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機密★啟用前2023年6月福建省高二下學期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0分鐘;滿分:100分)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4頁,第Ⅱ卷5至8頁。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將自己的考生號、姓名填寫在試題卷、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考生號、姓名”與考生本人考生號、姓名是否一致,2.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第Ⅱ卷用黑色字跡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3.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選擇題6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清朝末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遺址中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這些文字可用于研究()A.商朝的社會生活 B.春秋的爭霸戰爭 C.秦朝的萬里長城 D.西漢的絲綢之路【答案】A【解析】據材料“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遺址中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和所學知識可知,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祭祀、戰爭、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內容,可用于研究商朝的社會生活,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爭霸戰爭發生在東周時期,與殷墟及甲骨文所處的商朝時期不同,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萬里長城是秦朝為抵御北方匈奴而修建,時間遠晚于商朝,與甲骨文無關,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的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開辟的貿易通道,和商朝的甲骨文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2.歸納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特征的歷史時期是()A.秦漢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前221年)終結戰國分裂,首次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封建制度基礎。漢朝繼承秦制并完善,鞏固大一統格局,形成“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的穩定體系,秦漢時期是中國首個大一統封建國家從建立到制度鞏固的完整階段,符合題干特征,A項正確;南北朝時期:南北分裂(420—589年),排除B項;隋唐時期:雖為統一王朝,但屬于再次統一后的繁榮,而非“建立與鞏固”的初始階段,排除C項;宋元時期:宋朝未完全統一(與遼、西夏等并存),元朝雖統一但屬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模式與傳統中原王朝差異較大,排除D項。故選A項。3.圖1和圖2是不同時期的貨幣,其材質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冶鐵技術進步 B.對外貿易的發展 C.貨幣需求量劇增 D.國家統一的推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圖1和圖2是不同時期的貨幣,其材質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宋代商業的高度繁榮,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劇增。金屬貨幣在攜帶、數量供應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貨幣需求,于是紙幣應運而生,這很好地解釋了貨幣材質變化的原因,C項正確;冶鐵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鐵的冶煉質量、產量等方面,與貨幣從金屬鐵錢到紙幣的材質變化并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對外貿易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貨幣的流通和使用,對外貿易主要涉及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換,更多的是對貨幣種類、數量等有影響,而不是材質的改變,排除B項;宋代并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存在多個政權并立的情況,國家統一的推動這一說法不符合宋代實際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4.某同學在開展“中國古代農學”的探究學習中,查閱了《氾勝之書》《農書》《農政全書》等著作。該同學還可查閱的農學典籍是()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 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同學在開展“中國古代農學”的探究學習,需要查找農學典籍。據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等,符合探究需求,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醫學著作,主要論述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并非農學典籍,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巨著,記載了大量藥物知識和藥方,與農學無關,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總結,涵蓋多個領域,但不是專門的農學典籍,排除D項。故選B項。5.與下圖直接相關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與下圖直接相關的政治制度是,西安大雁塔唐代進士題名帖”結合所學可知,觀察圖片中的關鍵信息“西安大雁塔唐代進士題名帖”。“進士”是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的稱呼。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進士”是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和身份稱謂,與圖片中“唐代進士”直接相關,C項正確;禪讓制:是指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推選首領的制度,排除A項;察舉制: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開始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地方行政區劃和管理,排除D項。故選C項。6.杜甫的《石壕吏》描繪了戰亂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該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大運河的開鑿 B.武則天廢唐稱帝 C.安史之亂 D.黃巢起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杜甫的《石壕吏》描繪了戰亂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結合所學可知,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八年之久,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唐朝由盛轉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石壕吏》描繪的戰亂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正是安史之亂時期社會狀況的寫照,C項正確;大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隋朝)開鑿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排除A項;武則天是在唐朝時期稱帝,改國號為周,她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排除B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后期,時間上晚于杜甫生活的時代,排除D項。故選C項。7.南宋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這表明我國()A.江南地區初步開發 B.海外貿易繁榮C.南北經濟發展平衡 D.經濟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時期,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說明南方農業發展超過北方,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D項正確;材料不僅體現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更體現了南方農業發展超過北方,且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初步開發,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海外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強調了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重要性,并未提及南北經濟的平衡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8.明代《凱歌》:“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與此直接相關的歷史人物是()A.鄭和 B.王守仁 C.戚繼光 D.黃宗羲【答案】C【解析】據材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和所學知識可知,詩句中提到“殺盡倭奴”,即抗擊倭寇,在明代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在沿海地區多次打敗倭寇,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與此直接相關的歷史人物是戚繼光,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主要事跡是率領船隊下西洋,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與抗擊倭寇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他主要在思想學術領域有重要影響,并非抗擊倭寇的將領,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一些進步的政治思想,和抗擊倭寇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9.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割讓香港島的不平等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割讓香港島的不平等條約是”結合所學可知,《南京條約》簽訂于1842年,其中明確規定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A項正確;《北京條約》簽訂于1860年,主要內容是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等,時間和割讓內容都與題目不符,排除B項;《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規定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排除C項;《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主要是清政府賠款、劃定使館界等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0.《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這表明農民階級()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推翻了清王朝腐朽統治 D.提出了先進的社會文化政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結合所學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這體現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項正確;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了,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雖然給清王朝的統治以沉重打擊,但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并沒有推翻清王朝腐朽統治,排除C項;題干中僅體現了土地分配方面的內容,未涉及社會文化政策相關信息,不能得出提出了先進的社會文化政策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1.如圖是某同學的學習筆記。據此推知,該同學學習的主題是()1905年8月20日,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辛亥革命 D.護國戰爭【答案】C【解析】據材料“1905年8月20日,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的領導政黨,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過程中的重要武裝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這些都與辛亥革命緊密相關,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清朝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與材料中的事件時間和內容都不相符,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百日維新是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推動下進行的變法運動,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護國戰爭是1915年-1916年,蔡鍔等人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而發起的戰爭,材料中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2.據統計,一戰前中國民族資本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148205元;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工業公司272個,資本額為117434500元。這說明一戰期間()A.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B.歐美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C.中國對外貿易轉為出超 D.南京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實業【答案】A【解析】據材料“據統計,一戰前中國民族資本注冊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148205元;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工業公司272個,資本額為117434500元”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新注冊的工業公司數量和資本額相比一戰前都有大幅增長,說明中國民族工業在這一時期發展迅速,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歐美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不是加緊對華資本輸出,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中只有民族工業注冊公司及資本額的數據,沒有對外貿易進出口數據,無法得出中國對外貿易轉為出超,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而材料所涉及的時間是一戰期間,此時還沒有南京國民政府,排除D項。故選A項。13.1920年,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這些活動()A.推動了工人運動的高漲 B.加速了北伐戰爭的進程C.為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D.為國民革命的開展做了輿論宣傳【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20年,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這些活動”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1920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組織及翻譯活動,直接為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例如,研究會成員李達、李漢俊成為中共一大代表,C項正確;工人運動高潮發生在中共成立后,由中共領導,題干活動屬于前期理論準備,排除A項;北伐戰爭始于1926年,與1920年理論準備無直接時序關聯,排除B項;國民革命(1924—1927年國共合作)的輿論動員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主,題干聚焦馬克思主義傳播,目標是為建黨而非國共合作造勢,排除D項。故選C項。14.據圖推斷,該戰役是()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百團大戰【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據圖推斷,該戰役是,石家莊”結合所學可知,從圖中看出有太行山、交通線可知是抗戰時期百團大戰,百團大戰主要是在華北地區,以破襲交通線為主的戰役,D項正確;淞滬會戰是在上海,排除A項;太原會戰是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與材料的地點和主力八路軍不符,排除B項;徐州會戰不是在華北,是在江淮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15.1938年春節,戰地記者周立波在晉察冀邊區采訪,看到春聯大多是“驅逐日寇,最后勝利”,橫額多是“中華萬歲”,年畫主要是“抬傷兵,送茶飯”。這表明抗日根據地()A.戰略反攻成果輝煌 B.土地革命順利開展C.經濟建設成效顯著 D.民眾抗戰意識高漲【答案】D【解析】據材料“1938年春節,戰地記者周立波在晉察冀邊區采訪,看到春聯大多是‘驅逐日寇,最后勝利’,橫額多是‘中華萬歲’,年畫主要是‘抬傷兵,送茶飯’”和所學知識可知,春聯表達了對抗日勝利的期望和驅逐日寇的決心,年畫體現了民眾對抗戰的支持,這些都表明抗日根據地民眾抗戰意識高漲,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抗戰還處于戰略防御階段,尚未進入戰略反攻,不存在戰略反攻成果輝煌的情況,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革命主要是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打土豪、分田地的運動,與材料中1938年晉察冀邊區民眾抗戰的情景無關,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民眾的抗戰意識和對抗戰的支持,沒有關于經濟建設成效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6.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盛大入城儀式,毛澤東命令入城部隊必須經過東交民巷。這一“命令”旨在()A.實施和平外交政策 B.否定列強侵華特權C.宣傳中共抗日主張 D.宣告民主革命勝利【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盛大入城儀式,毛澤東命令入城部隊必須經過東交民巷”結合所學可知,東交民巷是列強侵華特權產物,解放軍經過此巷,明顯是對列強曾經特權的否定,B項正確;當時主要是解放戰爭關鍵階段,還未到系統開展和平外交政策的時期,此命令重點并非和平外交,排除A項;該事件的時間是1949年,與宣傳抗日主張無關,排除C項;民主革命勝利標志是新中國成立,1949年2月尚未實現,此命令也無法宣告民主革命勝利,排除D項。故選B項。17.1980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可以包產到戶。這說明中共中央()A.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確立市場經濟體制C.實施社會主義農業集體化 D.推行城市國企改革【答案】A【解析】據材料“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可以包產到戶”和所學知識可知,包產到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中央允許部分地區包產到戶,說明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農業集體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推行的,與材料時間不匹配,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包產到戶”主要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有關,而非反映城市國企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18.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2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這說明中國()A.文化教育繁榮 B.外交成就突出 C.醫療衛生發展 D.綜合國力增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2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結合所學可知,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等這些經濟方面的成就,是綜合國力中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能夠反映出綜合國力的增強,D項正確;文化教育繁榮:需對應文盲率下降、高校數量等數據,題干中主要圍繞經濟相關數據展開,排除A項;外交成就突出:需涉及建交國家數、國際組織話語權等,題干中主要圍繞經濟相關數據展開,排除B項;醫療衛生發展:需涉及人均預期壽命、醫保覆蓋率等,題干中主要圍繞經濟相關數據展開,排除C項。故選D項。19.古代希伯來人有大洪水毀滅幾乎所有人類的傳說,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故事,中國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傳說。這表明()A.歷史事實須經考古證實 B.洪水傳說均來源于蘇美爾神話C.神話傳說就是歷史真實 D.人類早期文明大多具有相似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古代希伯來人有大洪水毀滅幾乎所有人類的傳說,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故事,中國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傳說”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希伯來人、古希臘人、中國古代都有關于洪水的傳說,這體現了在人類早期文明中,不同地區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D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不同地區洪水傳說的共性,而非歷史事實需經考古證實這一觀點,排除A項;題干中僅提及古代希伯來人、古希臘人、中國古代的洪水傳說,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些洪水傳說均來源于蘇美爾神話,排除B項;神話傳說往往包含想象、夸張等成分,雖然可能有一定歷史影子,但不能等同于歷史真實,排除C項。故選D項。20.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在中央設三省六部,采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這反映當時()A.亞洲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B.朝鮮半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C.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融合 D.朝鮮半島政治制度領先世界【答案】B【解析】據材料“高麗王朝在中央設三省六部,采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和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及儒家思想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麗王朝采用這些制度和思想,說明朝鮮半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講述的是高麗王朝的政治制度,未涉及亞洲各國經濟聯系的內容,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沒有體現西方文明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0世紀初世界上有多種先進的政治制度,不能得出朝鮮半島政治制度領先世界,排除D項。故選B項。21.在今坦桑尼亞的一座陵墓中,發現了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瓷器。由此可知古代()A.非洲制瓷技術精湛 B.中非存在貿易關系C.非洲對外貿易發達 D.中非文明交流頻繁【答案】B【解析】據材料“在今坦桑尼亞的一座陵墓中,發現了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瓷器”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瓷器出現在坦桑尼亞的陵墓中,說明在當時中國的瓷器能夠運輸到坦桑尼亞,這反映出中非之間存在貿易關系,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是原產于中國的瓷器,并沒有體現非洲制瓷技術的情況,無法得出非洲制瓷技術精湛,排除A項;僅從坦桑尼亞一座陵墓中發現中國瓷器,不能充分證明整個非洲對外貿易發達,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撐,排除C項;材料僅提及中國瓷器在坦桑尼亞陵墓被發現,這主要體現的是貿易往來,不能直接等同于中非文明交流頻繁,“頻繁”一詞缺乏更多信息印證,排除D項。故選B項。22.新航路開辟以后,馬鈴薯、玉米、可可等美洲特產,傳到亞歐非諸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這表明新航路開辟促進()A.人口遷移 B.物種交換 C.香料貿易 D.族群混合【答案】B【解析】據材料“馬鈴薯、玉米、可可等美洲特產,傳到亞歐非諸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不同地區的物種在新航路開辟后進行了傳播交流,這表明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換,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物種的傳播,并沒有關于人口遷移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沒有提到香料貿易相關信息,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族群混合強調的是不同人種之間的融合,材料中未體現這方面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3.《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圣母手上抱著可愛的嬰兒,晶瑩的目光中洋溢著溫柔的母愛,充分顯示了純潔無邪的善良天性。這體現該作品的精神內核是()A.神秘主義 B.禁欲主義 C.人文主義 D.浪漫主義【答案】C【解析】據材料“畫中圣母手上抱著可愛嬰兒,晶瑩的目光中洋溢著溫柔的母愛,充分顯示了純潔無邪的善良天性”和所學知識可知,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情感,這幅畫中對圣母溫柔母愛等人性的描繪,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C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材料中對圣母形象和情感的描述都是直觀展現的,沒有體現出神秘主義色彩,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禁欲主義強調克制欲望,與材料中展現的溫柔母愛等情感相悖,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浪漫主義在時間上晚于文藝復興時期,且更側重于表達個人情感的自由奔放等,與材料中該作品所體現的精神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4.1700年英國的煤炭產量總計260萬噸,1790年增加到760萬噸,1795年突破了1000萬噸,這時期英國煤炭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的迅速推廣C.發電廠的大量建立 D.電動機的廣泛使用【答案】A【解析】據材料“1700年英國的煤炭產量總計260萬噸,1790年增加到760萬噸,1795年突破了1000萬噸”和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工廠等對煤炭的需求大增,推動了煤炭產量的迅速增加,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內燃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成果,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發電廠大量建立也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合,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電動機廣泛使用同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與材料時間不匹配,排除D項。故選A項。25.19世紀,電磁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并帶動了相應的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這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A.首先發端于英國 B.各國發展進程不平衡C.發明來源于經驗 D.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世紀,電磁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并帶動了相應的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強調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的直接結合,并推動技術突破及新興工業(如電力、化工)興起。這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特征——科學理論指導技術發明,D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端于英國,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在技術上的結合以及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并未涉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各國發展進程不平衡這一特點,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主要來源于工匠經驗,排除C項。故選D項。26.1919年,英國在倫敦修建了塞諾塔夫紀念碑,此后每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紀念碑前都堆滿鮮花和由紅色的小花做成的花環。這反映了()A.人們對和平的訴求 B.新國際體系的確立C.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一戰性質的正義性【答案】A【解析】據材料“1919年,英國在倫敦修建了塞諾塔夫紀念碑,此后每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紀念碑前都堆滿鮮花和由紅色的小花做成的花環”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們在停戰紀念日于紀念碑前獻花,表達了對戰爭中逝去生命的緬懷,以及對和平的深切訴求,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新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主要通過一系列國際條約和會議,材料中紀念碑及獻花的行為與新國際體系確立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是在二戰后,眾多殖民地紛紛獨立,1919年時殖民體系仍然存在,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27.蘇俄新經濟政策征收的糧食稅總額比原定的余糧征集額減少了近一半。這一舉措()A.有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 B.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C.加劇了政治經濟的危機 D.促進了農業集體化的開展【答案】A【解析】據材料“蘇俄新經濟政策征收的糧食稅總額比原定的余糧征集額減少了近一半”和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進而鞏固了蘇維埃政權,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才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并非新經濟政策減少糧食稅所致,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緩解了當時蘇俄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而不是加劇,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開展的,時間晚于新經濟政策時期,與新經濟政策減少糧食稅這一舉措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28.美國總統杜魯門說,美利堅合眾國現在是一個強國,沒有比它更強大的國家了,有了這樣強大的力量,我們有權取得全世界組織的領導權。這表明美國意欲()A.主導國際聯盟 B.組建華約組織 C.謀求世界霸權 D.創建歐洲聯盟【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美國是世界強國,有權取得全世界組織的領導權。這表明美國意欲謀求世界霸權,C項正確;國際聯盟是一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1946年解散,排除A項;華約組織是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組織,排除B項;美國是美洲國家,歐洲聯盟是歐洲國家創建于20世紀90年代,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82%的全球財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45%的全球財富。這說明()A.東西矛盾緩和 B.南北差距縮小 C.世界局勢動蕩 D.貧富分化嚴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82%的全球財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45%的全球財富。”結合所學可知,從題干“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82%的全球財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45%的全球財富”可以明顯看出,全球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占比很少,這充分體現了貧富之間的巨大差異,說明貧富分化嚴重,D項正確;題干內容主要圍繞全球財富在不同人口比例中的分布情況,并未提及東西方矛盾相關信息,排除A項;“南北差距縮小”通常是指發達國家(北方)和發展中國家(南方)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變化情況。題干中只是說明了全球最富有的一定比例人口擁有的財富占比,沒有給出南北國家之間對比以及差距變化的信息,排除B項;“世界局勢動蕩”一般是指國際社會在政治、軍事、社會等多方面出現不穩定的狀況。題干僅僅聚焦于全球財富的分配,排除C項。故選D項。30.近年來,“無人倉庫”“無人碼頭”“無人車間”乃至“無人工廠”紛紛出現。這主要得益于()A.航空航天技術的創新 B.生物科學技術的突破C.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 D.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答案】D【解析】據材料“‘無人倉庫’‘無人碼頭’‘無人車間’乃至‘無人工廠’紛紛出現”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無人場所能夠實現自動化運行、貨物處理、生產制造等功能,主要依靠的是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傳感、控制等技術,讓設備自主完成各項任務,所以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航空航天技術的創新主要應用于太空探索、航空運輸等領域,和“無人倉庫”等無人場所的出現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生物科學技術的突破主要涉及生命科學、醫學、生物技術等方面,與實現無人化的倉儲、生產等場景不相關,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側重于改善交通方式、提高運輸效率等,如高鐵、飛機等,無法直接促成“無人倉庫”“無人工廠”等的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40分)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并創立儒家學派。晚年,他在魯國整理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包含《詩》《書》《禮》《易》《春秋》,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寫出孔子所處的時代和他的思想核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整理文化典籍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的歷史地位。【答案】(1)春秋時期;“仁”。(2)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流傳;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3)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解析】【小問1】時代:由材料“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可得出,春秋時期;思想核心:由材料“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可得出,思想核心是“仁”。小問2】影響:由材料“晚年,他在魯國整理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包含《詩》《書》《禮》《易》《春秋》”可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流傳;由材料“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詩》《書》《禮》《易》《春秋》”可得出,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由材料“ 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及所學可得出,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小問3】歷史地位:由材料“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可得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材料“其中包含《詩》《書》《禮》《易》《春秋》,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可得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57年和2022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對比表(部分)年份數值項目1957年2022年原煤產量/億噸1.345.6鋼產量/萬噸535134033.5糧食產量/萬噸18004.568653在校學生數/萬人7177.929095.4醫院床位數/萬張36.4975——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林蘊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編制材料二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摘自《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答案】(1)成就:重工業發展迅速,帶動國防、鐵路等相關產業發展;糧食產量增加。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校學生增多,教育事業迅猛發展;醫院床位增加,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醫療條件改善。(2)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黨和政府經濟建設經驗的積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改革開放以來,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解析】【小問1】成就:據圖表數字信息可知,煤鋼產量增長迅速,重工業發展迅速,帶動國防、鐵路等相關產業發展;糧食產量增加,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校學生增多,教育事業迅猛發展;醫院床位增加,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醫療條件改善。【小問2】原因:改革開放前,1956年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到1978年,黨在經濟的曲折發展中不斷增加經驗教訓,調整經濟政策得出黨和政府經濟建設經驗的積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改革開放以來,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些都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3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917-1942年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簡表(部分)地區國家時間概況亞洲印度1920-1942年印度國大黨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迫使英印當局做出部分讓步。1942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潮,非洲埃及1917-1922年在華夫脫黨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斗爭方式,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等特權。拉丁美洲墨西哥1917年墨西哥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作出了不懈努力,卡德納斯總統進行民主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據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編制(1)根據材料,列舉20世紀上半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斗爭方式。(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上半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答案】(1)非暴力不合作;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街壘戰;民主改革。(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