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飲酒.doc_第1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飲酒.doc_第2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飲酒.doc_第3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飲酒.doc_第4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飲酒.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 教材分析本詩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田園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后陸續寫成的。這一組五言古詩共20首,為詩人酒后偶然題詠、即興之作,借以寄興抒懷,并非單詠飲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課本選的是第5首,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后十二年。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飲酒一詩,雖然文字淺易,但理解詩的主旨對七年級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二、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提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21世紀,對中國一些傳統的隱逸思想卻知之不多,他們接觸文言詩文時間不長,對詩歌的理解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對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教化。三、 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2.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3.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體會本詩的意境。(二)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學會賞析。(三)教學難點:了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四、設計思路在課前準備時,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下解讀。然后在上課時師生再對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惑答疑。學習這首詩,應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詩人的經歷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詩中的重點句子。那些表現詩詞主旨、作者感情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五、 教法: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想想像,研討賞析法六、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七、教學課時:1課時。八、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體會他那種不愿屈己從俗、決然舍去的高尚節操,以及對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由中國的山水與文人的關系導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詩歌才名揚天下。廬山之所以被稱為隱逸圣地,就是因為陶淵明曾在其山腳隱居。二、文學常識 作者介紹陶淵明生平: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但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曾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一類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后期(41歲以后),當時社會局勢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高傲的脾氣使他不愿迎合官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秉著“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陶淵明終于辭官回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三、整體感知 理解詩意1.自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在于解決生字生詞問題。2.指名朗讀請單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可以相互對照,把握正確的字音。3.品味誦讀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這是一首田園詩,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朗讀時按二/三結構。可先由單個學生示范,最后大家齊讀,初步感悟詩歌的意蘊。4.小組合作指導學生先獨自結合書下注釋對詩文內容進行理解,有疑義之處圈點勾畫出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注意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盡量要符合原詩的語言風格。補充飲酒的注釋。喧:吵鬧的聲音。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顯得清靜起來了。辨:說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四、解題答疑 加深理解讀完譯完之后會發現,詩歌全篇并無一字寫酒,為何題目為飲酒?(明確:陶淵明的飲酒組詩一共二十首。為詩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詩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讓我們先來了解這段序文,因為這段序文對二十首飲酒組詩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五、研討賞析品味詩情師生合作完成,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進行理解賞析。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呢?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世俗往來的名利紛擾”。“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2.“心遠地自偏”的含義如何理解?明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于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前四句為詩歌的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刻畫了詩人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詩人用平淡的話語道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請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這份意境美。(學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聯想,只要談出詩句的淡然悠閑、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時俯時仰,“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意境寧靜清遠。(2)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意境寧靜恬淡。(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游的情景。)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5.請同學們結合之前對詩句的理解,說說這首詩在表達上的特色。明確:詩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詩人寫出了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詩歌中那個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歸林的鳥,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總的說來這首詩語言雖淺顯,但結構精妙,意境高遠,哲理深刻。六、再次誦讀 嘗試背誦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