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等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等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等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等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等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中古代文獻的內容集中體現了文獻內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禮記·中庸》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A.重農政策的思想淵源B.集權制度的逐步形成C.中華文化的基本內涵D.民族之間的頻繁交流2.明清之際,黃宗羲針對封建君主提出了“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的思想他認為上古的堯舜才是最理想統治者的化身,只有“回歸”上古三代才能彌補封建專制制度的缺陷。這表明黃宗羲A.未能突破傳統主流思想B.認識到了封建制度的本質C.形成了新儒學思想體系D.引領著同時代的思想潮流3.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如高句麗建國初期,就有人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記》;公元414年,高句麗在輯安城東九華里處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達1775字。這可用于印證A.中朝文化淵源相同B.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C.東亞文化圈已形成D.儒學得到了朝鮮社會的普遍認同4.據考古發掘,《漢謨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點,從北方的亞述城市阿淑爾、尼尼微,到南部巴比倫尼亞的西帕爾、拉爾撒、巴比倫,甚至埃蘭的蘇薩,都有法典抄本出土。這反映出《漢謨拉比法典》A.推動古巴比倫王國擴張B.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C.是亞述帝國的法律標準D.影響后世兩河流域國家5.蘇格拉底與好友克里同爭辯是否應越獄時指出,“不要太顧慮大眾的意見”,“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守與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達成的協議”。這反映出蘇格拉底A.強調自由與美德的崇高價值B.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義性C.主張政治精英管理國家事務D.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6.貴霜帝國的迦膩色伽一世(127-151年)在位時佛教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大批大月氏僧人通過陸路將佛教傳播到中國。與此同時,與佛教有關的鍵陀羅藝術也隨之進入中國。這說明貴霜帝國的強盛A.擴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響力B.引發游牧民族大遷徙C.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匯交融D.促進絲綢之路的開通7.公元3-6世紀的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貴霜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在中國,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中原文化,在中亞和西亞,無論是印度文化還是伊朗文化,都融合了入侵者的文化。由此可見,這次大遷徙①引發了古代歐亞文明的衰落②根源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促進游牧與農耕文明的融合④有利于西歐建立封建社會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8.下圖國際移民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災難和自然因素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C.戰爭和地區沖突D.跨國公司迅猛發展9.元朝時大量波斯商人將鈷藍顏料帶到中國,直接參與青花瓷的設計與監制;針對西亞乃至歐洲市場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見的葡萄藤圖案。這表明A.東西方文化直接交流開始于元朝B.中國瓷器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C.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D.人口遷移促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10.在蒙古金帳汗國對俄羅斯統治期間,弗拉基米爾主教塞拉皮昂在一次傳教中說:“難道說我們的土地沒有被侵占?我們的妻子兒女沒有被抓去當俘虜?······我們的尊嚴掃地,財富、勞動、土地全都成了異族的財產。我們恥辱地為鄰國效勞,成為敵人嘲笑的對象。”據此可推知,蒙古的對外征服A.改變了落后地區的文化面貌B.激發了當地民眾的反抗情緒C.引起了歐洲國家的強烈不滿D.直接導致了俄羅斯勢力衰落11.法國駐幾內亞的總督給政府的報告中承認:“(一戰回來的)老兵們把不服從(法國殖民當局的)命令作為高尚文明的標志,他們的活動使當地的非洲人也受無紀律的影響而使局勢混亂。”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A.一戰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覺醒B.法國的國際地位下降C.馬克思主義在法國的廣泛傳播D.民權運動的蓬勃發展12.二戰后,法國總統戴高樂認識到“阿爾及利亞必須享有自治權”,應該使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符合時代的特點,“特別是在當前這個全世界每個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這揭示出當時A.阿爾及利亞將率先獨立B.亞非拉國家都已贏得獨立C.法國國際影響力的下降D.世界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13.柏拉圖創建的阿卡德米學園,以體操等體育項目來鍛煉身體、以音樂來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開設了數學、天文、音樂、哲學四門課程。這四門課程隨后成為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這說明古希臘阿卡德米學園A.學術氛圍較為濃厚B.分科教育已經出現C.服務民主政治需要D.教學職能實現轉型14.下表所示為據《鑄字的藝術》整理的歐洲印刷術的發展歷程。這一狀況有利于時間14世紀15世紀中期15世紀后期16世紀17世紀發展狀況雕版印刷術開始流行古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印刷術的迅速推廣印刷業的發展和波折印刷術的不斷改進A.中西方的交流B.印刷的規范性C.文化的大眾化D.教育的大發展15.1964年通過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總結了18、19世紀以來歐洲古跡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強調在文化遺產保護的修復工作中,要保留全部歷史信息,而并非僅僅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始狀態。這說明文物保護主要遵循的原則是真實性B.及時性C.系統性D.公開性16.我國從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截至2019年7月,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項目已達55項,與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這表明我國A.遺留的傳統文化世界最多B.主動承擔世界遺產保護責任C.極力支持世界遺產保護法D.遺產保護事業的成果較顯著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光緒九年(1883年),康有為“購《萬國公報》,大攻西學書,聲、光、化、電、重學及各國志、諸人游記皆涉焉”。光緒十七年(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開始講學。他的講學內容主要是“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大發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他在“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之外,增加了“經世之學”,以“通變宜民”。他認為孔子“因時立教”,“天下道術至眾”,而應“以孔子為折衷”。-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陳獨秀以《新青年》雜志為載體,以青年群體為對象,以法蘭西文明為標桿,以民主、科學為利器,以倫理、文學、教育、社會等革命為內容,指出:“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洗刷干凈不可。因為民主共和的國家組織、社會制度、倫理觀念和君主專制的國家組織的舊思想社會制度、倫理觀念全然相反,一個是重在平等精神,一個是重在尊卑階級,萬萬不能調和的?!?摘編自徐光壽《陳獨秀與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有為思想的特點以及對其特點做一簡評。(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康有為的思想相比,陳獨秀思想的明顯不同之處,并簡述不同之處產生的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一直到明清時期才越走越寬,呈現大規模的遷徙潮。從漢朝到明清時期,每當新老政權交替之時,不堪戰亂的百姓與沒落的權貴的一部分會移居海外?!伴}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因此憑借著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特別是閩廣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有資料記載,鴉片戰爭之前下南洋經商謀生的華人就已有150萬人之多。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紛至沓來的不平等條約,此時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于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現了馬來西亞聯邦給予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等優惠措施以吸引華工的現象。“下南洋”的華人與華僑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華人的一片天地。-摘編自高榮偉《下南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人口大遷徙》材料二19世紀,歐洲農業在機械化的普及下,農業人口迅速減少,資本主義農場的發展又使得越來越多的雇工喪失生計;工業領域中,伴隨著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英國憲章運動的接續發生,許多工人逐漸感到失望與厭倦。為了緩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諸國政府也紛紛廢除了限制移民的規章,因此人口外流趨勢加強。而同時期的美國,農業上大量國土有待開發,加之工業革命席卷各個產業,大型工廠紛紛建立,使得美國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國會通過了《鼓勵移民法》,林肯總統和國務卿等也發聲呼吁美國駐歐洲官員宣傳美國的高工資,以此吸引歐洲的科研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士。-摘編自王喆《19世紀西歐人口赴美移民的歷史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下南洋”現象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西歐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綜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紀西歐赴美移民與鴉片戰爭后華人“下南洋”的不同點。(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經過十年征伐,亞歷山大的國家的統治區域擴展到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還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他每到一地就自稱是當地原來統治者的繼承人。他崇尚威嚴赫赫的東方宮廷禮節,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袞服,要求人們向他行匍匐禮。亞歷山大的統治基本上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但由當地人擔任的總督一般只管民政,軍隊和財政另由馬其頓人或希臘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絲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毀的馬都克神廟。他在遠征中亞時與當地貴族女子羅克珊結婚,同時,他的80個戰友也采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的女兒結婚。他的遠征軍中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拿破侖當權后,用不斷的戰爭來代替不斷的革命。1805年,拿破侖擊潰第三次反法同盟,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占據了萊茵河左(西)岸及許多小邦國。在那里,他趕跑了封建的王公貴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種徭役和封建貢賦及教會的什一稅,消滅了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與自由。后來建立的萊茵同盟,有16個邦國加入。他們普遍實行了資產階級改革,推行了《法國民法典》。同時,拿破侖還使德意志由三百多個分裂的小邦合并成為30多個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說:“拿破侖清掃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摘編自張淑賢《略論拿破侖戰爭的國際影響》(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亞歷山大遠征與拿破侖對外戰爭產生影響的異同。(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國際戰爭與文明交流的認識。(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表為歷史上的東西方茶葉貿易概況。時間概況唐代中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西方就已經注意到中國的飲茶習俗16世紀歐洲商人、傳教士自東返,介紹中國飲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習俗,介紹茶具和其他器具17世紀至18世紀初荷蘭是歐洲最大的茶葉販運國。荷蘭成為最早開始飲茶的歐洲國家。茶葉最初被視為藥物放在藥店出售,價格相當貴,一般人消費不起18世紀后半期英國東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葉貿易。茶葉成為英國的大眾飲料,飲茶之風在英國廣泛流行,創造了獨特的英國“下午茶”文化,這適應了英國工業化生產的需求19世紀英國人養成了在茶中加糖的習慣,飲茶的流行推動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國外銷茶葉主要有紅茶和綠茶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12345678答案CABDDACB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CBADBCA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分別是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以民為本,主張和而不同,C項正確;表中古代文獻的內容與重農政策無關,排除A項;先秦時期尚未形成集權制度,且表中也沒有體現集權制度的內容,排除B項;表中古代文獻的內容沒有涉及民族之間的交流,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只有“回歸'上古三代才能彌補封建專制制度的缺陷”可知,黃宗羲的思想還囿于傳統主流思想,A項正確;由于受時代和歷史的局限,黃宗羲不可能認識到封建制度的本質,排除B項;材料表明黃宗羲不能提出超越其時代的新制度設想,他所提出的思想主張在本質上仍屬于傳統儒學范疇,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儒學思想體系,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黃宗羲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在其所處時代沒有形成思想潮流,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高句麗在輯安城東九華里處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達1775字”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內容說明漢字在古代朝鮮得到了傳播,這可用于印證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B項正確;“中朝文化淵源相同”的說法有誤,中國與朝鮮文化淵源不同,排除A項;東亞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內容主要強調了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漢字在朝鮮的傳播并不代表儒學得到朝鮮社會的普遍認同,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漢謨拉比法典》抄本出土地點廣泛,如亞述帝國、巴比倫南部等地,這說明這一法典在當時的兩河流域地區廣泛傳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兩河流域國家,D項正確;法典本身不能推動巴比倫擴張,排除A項;材料不是強調法典的地位,排除B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巴比倫王國的法典,雖然在亞述有抄本,但是不能認定亞述帝國的法律標準就是《漢謨拉比法典》,排除C項。5.【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蘇格拉底注重正義和注重與值得過的生活達成協議,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義精神,D項正確;材料強調正義的價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項;蘇格拉底主張正義等價值理念,未涉及批判直接民主和政治精英管理國家,排除B、C兩項。6.【答案】A【解析】佛教屬于古印度文化,貴霜帝國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它強盛時期對外傳播佛教,擴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響力,A項正確;材料沒有概述游牧民族大遷徙,只談及了佛教東傳,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佛教也屬于東方文化,排除C項;公元前138年,張騫就開通了絲綢之路,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亞歐民族遷徙源于生產力的發展,②正確;亞歐民族大遷徙從短期看,確實給部分地區帶來了戰亂,但這也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文明發展,③正確,①錯誤,故C項正確;這次大遷徙確實有利于西歐建立中世紀封建社會,但與材料主旨不符,④錯誤,排除包含①④的A、B、D三項。8.【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移民的數量和占比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拓展了勞動力市場,這是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災難和自然因素”并非國際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戰爭和地區沖突”并不是國際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對國際移民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的波斯商人來到中國采購瓷器,波斯商人將鈷藍顏料帶到中國,他們不僅是中國瓷器的消費者,而且直接參與了青花瓷造型、裝飾和圖案的設計與監制,波斯商人在帶回瓷器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文化;同時中國也在逐漸迎合市場,豐富青花瓷的設計圖案。故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C項正確;東西方之間早期的文化交流,較明確應該從約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銅石并用時代開始,并非自元朝,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瓷器的態度,無法得出中國瓷器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口遷移的內容,無法得出人口遷移促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主教塞拉皮昂的傳教內容可以推知,蒙古的殘暴統治激發了當地民眾的反抗情緒,故選B項。A、C、D三項由材料無法得出。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一戰戰場上回來的老兵,受到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同時也看到了帝國主義虛弱的表現,明白了帝國主義不是不可戰勝的,這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覺醒,民族獨立運動紛紛出現,故A項正確。B、C、D三項都與材料中的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1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在當前這個全世界每個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可知,D項正確。材料揭示出二戰后出現了亞非拉國家的獨立浪潮,但是由材料無法得出A、B兩項結論;材料未涉及法國國際影響力問題,排除C項。1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數學、天文、音樂、哲學四門課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卡德米學園實行較為明確的分科教育,故B項正確。學術氛圍和教學職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D兩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依據。14.【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體現了印刷術的不斷更新和傳播,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促進文化大眾化,故C項正確。中西方交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印刷業是否規范經營和教育是否得到大發展在材料中沒有依據,排除B、D兩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要保留全部歷史信息,而并非僅僅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始狀態”可知,材料強調文化保護要遵循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故A項正確。及時性、系統性和公開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CC、D三項。16.【答案】D【解析】材料“與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說明我國申報的世界遺產項目較多,也說明我國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成果顯著,故選D項。A項說法比較片面,在材料中也體現不出;B、C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特點:將西方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2分)簡評:康有為主張學習西方、變法維新,反映出他敢于向封建傳統思想進行挑戰的大膽精神;但也暴露了其妥協性、軟弱性。(4分)(2)不同之處:批判傳統儒家思想。(2分)原因: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破壞民主共和,掀起“尊孔復古”逆流;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6分)【評分細則】(1)康有為思想特點(2分):準確答出“將西方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得2分;表述相近也可得分;回答模糊不準確或未答,得0分。簡評(4分):能指出“康有為主張學習西方、變法維新,反映出他敢于向封建傳統思想進行挑戰的大膽精神”,得2分;若只答出部分內容,得1分;未答或答錯,得0分。能答出“也暴露了其妥協性、軟弱性”,得2分;若只答出“妥協性”或“軟弱性”其中一點,得1分;未答或答錯,得0分。(2)不同之處(2分):準確答出“批判傳統儒家思想”,得2分;表述相近也可得分;回答模糊不準確或未答,得0分。原因(6分):答出“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破壞民主共和,掀起“尊孔復古'逆流”,得2分;若只答出部分內容,得1分;未答或答錯,得0分。答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得2分;若表述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回答不完整或未答,酌情給0-1分。答出“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得2分;若意思表述相近,可得分;未答或答錯,得0分。18.【答案】(14分)(1)特點:起源早;持續時間長;受到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移民人群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地區;鴉片戰爭后快速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歐洲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導致了大量農業勞動力剩余;歐洲階級矛盾的激化;歐洲人口激增,官方移民政策的改變;美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美國優越的社會環境和優待政策的吸引。(4分,答出兩點即可)不同點:移民方向上,“下南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向殖民地國家遷徙,西歐赴美移民是資本主義工業國平向遷徙;移民成分上,“下南洋”是以普通勞動力為主,西歐赴美包含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4分)【評分細則】(1)“下南洋”現象的特點(6分):答出“起源早”,得2分;若表述為“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答出“持續時間長”,得2分;相近表述如“從漢代持續到明清”等也可得分。答出“受到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得2分;若分別答出受政治因素影響(如政權交替戰亂)、經濟因素影響(如土地不足),也可得2分;只答出其中一方面,得1分。答出“移民人群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地區,得2分;表述相近也可得分。答出“鴉片戰爭后快速發展”,得2分;若表述為“鴉片戰爭后移民數量增加”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2)19世紀西歐赴美移民的原因(4分):答出“歐洲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導致了大量農業勞動力剩余”,得2分;答出“歐洲階級矛盾的激化”,得2分。答出“歐洲人口激增,官方移民政策的改變”,得2分;若只答出人口激增或政策改變其中一點,得1分。答出“美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或“美國優越的社會環境和優待政策的吸引”,各得2分。本部分共4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多答不額外加分。不同點(4分)答出“移民方向上,“下南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向殖民地國家遷徙,西歐赴美移民是資本主義工業國平向遷徙”,得2分;若只答出其中一個方向的特點,得1分。答出“移民成分上,“下南洋”是以普通勞動力為主,西歐赴美包含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得2分;若只答出其中一種移民成分的特點,得1分。19.【答案】(12分)(1)相同:都通過戰爭擴大帝國疆域;都對占領區造成侵犯和破壞;都推動了本國(或地區)文明向外傳播;均促進了區域文明聯系的加強。(4分,答出兩點即可)不同:亞歷山大遠征積極吸收占領區既有制度文化,拿破侖對外戰爭著力摧毀占領區的落后制度文化。(4分)(2)認識:一方面,國際戰爭會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對文明造成一定毀壞;另一方面,也會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的交融與發展。(4分)【評分細則】(1)相同點(4分):答出“都通過戰爭擴大帝國疆域”,得2分;相近表述如“戰爭使統治區域得到拓展”也可得分。答出“都對占領區造成侵犯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