 Q可 設計利用儲量 永久礦柱等損失 采礦回采率 1 永久礦柱損失量確定原則 A 礦區邊界保護礦柱 按 20m 留設 B 采空區邊界 按 5m 留設 C 井筒按自燃塌陷角向下計算進行留設 20 107 D 地表露頭按 15m 向下留設 2 永久礦柱計算方法 礦山永久礦柱計算 在礦層縱投影圖中采用 AutoCAD 制圖軟件直接量取面積進 行計算 資源量估算公式為 礦石儲量 Q S Cos L D 其中 S 塊段投影面積 m2 塊段礦體傾角 L 塊段礦體真厚度 m D 礦石體重 t m3 Q 礦石量 t 3 資源量損失計算 號礦體 Q防水 333 1860 cos37 0 39 2 5 10000 0 23 萬 t 號礦體 Q防水 333 2020 cos38 0 37 2 5 10000 0 19 萬 t 式中 Q 礦石資源量 t S 各資源量塊段礦石水平投影面積 m2 M 各資源量塊段礦石平均厚度 m 各資源量塊段礦石平均傾角 d 各資源量塊段礦石體重 t m3 4 可采儲量 礦石量 Q可 設計利用儲量 永久礦柱等損失 采礦回采率 3 4521 0 23 0 19 70 2 1225 萬噸 3 服務年限 號井服務年限 T 為 T Q可 A 1 2 1225 0 2 1 0 1 21 107 11 8 年 式中 Q可 可采儲量 2 1225 萬噸 A 礦山年產量 0 2 萬 t a 采礦回采率 取 70 礦石貧化率 取 10 第三節第三節 礦山開采礦山開采 一 一 號井開拓及采準巷道布置方式號井開拓及采準巷道布置方式 一 開拓方案比選 1 井口及工業場地位置方案的選擇 根據礦區范圍的地形地貌 礦層的賦存 地質構造和地面公路 電源 水源等 綜合考慮 工業場地選擇在礦區拐點 10 旁邊的山彎內平坦地帶 基本能滿足礦井生 產要求 該場地具有以下特點 1 場地較寬闊 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便于地面設施布置 2 該場地位于公路邊上 運輸方便 3 距公路近 距供電高壓線近 可節約投資 2 開拓方案 1 開拓系統 號井采用平硐開拓 利用原老硐 TKD1 進行改造作主平硐使用 在相公堂北西 部 530m 標高 以 287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主平硐 揭穿礦脈后順礦脈掘中段運 輸平巷 主平硐長 541m 利用原平硐進行改造作為副平硐使用 在相公堂西部 520m 標高 以 32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副平硐 揭穿礦脈后通過中段運輸平巷 與主平硐連通 副平硐長 340m 利用原 TKD6 改造作為回風平硐使用 在相公堂南 西部 565m 標高 以 308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回風平硐 揭穿礦脈后為避開采空 區在礦層底板掘回風大巷至礦井中部 掘石門穿礦脈順礦脈掘回風下山連通主平硐 與副平硐 形成生產系統 回風平硐長 193m 后期沿礦脈底板按 25 傾角掘軌道下 山至 453m 水平 順礦脈延伸回風下山至 453m 水平與軌道下山連通軌道下山 在 軌道下山附近掘主 副水倉形成后期生產系統 22 107 號井采用平硐開拓 主平硐 副平硐及回風平硐均布置在礦層頂板中 均以 穿層形式布置 揭開礦脈 在礦脈中 560m 水平布置回風平巷 530m 水平布置中段平巷 以采切坑道聯 通 形成首采場 以斜長 40 80m 由上至下設置中段平巷 布置采場進行開采 在回風井口設引風道和安全出口 安設軸流式主要通風機 采區通風方式為邊 界分列式 詳見開拓系統平面圖 2 水平劃分 號井根據礦體的賦存情況 采用由上至下逐區段布置進行開拓 不進行水平 劃分 3 階段巷布置 在 520 標高設中段運輸平巷 4 通風方式 各礦井為獨立通風 礦山的通風方式為分區通風 號井通風方式 邊界分列 式 5 開采順序 開采順序為下行式 由上至下 中段內采場回采順序為后退式 3 采區劃分 按礦區范圍的特征 資源分布情況 礦區構造情況等自然條件進行劃分 礦山由 10 個獨立礦井組成 各獨立礦井因面積較小 均采用一個采區進行開采 本設計只對 號井進行設計 其余礦井另行設計 一 一 井筒裝備與布置井筒裝備與布置 一 號井主平硐 主平硐布置在相公堂北西部 530m 標高 以 287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主平硐 主平硐長 541m 井筒凈斷面 5 2m2 圓弧拱 砌碹支護 主平硐作為 號井的進風 廢石 礦石運輸用 二 號井副平硐 副平硐在相公堂西部 520m 標高 以 32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副平硐 副平 23 107 硐長 340m 井筒凈斷面 5 2m2 圓弧拱 砌碹支護 作 廢石運輸 排水 布置管 線用及 三 號井回風平硐 回風井在在相公堂南西部 565m 標高 以 308 方位角 5 的坡度掘回風平硐 回風平硐長 193m 井筒凈斷面 4 0m2 圓弧拱 砌碹支護 作為 號井開采時的回 風用 在回風井口設引風道和安全出口 安設軸流式主要通風機 井筒位置及特征見表 2 3 1 號井井筒位置及特征表號井井筒位置及特征表 表 2 3 1 井口坐標斷面 m2 井 筒 名 稱xy 井口標高 m 方位 角 坡 度 井筒 長度 m 凈掘 主平硐297117936627263 5302875 3035 27 9 副平硐297102736627154 520325 3405 27 9 回風 平硐297075436627083 5653085 1934 05 8 24 107 主平硐斷面圖 1 50 1100 500 1250 250 S凈 5 2m2 S掘 7 9m2 2500 2350 3009801230 巷 中 線 軌 中 線 600 100100 錨桿長2m 說明 井口段采用砌碹支護 基巖段采用錨網支護 25 107 2000 250 1200 2200 S凈 4 0m2 S掘 5 8m2 巷 中 線 回風平硐斷面圖 1 50 1000 100100 錨桿長2m 說明 井口段采用砌碹支護 基巖段采用錨網支護 26 107 副平硐斷面圖 1 50 1100 500 1250 250 S凈 5 2m2 S掘 7 9m2 2500 2350 3009801230 巷 中 線 軌 中 線 600 100100 錨桿長2m 說明 井口段采用砌碹支護 基巖段采用錨網支護 27 107 2000100100 250 1200 2200 S凈 4 0m2 S掘 5 8m2 巷 中 線 中段平巷斷面圖 1 50 1000 錨桿長2m 300980729 600 100 28 107 引風道斷面圖 1 50 S凈 3 4m2 S掘 5 1m2 250 1200 2100 1800 巷 中 線 900 梯步 100100 29 107 安全出口斷面圖 1 50 S凈 3 4m2 S掘 5 1m2 250 1200 2100 1800 巷 中 線 900 梯步 100100 30 107 三 采礦方法三 采礦方法 一 采礦方法的確定 1 采礦方法的選擇 根據礦體賦存條件及開采技術條件 礦區范圍內巖層的出露地層露頭良好 均 為硬質巖類工程地質巖組 巖石抗壓強度高 抗風化力強 巖土工程地質良好 從 總體上看是穩定的 在已有工程中均有出露 礦層厚度較為穩定 因此可選用房柱 法和全面法兩種方案 而由于該礦區礦脈厚度較小 所留設礦柱 或巖柱 不規則 其數量 形狀 間距與尺寸要求比較靈活 針對本礦山而言房柱法較為適宜 資源 回收率較高 2 采場參數 礦塊參數為 走向長 50m 100m 或不留間柱沿礦脈走向推進 階段斜長 50m 采場高度等于礦體厚度 礦柱尺寸為 3m 3m 護巷礦柱尺寸參數詳見采礦方法圖 由于 號井極薄礦脈賦存條件變化大 開采技術條件復雜 階段高度不宜過大 一般為 50m 3 采準 開采緩傾礦脈時 運輸巷道應在下盤巖石中掘進 以滿足放礦要求 在礦房下 部掘進拉底巷道 當采用壁式工作面回采方案時 利用礦塊上山作為切割上山或專 門掘進切割上山 放礦溜井依采場結構而定 4 回采 礦房回采自下而上分層進行 分層高度為 2 2 5m 工作面多呈梯段布置 采 用向上或水平淺孔落礦 回采工作包括鑿巖 爆破 通風 局部放礦 撬毛平場 二次破碎及整個礦房 落礦完畢后的大量放礦 1 鑿巖 鑿巖在礦房內的留礦堆上進行 礦石穩定時 采用向上式鑿巖鉆機鑿前傾 75 85 的炮孔 孔深 1 5 1 8m 向上孔效率高 工作方便 單體段也能多機 作業一次落礦量大 作業輔助時間少 梯段的長度可以為 10 15m 向上炮孔的排 31 107 列形式 根據 9 號礦體厚度為 0 76m 炮孔采用之字形排列 炮孔排距為 1 1 2m 間距為 0 8 1m 2 爆破 爆破采用直徑為 32mm 硝銨炸藥 采用微差導爆管起爆 3 通風 新鮮風從運輸巷向天井進風 清洗工作面后至回風巷 4 局部放礦 每次落礦爆破后 由于礦石體積膨脹 為保證工作面有 1 8 2m 的作業高度 必須放出爆破體積約 1 3 的礦石量 放礦中 應隨時注意留礦堆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