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哲學(xué)經(jīng)典句段背誦 張恕忠一、老子(一)道論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梢詾樘斓啬福岵恢涿?,強字之曰道。2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4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6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9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10道常無名。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3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4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6智慧出,有大偽。7道常無為而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8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9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10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三)辯證法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善不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兵強則滅,木強則折。5反者,道之動。6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7弱者,道之用。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9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二、莊子(一)自然之性1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zhì)也。2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3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biāo)枝,民如野鹿。4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5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6彼自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二)人生觀1死生為晝夜。2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3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4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5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7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8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三)齊物論1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2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小之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3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4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5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6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7今者吾喪我。8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9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10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三、孔子(一)仁學(xué)思想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9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10我欲仁,斯仁至矣。11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1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1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天命論1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4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5五十而知天命。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中庸思想1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4無可無不可。5與時偕行。6變通者,趣時者也。7君子之于天下者,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8君子之行也,度于禮。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10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四)德治思想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3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四、孟子(一)孟子與告子辯1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與性與?2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4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bei)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也與?5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6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7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二)性善論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2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3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4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5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進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6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三)性與命1莫之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2順天者昌,逆天者亡。3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4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5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6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四)民本思想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五、荀子(一)天道觀1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2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3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4天有其財,地有其時,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5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6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7節(jié)遇,謂之命。8修身端行,以俟其時。9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10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1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二)人性論1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2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4其善者偽也。5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6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xué)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7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之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8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9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為能為之動,謂之偽。10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三)禮學(xué)思想1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2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3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4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5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6禮者,人道之極也。7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8故禮者,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9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10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六、易傳1.天地盈虛,與時消息。2.一陰一陽之謂道。3.剛?cè)嵯嗤贫兓?.生生之謂易。5.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6.立天之道曰陰曰陽。7.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8.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9.人文化成。10.遷善改過。11.與時偕行,動靜不失其時。12.變化日新。13.窮理盡性以至于命。14.崇效天,卑法地。15.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16.保合太和。17.樂天知命故不憂。(一)太極生成論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二)對立統(tǒng)一觀1.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2.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三)變化發(fā)展觀1.天地盈虛,與時消息。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之。3.物極必反。4.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5.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七、墨子1.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3.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則財用不足。 4.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 6.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7.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8.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9.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一)宗教觀1.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2.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二)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八、韓非(一)集大成者1.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2.君無術(shù)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二)政治哲學(xué)1.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2.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3.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4.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5.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jì)也。6.夫緣道理以從事著,無不能成。7.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8.圣人愛精神而貴處靜。 9.圣人之道,去智與巧。 (三)矛盾觀1.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xué)不兩立而治。 3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悍,以斬首為勇。(四)人性論1.夫民之性,惡勞而樂逸。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 4.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五)社會歷史觀1.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 2.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多,非鄙也,財寡也。 3.圣人不期修古,不法??桑撌乐拢驗橹畟?。 4.故治亂之理,宜務(wù)分刑賞為急。 5.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wù)力。6.奉法者強,則國強。九、董仲舒(一)天人大一統(tǒng)思想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故元者為萬物之本。3.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dāng)?shù)也。 4.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二)天人感應(yīng)思想1.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yīng)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yīng)之,牛鳴則牛應(yīng)之。2.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dāng)?,而天乃先出?zāi)害以譴告之。3.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春秋繁露.玉杯(三)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1.君臣、 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2.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3.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4.改正之義,奉元而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遠(yuǎn)追祖禰。 5.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十、王弼(一)名教本于自然1.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2.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 3.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4.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 5.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 6.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二)貴無1.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2.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3.順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4.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5.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6.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7.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8.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9.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十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1.鴻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于上,民無競于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2.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3.造立仁義,以嬰其心;制為名分,以檢其外;勸學(xué)講義,以神其教。4.下逮德衰,大道沉淪,智慧日用,漸私其親。 5.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6.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7.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dá)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十二、裴頠1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為己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 2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偏無自足,故憑乎外資郭象(一)名教與自然相冥1.自已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2.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內(nèi),及天理自然,豈真人之所為哉!3.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dāng)也??廉?dāng)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4.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nèi)放其身而外冥于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5.夫知禮意者,必游外以經(jīng)內(nèi),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6.夫理有至極,外內(nèi)相冥,未有極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內(nèi)者也,未有能冥于內(nèi)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內(nèi),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二)獨化論1.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2.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3.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4.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5.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內(nèi)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6.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7夫天地萬物,變化日新,與時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8.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8.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dāng)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fù)于其間哉!十三、僧肇(一)物不遷論1.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2.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3.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然則動靜未始異。(二)不真空論1.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三)般若無知論1.體性真凈,本無惑取之知;本無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2.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十四、禪宗(一)自性是佛成佛根據(jù)1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2即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3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二)心法與無法修行方法1自悟自修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基本原則)2無法之法(1)定慧等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2)無念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念念真如本性;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三)頓悟與無得解脫境界1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2破執(zhí)(1)執(zhí)念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2) 不執(zhí)終日吃飯,卻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卻不曾掛著一縷絲。(3) 最高境界學(xué)佛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學(xué)佛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學(xué)佛后,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十五、韓愈(一)排佛1.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語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2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nóng)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者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二)道統(tǒng)1.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2.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三)仁義1.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2.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3.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yǎng)之道。 4.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5.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四)性情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十六、李翱(一)性與情1.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2.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二)有情而無情1.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三)弗思弗慮1.是故誠者,圣人之性也。2.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誠者,定也,不動也。3.弗思弗慮,情則不生。4.動靜皆離,寂然不動。5.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十七、周敦頤(一)無極太極1.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3.(朱熹)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之根本。4.謂太極含動靜則可,以本體而言也;謂太極有動靜則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謂太極便是動靜,則是形而上下者不分,而易有太極之言亦贅矣。5.合而言之,萬物統(tǒng)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二)立人極1.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2.誠者,圣人之本。3.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已矣。4.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5.禮者,理也;樂者,和也。十八、二程(一)天理論A理1.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 2.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3天下之理一也,涂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4.理者,實也,本也。 5.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6.天者,理也。 7.夫天,專言之則道也。8.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 10.理便是天道也。B氣1.有理則有氣2.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3.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4.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減。5.物生則氣聚,死則散而歸盡。 6.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7.視聽言動,非理不為,即是禮,禮即是理也。8.人倫者,天理也。 (二)心性論1.性即理也。2.斯理也,成之在人則為性。 3.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4.圣賢論天德,蓋謂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 5.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6.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6.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7.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8.心即性也。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 9.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10.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者謂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凡此數(shù)者皆一也。(三)工夫論1.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xué)則在于致知。 2.識道以知為先,入道以敬為本。 A敬1.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則既不之東,又不之西,如是則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則只是內(nèi)。存此,則自然天理明。2.敬為學(xué)之大要。3.學(xué)要在敬也、誠也,中間便有個仁。4.學(xué)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5.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nèi)外。B窮理1.物我一理,明此則盡彼。2.格,至也,如祖考來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3.格猶窮也,物猶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 4.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yīng)接事物而處其當(dāng),皆窮理也。 5.窮理格物,便是致知。6.德性所知,不假聞見。7.非特行難,知亦難也。十九、朱熹(一)理氣論A.理1.至于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dāng)然之則,所謂理也。2.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3.近而一身之中,遠(yuǎn)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眾,莫不各具此理。4.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5.釋氏虛,吾儒實。6.理也者,形而上道也。7.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8.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B.氣1.天地之間,只是此一氣耳。2.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3.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4.所謂理與氣,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論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也。5.理搭在陰陽上,如人跨馬相似。C.理一分殊1.伊川說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2.天地之間,人物之眾,其理本一,而未嘗不分殊也。3.釋氏云:“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是那釋氏也窺見得這些道理。4.合而言之,萬物統(tǒng)體一太極;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5.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6.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7.西銘通體是一個“理一分殊”,一句是“理一分殊”。(二)心性論A.氣質(zhì)1.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2.伊川“性即理”也,橫渠“心統(tǒng)性情”,二句顛撲不破。3.所謂天命之與氣質(zhì),亦相袞同。才有天命,便有氣質(zhì),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不得。B.心性1.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動。2.心之本體本無不善,其流為不善者,情之遷于物而然也。3.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4.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三)工夫論A.敬1.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傾刻間斷。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B.窮理1.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2.大抵敬字是徹上徹下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間節(jié)次進步處耳。3.涵養(yǎng)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yǎng)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yǎng)工夫,養(yǎng)其所窮之理。4.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5.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6.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二十、陸九淵(一)心即理1.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2.心,只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圣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fù)有一圣賢,其心亦只如此。3.天下正理,不容有二。若明此理,天地不能異此,鬼神不能異此,千古圣賢不能異此。4.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二)心外無物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3.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此理。(三)易簡工夫1.先發(fā)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覽。2.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少缺,不必他求。3.假寇兵,資盜糧。4.學(xué)茍之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5.先立乎其大者。(四)剝落物欲1.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則心自存矣。2.剝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隨起來,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得凈盡方是。3.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賢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見,高下污潔雖不同,其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則一也。二十一、王陽明(一)心即理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2.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邪?3.是理也,發(fā)之于親則為孝,發(fā)之于君則為忠,發(fā)之于朋友則為信。千變?nèi)f化,至不可窮竭,而莫非發(fā)之于吾之一心。4.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二)心外無物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3.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zāi)祥?4.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6.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7.心外無物。如吾心發(fā)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三)易簡工夫良知兩字日益真切簡易。(四)發(fā)明本心1.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B.人之為學(xué),求盡乎心而已。C.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五)剝落物欲A.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B.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六)立言宗旨1.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2.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3.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即便是行了。D.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七)知行本體1.此雖吃緊救弊而發(fā),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茍一時之效者也。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4.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5.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息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八)良知與致知1.(孟子)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2.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3.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4.良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宜賓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公共危機管理概論》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長豐縣2025屆數(shù)學(xué)五年級第二學(xué)期期末監(jiān)測試題含答案
- 淮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醫(yī)學(xué)遺傳學(xué)A》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太湖創(chuàng)意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項目評估》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南通理工學(xué)院《Hadoop技術(shù)與應(yīng)用實訓(xùn)》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湛江市年模擬物理試題(三)
- 棗強中學(xué)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yán)頂?shù)試題
- 建材市場銷售技巧培訓(xùn)
- 2025裝修合同范本3
- 精神病人衛(wèi)生護理課件
- 中標(biāo)方轉(zhuǎn)讓合同范例
- 2024-2025學(xué)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
- 山東省青島市2025年高三年級第一次適應(yīng)性檢測(青島一模)(3.10-3.12)歷史試題卷
- 急性胰腺炎完整版2024
- 裝修工藝流程施工標(biāo)準(zhǔn)
- 網(wǎng)評員培訓(xùn)課件
- 哪吒主題課件模板文檔
- 《四時用藥例》教案-【中職專用】高二語文同步教學(xué)(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
- 2025年寧波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及答案(歷年真題)
- 《基于PLC的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tǒng)的設(shè)計》5400字【論文】
- 2024年河南南陽師范學(xué)院開招聘筆試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