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5年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復習:答題技巧+刷題練習題匯編第一部分:方法技巧篇◆選擇題答題技巧技巧1:“兩招”全面快速獲取材料信息第一招:緊扣題意,抓核心信息,快速聯系教材知識。審讀關鍵信息(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定時空,定位教材知識(分析題干的內涵、外延、考查意圖,定位教材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得出答案。第二招: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高考試題中涉及的史料由于受時代局限以及記錄者的政治立場、階級立場、認知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不一定都是科學的,所以要對材料記錄的事件、陳述的觀點等進行真與偽、正與誤的區分,保存正確和真實的觀點。另外,材料表述的內容可能只涉及表面問題,要綜合分析并認清其本質。技巧2:“四招”搞定數據型選擇題第一招:表格數據圖“縱橫馳騁看變化”。表格類試題信息量大,對一些關鍵的數字信息,要注意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第二招:曲線數據圖“邊邊角角看拐點”。曲線數據圖可以顯示出隨時間變化的連續的數據,題目常要求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第三招:柱狀數據圖“上下左右看趨勢”。柱狀圖易于比較各組數據之間的差別,在進行數據比較時要注意數據變化的背景。第四招:餅狀數據圖“陰晴圓缺看大小”。餅狀圖主要反映的是各構成項目的比例,遇到單個餅狀圖時要注意比例之間的大小差別,遇到多個餅狀圖時則要注意同一項目在不同的圖中比例的變化。技巧3:“四結合”搞定圖像型選擇題圖像型選擇題一般有歷史地圖、漫畫、文物照片、真實場景四種類型,其解題關鍵是“里里外外看注解”。解題時要注意圖像內容與所學知識的聯系,注意圖像內容所反映的史實,然后通過“審、聯、察、定”四結合,搞定圖像型選擇題。技巧4:捋清四方面關系,精準解題關系一:從試題與教材的關系入手高考試題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這就決定了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可能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形散神聚”,即試題粗略一看與教材內容不一樣,但其實際上考查的卻是教材知識;二是“貌合神離”,即試題看起來跟教材內容差不多,實際上卻根本不是一回事。在解題時,第一種情況必須要聯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識很難得出答案;第二種情況卻不能受教材知識的束縛,一旦拘泥于教材知識,就容易錯選。那么,什么情況下該引入教材知識,什么情況下不能受教材知識干擾呢?這需要根據題目的要求來判斷。關系二:從材料與設問的關系入手題干材料提供多個信息,但設問可能只針對某一個信息,設問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樣。所以準確判斷命題者的問題指向是避免出錯的重要前提。關系三:明晰題干材料之間的關系如果題干中涉及多則材料,就要對其進行對比,明確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還是遞進、互補等關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實和論點,并建立起材料與所學知識間的聯系,領悟命題者的考查意圖。關系四:明晰備選項之間的關系備選項之間主要有兩種關系:一種是邏輯關系,如并列、遞進、互補、從屬、正反關系等;另一種是理論關系,如現象與本質、共性與個性、主因與次因等。正確區分備選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縮小選擇范圍,做出準確判斷。【啟示】存在遞進關系的選項,根據題目要求,“主要”“根本”“根源”“源頭”等應該選最遠的一項,“直接”“導火線”“誘因”等應該選最近的一項。存在并列關系的選項要么都符合題目要求,要么都不符合題目要求。存在從屬關系的選項一般應選內容涵蓋面比較大的一項。存在對立關系的兩個選項往往是一個選項否定了另一個選項,二者絕不可能同時選。技巧5:“五定位”突破選擇題時間定位:高考試題中的時間信息有兩種呈現形式,一種是直接提示,另一種是通過特定的人或事間接提示。不論是哪種呈現形式,都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給出的信息并結合教材知識,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空間定位:歷史事件總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發生并展開的。空間定位法就是利用歷史事件的這一特性,通過確定其空間范圍,從而得出正確選項。因果定位:該方法適用于以具體的歷史事件命制的試題,如某重大歷史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重大影響等,根據材料的內容,聯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題干和備選項,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構成合理的因果關系,進而定位到正確選項。概念定位: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其界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都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概念定位法就是利用歷史概念的這一特性來確定正確選項的。性質定位:對于選擇題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只有明確其性質或者立場,才能準確把握其本質和現象、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因素,從而確定正確選項。◆非選擇題答題技巧一、時空觀念:◆歷史地圖類◆新的時間尺度類<一>歷史地圖類、1.答題步驟:(1)提取、描述圖片信息;(地理位置準確,對比中抓重點)(2)分析相關歷史知識;(運用所學)(3)判定相對應的時間。(放在最后)2.方法點撥:(1)讀圖:名稱、圖例、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圖中文字信息等。(2)對不同的歷史地圖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對世界局勢圖:要從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及其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原因;對戰爭形勢圖:要從雙方的軍事實力、戰略戰術、重要戰場的選擇等方面分析原因;對疆域圖:要從國家的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原因;對城區圖:要注意從位置的選擇、布局等方面分析原因;對經濟形勢圖:要注意從經濟因素、區域因素等多方面分析原因;(3)對相關多幅地圖的綜合分析。要把著眼點放在歷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空間狀態的發展變化趨勢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響和對當今社會的啟示。(4)注意歷史地圖的地理、政治因素。地理因素:氣候與環境,人口與資源,經濟與產業等。政治因素: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內政和外交,民族與宗教,外國勢力的染指等。<二>新的時間尺度類劃定新時間尺度的標準:一般采用經濟標準: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政策;政治標準:國家政治政策、外交。注意:根據材料的內容適當調整,以經濟為主二、史料實證:<一>史料類型◆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分為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二手史料(間接史料)。含義:一手史料原始資料,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二手史料是指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價值:一般來說,第一手的史料價值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時需要更加小心謹慎。但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價值高低也不能絕對化。◆按照史料的載體,可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獻史料:以文形式記錄的資料。最早的文獻資料是甲骨文。文獻史料主要有:史書、文書檔案、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書籍、報刊、雜志、信件、電子郵件等等;碑刻、銘文等;地位:文獻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載體,使文化知識得以流傳后世。局限:個人因素(階級立場、個人修養)政治因素(政治權勢篡改歷史)時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2、實物史料: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件。各類遺物、遺址、遺跡、出土文物、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這類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優勢:關于史前和上古的歷史,實物史料顯得特別重要。與文獻史料相參證,從差異中尋找歷史的真實,還可以彌補文獻的不足。局限:它們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個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歷史的全貌。對有些器物,人們還只能猜測它們的意義,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3、口述史料: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如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等。局限: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口述資料與本來面貌有較大差距。在神話、傳說、故事、史詩當中,也會有大量創造和虛構的情節;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當事人回憶也難免不準確或不全面。輾轉相傳,出現偏差。<二>史料搜集與運用注意事項:(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辨別史料真偽。盡量選取史料價值高的一手史料;(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如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思考;(3)多渠道搜集多種類型的史料,互證。講究文獻與考古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孤證不立)。(4)要注意史料的時代性和主觀色彩,作者的意圖和階級立場等。<三>史料內容、史料補充:材料中史料的具體內容。如:可以用來研究什么例:2020北京卷第16題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以官修的正史、實錄為基礎,同時參考了各種史料。他另外撰成《資治通鑒考異》,說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異》的幾個事例。材料一關于隋末名將薛仁果的名字,《考異》提到《舊唐書》《新唐書》《柳宗元集》寫作“仁杲”,《太宗實錄》寫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馬六匹,其中一匹的銘文為“白蹄烏,平薛仁果時所乘”。《考異》認為石馬銘文“最可據”。材料二關于唐玄宗的生日,《考異》提到《玄宗實錄》記載的是八月一日,但通過查詢歷法發現這一時間有誤。玄宗時文人顧況有詩曰:“八月五夜佳氣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異》認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材料三關于吐蕃贊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寫的雜史《補國史》記載,唐文宗時吐蕃彝泰贊普去世,其弟繼位。此事《文宗實錄》《舊唐書》都沒有記載,《考異》參照《補國史》編入。(1)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參考了哪些類型的文獻史料,根據上述材料舉例說明。(2)根據上述材料,說明《資治通鑒》在哪些情況下會采用官修史書以外的其他史料。【答案】示例(1)①史書:又可分為實錄,如《太宗實錄》;正史,如《舊唐書》;雜史,如《補國史》。②文集(和詩詞),如《柳宗元集》、顧況的詩。③石刻、碑銘(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2)①當官修史書出現明顯史實錯誤時,參照可靠的雜史、詩文等來編寫。如材料二中《玄宗實錄》關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記載有誤,司馬光采用了顧況詩中的描述。②官修史書史事缺載時,酌情根據雜史、小說的記載補入。如材料三中《實錄》《舊唐書》都沒有記載吐蕃彝泰贊普去世,司馬光根據《補國史》補入。③多種官修史書記載相互沖突時,采擇與歷史事件時間更近、錯誤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與實錄記載有沖突時,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解析】(1)史料及舉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料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及口述史料,如《太宗實錄》;正史,如《舊唐書》;雜史,如《補國史》。②文集(和詩詞),如《柳宗元集》、顧況的詩。③石刻、碑銘(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2)情況:結合上述材料可知,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當官修史書出現明顯史實錯誤時,參照可靠的雜史、詩文等來編寫。如材料二中《玄宗實錄》關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記載有誤,司馬光采用了顧況詩中的描述;官修史書史事缺載時,酌情根據雜史、小說的記載補入。如材料三中《實錄》《舊唐書》都沒有記載吐蕃彝泰贊普去世,司馬光根據《補國史》補入;多種官修史書記載相互沖突時,采擇與歷史事件時間更近、錯誤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與實錄記載有沖突時,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三、歷史解釋:提取信息做合理解釋(解讀、闡釋、說明)第一步:明確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作者觀點)第二步:解釋歷史現象(分析原因影響)第三步:規律性的總結(描述歷史現象)、升華、認識(符合時代主旋律:民主、科學、愛國;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唯物史觀等)四、評析評述類:首先,明確要解說的主題。評析評述時要注意:要緊扣與材料中給定的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展開,角度全面,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切記不要有序號。其次,評析評述內容通常圍繞原因、過程、影響(評價)進行,但要注意不是機械照搬,要緊扣主題展開說明。最后,再進行總結和提升,上升到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等層面。五、常規題型:1.審題:答案來源;答題方式;限制性條件;求答項2.分解材料:材料分層、概括信息3.解讀材料:分析現象、解讀信息4.組織答案:學科語言、規范布局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篇·中國古代史(1840年以前)先秦時期(遠古時期~BC221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階段【時空坐標】【階段特征】原始社會時期總特征:中華文明起源時期,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政治:新石器時代晚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經濟:從采集漁獵到原始農業興起;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產生;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文化: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出現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等夏商西周時期總特征:夏商西周是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與繁榮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政治:王權與神權結合,帶有神秘色彩;政權與族權相結合,“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體系;具有一定的原始民主特點。經濟: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工商業發展;生產工具以木石為主,青銅農具極少;土地制度為奴隸主土地國有制,采用集體勞作方式;實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壟斷工商業發展;文化:出現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敬天保民思想出現,對后世的民本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總特征: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是奴隸制社會逐步瓦解和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政治:諸侯混戰,列國紛爭,政局動蕩,國家分裂;周王室衰微,傳統分封宗法體制逐步瓦解,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各國變運動興起法,推動社會封建化轉型。經濟:鐵犁牛耕出現并推廣,生產力進步;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形成并發展;“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經濟發展。思文: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化體裁豐富多彩,各具時代特色,實用性科技發展。民族關系:民族交融與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考題精練】一、選擇題1.(2023·山東高考·1)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2.(2023·全國高考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3.(2020.7·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4.(2024·山東高考·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A.重構統治秩序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5.(2023·全國高考乙卷·2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D.商業活動的衰退6.(2023·河北高考·2)春秋時期諸侯所鑄青銅器的銘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稱謂,而《左傳》等文獻卻稱上述諸侯為“子”。由此可知A.該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B.出土文物信息較為可信C.當時各國君主專制逐步確立D.史料會體現一定主觀性7.(2023·海南高考·1)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8.(2022·廣東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9.(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A.促進了政治統一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10.(2021·全國高考甲卷·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11.(2021·全國高考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12.(2021·河北高考·1)《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這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A.加強君主集權B.恢復周禮C.宣揚禮法并用D.發展私學13.(2021·山東高考·1)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度的差異14.(2020.7·江蘇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15.(2020·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二、非選擇題16.(2023·全國高考新課標卷·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間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融匯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細流,內涵不斷豐富,影響逐漸擴大,形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氣象。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地域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地域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17.(2024·廣西高考·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進入春秋時期以后,列國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從考古學文化角度觀察,已達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來六大區系的分野,這就為戰國時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終統一做好了準備。——摘編自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材料二秦漢時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區、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礎上統一起來的,而在統一的前提下,又保持著各地、各族間不同程度的差異。秦漢時代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為大規模吸收外來文明創造了有利條件,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飛躍在后來還出現多次,但秦漢時代為首開其端的一次。大規模的吸收和遠距離的傳播,使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材料三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統的局面下蓬勃發展的,帶有統一帝國的宏偉,呈現一種兼容的氣度,新的與舊的,中國固有的與外來的,南方的與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進。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這兩方面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從而使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中華文明格局的演進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時代中華文明取得飛躍發展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唐代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創新性貢獻。(6分)18.(2021.6·浙江高考·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以道為常,以法為本。”——引自《韓非子》材料二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說……必須“禮崩樂壞”,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漢以來,中國歷代政治家、史學家都無一例外地關注“封建”與“郡縣”之間的區別……足見由“封建”轉向“郡縣”,確實是中國社會演進中的“歷史大關節”。以“封建”與“郡縣”為歷史性標志的兩種政治體制,其間的重大區別,今人據以判斷的視域自然要比古人寬闊得多。——選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例舉若干戰國法家代表人物,簡要指出法家學派在漢代以來的命運。(5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禮崩樂壞”對周朝的直接影響,分析說明“郡縣”和“封建”之間的“重大區別”以及郡縣制建立的作用。(5分)19.(2020.7·江蘇高考·21)(13分)行政區劃是國家為分級管理而對地方的劃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國行政區劃制度曾進行過多次改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萌芽。楚、秦、晉等國出現了縣,最初設在邊地,帶有邊防性質。郡的出現比縣稍晚,也多在邊地。到戰國時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封國,將郡縣制推向全國。郡縣制為漢代沿用。漢武帝分境內為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這時的州還只是一種監察區,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縣吏治。到東漢時,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權,對所部郡縣官吏實行管理,州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州郡縣三級制歷兩晉南北朝不變。——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縣三級制。但南北朝以來,行政區劃變化紛繁,反映出地方分權的特點。開皇三年(583),兵部尚書楊尚希上表說:“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議,罷去郡一級,改為州縣兩級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縣,清除了過去層次、機構過多的弊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以前中國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5分)(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區劃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隋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共同的積極作用。(4分)秦漢時期(BC221年~22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空坐標】【階段特征】總特征: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世界領先的地位。政治: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政局穩定;中央集權體制確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權力執掌由貴族轉向官僚;選官制度、監察制度、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漢承秦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加速了王朝衰落。經濟:鐵犁牛耕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占主導地位,絲綢之路開辟,對外貿易發展;漢初“與民休息”政策推動了經濟恢復與發展,漢武帝時期重農抑商政策強化,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賦稅制度、貨幣制度、戶籍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勢力發展。思文: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秦朝實行“焚書坑儒”,以法家為主導思想,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統一文字,強化了文化認同;傳統科技成就突出;文學藝術成就輝煌。民族關系: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政府采取多種方式處理民族關系,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和開發。對外關系: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以周邊國家為主,開始與歐洲國家來往;交往方式多樣,既有政治交流,又有經貿交流;交往途徑多樣,既有官方交往也有民間交流,以官方交往為主;交往路線多樣,既有陸上通道又有海上通道。【考題精練】一、選擇題1.(2023·湖北高考·2)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B.正統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D.情感傾向的影響2.(2022·山東高考·2)云夢秦簡《日書》對選擇善馬的標準有嚴格規定,漢代官府內有專門學習相馬理論者,相馬術已成為專門技術自設一科,與書數、射御等同。這一時期相馬術的發展主要服務于A.農耕技術的推廣B.商業交往的便利C.軍事戰爭的需要D.禮樂制度的重建3.(2020·全國高考Ⅱ卷·2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4.(2024·湖南高考·2)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5.(2023·遼寧高考·2)《史記》注最有影響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今有學者認為,除“三家注”外,還應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注。該學者意在強調A.《史記》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B.文獻價值有賴于當代學者闡釋C.文獻必須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證D.考古資料有助于探求歷史真實6.(2023·廣東高考·2)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7.(2022·廣東高考·2)“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8.(2021·全國高考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9.(2021·全國高考乙卷·25)表1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單位:戶郡名西漢末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5677120123太原(今屬山西)169863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屬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21092212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10.(2021·湖南高考·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11.(2021·山東高考·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表1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12.(2020·全國高考Ⅲ卷·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D.國家統一的推動13.(2020·山東高考·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14.(2023·全國高考甲卷·25)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圖3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經濟發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D.移民流入數量15.(2023·山東高考·2)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二、非選擇題16.(2023·全國高考乙卷·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認為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賴“民德”的培育。民德分為私德與公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他將春秋以來的“民德”按優劣分為第一至第六共6個等級,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民德最優。其所作《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編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17.(2024·廣東高考·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問題。(14分)材料一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問答》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治理》等材料二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材料三《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1)指出材料一所體現的秦鄉里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4分)(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4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6分)18.(2024.1·浙江高考·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國最有名之陸地工程者,萬里長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長城,以御匈奴。東起遼沈,西迄臨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引自孫中山《建國方略》材料二《我們的長城——四萬萬七千萬》(《中蘇文化雜志》“抗戰特刊”創刊號封面漫畫,1937年11月)根據材料,結合相關史實,圍繞長城的價值,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9.(2023·上海高考·3)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26分)在歷史學習中,小明了解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至宋元時期完成南移”是史學界普遍認同的結論,他嘗試通過史料研讀,初步還原史家得出這一結論的研究路徑。步驟1研究該問題的起點,首先要確認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曾長期穩定在北方黃河流域。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對歷史上南北經濟權重進行了比較分析:材料一關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廣人稀。——(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上述材料中可探究的經濟因素有哪些?(6分)步驟2接下來小證明,隨著長江流域的開發,南北經濟權重發生了結構性變動,并在宋元時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現這一變動的過程。材料二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鄧(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帶)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人士),盡授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地理志》材料三本朝文物之盛,自國初至昭陵(宋仁宗)時,并從江南來,慶歷間人才彬彬,號稱眾多……皆出于大江之南。——宋人筆記《曲洧舊聞》材料四天下歲入糧數,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國比重尤高,各約占37%和10%。——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貨志》材料五(2)相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經濟發展的新視角?(4分)根據步驟二所列材料,小明認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至宋元時期完成南移”這一結論,說明其理由。(10分)步驟3通過學習,小明對史家的研究路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研究方法上,小明會如何總結從步驟一到步驟二的變化?(6分)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古代中華文明曲折發展階段【時空坐標】【階段特征】總特征:封建社會國家分裂與民族交融時期,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政治:政局動蕩,國家分裂,局部統一,民族政權并立,政權更迭頻繁;政治制度上中央形成了三省制,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改革推動了民族交融;采取以家世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成為維護門閥士族的工具;法律上律令儒家化;社會基層治理成效顯著,戶籍分為黃白籍,后期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行土斷制度。經濟:為抑制土地兼并,北魏實行均田制,土地國有,在此基礎上推行租調制賦役制度;由于大量人口南遷,帶來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為經濟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礎;莊園經濟發展,成為魏晉時期分裂割據的經濟基礎;戰亂破壞了經濟發展。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思文: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沖擊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傳統科技成就領先世界;文學藝術輝煌燦爛,帶有分裂割據和民族交融的特色。民族關系:少數民族內遷,各民族相互交往,胡漢觀念漸趨淡薄,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交融的趨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對外關系: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對當時的世界產生重大影響。【考題精練】一、選擇題1.(2024·全國高考新課標卷·26)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2.(2021·河北高考·3)三國時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議政。針對刺史制度問題,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由此可見,與西漢相比,當時魏國A.地方監察制度逐漸完善B.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C.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3.(2024·福建高考·2)魏晉時期,地方撰寫的有關名士和豪強的人物傳記,是州郡長官了解地方社會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中正評定士人資品的主要依據之—。這反映了該時期A.士人社會地位的提高B.歷史書寫對象的轉移C.地方豪強勢力的興起D.國家治理方式的調適4.(2024·湖南高考·3)表1為史籍所載東漢至南朝時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區戶口數和人口數。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戶口數(萬)人口數(萬)東漢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晉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規模的瘟疫流行B.戰亂異常頻繁C.豪強大族勢力膨脹D.官府組織移民5.(2023·廣東高考·3)表1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上表的變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專制皇權的弱化6.(2021·湖南高考·3)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7.(2024·甘肅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響B.借鑒南朝經驗C.沿襲鮮卑傳統D.意在托古改制8.(2024·廣東高考·2)表1《魏書》中關于皇帝賞賜的部分記載道武帝登國三年(388年)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各有差明元帝永興五年(413年)賜征還將士牛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賜留臺文武生口、繒帛、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A.北方游牧經濟的衰落B.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鮮卑民族習俗的延續D.俸祿制改革不徹底9.(2024·黑吉遼高考·2)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人物內容將軍馮邕之妻元氏母義三恪,道著二王,肅穆閨闈,見重君子。長樂長公主元瑛六行允備,四德無違,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樂安郡公主元仲英女節茂于公宮,婦道顯于邦國。表1反映了當時A.門第觀念得到強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廣C.禮儀規范得到傳承D.儒家倫理道德得到認同10.(2020.7·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11.(2023·天津高考·4)漢初采取郡國并行制,后爆發“七國之亂”;曹魏創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現門閥士族把持政權;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后藩鎮勢大引發“安史之亂”。對上述三組歷史現象的共性,解釋正確的是A.歷史評判要以成敗為基本依據B.制度設立之初存在明顯弊端C.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社會動蕩D.歷史事物之間因果關聯復雜12.(2024·河北高考·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縮小了南北差距B.奠定了統一基礎C.豐富了文化內涵D.拓展了文學題材13.(2023·重慶高考·2)北魏蘭陵長公主遭駙馬劉輝毆打致流產,朝廷就如何判處劉輝展開激烈辯論:一方以尚書省官員為代表,堅持以父系家族倫理為標準,以殺子罪判處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則是代表靈太后意志的門下省官員,主張以謀反大逆罪判處死刑。最終皇帝下詔支持門下省意見。這一判決表明A.男尊女卑傳統被打破B.法律儒家化過程曲折C.皇權受門閥士族威脅D.門下省司法職能增強14.(2024·重慶高考·2)北魏均田令規定,奴婢按編戶民標準授田,但要求“奴從耕,婢從織”。北齊均田令規定“奴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隋承齊制,大業元年(605)又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意味著A.均田制逐漸遭到破壞B.北齊奴婢不再授田C.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廢除定額租調15.(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二、非選擇題16.(2022·遼寧高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圖3是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級圖。——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緊扣圖3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17.(2021·全國高考甲卷·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下令將全國分為38州,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孝文帝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各等級地方長官的品級不同,其下所設屬員多少也有相應的差別,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又將州刺史帶將軍號的辦法推而廣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這為隋朝時將地方官吏全部納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礎。“依戶給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等九級,直到唐代一直沒有改變。——據《魏書》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義。(7分)18.(2021·北京高考·16)明堂(10分)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禮記》等典籍記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諸侯”“祀文王”。《周禮》記載,西周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春秋戰國的陰陽五行家則將明堂設想為獨立于朝堂、太廟之外的建筑,將其描繪為“亞”形布局。材料二漢武帝根據儒生的建議,嘗試復原儒家經典中記載的明堂。漢代儒生提出,明堂為“亞”形布局,符合陰陽五行之數。東漢《白虎通義》載:“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漢代明堂都是獨立建筑。目前發掘的漢長安城明堂遺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1)閱讀材料一、二,指出漢代復原的明堂與西周明堂的差異,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說明產生差異的原因。(6分)(2)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分析北魏為何重視修建明堂。(4分)19.(2022·廣東高考·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認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陽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遷都。由于迭經戰亂,洛陽早已衰敗,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陽,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兩年后,北魏“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于魏晉一致。遷洛早期重建的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模宏大,遠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內統一規劃建造里坊,使郭城區域的功能進一步明確和豐富,是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一大創舉。三重城圍都城行制的出現,也改變了過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摘編至錢國祥《北魏洛陽外郭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陽的原因和舉措。(8分)簡析北魏重建洛陽在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意義。(4分)隋唐時期(581年~907年)——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階段
【時空坐標】【階段特征】總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繁榮,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形成政治: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繼續發展,疆域遼闊,政局穩定;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制度創新,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創新推動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進一步完善;藩鎮一方面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另一方面也延續了唐朝統治;政府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推動了民族交流和中外交流。經濟: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耕經濟的發展;柜坊、飛錢出現,商品經濟繁榮;城市經濟坊市分離,經營時間受到嚴格限制;均田制逐步瓦解,賦稅制度由租庸調制轉變為兩稅法;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南北經濟漸趨平衡;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思文:佛道思想沖擊儒學正統思想地位;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儒學復興運動興起;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學藝術兼收并蓄、全面輝煌;傳統科技世界領先,成就突出。民族關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進一步加強了民族交融以及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對外關系: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考題精練】一、選擇題1.(2024·全國高考甲卷·25)《齊民要術》提倡在市場附近種植速生樹種以獲利。隋代長安大量屯兵,出現“樵貴帛賤”的現象。唐中期“京師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樹,運到市場上“賣作薪蒸”。上述現象表明隋唐時期A.重農抑商政策廢弛B.都城能源問題突出C.自然生態環境好轉D.市鎮經濟開始崛起2.(2023·山東高考·3)圖1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3.(2022·湖南高考·3)據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4.(2024·福建高考·3)唐代河朔地區藩鎮割據的節度使,一度熱衷于閱讀《春秋》《左傳》,并以春秋時期的諸侯自比。據此可知,當時A.中央朝廷喪失權威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C.崇文抑武風氣漸顯D.一統秩序受到挑戰5.(2024·甘肅高考·4)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6.(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現的新藩鎮,其軍隊主要靠強迫征發而來,難以結成牢固的軍人集團。到后周時,中央禁軍成為最強大的力量。這些變化A.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重建B.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C.促進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輕武觀念逐漸被接受7.(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8.(2023·全國高考新課標卷·27)史料內容來源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李元諒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貞元五年(789)《李元諒頌碑》表1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9.(2023·全國高考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10.(2023·湖北高考·3)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1.(2021·江蘇高考·3)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A.加強了君主集權B.促進了階級流動C.消除了門第觀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12.(2021·湖南高考·4)據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A.地方勢力膨脹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中央財政緊張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13.(2021·山東高考·3)圖1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A.秦漢時期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14.(2020·北京高考·4)下圖為唐代長安城商業分布示意圖,陰影部分為“市”以外的商業區域。與“安史之亂”前相比,“安史之亂”后的長安城內A.市以外經營行業的種類大大增加B.商業活動日趨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對交易場所的限制更加嚴格D.官府設市數量增加,坊的數量減少15.(2020·山東高考·3)表1為唐代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時期概況高祖、太宗時期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高宗、武后時期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玄宗時期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二、非選擇題16.(2024·山東高考·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江南經濟區”的變遷圖6漢代江南經濟區示意圖圖7唐代江南經濟區示意圖——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17.(2023·湖南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戶籍年代均田戶數受足戶數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高宗時期10101.069.0武則天時期40143.5102.0玄宗時期322148.7106.6代宗時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國按規定受勛田3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據。——改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10分)18.(2022·山東高考·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材料二研究行政區劃至少與三個學科有基本關系,一是歷史學,二是地理學,三是政治學。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是一種歷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行政區劃既是劃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當然要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而行政區劃之中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實際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也就是說,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區劃變遷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19.(2021·河北高考·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貞觀)十六年(642年)詔:氏族之盛,實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義。……燕趙右姓,多失衣冠之緒……名雖著于州閭,身未免于貧賤。自號膏梁之胄,不敦匹敵(配偶)之儀。問名惟在于竊貲,結褵(古時女子出嫁)必歸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媾,多納貨賄,有如販鬻。或貶其家門,受屈辱于姻婭;或矜其舊族,行無禮于舅姑。積習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識嫁娶之序,各合典禮,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賣婚。(顯慶)四年(659年)詔:后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范陽)盧渾、(范陽)盧輔、清河崔宗伯元孫,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為婚姻。——摘編自(宋)王溥《唐會要》(1)根據材料,概括詔書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現象,并據此分析當時統治者所面臨的政治問題。(6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唐初為解決上述政治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并說明理由。(6分)遼宋夏金元時期(916年~1368年)——古代中華文明的繁榮階段
【時空坐標】【階段特征】總特征:中華文明走向成熟階段,中國封建經濟和科技文化繼續發展,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進一步完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宋元時期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政權內部統治較穩定;封建經濟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興盛,經濟重心南移;科技文化高度繁榮,理學興起;民族交融加強,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政治:政局由民族政權林立的分裂狀態又逐步走向統一,政局相對穩定;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基本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行省制度標志地方行政管理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崇文抑武政策與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動了文官政治的形成;封建性質的變法運動部分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社會門第觀念的淡化和階層流動加快;宋朝基層社會實治理進一步完善,鄉約在基層教化中的作用加強;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經濟:封建小農經濟持續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率提高,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推動各民族封建化進程;租佃關系發展,人身控制相對松弛;手工業部門發展;商品經濟、城市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時間限制被打破;海外貿易發達,外貿稅收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經濟差距逐漸擴大。思文:理學形成,儒學復興,儒學趨于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市民文化繁榮;科技領先世界,實用性科技成就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呈現民族交融色彩。民族關系:各民族間戰爭與和平交往并存,但以和平為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加快,民族交融深入發展;少數民族受漢文化影響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對外關系: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發達。【考題精練】1.(2024·全國高考新課標卷·27)表1書名基本內容成書時間《宋史》依據宋朝國史、實錄等編撰而成的紀傳體史書元朝后期《三朝北盟會編》按時間匯編徽宗、欽宗、高宗時期宋金和戰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據南宋高宗朝國史,文集等編撰而成的編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紀事本末》匯編《宋史》等書,以事件為中心明朝后期表1所列史書皆涉及南宋初年與金朝關系,研討這一問題,首先應信重的是A.《宋史》B.《三朝北盟會編》C.《建炎以來系年要錄》D.《宋史紀事本末》2.(2024·山東高考·3)圖1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分發)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薄。……A.士人價值取向發生變化B.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經濟發展影響選官方式3.(2023·全國高考甲卷·26)民眾日常生活能夠反映時代特點。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現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紅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聽人說書C.到指定市場用銀元購物D.出門時穿件黃色棉袍4.(2023·全國高考乙卷·26)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間,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師友、鄉賢的著述,地方官學、民間書院等亦以刻書為己任。這有助于A.士族階層的出現B.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C.科舉制度的興起D.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5.(2023·山東高考·4)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6.(2022·全國高考甲卷·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7.(2022·山東高考·3)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8.(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9.(2021·全國高考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還有理學家強調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這反映了當時理學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B.意圖維護禮教綱常C.背離政府對民俗的引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非培養性微生物檢驗方法試題及答案
- 脊髓性肌肉萎縮癥護理查房
- 急性腦梗塞護理查房
- 河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期中)地理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 AI與健康數據的挖掘與利用
- 人工智能與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 以雙碳目標為背景探索綠色金融中數字貨幣的應用與發展
- 2025年保健休閑用品項目發展計劃
- 從醫療大數據到智能健康管理系統的轉化研究
- 2025年鉬鐵項目合作計劃書
- 人字梯驗收記錄表
- FITS加氫說明書
- 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物理
- 新員工培訓考試【圖書專員】
- 防偽包裝技術
- X互聯網公司WLAN無線網絡優化方案全解
- 圓柱鋼模計算書
- 合成寶石特征x
- 年度研發費用專項審計報告模板(共22頁)
- 隧道工程隧道支護結構設計實用教案
- 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考試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