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廈門六中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17年初,俄國國內陷入混亂,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只能大量地發行貨幣,甚至連印刷機都用壞掉了。大雪和低溫讓100多列蒸汽火車車頭因凍結而爆炸,導致食品和燃料沒法運進大城市。由于供應缺乏,面粉的價格已經漲了8倍,但有面粉的面包房也沒法烤岀面包,因為烤爐沒燃料,連首都彼得格勒的許多工廠都因為缺少燃料而停工了。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二月革命爆發后的緊張局勢 B.氣候惡劣且燃料極度匱乏C.政府濫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 D.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矛盾的激化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茂新和福新公司生產的"兵船牌"面粉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英、法、南洋的新加坡、呂宋等地,每年出口量達五、六百萬包。這表明當時A.中國對外貿易逆差得到逆轉 B.國內面粉生產技術不斷創新C.政府鼓勵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D.民族企業發展空間得到擴展3.強盛的王朝往往重視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唐朝時,增設的相應機構的管理范圍大致在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4.二戰結束后,美國本來計劃在日本推行全面社會改革和非軍事化政策,但很快又決定發動美國的大企業重建日本經濟,甚至鼓勵日本組建軍隊。這一轉變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壯大資本主義陣營的需要 B.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C.使日本成為亞洲反共堡壘 D.美國軍事實力的下降5.據《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里成為日常用具。這一現象給當時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包括()①“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稅田”③“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下表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生產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據表可以推知A.國家工業布局均衡B.農業機械化與合作化相互促進C.國民經濟迅速恢復D.生產領域出現明顯的冒進現象7.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向歐洲國家發出邀請以共同制訂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稱,這個計劃“不是針對哪個國家,也不是針對哪一派信仰原則,而是針對饑餓、貧窮、絕望和混亂”。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冷戰由此正式開始B.西歐的復興對美國有利C.該計劃無政治目的D.美國為此成立世界銀行8.如果想要拍攝有關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最符合要求的外景地是A.半坡遺址 B.姜寨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河姆渡遺址9.“無論美國人對自由報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憲者看來,讓中央政府為自由而受到束縛,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這些事包括保有能讓自由得以繁榮的條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國A.實行聯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B.踐行三權分立原則,實現權力制約平衡C.開創兩黨制,避免一黨專制獨裁D.推行人民主權原則,確保公民自由權利10.在人類步入階級社會以后,貴族和平民成為最初的基本社會等級。下列關于這兩個等級的敘述正確的是A.中國與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迥異 B.西歐的封臣對封君沒有任何義務C.古羅馬平民與貴族利益趨向一致 D.古希臘女性也可以享受民主政治11.《十二銅表法》中規定:“對喪事不宜過份鋪張……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埋葬或火化時,死者的喪衣以三件為限。紫色的以一件為限,奏樂的人以十名限。出喪時,婦女不得抓面毀容,也不得無節制地嚎哭。”這表明《十二銅表法》A.宜揚神權迷信色彩 B.維護貴族特權利益C.內容廣泛條文明晰 D.推動風俗文明進步12.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一方面是爭回我國在山東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請問此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C.盧溝橋事變 D.文化大革命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南方在公元前已經種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漿。戰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就有“有柘漿些”之句,柘漿即甘蔗汁。《新唐書》記載唐太宗派專使到印度學習熬糖法。當時制糖規模有限,產量不高,尚屬名貴產品,供少數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時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謂糖霜的技術。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分別敘述了甘蔗移裁技術,并畫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設備。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費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調元《粵東筆記》載,此時糖最白者“售于東西二洋,稱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摘編自《清代制糖業的發展》等材料二大規模種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紀上半期。1624年荷蘭人占據后,在南部實行貸款、貨種等手段推進蔗植業,成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產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災人禍使無數貧民流亡至臺,多以從事農業為生,甘蔗的種植面積繼續擴大。鄭成功收復后,利用天時地利發展蔗植業。1683年康熙統一后,閩粵等省先進的制蔗糖技術工具很快傳入。為追求經濟利益,農民大面積種植甘蔗。甘蔗的廣泛種植帶動了制糖業的興起。清代后期,臺糖是外銷的主要商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摘編自《清代制糖業的發展》等材料三近代以來,歐洲甜菜糖業迅速崛起,在20世紀初已占據世界糖品生產總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業也空前發展,直接左右著北美及東亞糖品市場的走勢。受其影響,東亞傳統甘蔗糖業大國——中國主導的前近代東亞糖業舊格局解體,傳統的手工制糖技術也逐漸衰落。——摘編自《中國糖業史研究的新開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大陸地區制糖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之際地區制糖業迅速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制糖業衰落的啟示。14.(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先后爆發了十余次大規模戰爭,成為發達國家使用新型戰略武器的試驗場。1991年的海灣戰爭爆發,多國部隊動用戰艦、裝甲車、艦載“戰斧”式導彈、“敲擊”型遠距離投擲的激光、電視制導炸彈,阿帕奇直升機等現代尖端技術式器,分別從50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對伊拉克發動海,陸、空軍事進攻,顛覆了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2020年1月6日,美國動用中空長航時“死神”無人機和地獄火氣導彈斬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菜曼尼。“死神”無人機使用渦輪螺旋槳梁發動機,在數千米高空飛行,幾公里外的地面很難覺察其存在;“地獄火”導彈將高級制導系統植入標準的AGM——114R的彈體中,從直升機和無人機上進行發射,采用“伸縮刀片”殺傷軟目標降低附帶損傷。這一事件使得美國在中東陷入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孤立。——摘編自人教版《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教師用書》、《環球時報》材料二中東地區的特殊位置和盤根錯節的矛盾導致中東地區和中東國家沖突頻仍;海灣石油是西方工業的“生命線”,海灣國家因自身的種種局限,依賴西方開發石油資源。20世紀70—80年代以前,海灣國家反抗西方殖民化的政治軍事斗爭主要表現在東西方文化沖突上。隨著西方殖民主義體系解體、東方民族獨立國家體系形成,中東地區的矛盾更多地直接表現為傳統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突出地表現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9.11”事件后,美國拋出重塑中東新秩序和推動中東民主化的“大中東計劃”。美國總統布什上臺后把伊朗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視伊朗為美國的最大威脅。美國的政策違背多數中東國家的意愿而遭到強烈抵制或拒斥,導致中東政局更加動蕩不定。——摘編自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中東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在中東地區發動現代戰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9.11”事件后,美國推行“大中東計劃”的實質和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初,俄軍在前線的失敗導致俄國國內陷入混亂,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食品和燃料極度匱乏。由此可知,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矛盾的激化,故D正確;這是二月革命爆發的背景,故A錯誤;氣候惡劣且燃料極度匱乏是材料反映的現象,故B錯誤;政府濫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也是材料的表現之一,故C錯誤。2、D【解析】

本題以一戰期間我國面粉業的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表明,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生產的面粉不僅暢銷國內。并且遠銷國外,說明民族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得到拓展,D項正確;材料現象雖有利于改變對外貿易的狀況,但不能說明得到逆轉,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市場擴展,不是技術創新,B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態度,C項錯誤。3、A【解析】

唐朝時期在西北邊疆分別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①符合題意;②秦漢時期已歸屬中央管轄,③西藏和④都是元朝時期歸屬中央管理,②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和D。故選A。4、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國對日本政策的轉變主要是由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因此B選項正確;A、C選項是國際格局變化背景下美國的直接意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選項不符合所學史實,排除。故選B。5、C【解析】試題分析:鐵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故①正確;鐵器的使用推動稅制改革,故②正確;鐵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廣,故③正確。“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的意思是庶人依靠出賣勞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務官府的所得而生活。這與材料反映的信息沒有關系。④是錯誤的。通過排除法,所以選C。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器的作用6、B【解析】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生產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看,實際生產比“計劃”高出數倍,結合時代背景可知B項正確。材料沒有給出工業布局情況,更看不出“均衡”,A項錯誤;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在一五計劃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項不符合史實;一五計劃期間各方面積極配合,計劃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并不是冒進,D項錯誤。【點睛】相關過渡時期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史料多,角度雜,科學、熟練掌握建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和發展的相關史實,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7、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認識,馬歇爾計劃通過經濟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同時也有利于美國擴大其在歐洲的市場,故B正確。冷戰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排除A項;該計劃有利于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因此C項不正確;D項是針對世界的,而材料是針對西歐的。【詳解】8、D【解析】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積的木建筑遺跡,故D符合題意;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浐河東岸,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姜寨遺址是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而黃河流域以栽培粟為代表,故AB不符合題意;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9、A【解析】據材料“讓中央政府為自由而受到束縛,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主張,美國聯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的問題,故B項錯誤;材料也沒有反映兩黨制的問題,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也不是說明公民自由權利的問題,故D項錯誤。故選A。10、A【解析】

中國古代的封建等級制度是以血緣為基礎;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因此中國與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迥異,故A項正確;西歐的封臣對封君有一定的義務;古羅馬平民與貴族利益不一致;古希臘女性沒有民主權利。B、C和D排除。故選A。11、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十二銅表法》對喪事習俗的規定,主要體現的是簡潔文明行為的規定,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D正確;材料未涉及宣傳神權迷信色彩,A排除;材料未涉及對貴族特權利益的維護,B排除;材料僅涉及是喪禮習俗的規定,C排除。故選D。12、B【解析】材料信息“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說明該事件是五四運動,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明確反帝,故A項錯誤;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沒有涉及青島主權問題,故C項錯誤;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已經獨立,更不涉及青島主權了,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的關鍵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定。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由此判定這是五四運動。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制糖業歷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為主,分布于東南地區;注重與國外技術交流,制糖技術不斷創新;農書中注重對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糖品由奢侈品逐步變為日用品,消費逐漸平民化。(2)優越的自然條件,甘蔗廣泛種植;大陸移民提供了勞動力;當時統治者政策的推動(荷蘭和鄭成功時期);兩岸統一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制糖技術進步;臺糖外銷,經濟利益的驅動。(3)穩定統一的政治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保障;技術革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解析】

(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已經種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漿”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制糖業歷史悠久且制糖原料以甘蔗為主,主要分布于東南地區;根據材料一“《新唐書》記載唐太宗派專使到印度學習熬糖法”得出古代中國注重與國外技術交流;根據材料一“《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分別敘述了甘蔗移裁技術”得出古代農書中注重對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根據材料一“尚屬名貴產品,供少數官僚士大夫享用……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費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得出糖品由奢侈品逐步變為日用品,消費逐漸平民化。(2)原因根據材料二“無數貧民流亡至臺……鄭成功收復后,利用天時地利發展蔗植業……先進的制蔗糖技術工具很快傳入……追求經濟利益……”從自然條件優勢、勞動力輸入、統治者重視、技術進步及利益驅動進行分析闡述。(3)根據材料三“歐洲甜菜糖業迅速崛起……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業也空前發展……中國主導的前近代東亞糖業舊格局解體”結合近代中國社會環境從政治環境、技術革新、區域經濟合作進行分析闡述。14、(1)特點:高技術、低強度,采取電子戰和空襲戰推動戰爭進程,速戰速決;使用空中精準制導武器實行精準打擊,對減少傷亡程度發揮決定性作用;作戰空域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高技術武器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實行外科手術式地進攻和打擊。(2)實質:確保美國在中東的絕對領導權,最大限度地謀求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原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