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藏象與經絡ppt課件.ppt_第1頁
中醫藏象與經絡ppt課件.ppt_第2頁
中醫藏象與經絡ppt課件.ppt_第3頁
中醫藏象與經絡ppt課件.ppt_第4頁
中醫藏象與經絡ppt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藏象節目錄,中醫基礎理論 藏象,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一節 藏象概說,第二節 五 臟,第三節 六 腑,第四節 奇恒之腑,第五節 臟腑關系,2005.10.2,2,概說目錄,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提要,一、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學說形成的相關因素,三、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四、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五、內臟的分類及特點,3,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概念一,一、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藏:,隱藏;,(一)藏象,內臟。,征象,形象。,象:,(二)藏象學說,以“象”觀“藏(臟)”的學說。,“司外以揣內”,“有諸內,必形諸外”,“藏居于內,形見于外”,4,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概念一,研究本質 透過現象,諸內 諸外,本質 現象,揣內 司外,藏 象,內臟正常活動 生理現象,內臟異常活動 病理現象,研究內臟 觀察生理病理現象,5,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形成二,(一)古代解剖學的啟發; (二)“象”的長期觀察; (三)長期的臨證驗證; (四)古代哲學的滲透。,二、藏象學說形成的相關因素:,理論,實踐,6,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特點三,三、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一)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導,以經絡為紐帶,以氣血津液為媒介,以五行學說為間架結構的一個整體。,人體由五大系統所構成,有主次、層次之分,五臟為中心,心為主宰。(有形),(二)將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及情感活動分歸五臟而總統于心。,人體的神與志分屬五臟總統于心。 (無形),7,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治國如治身,治身如國。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治國(良相) 治身(良醫),六 腑,五 臟,奇 腑,形 官,體 竅,有層次 有主次,人體靜態結構模式示意圖,(五神),心,(五志),氣血津液 經 絡,8,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內容四,(一)臟腑的解剖、生理、病理。 (二)臟腑與外周形體官竅的關系。 (三)臟腑與氣血津液的關系。 (四)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四、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9,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分類五,(一)分類: 1、內經以前的分類: “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為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五、內臟的分類及特點:,比較混亂,不統一,10,概說目錄,內臟,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x,第一節 藏象概說 分類五,2、內經中的分類: 1)按結構分: 結構內實 臟(五臟) 內臟 結構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貯藏精氣 藏(五臟、奇腑) 傳化水谷 瀉(六腑) 3)按1)+2)分: 五臟、六腑、奇腑,11,分類 生成 屬性 結 構 功 能 臨 床 五臟 地氣 陰 內實 藏而不瀉 精氣易損 滿而不實 多虛多補 六腑 天氣 陽 中空 瀉而不藏 水谷易停 實而不滿 多實多瀉 奇腑 地氣 陰 同六 同五臟 同五臟 腑,(二)特點:屬性、生成、結構、功能、臨床。(見圖),12,五臟目錄,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楊喜平制作,第二節 五 臟 提要,一、概念,二、屬性,三、功能結構,四、功能系統,五、五臟之間的聯系,六、五臟與自然界的關系,七、五臟維持平衡的機制,八、五臟各自的特點,13,第 二 節 五 臟 一、概念:五神臟 二、屬性: (一)陰陽 : 陰 陽 1、 五臟 六腑 2、 一臟 一腑 層次: 里 表 結構:內實 中空 功能: 藏 瀉,概念屬性,14,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陽,陽,至陰,陰,陰,(二)五行,15,(三)結合胸腹腔的位置,胸腔,腹腔,陽位,陰位,膈,肺,心,(金-陰),(火-陽),脾,肝,腎,(土-陰),(木-陽),(水-陰),陽中之陰,陽中之陽,陰中之至陰,陰中之陽,陰中之陰,16,三、功能結構: 陽 消長平衡 陰 臟 臟氣-臟血-臟陰-臟陽 心 心氣 心血 心陰 心陽 肺 肺氣 肺血 肺陰 肺陽 脾 脾氣 脾血 脾陰 脾陽 肝 肝氣 肝血 肝陰 肝陽 腎 腎氣 腎精 腎陰 腎陽,功能結構,17,四、功能系統: 臟腑體華竅液神志 釋義: 臟:五臟即心、肺、脾、肝、腎。 腑: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體:五體即皮、肉、筋、骨、脈。 華:五華即毛、發、面、唇、爪甲。 竅: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淚、涕、唾、涎。 神:五神即神、魂、魄、意、志。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驚、憂),功能系統,18,心小腸脈面舌汗神喜 肺大腸皮毛鼻涕魄悲憂 脾胃肉唇口涎意思 肝膽筋爪甲目淚魂怒 腎膀胱骨發耳唾志驚恐,藏,象,心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肝系統:,腎系統:,19,五、五臟之間的聯系: (一)經絡 (二)氣血津液 (三)陰陽五行 六、五臟與自然界的關系: (一)生理 (二)病理,七、五臟維持平衡的機制: (一)五臟內部 (二)五臟之間,參見五行歸類表(下頁),八、五臟各自的特點:,聯系與自然關系平衡機理,20,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表,與自然關系五行歸類表,21,心,22,圖,23,(一) 心,1、位置及聯系:,居胸中,位膈上,屬上焦,外護心包,上罩兩肺,下鄰胃腑,聯通血脈, 經脈:上聯目系,下絡小腸,貫走于肺。 經別:上走喉嚨,淺出面部。 別絡:上系舌本,聯屬目系。 其他:腎經上絡心,脾經注心中,膽經至肝貫心。,位置及聯系,24,2、屬 性:,1)陰陽:,2)五行:,3)位置:,心(陰)-小腸(陽),心-火-陽,心-陽中之陽,3、功能結構:,心氣-心血-心陰-心陽,4、功能系統:,心-小腸-脈-面-舌-汗-神-喜,5、特 點:,1)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2)喜清靜而惡躁動,惡熱惡火。,屬性結構系統特點,25,6、生理功能:,1)主血:,心臟主管人體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生血和主行血兩大方面。,“諸血者,皆屬于心” 素問,(1) 主生血,心臟主管將營氣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變化為紅色的血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身生,莫貴于此。”,生理功能,26,“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 清 唐容川血證論,水 谷,水谷 清氣,水之 清氣,谷之 清氣,津液,營氣,肺,心,血液,胃,脾,(血液生成示意圖),食氣入胃,27,心臟主管推動運行全身的血液。 (心氣是血液運行的主要動力。) 血液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條件: 心氣充沛-心臟提供充足的推動力。 脈道通利- 脈道通暢與完整。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心臟主管全身的血脈。包括心主合血和心 氣資生脈氣兩大方面。 心臟與全身的血脈相互吻合連通。 心氣能夠資助產生脈氣。(脈氣來 源于心氣) 心氣旺盛-脈氣旺盛 心氣不足-脈氣不足 心氣旺盛-心動(脈動)正常,2)主脈:,(2)主行血,(1)心合脈,(2)心氣資生脈氣,主脈,28,心臟主管精神、意識、思維和情感活動。 心臟主管神、魂、魄、意、 志。 (心神統管魂、魄、意、 志。 ) 心臟主管喜、怒、憂、思、悲、恐、驚。 心火為生命之火,主管溫煦全身和溫暖腎水 心火主管溫暖腎水防止腎水過寒,維持 水火既濟(水火平衡)。(命門學說興起以后,原本強調心火為生命之火,后來轉移到腎臟之中,腎臟便稱做水火之臟),3)主神志,(1)主神,(2)主志,4)主溫煦,(1)溫煦全身,(2)溫暖腎水,心火主管溫煦全身維持正常恒定體溫。,主神志,29,1)體:,2)華:,5)神:,4)液:,3)竅:,6)志:,7、外合外候:,8、心之象:,心在志為喜,喜為心之志。 心喜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傷心”,心在體合脈,脈為心之體。 心脈 脈象-心臟(主血脈,主神志,主溫煦),心其華在面,面為心之華。 心面 面色、表情-心臟(主血脈、神志、溫煦),竅: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竅。心舌,舌質色澤、味覺、語言表達-心臟(同上),心在液為汗,汗為心之液。 心汗,心在神合神,神為心之神。 心神,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外合外候,30,肺,31,圖,32,(二) 肺,1.位置及聯系:,肺居胸中,左右各一,罩蓋心臟,其位最高,隸屬上焦,上聯喉嚨,貫通鼻竅,肺朝百脈,外合皮毛。 經絡:始于中焦,下絡大腸,循胃口,達咽喉。 其他:余經皆過胸,百脈俱朝心。,2.屬 性,1)陰陽:肺-大腸 2)五行:肺-金-陰 3)位置:肺-陽中之陰,3.功能結構,肺氣-肺血-肺陰-肺陽,4.功能系統,肺-大腸-皮-毛-鼻-涕-魄-悲憂,5.特 點,1)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氣之本,水之上源。 2)喜潤惡燥,為嬌臟,貯痰之器。,12345,33,6.生理功能,1)主氣:,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1) 肺主呼吸之氣:,肺臟主管呼出體內濁氣,吸入自然之清氣,完成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肺主宗氣的生成影響著一身之氣的生成。,自然清氣 水谷清氣,肺臟,宗氣,元氣,臟腑之氣 經絡之氣,營氣 衛氣,肺氣的運動推動并調節著一身之氣的運行。,肺氣運動,快 慢,全身氣運動,快 慢,(有節律),(有節律),生理功能,34,2)主宣降 :,肺臟主管宣發與肅降。,(1)肺臟主管宣發:,肺臟主管通過肺氣的向上向外運動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理過程。,肺氣宣發,肺氣向上向外運動,將體內的濁氣排出,完成呼氣運動。,宣發水谷精氣至頭面(上)肌膚(外),將衛氣輸送分布至體表。,(2)肺臟主管肅降:,肺臟主管通過肺氣的向下向內運動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理過程。,肺氣肅降,肺氣向下向內運動,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完成吸氣運動。,將水谷精氣向下向內輸送分布。,清潔呼吸道。,宣降,35,3)主通調 水道(行水):,肺臟主管疏通水液運行通道,調節水液代謝,維持體內的水液平衡。(水之上源),肺氣運行正常水道通暢水液代謝正常,水液攝入量,平衡,水液排出量,汗液,尿液,呼氣水分,肺控制,肺臟的功能失調即可以引起水液代謝失常而產生痰飲水濕。 臨床上宣肺可以利水或消除水腫。,4)主治節:,肺臟主管輔助肺臟治理調節全身,使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有節律性。,(1)肺主氣,肺氣運行有規律,呼吸運動有規律。 (2)肺主氣,肺氣運行有規律,全身氣運動有規律。 (3)肺主氣,肺氣運行有規律,肺動脈動有規律。 (4)肺主氣,肺氣運行有規律,水液代謝有規律。,通調治節,36,1)體:,2)華:,5)神:,4)液:,3)竅:,6)志:,7、外合外候:,8、肺之象:,肺在體合皮,皮為肺之體。 肺皮,肺其華在毛,毛為肺之華。 肺毛 觀皮毛的顏色、潤澤、屏障-了解肺臟,肺開竅于鼻,鼻為肺之苗竅。肺鼻 觀鼻竅之通暢、嗅覺、呼吸-了解肺臟,肺在液為涕,涕為肺之液。 肺涕 觀涕液之質、量、顏色-了解肺臟,肺在神為魄,魄為肺之神。 肺魄 “魄盛,則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肺志為悲憂,悲憂為肺之志。肺悲,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外合外候,37,脾臟,38,圖,39,(三) 脾,居膈下,屬中焦,鄰胃腑,居胃之左上,與胃以膜相聯,開竅于口,外合肌肉四肢。,1、位置及聯系:,經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注心中,經別:上結咽,貫舌中。,別絡: 行腹腔,連胃腸。,2、屬 性:,1)陰陽:,脾(陰)-胃(陽),2)五行:,脾-土-至陰,3)位置:,脾-陰中之至陰,3、功能結構:,脾氣-脾血-脾陰-脾陽,4、功能系統:,脾-胃-肉-唇-口-涎-意-思,1234,40,5、特 點:,1)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氣)以升為健。,水谷,水谷之清氣,辛,甘,酸,苦,咸,肺大腸系統,肝 膽 系 統,脾 胃 系 統,心小腸系統,腎膀胱系統,2)喜燥惡濕,為生痰之源。”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特點,41,6、生理功能:,1)主運化:,運:運輸、轉運、運送;化:轉化、變化、化生。,素問: “脾主為胃行其精氣(津液)者也。”,脾臟主管(為胃)運輸轉運水谷精氣并化生氣血津液。,水谷,胃,水谷清氣,水谷濁氣,尿液,糞便,水之清氣,谷之清氣,津液,血液,營氣,衛氣,宗氣,元氣,氣,脾臟主管運化水液(濕)即脾臟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臟腑之氣 經絡之氣,生理功能運化?,42,2)主升清:,脾臟主管通過脾氣的運動將水谷精氣向上輸送分布。,升:上升、向上輸送;清:水谷精氣,一將水谷精氣上輸至頭面以滋養清竅;(清竅失養) 二將水谷精氣上輸至心肺以化生氣血;(氣血不足 三升提腹腔內臟,維持恒定位置。(內臟下垂),3)主統血:,統:統制、統攝、固攝、控制。,脾臟主管統攝控制血液,保證血液行于血脈之中,防止其逸出脈外。,(即防止出血作用。脾虛可致出血即脾不統血或不裹血),血脈 血液,有形控制 (裹血),無形控制,升清統血,43,7、外合外候:,1)體:,脾在體合肉,肉為脾之體。 脾-肉 肉(肌肉、脂肪形體盛衰)-脾之功能,2)華:,脾其華在唇,唇為脾之華。 脾-唇 唇之顏色、潤澤-脾之功能、氣血津液多少,5)神:,4)液:,3)竅:,6)志:,8、脾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脾開竅于口,口為脾之竅。 脾-口 口之品味、氣味-脾之功能,脾在液為涎,涎為脾之液。 脾-涎 涎液之多少、能否產生-脾之功能,脾在神為意,意為脾之神。 脾-意,脾在志為思,思為脾之志。 脾-思 “心有所憶謂之意,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外合外候,44,肝,45,46,(四) 肝,1、位置及聯系:,2、屬 性:,居膈下,位右脅內,上附膽,鄰脾胃,屬中焦,外合筋,開竅于目。 經脈:過陰器,抵小腹,上挾胃,絡膽布脅肋, 循喉嚨,入鼻咽腔,連目系,至巔頂,注肺臟。,肝(陰)-膽(陽),1)陰陽:,3)位置:,2)五行:,肝-木-陽,別絡:過陰器。 經筋:結陰器,聯絡各經筋。 其它:腎經上貫肝。,肝-陰中之陽,12,47,3、功能結構:,4、功能系統:,肝氣-肝血-肝陰-肝陽,肝-膽-筋-爪甲-目-淚-魂-怒,5、特 點:,1)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罷極之本,主升主動,為剛臟,體陰用陽 。 2)喜條達而惡抑郁。,6、生理功能:,1)主藏血:,肝臟主管收藏貯存一定量的血液。,其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1)制約肝臟陽氣,防止疏泄升發過度。,3456藏血,48,(2)調節外周血量分配。,肝藏血 外周形體(血液),靜態變動態釋放,動態變靜態回收,(3)防止出血:出血時以備用;止血作用。,肝不藏血則容易引起出血。,(4)形成月經:月經的血量多少與肝藏血量有關。,肝藏血量減少則月經經量減少,甚至閉經。,(5)化生腎精:肝貯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轉化成為腎精收藏貯存于腎臟之中。,49,2)主疏泄:,疏:疏通、疏散;泄:宣泄、發散。,肝臟主管疏通體內運行通道,疏散體內壅郁阻滯,保證運行機制的正常。,體內運行通道,水液運行通道,血液運行通道,水谷運行通道,呼吸運行通道,水道,脈道,谷道,息道,如何保持通暢,肝主疏泄 (正常),肝氣,升,出,出 入,升 降,調暢全身氣機,氣機調暢,疏泄,50,肝主疏泄 (異常),疏泄太過,疏泄不及,肝氣上逆,肝氣郁滯,暴怒大怒,郁怒抑郁,(1)疏泄調暢心氣(脈氣),維持血液正常的運行。,肝氣上逆,心氣上逆,血隨氣逆,血苑于上,血行異常,肝氣郁滯,心氣郁滯,血隨氣滯,血液瘀阻,(2)疏泄調暢肺氣(宗氣),保證正常呼吸運動,肝氣上逆,肝氣郁滯,肺氣上逆,肺氣郁滯,氣急氣促(呼吸急促),胸憋胸悶,呼吸不暢 善太息,呼吸異常,51,(3)疏泄調暢脾氣(胃氣),保證水谷正常消化吸收。,肝氣上逆,肝氣郁滯,脾胃氣逆,脾胃氣滯,惡心嘔吐,呃逆噯氣,脘腹脹滿,飲食不化,消化吸收異常,(4)疏泄調暢膽氣,保證膽汁正常分泌與排泄。,肝氣上逆,肝氣郁滯,膽氣上逆,膽氣郁滯,口苦咽干,嘔吐膽汁,脅肋脹滿,皮膚鞏膜黃染,膽汁排泄異常,(5)疏泄調暢腎氣,保證精血及二便的正常排泄。,(6)疏泄調暢三焦之氣,保證水液正常輸布與排泄。,(7)疏泄調暢五臟之氣,維持正常的情志活動。,(8)疏泄調暢經絡之氣,保證經絡中的氣血正常循行。,總之,肝的疏泄保證了各種氣的暢通運行,影響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52,7、外合外候:,1)體:,2)華:,5)神:,4)液:,3)竅:,6)志:,8、肝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肝在體合筋,筋為肝之體。 肝筋,肝其華在爪,爪為肝之華。 肝爪,肝開竅于目,目為肝之苗竅。肝目,肝在液為淚,淚為肝之液。 肝淚,肝在神為魂,魂為肝之神。 肝魂,肝在志為怒,怒為肝之志。 肝怒,53,腎,54,55,(五) 腎,1、位置及聯系:,2、屬 性:,居腰部,左右各一,附脊兩側(左腎右命門,內外腎)隸屬下焦,外合骨,開竅于耳及二陰。,經脈:貫脊柱,絡膀胱,入肝肺,循喉嚨,挾舌本,絡心,注心包。,經別:屬帶脈,系舌根,出項部。,別絡:行至心包,貫通腰脊。,經筋 :結足跟,結陰部,結枕骨。,1)陰陽:,3)位置:,2)五行:,腎(陰)-膀胱(陽),腎-水-陰,腎-陰中之陰,12,56,3、功能結構:,4、功能系統:,5、特 點:,6、生理功能:,腎氣-腎精-腎陰-腎陽,腎膀胱骨發耳唾志驚恐,1)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先天之本,封藏之本,臟腑陰陽之本。,2)喜藏惡泄,喜溫惡寒,1)主封藏,藏:收藏,潛藏,貯藏。,封:封閉,封鎖,固攝,控制;,即腎臟主管封閉固攝二陰并收藏潛藏精氣。,(1)腎臟主管封閉固攝二陰,封藏,57,腎,二陰,前陰,后陰,封閉固攝前陰控制尿液的排泄,封閉固攝前陰控制精液的排泄,封閉固攝前陰控制月經的來潮,封閉固攝前陰控制糞便的排泄,(2)腎臟主管收藏潛藏精氣(藏精),精(氣)的基本概念:,精是氣中的精華精粹部分,精(氣)的分類:,來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功能,生命之精,生殖之精,精(氣)的功能:,轉化化生元氣,激發并推動生命的運動。,58,(腎)精,元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經絡之氣,宗氣 營氣 衛氣,激發推動 生命運動,轉化化生天癸,促進生長發育并維持生殖機能。,天癸:,天:,天然的,自然的;,癸:,癸水,與腎臟有關的一種液體;,即指當腎中精氣充盈增長到一定年齡時,人體內自然產生的一種能夠促進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的物質。,天癸至,天癸竭,女性,男性,女性,男性,二七,二八,七七,七八,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月事停止,形壞而無子,精少,基本無子,天癸,59,0 7 14 21 28 35 42 49,0 8 16 24 32 40 48 56,腎中精氣,腎中精氣,男性,女性,年齡,年齡,60,轉化化生髓,維持腦、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腎精,髓,腦髓,脊髓,骨髓,維持腦的生理功能。,維持脊柱的生理功能。,維持骨骼的生理功能,轉化化生諸氣,維持正氣的抗邪功能和康復功能。,腎精,元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宗氣 營氣 衛氣,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轉化化生血液,補充血液的損耗。,腎精,血液(肝臟),61,腎臟主管通過腎臟陽氣的蒸化氣化作 用,調節人體水液的代謝,維持水液的平衡。,2)主津液,素問逆調論“腎者水臟,主津液。”,水液,水液的代謝正常,水液的平衡,腎陽氣化,腎陽,肺臟陽氣,心臟陽氣,脾臟陽氣,氣化津液,呼氣,汗液,尿液,(陽氣之本),腎陽,腎陰,促進加速水液氣化,抑制減緩水液氣化,水液代謝加快,水液代謝減慢,水液平衡,主水,62,2)主納氣,納:吸納,攝納,納入;氣:自然之清氣。,即腎臟主管將肺臟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氣吸納下達于腎中(小腹腔的中央,丹田),以維持吸氣的深度,保證正常的呼吸頻率。(腎的納氣說明腎臟參與了呼吸運動。腎氣虛則呼多吸少或呼吸淺表而喘。),自然之清氣,宗氣,元氣,鼻竅,肺臟,腎臟,吸氣,納氣,吸 氣 總 深 度,胸式吸氣,腹式吸氣,吸氣全過程,主納氣,63,7、外合外候:,1)體:,2)華:,5)神:,4)液:,3)竅:,6)志:,8、腎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腎在體合骨,筋為腎之骨。 腎骨,腎其華在發,發為腎之華。 腎發,腎開竅于耳,耳為腎之竅。 腎耳,腎在液為唾,唾為腎之液。 腎唾,腎在神為志,志為腎之神。 腎志,腎在志為恐,恐為腎之志。 腎恐,64,六腑目錄,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楊喜平制作,第三節 六 腑 提要,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學院中醫基礎教研室,一、概 念,二、屬 性,三、結構特點,四、功能特點,五、與五臟關系,六、各自特點,65,第 三 節 六 腑,一、概 念:,“六化腑”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傳化物而不藏。”),二、屬 性:,1、陰陽:,2、五行:,參見五臟的內容,三、結構特點:,1、結構中空,器,(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素問六節藏象論),2、彼此相互連通,傳化通道,3、七沖門,七道門戶或關隘、關口。,概念屬性特點,66,1)飛門(扉門),上下口唇,2)戶門,上下牙齒,3)吸門,咽之上口 又稱會厭,4)賁門,咽之下口 胃之上口,5)幽門,胃之下口 小腸上口,6)闌門,小腸下口 大腸上口,7)粕門,大腸下口,下極,魄門,肛門,作用?,七沖門保證了水谷的正常傳輸消化,維持了六腑的瀉的生理功能。,七沖門,67,四、功能特點:,1、受盛傳化水谷,瀉,瀉而不藏,實而不滿,2、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通,降,通暢,下降,3、通降有度,度,通與降不可太過與不及,五、六腑與五臟的相互關系:,1、陰陽關系:,2、表里關系:,3、絡屬關系:,68,六、六腑的各自特點:,(一)膽,1、位置及聯系:,膽居膈下,附肝之短葉間,屬 中焦,為中空囊性器官,內藏精汁(清汁,膽汁),既屬于六腑,又屬于奇恒之腑。 膽的經絡與肝臟的經絡相互絡屬。,2、屬性與特點:,(1)陰陽,(2)五行,1)屬性:,2)特點:,(1)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 既屬于六腑,又屬于奇恒之腑。,(2)喜條達而惡抑郁。,膽,69,3、生理功能:,1)主貯藏并排泄膽汁:,膽汁的產生:,肝之余精氣,膽,膽汁,泄于,貯藏,膽汁的產生及排泄:,膽汁,小腸,膽氣運動,泄于,肝的疏瀉,胃的降濁,2)主決斷:,對肝所產生的謀慮進行選擇判斷。,膽氣虛則決斷功能減退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3)主勇怯:膽主管人之勇敢與怯懦。,4)主仲裁調節十一臟(腑):,“凡十一臟(腑)皆取決于膽。”,4、膽之象:,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70,(二)胃,1、位置及聯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連小腸;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 。胃分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合稱脘。,2、屬性與特點:,1)屬性:,(1)陰陽:,(2)五行:,2)特點:,(1)倉廩之官,太倉水谷海,水谷氣血之海,六腑中心(胃氣降則六腑氣降)。五臟之本。以降為和。,(2)喜濕惡燥,胃,71,3、生理功能:,1)主受納腐熟水谷:,胃主管接受容納水谷并腐爛漚熟水谷使其變化成水谷食糜。(物理、化學),2)主游溢精氣:,胃主管將水谷中的清氣和濁氣不斷的游離分離出來。(水谷在胃中進行第一次的清氣和濁氣的離),3)主降濁:,胃主管將水谷濁氣下輸至小腸以及大腸直至體外。,水谷,水谷濁氣,水谷食糜,小腸 大腸,胃受納腐熟,胃主游溢精氣,胃主降濁,水谷清氣,體外,72,(三)小腸,1、位置及聯系:,居腹中,為管狀中空器官,上連胃, 下通大腸,上為幽門,下為闌門 。 小腸的經脈與心臟的經脈相互絡屬。,2、屬性與特點:,1)屬性:,2)特點:,(1)陰陽:,(2)五行:,受盛之官,化物出焉。,3、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小腸主管接受盛放由胃傳輸下來的水谷濁氣并對其做進一步的消化與吸收。,小腸,73,2)主泌別清濁:,小腸主管將水谷濁氣進行再次的清濁分離。包括上半段和下半段各進行一次。,水谷濁氣,(胃降濁),受盛化物,小腸上半 段,泌別清濁,上半段,濁中之清,濁中之濁,小腸下半 段,泌別清濁,下半段,水之濁氣,谷之濁氣,前 陰,后 陰,尿液,糞便,闌門,1、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失調則水之濁氣與谷之濁氣相混而下:小便渾濁或水樣便(腹瀉)。 2、利小便以實大便。,74,(四)大腸,1、位置及聯系:,居腹腔,為管狀中空器官,上連小腸,下通體外,上口為闌門,下口為粕門。 大腸的經脈與肺臟的經脈相互絡屬。,2、屬性與特點:,1)屬性:,2)特點:,(1)陰陽:,(2)五行:,傳導之官,變化出焉。,3、生理功能:,1)主津 2)主排糟粕,食物殘渣,大腸,調節水分并降濁,糞便,肺主肅降,胃主降濁,肝主疏泄,腎主封藏,后陰,大腸,75,(五)膀胱,1、位置及聯系:,居小腹中央,為中空囊性器官,下通前陰。,經脈:膀胱的經脈與腎臟的經脈相互絡屬。,2、屬性與特點:,1)屬性:,(1)陰陽:,(2)五行:,2)特點:,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3、生理功能:,貯存并排泄尿液。,津液,膀胱,前陰,尿液,肺脾腎肝,三焦 小腸,氣化,肺氣宣發,腎主氣化,腎主封藏,閉,開,促進,抑制,膀胱,76,(六)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合稱為三焦。,2、形態結構:,1)一腔之大腑,孤腑。,2)有名而無形。,3)分段分部。,4)特定臟腑。,3、共同的生理功能:,1、概念:,1)通行諸氣,為氣運行的通道,氣化的場所,諸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氣化:氣的運動與變化。,難經“三焦主通行三氣。”“原氣之別使。”,2)通行水液,為水液運行的通道,氣化的場所。,內經“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77,4、各自的特點:,1)上焦:,(1)部位劃分:,膈以上(含頭面上肢);胸腔;肺臟,(2)包括的臟腑:,心、肺,(3)生理特點:,上焦如霧,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4)治療上焦疾病的基本原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文字分析:,羽:羽毛;輕:輕、浮;舉:向上,治療原則:,宣法-宣散;升散;疏散;升舉,選擇藥物:,質地輕的;具有升浮性的;辛味的,上,78,(1)部位劃分:,(2)包括的臟腑:,(3)生理特點:,膈以下臍以上;腹腔;胃,脾、胃、肝、膽,“中焦如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身生,莫貴于此。”,(4)治療中焦疾病的基本原則:,“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文字分析:,衡:秤桿;平:平的;安:平安。,治療原則:,和法-調和,調理,選擇藥物:,平性藥物(升降浮沉不明顯,寒熱不明顯),甘味藥,2)中焦:,中,79,3)下焦:,(1)部位劃分:,(2)包括的臟腑:,(3)生理特點:,(4)治療上焦疾病的基本原則:,臍以下;盆腔;膀胱(腎),膀胱、腎、大小腸女子胞,“下焦如瀆”,“下焦如瀆”- 瀆:水渠;液體的向下流動運動。,文字分析:,“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權:秤砣;重:重的;沉:向下,治療原則:,下法、沉降法-瀉下,利下,滲泄。,選擇藥物:,質地重的;具有沉降特性的;咸味的。,下,80,奇腑目錄,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四節 奇恒之腑 提要,一、概 念,二、屬 性,三、特 點,四、與五臟關系,五、各自特點,81,第 四 節 奇恒之腑,一、概念:,奇:異也;恒:常也。不同于六腑的六個器官的總稱,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二、屬性:,1、陰陽:,奇恒之腑(陰)-六腑(陽),2、五行:,(腦、髓、)骨- (腎)水,脈- (心)火,膽- (肝)木,女子胞- (心肺脾肝),三、特點:,結構中空似六腑,功能藏精似五臟,四、與五臟關系:,腦、髓、骨- 腎,脈- 心,膽- 肝,女子胞- 心肺脾肝,82,五、各自的特點:,(一)腦,腦居顱中,髓匯而成,上聯目系,下通脊髓,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與脈并為系而聯屬于腦。督脈入絡腦,膀胱經入絡腦。,1、位置及聯系:,2、生理功能:,1)主精明,2)主精力,3)主元神,4)主諸竅,與視力有關,與體力腦力有關,為元神之府,與視、聽、嗅,語言有關,腦,83,(二)女子胞,1、位置及聯系:,居小腹中央,位膀胱之后,下通前陰,督脈、任脈、沖脈均起于胞中,肝臟的經脈抵小腹過胞宮。,2、生理功能:,1)主月經 2)主孕胎,天癸 氣 血 陰 陽,腎精,沖脈肝臟,督脈,任脈,心行血 脾統血 肝藏血,女子胞,女子胞,84,臟腑關系,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五節 臟腑關系 提要,臟腑關系,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二、臟與腑的關系,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85,第 四 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一)心與肺 心 血 宗氣 肺 氣,氣行則血行血至則氣至,1、氣血關系 2、呼吸與血行,86,(二)心與脾 心 血 脾 (三)心與肝 心主血主持血液運行 肝藏血儲藏調節血量 心肝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動 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運行,主血 生血,生血 統血,血液,神志,87,(四)心與腎,88,(五)肺與脾 脾為生氣之源上輸谷氣 肺為主氣之樞吸入清氣 肺脾 脾主運化水濕轉輸水精 肺主通調水道敷布水精 (六)肺與肝 肝主升發 肺主肅降 肺肝 肝藏血調節全身血液 肺主氣調節全身之氣,在肺相合,化生宗氣,氣,相互協作,調節水液,水,全身氣機升降的道路,氣機升降,氣血運行,調節氣血運行,89,(七)肺與腎,90,(八)肝與脾 肝疏泄膽汁,促進消化 脾運化水谷,散精于肝 肝肝藏血貯存血液,調節血量 脾統血統攝血液,血循脈內 (九)肝與腎 肝屬木,為子 腎屬水,為母 肝藏血陰(血)賴腎精滋養 肝腎 腎藏精腎精賴肝血補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腎 肝主疏泄開制約腎之閉藏 腎主閉藏合制約肝之疏泄,疏泄與運化,消化,藏血與統血,血液,肝脾,母子關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約,藏泄互用,91,(十)脾與腎 腎先天生后天 先天后天 相互滋生 脾后天養先天 脾脾主運化水濕脾氣健運, 土能制水 腎腎為主水之臟腎陽氣化, 開合有度,脾腎,水液代謝,92,二、臟與腑的關系 (一)心與小腸 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腸,小腸化物 心小腸 小腸小腸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為血 (二)肺與大腸 肺肺主肅降 呼吸正常 肺大腸 氣機調暢 大腸大腸傳導 傳導排便正常,93,(三)脾與胃 脾主運化為胃納提供能源 胃主受納為脾運奠定基礎 脾胃 脾主升清轉輸精氣,上輸心肺 胃主降濁濁陰下降,虛實更替 脾性惡濕脾喜燥則陽健而能運 胃性惡燥胃喜潤則陰足而能納,納運相得,升降相因,燥濕相濟,94,(四)肝與膽 肝主疏泄,分泌膽汁 膽附于肝,儲膽汁 肝膽 肝主謀慮 膽主決斷 (五)腎與膀胱 腎腎為水臟氣化津液,下輸膀胱 腎膀胱 開合有度 膀胱膀胱為水腑儲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膽汁,幫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膽相濟,勇敢乃成,95,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96,97,中醫基礎理論,第四章 經 絡,第一節 概說,第二節 循行,第三節 功能,經絡學說,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98,第四章 經絡,第一節 概 說,一、經絡及經絡學說的基本概念:,1、經絡:,經脈 主干 縱向分布 多在深層 與臟腑絡屬 氣血運行主要通道 絡脈 分支 縱橫交錯 淺深均有 無臟腑絡屬 氣血運行輔助通道,2、經絡學說:,二、經絡學說的形成:,1、經絡現象的發現,2、經絡學說的雛形,3、經絡學說的完善,腧穴,刺激效應,針刺,點壓,艾灸,沿著固定路線傳導,經絡,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99,三、經絡的實質結構,100,1、經絡-血管 2、經絡-神經 3、經絡-淋巴管 4、經絡-胚層 5、經絡-生物電 6、經絡-其他說 中國北京經絡研究中心祝總驤教授(權威人士):“經絡是人體內多結構、多層次、多功能的控制系統。”,四、經絡的地位:,靈樞 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五、經絡系統:,經脈,正經 十二經脈 :手足三陰 、手足三陽 奇經 八脈奇經 :督、任、沖、帶、陰陽維蹺,絡脈,別絡 十五別絡:十二絡脈 加督、任、脾之絡 浮絡 淺表絡脈:無數 孫絡 細小絡脈:無數,經絡,連屬部,經筋 十二經筋 皮部 十二皮部,101,第二節 經絡的循行分布,一、十二經脈,肺,心,脾,肝,腎,包,大,焦,小,胃,膽,膀,臟,腑,陰經,陽經,六陰經,六陽經,手,足,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手六經,足六經,手,足,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少陰,陽明,少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陽,1、名稱:,內-陰-前緣-太陰 -中線-厥陰 -后緣-少陰 外-陽-前緣-陽明 -中線-少陽 -后緣-太陽,表里經 同名經,102,2、循行:,手太陰肺經,手之三陰,103,手厥陰心包經,104,手少陰心經,105,2、循行:,1) 手三陰 :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106,1) 手三陰 :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名 稱,手太陰肺 經,手厥陰心包經,起點,手少陰心 經,中焦,心包,心中,絡 屬 關 系,絡大腸 屬肺系,屬心包 絡三焦,屬心系 絡小腸,共 同 經 過 部 位,腋前 上肢內前緣,腋中 上肢內中線,腋后 上肢內后緣,止銜點,經脈,1橈,2橈,3橈,4尺,5橈,目系,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規律: 手之三陰 ,從胸走手,在手部,交手之三陽,107,名 稱 起點 絡 屬 關 系 共 同 經 過 部 位 止銜點 經 脈 手太陰肺經 中焦 絡大腸 屬肺 腋前 上肢內前緣 1橈 2橈 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 心包 屬心包 絡三焦 腋中 上肢內中線 3橈 4尺 三焦經 手少陰心經 心中 屬心系 絡小腸 腋后 上肢內后緣 5橈 小腸經 目系,名 稱 起點 共 同 經 過 部 位 絡 屬 關 系 共同部位 止銜點 經 脈 手陽明大腸 2橈 上肢外 肩 大 缺 頸側 面頰 環唇齒 迎香 胃經 前緣 前 椎 盆 絡肺 屬大腸 手少陽三焦 4尺 上肢外 肩 缺 膻 缺盆 大椎 耳后 耳中前 目外眥 三焦 中線 后 盆 中 絡心包屬三焦 耳上前 目眶下 經 手太陽小腸 5尺 上肢內 肩 大 缺 頸側 面頰 目內眥 膀胱 后緣 胛 椎 盆 絡心 屬小腸 目外眥 經,108,109,110,111,2) 手三陽 :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112,名 稱,起點,絡屬關系,共 同 部 位,止銜點,經脈,2) 手三陽 :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共 同 部 位,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2橈,4尺,5橈,上肢外前,上肢外中,上肢外后,肩 前,肩 后,肩 胛,大 椎,大 椎,缺 盆,膻 中,缺 盆,缺 盆,絡肺屬大腸,絡包屬三焦,絡心屬小腸,頸側 面頰 環唇齒,迎香,足陽明胃 經,大 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