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doc_第1頁
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doc_第2頁
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doc_第3頁
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doc_第4頁
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_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 第一節 生態農業園概述 一、國內外生態農業園的發展概況 二、生態農業園的類型 (一)多元綜合型 (二)科技示范園 (三)人文景觀型 (四)休閑度假型 (五)生態旅游型 三、生態農業園的功能 (一)經濟功能 (二)社會功能 (三)生態功能 第二節 生態農業園的規劃 一、農業園的規劃原則 (一)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二)主題突出,協調創新 (三)服務城鄉,發展高效農業 (四)借助自然,實現“天人合一” (五)以人為本,人景交融 (六)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農業園的規劃手法 (一)藝術表達遵循科技原理 (二)主觀造景服從功能實用 (三)布局有序調控時空變化 (四)動態參與強化視覺愉悅 (五)心靈滿足融進增知益智 (六)結構相融營造人景親和 (七)創意美與自然美的和諧 (八)主題色彩體現農林氛圍 (九)人文特征反映鄉土特色 三、生態農業園的規劃步驟 計劃書階段 基地調查研究階段 資料分析研究階段 方案編制階段 形成成果文本和圖件階段 (一)園區選址 選址原則 選址條件評價 表13-2 生態農業園的選址條件評價 地理位置 地理條件 發展內容 發展資源 城郊,原有農業區 地形平坦,農業發展水平較高 農業綜合園區、園藝場、農業工廠、現代農場 高科技生產設備,果菜工作場所,休閑,參觀,科普,體驗 城郊,原有農業區 靠近自然風景區,農村資源好 農業莊園,觀光農園,農業公園 參與,體驗,休閑,渡假 城郊,農村 地理條件變化多,山勢起伏 田園風光 農作場,田園,摘采,體驗 城郊,農村 海拔較高,部分由森林游樂區衍生 森林游樂區,森林浴,牧場,渡假村,生態教育,露營 森林游樂區,瀑布,河川,林場,牧場,渡假村 城郊,農村 有湖泊、水面,地勢平緩 觀光休閑漁場 水產養殖,撈捕,釣魚,產品展受,海濱 城郊,農村 農村歷史人文,文化內涵底蘊豐厚 農村歷史文化展示 農村民宿,農村民俗,農村建筑 (二)布局形式 圍合式 中心式 放射式 制高式 因地式 (三)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分區原則 分區規劃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入口規劃 園路規劃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園區綠化設計 (四)農業產業的項目規劃 農業項目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 技術先進 品種優良 觀賞價值高 充分利用資源 可操作性 經濟可行性 可持續性 農業產業項目分區 農 例如茶園、野生植物園、四季果蔬園、養菇場、草藥場、稻田、花圃、植物苗圃等 林 例如林場、森林游樂區等 牧 例如養雞場、養豬場等以畜牧經營為主的觀賞牧場 漁 例如養蝦場、貝類養殖場、鱷魚養殖場、漁港、名貴魚類養殖場等 (五)生態農業園的景觀規劃 建筑設施景觀規劃 道路水系景觀規劃 農業工程設施景觀規劃 作物生產景觀規劃 綠化環境景觀規劃 (六)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原則 規劃功能? 規劃內容? (七)農業水利規劃 規劃原理 規劃內容 案例分析: 武漢生態農業園 一、建立武漢生態農業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武漢市農業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都市農業的特色還很不鮮明,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生態農業、工程設施農業和旅游休閑農業在我市還未形成。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投資熱點向第一產業轉移,隨著農產品供給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隨著農民對增收以及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需求的增強,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實現農業在新的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武漢市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因此,建立一個具有較高水平和一定規模的生態農業園,對于擴大武漢市農業的對外開放,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促進山水園林城市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和考察論證,在武湖地區建立武漢生態農業園最為適宜。 (一)便捷的交通條件 武漢生態農業園位于武湖和長江之間,跨黃陂和新洲兩區的南部地區,范圍包括黃陂區武湖農場、大潭原種場、三里鎮、六指鎮和新洲區的陽邏鎮,周鋪鎮的部分村組,園區面積152.4平方公里。 武湖地區北有318國道,南有漢(口)施(崗)一級公路,東有倉(埠)陽(邏)公路,西有武(湖)黃(陂)公路,構成了便捷的公路網絡。水運通過臨近陽邏深水港可以到達長江沿岸的各大中城市及海外。天河機場和漢口火車站距離該區均為30公里左右。灄(口)陽(邏)鐵路貫穿其中,西接京廣線,東連京九線。公路、鐵路、水運、航空構成了該地區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 (二)豐富的自然資源 武湖地區系長江沖積性平原,1969年以來,經過大規模的整治和建設,修建了武湖地區系長江沖積性平原,1969年以來,經過大規模的整治和建設,修建了武湖大堤,加固了沿江堤防,開辟了排水溝港,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武湖閘和電泵站,使該地區成為我市的“魚米之鄉”。 武湖地區地廣人稀,現有耕地11.05萬畝,可養殖水面6.44萬畝,林地1.87萬畝,人均耕地1.74畝。多年來該地區有30%的耕地和50%的非耕地是由鎮、村兩級組織直接經營的,使開發具有可控性。武湖地區湖泊眾多,溝渠縱橫,水資源豐富。 (三)良好的開發基礎 武漢生態農業園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溫光同季,雨熱同期,無霜期長,農業發展的潛力大。目前,武湖地區農業生產以水產、蔬菜等鮮活副食品為主,1997年水產品產量為0.76萬噸,蔬菜11萬噸,牲豬出欄3.45萬頭,糧食3.31萬噸,棉花0.2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7.63億元,人均純收入2748元,建設生態農業園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近幾年,武湖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為眾多的投資者看好。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開發方針 建設武漢生態農業園的指導思想是:根據都市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以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為基礎,以農業高新技術為支撐,以設施農業為依托,以觀光旅游農業為特色,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優質高效為目的。通過重點項目帶動,完善設施功能,實現區域內主體產業特色各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使武漢生態農業園成為集農業科技、觀光旅游、工程設施、農田水利綜合開發、鄉村建設等多種示范模式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樣板”區。 武漢生態農業園的發展目標是:未來5至10年,初步成為設施功能齊全、區域布局合理、科技水平先進、自然環境優美、觀光特色突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農業“樣板”區,成為全市漁牧結合集約養殖區、都市農業示范區、郊野休閑觀光區、農田水林路綜合開發區,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武漢生態農業園的開發方針是:在該區域實行多種形式、多種模式的開發,鼓勵和引導多種經濟成份參與,形成多元化投入開發的格局。一是組織業主開發。主要是鼓勵和支持業主按高科技、高起點、高規格的要求,進行連片開發,從而帶動產業發展。二是市、縣共建,分級開發項目。市里的項目由市里負責組織實施,縣、鄉的項目由縣、鄉負責組織實施。三是實行多層次、多形式開發,多渠道投入。通過承包、租賃、拍賣、合資、獨資、股份合作、補償貿易等多種方式,廣泛招商引資,充分調動縣、鄉、村、農民及社會各界建設武漢生態園的積極性。 三、總體布局、功能分區和基礎設施建設 武漢生態農業園規劃于黃陂和新洲兩縣的南部地區,范圍包括黃陂縣的武湖農場、大潭原種場、三里橋鄉、六指鎮和新洲縣的陽邏鎮、周鋪鎮的部分分村組。面積152.4平方公里(22.68萬畝)。 根據武漢生態農業園的發展目標和武湖地區不同自然資源條件的要求,武漢生態農業園規劃為5個功能分區和1個綠色長廊帶。 (一)漁牧林結合集約養殖區 范圍包括武湖及其以南的低洼地區,面積89.7平方公里(13.46萬畝)。本區是武湖地區的“盆地”,水域面積大,精養魚池多,具有發展漁、牧、林結合的良好條件。本區堅持精養水面與湖泊大水面相結合,以種苗、養殖企業為“龍頭”,通過漁、牧、林結合,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在品種結構上,主攻名、特、優、新產品及觀賞魚。近期內確定的主導產品是鱖魚、鯽魚、河蟹、蝦類、生豬和蛋鴨。按照開發的生態模式差異,本區還分為魚鴨生態養殖區、魚豬結合養殖區和武湖大水面蝦蟹養殖區。 (二)蔬菜花卉區 位于武漢生態農業園的南部,面積36.55平方公里(5.48萬畝)。該區以壟崗平原為主,地勢起伏不大,海拔高度一般在19米以上,農業基礎設施及生產條件相對較好。該區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區域化、設施化的要求,集中連片形成蔬菜、花卉生產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蔬菜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在漢施公路兩側建設3萬畝高標準蔬菜基地,形成設施蔬菜生產區。花卉主要發展科技含量高,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價值的鮮切花、盆花、盆景等。與此同時,園區內的布局充分考慮觀光、休閑的需要,把蔬菜、花卉的生產基地布局、生產設施與園林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高效農業區 位于武漢生態農業園的西部,面積11.8平方公里(1.77萬畝)。該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優良種繁育及高效設施農業,探索優化高效種植模式,并大力建設溝、渠、路、排灌設施成網的生產基地。 (四)農莊休閑區 位于武漢生態農業園的西北部,該區以崗坡地為主,大多是荒坡、荒灘,面積11.3平方公里(1.7萬畝)。該區以“世界農莊”項目為骨干,建設生態旅游農業園和農業莊園,形成山水園林觀光休閑城區,為現代大都市提供近郊生態旅游環境,創造獨具特色,融農業科技、體育、娛樂于一體的觀光休閑場所。 (五)社區服務區 以五通口為中心,面積1.4平方公里(0.21萬畝)。該區集中建設武漢生態農業園的生活居住、商貿、旅館服務設施和文化教育及科研服務機構。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同時發展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第二產業。 (六)綠色長廊帶 在漢施公路紅線寬度(40米)兩側各50米的范圍內,建成一條長11.8公里的綠色長廊帶,總面積1.65平方公里。該區域以發展鮮食果和觀賞林為主,運用現代化栽培手段和“兩高一優”栽培模式,發展質優的國內外名特、優、新林果品種。 小 結 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方向。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第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生態農業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示范作用。 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方案一、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征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采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范區、觀光農業旅游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1.1 生態農業示范區 生態農業示范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范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采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采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采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采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采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采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范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游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后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游”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范”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游精品和主導產品。 1.2 觀光旅游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項目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游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游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游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游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二、生態園基礎設施規劃 2.1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并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干道寬約5 m,用于電車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連接到各建筑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2.2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游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2.3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筑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采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占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共青城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方案 一 項目概況 1.1開發背景 共青城素有“鄱陽湖的明珠,京龍線上的名城”之稱,集開放開發區、臺商投資區、生態示范區、“三高”農業示范區、候鳥自然保護和觀賞區及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于一體,投資環境優良,生態優勢突出,旅游資源豐富。現代經濟與科技的多元化發展,已使國力競爭滲透到各個領域。農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領域,如何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社會在進步,現代化程度在提高,人們的生活逐步富裕,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矛盾的沖突卻越來越明顯。就城市規劃和發展來說,人類的一些需求長期被忽視或遺忘,以至于現在有些想法讓人覺得似乎有些陳舊,然而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我們長期深受建筑之害,身體和精神被禁錮在自己建造的機械環境中,卻忽略了我們最本能的需求是從自然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輝煌,其實我們從內心深處是在懷念我們的綠色老家,因為我們天生喜歡吸入新鮮的空氣,腳踩親切的石板路面,沐浴林中的陽光;我們天生喜歡泥土的芳香,綠葉的清新,天空的蔚藍和寬闊。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況 共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業走廊中心,距南昌、九江均為56公里。北倚廬山、東連鄱陽湖。園區位于共青城江益鎮,鄱陽湖的西岸,地理坐標為北緯2918,東經11545,廣義上屬鄱陽湖平原。園區占地總面積503.2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為304 .6 公頃(南湖、魚塘),陸地面積198.6公頃。 1.3 基地現狀 1.3.1 自然條件 園區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根據氣象資料,當地年平均氣溫為16.9,7月份平均氣溫28.9,一月份平均氣溫4.3,無霜期為260天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為1350-171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000小時,日平均5.4小時,氣候條件優越。 1.3.2 地勢地形 園區地勢較低,地形以環湖區的低矮丘陵為主,地勢平緩,海拔不高,山丘坡度一般在25以下。 1.3.3 植物資源 除食用植物外,林木中以杉林為主,其次為松林和闊葉林。此外,還有許多野生植物,分布較廣,數量較大的是生長于鄱陽湖中的菱角和芡實以及草洲上的藜蒿、野百合。 二 規劃依據 基地現狀圖(1:10000) 公園設計規范 建設方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現場踏勘資料 三 設計理念 3.1 親和地方特色 通過融入地方歷史色彩來形成園區特色; 使用具有鄉土氣息和古老韻味的素材。 為各主要空間賦予地方性的主題; 3.2 親和自然 考慮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計劃與設計; 考慮林木參差的多層結構與自然遷移過程的栽種計劃; 考慮自然環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的設計; 四 設計基本方向 1.提高景觀質量; 2.演繹四季絢麗色彩; 3.保障景觀色彩的多樣性; 4.營建生物棲息區域; 5.營造水濱濕地; 6.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生產; 五 總體規劃布局 嚴格遵循“山有氣脈、水有源頭、路有出入、景有虛實”自然規律和藝術規律,在地形改造、水景處理、道路設計、植物造景等造園要素上下功夫。 在具體設計中,須空間開合,井然有序,自然與人相得益彰。用山體、水面、建筑、綠化等造景要素形成大小空間環境,曠奧相宜,曠能走馬,密可藏針,外動內靜,雅俗共賞。挖地堆山,創造山環水繞、曲徑通幽、林木深深、溪流淙淙的自然景觀。創造出水的靈氣,“園因水而深,水得山而媚”。巧妙體現自然中有人工、人工中具有自然的特色,使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5.1 功能結構 生態農業觀光園具有農業觀光和旅游休閑等多咱功能。以旅游休閑為主,農業觀光為輔,結合周圍旅游資源,將園區分為7個功能區塊:入口區、素質教育區、休閑娛樂區、生態農業展示區、生態濕地景觀區、水上活動區、生活管理區。 5.2 交通組織 園區內以一條5m寬的道路作為交通主線,解決人流及消防車、工具車通行需要;還設置了自行車游覽路線,道路寬1.5m,在道路設置中考慮無障礙通道,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六 分區規劃 6.1 入口區 入口區主要包括停車場、園區大門及入口廣場。入口區景觀使整個園區的門面,其景觀的好壞將影響游人對園區的印象,從而直接影響園區游人數量,所以在景觀上以重點突出,加強標志性作用。 6.2 素質教育區 素質教育區位于園區的西邊,該區主要設置自然作坊、二十四節氣廣場、飲食服務中心、昆蟲園、露營區、燒烤區等,通過這些內容來達到自然教育的目的。作坊中例如泥人坊、染布坊、紡織坊、草葉工藝作坊等,在這里人們穿上自己染色的衣服,制作自己喜歡的泥人玩偶,學習紡織技術,觀看昆草制作過程等一些民間工藝體現了參與性,也為園區經濟收入增加了一條渠道。在這一區域,游客還可以在這里露營,燒烤,可以舉辦夏令營活動等。二十四節氣廣場,讓游人對民間的各個節氣的傳說、俗語,以及各個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有所了解,地方歷史文化的注入體現了親和地方特色的設計理念。 6.3 休閑娛樂區 傳統的鄉村風情,鄉間小道,石板路,錯落分布的土房、草屋和磚房,體現休閑的鄉村景觀昔日村莊的真實體現,激發游人對綠色老家,對往事的懷念,從而提高游賞的興趣。成片的景觀花帶,表現大地主題的大地藝術景觀園,購買鮮花的古老而傳統的花街,富有鄉村氣息的鄉間集市,回味鄉間生活的度假草屋,享受森林沐浴的戶外健身場所,天然浴場,游覽棧道,浮橋,張拉膜景觀,處處體現濃濃的鄉間風情,悠閑的環境氣氛讓人陶醉其間。民谷廣場是這一景區的核心,也是園區的核心景觀,大尺度的構圖,空間曠而有序。這里可以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如村社,各種節日慶典活動等。觀賞溫室,游人可以觀賞到各個不同區域的,不現季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