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比創新更重要.doc_第1頁
文化傳承比創新更重要.doc_第2頁
文化傳承比創新更重要.doc_第3頁
文化傳承比創新更重要.doc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觀點陳述 文化,是人類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而傳承,分為”傳”與”承”兩個方面,”承并不只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揚棄.我們今天立足于中華文化這個大環境來探討,我們的對象也應該是中華文化,文化是流變的,在文化的發展中,傳承與創新可謂都是舉足輕重.而哪一者,更能解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呢?針對文化創新速度過快,而文化傳承延滯的現狀,我方認為,文化的傳承比創新更重要.原因如下: 第一,就文化先傳承后創新的階段性發展規律而言,文化的傳承在第一階段起著主導作用,任何文化都是先有傳承方有創新的,我們絕對不能建造出空中樓閣,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傳承,我們必須堅守和穩固好做好第一層時,才能做好第二層建筑.其次,它對第二階段的文化創新起了指導性作用,原有傳統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與創新,已經形成了新的發展規律和節奏,這也為新的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可謂是提供了真知灼見,為新道路的開辟指導迷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本就是中華文化的固有性質,文化的創新,本就是對原有文化的改變,是與新文化的融合化身,如果新文化只不過是另起爐灶,或者只是與原文化單純的共存,這種缺失了傳承的創新,也并不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 第二,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而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迫在眉睫,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部分地區政府已經決定在本地區開設國人文化的孔子學堂,但這一舉動,在此之前就已經遭到美國當地部分白人的強烈質疑和反對,現在孔子學院,基本只有語言文化的功能,文化功能基本沒有具備.革命以來,中華文化就一直處于弱勢,在此情況下奢談文化創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飛蛾撲火.歸根結底,孔子學院失敗的地方就在于,孔子學院并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好,文化影響力,不是靠錢砸出來的,對于弱勢文化,就是要做好內功的修煉,加強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如今,我們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傳統文化的形象,使我國國民能夠成為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者,來拯救我國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現狀。放眼當下,我們看到的,正是古老的城墻被推翻,鋼筋混凝土的混合風格大廈拔地而起,濃重而艷俗的涂鴉掩蓋了千年流傳下來的壁畫,中國正在逐漸成為一個由上千雷同城市所組成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性的體現少的可憐。正是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漠視,使得傳統文化在漸漸流失,傳統文化何在?當一棟棟歐式建筑以觸目驚心的數量矗立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又怎們去要求我們的國民熱愛傳統文化,甚至在傳統文化上有所發展和創新?我們生活在文化的斷層期,曾一度忽視了傳統文化,讓我們大失所望,然而近幾年來,國人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的覺醒,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希望,不僅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奧運會的舉辦,還有青花瓷,中國紅和茶文化的流行,這些都從現實角度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大勢所趨,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其實我方一直都強調兩者都很重要,但我們怎么判別一個更呢?就是看他對知識的傳承運用和人類的傳承發展有什么取得更大重大的意義,廣泛的意義請大家想一起,或許千百萬人他們沒有知識創新,他們一輩子都很平凡,但是如果他們沒有知識積累的話,他們還算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嗎?所以說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就算是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同樣是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創新的.因此,不論是從文化的歷史發展規律,還是現階段中國社會的文化現狀來看,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文化的傳承,比創新更重要。質疑a) 反方陳述1:在守住文化的同時,對文化進行創新.質疑:中國守住文化了嗎? 韓國申請端午節為文化遺產的成功,以及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如造紙術,指南針)也逐漸被韓國立為申遺對象b) 反方陳述2:文化在創新中得以發展.質疑:文化的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是繼承的提高.c) 反方陳述3:文化的創新是文化前進和發展的前提.質疑:從不否定創新,但傳承作為條件,才是一切的重要前提.提問1) 我們接受教育,是不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2) 傳承與創新的區別?3) 創新的定義:創新是變化還是創新.4) 創新的必要性并不代表它的必要性.5) 文化傳承出現了問題質詢小結1)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并存時,更重要更基礎的是文化的傳承現階段哪一者更迫在眉睫2) 有所揚棄并不就代表創新,而是傳承的形式.3) 每一種創新在沒有傳承的基礎之上,就是一種虛談.質問1) 創新不需要載體嗎?載體正是傳承2) 創新不正是有傳承的創新嗎?3) 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怎談變換菜樣?4) 中國人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了嗎?5) 我們要在世界舞臺上走下去,更需要淵博的傳承文化,還是一時的創新?6)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那么他是建立在成百上千次失敗的基礎上的,那么如果沒有這睦知識的積累他能進行這種創新嗎? 7) 你們在準備這個大專辯會的時候,是就課下的積累更重要呢?還是臨場發揮的這個創新作用更重要? 總結陳詞 正方四辯:謝謝主席,大家好!剛才對方辯友提到木乃伊,我就覺得非常可惜古埃及人的防腐知識可謂是種創新吧?但是由于沒有積累沉淀下來,它卻沒有更大程度上造福人類,也就是因為它沒有回歸到整個人類的知識積累當中,所以才給我們后人只留下幾具木乃伊我想指出對方辯友的五個錯誤:第一,他們把知識創新的概念擴大化了他們把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同起來,其實三者在我們國家又已經明確的提出了區分第二,對方辯友又把知識積累的概念縮小化了他們說只積累,只是個由少到多的縱向積累我不明白什么這樣的積累就不算是積累呢?對方辯友把一方擴大、一方縮小來討論這個辯題,這公平嗎?對方辯友第三個失誤就是他們沒有知識創新就一定沒有知識積累第四,對方辯友把創新知識成果的運用也歸于知識創新的過程當中,那我們知道:一個是做什么,一個是做出來之后怎么運用它,二者可以等同嗎?前者可以包含后者嗎?其實基于我方觀點大家可以發現三個觀點下面就請讓我用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愛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大科學家術業有專攻,物理有創新,以相對論聞名于世,但該論絕非天上之餡餅,乃以廣博學識為根基,各類知識綜合運用而得可見沒有知識積累就一定沒有知識創新,此乃其一而在進行科研的過程當中,愛因斯坦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產幾何學與物理學的知識,這才有了他補習數學的佳話和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可見知識積累的廣度和濃度影響和制約了知識創新的廣度和深度此乃其二而當相對論誕生之后,很自然的便成為愛因斯坦自身積累的一部分,夠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推動社會發展呢?可見只有當知識創新加歸到知識積累中,才能夠讓個人的一小步成為人人類的一大步,此乃其三所以我們才要說:好好積累吧,因為只有登高才能望遠,只有學習豐才能通辯當然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我們也要說:多創新吧,因為如果創新的成果回歸并沉淀為整個人類知識積累寶庫的一部分,便能夠作為全人類的財富,功于千秋、澤被萬世面對現代化背靠五千年、朋友們,“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您準備好了嗎?( m! P* i9 M; T$ M: U* ?# V0 u辯論場上一直傳承著一句話叫做“有理不在聲高”。今天對方四位辯友慷慨激昂、爭先恐后、蜂擁而上、咄咄逼人,但從立論到總結可謂是漏洞百出。; _9 J% X: T8 t, b( q% O6 K 6 Y7 p; M$ 5 a對方一辯首先在概念上進行創新,分別擴大文化和創新這兩個詞的外延。她告訴我們今天幾乎一切事物都屬于文化,一切改變都是創新,這樣無所不包,顯然是在偷換論題。& T! hZ; f2 H w: H( M/ V對方二辯繼續在理論上創新。企圖運用哲學上發展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這一原理來混淆視聽。將區分事物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新舊等同于時間上的先后,顯然是荒謬的。% 6 O , q6 F+ t( ?% ?: w2 C對方三辯更是別出心裁。她先在辯論形式上進行創新,將攻辯創新成個人總結,自問自答自娛自樂。在邏輯上,將目的性等同于重要性。# H9 R! ; Z. z; T M# lb1 h對方四辯則堅持在價值上將創新進行到底,曲解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將手段等同于目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工具理性膨脹,人文精神衰微。9 z: V% W0 | Y+ Z4 X, P: s; Z1 O4 N) H5 H: n) e ?今天對方辯友一直在為文化創新大聲疾呼,但聽起來總是缺少些文化內涵和底蘊。其實,我們很能理解對方辯友作為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態,但作為泱泱華夏的子孫,我們更應該去體會文化傳承的厚重感與深遠意義,文化傳承已迫在眉睫。Y1 Z+ N8 e3 H, i, z8 d1 m; b8 F2 - d6 s如果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是從周杰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自詩三百到漢樂府再到全唐詩、全宋詞,從屈原、班固的楚辭、漢賦,到魏晉的“蓬萊文章建安骨”,這浩瀚如海般的詩詞國度,又怎是一首流行歌曲所能表達的? 6 R& 8 5 n1 R5 P; A& P5 Y1 6 f0 ?6 z R+ T6 J# E& j- V/ L$ X如今,還有多少人能體會“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爛漫情懷?還有多少人能理解“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烈胸襟?失去了任俠的少年輕狂,缺少了溫文的少年情懷這樣的青春還完整嗎? ! I5 $ Y; o9 N如今,還有多少人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來自于孟子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還有多少人理解“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勇”? 許多人只會在日本動漫中顯示自己的瀟灑不羈,只會在武俠小說中發泄自己的愛恨情仇。! 9 f7 S: ?9 a5 H* f# |. j0 + T如今,還有多少人會覺得“香九齡,能溫席”是一種孝心的表現?還有多少人會覺得“融七歲,能讓梨”是一種中國式的謙遜禮讓?孩子們自小接受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卻再不知何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了。: L2 SS) G% y: p$ m# u2 r: w: Q* A( c* v R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傳統的節日在許多人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文化,也像流沙那樣從我們指縫間輕輕滑過,慢慢流失。 K3 s) V2 J. d: v3 V d- x: Q+ w: Z2 A. U談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聞一多先生在五四斷想中的一段話。文化傳承是從一代人傳到另一代人的過程,但是骨子里必須是本土化的,也就是說要有“中國的味道”。到底什么才是“中國的味道”,我可以說幾個現象:那熱氣騰騰的餃子、人來人往的廟會、泥人張、聽相聲、唱大戲、東北的秧歌就是不要失去這類的“中國味道”。希望在歲月更替的過往中,依然可以保持那樣獨特的韻味,給后人一個交代,保持了那點味道,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更像一個中國人!參考資料1840年4月22日,鴉片戰爭打響,英國人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們靠的是什么,僅僅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1914年,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人從敦煌莫高窟以極低的價錢帶走了數以千記的文物,以至于現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敦煌文物有1。37萬件之多,法國考古學家伯西和也以廉價收購了1萬多本敦煌文書,現藏于法國國立圖書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殺人比賽中,他們手上舉著的是用中國唐朝時流傳出去的唐刀改造的武士刀。同時期流傳出去的唐服在日本人手中反而成了日本的象征也許這些都已經過去太久了,我們都已經忘記了是么?那么看下面兩個事件2005年11月25日,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之爭以韓國勝出結束2006年10月6日,韓國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舉辦“韓國是印刷術起源國”展覽這些事我們也許最近才開始關注,這證明了什么,任何人都知道中國有著世界最長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影響了許多東南亞和南亞的國家甚至整個世界。但是我們中國人卻在不斷的糟蹋著自己的文化;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些在國外被視為珍寶的東西,在國人的眼中卻是那么的不屑一顧。種種的事實擺在眼前,難道我們不應該進行一場反思么?中國有著5000年悠久的歷史,我們留下了多少,我們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