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黑龍江省大慶十中高考歷史必刷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延續至20世紀的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調整。這反應了種姓制度:A.成功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 B.缺乏反映社會狀況的能力C.適應了社會狀況維持社會秩序 D.完全缺乏自我變革的能力2.《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時,對其中一次革命活動以“‘進口’的國王”為題加以論述。這一歷史事件最可能是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C.法國大革命 D.德意志帝國的統一3.元朝行省的權力很大,基本掌操著地方的軍政大權,與宋代以來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元代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行省處理政務實行的是群官負責,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每個行省官員都不可能獨立行使權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協助或制約。這反映了A.行省制的優越性沒有發揮出來 B.行省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C.行省官員的權力“大而不專” D.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4.羅馬社會重視名譽,將其與個人行為能力綁定,立法者制定了“喪廉恥”制度。凡觸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為人敗訴的同時宣告其“喪廉恥”;但凡做了某種法律明確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羅馬執政官便可在選舉時將該人從名單中剔除。“喪廉恥”制度A.構建了羅馬民主制度的基礎 B.有利于增強個人社會責任C.消除了傷風敗俗的社會現象 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法國總理達拉第在簽訂《慕尼黑協定》后,心中已經準備好回國時面對國人的噓聲,沒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眾不但沒有噓聲,反而一片興奮,歡迎“偉大”的總理歸來。材料主要說明了A.法國民眾存在背離現實的和平主義情緒B.國際聯盟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軟弱無力C.法國與德國法西斯勢力利益逐步趨同D.法國統治者竭力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6.1615年,法國人孟奇里梯安在《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中提出:“商業,尤是對外貿易,是財富的源泉,國家應該保護關稅和商人利益,達到貨幣入超”。這一主張立即成為歐洲諸國政府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在此理念下,歐洲諸國A.建立壟斷性貿易公司 B.倡導自由貿易的原則C.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7.“這一法律適用的對象是羅馬人與外國人及外國人相互之間的訟爭案件,它所調解的社會關系不再是一個共同血緣團體內部的關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關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A.《十二銅表法》 B.公民法 C.萬民法 D.自然法8.“就好像每個人都對別人說,我放棄我統治自己的權利而把它授予這個人,或者是這個人們的集合,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把你的權利授予他,并以類似的方式認可他的行為。”提出上述主張的是A.霍布斯 B.洛克 C.孟德斯鳩 D.盧梭9.1769年,英國人韋奇伍德開辦了陶工場,在工場內將制陶工序細化,每個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據每道工序計算出每個車間需要的人數,由此一改英國制陶業的落后面貌。據此可推知A.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 B.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已經誕生C.工業革命中的行業重組尚未啟動 D.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10.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記載意在說明A.商湯非常善于籠絡民心 B.商朝治國崇尚仁德之心C.明君善借萬物為己所用 D.國君如獵人諸侯似鳥獸11.1979年7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19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又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這表明中國進一步A.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 B.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C.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 D.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12.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早期,大量愛爾蘭和蘇格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至經濟發達的英格蘭各地的工業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蘭的愛爾蘭移民從幾萬人迅速增長到一百多萬人。這反映了A.移民潮促進了英國農業近代化B.愛爾蘭圈地運動導致農業破產C.英國的工業化改變了社會結構D.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工業革命13.戰國后期,“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成為各家學說努力的共同方向,學術思想的發展逐漸呈現出交融、趨同的態勢。這一趨勢A.標志著“百家爭鳴”的結束B.與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C.利于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D.阻礙了學術思想的發展14.124年前,一次海戰擊碎了中華民族自強求富的夢想,從此山河破碎,國將不國:70年前,預告勝利的隆隆炮聲中,一支新生的人民海軍誕生,結束了近代中國有海無防、任人欺凌的歷史,寄托了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材料中的兩大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下圖中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15.1937—1942年抗戰后方設立的民營工廠數和資本數年份廠數折成戰前幣值的資本數(千元)總計289918842519376021721193818267178193934649880194049624230194173818083194210777333該表反映出當時A.民族工業發展面臨困境 B.工業結構發生重大改變C.統制經濟促進工業發展 D.淪陷區的工業基本停滯16.有學者指出,十月革命前臨時政府的成員普遍認為“他們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權力,那些像‘土地問題’等重大問題只能留給未來正式的議會機構解決,結果時機錯過了,布爾什維克控制了俄國”。該學者旨在強調A.缺乏權威和責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來B.十月革命在俄國的勝利具有一定偶然性C.議會的缺失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時機D.不合時宜的法治思維激化俄國社會矛盾17.中國古代思想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視完善人和自然的關系。下列建筑遺產體現這一思想的是①長城②秦始皇陵③頤和園④皖南古村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國多在邊遠地區,如晉、齊、燕等國,遠離周王室統治的中心地帶。這一布局旨在A.加強對外開疆拓土 B.促進邊遠地區開發C.構筑邊疆安全屏障 D.防范異姓諸侯叛亂19.下表反映了英國不同時期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況(單位:%)。表中信息表明A.亞非拉地區經濟水平大大提高B.英國在歐洲的產品銷售額下降C.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程度逐漸加深D.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漢書·藝文志》在評價戰國時期的某一學派時說:“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它所評價的是()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21.下邊的漫畫描繪了新中國成立后中美兩國政府在聯合國會議上第一次展開論戰的情景。該漫畫反映出A.東亞局勢呈現緊張態勢 B.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美國霸主地位受到挑戰 D.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22.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立憲政體的國家,并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政體逐步完善,例如187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投票法案》,將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這部法案表明英國A.擴大選民投票范圍B.確立人民主權地位C.保護選民投票自由D.實現全民普選制度23.兩漢刺史按“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刺史只能檢查郡守執行公務的情況,如發現其有不法行為,只能向朝廷“劾奏”。《后漢書·朱浮傳》載,“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驗案,然后黜退”。這反映出()A.中央旨在實現集權 B.地方吏治較為敗壞C.朝廷強化監察地方 D.刺史州牧位卑權重24.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巴夏禮照會天國政府,以維護英國在華商務利益為由,要求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內,對此,天國聲明:“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這說明太平天國A.具有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 B.堅守閉關鎖國政策C.渴求國家統一與民主政治 D.缺乏近代外交觀念25.如表是在20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古代史分期大討論中影響最大的兩種觀點。這反映出當時西周封建說和戰國封建說A.官方意識形態影響學術研究 B.“雙百方針”沒有得到貫徹C.土地問題是史學研究的重點 D.古代史研究很難有統一觀點26.有人說: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實質上是一場對“諸侯君主專制的革命”,主要指A.統一的實質是德國走上民主政治道路B.德意志的統一是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C.德意志境內的所有諸侯國被武力消滅D.統一宣告了德國的君主制度最終結束27.1964年,新中國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知識青年在農村》,分別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該郵票A.客觀反映了文革中的“左”傾錯誤B.表明農村已初步改變落后的局面C.記錄現象推動農村生產關系變革D.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28.丘吉爾曾說:“未能通過一種或另一種手段將當初已屈服了的俄國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這一失敗如今成為我們的沉重負擔。”對“這一失敗”的準確理解是A.《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B.蘇聯“二五”計劃后工業超過英國C.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D.美蘇爭霸導致世界長期動蕩不安29.閱讀非洲奴隸貿易統計數據柱形圖(1501~1875年)。決定柱形圖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程度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C.世界工業化發展水平提高 D.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30.下圖是公元前三世紀末期的中國局勢圖,最終完成國家統一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1943年上半年,蘇德戰形勢非常嚴峻,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后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美盟軍實施代號“霸王行動”的原因。(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作用。32.(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聯合國多次討論不擴散核武器問題,但因美、蘇兩國的爭斗,沒有取得成果。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576號決議,要求所有生產核武器的國家暫時和自愿地不將核武器控制權移交給非核國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機密情報。60年代上半期,法國核試驗成功,擁有了核武器。1968年,聯合國大會以95票對4票、21票棄權通過決議,批準美、蘇聯合提出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表示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國家加入。隨后,美、蘇、英以及另外59個國家簽署了這一條約。條約規定:締約的核國家保證不直接或間接地把核武器轉讓給無核國家,不援助無核國家制造核武器;締約的無核國家保證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其他國家的核武器轉讓,不尋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別國提供這種援助。——摘編自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井結臺所學知識,說明在聯合國通過1576號決議后有關國家仍要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得以簽訂的原因及其作用。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決獄是西漢董仲舒首先提出來的一種判決模式,他認為在法律無明確規定時,可用《春秋》等六經中的思想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此外,審判除了應根據案件的事實外,還應重視追究犯罪人的動機來斷案,即所謂“原心定罪”。與此有關的斷獄案例被匯編成十卷的《春秋決事比》,該書中有案例如下:女子甲嫁漁民乙,乙出海遇風暴,船破身亡死不見尸。后,女子甲在其父母的建議下,改嫁他人。按秦朝以來的法律規定,夫死未葬不許改嫁。否則就是私嫁。律當棄市。董仲舒則根據《春秋》之義認為:夫死無男(無子女)有更嫁之道,且甲尊從母命所嫁,并無淫行之心,故而“無罪名,不當坐”。——摘編自楊健康、黃震《春秋決獄及其現代價值》等材料二羅馬《十二銅表法》規定:如“恩主詐騙被保護人的(財物)應宣誓充作‘犧牲’,奉獻于神”。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處死以祭谷神。只對有主觀故意的犯罪行為人進行刑罰,如“故意殺害他人”與“不希望殺害他人但不幸發生殺害他人的行為”。前者處予死刑,后者可通過交一只公綿羊替罪,這一原則長期沿用。進入帝國時期,出現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內的新罪名,羅馬私法發達、公法相對不發達的狀況深刻地影響了古羅馬刑法中公犯與私犯的規定,以至造成兩者的失衡。——摘編自郭靜《羅馬刑法的發展進程及其評價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判決女子甲無罪的依據,并分析其“春秋決獄”反映的漢代法律的發展趨勢。(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羅馬法蘊涵的法制理念。(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春秋決獄”與羅馬法所形成的法治文化產生的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據材料可知種姓制度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即種姓制度適應了社會狀況來維持社會制度,故選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種姓制度也是不斷變化的,沒有體現成功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故排除A;材料中無法體現缺乏反映社會狀況的能力,B錯誤;材料強調種姓制度也是不斷變化的,反映社會狀況,D與材料的意思剛好相反,排除。2、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議會發動“光榮革命”,邀請“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率軍來到英國,成為英國國王,A項正確;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德意志帝國統一都沒有從外國“進口”國王,BCD三項錯誤。3、C【解析】

據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的權力很大,基本掌操著地方的軍政大權,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每個行省官員都不可能獨立行使權力,C符合題意;材料反映了行省制下的官員權力雖大,但在權力運行過程中有諸多制約,有利于中央集權,這正是其優點,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并未體現中央對地方的節制,故B錯誤;D與材料無關。4、B【解析】

據材料可知,羅馬的“喪廉恥”制度體現羅馬社會重視名譽,將其與個人行為能力綁定,有利于增強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羅馬民主制度,故A選項錯誤;C項中“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故C選項錯誤;材料中“喪廉恥”制度不能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選項錯誤。5、A【解析】

《慕尼黑協定》簽訂之后,法國人民一片興奮,這實質上反映出法國民眾對以犧牲弱小國家換取和平的這種和平主義思想的錯誤認識,這是背離現實的和平主義,故A正確;材料信息不是說國際聯盟的作用,故B錯誤;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法國與德國法西斯勢力利益逐步趨同,故C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法國人民態度,不是強調統治者,故D錯誤。6、A【解析】

孟奇里梯安主張保護和發展商業,實現貨幣入超,即實行重商主義,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歐洲諸國通過建立壟斷性貿易公司對外進行貿易和掠奪,故選A,排除B;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C;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是在二戰以后,排除D。故選A。7、C【解析】材料中“這一法律適用的對象是羅馬人與外國人及外國人相互之間的訟爭案件,它所調解的社會關系不再是一個共同血緣團體內部的關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羅馬法適用的對象是羅馬帝國境內的所有自由民,即羅馬法調整的帝國境內的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此時的法律應該是萬民法,故答案選C;《十二銅表法》、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共和國公民,自然法是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法律,而是對法的基本看法,即法律觀,故排除A、B、D。8、A【解析】

材料““就好像每個人都對別人說,……或者是這個人們的集合,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把你的權利授予他,并以類似的方式認可他的行為。””所體現的是早期的社會契約的思想,根據所學上課知,這是英國的霍布斯提出的契約的思想主張,故A項正確;BC兩個人物并不有提出契約的主張,排除;盧梭提出的是社會契約論,已經形成了較成熟的社會契約思想,而不是早期的,且他晚于霍布斯,故D項不符合題意。9、A【解析】

18世紀工場手工業通過細化工序,將每個工人完成的工序具體化,促進了機器的發明,說明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A項正確;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是在18世紀末才誕生的,B項錯誤;韋奇伍德的陶工場中工序細化,工人根據安排完成各自的生產工序,說明行業重組已經啟動,C項錯誤;18世紀中期韋奇伍德一家陶工場中的革新,不能說明傳統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D項錯誤。10、A【解析】

商湯出于仁德之心,要求網羅鳥獸時“去其三面”,最終贏得民心,建立商朝,說明商湯善于籠絡民心,選項A正確;材料未體現商湯的治國理念,排除B;選項C與題無關,排除;材料未體現出國君和諸侯之間的矛盾,排除D。11、C【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我國第一部外商投資企業法律隨著實踐的發展,該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實需要,2019年3月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提高了中國的外資管理和開放水平,故選C;材料無法體現市場經濟體制,材料也沒有涉及社會主義民主、現代企業制度,排除ABD。12、C【解析】

根據材料“大量愛爾蘭和蘇格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至經濟發達的英格蘭各地的工業城市”并結合所學,當時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結構開始改變,故選擇C選項;材料并不是說明農業近代化,故排除A選項;材料主旨并不是側重于圈地運動的影響,故排除B選項;材料重點是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并不是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工業革命,故排除D選項。13、B【解析】

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百家之學在互相詰難、批駁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問題上逐步形成了共識,學術思想的發展呈現出趨同的態勢,這與當時諸侯列國通過兼并戰爭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是一致的。故答案為B項。A項,秦始皇“焚書坑儒”,標志著“百家爭鳴”局面的結束,排除;C項,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學的地位,排除;D項,學術思想的交融和趨同并不會阻礙其發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榮,排除。14、A【解析】

根據材料“124年前”“一次海戰擊碎了中華民族自強求富的夢想”“國將不國”并結合所學可知,題中的“海戰”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威海衛戰役,威海衛在山東,所以①符合題意。根據材料“70年前”“一支新生的人民海軍誕生”“結束了近代中國有海無防、任人欺凌的歷史,寄托了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并結合所學可知,題中的事件是指1949年4月23日在江蘇泰州白馬廟人民海軍的成立,所以②符合題意。材料中③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④是洋務運動的海軍基地之一福建馬尾,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項。BCD項,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項都包含不符合題意的③或④,排除。15、A【解析】

由1937—1942年抗戰后方設立的民營工廠數和資本數增長非常有限可知,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面臨困境,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統制經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C項錯誤;淪陷區的工業基本停滯與民營工廠數和資本數均有所增長不符,D項錯誤。16、A【解析】

據材料“臨時政府成員普遍認為”“偶然才得到最高權力”“留給未來”可知,臨時政府成員內部缺乏認同感和責任感,不愿承擔歷史責任,回避現實問題,導致“時機錯過”,故選A項;材料只是認為臨時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權力”,不是強調革命的偶然,相反臨時政府的做法必然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引發革命,B項錯誤;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法治問題,排除D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臨時政府成員普遍認為”“偶然才得到最高權力”“留給未來”,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17、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陵以“依山環水”為造陵觀念、頤和園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體現了天人合一理論,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國傳統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故②③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長城修建主要以軍事防御為目的,未體現天人合一及尊重自然理論,故①錯誤;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18、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國多在遠離周王室統治的邊遠地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拱衛王室、構筑邊疆安全屏障,故C正確;對外開疆拓土、防范異姓諸侯叛亂不是主要目的,故AD錯誤;促進邊遠地區開發是客觀影響,故B錯誤。19、C【解析】

圖表反映出亞非拉地區在英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量的地域分布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斷增加,并不能反映該地區的工業水平提高,故A項錯誤。英國在歐洲的產品銷售比重下降不等于銷售額下降,排除B;圖表中亞非拉地區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表明英國對于該地區的工業制成品出口不斷增加,經濟侵略程度和殖民化程度加深,故C項正確。圖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出世界各地占英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量的百分比,并不能反映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故D錯誤。20、B【解析】試題分析:題干材料中“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是關鍵信息,這是道家辯證思想的體現。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仁政;法家主張變法革新,都不符合題意。故選B。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21、A【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國成立之初為美國所控制,因此國民黨當局占據了中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大中國以壓倒性的多數,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代表被趕出聯合國,挫敗了美國的“兩個中國”提案,東亞局勢呈現緊張態勢,故A正確;B不是材料主旨;CD與材料無關。22、C【解析】

題干“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選民更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選民的投票自由權得到切實保護。故答案為C項。A項,題干只能反映出投票方式的改變,并沒有擴大選民的投票范圍,排除;B項,題干與人民主權地位無關,排除;D項,題干體現不出實行全民普選,排除。23、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兩漢時期的刺史主要職責是郡守執行中央政策的情況及是否有違法行為,凸顯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A正確;材料與地方吏治敗壞無關,B排除;監察地方只是材料的表現,C排除;材料未涉及刺史的地位,D排除。故選A。24、A【解析】

由材料“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在國家主權問題上,強調積極維護國家主權,故A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主權的維護,與閉關鎖國無關,故B不正確;太平天國是舊式農民起義,沒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確;維護國家主權即是近代外交觀念的體現,故D不正確。25、A【解析】

西周封建說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上層建筑,戰國說中的地主階級等內容說明當時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歷史研究影響深刻,即官方意識形態影響學術研究,A正確;古史分期中出現了不同學說,這種學術爭鳴貫徹了雙百方針,B正確;題干主旨是古史分期,而非土地問題,C偷換概念,排除;D表述錯誤,排除。26、B【解析】

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之前是四分五裂邦聯制狀態,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意志統一,結束封建割據的局面,B正確;德意志最后走上的是專制主義道路,A錯誤;C中所有說法絕對。D中君主制并沒有結束。27、D【解析】

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內容,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可見其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D正確;1964年“文革”尚未開始,排除A;農村初步改變落后局面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B;1964年農村生產關系尚未發生變革,排除C。28、C【解析】

“俄國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說明是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符合材料主旨,C正確;A是二戰之前蘇德簽訂條約;B是蘇聯經濟建設,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二戰以后美蘇冷戰影響。29、C【解析】

據材料圖示可知,1501~1875年非洲奴隸貿易從迅速上升到急劇下降,此期間經歷了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革命,西方殖民國家需要大量勞動力,說明工業化水平較低情況下依靠眾多勞動力,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工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會大幅度下降,因而出現圖示現象,故世界工業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非洲奴隸貿易的發展,故C項正確;殖民擴張程度雖與非洲奴隸貿易密切相關,但并非是決定性因素,故A項錯誤;非洲黑奴貿易主要強調勞動力的重要性,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勞動力更顯得重要,但圖示顯示19世紀中后期奴隸貿易卻減少,說明世界市場的形成不能決定非洲奴隸貿易的發展,故B項錯誤;早在17世紀自然科學理論已出現突破,與非洲奴隸貿易的興起與衰落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30、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賭徒試圖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時間時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換算成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左右,據所學知識可知為戰國末年,統一中國的是秦國;再根據圖片信息可知是③,①燕國,②趙國,④楚國,故本題選C。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的統一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蘇德戰場形勢嚴峻,蘇聯的強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開重要國際會議,達成共識;北非戰場的勝利,法西斯同盟瓦解。(2)影響:開辟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對德國進行了戰略夾擊,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絕境;減輕了蘇軍的壓力,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加快了“二戰”勝利的步伐。【解析】

(1)由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蘇聯強烈要求開辟第二戰場;由材料“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可知反法西斯同盟達成了共識;由材料“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可知北非戰場的勝利,法西斯同盟瓦解。(2)由材料“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后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可知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加快了二戰的勝利。3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