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787年,美國憲法的批準程序發生了變革,由《邦聯條例》規定的所有州議會的一致批準,改為在州議會的建議下召開專門的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批準新憲法,9個州批準就能生效。材料中的“變革”表明美國A.州權和人民主權相結合 B.聯邦制與直接民主相結合C.三權分立由理論到實踐 D.代議制與政黨政治相結合2.如圖漫畫為19世紀末日本人所畫,其(注:圖中文字為“鐵甲”)所諷刺歷史事件的結果是簽訂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3.德國史學家蒙森在其著作《羅馬史》中對羅馬法起源進行了清晰的討論:對羅馬人來說,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并非國王對于所有民社成員發布命令,而首先是構成國家的各權力代表以說明和反駁的方式所締結的契約。由此可知羅馬法有利于A.維護法律權威B.保障人民的權益C.保護私有財產D.限制權力的濫用4.1868年進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稅口岸價和內地市場價格對比(單位:兩)如表反映出當時中國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D.國內統一市場形成5.2019年12月12日,是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周年紀念日。澳門回歸已歷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6.據記載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以1913年為100,1921年增至158.9,1922年又增至165.8。導致這兩年輸華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洪憲帝制”結束,中國政局趨于穩定B.工人運動勃興,對外國商品需求增加C.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打擊了親日派勢力D.華盛頓會議重申“門戶開放”,列強擴大對華貿易7.《全球通史》中記載:“19世紀末期的美國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種大規模生產技術,即制造標準的、可以互換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技術A.推動了工廠制度的基本建立B.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C.適應了壟斷組織的集中生產D.反映了科學與技術尚未結合8.希臘發現了古埃及紙草,中國出土了拜占庭琉璃器,朝鮮出土了唐三彩。以此可以解讀下列概念中的A.殖民主義 B.文化傳播 C.軍事征服 D.宗教擴張9.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與機器不相容也。”“中國寬衣縛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為要表達的思想是()A.進行政治變革,建立君主立憲制B.進行經濟變革,大力發展機器生產,以提高生產力C.進行社會風俗的變革,以使中國與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進行“斷發易服”10.西周時,以軍禮來規范和制約軍事行動,軍禮具體表現為征討不義,以禮、仁、信為原則等;但以春秋中期為界,戰爭觀念逐漸轉變為提倡詭詐權變的“兵以詐立”。這反映出A.儒家思想受到挑戰 B.分封制度遭到破壞C.兼并戰爭頻繁發生 D.社會習俗發生異變11.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國建交國家數目統計示意圖中,反映20世紀60年代末建交狀況的是A. B. C. D.12.1508年教皇邀請米開朗琪羅為西斯廷小教堂描繪天頂。米開朗琪羅描繪了數百個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而是人文主義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大聚會。拉斐爾對此由衷稱贊說米開朗琪羅是用同上帝一樣杰出的天才創造這個世界的。據此判斷,拉斐爾稱贊的畫作是A.《雅典學院》 B.《創世紀》 C.《末日審判》 D.《哀悼基督》13.下表是《英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市場的地域分布》(單位:%)地區年份1699—17011702—17741804—18061834—18361854—1856歐洲83.645.037.336.328.9美國、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島13.346.949.434.728.1非洲、近東、亞洲、澳洲和拉美3.18.113.329.043.0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英國逐漸失去了工業壟斷的地位B.國際工業品市場的競爭尚不激烈C.殖民地對英國經濟發展作用重大D.歐洲不再是英國出口的主要市場14.1919年,陳獨秀在文章中指出:無論是18世紀法蘭西的政治革命,還是20世紀俄羅斯的社會革命,當時的人都對著它們極口痛罵;但是以后的歷史學家會把它們當作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這一表述反映出陳獨秀A.認為法俄兩場革命的性質相同 B.肯定俄國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C.對俄國十月革命態度發生變化 D.已轉變成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15.“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為此,當時某政府發動了A.鴉片戰爭 B.甲午戰爭 C.日俄戰爭 D.北伐戰爭16.王陽明的重要弟子王畿認為宦官“并生天地間,是非利害之心未嘗不與人同”,他在嘉靖年間“纂輯歷代中官傳,得其善與惡若干人,錄為《中鑒》”,希望以此能使得宦官“回心向主,比之外廷獻替,功可百倍”。此書在萬歷年間成為宦官教育的讀本。材料表明~A.王陽明心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B.明王朝對宦官的教育日益重視C.士大夫通過宦官間接影響皇權 D.宦官對政治生活影響越來越大17.1761年,乾隆皇帝決定專門設立“中正榜”,即在會試的落第試卷中挑取40名正選舉人以及20名備選舉人,遇缺授以內閣中書的官職。這種做法A.完善了科舉制度 B.恢復了九品中正制C.保證了公正選官 D.保證了南北錄取均衡18.如圖是1949—2008年中國與外國建交狀況曲線圖。1992年中國建交高潮出現的原因有新增建交國數(個)①中國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調整②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④海峽兩岸“九二共識”的達成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19.漢初,人們追求不死成仙的熱度消退,與治病、養生、長壽、健體相關的醫學著作大量問世。漢武帝時再次掀起求仙熱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綜合以前各家理論的雜家,即使有部分養生醫學的理論,也是歸結到不死成仙上,醫學成就寥寥。這一現象說明A.漢代醫學成就集中于漢初 B.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學的興衰C.漢武帝假棄道家黃老學說 D.中國古代醫藥學注重理論總結20.下表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生產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據表可以推知A.國家工業布局均衡B.農業機械化與合作化相互促進C.國民經濟迅速恢復D.生產領域出現明顯的冒進現象21.張載所開創的“關學”以“躬行禮教”為宗旨,為宋代重新解釋儒家禮教中關于天命、鬼神的經典,構建儒學宗教觀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張載的思想A.與傳統儒學背道而馳 B.推動儒學的唯物傾向C.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 D.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22.2016年11月,法國國民議會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紀念之際,依據《憲法》通過了“為所有遭鎮壓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員平反”的第907決議,宣稱這是一次“盡歷史責任”的“莊嚴行動”。此決議說明了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B.歷史價值觀的變化逐步影響了歷史評價C.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歷史認識更加清晰D.巴黎公社的史料豐富程度影響歷史結論23.理學家強調人對天理自覺追求,具體的修身方法是A.克己復禮 B.重義輕利 C.正心誠意 D.天人感應24.讀“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單位:萬噸),對該表解讀合理的有年份美國蘇聯日本19508785273348419551061745279411965119269102411619751058214134102311980100801480011141A.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生產能力居領先地位B.七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全面超越了美國C.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的鋼產量遠超美國D.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5.有學者在分析二戰爆發原因時指出,1933年納粹上臺后,英國政府內部對德政策有過激烈爭論,其中一種意見認為,英國要保持“行動自由”,英國的義務僅限于保持阿爾薩斯、洛林不再劃歸德國,不因法國的義務而受約束和牽連,不要卷入歐陸沖突。二戰前夕,在是否與蘇結盟問題上,英國政府的決策猶猶豫豫。正是由于英國政府的優柔寡斷和動搖猶豫,破壞了希特勒最害怕的反侵略聯盟,終于使希特勒決心提前發動戰爭。該學者意在說明A.世界大戰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自發性 B.英國的代議制度削弱了制約戰爭的效果C.大國戰略決策對世界戰爭發生具有重大影響 D.歐洲集體安全體系是阻止法西斯的最后屏障26.春秋戰國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都是“人”被發現和重視的時代。二者的共同之處是A.都處于轉型時期,體現了新興階級的要求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C.都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的必然結果D.都是教會神學長期統治的結果27.1972—1985年中美貿易額統計表年份美國對華出口(百萬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百萬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81980年3,7551,0591985年3,8553,840上表中,中美貿易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關系的改善 B.中國的改革開放C.兩極格局的緩和 D.意識形態的淡化28.有外國學者評價說:“既實現美國人道主義動機,又滿足自己的經濟需求,同時也削弱了歐洲人倒向蘇聯的趨勢。”這段話指的是()A.布雷頓森林體系 B.羅斯福新政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馬歇爾計劃29.14世紀時,一些學者對教會進行攻擊和嘲諷,他們揭露的和攻擊的對象是教會出現的弊端,要求恢復到基督教原始真義上,提倡將人的價值納人到神學體系中,為人性和人的生活的價值在宗教中找到應有的地位,從而達到人性和神性的統一。材料表明A.思想領域兼有新舊時代雙重特色B.人文主義者勇于挑戰教皇的權威C.人文主義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共識D.學術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宗教觀30.清末有輿論說:“中興名臣曾國藩僅賞侯爵,李鴻章不過伯爵,其余百戰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斯誠稀世之創舉。”此“創舉”最可能出現在A.康乾盛世 B.洋務運動 C.清末新政 D.戊戌變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秦漢開始,中國逐漸形成天下共同體的觀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歸仁的道德理想,華夏與蠻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對的,所需辨認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禮教秩序。因此,這一觀念成為普遍適用于華夏、蠻夷在內的全人類的價值。但是晚清以來,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被迫進入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國家主權體系之中,中國社會政治危機與道德、信仰危機先后發生,一種新的共同體意識誕生了,這就是以全球競爭為背景的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摘編自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材料二現如今,雖然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但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之前,人類仍然沒有完全打破資本邏輯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陳舊桎梏。……與過去兩百年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資本化有所不同,新時代全球化意味著彼此之間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開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人類的普遍交往呈現出“零距離”“零時空”的態勢。——摘編自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天下共同體觀念的特點,并簡述晚清以來“新的共同體意識”的內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原因及意義。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中國的城市建設和相關理論在商周時期已經產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兩重身份,但側重政治、軍事屬性。城市公共空間主要為政治統治和群體服務,同時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鎮的廣場以及其相鄰建筑如牌坊,常常與當地的歷史、風俗有密切聯系。隨著佛教的發展,“廟會”興起并成為新的公共場所。唐宋以來,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間明顯發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園、娛樂場所等逐漸成為公共空間結構的新要素。新中國的城市和公共空間建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歷經波折,但也取得了較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突出了廣場、街道等傳統方面,還顧及了社會弱勢群體和鄰里聯誼等新興需求,而且引入了社會資本和群體參與。材料二15世紀以后的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結構打破了中世紀的封閉狀態,宏偉的林蔭大道和廣場,早期古希臘城市規劃思想中的幾何學構圖也重新出現,這些體現著人對社會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紀以來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城市規模和數量急劇擴大,產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間問題。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人與環境、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等矛盾,20世紀初以來,英美等國著重從美觀舒適、衛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摘編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演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特點和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歐洲國家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發展的原因。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以前的地方監察系統比較單一,大多數是中央朝廷派駐地方監察官員或者中央朝廷直接在地方設立單一的監察機構,很難對地方官員形成有效監督。宋朝立國以后,吸取了漢唐時期地方監察官權力過大而割據地方的歷史教訓,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統治方式,使地方“分而察之,相互牽制”以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首先趙宋王朝上承襲漢代刺史和唐代道區制度,采取分權的方式,讓路級監察權分別由轉運使、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安撫司等四個機構掌領。其次通過法令與詔令規定,地方監察機構不僅要接受御史臺、諫院、尚書省等中央監察機關的監督與指導,而且地方監察機構之間以及地方官員與監察官員之間也要互察。最后為了有效制約知州的權力,趙宋王朝創制了通判制度,任何事情都要通過知州與通判官批準,才可以實施,這樣有效加強對州府官吏的監察。最終形成了路級與州級監察系統,這樣緊密、完備、多層的地方監察體系,有效的維護了大宋王朝國家的統一與政局穩定。——張利兵《宋朝地方監察制度及其現代借鑒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宋朝地方監察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地方監察制度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在州議會的建議下召開專門的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批準新憲法,9個州批準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權與各州的權力的結合,A正確;美國是間接民主,排除B;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排除C;材料未涉及代議制與政黨政治結合,排除D。2、C【解析】

漫畫是19世紀末日本人所畫,可推知是諷刺的甲午戰爭中以自強求富為旗號的洋務運動的破產,故C正確;A、B是兩次鴉片戰爭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D與材料時間不符。3、D【解析】

根據材料“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而首先是構成國家的各權力代表以說明和反駁的方式所締結的契約”可知羅馬法以契約形式確保了各權力代表的相互制約關系,有利于形成權力約束,故D項符合題意。A項,題干未反映羅馬法對法律權威的維護作用,排除。材料未體現羅馬法保護人民權力及私有財產,故排除BC兩項。4、A【解析】

進口棉布在通商口岸價格和內地市場價格差距不大,說明當時對進口棉布征收的內地稅較低,這不利于本國棉布銷售,即關稅并未保護起到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正確;題干與貿易中心無關,排除B;題干描述對象是進口棉布,未涉及民族工業,排除C;國內統一市場在古代大一統王朝時期就已經形成,排除D。5、D【解析】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故2019年是澳門回歸20年,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6、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1921到1922年輸華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一戰結束后,華盛頓會議重申“門戶開放”,列強紛紛卷土重來,擴大了對華經濟侵略,D選項符合題意;“洪憲帝制”結束,中國進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時期,A選項錯誤;1920年代初,工人運動開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不能促進列強對華商品輸出,B選項錯誤;1919年五四運動屬于反帝愛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列強在華的商品輸出,尤其是日本的產品銷量,C選項錯誤。7、C【解析】

根據“制造標準的……零件”、“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種生產技術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用了壟斷組織的集中生產,故選C項;推動工廠制度基本建立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故排除A項;推動世界市場形成的是工業革命,而不是材料中的生產技術,故排除B項;根據“19世紀末”可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所以科學與技術尚未結合的說法有誤,故排除D項。8、B【解析】

希臘發現了古埃及紙草,中國出土了拜占庭琉璃器,朝鮮出土了唐三彩,說明不同地區之間有經濟文化交流,B正確;古埃及和希臘、中國和拜占庭之間不存在殖民主義、軍事征服以及宗教擴展,排除A、C、D。9、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康有為希望通過社會習俗的變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革來實現政治的變革,并融入世界,故C正確。【詳解】10、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以來軍禮的破壞體現了“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說明當時分封制遭到破壞,因此B選項正確;儒家思想是春秋晚期孔子創立的,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戰爭觀念的變化,并未強調兼并戰爭的頻發,也和社會習俗范疇不同,C、D選項錯誤。故選B。11、B【解析】

據所學可知,二十世紀60年代末,美國繼續敵視中國,中蘇關系嚴重惡化,面對這種狀況,毛澤東提出爭取兩個中間地帶“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經濟發達國家”,因為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控制,這樣中國在五十年代與蘇聯等東歐國家建交基礎上,又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麥、芬蘭、挪威等國增進了友誼,又同法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意大利和奧地利互派商務代表,故B符合題意;A項中與歐洲國家建交只有四國,與歷史上各個時期都不符,A錯誤;C是70年代中美關系正常化以后,與材料不符,C錯誤;D是80年代改革開放后,與材料不符,D錯誤。12、B【解析】

由材料信息“1508年教皇邀請米開朗琪羅為西斯廷小教堂描繪天頂”“數百個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而是人文主義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大聚會”可以判斷出,拉斐爾稱贊的畫作是《創世紀》,故B正確;《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創作的壁畫,故A錯誤;《末日審判》是由米開朗基羅創作于1536年,故C錯誤;《哀悼基督》是大理石雕像,故D錯誤。13、C【解析】

從表格中的數據變化來看,英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到歐洲以外地區的比例越來越大,增速明顯,說明英國越來越依賴于殖民地市場來銷售工業品,即殖民地對英國經濟發展作用重大。故答案為C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確立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國際市場的競爭狀況,排除B項;歐洲仍然占有較大份額,排除D項。【點睛】本題的解答主要是根據表格中數據的變化,并聯系所學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擴張情況,比例的變化說明英國越來越依賴于歐洲以外的市場,而這些地方大多是英國的殖民地,據此確定答案。14、B【解析】

從陳獨秀將俄國十月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并列,以及材料中的“但是以后的歷史學家會把它們當作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可以看出,陳獨秀肯定了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意義,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陳獨秀認為法俄兩場革命的性質相同,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陳獨秀對俄國十月革命態度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陳獨秀已轉變成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排除D項。15、D【解析】

國民革命的目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為此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故答案為D項;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是外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與“賣國之軍閥”無關,排除A、B項;日俄戰爭是日本與俄國之間的戰爭,排除C項。16、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王畿認為宦官與常人同,而且輯錄歷代善惡宦官,“希望以此能使得宦官‘回心向主,比之外廷獻替,功可百倍’”可知,士大夫希望通過宦官間接影響皇權,選項C正確;程朱理學是官方正統思想,選項A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的主張,排除B;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17、A【解析】

清代人口和科舉考試人數不斷增加,但能夠成功進士及第者太少,所以,乾隆帝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安撫落地舉人,設立“中正榜”,為落第舉人開辟了一條新的仕進之路,完善了科舉制度,故選A;B不符合史實,排除;CD表述太絕對,錯誤。18、B【解析】

新中國的外交并結合世界格局的變化可知,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在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對外交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先后同周邊國家實現了關系正常化,此外,中國積極發展同亞非拉和東中歐國家的關系。①②③符合題意,B正確;海峽兩岸“九二共識”的達成是處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這屬于國內問題,④不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19、B【解析】

材料表明熱消退則醫學成就高,而神仙熱則醫學成就低,可見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學的興衰,故選B;材料沒有比較漢代醫學的信息,無法判定漢代醫學成就集中于漢初,排除A;材料表明漢武帝受到黃老學說的影響,C錯誤;材料表明中國古代醫學注重養生,故D錯誤。20、B【解析】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生產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看,實際生產比“計劃”高出數倍,結合時代背景可知B項正確。材料沒有給出工業布局情況,更看不出“均衡”,A項錯誤;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在一五計劃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項不符合史實;一五計劃期間各方面積極配合,計劃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并不是冒進,D項錯誤。【點睛】相關過渡時期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史料多,角度雜,科學、熟練掌握建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和發展的相關史實,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21、D【解析】

關學以“躬行禮教”為宗旨,促進儒學宗教觀的構建,反映了張載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的思想特點,D項正確;張載等人解釋儒家禮教,構建儒學宗教觀,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發展,A項錯誤;構建“儒學宗教觀”和關學“躬行禮教”的宗旨,與唯物傾向不符,也不是對經書的字句闡釋,BC兩項錯誤。22、B【解析】

“盡歷史責任”的“莊嚴行動”,是對巴黎公社的高度評價,體現了現實國民議會與“巴黎公社”均對“公平”與“正義”的追求,也反映了歷史價值觀的變化逐步影響力歷史評價,B正確;法國是資產階級社會,不可能因為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政權而對其社員平反,排除A;平反屬于歷史評價而非歷史解釋,排除C、D。23、C【解析】

理學家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凈化,實際上就是“正心誠意”,故C正確;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義輕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選C。24、A【解析】

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數據看出,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的鋼產量遠遠超過蘇聯和日本,說明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生產能力居領先地位,故選A;七十年代蘇聯的鋼產量超過美國,但整體經濟實力并沒有超越美國,排除B;1985年戈爾巴喬夫開始改革,排除C;D從表格數據不能得出,排除。25、C【解析】

該學者指出“正是因為英國政府的猶豫和動搖,破壞了歐洲反侵略聯盟的建立,使得希特勒決心提前發動戰爭”,其意在說明大國戰略決策對世界戰爭發生具有重大影響,C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世界大戰爆發的偶然與自發性,A項錯誤;“代議制度”削弱了制約戰爭的效果與英國“在與蘇結盟問題上”“猶豫不決”不符,B項錯誤;“歐洲集體安全體系”最終并沒有建立起來,也沒有成為阻止法西斯的最后屏障,D項錯誤。26、A【解析】

根據課本知識,題目要求的是共同之處,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而文藝復興則是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時期,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故A正確。春秋時期中國不是封建社會,不會是反封建思想,B錯誤,中國當時沒有資本主義萌芽,C錯誤;D也是只符合文藝復興。【詳解】27、A【解析】

題目給出的時間限定是1972年到1985年。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推動中美貿易持續增長,故A符合題意;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時間不符,故B不符合題意;兩極格局的緩和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題意;冷戰期間,中美并未淡化意識形態的對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28、D【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材料中“人道主義動機”即援助,“滿足了自己的經濟需求”即經濟手段控制歐洲,“削弱了歐洲人倒向蘇聯的趨勢”即對蘇聯的冷戰,所以評論針對的是馬歇爾計劃,D項正確。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馬歇爾計劃29、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4世紀的學者既有肯定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又有將人的價值納入神學體系的局限,說明當時思想領域兼有新舊時代的雙重特色,A正確;材料未涉及對教皇權威的調整,B排除;C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學術發展和教會之間的關系,D排除。故選A。30、C【解析】

根據材料“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斯誠稀世之創舉”可知清政府鼓勵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在新政中主張發展實業、編練新軍等措施,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康乾盛世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A選項排除;洋務運動主張學習的西方的先進技術,B選項排除;戊戌變法雖然主張發展工商業,但是與材料中“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的措施不符合,D選項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以中國(自我)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為準則;儒家禮教秩序成為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具有一定的普遍價值;缺乏近代主權意識。內涵:以民族獨立為核心;以民族平等觀念為準則;追求民主自由;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世界潮流。(2)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擴大;實行對外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聯系不斷加強;全球化進入新時代,出現環境、疾病、恐怖主義等問題;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意義: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潮流;尊重國家主權,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歸仁的道德理想…….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禮教秩序…….成為普遍適用于華夏、蠻夷在內的全人類的價值”可歸納出以中國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為準則及儒家禮教秩序為評判標準;具有一定的普遍價值及缺乏近代主權意識。內涵:根據材料一“以全球競爭為背景的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結合所學知識從以民族獨立、民族平等觀念、民主自由追求及發展資本主義潮流進行概括。(2)原因:根據材料二“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結合所學知識從我國國家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中國與世界聯系加強、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問題及互聯網發展進行闡述;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從順應時代潮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發展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