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甘肅省天水第一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諸侯國的簡況,它說明分封制實質上重視的是A.血緣關系 B.姓氏關系 C.地域關系 D.官僚關系2.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反全球化”公眾抗議特別是農民群體的抗議活動越來越令世人震驚與反思。2005年韓國首爾舉行APEC首腦會議期間,韓國農民協會不僅在會場外進行了激烈抗議,他們還請來了印尼等外國的農民協會前來進行聲援。這一現象說明A.農業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擊最嚴重B.農民群體較保守不適應全球化潮流C.全球化雖遇挑戰但已成為必然趨勢D.逆全球化活動得到各國政府的支持3.“自嚴氏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天演、物競、天擇、淘汰、適者生存”等新名詞成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學校以《天演論》為教材,有的教師以“物競、天擇”為作文題目,有的人干脆以“競存、適之”等詞匯給自己家中子弟取名。對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解讀不正確的是A.民眾崇信“進化論”思想B.革命派通過媒介廣泛宣傳C.民族危機下國人思想啟蒙D.深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4.某思想家在20世紀初大聲疾呼:“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消滅也。……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田然淘汰已耳!”從中可見,該思想家主張A.打破保守觀念,為新文化營造空間 B.剔除傳統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揚改革理念,為康梁變法造聲勢 D.遵循進化理論,任憑自然選擇5.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規定: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相當原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至少7年不變;允許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節約勞動力,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等。該文件的發布A.有利于扭轉當時農村的經濟形勢B.配合了工業領域大躍進運動的展開C.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快速持續發展D.成為當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6.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地圖,其中在所示位置該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A.遷都洛邑B.商鞅變法C.開鑿靈渠D.焚書坑儒7.下圖為建國初期沿海與內地工業增長速度變化示意圖(定基指數:以1950年為100)。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工業增長主要來自重工業領域B.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C.國民經濟建設按比例協調發展D.工業建設布局逐步趨向均衡8.從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糧食587億斤,赤字達40億斤,一些私人糧商乘機搶購糧食,囤積待機。根據當時的情況,國家處理的辦法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定量分配。國家處理糧食危機的做法A.保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C.促成了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D.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基礎9.明清《江寧府志》載:“機戶不得逾百張,張納稅當五十金,織造批準造冊,給文憑然后敢織。”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壓制 B.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C.為限制西方殖民而閉關鎖國 D.資本主義萌芽侵蝕傳統經濟10.有位思想家以《圣經》中提到的力大無比的海獸“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此人是A.洛克 B.盧梭 C.狄德羅 D.霍布斯11.下側漫畫《望“風”而起》描繪了1911年的中國時局。畫面中的“風”來自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12.美國學者弗格森認為“希臘城邦是一個有著獨特內在構造的單細胞有機體,除非進行再分割,否則無法發展,它們可以無限制地復制同類。但這些細胞,無論新舊,都無法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這是因為古希臘A.以小為美的城邦自治情結濃厚 B.裂變式殖民擴張加劇母邦矛盾C.自然地理環境決定其國家結構 D.泛希臘主義文化認同感很微弱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辮子與歷史材料一:“我(孫中山)剪去一生長成之辯發,往衣服店買得一套最新日本裝穿好,……日本自戰勝中國后,世人以禮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無此舉,則不能逃脫數次之危險地位矣。——陸文燦《流亡之孫公》材料二:12月13日內閣總理袁世凱剪除發辮,以為各界之倡。——1911年12月17日《大公報》材料三: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從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從容就義……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剪辮法令》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報》載,有一挑水夫尚垂發辮,該兵士迫令剪去,結果發生爭吵推拉,挑水夫受傷致死。山東都督周自濟派宣傳員到昌邑,宣傳新政,勸導剪辮,激起民變,宣傳員和無辮者27人被殺。材料五: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梳著小辮走進課堂曾引起學生們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狂儒辜鴻銘》問題:(1)推測孫中山是何時剪辮子的,他為何要剪辮子?(2)袁世凱公開剪辮子有何政治意圖?(3)辜鴻銘所言的“心中的辮子”是指什么?(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樣看待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剪辮子”現象?14.(20分)“中國”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她是我們共同的名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為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的西周早期青銅囂“何尊”,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周成王在新建成的東都成周(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茲義民”(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由此統治民眾)一句,是“中國”一詞作為詞組出現的最早的見證。(1)依據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中國”一詞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的地域范圍。材料二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乎外,所以限也。夫中國者君臣所自立也,禮樂所自作也.……茍天常亂于上,地理易于下,人道悖于中國,不為中國矣。——北宋·石介《中國論》(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對“中國”一詞內涵的解讀有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歷史背景。材料三第一條: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于中國,嶺北屬于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于北岸。第三條: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納,并應械系遣還。第五條: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第六條: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3)材料三出自哪一歷史文獻?這些條款反映出怎樣的時代特點?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文獻對中國的意義何在?材料四很多人會問,現在為什么又要討論“何為中國”?……當國家不斷發展的時候,我們的區域差異、城鄉差異、階層差異和族群差異,就越來越厲害。不平衡的情況下,內部認同也出現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新的認同基礎,變化了的國家很難建立穩定秩序。——葛兆光《什么時代中國要討論“何為中國”?》(4)依據材料四,當代中國為何要加強國家認同?綜上,你認為應該怎樣加強國家認同?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據表格中“同姓”分封占據主導地位,說明西周初年的分封以血緣關系為主,故A正確;姓氏關系不符合材料中分封制主題的信息,排除B;地域關系是郡縣制劃分的依據,排除C;分封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D。故選A。2、C【解析】
韓國農民反全球化運動并邀請外國農民協會前來聲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說明了全球化雖遇挑戰但已成必然趨勢,故選C項;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出現的問題,并非說明農民保守,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各國政府支持逆全球化活動,排除D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還請來了印尼等外國的農民協會前來進行聲援”,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3、B【解析】本題屬于逆向型選擇題,據材料“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成為最流行的字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物競天擇之理”屬于進化論思想,這說明當時中國民眾崇信“進化論”思想,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不是革命派,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當時中國民族危機嚴重,故進化論思想得到傳播以圖救亡,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進化論思想屬于西方思想理論,嚴復介紹進化論思想,顯然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關鍵信息“嚴氏書出……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學生應該可以結合所學知識認識到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不是革命派,再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即可排除干擾選項,得出正確答案。注意逆向思維。4、A【解析】從“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該思想家主張“善變”,對中國能否適應世界環境感到擔憂,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張拋棄舊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適應世界的發展,所以本題選擇A選項。B選項錯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選項沒有注意到時間:20世紀初,這個時期康梁變法已經結束;D選項錯在材料體現不出這種思想。5、A【解析】
由材料信息“1960年11月”“隊(相當原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至少7年不變;允許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節約勞動力,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等”可知,該文件的發布是為了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失誤,這有利于扭轉當時農村的經濟形勢,故A正確;大躍進運動的展開是在1958年,故B錯誤;農業生產的快速持續發展不符合史實,故C錯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故D錯誤。6、B【解析】
據地圖信息“韓趙魏”可知,這是戰國時期;圖中所示位置是關中地區,是秦國所在地,歷史上商鞅變法發生在這里,B正確;洛邑是今河南洛陽,與材料不符,A錯誤;靈渠位于今天的廣西興安縣境內,與材料不符,C錯誤;焚書和坑儒發生的地點是不同的,故D錯誤。7、D【解析】
根據題干“沿海與內地工業增長速度示意圖”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沿海和內地工業增長速度的比較,未體現工業領域,排除A;我國是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問題,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工業增長速度,并未體現國民經濟建設的比例問題,故排除C;根據所學可知,我國民族工業發展新中國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新中國成立后內地的工業增長速度高于沿海地區,有利于工業布局趨向均衡,故D正確。8、A【解析】
“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定量分配”,這是建國初期,國家面對糧食危機采取的統購統銷的政策。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做法把農業納入計劃經濟體制,保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故A正確;該措施不能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故B錯誤;史實證明,該政策下經濟出現了一些問題,故C錯誤;一五計劃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故D錯誤。9、D【解析】
題干反映了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維護自然經濟基礎的抑商傳統,說明資本主義萌芽現象威脅傳統小農經濟的穩定,故D項正確;題干未涉及對工商皆本思想的壓制,排除A項;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并非宏觀指導經濟發展,排除B項;題干信息與閉關鎖國政策無關,排除C項。故選D。10、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利維坦》是英國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的代表著作,“利維坦”是《圣經》中提到的一種力大無比的海獸名稱,霍布斯借用這個名稱命名本書,旨在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借此論證君權至上,因此D選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的洛克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中第一個提出分權學說的人,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A選項錯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人民主權說和社會契約論,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B選項錯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是“百科全書派”的精神領袖,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C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1、D【解析】
根據材料“1911年”“民權”可以聯系到1911年武昌起義,建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望“風”而起,答案為D;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12、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希臘各城邦獨立自治的情結非常濃厚,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使得希臘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故選A;裂變式殖民可以將母邦統治階級所不喜歡的“難領導”的頑固分子分離出去,消除母邦內的擾亂因素,而不是加劇矛盾,排除B;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希臘城邦國家結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C;希臘城邦間的文化認同感并不微弱,特別是在面對強敵波斯時,排除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1895年后(或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后),出于政治避難需要。(2)顯示擁護共和,示好南方革命黨;并給清廷以壓力,以便奪取政權。(3)舊的思想觀念(或傳統觀念)。(4)具體要求:觀點準確;史實與材料運用恰當;論證論述充分;組織表達敘述清楚。答案l:能對材料進行抽象提煉,并能結合材料從一個或多個角度展開深入分析。如:辮發屬于身體,其變化反映著政治、生活、觀念的變遷,見證著中國近代化艱難的歷程。答案2: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能從一至兩個角度展開深入分析。如:辮發折射著政治、生活和觀念等變化,具體要求同上,但略低。答案3: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只進行單一維度一般性分析,未深入分析或分析較膚淺。如:蓄發體現著順從(專制),剪辮子喻示革命。具體要求同上,但較低。答案4:找到一個線索或材料即得出結論。其他答案: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與問題無關或同義反復。【解析】
(1)時間和原因:根據材料“日本自戰勝中國后……若無此舉,則不能逃脫數次之危險地位矣”可知,孫中山剪去發辮的時間是在1895年后(或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后),原因在于出于政治避難需要。(2)政治意圖:根據所學可知,袁世凱剪去發辮的政治目的在于顯示擁護共和,示好南方革命黨;根據材料時間,其剪去發辮時間為1911年12月13日,此時清政府尚未垮臺,因此袁世凱剪辮目的還在于給清廷以壓力,以便奪取政權。(3)“心中的辮子”指的是:根據所學可知,心中的辮子指的是舊的思想觀念(或傳統觀念)。(4)從材料可以看出,辮發屬于身體,但剪或者留卻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和生活觀念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觀點:近代辮發的變化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觀念密切相關。論證過程可以從政治角度、經濟角度和社會觀念角度展開。如孫中山、袁世凱等剪除發辮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剪辮法令》體現出,新政權試圖通過更改社會風俗,追溯漢族士大夫在滿清入關時的不合作行為,來展示其政權的合法性。山東地區因為剪除發辮引起民變是典型的社會觀念的沖突。經濟方面,結合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情況,提供相關論據,展開說明。14、(1)內涵:天下的中央地區。范圍: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2)變化:融入了民族和文化的內涵。背景:晚唐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并立;北宋理學興起。(3)文獻:《尼布楚條約》。時代特點:西方殖民擴張下,近代主權意識出現。意義:從法律上確定中俄東段邊界,促進了邊境的和平穩定;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4)原因:當代中國綜合實力提升,內部發展差異需要建立新的認同基礎。加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買賣鋼材簡易合同范本
- 2025合同違約與合同無效的差異
- 2025鋁合金窗戶安裝合同
- 2025標準個人住宅抵押擔保借款合同
- 2025網簽版私人購房合同
- 2025租賃合同范本匯編
- 2025標準版土地轉讓合同
- 2025年國際貿易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聯考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用戶受電施工合同協議
- 2024-2025學年北京西城區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物理試卷(含答案)
- 北京市矢量地圖-可改顏色
- 技術轉移案例
- 旅游公司抖音代運營合同范本
- 青銅器科普宣傳
- 高鐵課件教學課件
- 《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教程》第六章創業資源與融資
-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調查技術規范DB41-T 1992-2020
- 光影中國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大眾旅游服務質量控制手冊
- 護理教學查房肺結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