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doc_第1頁
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doc_第2頁
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doc_第3頁
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doc_第4頁
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利工程論文-華北平原有咸水區雨洪控制利用摘要:華北平原有咸水區,水資源短缺,深層地下水嚴重超采,生態環境惡化。在這個地區開發利用咸水,騰出地下庫容,能夠減少潛水蒸發與雨洪徑流,增大降雨入滲,把時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該文總結了農村用微咸水灌溉,抗旱增產,調控地下水埋深,增大雨洪回灌,淡化地下水質的經驗。提出了城區雨洪控制利用的建議。關鍵詞:有咸水區咸水開發利用調控地下水埋深減少雨洪徑流增大降雨入滲1大氣降水與四水轉化特點黃河以北的華北平原,屬季節性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后,在下墊面條件共同作用下,一部分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滲入到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地下水,大部分被攔截成為土壤水。大氣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圖1)。大氣降水與四水轉化關系有以下特點:1.1年際降水量變化大華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氣候為過渡帶,降水很不穩定,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常有連豐、連枯水年,豐、枯水年交替。少水年,降水可小于400mm,呈現半干旱甚至干旱地區特點。多水年,降水量可大于800mm,呈現濕潤氣候特點。海河東部平原南皮縣19561986年平均降水量550mm,最大年降水量1184.9mm(1977年),最小降水量262.4mm(1956年),最大與最小相差4.5倍。1.2年內降水集中干濕季分明在季風氣候影響下,降雨集中在夏季(7、8月份),其余時間為旱季。南皮多年平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3;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雨量較少,分別占全年降水量的11和13;冬季(12月2月)雨量稀少,僅占2。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1.3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據德州、新鄉、安陽、保定、南皮等氣象站分析,全年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為3.13.9。南皮多年平均蒸發量2138.6mm,為年降水量的3.9倍。最大年蒸發量2659.2mm。冬春兩季的蒸發量最大,為降水量的1638倍。1.4四水轉化運動以垂向排補為主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大部分平原地下水水力坡降都很小,含水層巖性顆粒較細,地下水、土壤水水平向運動很小,水分運動和交換主要是豎向入滲補給、土壤蒸發、潛水蒸發和人工開采排泄。降雨和灌溉入滲量約占平原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的84,若計入河渠側向補給,豎向補給量達94。總排泄量中人工開采和潛水蒸發的豎向排泄量達99.4。1.5包氣帶是四水轉化的主要場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轉化為地表徑流,20.6轉化為淺層地下水,71.4轉化為包氣帶土壤水,若計入潛水蒸發量,則由包氣帶向大氣轉化的水量約為降水量的78左右。2開發地下咸水灌溉,增大雨洪利用華北平原東部廣泛分布有2g/L的淺層地下咸水(圖2),總面積8.39萬km2。地下咸水長期棄置不用,占據著淺層地下水的地層空間,影響這個地區蓄納雨水及地表淡水,而且蒸發濃縮,成為土地鹽堿的根源。這個地區長期以來靠開采深層地下水支撐工農業生產,由于嚴重超采,已引起地面沉降、上部咸水層下移、深層地下水質變差等生態環境問題。為了克服水資源嚴重短缺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發微咸水發展灌溉。在季風氣候及排水條件下,用微咸水灌溉的連作小麥、玉米,比不灌的旱作可增產12倍,而并未發生土壤積鹽,地下水還有所淡化。80年代應用咸水灌溉成果,引進聯合國IFAD貸款,建立南皮農業開發項目區,建設機井灌渠排溝,大面積開發咸水,使灌溉面積增加一倍,鹽堿地面積改好一半,農業產值及人均收入翻了兩番。華北地區已開發利用咸水6.6億m3,其中河北平原為3億m3。咸水大量開發利用,改變了四水轉化條件,使大氣降水更多地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咸水,所以能夠增大雨洪利用,綜合治理旱澇堿咸,促使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這是由于:2.1調控地下水埋深在臨界動態地下水埋深動態是大氣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消長轉化的集中反映。調控合理的地下水埋深,是增大雨洪利用的關鍵。不同季節需要調控的地下水埋深臨界動態:旱季在防治鹽堿的地下水臨界深度(23m),盡量減少潛水蒸發,防止土壤返鹽;雨季前在防澇蓄雨深度(46m),盡量增大降雨入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強伏雨洗鹽及淡化地下水的作用;雨季在作物的抗濕深度(0.51m),即在2日內將降雨形成的地表積水排出,并將因降雨抬高的地下水位回降到作物抗濕深度以下(圖3)。大量開發利用咸水,騰出地下庫容,能夠調控地下水埋深在臨界動態。南皮項目區建立前地下水年開采量600萬m3,建項目區后到1987年達到1380萬m3。汛前6月地下水埋深至1988年全部調控在3m以下,與1985年同期比較,23m的減少了77,46m的增加了53。19861988年地下水埋深,春季3月在2.783.73m,汛前6月在4.485.03m,汛后9月在1.152.95m,已調控到地下水臨界動態指標(圖4)。2.2減少潛水蒸發潛水蒸發量與地下水埋深密切相關。在輕砂壤土地區,地下水埋深為1m時,其潛水蒸發量大于地下水埋深為2.5m時的6倍。調控地下水埋深在臨界動態,可以大量減少潛水蒸發。南皮項目區按19841986年平均水位埋深計算可采量為433.85萬m3,而按19861988年地下水埋深調控在臨界動態(2.55m)計算可采量為1322.39萬m3,即可從潛水蒸發中奪取888.54萬m3可利用的水資源。2.3增大降雨入滲降雨滲入地下,除補給土壤水外,其余轉化為地下水成為可利用的水資源。在平水年雨季降水434mm情況下,降雨入滲補給地下水量最大值相應的雨季前埋深在4.5m左右。在雨季前地下水埋深2.54.5m范圍內,每降深1m,降雨入滲補給地下水量增加226mm。雨季前地下水埋深大于4.5m時,降雨入滲將隨埋深增大而減少。在枯水年及豐水年,降雨入滲補給最大值相應雨季前埋深分別在5.5m及4m左右(表1,圖5)。南皮項目區地下水埋深處于臨界動態,增大了降雨入滲對地下水的補給。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1987年10月至1988年9月,降雨入滲系數分別達到25和21。19861987年盡管由于雨季前干旱,大量開采地下水,但經過雨季降雨補充,地下水位上升1.75m,扣除當年開采及潛水蒸發水量,可采量模數增加85230m3/km2/a,為秋季及來年春季抗旱增補了地下水源。2.4減少徑流流失春季抗旱灌溉,大量提取淺層地下水包括微咸水,能在雨季前騰出地下庫容,增大降雨入滲,減少地表徑流,預防漬澇災害發生。同時使天然降雨盡多地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觀測研究表明,徑流量隨地下水位下降而減少。19741977年,雨季前地下水埋深在1.12.5m,次降雨量和前期影響雨量(PPa)=156244mm,徑流深R=1847mm。19841987年,PPa=88236mm,R=030mm。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地下水埋深增大了1.62.0m,在PPa=160230mm條件下,R減少了1724mm。雨前地下水埋深在15m范圍,每降深1m,地表徑流減少1225mm。1987年降水736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