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青桐鳴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青桐鳴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青桐鳴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青桐鳴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青桐鳴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7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青桐鳴大聯考(高一)地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巴爾喀什湖位于亞洲中部,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新疆的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西部,占總入湖水量的75%~80%。湖東部河流注入量小,蒸發量大,淡水補充少,形成“西淡東咸、一湖兩水”現象。伊犁河流經棉花種植區,隨著灌溉用水的增多,巴爾喀什湖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下圖為巴爾喀什湖流域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巴爾喀什湖主要參與的水循環類型是()A.海陸間循環 B.海上內循環 C.陸地內循環 D.全球大循環2.在氣候穩定的條件下,隨著灌溉用水增多,該湖泊()A.蒸發量增加 B.東部鹽度減小 C.流域面積縮小 D.入湖徑流減少下表為2025年3月公布的浙江、安徽、陜西三省人口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年份2023年人口(萬)2024年增加人口(萬)202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浙江662743-0.36安徽61212-2.2陜西39522-0.693.表中三省人口增長主要依靠的是()A.人口自然增長 B.出生人口增加 C.育齡婦女增多 D.人口遷入增長4.近年來,安徽省人口處于凈增長狀態,其主要影響因素是()A.歷史因素 B.交通因素 C.經濟因素 D.科技因素5.陜西省的人口遷移方向主要為()①由省內各地遷往省會西安②由省內向東北三省遷移③向內蒙古遷移的人數增多④部分人口遷往東南沿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狀況。下圖為我國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表現為()A.以市中心為核心向外環狀擴展 B.功能區沿交通干線呈扇形延展C.存在多個次級中心 D.密集分布于一個點狀區域7.該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多山地和丘陵 B.地勢平緩 C.植被覆蓋率高 D.河網密布8.該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優點有()①緩解中心區域的交通壓力②利于各城區均衡發展③改善、優化城市生態環境④節省基礎設施投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定不移走符合西藏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優化城鎮化格局,為西藏自治區宜居城鎮建設,增強群眾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支撐。下圖為西藏自治區部分城鎮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西藏自治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利條件有()A政策支持、資源豐富 B.資金充足、產業雄厚C.原料多樣、市場廣闊 D.勞動力充足、土地遼闊10.西藏自治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的直接影響是()A.大量外來人口遷入 B.城鄉活動聯系減弱C.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D.公共服務差異擴大目前,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已開業的大型商場數量較多,以大型高檔、中高檔商場、中檔商場為中心的區域,形成規模不等的商業圈。下圖為石家莊主要商圈分布圖(黑塊越大,則表示商圈規模越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石家莊主要商圈的特點是()A.緊臨交通干道 B.空間分布均衡 C.規模內小外大 D.靠近高速公路12.石家莊商圈布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是()A.土地較多,地勢平坦 B.歷史悠久,古跡眾多C.鄰近機場,交通便利 D.人口密集,車流量大2025年,中越政府就建設跨境鐵路達成合作。其中“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采用1.435米標準軌距,設計時速160公里。起點為與我國云南河口相鄰的老街,終點為海防。鐵路基本上位于紅河三角洲,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只有3米左右。這條鐵路建成后,有助于提高中越兩國聯通效率。下圖示意老街一河內海防鐵路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河內—海防鐵路沿途地區自然環境特點是()A.雨季濕熱,暴雨和洪澇較多 B.巖漿活動,火山經常性噴發C.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 D.常年云霧彌漫,能見度較差14.老街—河內—海防鐵路的建成,對云南帶來的影響是()①加強國際合作②拓展出海通道③邊境貿易減少④增加就業壓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5.老街—河內—海防鐵路的建設與運行對海防港的主要影響有()①經濟腹地擴大②管理成本下降③貨物吞吐量增加④減輕港口壓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都市農業是指在大都市內部或周邊以及大都市經濟圈范圍內,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以生態綠色農業為主要形式,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同時具有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的現代農業。新加坡國土狹小,采取了典型的都市農業模式。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是現代集約化農業科技園,在種植業結構上,大力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其種植方法有土培、基質培、水培、霧培和魚菜共生。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近600萬旅游者。下左圖示意新加坡某都市農業科技園,下右圖為園內作物生長狀況景觀。(1)分析新加坡選擇都市農業模式的主要原因。(2)闡釋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種植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目的。(3)說明新加坡集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都市農業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瀾滄江發源于青海,經西藏、云南流出國境,改稱湄公河,繼續南流經柬埔寨與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長約4900千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與聚落受海拔、坡向影響顯著。下左圖為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與海拔分布圖,下右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鄉鎮聚落分布比例與坡向關系圖。(1)分析該區域250米以下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2)比較不同坡向聚落分布比例差異,并選取聚落比例最低的坡向分析原因。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大氣垂直分層中,對流層大氣與人類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為了驗證和推理對流層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及其帶來的大氣運動和天氣現象。華北平原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的同學在城郊(海拔50米)進行了不同高度的氣溫測量。實驗報告如下。實驗名稱對流層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實驗目的1.測量不同海拔的氣溫值;2.由不同高度氣溫差異推理對流層大氣的運動和天氣特點實驗時間9月某日8:00和14:00實驗工具材料五支(電子)溫度計、四架無人機實驗步驟步驟1:地面(海拔50米)處固定一支溫度計;無人機下方2米處懸掛吊籃并架設攝像工具,內部固定安裝一支溫度計,選取不同高度進行測量:150米、250米、350米、450米步驟2:早上7:30,四架無人機在地面靜置20分鐘,待溫度計示數一致時,將無人機放飛至測量高度

步驟4:午后13:30,四架無人機在地面靜置20分鐘,待溫度計示數一致時,將無人機放飛至測量高度步驟5:午后14:00,分別讀出不同高度溫度計的示數實驗結果實驗結果見下表實驗分析早上8:00和午后14:00,高度不同,氣溫不同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時間地面(50米)150米250米350米450米8:0020℃19.3℃18.7℃18.1℃17.5℃14:0029℃28.3℃277℃27.1℃26.4℃(1)指出該實驗效果最佳的天氣條件。(2)補齊表中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3)根據實驗結論及所學知識,說明對流層大氣的特點及其帶來的天氣現象。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蘇門答臘島多巴湖畔(3°N,98°E)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該地民居有3層,下層是硬木搭建的支架,作為家畜欄;中層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區;上層有一個倒扣的船形屋頂,屋脊為下凹的馬鞍形。屋頂用竹木搭建出骨架,上面覆蓋棕櫚葉等纖維編織而成的草席。下圖為當地傳統民居景觀圖。從房屋用材、房屋底層架空和船形屋頂等方面,分析該地傳統民居體現出的人地和諧理念。

2027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青桐鳴大聯考(高一)地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巴爾喀什湖位于亞洲中部,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新疆的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西部,占總入湖水量的75%~80%。湖東部河流注入量小,蒸發量大,淡水補充少,形成“西淡東咸、一湖兩水”現象。伊犁河流經棉花種植區,隨著灌溉用水的增多,巴爾喀什湖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下圖為巴爾喀什湖流域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巴爾喀什湖主要參與的水循環類型是()A.海陸間循環 B.海上內循環 C.陸地內循環 D.全球大循環2.在氣候穩定的條件下,隨著灌溉用水增多,該湖泊()A.蒸發量增加 B.東部鹽度減小 C.流域面積縮小 D.入湖徑流減少【答案】1.C2.D【解析】【1題詳解】海陸間循環是指海洋水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換運動;海上內循環是指海洋面上的水蒸發成水汽,在海洋上空成云致雨,又降落到海面的過程;陸地內循環是指陸地表面蒸發和植物蒸騰的水汽,在陸地上空成云致雨,降落至地表的循環過程。巴爾喀什湖位于亞洲中部內陸地區,湖水沒有流入海洋,主要參與的是陸地內循環,C正確,A、B錯誤。全球大循環并非水循環的分類,D錯誤。故選C。【2題詳解】在氣候穩定條件下,湖泊蒸發量主要取決于氣溫、光照等氣候因素,灌溉用水增多不會直接導致蒸發量增加,A錯誤。伊犁河是巴爾喀什湖主要淡水來源,灌溉用水增多使入湖淡水減少,東部本身淡水補充少、蒸發量大,鹽度會增大而非減小,B錯誤。流域面積是由地形等因素決定的,與灌溉用水增多無關,不會因此縮小,C錯誤。伊犁河流經棉花種植區,灌溉用水增多,會使注入巴爾喀什湖的徑流減少,D正確。故選D。【點睛】水循環分三種類型:發生于海洋和陸地間的海陸間水循環;發生于陸地內部的陸上內循環;發生于海洋內部的海上內循環。下表為2025年3月公布的浙江、安徽、陜西三省人口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年份2023年人口(萬)2024年增加人口(萬)202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浙江662743-0.36安徽61212-2.2陜西39522-0.693.表中三省人口增長主要依靠的是()A人口自然增長 B.出生人口增加 C.育齡婦女增多 D.人口遷入增長4.近年來,安徽省人口處于凈增長狀態,其主要影響因素是()A.歷史因素 B.交通因素 C.經濟因素 D.科技因素5.陜西省的人口遷移方向主要為()①由省內各地遷往省會西安②由省內向東北三省遷移③向內蒙古遷移的人數增多④部分人口遷往東南沿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3.D4.C5.D【解析】【3題詳解】表中三省(浙江、安徽、陜西)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數(浙江-0.36%、安徽-2.2%、陜西-0.69%),說明人口自然增長對總人口增長的貢獻為負。然而,三省的總人口均有所增加(浙江增加43萬,安徽、陜西各增加2萬),這表明人口增長主要依賴機械增長(人口遷入),D正確,A、B錯誤;沒有信息表明三省育齡婦女增多,C錯誤。故選D。【4題詳解】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但總人口仍增加2萬,說明其人口增長主要依賴人口遷入。近年來,安徽省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較多就業崗位,吸引人口回流,使得人口處于凈增長狀態,所以主要影響因素是經濟因素,C正確;歷史因素對當前人口凈增長影響較小,A錯誤;交通因素只是方便人口流動,并非人口凈增長的主要原因,B錯誤;科技因素不是安徽省人口凈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故選C。【5題詳解】西安是陜西省省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省內其他地區較高,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更具優勢,會吸引省內各地人口遷往省會西安,①正確;東北三省近年來經濟發展面臨一定困境,人口流出較多,陜西省人口一般不會大量向東北三省遷移,②錯誤;內蒙古與陜西相比,經濟吸引力并非明顯更強,不會出現陜西省向內蒙古遷移人數增多的情況,③錯誤;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薪資待遇好,會吸引陜西省部分人口遷往東南沿海,④正確。所以選D。【點睛】人口增長分為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自然增長主要在于本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當本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時,人口自然增長較多,反之則較少。機械增長一般指的是人口遷移,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氣候、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因素,其中,目前影響人口遷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經濟因素。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狀況。下圖為我國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表現為()A.以市中心為核心向外環狀擴展 B.功能區沿交通干線呈扇形延展C.存在多個次級中心 D.密集分布于一個點狀區域7.該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多山地和丘陵 B.地勢平緩 C.植被覆蓋率高 D.河網密布8.該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優點有()①緩解中心區域的交通壓力②利于各城區均衡發展③改善、優化城市生態環境④節省基礎設施投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6.C7.A8.B【解析】【6題詳解】由圖可知,該城市共有四個城區,存在多個次級中心,C正確;沒有形成以市中心為核心向外環狀擴展的同心圓模式,A錯誤;沒有給出功能區的分布狀況,B錯誤;呈分散狀態分布,D錯誤。故選C。【7題詳解】該城市布局分散,各組團被山地或丘陵相隔,受地形條件限制,城市不得不分散布局,A正確;地勢平緩的地區為平原和高原,多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B錯誤;植被不是影響城鄉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C錯誤;由圖可知,該區域沒有形成密如織網的河流水系,D錯誤。故選A。【8題詳解】城市分散布局,可以緩解城市中心區域的交通擁堵狀況,①正確;分散布局與均衡發展之間沒有必然聯系,②錯誤;林地穿插在各個組團之間,既美化城市環境,也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③正確;組團之間需要修建交通線路,每個組團會布局醫院、學校、商業網點等基礎設施,這些建設會增加投資,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睛】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主要有同心圓、扇形和多核心模式3種。影響因素:主要有經濟、社會、歷史、行政4個方面,其中經濟因素是最重要的。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定不移走符合西藏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優化城鎮化格局,為西藏自治區宜居城鎮建設,增強群眾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支撐。下圖為西藏自治區部分城鎮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西藏自治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利條件有()A.政策支持、資源豐富 B.資金充足、產業雄厚C原料多樣、市場廣闊 D.勞動力充足、土地遼闊10.西藏自治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的直接影響是()A.大量外來人口遷入 B.城鄉活動聯系減弱C.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D.公共服務差異擴大【答案】9.A10.C【解析】【9題詳解】西藏自治區地處西部內陸,國家政策支持,且該自治區礦產、能源、金屬資源十分豐富,A正確。西藏自治區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資金不充足,工業基礎薄弱,B錯誤。西藏自治區人口少,消費市場小,C錯誤。西藏自治區人口較少,勞動力并非充足;土地遼闊但多為高山、高原等不適宜大規模工業化開發的區域,D錯誤。故選A。【10題詳解】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外來人口遷入較少,A錯誤。新型城鎮化建設會加強城鄉活動聯系,B錯誤。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會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的建設投入,這會直接帶動建筑、建材、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C正確。新型城鎮化要求公共服務均衡化,不會擴大公共服務差異,D錯誤。故選C。【點睛】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目前,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已開業的大型商場數量較多,以大型高檔、中高檔商場、中檔商場為中心的區域,形成規模不等的商業圈。下圖為石家莊主要商圈分布圖(黑塊越大,則表示商圈規模越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石家莊主要商圈的特點是()A.緊臨交通干道 B.空間分布均衡 C.規模內小外大 D.靠近高速公路12.石家莊商圈布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是()A.土地較多,地勢平坦 B.歷史悠久,古跡眾多C.鄰近機場,交通便利 D.人口密集,車流量大【答案】11.A12.D【解析】【11題詳解】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到,石家莊主要商圈大多分布在交通干道的交會處。交通干道交會處交通便利,便于消費者和貨物的集散,有利于商業活動開展,A正確。商圈在空間上分布并不均衡,有的區域密集,有的區域稀疏,B錯誤。圖中未體現出商圈規模內小外大的明顯特征,C錯誤。石家莊的主要商圈集中分布于主城區,沒有分布在城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D錯誤。故選A。【12題詳解】商業活動的核心是消費,人口密集意味著消費人群數量大,車流量大則代表著人流量大,潛在消費者多,能夠為商圈帶來充足的客源,促進商業繁榮,所以人口密集、車流量大是石家莊商圈布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D正確。土地較多、地勢平坦對商圈布局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最關鍵因素;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與商圈布局的關聯性不大;圖中主要商圈并非臨近機場布局,A、B、C錯誤。故選D。【點睛】影響服務業的區位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市場需求、勞動力、科技創新、交通運輸條件、信息化水平、地價與企業競租能力、生態環境、政策與稅收等。區位選擇的原則有公平性、充足性、效率最大化、易達性、經濟性。2025年,中越政府就建設跨境鐵路達成合作。其中“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采用1.435米標準軌距,設計時速160公里。起點為與我國云南河口相鄰的老街,終點為海防。鐵路基本上位于紅河三角洲,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只有3米左右。這條鐵路建成后,有助于提高中越兩國聯通效率。下圖示意老街一河內海防鐵路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河內—海防鐵路沿途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是()A.雨季濕熱,暴雨和洪澇較多 B.巖漿活動,火山經常性噴發C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 D.常年云霧彌漫,能見度較差14.老街—河內—海防鐵路的建成,對云南帶來的影響是()①加強國際合作②拓展出海通道③邊境貿易減少④增加就業壓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5.老街—河內—海防鐵路的建設與運行對海防港的主要影響有()①經濟腹地擴大②管理成本下降③貨物吞吐量增加④減輕港口壓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3.A14.A15.B【解析】【13題詳解】鐵路沿線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雨季濕熱,地勢低平,洪澇較多,A正確。鐵路沿線巖漿活動不頻繁,幾乎沒有火山噴發,B錯誤。紅河三角洲海拔較低,地勢平坦,C錯誤。紅河三角洲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D錯誤。故選A。【14題詳解】鐵路建成后,有助于提高中越兩國聯通效率,加強國際合作,①正確。跨境鐵路連接云南與越南港口,能夠拓展出海通道,②正確。鐵路建設能夠推動陸路貿易口岸建設,增加邊境貿易,③錯誤。鐵路的建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降低就業壓力,④錯誤。故選A。【15題詳解】老街—河內—海防鐵路建成后,能夠將海防港與更廣闊的內陸地區連接起來,使得海防港的服務范圍擴大,經濟腹地得到拓展,①正確。鐵路建設與運行并不會直接使港口管理成本下降,反而可能因為業務量增加等因素,在管理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資源,②錯誤。鐵路連接后,內陸地區的貨物可以更便捷地通過鐵路運輸到海防港進行進出口,會使港口的貨物運輸量上升,貨物吞吐量增加,③正確。鐵路的建設與運行會使更多貨物通過鐵路運輸到港口,增加港口的貨物處理量,是增加港口壓力而非減輕,④錯誤。故選B。【點睛】交通運輸線的布局受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運輸需求)包括經濟發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運輸線布局的決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質、水文等)影響選線;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證。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都市農業是指在大都市內部或周邊以及大都市經濟圈范圍內,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以生態綠色農業為主要形式,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同時具有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的現代農業。新加坡國土狹小,采取了典型的都市農業模式。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是現代集約化農業科技園,在種植業結構上,大力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其種植方法有土培、基質培、水培、霧培和魚菜共生。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近600萬旅游者。下左圖示意新加坡某都市農業科技園,下右圖為園內作物生長狀況景觀。(1)分析新加坡選擇都市農業模式的主要原因。(2)闡釋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種植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目的。(3)說明新加坡集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都市農業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答案】(1)新加坡國土狹小,土地資源有限,都市農業可利用有限土地實現多功能發展;新加坡人口密集,城市居民對新鮮、安全、健康農產品需求大;發展都市農業可滿足城市居民休閑、觀光、旅游等需求;新加坡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具備發展現代集約化都市農業的技術條件。(2)種植果樹、蔬菜可滿足城市居民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保障農產品供應;花卉經濟價值高,可增加農業收入;果樹、蔬菜、花卉觀賞性強,能滿足都市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需求,吸引游客,促進旅游業發展。(3)生產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質量,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銷售方面,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觀賞方面,吸引大量游客,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解析】【分析】本題以新加坡某都市農業科技園、園內作物生長狀況景觀作為素材,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考查新加坡選擇都市農業模式的主要原因、新加坡都市農業主要種植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目的、新加坡集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都市農業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等知識,共3道小題。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綜合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結合新加坡的國情和都市農業模式的特點,分析新加坡選擇都市農業模式的主要原因。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土地資源極為有限。都市農業模式能夠在有限的土地上進行多功能開發,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是其選擇該模式的重要原因。新加坡人口密集,城市居民對新鮮、安全、健康農產品的需求量大。都市農業可以直接為城市居民提供這類農產品,滿足其生活需求。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休閑、觀光、旅游等需求日益增長。都市農業兼具這些功能,能夠豐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滿足城市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新加坡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材料中提到的土培、基質培、水培、霧培和魚菜共生等種植方法,為發展現代集約化的都市農業提供了技術保障。【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果樹、蔬菜是城市居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種植果樹、蔬菜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減少農產品的對外依賴程度,保障本地農產品的穩定供應。花卉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種植花卉可以增加農業生產的收入,提升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果樹、蔬菜、花卉都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它們可以美化農業科技園的環境,滿足都市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需求,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進而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小問3詳解】生產效益:通過采用現代集約化農業技術,如先進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穩定且優質的農產品供應,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保障城市農產品的供應安全。銷售效益:集生產與銷售于一體,減少了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中間流通環節。這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的運輸、儲存等成本,還能使農民直接受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觀賞效益:作為集觀賞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游客的到來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同時,大量游客的宣傳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瀾滄江發源于青海,經西藏、云南流出國境,改稱湄公河,繼續南流經柬埔寨與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長約4900千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與聚落受海拔、坡向影響顯著。下左圖為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與海拔分布圖,下右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鄉鎮聚落分布比例與坡向關系圖。(1)分析該區域250米以下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2)比較不同坡向聚落分布比例差異,并選取聚落比例最低的坡向分析原因。【答案】(1)250米以下地區地勢平坦,便于城市建設、交通布局和農業耕種,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低;該區域靠近河流下游,水源充足,能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氣候相對溫暖濕潤,適宜人類居住和農業生產;河流帶來肥沃土壤,利于農業發展,農產品豐富,能支撐更多人口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大。(2)不同坡向聚落分布比例差異:東南坡、南坡聚落分布比例較高,西北坡聚落分布比例最低。西北坡聚落比例最低原因:該區域位于北半球,西北坡為陰坡,光照條件差,熱量不足,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和居民日常生活;受夏季風影響,西北坡為背風坡,降水較少,水源相對不足,限制了聚落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以瀾滄江作為素材,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考查該區域250米以下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不同坡向聚落分布比例差異、選取聚落比例最低的坡向原因等知識,共2道小題。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綜合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從地形、氣候、河流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入手,分析該區域250米以下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250米以下地區地勢平坦開闊。這種地形極大地降低了城市建設、交通線路鋪設以及農業耕種的難度和成本;平坦地形利于大規模建設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無需復雜的地形改造工程;該區域地處河流下游,水源豐富。充足的水源是保障生產生活用水的關鍵,無論是居民日常飲用、農業灌溉還是工業用水,都能得到較好滿足;氣候相對溫暖濕潤。溫暖的氣候利于人體舒適度提升,適合人類長期居住;濕潤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河流在下游沉積作用明顯,帶來大量肥沃土壤。肥沃土壤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農產品產量豐富,能養活更多人口,進而吸引人口集聚,使得人口密度增大。小問2詳解】據圖進行概括,從光照、降水與坡向的關系入手,分析聚落西北坡向比例最低的原因。分布差異:從圖中可看出,東南坡、南坡的鄉鎮聚落分布比例相對較高,而西北坡聚落分布比例最低。西北坡原因:光照與熱量:該區域位于北半球,西北坡為陰坡。陰坡在一年中接受太陽輻射較少,光照條件差,熱量不足,這對于依賴光照和熱量的農作物生長極為不利,同時也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適度,不利于聚落發展。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風從海洋帶來水汽,在該區域,西北坡處于背風坡位置。背風坡氣流下沉,難以形成降水,導致降水較少,水源相對匱乏。而水源是聚落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水源不足會限制聚落的規模和發展,所以西北坡聚落分布比例最低。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大氣垂直分層中,對流層大氣與人類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為了驗證和推理對流層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及其帶來的大氣運動和天氣現象。華北平原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的同學在城郊(海拔50米)進行了不同高度的氣溫測量。實驗報告如下。實驗名稱對流層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實驗目的1.測量不同海拔的氣溫值;2.由不同高度氣溫差異推理對流層大氣的運動和天氣特點實驗時間9月某日8:00和14:00實驗工具材料五支(電子)溫度計、四架無人機實驗步驟步驟1:地面(海拔50米)處固定一支溫度計;無人機下方2米處懸掛吊籃并架設攝像工具,內部固定安裝一支溫度計,選取不同高度進行測量:150米、250米、350米、450米步驟2:早上7:30,四架無人機在地面靜置20分鐘,待溫度計示數一致時,將無人機放飛至測量高度

步驟4:午后13:30,四架無人機在地面靜置20分鐘,待溫度計示數一致時,將無人機放飛至測量高度步驟5:午后14:00,分別讀出不同高度溫度計的示數實驗結果實驗結果見下表實驗分析早上8:00和午后14:00,高度不同,氣溫不同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時間地面(50米)150米250米350米450米8:0020℃19.3℃18.7℃18.1℃17.5℃14:0029℃28.3℃27.7℃27.1℃26.4℃(1)指出該實驗效果最佳的天氣條件。(2)補齊表中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3)根據實驗結論及所學知識,說明對流層大氣特點及其帶來的天氣現象。【答案】(1)晴天、無云或少云、風力較小或無風的天氣條件實驗效果最佳。(2)實驗步驟3:記錄上午8:00不同高度溫度計的示數。實驗結論:在對流層中,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一天中不同時刻,同一海拔高度氣溫午后高于上午。(3)對流層大氣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帶來的天氣現象:對流層集中了大氣中大部分水汽和雜質,空氣對流運動使水汽易冷卻凝結,形成云、雨、霧、雪等天氣現象;對流運動還可能引發強對流天氣,如雷暴、暴雨、冰雹等。【解析】【分析】本題以不同高度的氣溫測量作為素材,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考查實驗效果最佳的天氣條件、對流層等知識,共3道小題。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綜合考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實驗目的是測量對流層大氣不同高度的氣溫值,以推斷對流層大氣運動和天氣特點。如果是狂風暴雨、陰雨連綿的天氣,云層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地面和不同高度的氣溫受云層遮擋影響,難以準確反映出正常的垂直氣溫變化規律。而且大風天氣會使空氣強烈對流和混合,干擾溫度計對不同高度穩定氣溫值的測量,使測量數據不能真實體現對流層大氣垂直方向上的氣溫變化。而晴天、無云或少云、風力較小或無風的天氣,太陽輻射穩定,空氣相對穩定,能讓溫度計準確測量不同高度的氣溫,使實驗結果更接近對流層大氣真實的垂直氣溫變化情況,所以這種天氣條件實驗效果最佳。【小問2詳解】實驗步驟3:在上午8:00完成不同高度溫度計安裝并穩定后,需要記錄此時不同高度溫度計的示數,這樣才能和午后14:00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分析出不同時刻、不同高度的氣溫變化情況。實驗結論:從實驗結果數據來看,無論是上午8:00還是午后14:00,隨著海拔高度從50米逐漸升高到450米,氣溫數值逐漸降低,這表明在對流層中,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同時對比上午8:00和午后14:00同一海拔高度的氣溫,如50米處上午8:00是20℃,午后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