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高考歷史二模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觀察如圖,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政治史發(fā)展的趨勢是A.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 B.統(tǒng)治中心從西北向東南遷移C.從土地私有到土地國有 D.從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2.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巴夏禮照會天國政府,以維護英國在華商務利益為由,要求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內,對此,天國聲明:“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這說明太平天國A.具有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 B.堅守閉關鎖國政策C.渴求國家統(tǒng)一與民主政治 D.缺乏近代外交觀念3.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四大經濟特區(qū),其中珠海經濟特區(qū)位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4.赫爾曼·梅爾維爾有句名言:“美國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著全世界各民族的血!”觀察下表,分析該時段美國人口構成呈現(xiàn)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正確的是《1700-186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的變化》(單位:萬人)時間

土著人口

白種人口

黑種人口

合計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0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和奴隸貿易的進行致使黑種人口劇增B.對現(xiàn)代文明的不適應,導致土著人口驟減C.歐洲移民源源而來,導致黑色人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D.賦稅政策調整和高產糧食作物的引種使人口總數大幅度上升5.明朝政治制度下,雖一切事權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許多事情是必經廷推、廷議、廷鞫的。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撫、總督開會來公開推舉,是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也常由七卿、九卿公決,是為“廷議”;倘使有重大的獄訟無法解決,也由七卿、九卿開會定讞,是為“廷鞫”。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B.形成了皇權外的決策機構C.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 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6.2009年元旦,是中美兩國建交30周年。人們稱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七天是“改變世界剛七天”,中美建交的過程是雙方關系逐步積累的過程,以下事件按發(fā)展排序正確的是①官方接觸②民間交往③事實建交④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7.在二戰(zhàn)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亞非拉地區(qū)誕生了一大批新興民族國家。六七十年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yè)化國家;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將大約30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qū)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從以上變化可以看出A.新興力量重塑著戰(zhàn)后世界秩序 B.區(qū)域經濟集團的影響擴大C.發(fā)展問題是戰(zhàn)后世界的首要問題 D.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8.如圖是1952年創(chuàng)作的宣傳畫。該作品A.促進了公共衛(wèi)生觀念的普及 B.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群眾動員方式C.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風格 D.反映了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9.下圖是美國1921-1945年社會經濟發(fā)展某一指數的趨勢圖。聯(lián)系所學知識判斷該圖最有可能是A.工業(yè)生產發(fā)展指數趨勢圖B.銀行存款總量趨勢圖C.居民之間貧富差距系數的趨勢圖D.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指數趨勢圖10.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行中書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個機關駐扎在外面,這因蒙古人征服中國,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書省。”從此番議論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職能是A.為了從軍事上控制地方 B.為了監(jiān)視和管理地方C.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為了提高漢族官僚的權力支配之意11.明治時期,日本外相井上馨認為:“只有實現(xiàn)西歐化,我國才能同西方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國獨立、富裕起來。”與此觀點不符合的是A.殖產興業(yè)B.文明開化C.廢藩置縣D.自由擇業(yè)12.據歐盟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歐盟有510萬人出生,520萬人死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人口負增長;但同期歐盟總人口卻從5.08億上升到5.1億。導致此時期歐盟總人口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A.歐盟國家福利制度確立 B.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發(fā)展不平衡C.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 D.歐洲一體化的負面效應凸顯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1865年,中亞的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勾結英國和俄國,妄圖分裂中國領土。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東南沿海出現(xiàn)危機,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應加強海防力量,其主張得到相當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塞防論”者反對。左宗棠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廢。1875年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提出了“緩進急戰(zhàn)”、“先北后南”的方針,經充分準備,于1876年4月在肅州(今酒泉)誓師,率軍進疆,不久收復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在西征軍的打擊下,阿古柏走投無路,服毒自殺。1878年1月.2日,和田克復,清軍取得收復新疆之戰(zhàn)的勝利。——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左宗棠收復新疆。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倫敦于1499—1665年發(fā)生多次嚴重鼠疫疫情。隨著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都鐸王朝擺脫了中世紀消極無為的宗教防疫觀念束縛,而以積極的姿態(tài)來處理防疫事務。為防控疫情,1518年倫敦市政當局號召患病家庭主動進行隔離,后來隔離措施在全國逐漸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嚴禁疫區(qū)人員流動,以防止疫情擴散。政府積極加強公共衛(wèi)生建設,以消除疫病滋生條件。為確保法令有效實施,市政當局還專門命幾個臨時委員會具體負責。在這些法令基礎上,英國政府初步構建了國家公共衛(wèi)生防疫體系,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礎。1572年伊麗莎白女王簽署法案,決定向全國征收“普通稅”以建立濟貧基金,來救助那些因為瘟疫、災荒四處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濟.許多家庭愿意接受隔離,這使得英國的防疫工作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17世紀末期鼠疫逐漸從英國消退。——據陳凱鵬《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國消退原因探析》材料二明朝后期疫病發(fā)生頻率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在1580年、1639年出現(xiàn)兩次延續(xù)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現(xiàn)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區(qū)派出醫(yī)官對患者進行診治,并散發(fā)相關的藥劑,向災民發(fā)小額救濟錢物,同時設壇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災。有官員曾上疏說:“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極反應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影響,認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現(xiàn),這種觀念使人喪失了與疫病積極斗爭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責任也趁機推卸。瘟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禎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個月時間,就造成了20萬人死亡,蔓延勢烈,形勢慘重。——據程揚《中國明清時期疫病時空分布規(guī)律的定量研究》材料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衛(wèi)生”一詞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會的急劇轉型……衛(wèi)生涉及的已經不是個人或地方團體層面,而是與國家、民族聯(lián)系一起。……文化市場涌現(xiàn)大量的生理衛(wèi)生、生殖醫(yī)學的書籍和刊物,相關的廣告與介紹也頻繁見諸報端,大多強調泰西的興盛與其對生理衛(wèi)生學的重視密切關聯(lián),表示譯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種族強盛上。《高等小學衛(wèi)生教科書》廣告詞言:“今亟譯此類之書,以餉吾國民。凡有保種之責,而知亡國之憂者,蓋令青年子弟日肆習之。”——摘編自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wèi)生”書籍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朝朝和英國政府防疫措施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朝和英國兩種防疫觀產生的社會背景并簡析其影響。(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分析晚清衛(wèi)生觀念的傳播對近代化的積極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圖1西周初年通過分封制形成拱衛(wèi)王室,諸侯管理地方的局面,到圖2秦朝時期用郡縣制管理全國各地可知,中國古代政治發(fā)展的趨勢為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A項正確;圖片中從鎬京到咸陽,政治中心沒有向東南遷移,B項錯誤;由西周到秦朝,中國土地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是從國有到私有,C項錯誤;從西周到秦朝,中國古代政治的發(fā)展趨勢是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項錯誤。2、A【解析】

由材料“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在國家主權問題上,強調積極維護國家主權,故A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主權的維護,與閉關鎖國無關,故B不正確;太平天國是舊式農民起義,沒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確;維護國家主權即是近代外交觀念的體現(xiàn),故D不正確。3、A【解析】

依據圖片并結合四大經濟區(qū)的地理位置來看,①處是珠海,A正確;②處是深圳,B錯誤;③處是汕頭,C錯誤;④處是廈門,D錯誤。故選A。4、A【解析】

早期對外殖民擴張中的三角貿易把黑人奴隸大量的運往美洲,導致黑種人口增加,故A項正確;歐洲移民的迫害,使得土著人口驟減,B項錯誤;歐洲移民主要是白種人,C項錯誤;人口大幅度上升是因為地廣人稀,大量移民涌入,D項錯誤。5、C【解析】

根據“有許多事情是必經廷推、廷議、廷鞫”可知,材料強調明朝時期的皇權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性的制約,故C正確;明朝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不民主,排除A項;“廷推”、“廷議”、“廷鞫”都沒有最終的決策權,排除B項;材料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6、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間交往”指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官方接觸”指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事實建交”指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雙方發(fā)表《中美聯(lián)合公報》;“正式建交”指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系,②①③④正確,D選項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選項錯誤,排除。7、A【解析】

從新興民族國家到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再到一些國家成為新興市場和經濟體,這些新興力量沖擊著戰(zhàn)后舊的世界秩序,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一些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qū)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并非都是區(qū)域經濟集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二戰(zhàn)后新興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情況,并非強調戰(zhàn)后世界的首要問題是發(fā)展問題,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情況,無法體現(xiàn)南北差距加大,排除D。8、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1952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宣傳畫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疫”知識,有利于民眾提高和普及衛(wèi)生觀念,故A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群眾動員方式在1952年開創(chuàng),排除B項;該作品沒有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變形、夸張、怪誕等特點,排除C項;1971年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排除D項。故選A。9、C【解析】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1921-1945年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情況是:1921-1929位經濟迅速發(fā)展,1929-1933年為經濟大危機,1933-1945年經濟恢復發(fā)展。故可知工業(yè)生產發(fā)展指數在1933-1945年應為上升發(fā)展趨勢,排除A。銀行存款總量在1933-1945年應為上升發(fā)展趨勢,排除B。經濟危機后,政府推行以工代賑和社會保障措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故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之間貧富差距系數呈下降趨勢,C項正確。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指數在1933-1945年應為上升發(fā)展趨勢,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10、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行省制度本來就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才實行的一個制度,而不是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也能反映出這一點,所以此番議論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職能只能是為了監(jiān)視和管理地方,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另外,行省不僅僅是為了從“軍事”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不可能提高漢族官僚的權力支配。11、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學習西方,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政策,殖產興業(yè)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文明開化政策有利于日本學習西方文明,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廢藩置縣,屬于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C錯誤,符合題意;自由擇業(yè),也體現(xiàn)了西方的擇業(yè)觀,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12、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15年歐盟人口出生率出現(xiàn)負增長,但是歐盟總人口卻增加了,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外來人口抵消了負增長,即外來移民涌進歐盟,而人口的移動也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故選C;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導致外來人口減少,表述錯誤,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列強加緊侵略中國,邊疆出現(xiàn)危機;朝廷內部出現(xiàn)“塞防”與“海防”之爭;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2)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粉粹了俄、英兩國分裂新疆的圖謀;顯示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決心和力量;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經濟、文化聯(lián)系,促進了新疆的發(fā)展;為后來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礎。【解析】

(1)依據材料“中亞的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勾結英國和俄國,妄圖分裂中國領土”來看,當時列強加緊侵略中國,邊疆出現(xiàn)了危機;依據材料“李鴻章認為……應加強海防力量,其主張得到相當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塞防論者反對”來看,當時朝廷內部出現(xiàn)了“塞防”與“海防”之爭;依據材料“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來看,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2)依據材料“收復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清軍取得收復新疆之戰(zhàn)的勝利”來看,左宗棠的行為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打擊了列強的陰謀,顯示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決心和力量,而且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經濟、文化聯(lián)系,促進了新疆的發(fā)展,為后來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礎。14、(1)特點:明朝:政府消極應對;防疫重點主要集中在災后賑濟教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國: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周密部署,構建國家公共衛(wèi)生防疫體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學、進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處于由盛轉衰的時期,政府腐敗社會動蕩;小農經濟占主導;思想觀念落后、愚昧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集權的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自然科學的興起;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影響:明朝:導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為鼠疫從英國消退奠定了基礎;有利于都鐸王朝統(tǒng)治的持久穩(wěn)固;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轉型。(3)積極作用:推動了民族覺醒;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近代民主革命的發(fā)展(近代化)【解析】

(1)特點:明朝:據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極反應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影響”可知,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