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doc_第1頁
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doc_第2頁
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doc_第3頁
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doc_第4頁
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8周周考試題24公元 1 世紀初,王充在論衡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 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兩部作品都 A主張秉持實誠的作風B反對儒家思想神學化趨勢 C因切中時弊而被重視D表達了對社會穩定的期盼25南北朝時期,史籍中有關巴蜀豪族稱謂的詞匯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 等等,但隋唐以來,“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詞匯取而代之,特別是中唐以 后,這種情況變得尤為常見。這主要反映了A商品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B地方勢力割據的風險加大C賦稅制度調整加劇了土地兼并D傳統宗法血緣組織的弱化記述出處(崔彧)拜御史中丞建言,選用臺察官,若由中書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官從本臺選擇(帝)從之。新元史崔彧傳(崔彧)負才氣,剛直敢言。由刑部尚書拜御史中丞,彧言:“臺臣于國家政事得失,民生休戚,百官邪正,雖三 公將相,亦宜糾察。”(世祖)從之。蒙兀兒史記崔或傳(盧)世榮居中書未十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為相,忤旨,下彧吏按問,免官。新元史盧世榮傳或居御史臺久,以故人疾之。彧遂以病辭,成宗諭之曰:“卿之辭退,誠是已,然勉為朕少留之。”元史崔彧傳26表 1表 1 為不同史籍中與崔彧有關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崔彧為元朝初期的中樞重臣B盧世榮遭致崔彧妒忌與攻擊 C御史臺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D崔彧因秩卑權重而積極監察27表 2一受政府招民墾荒政策驅動二受地區發展不平衡規律支配,為謀生而動三不堪繁重的賦役而離鄉四商貿明清時期兩湖地區的移民運動,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規模龐大。表 2 為當時長久遷居該地區的移民原因分類表。在這四類移民中,前三類占絕大多數。據此可以推斷A戰亂與移民遷徙無關B長江流域開發重心向中上游轉移C強制性移民占比較大D政府的傳統政策制約了區域開發28輪船招商局成立之前,長江的航運業為外國公司壟斷,但這些公司卻有很大比重的華人資 本,“華洋合資,華資為主,洋商主持”,不少洋行的許多輪船實際為華商所有。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列強尚未開始對華資本輸出B中國近代造船業初步發展C新式航運需要專業化的管理D政府支持中外合資的模式291901 年,清廷宣布實行新政,要求內外臣工建言獻策。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 聯合立憲派張謇等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系統地提出了改科舉、練新軍、裁冗員、 定商律等措施,成為清末新政的藍圖。由此可見A阻撓變法的頑固派已經垮臺B地方勢力主導新政進程C革命黨起義刺激清政府變革D制度變革成為社會共識301927 年 11 月,宋慶齡、鄧演達等發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稱,“農民必能于最 近與城市之革命勢力重心聯合”,“(將來)政權主要的掌握在工農為中心的平民群眾手上, 其經濟建設必超越資本主義之毒害向社會主義前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三民主義開始與工農運動相結合B更多的革命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C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新形勢出現D部分國民黨人繼續弘揚新三民主義311955 年,毛澤東指出,農業合作社人少地少資金少,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經營,不能使用機 器,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把小社合并為大社。這種觀點 A直接導致了“大躍進”B準確指出了農業存在的一些問題C成為“大包干干”的先聲D忽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32古羅馬奉行“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的信條,無論是私訴還是公訴都不能由法官主動 發起,訴訟提起后承審員的選擇乃至傳喚被告和執行判決,都由當事人自主進行。古羅馬 司法權的被動性A使得法官在訴訟中無所作為B確保了司法權的中立性C有利于司法權與行政權分離D捍衛了羅馬的共和體制3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實行議會制,從共和國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它產生了 50 屆政 府,平均每年一屆。一戰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內閣平均壽命為 6 個月。產生這一現 象的主要原因是A內閣不能有效制衡議會B兩黨制度下競爭激烈C戰爭導致社會動蕩不安D總統擁有的權力過大年份勞 動 日 平 均 實物工資(公斤)學動日貨幣工資分類比重(%)出售農產品的貨幣 收入占農民全部 收入比重(%)谷類土豆4 盧布以下4 盧布以上不支付工資1940201284928123391942100371412435881944/6435929864534表 3一受政府招民墾荒政策驅動二受地區發展不平衡規律支配,為謀生而動三不堪繁重的賦役而離鄉四商貿 表 3 是蘇聯集體農莊農民收入統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蘇聯A農民生活質量有效改善B集體農莊中個人經濟有所發展C產業結構得到積極調整D工業快速發展依賴廉價勞動力時間中國西方古代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順目)的人,“盲其一目以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順),即“民”為奴隸,被 認為是蒙昧無知、不曾開化,沒有道德可言 的群氓。周秦以來“民”漸漸演變成了一個 與“君主、群臣百官”相對應的字。古代將 管轄一方的官員稱為放牧者,“民”就如同 牛羊是官員們的放牧對象。摘編自“人民”詞義的變遷希臘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詞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 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屬于城邦的 人”,不包括婦女、僑民及奴隸,“凡 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 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權利的主體,城邦屬于全 體公民所有。摘編自西方“公民”概 念演變的歷史考察35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美國公眾在外交事務上越來越積極,成為美國外交不可回避的“公 眾向度”。國務院一位官員不無夸張的說:“我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報紙,這份報紙 就是紐約時報,在國務院如果沒有紐約時報是寸步難行的。”材料表明 A報業巨頭干預政府的決策B政府職能受公眾制約 C大眾傳媒推動外交民主化D外交呈現多元化格局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宋代茶館即已遍布我國大江南北。據都城紀勝載,臨安的茶館三教九流匯聚, 不僅張掛名人書畫,插四時花,還有弦歌和說書,社會上各種新聞和奇談怪論在這里都能聽到。對茶館主來說,茶水費的收入有限,故他們往往兼營生意,如兼賣酒、湯、果汁等 飲食。東京夢華錄里提到“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 即散,謂之鬼市”,還有茶館“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許多茶館是家庭經營,投資少, 只需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提供沸水、茶葉、茶具和桌椅便可開張。茶博士是茶館主雇 傭的伙計,在茶館里掙錢的藝人多為流民。摘編自楊永兵試論宋代茶館的功能材料二20 世紀以來,茶館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舞臺。人們去茶館會友、交易、推銷、 賣藝、閑聊,還有人討論時事、宣傳演講、發動民眾。不少茶館特設“球房”,提倡“文明”、“健康”的娛樂,還提供電話和報紙等服務。悅來、可園等茶館不僅上演根據美國小 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的川劇黑奴義俠光復記,還多次組織慈善演出以支持賑災 等公益事業。但政府始終以維護公共秩序之名對荼館加以控制,每家茶館都有“休談國事” 的告白。國民政府時期,茶館的數量及營業時間都被限制。40 年代,一個包括茶館數量、 營業時間和顧客容量等更為激進的控制計劃被提出,但遭到包括改良人士在內的大多數人 反對,因為這極大地擾亂了民眾的公共生活。摘編自王笛二十世紀初的茶館與中國城市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茶館的特點,并說明其積極作用。(12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宋代茶館相比,20 世紀以來茶館的變化及其 原因。(13 分)42(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 2近代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西方“人民主權”理論,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人民”已經不 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詞,而是 擁有權力、發表意見、參與政務的新主體。孫中山認為“專制國以君主為主體,人民皆 其奴隸,共和國以人民為主體國中之百 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編自“人民”詞義的變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激發了歐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識的覺醒,市民逐漸 演變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 公民的選舉權、參政權也是隨著社 會的發展,逐漸擴展其范圍的。摘編自論述西方當代的選舉 制度表 2 是中西方關于“人民”含義的詮釋。將表 2 中“人民”含義的詮釋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提取其中有關“人民”含義詮釋的不同點(任意一點即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 述說明。45歷史一選修 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1937 年的大豐收使美國的經濟形勢變得嚴峻,羅斯福指出農業立法的主導思想,是 戰勝天氣變化對農產品產量造成的波動,“保證消費者有充足的食物和纖維,停止浪費土地,減少巨大的剩余和災難性短缺的缺口”。國會則明確農業政策的目標,是幫助農業生 產者取得公平的價格和收入。1938 年 2 月,羅斯福簽署新農業調整法。該法將農產品 分為基本農產品和非基本農產品,對前者實行強制性管控措施。農業部根據市場需求制定 生產和銷售配額,配額由農場主表決通過后強制執行。執行控制計劃的農場主,可以獲得 政府提供的預付土壤保護補貼,還能以農產品作為抵押獲取貸款。農場主可根據來年的市 場價格,決定歸還現金還是置留抵押的農產品。政府則出責建立存儲倉庫,多余糧食通過 銷售體系解決部分存貨,或發放給無力購買的急需者。這種以常平倉制度(中國古代政府調控糧價的重要舉措)為核心的農業法律制度,有力保證美國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繁榮。摘編自李超民(1938 年農業調整法)與常平倉:美國當代農業繁榮的保障(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制定1938 年農業調整法的目的。(7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1938 年農業調整法的特點。(8 分)歷史選修 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 分)材料 李準,清末任廣東水師提督。光緒末,李準巡視南海,發現日本侵占東沙島,李準 據理力爭,迫使日本將該島交還中國。有鑒于“中國向不以領海為重,故于海面之島嶼,數千年來并無海圖、任外人之侵占而不知也”,宣統元年,李準率艦再度查勘南海,探明 島嶼 15 座,“勒石命名,掛黃龍之國旗焉。此地從此即為中國之領土矣”。他還對西沙、 東沙、南沙群島進行測量考察,且“繪之成圖,呈于海陸軍部及軍機處存案”。在這份海 圖基礎上,1912 年出版的中華民國邊界海岸及面積區劃圖中已繪出了較準確的南海疆 界線。回粵后,李準編著了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并奏請朝廷開發西沙、南沙。宣 統三年,清廷把西沙、南沙群島劃歸崖縣管轄。身為清廷要員,李準鎮壓了黃花崗起義等 多次革命黨起義,故深為革命黨人所恨,屢遭刺殺。辛亥革命后,李準宣布反正,使廣東 得以兵不血刃而宣告獨立。20 世紀 30 年代初,日本、法國侵占南海多座島嶼,已賦閑在家的李準在報上發表當年視察南海島嶼的相關文獻,力證主權。新中國成立后,外交部也 曾引用其著作,重中我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至今西沙群島仍有一個小島以李準的名字命 名。摘編自陳天錫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準一生主要活動的時代背景。(7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李準進行簡要評價。(8 分)歷史答案題號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ADABCDDBCABC41(25分)(1)特點:分布廣泛:功能多樣化(集服務。娛樂、交易、交友等于一體)社會化:小本經營,以家庭經營為主;經營方式靈活,不受時間限制。(6分,任答3點即可)積極作用:茶館作為多功能的場所,促進了宋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 推動了宋代市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和譜了社會關系(緩和了社會矛盾或 吸納了一定的社會閑散人員),(6分)(2)變化:茶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豐富;更多卷入社會公共和政治事務,甚至成為政治力 量角逐的場所:受政府管控加強。(6分)原因: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方文明的影響;政府加強社會治理以鞏固統治;辛革命等社會民主政治運動的推動和民權意識的提高。(7分)42(12分)示例一:不同:中國古代:官民相對,等級森嚴;(2分) 近代中國:主張人民是國家的主體、百官是人民公仆。(2分)說明: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發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儒家倫理綱常的影響; 近代中國:西方工業文明沖擊(向西方學習的不斷深入);先進國人傳播啟蒙思想;社會巨變(社會轉型)。(8分)示例二:不同:中國古代:官民相對,等級森嚴;(2分) 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體。(2分)說明:中國:大河文明,農耕經濟發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儒家倫理綱常的影響;雅典:海洋文明,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發達;民主政治的確立;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8分)示例三:不同: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體,不包括婦女、僑民及奴隸;(2分)近代西方:公民主體和權利不斷擴展。(2分)說明:古代雅典: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生產力發展以及人們的認識有限; 近現代西方:社會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推動了思想的解放;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8分)45(1)目的:緩解農業危機;化解自然因素(天氣、土壤)對農業的消極影響,保障農業生 產穩定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