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講義)(原卷版)_第1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講義)(原卷版)_第2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講義)(原卷版)_第3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講義)(原卷版)_第4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講義)(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hz專題03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知識點1秦統一中國知識點2秦末農民大起義知識點3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識點4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知識點5東漢的興衰知識點6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知識點7兩漢的科技和文化04拓展·大單元素養導向拓展01大概念&大一統局面的發展拓展02推動兩漢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因素(唯物史觀)05提升·新情境&新考法考點課標要求考情分析命題預測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通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易出材料題,對比其措施的異同。學生要區別西漢“文景之治”和東漢“光武中興”。對大一統大概念的理解是中考歷史出題的熱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是??嫉闹攸c內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從家國情懷素養角度考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通常史料結合教材所學,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統治措施,分析大一統的內涵,常見關鍵詞“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推恩令”等。通過史料地圖分析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得出結論:中央權力強化,地方權力被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通過地圖和史料,考查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內容,知道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基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選擇題考查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等知識點。知識點1秦統一中國【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1.秦朝的建立背景民心所向:顆繁的戰爭使社會動蕩不安,也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希望戰亂結束泰國實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遠超東方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統治者才干;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作戰方針得當過程從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國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陽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鞏固統一的措施領域概況政治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贏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掌控最后決斷權②皇帝獨尊:皇帝自稱為“朕”、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措施: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地方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影響: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經濟措施:①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②)統一度量衡影響:利于國家對經濟管理,便利了全國各地經濟交流文化措施:統一文字為小篆影響:利于全國各地文化交流與發展交通車同軌:統一車輛和交通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圖說歷史】秦朝形勢圖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軍事①開鑿靈渠,溝通連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軍事②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1.秦朝≠秦國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而秦朝是公元前221年由贏政建立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3.皇帝≠黃帝皇帝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而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部落聯盟首領,與炎帝一起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1.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1)不同點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郡縣制下則是按地域劃分②分封制下的諸侯爵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③分封制下的諸侯國擁有很強的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受中央直接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2)相同點: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為鞏固統治而實行;都產生過積極作用,2.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設計留給當今的借鑒和啟示有哪些?考向01秦朝的建立1.【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學習歷史應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下列敘述屬于解釋的是(

)A.秦國商鞅變法在軍事上實行獎勵軍功B.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C.秦的統一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D.秦朝的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考向0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2.【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秦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有(

)①統一車輛形制②修馳道③修筑長城④修建都江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知識點2秦末農民大起義【課標要求】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秦的滅亡秦的暴政(根本原因)秦始皇時,賦稅和徭役沉重,刑罰殘酷,禁錮思想言論,實行“焚書坑儒”;秦二世對民眾剝削更為殘酷,恣意揮霍,窮奢極欲陳勝、吳廣起義概況: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建立“張楚”政權,但起義以失敗告終。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劉邦、項羽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和劉邦繼續領導軍隊分別對秦軍作戰。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相關成語:破釜沉舟),將秦軍主力殲滅。劉邦則抓住時機,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而展開的歷時4年的戰爭。最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慘敗,自刎而亡,劉邦勝利。在秦朝滅亡之前,劉邦、項羽領導軍隊分別與秦軍作戰,目的是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這時的戰爭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在秦朝滅亡之后、劉邦與項羽之間進行戰爭是為了爭奪國家統治權此時戰爭的性質已經變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1.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評價;分析歷史人物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時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原則;要注意運用階級分析法。2.:對秦始皇的評價功:結束諸侯割據,統一了全國;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促進了經濟發展;統一文字,促進文化交流;通過統一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過:嚴刑酷法;大興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枷?1秦末農民大起義1.【學科素養·史料實證】《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后來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在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中,考古專家在出土的簡牘中發現一件觚上有“張楚之歲”的字樣,證明了秦漢之間確實存在過“張楚”這個政權,也為學術界對此研究提供新線索。這體現了(

)A.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B.史書上的記載都真實可信C.當時秦朝已經滅亡 D.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考向02楚漢之爭2.【學科素養·史料實證】《下圖為西安長安城遺址出土的“漢并天下”瓦當,據考證此瓦當是為了紀念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全國而制作。與此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楚漢之爭 B.文景之治 C.巨鹿之戰 D.北擊匈奴知識點3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漢初,社會生產破壞嚴重,人民流離失所;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概況漢高祖(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以增漢高祖加農業勞動力。(2)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實行“什五稅一”繼任者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影響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文景之治”表現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充盈施政措施(1)發展生產: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施政(2)輕徭薄賦: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3)減輕刑法: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4)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影響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休養生息,有與民休息,給人民安定的生活環境之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表現。該政策多實行于社會大變革或大動蕩之后,統治者通過減輕人民負擔來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社會局勢。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輕徭薄賦、寬刑慎罰,也就是說在減輕徭役、減少賦稅的同時還要減輕和慎重處罰。(1)統治者要重視民情,制定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措施。(2)要關注民生,以民為本,減輕農民的負擔。(3)要保持社會的穩定,穩定民心,發展生產。秦亡原因:統治者殘暴,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漢興原因: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考向01西漢建立1.【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這一時間也可表述為()A.公元前2世紀早期 B.公元前3世紀早期C.公元前3世紀晚期 D.公元前2世紀晚期考向02文景之治2.【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漢書》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與之相關的是(

)A.商鞅變法 B.諸侯爭霸 C.漢并天下 D.文景之治知識點4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項目措施影響政治①采納主父偃建議,實施“推恩令”,之后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②建立刺史制度,派刺史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經濟①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②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④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尤其重視興修水利使國家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思想文化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②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任用儒士為官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軍事組建強大的騎兵隊伍,派衛青、霍去病等人大舉反擊匈奴匈奴經過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選官實行察舉制。各郡國每年向朝廷推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經過考察,授予官職選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儒家思想的演變創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發展:戰國時期,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打擊: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確立正統:西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2.對漢武帝的評價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破格任用賢良之人進行改革,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但是,漢武帝統治后期連年征戰,奢侈浪費,導致國庫空虛;他重用酷吏,導致社會動蕩、農民暴動。不過,漢武帝知錯就改,頒布“罪己詔”避免了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總的來說,漢武帝功大于過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考向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翦伯贊在《中國史十五講》中提到:“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針對“精神空間”的整合和凝聚,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實行“推恩令” B.鹽鐵專賣平抑物價C.建立刺史制度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知識點5東漢的興衰【課標要求】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興光武中興背景:公元9年,西漢滅亡,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概況: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也得到恢復和發展。衰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太后主政,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寵信宦官,打擊外戚,宦官專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動搖東漢的統治,東漢走向衰亡。黃巾起義概況:184年,張角等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結果: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等。(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2.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這塊畫像石反映了東漢時期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畫像石中農夫驅牛犁地,少年提籃播種,女子揮鋤勞作,老婦挑擔送飯到田頭,體現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制。光武帝加強了皇權,中央的“三公”只有名分卻無實權,皇權缺少制約。當繼位的皇帝年幼或無能時,丞相不能發揮作用,大權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這些人借皇帝名義發號施令,為非作歹,禍亂朝綱。這充分暴露出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枷?1光武中興1.【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畫像磚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列兩幅畫像磚描繪了東漢時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場貿易景象,它們有可能用來佐證(

)A.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 B.光武中興的社會盛況C.重農抑商政策被廢除 D.東漢百姓生活的艱苦考向0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2.【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動亂,階級對立。以下哪幅圖片最能體現這一社會背景(

)A.東漢宅院畫像磚 B.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C.東漢陶院落 D.漢代講經圖考向03黃巾起義3.【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響)應,京師震動”。這主要表明,黃巾起義(

)A.源于東漢朝政腐敗 B.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C.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D.遭到統治者聯合鎮壓知識點6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張騫通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背景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奴概況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影響①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②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陸上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概況中原傳入西域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西域傳入中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特產,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作用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便利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海上路線:①山東沿岸一黃海一朝鮮、日本:②)東南沿海一中南半島一馬來半島一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一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今斯里蘭卡)兩漢對西域的管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管轄,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1.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1)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2)漢武帝時,大破甸奴,使向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3)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展。2.絲綢之路的現實意義“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這表明絲綢之路在今天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對當今中國的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3.對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1)有利于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2)有利于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3)有助于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枷?1張騫通西域1.【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歷史學家翦伯贊認為:“張騫在公元前127年之發現西域,其對于當時中國人的刺激,就正像后來1492年哥倫布之發現美洲對歐洲人的刺激是一樣的?!边@一觀點說明(

)A.當時中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極欲開通絲綢之路B.歐洲和中亞各國普遍希望與中國廣泛交流C.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D.張騫通西域刺激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考向02絲綢之路2.【核心素養·鏈接時事】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西漢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以下示意圖旨在強調絲綢之路的開通(

)A.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 B.促進了各地區人口流動C.推動了地區間文明交流 D.擴大了漢朝的統治范圍知識點7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標要求】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造紙術概況西漢: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提高作用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②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醫學張仲景簡介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稱為“醫圣”貢獻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華佗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史學《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概況: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地位: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宗教道教背景: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創立者:張角、張陵佛教創立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傳入中國概況:①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②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中國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1.造紙術是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后經東漢蔡倫改進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蔡倫是改進者,而不是發明者。2.道教≠道家學派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救,產生于東漢末年;而道家學派是春秋時期老子創立的一個思想學派。1.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的綜合性史書體裁?!凹o”指本紀,主要是按年編寫帝王的傳記及國家大事。“傳”指列傳,以傳記的方式記錄各類人物?!爸尽被颉皶辈捎脤J敷w裁記錄各種制度?!氨怼辈捎帽砀竦男问搅谐鍪老怠⑷宋锖褪肥隆V袊糯摹罢贰?,即二十四史都是用紀傳體體裁寫的。2.家國情懷兩漢時期科技發明成就的感悟:我國古代人民用勤勞與智慧為人類造福;要始終堅持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枷騼蓾h的科技和文化【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歷史推論正確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紙的使用日益普及B.《傷寒雜病論》——對外科手術及“麻沸散”進行了詳細論述C.《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D.佛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概念&大一統局面的發展1.“大一統”:是指中央加強對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統一指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按蠼y一”僅僅指地域上的統一;“大一統”所涵蓋的范圍比“大一統”要廣得多,不僅是地域上的統一,更是政治、思想文化、經濟上的統一。【典例1】【核心素養·唯物史觀】1.年譜是研究歷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實證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的年譜(部分),分析有效信息,對這位歷史人物的主要貢獻敘述最恰當的一項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經博士派衛青等北擊匈奴頒布“推思令”下令鑄造五銖錢崩,葬于茂陵A.建立新的王朝,開創皇帝制度 B.積極進行改革,實現富國強兵C.鞏固大一統局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D.結束政權分裂,實現國家統一2、推動兩漢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因素(唯物史觀)(1)政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經濟:封建經濟的發展。(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加強。(4)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開辟,中外交流增多?!镜淅?】【核心素養·唯物史觀】2.秦漢時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有:()①秦漢政權統一②秦朝修建萬里長城③秦始皇統一文字④統治者支持對外交往⑤漢朝獨尊儒術的思想⑥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A.①③④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