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黔南州2025屆高三沖刺模擬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中共黨員占總人口的1%左右,幾乎村村有黨員,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移B.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C.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已經形成D.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同意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試辦經濟特區時,中央有關機構搞了一個文件,叫《舊中國租界的由來》。該報告的主旨是A.肯定廣東省的改革模式 B.說明特區試辦需謹慎C.闡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 D.剖析西方侵華的歷史3.有學者指出:“1517-1525年間的福音運動之后,新教與天主教便開始了爭奪主動權的斗爭,通過教育、宣傳以及書籍審查制度建立了更加嚴格的教義體系及服從制度。由于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便與諸侯、官吏和國王結盟,結果在實際上把教會變為政權的一部分。”材料與下列觀點相吻合的是A.“教隨國定” B.“破除教會迷信”C.“反對贖罪券” D.“信仰即得救”4.據記載,1935—1942年間,陜西共設立大小新式工廠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廠19個;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有59家,100萬元以上的有13家,資本總額5202萬元,為民國前期新式工業資本總額的28倍。這表明抗戰時期A.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根據地建設效果明顯C.西部地區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發展投入5.北宋時期徽州地區開始出現比較著名的大商人。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城的一-半,號稱“祝半城”;祁門程氏兄弟經商致富,號稱“程十萬”。這反映出當時A.形成了區域性商人群體 B.商品經濟更進一-步發展C.出現了士商合一的趨勢 D.重農抑商政策發生改變6.《十二銅表法》第二表第一條和第三條分別規定:“訴訟標的(即訴訟費)在一千阿斯以上的,交誓金500阿斯。標的不滿千阿斯的,交誓金50阿斯,關于自由身份之訴,不論此人家產的多少元三律交50阿斯”,“凡需要人證的,應在證人的門前高聲呼喚,通知他在第三個集市日,到庭作證”。)由此可見,羅馬法A.訴訟金錢多少影響判案公正度 B.按照等級對私有財產進行管理C.自由人在法律的面前享有特權 D.傳喚人證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7.唐宋筆記中對當朝君主的記載較多。唐人用諸多異象來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對“人事”的關注加強了。在君臣關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敘述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處時代,對君臣關系更加關注,多詳載內廷變革與矛盾。這種變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賢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訴求B.理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C.市民階層的普遍文化心理傾向D.社會輿論影響政治生活8.根據英國1882年制定的《普通規》,議會開會的大部分時間要有政府參加。據統計,從1887年到1897年,英國政府參加議會會議的時間平均達到會議全部時間的84.5%,因此議員個人很少有提出議案的機會。這一現象反映出英國A.內閣行政權力的膨脹 B.議會主權地位確立C.三權分立體制被打破 D.政黨政治日益完善9.在清朝前期,外國進呈朝廷字帖一律用漢字書寫。而1840年8月9日.道光諭令直隸總督琦善:“倘有投遞稟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稍后,清廷又將子帖擴大,諭令江、浙、魯等地的督撫也有收轉英人“字帖”的權力。據此可知,這些做法()A.體現出清廷對兩方態度有所轉變 B.說明清廷基本放棄天朝上國理念C.說明地方督撫的政治權力被加強 D.扭轉了趨于惡化的中英雙方關系10.有學者認為,“誰控制了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誰就掌握了地中海這條重要的海上航運線。”下列二戰期間的軍事行動,不能直接佐證該觀點的是A.“火炬”行動 B.阿拉曼戰役 C.敦刻爾克撤退 D.西西里島登陸11.閱讀如圖,材料所述“會談”的地址是A.北平 B.南京 C.重慶 D.延安12.下圖為法國巴黎先賢祠中盧梭的棺槨。棺木外形設計成鄉村小寺廟模樣,從正面看,廟門微微開啟,從門縫里伸出一只手來,手中擎著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對這一設計寓意最貼切的理解是A.盧梭批判了封建教會 B.盧梭指引了大革命道路C.盧梭思想照亮了法國 D.盧梭背叛了天主教13.著名學者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這樣描述:“已經去世了5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生前雖然守住了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閣政治演繹得有聲有色。”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表述理解正確的是A.內閣于萬歷年間開始參與決策 B.相權的發揮依賴于皇權的支持C.內閣可以靈活機動地處理國政 D.內閣地位提升但仍需服從君權14.章太炎曾說:“船山(王夫之)學說為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學說A.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B.沖擊了宋明理學僵化體系C.動搖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D.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啟示15.美國首都華盛頓原是一片荒無人煙的灌木叢林。聯邦政府機構位于城市中心,國會大廈建在全城最高點“國會山”上,在其兩側分別是總統府和聯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時各州名稱命名的15條大道由內向外輻射,覆蓋全城。華盛頓的建筑規劃體現的美國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開拓精神B.議會至上與共和意識C.三權分立與州權平等觀念D.政府中心與邦聯意識16.明代商人憑借財富實力,面對自然災害,能有效組織起地方賑救事宜,有的甚至通過為有關部門進呈建言、供備咨問、領任差事、調節地方解紛等方式,直接參與地方和國家事務的處置。這說明明朝A.商人取代士紳承擔公共職能 B.政府對地方基層管理的強化C.經濟發展拓展商人參政空間 D.士商相互滲透合流趨勢明顯17.北齊時,馬敬德“將舉孝廉,固辭不就,乃詣州求舉秀才。舉秀才例取文士,州將以其純儒,無意推薦。敬德請試方略,乃策問之,所答五條,皆有文理,乃欣然舉送。”這表明當時A.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 B.舉孝廉是入仕的首選途徑C.選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樣性 D.考試已成為選官主要方式18.如圖是《先秦與古希臘:中西文化之源》中某章節的目錄,請根據目錄名稱擬出最合適的章的名稱A.環境:黃色土地與藍色海洋 B.政體:帝制與共和C.傳統:專制與民主 D.學術:重倫理與愛智慧19.唐高宗后期武后臨朝聽政,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元萬頃等,協助處理政務與各種表疏,密令參決。唐制,官衙都在宮城之南,劉元等人不經南門而于北門出入,時人因謂之“北門學士”。北門學士的出現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實際統治權力 B.中樞決策機制發生變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實亡 D.中央集權體制不斷強化20.下列1904年的歐洲漫畫刻畫的歐洲政治態勢是A.嚴重對立,戰爭一觸即發 B.英德矛盾加劇,英法接近C.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并對峙 D.巴爾干半島成為矛盾焦點21.現代養生學認為,一個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一個人應當只吃適量的食物。與這一觀點吻合的思想是A.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B.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C.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D.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22.同時用“君主專制”、“圈地運動”、“民族國家”、“手工工場”等概念可描述15—16世紀西歐的典型國家是A.法國 B.德國 C.英國 D.西班牙23.唐朝宰相議事的場所:A.政事堂 B.南書房 C.軍機處 D.文淵閣24.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先后鑄造出十二塊銅牌,詳細列出民法、刑法、訴訟程序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公布于羅馬廣場,史稱《十二銅表法》。以下有關《十二銅表法》的表述,不確切的是A.該法的公布是平民的勝利 B.該法沒有給平民階層帶來任何好處C.是以往羅馬習慣法的匯編 D.審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貴族特權25.“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從內容判斷,上述材料出自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26.如圖創作于武昌起義后,作者有意將“國”字寫成了“囻”,這一現象常見于當時的傳單、標語和報刊等,說明那時已漸入人心的觀念應首推A.體恤民情 B.民族團結 C.民主共和 D.民風變易27.根據下圖信息判斷(注:圖片外圈的文字為TheUnitedNationsFightForFreedom),該旗幟代表()A.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華約組織 D.聯合國28.在以下史詩中,描寫愛琴海附近海域發生戰爭的是A.《吉爾伽美什》 B.《摩訶婆羅多》 C.《羅摩衍那》 D.《荷馬史詩》29.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展C.加劇了外國資本對中國的輸入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30.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有史實結論A1954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表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B1980年,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C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成為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宣言書D聯合國向世界推廣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成功解決了世界糧食短缺問題A.A B.B C.C D.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梁啟超的政治思想材料一:“世界之政體有三種:一曰君主專制政體,二曰君主立憲政體,三曰民主立憲政體。君主立憲者,政體之最良也……立憲政體,亦名為有限權之政體;專制政體,亦名為無限權之政體。有限權云者,君有君之權,權有限。”

——梁啟超《立憲法議》1901年6月材料二:“凡專制者,以所專制之主體的利益為標準,謂之野蠻專制;以所專制之客體利益為標準,謂之開明專制……法王路易十四曰:‘朕即國家也。’此語也,有代表野蠻專制之精神者也;普王腓力特列曰:‘國王者,國家公仆之首長也。’此語也,則代表開明專制之精神者也。”“今日之中國,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開明專制)實立憲之過渡也,立憲之預備也。……此時代不必太長,且不能太長,所過之后即進于立憲,此國家進步之大順序也。”——梁啟超《開明專制論》1906年材料三:夫謂共和不能行于中國,則完全之君主立憲,其與共和相去一間耳。……夫今日我國以時勢所播蕩,共和之局,則既定矣,雖有俊杰,又安能于共和制之外而別得活國之途?夫為政在人,無論何種政體,皆以國民意力構造之而已。我國果適于共和與否,此非天之所能限我,而惟在我之自求。——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1912年5月問題:(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與材料三所處的時代背景。(2)概括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三種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3)你如何看待梁啟超政治思想的變化?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買及買(賣)毆(也),各嬰(懸掛)其賈(價)。”——《金布律》“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帝乃詔丞相綰法度量誥承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公文書皇帝盡并兼天下”——秦始皇廿六年詔書材料二隨著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以蘇州府、松江府、嘉興府、湖州府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棉作壓倒稻作,蠶桑壓倒稻作的新趨勢。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區,朱涇、朱家角、羅店、南潯、菱湖、濮院、烏青、雙林、盛澤等成為著名的棉花、生絲及絲綿紡織品集散地。各區域性商人集團的大量出現,各類富商大賈生活條件、生活觀念的改變,也沖擊著傳統的社會觀念。——摘編自張敏英《明清商品經濟思想研究》材料三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79年鄧小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代在工商業的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請辯證地分析這些措施對工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際“社會觀念”變化的具體反映。(3)閱讀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有兩個問題可供選擇討論: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請從理論創新的角度,分析總結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探索。②“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試以平遙古城為例,寫出全國第一家票號的名稱及其歷史價值;簡述平遙古城建筑布局體現的文化內涵。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詹姆士一世聲稱:“國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稱為神,因為他在人間行使類似神權那樣的權力……國王是神在人世間帶著呼吸的翻版。”材料二:霍布斯認為,國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為了擺脫“人人對人人的戰爭狀態,”……人們通過締結契約建立具有絕對權威的國家來統轄一切。材料三:恩格斯說:“王權是進步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材料四:盧梭提出,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契約,這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契約,而是全體人民之間的契約。通過社會契約,人民建立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問題:(1)指出前兩則材料觀點的區別。(2)材料三和材料四,關于恩格斯和盧梭對王權的認識是否矛盾?為什么?(3)試從歷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說“王權是進步的”。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給出的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在山東根據地的勢力范圍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斷擴大和加深的趨勢,這說明國共力量對比變化的趨勢逐漸加強,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體現革命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移的相關信息,故A項不符合題意。工農武裝割據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政策,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不符合題意。兒童、婦女、青年、農民、工人等本來就在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組織范圍內,并不能說明統一戰線范圍的擴大,故D項不符合題意。2、B【解析】

當“中共中央同意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試辦經濟特區時”,中央有關部門卻下發文件《舊中國租界的由來》,顯然是不同意試辦經濟特區,認為特區試辦需謹慎,故選B,排除A;該文件的主旨明顯不在于闡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華的歷史,而在于強調試辦經濟特區要謹慎,排除CD。故選B。3、A【解析】

“把教會變為政權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宗教服從于政權,形成了“教隨國定”的局面,故A正確;新教與天主教都信教,并沒有破除教會迷信,排除B項;C項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信仰即得救”只涉及到信仰的自主權問題,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4、C【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抗戰時期陜西的工廠數量及資本總額較民國前期有較大發展,陜西位于西部地區,因此能說明西部地區近代化建設的成就。故C項正確。材料僅記載了抗日時期陜西的工業情況,無法比較區琙經濟發展的平衡性。故A錯誤。抗日根據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主要在農村,而工業主要在城市,因此工業的發展不能說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故B項錯誤。材料表述的是陜西工業的發展,未體現政府的舉措。故D項錯誤。5、B【解析】

依據材料,北宋時期徽州地區出現了比較著名的大商人,“祝半城”“程十萬”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故選B;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是在明清時期,不符合題意,A錯誤;材料中并未體現“士商合一的趨勢”,C錯誤;中國古代一直固守重農抑商政策,D錯誤。【點睛】考查層次——理解;難度:易;考查目的:商業的發展。6、D【解析】

根據材料“凡需要人證的,應在證人的門前高聲呼喚,通知他在第三個集市日,到庭作證”可知,共和國時期傳喚人證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選項D正確;材料未涉及案件判決,因此無法判斷選項A所屬內容,排除;材料未涉及私有財產管理,排除B;材料未體現出自由人在訴訟標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選項C排除。7、A【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處時代,對君臣關系更加關注,多詳載內廷變革與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較注重君臣關系的相關內容的記載,體現了士人企圖實現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題意;理學的核心在于維護皇權,與材料所述無關,B不正確;C“普遍”的說法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輿論的作用的相關信息,D不正確。點睛:本題考查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解題的思維邏輯是“現象——本質”。本題的現象是宋代對君臣關系更加關注,這從實質上反映出士人企圖實現君臣共治的理想.8、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82年英國議會開會要有政府參加,到1897年英國政府參加議會的時間達到會議全部的84.5%,從而使議員連提出議案的機會都沒有,說明政府權力在擴大,而政府職能是由內閣行使的,說明內閣權力的膨脹,故選A;B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9、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840年后,清政府對洋人進呈朝廷的稟帖字體書寫的要求有所改變,不再強制要求用漢字書寫,說明受鴉片戰爭影響,清政府對洋人的態度有所改變,A正確;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國的觀念,B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部分督撫可以擁有收轉英人“字帖”的權力,政治權力加強的說法錯誤,C排除;當時中英雙方處于戰爭狀態,扭轉關系的說法錯誤,D排除。故選A。10、C【解析】

敦刻爾克撤退,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歐洲除英國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與控制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無關,符合題意,故選C;“火炬”行動即北非登陸計劃,該戰役使盟軍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戰略基地,從而創造了順利完成北非戰局的有利條件,使西方盟國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從大西洋向印度洋進行海上運輸,A不符合題意,排除;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欲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占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B不符合題意,排除;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不僅在軍事上獲取了直接進攻意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強烈震撼了已經動搖的意大利政府,導致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為盟軍打開從南部登陸歐洲的大門,D不符合題意,排除。11、C【解析】

由“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可知是1945年,由“蔣主席于抗戰勝利后,邀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先生”可知是抗戰勝利后的重慶談判,故C正確;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12、B【解析】

根據所學,盧梭的思想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導,“從門縫里伸出一只手來,手中擎著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便是對其思想指引了大革命道路的最好的理解,故B正確;批判教會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照亮法國表述的并不準確,排除C項;盧梭背叛了天主教的說法并不成立,排除D項。13、D【解析】

根據“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閣政治演繹得有聲有色”,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但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內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服從于君權,故選D;內閣無決策權,排除A;內閣首輔不是宰相,排除B;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權力受到制約,排除C。14、D【解析】

根據“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王夫之的思想對近代民主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故D正確;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屬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宋明理學”,排除B;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C不符合題意,排除。15、C【解析】

建筑的規劃沒有體現白手起家的開拓精神,故A項錯誤。國會、總統、最高法院在美國憲法中是平等的,美國并非議會中心。故B項錯誤。“國會大廈”、“總統府”、“聯邦最高法院”三者并立,體現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權分立原則和相互制衡的原則,故C項正確。D項“政府中心與邦聯意識”與材料“聯邦政府機構位于城市中心,各州名稱命名道路由內向外”的布局特點不符合,排除。16、C【解析】

題干描述了商人社會影響力的上升,而這得益于其經濟實力雄厚,說明經濟發展拓展商人參政空間,C正確;A描述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并未提及政府對基層的管控,排除B;題干僅僅提到商人社會影響力變化,未提及士商相互滲透,排除D。17、C【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當時選官既有“舉孝廉”,又有“策問之”,由此可以看出選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樣性,故C正確;九品中正制按門弟高低選官,不符合題意,排除A;“首先”表述錯誤,排除B;考試已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是指科舉制,排除D。18、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和希臘的政治制度。先秦逐漸走向專制,古希臘逐漸走向民主,C正確;A與材料無關;中國帝制確立于秦朝,故B錯誤;D與材料無關。19、B【解析】

北門學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機構之外設置的類似秘書性質的官職,負責為武后起草處理文書,密令參決,掌握了部分決策權,以加強武后的權力地位,沖擊了中樞決策機制,B正確;北門學士的出現是武后強化權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證明武后已經掌握實際統治權力,排除A;題干未涉及北門學士與三省六部制之間權力的轉移,C排除;北門學士是中樞體制的變化,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D。20、B【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隨著勢力的崛起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英德矛盾加深,英國不得不調整與法國的關系,1904年簽訂《英法協約》,故答案為B項;一戰爆發于1914年,排除A項;1904年兩大軍事集團尚未形成,排除C項;D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21、C【解析】

“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體現的是矛盾是相互轉化的,這是道家樸素的辯證思想,結合所學可知,C項是道家思想,故C項正確;AB是儒家,D項是法家,都不符合題意。22、C【解析】

根據“圈地運動”即可判斷這個典型國家是英國,故選C項;法國、德國和西班牙都沒有出現圈地運動,排除ABD項。故選C。23、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宰相議事的場所是政事堂,故選A;南書房是清朝康熙時設立的,軍機處是清代雍正時設置的,文淵閣是明朝、清朝藏書的地方,均不符題意,BCD錯誤。24、B【解析】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限制了貴族任意曲解法律的特權,但從內容上看,大多是原來習慣法的匯編。故選B。25、D【解析】

1862年9月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得到廣大黑人的擁護,并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扭轉了戰爭初期北方失利的局勢,成為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故答案為D;1689年為限制國王權力,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和控制議會的權力,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由此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不符合題意,排除A;《獨立宣言》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發表的,不符合題意,排除B;《人權宣言》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不符合題意,排除C。26、C【解析】

將“國”字寫成了“囻”,體現出民主的思想。“這一現象常見于當時的傳單、標語和報刊等”表明武昌起義后的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故C正確;體恤民情不符合辛亥革命后主流思想,排除A;當時主要是民主共和,不是民族團結,也不是民風變化的問題,排除B和D。故選C。27、A【解析】“TheUnitedNationsFightForFreedom”意為聯合國家為自由而戰,且圖中包括英、美、蘇等國的國旗,故選A。28、D【解析】

本題考查古代東方的優秀文學作品。古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其中《伊里亞特》主要敘述了特洛伊戰爭,即希臘人和特洛伊人爭奪愛琴海霸權的戰爭,最后一年的故事,與題干要求相符,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A項錯誤;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名文學作品,均不符合題意,B、C項錯誤。29、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勢力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因素,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企業,有利于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進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B選項符合題意。19世紀六七十年代屬于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時期,尚未出現發展的高潮,A選項排除。外國資本大規模輸入中國的時間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C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問題,D選項排除。30、B【解析】

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選項B正確;1956年八字方針提出表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選項A排除;中國改革開放的宣言書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選項C排除;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尚未解決,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水平1:能準確回答問題。·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水平2:僅羅列相關史實(按題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2)水平1:能運用核心知識進行回答,歸納完整。君主專制:國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王權至高無上,擁有絕對權威。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王在法下,權在議會,議會至上。民主共和制:國家權力至少形式上屬于多數人;國家元首的產生實行選舉制;最高國家領導職務實行限任制。水平2:歸納概括不確切,不完整(按題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本大題采用分項評分方法。評分觀察的要素是:觀點、史實、論述、組織。評分項一:觀點水平1:能夠把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嬗變投放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等時代主題下進行看待和詮釋。(3)梁啟超在西學東漸的時代大潮刺激下,在不同的歷史情勢下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體制,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梁啟超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執著和探索,昭示著近代中國在邁上現代化轉型的滾滾洪流已是勢不可擋;但同時,這種探求的反復和多變也折射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充滿著艱辛和曲折。水平2:能依據材料就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變化提出觀點。·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先后從君主立憲制到“開明專制”再到民主共和制,依次發生了多次轉變。梁啟超每一次的思想變化都是與當時的歷史事件相契合。水平3:脫離材料,或羅列材料,復述教科書的觀點。·指出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主張君主立憲制。水平4:無觀點,或觀點與文本無關。評分項二:史實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將其與梁啟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情勢等史實建立聯系。水平2:能從材料提取直接與間接的信息。水平3:能從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水平4:沒有使用材料信息。評分項三:論述水平1:能夠進行深刻的論述。水平2: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能做到一致,邏輯完整。水平3: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不一致,邏輯混亂、跳躍。水平4:回避問題評分項四:組織水平1:敘述成結構水平2:敘述連貫通順水平3:僅能羅列史實注:有觀點而無史實者,不給分。【解析】

本題考查梁啟超對民主政治的追求,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聯系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材料一、二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如“1901年6月”“1906年”,以及“今日之中國,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等信息,分析得出是清末新政。材料三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根據時間信息“1912年5月”和“夫今日我國以時勢所播蕩,共和之局,則既定矣”,分析得出是辛亥革命。(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涉及到的三種政體分別是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聯系所學可知,君主專制是指國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王權至高無上,擁有絕對權威。君主立憲制是指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王在法下,權在議會,議會至上。民主共和制是指國家權力至少形式上屬于多數人;國家元首的產生實行選舉制;最高國家領導職務實行限任制。(3)如何看待梁啟超政治思想的變化,應當根據材料信息反映的不同時期的主張,認識到梁啟超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執著和探索,一方面昭示著近代中國在邁上現代化轉型的滾滾洪流已是勢不可擋,但另一方面也折射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充滿著艱辛和曲折。32、(1)措施: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影響:積極:為工商業的發展規定了必要的統一標準,也為經濟秩序的穩定提供了條件;消極:政府對工商業的管理非常嚴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2)表現:經濟作物種植規模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和城鎮經濟發展;商幫出現。具體反映: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產生;文化:明清小說繁盛。(3)①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1992年鄧小平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②:日升昌票號;歷史價值:最早的私人金融機構,中國票號的博物館;文化內涵:傳統禮制,“神人共治”;“三教合一”等。【解析】

(1)根據材料一“有買及買(賣)毆(也),各嬰其賈(價)”“法度量”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將措施歸納為: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影響:根據所學可從積極和消極方面一分為二作答。積極:從為工商業的發展規定了必要的統一標準,也為經濟秩序的穩定提供了條件分析回答;消極:從政府對工商業的管理非常嚴格,一定程度上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