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doc_第1頁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doc_第2頁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doc_第3頁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doc_第4頁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及影響摘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擁有著繁榮的城市經濟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其城市規劃的特點也異常鮮明,影響深遠。文章就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和影響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華文化使城市表現出包容性與豐富的活力,封閉和穩定的社會秩序使城市表現出極強的統一性。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的一些觀念,對當今的城市規劃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關鍵詞:城市規劃;中國古代;特征;影響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一)中央集權下的“整齊劃一”我國早期的城市總體形態受到以井田制為代表的早期農耕制度的影響。所謂井田即“方里為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本镏频男纬桑炀土酥袊糯鞘蟹礁窬W的特征。賀業矩在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一書中指出:“把城市視為一大塊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經緯,構成道路網,按照井田制,將它劃分成若干等面積的方塊底盤,充作城市營建用地;同時規定,以井田的單位夫作為城市用地的單位。”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城市方格網狀的總體空間格局。以間為房屋的基本單位,幾間并聯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圍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聯成一條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組成小街區,若干小街區組成一個矩形的坊或大街區,若干坊或大街區縱橫成行排列,其間形成方格網狀街道,最后形成以宮殿、街署或鐘鼓樓等公共建筑為中心的有中軸線的城市,這就是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城市具有明顯的風格統一,整齊劃一的特點。其中的原因:一是該城市規劃格局本身的優越性。二是秦朝以來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車同軌,書同文”,城市的格局當然也要按照規定被標準化。這種城市規劃的格局,中心明顯,主次分明,有明顯的對稱軸,左右呼應,街道的脈絡清晰。根據這種城市規劃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規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層次標準。都城都是最高大堅固的,其下的諸侯、郡縣城市則以行政等級的高下來確定規模。就城市本身來說,首先,會選擇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觀天象,俯察經緯”,確定中心后以此為基點,向四周擴散,進而框定城市的總體范圍,該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宮所在地,在郡縣則往往是鐘鼓樓或行政機關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條以中心街道或宮殿建筑構成的“中軸線”,城市以此左右對稱布局,譬如唐長安城的朱雀大道。再次,中國古代對街道規劃十分重視,作用遠較西歐中世紀城市中的街道重要。街道既是選擇中軸線的依據,又是城內相互溝通,城與城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同時還起到城市功能分區的作用。最后,中國古代城市對居民住宅區和商業區也進行方塊式區劃,本來這兩處是最容易出現雜亂無章現象的,當代城市的很多居民區和商業區就存在種種衛生問題、治安問題、交通問題等,但中國古代歷代的城市都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宋代以前實行封閉的里坊制,管理的效果不言而喻,宋代以后的開放型城市,居民的聚居形態也無實質性的變化,一直是由街道分割的方塊形單元,以街道為基干形成的市場區,位置也相對固定。(二)儒家“禮制”影響下的森嚴等級中國古代是受禮法約束的等級森嚴的社會?!岸Y”是行為規范,“法”是行為禁約,二者相輔相成,以保持人與人之間尊卑貴賤的關系。儒家思想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體現在嚴整的城市布局、森嚴的社會等級上。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廟,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建筑師營建都城時,城市平面呈正方形、邊長九里,每面各大小三個城門(設立兩個側門)。城內有九縱九橫的十八條大街道。街道寬度皆為能同時行駛九輛馬車(七十二尺)。王宮的左邊(東)是宗廟,右邊(西)是社禝。宮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場。市場和朝拜處各方百步(邊長一百步的正方形)。唐代之前各都城雖也按照此要求布局,但不是那么嚴格。漢長安城,開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之后的唐長安城基本上是按此要求布局,只是在些許細節上有所不同。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的都城,則是嚴格按照此要求布局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德規范在封建社會后期成為社會的主宰力量,不可逾越。城市規劃的格局作為一種禮制,是統治者控制國家,鞏固政權的一種方式。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城市是方形的,并且有一條中軸線。都城都以通過皇城正門至正南門的寬闊筆直的道路作為中軸線,體現了封建社會儒家理念的居正不偏、不正不威、禮教尊卑、倫理秩序等傳統觀念,把至高無上的皇權通過建筑氛圍烘托得更加威嚴。中國古代在社會等級方面,大到城市規劃,小到居民住宅,形式都不是隨業主好惡和財力而定的,而是受到等級制度的嚴格約束。以清朝為例,其對不同等級的城市、不同的官銜在房屋建造的規模、用材和顏色上都有一定的規定。就城市言之,都城的城門能開三個,州郡城可開兩個,縣城就只能開一個;就住宅言之,面闊九間為皇帝專用,七間為王以上用,五間限貴族、顯宦用,小官及庶民只可用三間,房屋所用油漆也有限定,皇宮,顯宦貴邸可用朱,一般官吏可用土紅,庶民百姓只能用黑漆。經此處理,城市居民的地位等級,一望便知。而作為城市細胞的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民居也體現出尊卑秩序:家長居于朝南的正房,長子居于西廂房,仆人住外院,尊卑有序,內外有別。上述兩點特征使中國古代的城市擁有一種整齊劃一的協調與統一性,然而,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幾千年的封建禮制幾乎一成不變,城市的形態大同小異,略顯單調。同時導致了經驗主義的產生,使城市規劃上缺少理論上的創新,經驗成為了教條,使得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約束越來越多而且很難擺脫。另外,傳統文化中的“重農抑商”、“學而優則仕”等觀念,以及小農經濟的傳統,使城市規劃者和建設者被歸為“匠人”,被歸為“三教九流”之類,不受重視,地位較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城市規劃事業,對城市規劃的建設進行創新和總結,這也是中國的城市規劃理論得不到重要發展的內在原因之一。(3) 對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國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往往將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統一起來,密切結合自然,努力創造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這點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密切相關。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儒家強調天人合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主張人與自然有機結合。道家強調“自然無為”,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建筑中有講究陰陽五行的“勘輿”之學,雖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的不過是為了依照山水的自然條件,謀取人類居住的最佳地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師法自然的觀點在中國城市的選址和規劃,建筑的結構與造型,尤其是在風景園林的建造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創造性發揮。在城市選址上,古人講究居住處要達到天地人的和諧一致,著力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還要盡得自然之趣,“山翠萬重當檻出,水光千里抱城來”(許渾)。在總體布局階段,中國傳統城市大都因地制宜,講求同自然的調適,努力憑借城市所處的山水環境形成風格獨具的城市構圖。如蘇州就是利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水道,建起一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交通網絡。二千多年來,該城雖屢毀復建,其基本結構依然一脈相承,沒有太大的改變。在建筑及其群體的組織上,中國傳統城市也多抓住山水,著意經營,形成城市建筑與自然相融的良好環境。例如揚州瘦西湖,人們皆沿湖筑園,將人工與自然巧相結合,形成風光無限的秀麗景色。千百年來,中國人依托大地,順乎自然,將山水巧為利用,培育出了無數與自然融合協調的城市,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造,是中國城市文化傳統的基本內容之一。然而,這其中也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和消極的態度。比如道家理論中的“無為而治”、“隨遇而安”、“上天注定,不與天爭”的思想,在城市規劃方面便成為保守主義,容易使人們不思進取,這些在當代是應該避免的。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命力強大,影響深遠。比如,日本故都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國唐朝的都城長安建造的,不過規模要小很多。此后直到19世紀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文化中心。京都城內的民居和寺廟,以及獨特別致的園林最具特色。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盤狀,貫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將城市分為左京和右京。京都的各個建筑都體現中國隋唐時期和佛教的風格。又如,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的里坊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功能分區的簡潔手法,對現代的城市規劃,仍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并且與現在的許多規劃方式不謀而合。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的許多方法和元素仍在現代發揚光大,如1925年由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傳統建筑風格,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創作。中山陵組群所沿用的傳統陵墓構成要素石牌坊、陵門、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滿足新陵墓的適用要求,在空間格局、體量尺度上也比較妥貼,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質美。組群總體上保持著中國建筑離散型布局的基本特點,借鑒了傳統陵墓密切結合環境,充分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山陵組群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了宏偉、疏朗的遼闊氣概和崇高莊重的紀念品格,成為中國歷代大型陵寢的壓軸巨作。又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建筑,尤其是人民大會堂的整個建筑形體巨大,采用兩邊對稱,突出主體部分的嚴整布局,以淺杏黃色的暖色調為基本色調。整座建筑壯麗、雄偉、樸素,同故宮建筑的威嚴、豪華、嚴格的等級規范既相區別又有聯系,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藝術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仍在繼續弘揚光大。當代規劃理論,源于西方文化體系,這是一種以人與自然相互對立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文化體系,曾因偏執于機械和人的力量,倡導征服自然,直到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后才幡然悔悟。在這個倡導可持續發展,創建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今天,人們驚訝地發現,這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史多么的一致。然而,中國古代的規劃方式中,不免存在糟粕。如太過強調風水直到接近迷信;又如,高度統一的城市規劃方式,使城市布局千篇一律;太過強調禮制,人與人的貴賤尊卑,甚至在建筑上也要明確地體現出來,不適合于當代這種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并且可能助長社會上的攀比之風,官僚主義滋生。三、結束語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明顯的特征,整齊劃一,等級森嚴,單元之間的組合方式豐富,追求天人合一。其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雖然含有一些糟粕,但其合理內涵,如:自然觀、環境觀、審美觀等,終究能成為當代城市規劃中的諧音,給人們無窮的啟迪。對此,應該客觀地去評判,才能更好地傳承經典。參考文獻1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李 婧,郭海鞍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影響建筑文化2006(1):15-18 3呂友仁周禮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4董建泓關于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理念的一些探討城市規劃匯刊,1997(5):4-65程天明淺析中國傳統建筑的禮制思想工程與建設,2012,26(6):753-7556 馬繼云論申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形態特征20027 王 杰, 李曉東論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城市建筑2013 8 倪志娟中國城市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20069張健,劉春雪,劉敬東,等淺析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文化與特色沈陽建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