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當代文學新文化運動標志:1915年9月青年雜志上海創刊后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以此為開端。1917年遷京。 內容: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要為中國重新創建一套適應中國建立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因而它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批判舊文化和積極建設新文化。 (1)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 (2)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號: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與科學(賽先生SCIENCE)易白沙、陳獨秀、李大釗、吳虞等紛紛發表文章,攻擊孔教,斗爭焦點在反封建綱常倫理。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張起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大旗 1、文學革命的發動:(標志兩篇文章)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內容:從進化論的角度提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文言作為一種工具已喪失活力,文學要適應現代社會就要進行語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了文學革命論鮮明地舉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戰線及主要人物: 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后,得到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魯迅、周作人等的響應,于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學面貌的文學革新運動便逐步開展起來。先驅們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批判舊文學,探索如何建設新文學。 批判舊文學:(1)錢玄同的態度最為激烈。 (2)周作人從人道主義出發,指出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文言的還是白話的,都有許多屬于非人的文學。 “學衡派”代表人物是南京東南大學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吳宓等人。文學研究會對鴛鴦蝴蝶派進行了堅決的持久的斗爭。從根本上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消閑的文藝觀。,它在成立宣言中提出的反對將文學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意見,就是針對鴛鴦蝴蝶派而發的。茅盾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中指出,鴛鴦蝴蝶派的作品,思想上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游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文學觀念,技術上只知道記帳式的敘述法和主觀的向壁虛構。他們還尖銳指出,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不僅是他們自己賣文賺錢的商品,而且還是貽害人民的毒品,甚至還想把毒品偽裝成補品以毒害人民,因此必須認真對待,切實戳穿。 問題與主義之爭(1919年) 性質:這一場問題與主義之爭,是新文學陣營內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與溫和、改良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知識分子沖突的開始。這種思想上的沖突,不久即導致組織上的分化。文學研究會: 時間、地點:文學研究會是建立最早、實力也最雄厚的一個文學社團,1921年1月正式成立于北京。 發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照、沈雁冰、蔣百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12人。后來發展會員達l70余人,冰心、廬隱、朱自清等著名作家也都是該會會員。 會刊:小說月報、詩月刊、文學旬刊、小說月報宗旨:文學研究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 文學主張:比較重視文學的社會功用。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針對當時流行的視文學為游戲的觀點,特別強調文學是一種于人生很有意義的工作和事業: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緊的一種工作。這段話基本上代表了文學研究會成員的共同意愿,因此,文學研究會也就有了人生派之稱。 創作方法:文學研究會的不少成員還肯定文學是人生的鏡子,比較注重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翻譯和介紹: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也是本著為人生的主張進行的, 創造社:時間、地點: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東京。 成員:留日學生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會刊:出版創造叢書、創造季刊、創造周報、洪水、創造日等十余種刊物。文學主張:與文學研究會注重文學的社會功用不同,創造社在理論主張上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文藝活動推崇天才;重神會講求文學的全與美,強調創作的無目的,被視為與人生派對立的藝術派。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并不是真正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者。在文學創作的無目的與有目的、內心要求與社會功用的關系上,創造社大多數成員的態度是存在著矛盾的,他們在努力尋求著二者之間的統一。 創作方法和譯介:傾向于浪漫主義,遵從個性表現自我,富于強烈的表現色彩。郭沫若的詩-表現主義;郁達夫小說-頹廢感傷情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表現主義的影響。 湖畔詩社:時間、地點: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得名。成員: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代表作: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的詩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靜之惠的風。 特色:以專心致志做情詩而引人注目。第一個十年文學創作發展分期。1、1917年初-1919年五四爆發:文學革命的初期。新文學創作剛萌芽,除魯迅的小說外,一般都很幼稚,舊文學的胎記較為明顯。 2、1919年-1926年三一八慘案:思想解放和創作最為活躍的階段。魯迅的吶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新文學第一代作家都在這一時期登上文壇,創作流派開始形成,各種文體有較大的發展,新文學初步站住了腳跟并顯示了聲威。 3、1926年三一八慘案-1927年四一二政變:創作沉寂期。革命形式發生變化,許多作家投筆從戎,創作一度沉寂,此期革命文學的理論倡導和最初實踐為下一時期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胡適對新文學理論建樹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白話文學論和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的第一篇宣言。胡適在其綱領性的論新詩中提出作詩如作文的主張。一九二O年出版的嘗試集,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新詩集。魯迅說,馮至是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我國最早的現代主義詩人。梁啟超提出 詩界革命的口號冰心的 繁星與春水,以及宗白華的流云小詩,引起了人們對小詩體的關注與興趣。第一個十年的創作的總特征 1、理性精神的顯現 :從新青年鼓動文學革命開始,新文學的先驅者們就主張文學服膺于思想啟蒙,注重將文學作為改造社會人生的工具,強調以現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去指導新文學的創造,使第一個十年的現代文學具有了強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魯迅的吶喊與彷徨等作品貫穿著如何療救社會病苦、改造國民性的思考,重在對封建制度的徹底揭露與批判,以及對農民和知識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所面臨的矛盾與危機的考察,其理性色彩體現為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2、感傷情調的流行 :在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籠罩于整個文壇的空氣主要是感傷的。新作家們很少不曾表現苦悶感、孤獨感、彷徨感。感傷成了這時期新文學的一種精神標記,映照著五四歷史轉折時期普遍的社會心理。新思潮喚醒了廣大青年,但多數人覺醒之后又一時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頭彷徨;現代意識促使他們追求人生價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現實的壓迫又往往使他們感到苦悶與失望。當然,這種文學上的感傷情調,跟新一代知識者自身的脆弱性及傳統文人柔弱心理的習染也是有關的,但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學現象,卻主要反映著中國知識者艱難地追求新生的精神歷程。 3、個性化的追求:因為“五四”時期是提倡個性解放,鼓勵個性發展的年代,自然為創作的多方面個性化自由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國文學史上很少有哪個時期的文學像“五四”時期文學這樣,出現那么多“個人”的東西。寫個人的生活,個人的情緒,是普遍的現象。在以創造社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一派作家中,“表現自我”成為自覺的文學追求。 4、 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新文學對時代現實的關懷、其所擔負的思想啟蒙的任務,以及19世紀歐洲特別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決定性影響,使現實主義成為五四時期乃至第一個十年最有實力的創作方法。而魯迅小說創作的極大成功,將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提高到一個足以與世界文學對話的高水平,這也是現實主義被眾多新文學作家所認同,并逐步成為主流的原因。但在五四時期,并不存在現實主義獨尊的現象,現實主義與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钴S的創作局面。 郭沫若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奠基作-女神 女神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大部分詩作寫于1919-1920年間,是其創作爆發期的作品。 女神的思想內容: (一)女神的浪漫主義精神。歐洲浪漫主義三大特征:描寫大自然、返觀內心、贊美宇宙,這些都在詩集女神中得以體現。1、描寫具有崇高壯美的事物,許多意象是亙古至今從未出現過的。 2、對自我的頌揚和對個性解放的謳歌。 3、表現一種反抗、破壞和創造精神。詩人在謳歌個性解放精神的同時,又往往同對古往今來的一切叛逆者和革命者的歌頌聯系在一起的。 4、題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題材和神話傳說。 (二)女神的愛國主義精神。朱自清說整個女神就是一部愛國主義詩歌。愛國主義成為詩歌的主旋律。 (三)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時代精神(大我)與詩人自我個性(小我)的統一。 鳳凰涅槃中的凰鳳,本為古代傳說中的神鳥,這里用以象征中國。象征中國在五四運動中,經過一場自身噴出的革命真火的燒煉,燃盡舊的陳腐的一切,取得了鮮美異常的新生。再次,在五四時期,詩人要求在革命浪潮中破壞舊我、誕生新我的思想。詩中鳳凰的形象,是在五四時期的偉大祖國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這一形象的主要素質;是對于舊的陳腐的世界和人生抱著徹底絕裂的態度,而與此同時,他勇于煽起熊熊的烈火去燒盡一切,創造光明,理想的世界和人生。全詩由序曲,鳳凰自焚前的歌唱(包括鳳歌、凰歌、鳳凰同歌),群鳥歌、鳳凰更生歌等四部分構成。 一、 郭沫若的早期劇作-愛國主義思想的詩意表達 (一)詩劇女神三部曲 郭沫若的劇作,同他的新詩一樣,也是發軔于五四時期。在莎士比亞,歌德等劇作的影響下,于1920年便連續寫下了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湘累(即女神三部曲)等三篇詩劇。這些詩劇,同女神中時許多詩篇一樣,表現了五四時期狂飚突進的時代精神,以昂揚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思想認識,鼓舞和啟迪了廣大中國青年。 二、郭沫若早期的小說創作-浪漫主義“自敘傳”抒情小說 (一)作品集及創作主題作品:郭沫若前期的小說除中篇落葉外大都收入塔(小說戲曲集),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橄欖(小說散文集)中。 問題小說發展概況:1919年初,成立第二年的北京大學學生團體 新潮社創辦了新潮雜志。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學革命,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葉圣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顯露了問題小說的端倪。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斯人獨憔悴等,就正式開創了問題小說的風氣。密切關注社會問題,以小說反映和討論社會問題,把小說作為改良社會、改良人生的工具。問題小說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當時青年關懷的家族禮教、婚戀家庭、婦女貞操、勞工、戰爭、知識者等諸多方面。其時因問題的尖銳性是第一位的,相應便減少了對小說形象化的要求葉圣陶思想內容:獨特的諷刺藝術:潘先生在難中,標志著葉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內蘊的諷刺喜劇手法趨于成熟。藝術特點:1、葉紹鈞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冷靜真切的人生觀察中攝取平凡具體的生活題材,運用嚴肅客觀的筆觸,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很少直接抒發自己的主觀見解,而是向讀者呈現客觀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隱含著熱情和傾向。2、小說結構渾凝而勻稱,緊密而舒暢,講究謀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結尾。3、語言樸實凝煉,明晰純凈,生動流暢,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形成了冷峻而樸實、嚴謹而自然、淡泊而雋永的藝術風格。長篇小說倪煥之鄉土文學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學現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識的故鄉村鎮為背景,以回憶故鄉和描寫鄉村生活為主要題材,描繪鄉土風情,揭示農民命運,映現出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以王魯彥(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慫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臺靜農(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許欽文(故鄉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霧集1927年出版)、許杰(慘霧集1926年出版)等為代表魯迅思想內容:吶喊中的小說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熱情,從總的傾向到具體描寫,都和五四時代精神一致,表現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啟蒙的特色。這些作品尖銳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傳統的弊害,通過對人民命運特別是農民命運的描寫,深刻地刻畫了一群老中國的兒女-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提出了批判國民性的總主題。 思想內容:彷徨在反封建的內容上與吶喊相承續,藝術上則更加成熟。作者的愛憎更深地埋藏在對現實的客觀冷靜的描寫之中。這些作品在對舊制度舊傳統進行更加細致的揭露的同時,比較集中地描寫了在歷史變動中掙扎浮沉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他們的軟弱、動搖和孤獨、頹唐的思想性格弱點。吶喊、彷徨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一-獨特的題材、眼光(視角)與小說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在小說敘述形式、藝術手法、藝術表現、藝術風格、情節設置、人物塑造方面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魯迅不僅創造了現代小說的經典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更在傳統文學最具實力的散文領域(另一個領域是詩歌),也創造了堪稱經典的朝花夕拾與野草。這真正顯示了魯迅的創造活力。朝花夕拾與野草一方面在魯迅的著作中,是最個人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的創作提供了兩種體式,或者說開創了現代散文的兩個創作潮流與傳統,即閑話風的散文與獨語體的散文。-在這個方面也是顯示了魯迅文體家的特色的。 話劇:春柳社-最早對中國現代話劇藝術進行自覺探討與試驗創造的社團。 1907年2月,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主要成員有李叔同、曾孝谷、陸鏡若、歐陽予倩等)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著又公演了根據林紓的翻譯小說改編而成的五幕劇黑奴吁天錄,引起了東京戲劇界的轟動。 2文明新戲-:中國現代話劇的萌芽與誕生。文明新戲是最早出現的有別于傳統戲曲的新的戲劇形式:春柳社在公開發表的演藝部專章里宣稱演藝之大別有二:曰新派演藝(以言語動作感人為主,即今歐美流行者);曰舊派演藝(如吾國之昆曲、二黃、秦腔、雜調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為主。這就表明,他們所要創造的是不同于中國傳統戲曲的,適應于現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鑒西方的,以言語、動作(而非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新的戲劇形式,這種戲劇表演,完全廢除了舊戲的歌舞形式和一切規則程法,全劇只用對話,并采用新式布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當時的人稱之為文明新戲。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的成立革命文學論爭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左聯的成立。時間: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上海成立, 左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到底有什么意義首先,它標志著革命文學運動的深入發展,其次,標志著黨對文藝事業的直接領導, 最后,明確了文藝同革命的密切關系。丁玲的小說1927年底,和1928年初,丁玲在小說月報發表了夢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記,從此便奠定了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藝術特點:(一)、創造了獨特的女性形象系列。作為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對女性的命運給以了極大的關注。她的作品相當多是以女性為主要人物的,如夢珂、莎菲、阿毛、伊薩、麗嘉、曼貞、貞貞、陸萍等等。由于作家對她們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準確把握和細膩表現,使她們成為中國20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組不可忽略的風景。(二)、敘述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在丁玲的作品中作家的主體性相當強烈,她筆下人物的心態其實就是作家內心世界的流露,因此,其敘述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作家常常喜歡采用我這一敘事角度和日記的文體,又加強了這一特征。 (三)、有明確的社會批判意識。盡管丁玲的創作道路有過一些變化,但她一直也未曾放棄過社會批判意識,她的作品內容是心靈世界的流動,而目標卻往往指向社會批判,是個人敘事和社會批判的緊密結合。蕭紅中篇小說生死場是蕭紅的代表作,生動刻畫出了東北農民在淪陷前后的原始惰性和麻木,描寫了他們從蒙昧、麻木、受剝削壓迫到在民族存亡的關頭終于醒悟的心理過程,在死的掙扎和生的頑強中,表現出民族覺醒、奮起的歷史的重負。藝術特點:蕭紅的藝術風格變化豐富,多彩多姿,前期明麗剛健、后期沉郁雋永。其小說創作突破了傳統的寫作手法,將小說散文化、抒情詩化、繪畫化,淡化了故事情節,而以感情的起伏脈絡為主線貫穿事件的片斷或生活場景,從而形成一種自然流動的小說結構;此外,她還善于捕捉生活的場景、瞬間,以綴錦、連珠的手法結構全篇;創作風格明麗凄婉,又內含英武之氣,其憂郁具有女性的純凈美。葉圣陶(18941988) (一)、創作概況 葉圣陶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夜、多收了三五斗,和長篇小說倪煥之。(二)、長篇小說倪煥之(1930年) 1、 地位及影響倪煥之是這一時期葉圣陶最重要的作品,不僅是其僅有的長篇小說,也是新文學早期最成熟的長篇小說之一。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被茅盾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和葉圣陶短篇小說的情調有所不同,倪煥之沒有描寫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現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識分子坎坷的奮斗之路。在小學教員倪煥之的身上,葉圣陶比較完整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小說問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敗這一期間的追求和遭遇。 廢名廢名的鄉土抒情作小說創作:在20代興起鄉土文學現實主義浪潮中,還有一位情調獨異的作家,他就是具有田園風格的鄉土抒情小說家馮文炳。思想內容:以寧靜、優美的筆調,美化中國宗法制度下的農村社會,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純樸美德,有一種田園牧歌情調。對這種生活的逝去表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主要代表性小說,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園等。思想內容:以寧靜、優美的筆調,美化中國宗法制度下的農村社會,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純樸美德,有一種田園牧歌情調。對這種生活的逝去表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藝術特色:1、廢名的小說超塵脫俗,刻意營造理想的宗法制鄉村生活,渲染純美的心靈。 2、在寫作手法上,散文化的結構是廢名小說最突出的特征,故事讓位于情緒,人物與景物并重。 3、詩化的語言和空靈的境界,則使廢名的小說更象一曲牧童短笛,一首唐人絕句。郁達夫 郁達夫五四時期的小說創作:1、描寫性的苦悶,展現靈與肉的沖突(對女人-色)。 2、描寫生的苦悶,風格趨向自我暴露,形成中國零余者形象系列。(對金錢-窮)。 3、描寫社會苦悶,展示歸國后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作品的客觀寫實性增強,(對職業-愁)。 沉淪通過對一個在異國留學青年屈辱和苦悶生活的描述,和對他在祖國時學習和生活的回顧,發出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憤懣和控訴,和向舊禮教挑戰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字里行間充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小說主人公留學日本,處于青春期的他,強烈希望獲得同性的友誼和理解以及異性的愛情,但弱國子民的身份卻使他倍受歧視和冷遇,他酒醉后,于妓院荒唐一夜失身后,在發出渴望祖國強大的呼喚后,蹈海自殺。 郁達夫小說中每常出現的生活和心靈三部曲-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滅-終至沉淪和自戕。 沙汀(19041992) 思想主題:沙汀的小說專以苦澀、凝重的筆調描寫閉塞偏僻、黑暗落后的四川農村鄉鎮的社會現實見長,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丁跛公代理縣長兇手獸道在祠堂里等,內容主要是表現舊中國軍閥統治下四川農村生活的黑暗。藝術特點:具有沉實而冷峻、辛辣而苦澀、含蓄而深沉的諷刺風格,注重對藝術丑的捕捉,筆下多寫反面人物。艾 蕪 (19041992) 與沙汀追求藝術丑不同,艾蕪筆下很少反面人物,但是也不回避勞動人民身上被苦難生活扭曲成的畸形、被統治者的思想所毒化了的那一部分污垢。藝術特點:具有沁人心脾的邊陲異域風情,清新俊逸的浪漫風格。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征:一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一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挽歌情懷。文學觀念: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藝術特征: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共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樸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并由于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一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新感覺派的定義及形成過程 新感覺派是一個小說流派,發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以現代雜志為主要陣地,代表作家是劉吶鷗、穆時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現半殖民地中國現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態生活,刻意描寫主觀感覺和印象,著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潛意識、隱意識的開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說的特色,并流露出頹廢悲觀情緒。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覺主義的影響,所以被稱為是中國的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特點 1、擅長捕捉都市化意象 2、在小說形式層面整合了現代都市的體驗和感性。 3、側重于挖掘心理、潛意識、瞬間體驗和感覺世界,不以復雜離奇的故事性情節取勝 矛盾思想內容:子夜是一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為背景,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吳蓀甫,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之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劇命運,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里是不可能發展資本主義的,全景式地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面貌。 在這部作品中,茅盾選擇了一個有著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做小說的主人公,通過其不可逆轉的失敗命運,揭示出在被外國政治和經濟嚴重牽制著的半殖民地中國,要想發展獨立的民族工業是根本不可能的,從而突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的藝術特點 (一)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國的社會現實。 (二)結構恢宏、嚴謹。(三)細致的心理描寫。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聲音的描寫。(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聲音的描寫。(五)人物語言個性化。吳蓀甫人物形象。 1、首先,吳蓀甫具有現代資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2、其次,具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有自私、貪婪、專斷與殘酷的一面,也存在著悲壯的一面。 3、性格復雜,似強實弱,外強中干,隨著情節的發展,前者不斷讓位于后者。 長篇小說家:對封建大家庭的控訴與批判 小說主題 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玨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家是以愛情故事為情節發展的主干的。作品通過描寫覺慧和鳴鳳、覺新與錢梅芬、李瑞鈺、覺民與琴等幾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把矛頭不僅指向了舊禮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它的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號召青年反抗封建專制,投入社會革命洪流。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無疑有著巴金自己的生活投影,以致許多人誤以為家就是巴金的自傳,事實上,家只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學創作,它以真實而又虛構的藝術組合,展現出一個封建大家族的紛繁事態和人際關系,雖然它所顯示的只是社會的一角,但卻構成了五四時代形象的家族歷史縮影。導致高家倒塌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是外部動力,即五四運動思潮的劇烈沖擊,另一個是內部動力,即自身的腐朽,這兩種動力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封建主義必然滅亡。 沈從文邊城作品分析 邊城的基本情節是二男一女的小兒女的愛情框架,同時包括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的已去世的父母的故事。小說情節簡單,畫面純凈,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下層人物形象三者描寫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充滿詩情畫意,而籠罩在全篇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在作者的筆下,邊城的人們都具有美好善良的天性,悲劇的起源似乎是一連串的誤解,雖然其中也蘊含了自然災害、封建迷信、落后習俗對湘西人民生存的危害、地位、財產對追求自由愛情的羈絆,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卻在于建構一個詩意的田園牧歌世界,支撐其底蘊的是一種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邊城寫的是作家的一個夢,其創作目的在于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探索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的問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農村社會那種正直樸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漸消失,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和目前墮落處,可以鼓起從事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的信心和勇氣。這部小說,完整地表現了作家企圖重造的理想道德模式,小說中作為小城標志的白塔的倒塌和重建,就體現出了作者的這個意圖。 邊城的藝術特點(一)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詩化小說的文章體式。沈從文的小說不重視對情節與人物的細致描摹,而是擅長運用散文化的抒情筆法,強調敘述主體的感覺、情緒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二)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和湘西地域色彩。沈從文的作品所描繪的愛與美的人生,都是在一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一方面,作者醉心于表現富有極其濃郁的湘西特點的自然風光,另一方面,作者又編織成了一幅幅迷人的湘西風俗畫。二者交相輝映,就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湘西地域色彩。 (三)風俗描寫、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相結合,為襯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務。沈從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美的湘西風景畫和迷人的湘西風俗畫,散發著清新的氣息,與作品中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人物所獨具的風采,渾然交融。(四)語言質樸清麗、含蓄自然。在生機勃勃的湘西口語的基礎上,沈從文吸收了書面語和文言語的特長,使其文學語言有真意、去偽飾、具個性。(五)現實與夢幻相交織,作品缺少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曹禺的雷雨創作主旨-家庭悲劇-社會悲劇-命運悲?。ㄈ祟愑篮愕纳胬Ь常?從雷雨的取材來看,它確實受到了一些西方戲劇傳統的影響,描寫了上層社會大家庭的亂倫關系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劇,從而也比較容易讓人們產生誤解。事實上曹禺無論在思想內涵的發掘還是在藝術表現的追求上,都已經遠遠超越了這個題材本身的范圍。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戲劇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因此,和一切經典性的作品一樣,雷雨也是說不盡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開掘和闡釋。曹禺戲劇創作的重要特色:從對雷雨的多重解釋中,顯示出了曹禺戲劇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即:它既是關注現實的,同時又超越了現實,追索著隱藏在現實背后深處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奧秘。過于注重對人生現實問題的描寫,會使劇作缺乏哲學深度,而過于偏向對人生命運的表現又會使劇作陷入空泛和神秘。曹禺的劇作,首先是雷雨的巨大成功,就在于它準確地把握了兩者的適度結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毛澤東的講話主要確立了以下的幾個方向: 確立了所謂的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突出了作家藝術家的思想改造的關鍵。強調了文藝從屬于政治,要求文藝工作者自覺地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講話影響:在處理作品題材、主題以及人物描寫時,作家們很少再寫知識分子個人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對現實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對新社會新生活的贊美,普通的工農兵成為作品重點表現的對象。在文藝形式上,自覺追求文學的民族化和大眾化方向,采用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體,在美學風格上,與國統區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樸的風格。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內容上,不關心大主題,多描寫男女間的小事情和軟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瑣屑人生的態度。 喜歡用參差對照的筆法寫人生,不喜歡采用強烈對照的方法,基調冷艷、蒼涼。 對凡俗生活的發現及肯定。雅俗并存的藝術境界。語言華麗、雅致、圓融光潤而意象豐富。上海孤島 “上海孤島定義:所謂孤島,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之后處于被包圍之中的上海租界。因為當時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戰,所以這些租界就成為了日軍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島,當時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這一類似孤島的特殊環境中的作家仍然堅持創作,并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動,史稱孤島文學,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進駐租界為止。 老舍茶館 茶館是老舍在新中國成立后戲劇創作的精品,它不僅是老舍戲劇代表也是中國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同時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藝術的卓越代表。藝術特點:1)茶館的藝術構思是獨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 2)茶館藝術構思中還使用側面透露法。茶館在藝術結構上采用了縱橫交錯、虛實結合的坐標式結構。這種坐標式的藝術結構以清末至國民黨統治崩潰前的近代歷史作為縱線,以特選出來的三個時代的社會作橫斷面,在史與面交叉點上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這種藝術結構,具有史與象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廣度與深度相結合的特點和優越性。 3)茶館的藝術結構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寫一件非常怪異的事件。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險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尋根小說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尋根小說創作, 超越社會政治層面,突入歷史深處而對中國的民間生存和民族性格進行文化學和人類學的思考。尋根小說最為顯著的特點在于:以現代意識觀照現實和歷史,反思傳統文化,重鑄民族靈魂,探尋中國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題材和文化反思對象呈鮮明的地域特點;在表現手段上既有中國傳統文學的手法,又運用現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豐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蘊。 莫言 蘇童 妻妾成群大紅高粱高高掛一、以思想啟蒙為宗旨的五四 新文化運動 1917年發生的文學革命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和現代文學的開始。文學革命的背景和動因是新文化運動,本質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文學革命的性質與導向、成就與局限都與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宗旨息息相關。 標志:1915年9月青年雜志上海創刊(第二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以此為開端。內容: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要為中國重新創建一套適應中國建立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因而它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批判舊文化和積極建設新文化評價:新文化運動對傳統采取猛烈攻擊的態度,來不及區分傳統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現代轉化運用的部分,有矯枉過正的傾向,對西方文化徑直急取,有負面影響,但那是為了打破封建思想桎梏,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體系。 (2)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先驅們在勇猛地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向青年宣傳近代西方的各種思想學說。二、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戰線及主要人物: 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后,得到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魯迅、周作人等的響應,于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學面貌的文學革新運動便逐步開展起來。先驅們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批判舊文學,探索如何建設新文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創業公司股權轉讓合同
- 個人轉租租房合同協議
- 住建委房屋租賃合同樣本
- 短期臨時運輸合作協議2025
- Brand KPIs for pet supply online shop PetSmart in the United States-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2025年度行政訴訟法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150題)
- 2025年度個人消費貸款擔保合同樣本
- 2025年度采購服務的合同
- 家居裝修裝飾工程合同管理
- 中藥材購銷合同范本2025年
- 2024年上海市虹口區街道社區工作者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浙江寧波市鎮海區國資系統國有企業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廣東省2024-2025學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檢測英語試卷及答案(二)高三試卷(佛山二模)
- 廣西輔警面試題庫及答案
- 鐵路調車綜合實訓鐵鞋的使用和注意事項課件
- 足浴合伙投資協議書
- 2025年江蘇揚州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內墻涂料施工方案
- 2025年春季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文化素養提升計劃
- (T8聯考)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3月聯合測評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