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文化學習單元四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_第1頁
汽車文化學習單元四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_第2頁
汽車文化學習單元四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_第3頁
汽車文化學習單元四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_第4頁
汽車文化學習單元四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單元四

中國汽車發展史學習任務一回顧中國汽車的發展史汽車文化任務描述

進入90年代以來,轎車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現如今買私家車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電器一樣成為眾多家庭追求的目標,而這在2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這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時也反映出民族汽車工業的巨大進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中國汽車業經歷了怎樣一段漫長曲折的歷程之后終于迎來了這一天。學習目標目標1、了解我國汽車發展的三個階段。目標2、了解我國汽車發展歷史重大事件。學習準備多媒體教學、互聯網自主學習計劃與實施1、準備工作:(1)學生分組。(2)中國汽車發展史資料的搜集。2、實施步驟:(1)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本組搜索的資料。(2)選擇一個集團分析其車型典型特點。

§2.2中國汽車發展簡史一、舊中國的汽車

1901年12月匈牙利人李恩思將兩輛美國生產的奧茲莫比爾汽車從香港運到上海,從此中國出現了汽車;1902年,袁世凱從香港購買德國杜爾依汽車公司(一說是奔馳公司)制造的汽車送給慈禧太后,該車我國保存最早的汽車,被稱為“中國第一車”;1903年,上海陸續出現了從事汽車或零部件銷售、汽車出租的洋行;1920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建造大路(公路)","發展自動車工業";

1928年,張學良“便兵為民”,試制汽車,并于1931年成功試制了一輛“民生牌”75型汽車;1929年,汽車進口量已達到8781量,世界各國汽車蜂擁而入;1930年,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卻沒有一輛國產車。二、新中國的汽車

1、創建階段(1953-1965)

1953年7月15日,在長春拉開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籌建工作的帷幕;1956年7月13日,國產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1957年5月,一汽開始仿照國外樣車自行設計轎車;1958年,先后試制成功了CA71型“東風牌”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1958年至1966年前,基本形成一大四小的格局: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濟南汽車廠,全國汽車保有量29萬輛,國產17萬輛,其中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2、成長階段(1966-1980)1964年,國家確定建設以生產越野車和載貨車為主的第二汽車制造廠,99%使用國內設備和技術;60年代中后期,國家提出“大打礦山之仗”的決策,繼上海32t貨車試制成功投產后,天津15t、常州15t、北京20t、一汽60t和甘肅白銀42t礦用自卸車也相繼試制成功投產;1976年,全國汽車生產廠家已達53家,專用改裝廠增加到166家,但每個工廠平均年產量大足千輛;1980年,全國年產量達22.2萬輛,民用車保有量169輛,其中載貨車148萬輛。3、全面發展階段(1981-至今)

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大變革,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開始的分水嶺。汽車產量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改善;調整產品結構、推進技術改革;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經濟規模出現端倪;市場結構、產品結構趨向合理,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引進技術、建立合資企業。加強汽車行業標準化工作,實施法規法制管理。

2003年,我國生產汽車444.37萬輛,其中客車119.52萬輛,載貨車122.94萬輛,轎車201.89萬輛。

目前,中國轎車領域已形成三大集團為主導,以廣洲本田、重慶長安、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集團、昌河集團、華晨汽車、北京現代等為重要組成部分的“3+X”的嶄新格局。一批初具國際競爭力的“航母”級大企業、初具規模的汽車大集團正在崛起。同時,國際、國內的重組正在同步進行。一汽與豐田重組了四川豐田,東風與起亞合作重組了悅達起亞,上汽與通用收購了山東大宇,東風與日產攜手重組了鄭州日產等,都是這方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