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一)歷史試題(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長江中下游巢湖地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部分玉器比較圖。這反映出()A.新石器時代晚期階級的出現 B.史前不同區域文明同宗同源C.紅山文化玉器生產最為發達 D.中華文明的多元性與相似性【答案】D【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據材料可知,三個文化遺址各具特色,但其中有不少玉器器形具有相似性,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與相似性,D項正確;階級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階層分化現象,但是材料無法體現社會資源分配,排除A項;材料中三處遺址均出土精美玉器,無法反映史前區域文明同宗同源,排除B項;材料展示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玉器多于凌家灘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但無法說明紅山文化玉器生產最為發達,排除C項。故選D項。2.下表關于秦朝懲罰未按時服徭役的記載表明()史料內容來源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淬(責罵);六日到旬,貲一盾(罰1個盾的錢);過旬,貲一甲(罰1套盔甲的錢)。其得,及詣。水雨,除興(因下雨而延期,免除懲罰)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徭律》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A.文獻史料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B.后出的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C.判定歷史事實需要綜合多種不同史料 D.秦律嚴苛是史家出于政治目的的杜撰【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關于秦朝徭役懲罰,在竹簡秦律和《史記》中的記載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判斷歷史事實需要綜合多種不同史料才能得出結論,C項正確;文獻史料由于時代局限,編寫人主觀感受,流傳過程中誤傳、遺漏等問題,確實存在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的問題,但其不符合材料主旨,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后出的史料受時代變化的影響不一定更能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且司馬遷的《史記》是二手史料,排除B項;秦律嚴苛與否要參考多種不同史料,不能因為司馬遷的記載與《徭律》不同就認定司馬遷是杜撰,排除D項。故選C項。3.十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多個政權,由借用漢朝后裔之名立國到自稱“中國”,使得“中國”一詞的應用及含義發生變動。這一現象有利于()A.提升民族政權的治理水平B.實現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C.改變少數民族的落后文化D.促進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少數民族政權借用漢族后裔之名立國,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的華夏認同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到建立政權合理性的措施,無法看出其治理水平,排除A項;“實現”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國”含義的變動,無法看出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4.唐代佛教出現了面向寺院之外聽眾的通俗講經活動,許多講經的前段都以贊美皇帝、歌頌太平為主要內容,講經過程中雜夾道教的長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觀念。這反映了唐代()A.佛教社會影響力上升 B.社會主流思想變化C.佛道思想日益同質化 D.佛教的本土化轉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許多講經的前段都以贊美皇帝、歌頌太平為主要內容,講經過程中雜夾道教的長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觀念”可知,唐朝時期,佛教在進行講經活動過程中,融入了中國的政治和道家文化,說明佛教的本土化轉變,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佛教本土化發展,非社會影響力,排除A項;唐朝時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項;佛教教義和道家教義有著本質不同,同質化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5.宋朝實行官、職、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階俸祿品級,并不執掌實權;職是加官虛銜,屬名譽稱號;只有差遣才取得實權,負責具體事務。因此,在宋朝很多官員處于有官有職卻無差遣的狀態。這種官僚體制()A.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B.防止了官吏擅權專權C.適應文人治國的需要 D.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這種官僚體制導致宋代官員眾多,但很多又無實權,這就導致了人員冗余的局面的出現,從而在增加了財政負擔,A項正確;“防止了”的表述程度失當,過于夸張,排除B項;文人治國是指通過選拔和培養有學識、有才華的文人擔任國家要職,實現政治清明和文化繁榮,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宋代的冗官導致行政效率降低,排除D項。故選A項。6.清代湖南手工業行會發達,遍及絲線業、燒酒業、制香業、制糖業、靴帽業等諸多行業,許多行會還制定了詳細的行規,涉及原料分配、產品規格、產品質量以及產品價格等。這反映出()A.手工業者社會地位提高 B.商幫控制了區域市場C.手工業生產的分工細密 D.行業內競爭的規范化【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的“許多行會還制定了詳細的行規,涉及原料分配、產品規格、產品質量以及產品價格等”可以看出,這些行會在所屬行業內部制定了標準和規范,這反映出行業內競爭的規范化,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清朝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變化,無法得出“手工業者社會地位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域性商人群體與市場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雖提到各個行業,但并不是強調生產分工,而是其競爭,排除C項。故選D項。7.19世紀70年代,為應對臺灣與新疆的邊疆危機,清政府內部展開了一場關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討論。如表為李鴻章和左宗棠在這場爭論中的一些言論。據此可知,兩者爭論的根源在于()李鴻章況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心腹之大患愈棘……則已經出塞及尚未出塞各軍,似需略加復減,可撤則撤,可停則停,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現在用兵乏餉,指沿海各省協濟為大宗,甘肅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籌辦防務急于自顧,紛紛請停緩協濟,則西北有必用之兵,而東南無可指之餉,大局何以能支。A.東南與西北的危機程度不同 B.海防與塞防的戰略地位不同C.清政府的財政狀況捉襟見肘 D.李、左兩人政治派別的不同【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左二人爭論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財政狀況無法同時滿足海防與塞防,因此,雙方爭論的焦點也在于海防、寨防經費的分配,C項正確;19世紀70年代,西北、東南同時面臨邊疆危機,不能說危機程度有何不同,排除A項;海防與塞防之爭實質是國防戰略的抉擇,并非海防與塞防的戰略地位不同,排除B項;李、左兩人同屬于洋務派,海防與塞防之爭,不是政治利益的沖突,排除D項。故選C項。8.下表反映出()1913-1919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口比重分配項目英國中國香港日本美國俄國法國德國其他合計191316.529.320.46.03.80.94.818.3100.019199.522.636.316.22.10.51.011.8100.0A.中國民族工業依然受到外資壓制 B.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快速發展C.所有列強忙于一戰放緩經濟侵略 D.美日在華經濟勢力超過歐洲【答案】A【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進口比重歐洲列強有所下降,但也只是比重在下降,況且美日比重在增加,故外資壓制依然是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重大障礙,A項正確;材料只是反映中國對外貿易進口比重分配,無法看出中國民族工業是否得到快速發展,排除B項;美日比重在增加,所以不是所有列強都忙于一戰放緩經濟侵略,排除C項;歐洲只是比重在下降,美日只是比重在增加,無法看出美日在華經濟勢力是否超過歐洲,排除D項。故選A項。9.1928年中共六大確定的土地政策中,仍主張土地公有,農民只有使用權。1930年,中共湘鄂西特委制定的《土地問題決議案大綱》明確規定:“土地國有,此時只是宣傳口號,而不是實行口號,所以,土地不禁止買賣。”這一變化()A.得益于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發展C.利于工農革命根據地的鞏固D.反映了土地革命的倒退【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工農革命根據地,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允許土地買賣,實際上承認了農民對土地的實際占有權,這有助于提高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工農革命根據地的鞏固,C項正確;材料中的政策變化發生在1930年,而革命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在1927年已經破裂,排除A項;材料中的政策實際上是對土地公有制的靈活調整,允許土地買賣,并非直接加速土地改革的發展。此外,土地改革主要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的政策變化是對原有土地政策的靈活調整,以適應革命形勢的變化,而非倒退,排除D項。故選C項。10.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期間,發表了一系列具有獨創性和建設性的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這些著作的發表()A.指引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B.為新中國成立提供了理論基礎C.構建了國家政權的基本框架 D.奠定了毛澤東黨內的領導地位【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表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為新中國的成立提供了理論基礎,B項正確;《論人民民主專政》是1949年6月發表的,抗日戰爭早已結束,排除A項;自1949年初起,中共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建立新中國的準備工作,構建國家政權基本框架與政策體系,排除C項;1935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就是黨的主要領導人,排除D項。故選B項。11.以下是《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節選:這份文件最有可能出現于()A.1978年 B.1984年 C.1992年 D.2000年【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強企業活力”“政企職責分開”“按勞分配”“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可知,這是改革開放后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可以判定為1984年,B項正確;1978年主要是農村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全面展開,排除A項;1992年及其以后主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企業制度等,與題意不符,排除C、D兩項。故選B項。12.有學者認為,它是“傳承伊斯蘭文明的歷史載體,繼承了哈里發時代的宗教政治傳統,實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錯綜交織……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歷經600余年的滄桑,可謂亞非歐大陸中央地帶最后的封建國”。它是()A.拜占庭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德里蘇丹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傳承伊斯蘭文明……實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帝國位于西亞,是伊斯蘭教國家,實行政教合一、13世紀開始興起,直至一戰后才結束統治,歷經600余年,是亞非歐大陸中央地帶的重要封建國家,C項正確;拜占庭帝國主要是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不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均位于西亞,同為封建國家,其建立和存在時間晚于阿拉伯帝國,因此阿拉伯帝國不符合材料“最后的封建國”,排除B項;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文明為國教,但其位于南亞,不是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且存在時間為1206-1526年,不足600年,排除D項。故選C項。13.“不列顛性”觀念是指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以及其他不列顛地區的人民之間建立起的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觀念在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后逐漸形成,并在18世紀后半期達到了高潮。“不列顛性”觀念()A.是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出現的表現 B.高潮時期反映英國外部挑戰和嚴峻威脅C.體現對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自豪 D.避免了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沖突和分歧【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8世紀后半期的英法七年戰爭和北美獨立戰爭使得英國面臨著來自外部的挑戰和威脅,所以促使了蘇格蘭和英格蘭及其他不列顛地區的人民之間建立的“不列顛性”觀念達到高潮,以此來應對外來的威脅,B項正確;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英國工業革命完成是在19世紀中期,排除C項;“不列顛性”觀念可以強化民族認同,但沒有避免“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沖突與分歧”,排除D項。故選B項。14.有人曾提出:“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中一個最難以解釋的悖論,就是為何以理性為標志的偉大運動,竟表現出那么多的非理性!”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理性本身也應受到批判 B.理性并非啟蒙運動精神內核C.啟蒙思想沒有指導革命 D.法國大革命超越了啟蒙運動【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以理性之名指導的法國大革命出現了極多的不理性行為,這表明理性本身也是要批判的,即理性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思想解放,但它仍然有局限性,A項正確;理性是啟蒙運動精神內核,排除B項;啟蒙思想指導了法國大革命,排除C項;材料強調理性的局限性,并非法國大革命超越了啟蒙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15.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政府拒絕了埃及民族主義者提出的“允許埃及獨立、在巴黎和會上將獨立述求訴諸國際社會”等要求;1941年“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英美)兩國俱設法予以恢復”被英國首相丘吉爾認可。這一變化表明()A.丘吉爾全力支持民族獨立運動B.埃及實現真正意義上國家獨立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效明顯D.英國意圖爭取反法西斯的盟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為了維護其在埃及的殖民利益,拒絕了埃及民族主義者的獨立要求。然而,1941年是二戰期間,英美需要聯合反法西斯力量,因此丘吉爾認可了恢復各民族被剝奪的主權和自治權的原則,這表明英國出于戰略考慮,意圖爭取反法西斯盟友,D項正確;英國是殖民國家,不會全力支持民族獨立運動,不符合其國家的根本利益,排除A項;1953年埃及實現真正意義上國家獨立,排除B項;印度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下表為1966-1980年蘇聯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數據表。數據說明這一時期蘇聯()年代年均增長率(%)1966-1970年4.21971-1975年0.81976-1980年1.9A.經濟改革的重點在農業領域 B.農業發展未突破斯大林模式C.農業改革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D.農業的發展深受冷戰的制約【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1966-1980年,蘇聯農業年均增長率波動較大且總體增長呈下降趨勢,說明農業落后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業發展未突破斯大林模式,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其改革的重點在工業領域,排除A項;農業增長率在后期有所上升,說明農業改革取得了少許成效,C項中“沒有成效”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蘇聯農業落后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遺留問題,與冷戰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文武狀元籍貫地分布表(部分)省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遼寧寧夏陜西甘肅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廣東四川文狀元人數4610301020493331武狀元人數3515653321864221——摘編自胡兆量、韓茂莉等《中國文化地理概述》材料二根據文化區域原則,按照東、西、南、北、中的方位,全國分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港澳、臺灣9個文化區,具體如下:·華北文化區,包括北京、天津、燕趙、三晉、齊魯。·東北文化區,包括關東和內蒙古。·華東文化區,包括吳越、上海、八閩。·華中文化區,包括中原、安徽、兩湖和江西。·華南文化區,包括嶺南和八桂。·西北文化區,包括三秦、甘隴、寧夏和新疆。·西南文化區,包括巴蜀、黔貴、滇云和藏。·港澳文化區,包括香港和澳門。·臺灣文化區。——摘編自胡兆量、韓茂莉等《中國文化地理概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文武狀元地域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影響因素。(2)從材料二中選擇一個文化區,結合中國史相關知識,利用具體史實闡述該文化區的特質或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史實要與文化區相吻合且要提及文化區內的主要地區,表述清晰,觀點正確)【答案】(1)特點:武狀元主要分布在北方;文狀元主要分布在南方;文武狀元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較少。因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與重仕途思想;地區人口身體素質差異,習武傳統;地域生存環境(北方近京都、邊關,多戰爭)。(2)[示例]論題:近代華中地區推動中國進步與發展。論述:鴉片戰爭后,面對內憂外患,晚清洋務派開始推行自救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湘籍(湖南)曾國藩、左宗棠,皖籍(安徽)李鴻章等,他們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創辦近代工業企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發展。《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劇。兩湖地區的革命黨黃興、蔣翊武等人策劃、發動武昌起義,最后與豫籍(河南)袁世凱議和,逼迫清帝退位,推翻君主專制,確立共和體制,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辛亥革命后民族危機依舊,隨著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由兩湖地區代表人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黨員召開了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與新的方向。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等人轉向農村,在湘贛邊建立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后又在江西瑞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為最終建立全國政權奠定了基礎。近代以來,華中地區在不同時期推動著中國進步與發展,始終走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前列,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以及革命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中堅力量。【解析】【小問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清朝時期武狀元主要分布在北方;文狀元主要分布在南方;文武狀元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較少。影響這種分布的因素可以從經濟、教育水平、地區人口身體素質差異、社會習俗和傳統、地域生存環境的差異等方面進行總結。【小問2】根據材料二內容和所學可選擇華中地區進行論述,擬定論題為近代華中地區推動中國進步與發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鴉片戰爭后,面對內憂外患,晚清洋務派開始推行自救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湘籍(湖南)曾國藩、左宗棠,皖籍(安徽)李鴻章等,他們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創辦近代工業企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發展。《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劇。兩湖地區的革命黨黃興、蔣翊武等人策劃、發動武昌起義,最后與豫籍(河南)袁世凱議和,逼迫清帝退位,推翻君主專制,確立共和體制,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辛亥革命后民族危機依舊,隨著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由兩湖地區代表人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黨員召開了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與新的方向。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等人轉向農村,在湘贛邊建立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后又在江西瑞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為最終建立全國政權奠定了基礎。最后得出結論,華中地區在不同時期推動著中國進步與發展,始終走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前列,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以及革命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中堅力量。選擇其他地區進行論述,言之有理亦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鴉片戰爭時,林則徐開始仿造西船,但并未得到清政府支持。洋務運動時期,在“師夷智以造炮制船”指導下,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工廠,雇傭洋匠,四十年間共造大小艦船約100艘,總噸位約計65000噸。民國時期,造船業有所發展,新建了一些造船廠,江南造船所為美國建造四艘萬噸貨輪。抗戰時期,沿海的造船企業被日軍所占,淪為其軍艦維修基地。1945年戰爭結束到1948年底,新建船舶僅一萬多噸,而通過接收和購買兩項就達到近百萬噸,呈現一片“造船停滯,修船繁忙”的特殊景象。——摘編自王志毅《中國近代造船史》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轉讓制造”方式引進了蘇聯軍用艦艇制造技術,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20世紀60年代,我國船舶工業自力更生,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對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1977年12月,鄧小平提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船舶出口打進國際市場”的戰略決策,開啟我國船舶工業振興之路。21世紀之后,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我國已經能夠建造幾乎所有類型民用船舶,30萬噸級超級大油船、17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40萬噸級礦砂船、10000箱級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實現了自主設計建造。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超大型液化天然氣船、30萬噸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超大型汽車滾裝船、10萬噸級半潛船、極地船舶等不斷取得重要突破,極大豐富了我國船舶產品種類。——摘編自胡文龍《中國船舶工業70年:歷程、成就及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船舶工業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后船舶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與意義。【答案】(1)發展變化:政府態度——由政府不太重視到政府高度重視。技術角度——由依靠西方技術發展到實現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由建造小型艦船為主發展到能建造各類大型船舶;由側重于建造和維修發展到建立完整船舶工業體系;由建造軍艦為主、結構單一發展到建造各類型船舶,產品豐富。市場角度——由服務國內發展到打入國際市場。(2)有利條件:政府角度——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長遠規劃。物質基礎——我國工業化建設的展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技術條件——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引進吸收世界先進技術;我國自身科技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市場條件——我國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全球競爭,市場不斷拓展。意義:造船與運輸——建立起完整船舶工業體系;促進了遠洋運輸的發展與海洋資源的開發,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國防——為國防建設提供了現代化技術裝備,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經濟——帶動了鋼鐵、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科技——促進了科技創新,提升了我國科技實力與國際競爭力。【解析】【小問1】中國船舶工業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根據“林則徐開始仿造西船,但并未得到清政府支持”、“雇傭洋匠,四十年間共造大小艦船約100 艘,總噸位約計65000 噸”、“1945年戰爭結束到1948年底,新建船舶僅一萬多噸,而通過接收和購買兩項就達到近百萬噸”“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轉讓制造’方式引進了蘇聯軍用艦艇制造技術,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20世紀60年代,我國船舶工業自力更生,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對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等信息,從政府角度來說,是由政府不太重視到政府高度重視;從技術角度來說,是由依靠西方技術發展到實現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由建造小型艦船為主發展到能建造各類大型船舶;由側重于建造和維修發展到建立完整船舶工業體系;由建造軍艦為主、結構單一發展到建造各類型船舶,產品豐富。根據“鄧小平提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船舶出口打進國際市場’的戰略決策”可知,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是由服務國內發展到打入國際市場。【小問2】新中國成立后船舶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轉讓制造’方式引進了蘇聯軍用艦艇制造技術,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20世紀60年代,我國船舶工業自力更生,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對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鄧小平提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船舶出口打進國際市場’的戰略決策”等信息可知,主要是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還有我國工業建設的展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自身科技的發展以及我國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全球競爭等。意義:根據“20世紀60年代,我國船舶工業自力更生,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對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21世紀之后,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我國已經能夠建造幾乎所有類型民用船舶,30萬噸級超級大油船、17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40萬噸級礦砂船、10000 箱級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實現了自主設計建造”等信息可知,主要是建立起完整船舶工業體系;促進了遠洋運輸的發展與海洋資源的開發,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為國防建設提供了現代化技術裝備,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帶動了鋼鐵、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技創新,提升了我國科技實力與國際競爭力。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殖民歷程示意圖材料二印度民族主義者最大的不滿就是英國統治造成的貧困,英國為了掠奪印度的農業資源并以印度作為英國商品出口市場,阻礙印度的工業化進程。與此觀點相反,現代西方經濟史學家莫里斯·D.莫里斯認為,印度之所以沒有產生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是因為19世紀的印度還不具備資本、市場和政治基礎等先決條件,這種觀點頗具說服力。大多數經濟決策是由印度及外國的私人資本家作出的,他們投資于回報率最高的地方,通常是貿易而不是工業。他們的興趣不在解決貧困上,政府本身對經濟采取不干涉政策。——[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印度淪為殖民地的變化過程。(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印度民族主義者與現代西方經濟史學家關于印度貧困原因的觀點。【答案】(1)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各國紛紛進行海外擴張,到17世紀,以荷蘭為主,包括英、葡、法等國在印度沿海地區建立殖民據點。18世紀,隨著列強殖民爭奪加劇,英國實力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