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前后人力資源配置及效率比較研究的論文_第1頁
1978年前后人力資源配置及效率比較研究的論文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78 年前后人力資源配置及效率比較研究的論文 1978 年前后人力資源配置及效率比較研究的論文 distributionandefficiencyofchinesehumanresourcesbeforeandafter1978 【提要】本文旨在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及制度變化前因后果的分析,說明中國作為一個 “ 人口多、底子薄 ”的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化和有效開發利用,是決定中國經濟能否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歷史證明,勞動者本身擇業的自由程度和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力度,是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成正比關系的。中國還有很大比重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如果這方面做的好,至少還會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20 年。因此,擴大勞動者自主權、保障其應有權益、充分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應該成為黨和政府制訂政策和選擇制度的基本 出發點。 【主題詞】人力資源就業結構發展戰略 人力作為三大生產要素之一,其能否合理配置和不斷優化,是決定經濟發展快慢的重要因素。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至今,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一個由新民主主義(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計劃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到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變化。從時間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1949-1957 年,為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向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過渡階段; 1958-1978 為典型的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階段;1978 年 “ 三中全會 ” 至今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并基本完成階段。與此同時,還伴隨著中國的工業化由初期到中期的推進過程。在上述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兩個變化過程中,若從勞動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角度看,應該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使勞動力資源盡快從傳統的、低效的農業轉移到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以迅速實現工業化;二是如何充分發揮各個產業中的勞動者(包括經營管理者)個人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應該說,世界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其工業化的過程,是伴隨著市場化的,即工業化是與市場經濟發育和成熟過程相一致的。因此 人力資源的配置和勞動者積極性的調動(擇業自由度和權益的提高),也是一個平緩的市場調節、工會斗爭和政府干預的漸進過程。對于這些,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這里僅對中國這 50 多年來獨特的歷程作一些探討,以期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 一、建國初期的人力資源和就業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的人力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但又是畸形的,即一方面低素質的勞動力供給總量大大超過需求,存在著嚴重的過剩;另一方面高素質的、有專業技術的勞動力又非常短缺,甚至不得不引進蘇聯專家。另外,勞動資源的配置也是相當落后的,絕大部分集中在落 后的農村。 據統計, 1949 年底,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共有人口 541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占 1064% ,鄉村人口占 8936% ;從業人員 18082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占 85% ,鄉村從業人員占 915% 。在上述人口中,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 22 人,中學生 23 人,小學生 450人。到 1952 年,在每萬人中,大學生人數為 33 人,中學生 55 人,小學生 889人。 1即使這樣低的比例, 1952年大學雖然計劃招收 75萬名學生,還是面臨著招生不滿的憂慮(因許多學生參加工作,應屆高中畢業生太少),政務院 不得不下達指示,禁止各單位自行到中學招工,擴大助學金發放,要求努力爭取高中生全部升入大學,至少保證 95%以上。即使達到上述要求,還需要從黨政軍整編中抽調 2 萬名青年知識分子補足應屆高中生升學差額。 2 由于教育落后,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據估計,在全國就業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不會超過 5%。據 1952 年的統計,在全國就業人口中,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 74 人,每萬名職工中(尚不包括占就業人口 90%以上的農民和個體經濟勞動者)有科技人員 269 人。另據 1952 年全國干部統計資料顯示 3,在 2470700 名干部中,專業技術人員為 344 萬人,占 139% ,其中工程技術人員為 133684 人,僅占 54% 。在這 247 萬名干部中,按文化程度劃分,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占 658% ,高中文化程度者占 1554%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698% ,小學文化程度者占 3780% ,文盲占 310% 。 4再從建筑行業看,在 1952 年的就業人員中,有技術的職工僅占職工總數的10 20%,其余 80 90%的職工沒有專門技術,只是一般勞動力,因此建筑公司之間相互挖人的現象很普遍。周恩來總理在 1952 年 7 月就說: “ 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也少 得很,今年七湊八湊,才湊到兩三萬人,而我們每年平均卻需要十萬人。 ”51955 年,在城鎮職工中,文盲的比例在 50%以上,有的產業,如煤礦、建筑業,在 60%-70%以上。 6在全國國營工業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的干部共有 14863 人,其中受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員只占 84% 。 7 再從建筑行業看,在 1952 年的就業人員中,有技術的職工僅占職工總數的 10 20%,其余 80 90%的職工沒有專門技術,只是一般勞動力,因此建筑公司之間相互挖人的現象很普遍。 再從人力資源配置來看, 1949 年,占全 國勞動力 915% 的人數屬于農業個體勞動者, 1952 年則降至 88%;在城鎮就業人員中,個體勞動者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1949年為 724萬人,占城鎮從業人數的 472% ;1952 年為 883 萬人,占城鎮從業人數的 355% 。在上述就業人員中,實際上還有許多屬于 “ 隱形 ” 的富裕的勞動力,即過剩的人力資源。據 1952 年 8 月召開的全勞動國就業會議的統計,由于人多地少,盡管農業落后,以人力、畜力為主,農村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土地改革以后,農村中的失業無業人數大幅度降低, 1952 年約為 135 萬人(主要是手工業者和商 販),但是農業剩余勞動力卻人數眾多、有增無減。 1952 年全國共有農業剩余勞動力 4039 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 168% 。農業剩余勞動力不僅數量大,而且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即使地多人少的東北、西北地區,農業剩余勞動力也不少,東北地區富裕 123 萬人,占本區農業勞動力總數的 111% ;西北地區富裕 90 萬人,占本區農業勞動力總數的 72% 。但會議估計實際的剩余還遠大于這個數字(據西南區的估計,農村全勞力在土改后超過需要量的 40 50%,照這個比例,僅四川一省就富裕出 1000萬人,而上述統計西南區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僅 1115 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 24%)。農村勞動力不僅過剩,而且素質也不高,在 50 年代中期,在農村青壯年中,約有 80%的人是文盲。 8 在城市,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大量失業人口成為政府很大的壓力。 1950年,僅登記的失業工人即達 1664 萬人,占當時城市職工總數的 21%,此外還有不少失業的知識分子。對于處于貧困線上并且沒有社會保障的廣大城市居民來說,失業就意味著挨餓, 1950 年春,在一些大城市里,因就業無望、生活無著而自殺的事時有所聞。到 1952 年,在全國城市登記要求就業的人數仍然有 1622 萬人。國家統計局推算的 1952年城市待業率為 132% ,而根據日本學者南進亮的推算, 1952年的城市失業率則高達 1732% 。 9實際上,在城市的就業人 員中,相當一部分以小商、小販的形式聚集在第三產業中,處于利潤微薄、過度競爭狀態。即使如此,由于城鄉之間勞動者收入的差距和城市現代生活的吸引力,仍然有大量農民被吸引到城市尋找職業,進一步加大了城市就業壓力(據當時一些典型調查,建國初期城市工人平均收入是農民平均收入的 3 倍左右,中國統計年鑒( 1983)則說 1952年非農業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為農民的 24 倍)。據 1951年春統計,僅東北的沈陽、鞍山兩市,即有進城找工作的農民兩萬余人。由于這些農民一般年輕,能吃苦、福利和工資待遇要求不高,需要簡單體力勞動的單位一 般比較愿意雇傭農民工。 二、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和制度的形成 正是由于上述的低素質勞動力嚴重過剩而高素質勞動力又嚴重短缺,因此市場機制對人力資源的調節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 “ 失靈 ” ,再加上當時實施的優先發展重工業趕超戰略和向社會主義過渡,于是就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和制度。這個政策和制度的出發點,既是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服的,是為建立和鞏固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服務的,也是立足于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這個基本國情,從保障全體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基本原則出發,以平等占有有限的生產資料、發展生產來解 決 “ 吃飯 ” (就業)為理念的。 1949年 9 月 16 日,毛澤東在著名的評論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批評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對中國發生革命的解釋 10 ,提出中國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其辦法就是改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經濟,正如解放區已經做的那樣。在社論中,毛澤東還首次公開宣布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將在城市中對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工職人員實行 “ 包下來 ” 政策,采取 “ 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 的低工資、多就業政策;與此同時,還嚴格限制私營企業解雇工人(以不能維持為限)。至于在農村,更是實行了徹底的 “ 耕者有其田 ” 政策,實現了 最充分的就業。在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前,甚至鼓勵城市中失業的人口返回農村參加土改,重新成為農民。 1952 年 8 月,國務院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專門召開了全國就業會議,試圖徹底解決城市的失業問題。會議同時也討論了農村中存在的大量富裕勞動力的出路問題,認為這需要靠就地發展非農產業來解決。 1953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宣布向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過渡,最深層的理念之一,就是堅信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相對于個體、私營經濟和市場經濟來說,能夠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最佳配置,并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生產者的積極 性,以而加快經濟發展。從 1951 全國試行農業合作化決議草案年到 1955 年合作化高潮前,尤其是 1953 年以前,調查顯示:農業合作社與單干農民相比,不僅可以通過增加勞動時間(精耕細作)來實現農業增產;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安排農業富裕勞動力從事副業生產(當然這些合作社一般都得到政府的扶持)。這個結論是后來大力發展合作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由于國家對私營經濟從信貸、稅收、供銷、勞動政策等方面加以限制(不能與國營、公私合營企業和合作社平等競爭),加上企業主和工人對未來的預期(即社會主義前景),私營經濟不僅比國營企業效 益低,大部分企業處于經營困難的境地;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存在,還限制了國家對最稀缺的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管理人員的調配,認為國家不能最有效地利用這部分人力資源。 在 1950 年到 1957 年期間,還逐漸形成了政府控制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制度。本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最重要條件,也是成本最低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因為就每一個勞動力來說,其總是愿意由自身效益低的地區職業和職位向效益高的地區、職業和職位流動,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自主決策、風險和收益均衡的流動對流動者本人來說,應該是最具理性 的。但是,上述設想是在市場機制完全成熟條件下才可能實現的。 20 世紀 50 年代的中國勞動力資源,一方面表現為低素質勞動力大量過剩,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高素質勞動力非常短缺,供不應求。因此自由流動的結果,一是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和工礦區而找不到工作;二是有技能的專業人員和工人到處被 “ 挖 ” ,尤其是工人,使企業、尤其是國營企業的職工隊伍不穩定,工作受到影響。特別是國營企事業單位,由于工資等待遇的決定權不在企業、甚至部門領導機關手里,市場調節很難保證高素質的人才集中到政府和國營企業。 1951 年中央政府規定各地國營企業之 間不得互相 “ 挖 ” 雇, 1952 年規定高校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主要是政府試圖通過計劃調配來優化極為短缺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的使用。而 1953 年開始限制城市企事業單位自行雇傭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則是為了限制農村低素質人口自由流向城市,減少城市就業和市政建設壓力。 到 1956 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僅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企事業單位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基本消失,而且國營企事業單位、公私合營企業、非農業的合作社系統招收和辭退職工的自主權、工資決定權也控制在政府有關部門,職工人數、工資總額成為政府控制企業的最主要 的計劃指標。至于 “ 大躍進 ” 和三年困難時期因 “ 權力下放 ” 和饑荒導致的大規模人口在產業和區域間的流動則不屬于常態。 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和要求城市待業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去, 1957 年的城市待業率即由 1952 年的 132% 降至 59% , 1978 年為 53% ,根據日本學者南進亮等的推算,除 “ 大躍進 ” 期間外,其間城市失業率基本上在 7 8%之間擺動。 11 在農村,由于實行 “ 集體所有制 ”和 “ 按勞分配 ” ,使得農村過剩勞動力 “ 隱形 ” 于農業之中,不僅消滅了失業現象,甚至還可以接納城市失業人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綜上所述, 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和制度的形成,實質上是對由市場配置還是由政府配置的選擇過程。而選擇何種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實際上還取決于國際環境以及我們的認識。根據當時中國人力資源豐富而資源和資本短缺(因此勞動力供過于求,價格低廉)的情況,如果國際環境允許,能夠實行對外開放,在發展基礎工業的同時,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解放前利用外國棉花和羊毛發展棉紡和毛紡),就可以形成市場主導型的人力資源配置制度,即勞動者可以自主和自由地由收益低的行業和地區向收益高的行業和地區轉移。二是國際環境嚴峻,在資本和市場 相對封閉的條件下,依靠 “ 自我剝削 ” (壓低消費和提高積累)和國家提取剩余,優先發展重工業,這就會形成政府計劃管理的人力資源配置制度,即國家掌握人力資源在產業之間和地區之間轉移。我們之所以選擇后一種方式,既有國際環境的客觀因素,也與我們的主觀認識有關。 三、發展戰略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 上述人力資源利用政策和制度的形成,是與 20 世紀 50 年代所形成并一直實施到 1978 年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密不可分的。這個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簡單概括為:主要依靠國內積累建設資金,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入手,高速度地發展國民經濟; 實施 “ 進口替代 ” 政策;改善舊中國留下的工業生產布局偏重沿海和外向的局面和區域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狀態;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并以此來實現農業的改造,到20 世紀末基本上實現四個現代化。 這個以高速度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戰略,除了蘇聯的榜樣作用,以及當時國際環境所導致的國家安全考慮外,主要是受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的影響。建國之初,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是積貧積弱的國民經濟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當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著 5 億人口的大國,按人口排居世界第一,按國土面積排居世界第三,但是按人均國民收入 排則位次很落后。 1952 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人均工業產品產量為:鋼 82 公斤,煤 724 公斤,原油 242 公斤,發電量 448 千瓦 /小時;而同期我國人均產量僅為:鋼 2 公斤,煤 115 公斤,原油 08 公斤,發電量 13 千瓦 /小時。 12 我國不僅經濟落后,現代工業所占比重很低,而且重工業尤其落后,而這是當時戰爭中最致命的經濟弱點。正如毛澤東當時所說: “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13 這種與大國地位極不相 稱的經濟落后狀況,是導致新中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的根本原因。 工業部門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以全國各個行業投資為 100) 部 門 |“ 一五 ” 時期 |“ 二五 ” 時期 |1963-1965 年 |“ 三五 ” 時期|“ 四五 ” 時期 |“ 五五 ” 時期 |1953-1978 年 輕工業 | 64| 64| 39| 44| 58| 67| 6 重工業 |361|540|459|511|496|459|51 資料來源:彭敏主編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1958 年到 1981 年間,我國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 390568 億元,其中重工業為 346734 億元,輕工業為 43534 億元,而同期工業職工人數增加 3879 萬人,其中重工業職工增加 2323 萬人,平均每增加一名職工需投資 149 萬元;輕工業職工增加 1556 萬人,平均每增加一名職工需投資 028 萬元。另據統計,每百萬元固定資產和資金所容納的勞動力,重工業為 94 人,輕紡工業為 257 人,而屬于手工業的工藝美術、服裝、日用五金、皮革四個行業則平均為 800 人。14 重工業與輕工業相比,具有建設周期長、初始投 資規模大、資本密集度高和投資回報期長四個特點。如果說 1953 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因當時重工業過于薄弱而優先發展是合理正確的,那么以后 20 多年間將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絕對化并走向極端,則使得工業化過程中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受到較大抑制。大量勞動力仍然滯留在農村,這又加劇了農業人口與資源的矛盾。 另一方面,工業人口增長過慢,又使得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非常緩慢。為了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高積累,自然要實行低工資政策,加上輕工業薄弱和消費品供應不足,城鎮的第三產業發展也非常緩慢,部分行業甚至萎縮。 據國家統計局對 74 個城市的調查,每萬人所擁有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數量變化如下: 1949年為 476 個, 1952 年為 672 個, 1957 年為 264 個, 1962 年為132 個, 1965 年為 95 個, 1978 年為 108 個。 15 1978 年與1952 年相比,農、工、商就業者在全國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的變化為:農業勞動者由 835% 降至 738% ,工業由 6%上升為 125% ,而商業則由 47% 降至 32% 。 四、 1978 年以前人力資源配置制度的后果 上述的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和制度,固然可以保證國家的優先發 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戰略,但是卻無助于 “ 趕超 ” 戰略的實現,因為第一,人力資源的絕大部分長期被強制滯留在人均資源短缺、效益低的農業,采取什么制度也不能有效,農業必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造成經濟發展過程中 “ 資源約束型 ” 的波動;第二,國家通過高積累政策將有限的剩余主要投到重工業,使得本來就稀缺的資本利用率降低,投資的機會成本大大增加,也不利于擴大工業就業者,這實際上降低了社會總資本的積累速度。從 60 年代以后,工業的發展不僅不能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甚至不能大量吸納有限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城市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嚴重, 直至政府采取將城市青年大規模下放農村的勞動力 “ 逆向流動 ” 政策。下面的表可以反映出改革開放以前的 20多年里,人力資本在三個產業中配置比重的變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 1952-1977 人力資源配置變化情況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a|b|c|就業人員構成: a|b|c|就業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a|b|c| 1952|505|209|286|835|74|91|1980|9280|10308 1953|459|234|308|831|80|89|2130|11277|13245 1954|456|246|297|831|86|83|2160|11309|14082 1955|463|244|293|832|85|83|2265|11750|14406 1956|432|273|295|805|106|89|2395|11485|14880 1957|403|297|301|812|89|9 9|2228|14988|13625 1958|341|370|289|582|264|154|2880|6874|9237 1959|267|428|306|621|205|174|2361|11483|9651 1960|234|445|321|657|157|186|2005|15969|9702 1961|362|319|320|771|110|119|2236|13800|12812 1962|394|313|293|820|78|101|2131|17673|12869 1963|403|330|266|824|75|101|2267|20279|12237 1964|384|353|262|821|78|101|2454|23839|13606 1965|379|351|270|815|83|102|2786|25345|15838 1966|376|380|244|814|86|99|2893|27639|15390 1967|403|340|258|816|85|99|2841|22955|14995 1968|422|312|267|816|85|99|2789|19849|14495 1969|380|356|265|815|90|95|2717|23031|16320 1970|352|405|243|807|101|9 2|2855|26220|17278 1971|341|422|238|796|111|93|2913|25953|17415 1972|329|431|241|788|118|94|2929|25662|17938 1973|334|431|235|786|121|93|3149|26443|18857 1974|339|427|234|781|124|95|3239|25656|18422 1975|324|457|219|771|132|96|3301|27005|17828 1976|328|454|217|757|142|101|3289|24185|16368 1977|297|471|234|744|146|110|3216|26309|17269 a 為第一產業, b 為第二產業, c 為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員構成的總量均設為 100,就業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位為元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1993、 1998、 2001 年卷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人力資源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很緩慢, 26 年里第一產業下降了 177 個百分點,但是就業者比重僅下降了 91個百分點,同樣,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了 262 個百分點,但是就業者比重僅上升了 72 個百分點,這并不是因為農業的經濟效益或其增長速度高于工業,使得勞動力有意滯留在農業, 26 年里,農業勞動者的年人均 gdp 僅增長了 624% ,而工業勞動者的年人均 gdp 卻增長了 184 倍。僅從上表所顯示的人力資源配置變化,就可以充分理解為什么改革開放前的 20 多年里,雖然我國工業發展速度并不算慢,但是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并不多,與世界發達國家、港澳臺以及部分周邊國家的差距拉大。 盡管長時期內有 80%左右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并且長期推行 “ 以糧為綱 ” 政策,但是到 1978 年為止,仍然沒有解決全國人民的 “ 吃飯 ”問題。盡管這期間品種改良較快,化肥、水利設施等增加較多,但是由于體制的束縛和就業人口的增加,每個農業勞動力提供的商品糧則呈下降趨勢,下面是部分年份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 年份 |每個農業勞動力:年凈產值(元) |年產糧食(公斤) |提供商品糧(公斤) |糧食凈商品率( %) 1953|201|897|188|210 1957|207|949|165|174 1962|208|749|121|161 1965|272|827|143|173 1970|283|854|150|175 1975|329|950|147|154 資料來源:許滌新主編的當代中國的人口,第 296 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另據麥迪森計算,在 1950 年至 1973 年間,以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每工作小時 gdp)為 100,日本由 16 增長至 48,蘇聯由 24 增長至28,捷克斯洛伐克由 29 增長至 34,匈牙利由 21 增長至 28,波蘭由19 增長至 24,韓國由 10 增長至 14,臺灣地區由 9 增長至 18,而中國則由 7 降至 6。 16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與世界水平的差距,這 23年間是在擴大的。 應該說,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是充分注意到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這個基本國情的,毛澤東也是試圖最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力豐富來替代資本短缺的, “ 大躍進 ” 時期毛澤東關于興修水利、農村大辦工業以及群眾運動的建設方針,都反映出他試圖調動和利用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來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樣, “ 文革 ” 期間興起的 “ 農業學大寨 ” 、 “ 社隊企業 ” 、 “ 五七 ” 工廠,都是想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來加速經濟發展;至于 1000 多萬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更是在城市解決不了就業的情況下,將這些勞動力投入到農村,既解決了城市失業問題,又以為會通過勞動力的投入增加產出。 但是, 1978 年以前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許多家庭婦女也走出家門,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城市失業青年轉移到邊疆和農村),如前所 述,卻沒有創造出應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一是我們沒有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的優勢,當然其中也有外國敵視和封鎖我們的原因。二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使生產要素的配置嚴格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不僅勞動者個人沒有擇業和流動的自由,甚至農村公社、企業也沒有自主轉產和決定工資的自由,由于勞動者和企業缺乏自主權,農村社員吃公社的 “ 大鍋飯 ” 、城市職工吃企業的 “ 大鍋飯 ” ,生產效率自然就受到影響。三是高度集中的決策系統和責、權、利分離的決策機制,使得重大經濟決策的科學程度大大降低,大量的人力投入被浪費 ,尤其是 “ 大躍進 ” 和“ 文革 ” 期間。 五、 1978 年以來的人力資源配置體制的轉變 1978 年 “ 三中全會 ” 以后,就人力資源配置來說,政策和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然,這個變化是漸進的)。概括地說,就是從過去高度集中的行政性計劃配置和對個人擇業和流動的嚴格限制,轉變為市場配置為主,個人在擇業和流動方面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 這種轉變首先從農村開始的, 80 年代上半期針對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農村改革,實質上是一場產權和人身自由的深刻革命:一是對于過去限制最死人數最多的農民,先是實行 “ 聯產承包責任制 ” 放開了 在農業生產內部的嚴格控制,取消了集體生產和分配農民,使農民獲得了自由支配自己勞動和收益的自由;二是隨后放開了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自由;使得許多農民可以轉移到收益高的產業,同時松動了勞動力流動的城鄉分隔壁壘。 如果說農村改革是一個打破束縛的解放過程,那么對于舊體制下處于相對優越地位的勞動力素質較高、精英集中的城市人力資源,其配置變化,則是一個比較利益誘導的變遷過程。 80 年代上半期迅猛發展的個體經濟,其主體是城市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的人口(享受就體制優惠也最少),但是其利用 “ 短缺 ” 創造的就業和收入,無論是對政府、 勞動力素質低的人口、還是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就業人員,都是一種示范:自由就業和擺脫國家控制(同時也失去國家的保護)比單純依靠政府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和收入。 1987-1988 年和 1992-1993年的兩次 “ 下海經商 ” 浪潮,標志著城市高素質的勞動力開始大規模的自由流動,而 90 年代下半期以后進行的就業制度深刻改革,如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實行合同制、放寬對外資企業從業人員的限制、實行公務員制度,取消實行了 40 多年的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制度,以及戶籍制度的改革,都使得城市人力資源的配置越來越自由化、市場化。 與我國 人力資源市場化、自由化進程相一致,是我國經濟獲得了 2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如果從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角度看,這個偉大成就主要是來自于中國豐富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而這種充分利用,又是在政府逐漸放棄對人力資源實行計劃配置,改由市場調節的體制變遷過程中。這主要表現在:( 1)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產出大幅度增加,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的 “ 吃飯 ” 問題,使農村生產要素可以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 2)國家對農民的 “ 放權 ” 改革,使得長期寓于農業的大量富裕勞動力可以轉移到非 農產業和城鎮,這部分人力資源( 2 億以上)創造出的財富,是這 20 多年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3)城市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大大提高了人力資源的利用水平。1978 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城市勞動力就業和流動受嚴格限制的格局被打破,個體經濟、私營企業、 “ 三資 ” 企業以及經濟特區等,與改革后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為勞動力的擇業和流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使得 “ 人盡其才 ” 、 “ 按勞取酬 ” 這些多年來所追求的理想成為現實,這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而且刺激了教育的發展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4)中國雖然從總體上 看,受教育水平較低,但是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 精英教育 ” 政策和城鄉分隔政策,不僅中國城市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不低,而且農村也存在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因此從數量上看,中國不僅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一個高素質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加上中國勞動力價格比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低很多,因此就為大量吸引外資和利用國際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優勢,而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上述改革開放以來人力資源配置的變化,還可以通過下面的兩個表加以量化。概括地說有兩點:一是人力資源配置由政府完全控制轉變為市場配置 為主,勞動者的投資、擇業、遷徙以及決定收入水平自由度大大提高;二是由于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包括人力資源),使得人力資源以較快地速度由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并同時提高了二、三產業人力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支撐了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1978 2001 年勞動力就業情況 年份 |城鎮:合計 |國有單位 |其他單位和企業 |個體 |無固定就業者 |鄉村:合計 |企業 |個體 |農業就業 |城鄉合計 1978| 9514| 7451|2048|15|0|30638|2827| |27811|40152 1980|10525| 8019|2425|81|0|31836|3000| |28836|42361 1985|12808| 8990|3368|450|0|37065|6979| |30086|49873 1990|17041|10346|3768|614|2313|47708|9378|1491|36839|64749 1991|17465|10664|3910|692|2199|48026|9725|1616|36685|65491 1992|17861|10889|3996|740|2236|48291|10759|1728|35804|66152 1993|18262|10920|4117|930|2295|48546|12532|2010|34004|66808 1994|18653|11214|4367|1225|1847|48802|12333|2551|33918|67455 1995|19040|11261|4515|1560|1704|49025|13333|3054|32638|68065 1996|19922|11244|4588|1709|2381|49028|14059|3308|31661|68950 1997|20781|11044|4725|1919|3093|49039|13650|3522|31867|69820 1998|21616| 9058|4601|2259|5698|49021|13274|3855|31892|70637 1999|22412| 8572|4590|2414|6836|48982|13673|3827|31482|71394 2000|23151| 8102|4750|2136|8163|48934|13959|2934|32041|72085 2001|23940| 7640|5011|2131|9158|49085|14273|2629|32183|73025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002)。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不考慮國有單位就業制度的變化,僅從比重上看,在國有單位就業的人口在全部城鎮就業中的比重,已經從 1978年的 783% 下降至 2001 年的 319% ;在農村,就上表所列的農業就業者來說, 1981 以后,絕大部分已經由集體生產轉變為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擇業和流動的自由。 1978-2001 年人力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情況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a|b|c|就業人員構成: a|b|c|就業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a|b|c| 1978|281|482|237|705|173|1 22|3596|25129|17597 1979|312|474|214|698|177|126|4397|26426|16799 1980|301|485|214|687|182|131|4667|28442|17469 1981|318|464|218|681|184|135|5192|28078|17924 1982|333|450|217|681|185|134|5710|28447|18963 1983|330|446|224|671|188|142|6296|30378|19380 1984|320|433|247|640|200|160|7438|32277|22946 1985|284|431|285|624|208|168|8164|37236|30580 1986|271|440|289|609|219|172|8843|40056|33431 1987|268|439|293|600|222|178|10120|44786|37318 1988|257|441|302|593|224|183|11879|54207|45392 1989|250|430|320|601|216|183|12725|60772|53344 1990|271|416|313|601|214|185|13056|56521|49150 1991|245|421|334|597|214|189|13671|65639|59010 1992|218|439|343|585|217|198|15124|82240|70411 1993|199|474|327|564|224|212|18384|110533|80476 1994|202|479|319|543|227|230|25918|146664|96597 1995|205|488|30 7|522|230|248|33814|182607|106505 1996|204|495|301|505|235|260|39818|207744|114114 1997|191|500|309|499|237|264|40919|225661|125326 1998|186|493|321|498|235|267|41369|232646|133476 1999|176|494|330|501|230|269|40461|246987|140785 2000|164|502|334|500|225|275|40585|277053|150727 2001|152|511|336|500|223|277|40013|301333|159454 a 為第一產業, b 為第二產業, c 為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員構成的總量均設為 100,就業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位為元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1993、 1998、 2001 年卷 上表的數字反映出:( 1) 2001 年與 1978 年相比,僅就就業結構來說,由人均 gdp 低的農業向人均 gdp 高的二、三產業轉移了 20 多個百分點,平均每年 09 個百分點,如果按照二、三產業人均 gdp 是第一產業的 4 倍估算,這種人力轉移即可為每年的 gdp 總量帶來 27% 的增長。( 2)此表除了反映出人力資源在三個產業之間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成果外,還可以進一步說明前表的結果,這就是第一產業就業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二、三產業之比,在 80 年代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這一方面說明率先進行深刻改革的農村 ,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中長期受到壓抑的人力資源可以充分發揮出來;第二,說明第二、三產業雖然總量增長很快,但是由于大量進入的是鄉鎮企業和城市個體經濟,生產規模和人均資本都不大,而國營企業改革相對滯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