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安徽省蚌埠市A層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2年8月14日4時許,某攝影師在重慶市渝北區拍攝到中國空間站快速從月球表面掠過的罕見凌月畫面,凌月時間僅0.72秒。下圖為8K相機超清視頻記錄慢放截圖(圖中黑點為凌月的中國空間站不同時刻的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上圖所示的中國空間站凌月時()A.重慶市正在日出 B.北京市白晝漸長 C.地球在日月之間 D.地球位于遠日點2.當日日出至鐘表時間9點時段重慶市地理愛好者小明在社區廣場做水平地面立竿測影實驗,他發現()A.竿影呈逆時針轉動 B.竿影長度逐漸增加C.竿影朝向偏西北方 D.竿影轉動速度改變【答案】1.C2.D【解析】【1題詳析】結合材料信息可知,2022年8月14日4時許,攝影師在重慶市渝北區拍攝到中國空間站快速從月球表面掠過的罕見凌月畫面時,北京時間為4點,重慶的地方時約為3點,不可能日出,A錯誤;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含北京市)晝長逐漸變短,B錯誤;由圖可知,此時為滿月,處于農歷的十五前后,此時地球處于日月之間,C正確;遠日點的日期為7月初,D錯誤。故選C。【2題詳析】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當日鐘表時間9點時段,重慶的地方時約為8點,該日太陽直射北半球,日出東北,然后逐漸向東南方向移動,影子朝向變化為西南一西一西北,呈順時針方向轉動,AC錯誤;隨太陽高度的逐漸增大,竿影長度逐漸變小,B錯誤;太陽升起的速度在其運動路線上是均勻的,但地面投影的竿影在水平方向的轉動速度是不均勻的,D正確。故選D。挪威北角(70°N,25°40′E)位于挪威北部的馬格爾島北端,以極晝現象著稱,有不少游客專程來觀賞極晝奇觀。下圖為某一游客拍攝的北角午夜的太陽。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該游客拍攝的時間大約在()A.4月中旬 B.6月上旬 C.10月下旬 D.12月初4.圖示時刻,太陽位于()A.正北方向 B.正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東南方向【答案】3.B4.A【解析】【3題詳析】挪威北角緯度為70°N,故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到20°N至北回歸線時,此地才會出現極晝現象。由圖可知,此時該地出現極晝現象,10月下旬、12月初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該地不會出現極晝現象,CD錯誤;太陽直射點平均每個月移動8°,即平均每四天移動1°。3月21日太陽直射赤道,之后北移,則4月中旬(4月11日至4月20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在5°N~8°左右,該地還不會出現極晝,A錯誤;由圖可知,午夜太陽離地平線較高,說明子夜太陽高度較大,結合極晝地區子夜太陽高度=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90°,太陽直射點位置應更加靠近北回歸線,即日期應更加接近夏至,B正確;故選B。【4題詳析】北半球出現極晝的區域,太陽是正北升,正北落,午夜(地方時應是0時/24時)時太陽位于正北方,A正確,BCD錯誤;故選A。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海溝的成因是()A.歐亞板塊張裂 B.美洲板塊抬升C.太平洋板塊張裂 D.太平洋板塊俯沖6.與海溝相伴而生的宏觀地形有()①海嶺②裂谷③山脈④島弧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5.D6.C【解析】【5題詳析】據圖可知,圖中北部為美洲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阿留申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受碰撞擠壓,太平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插入美洲板塊底部,太平洋板塊一側擠壓下沉,形成海溝,故D正確;美洲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B錯誤;海溝區域不臨歐亞板塊,且歐亞板塊屬大陸板塊,張裂應形成裂谷,A錯誤;太平洋板塊張裂在海底形成海嶺,C錯誤。故選D。【6題詳析】據所學可知,生長邊界受張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嶺,在陸地上張裂形成裂谷,二者不與海溝相伴,①②錯誤;據上題分析可知,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消亡邊界擠壓碰撞,大洋板塊一側下沉形成海溝,大陸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島弧或海岸山脈與海溝相伴,③④正確。綜合起來,ABD錯誤,C正確,故選C。地理愛好者小周來到橫斷山區東部考察,在美姑河流域附近發現一古滑坡遺跡,并繪制出該地剖面圖(如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該地曾發生重大滑坡的主要原因是()A.地處背斜構造 B.風化作用強 C.地表植被稀少 D.泥石流誘發8.該地河流所在地層經歷的地質構造先后順序為()A.構造擠壓—褶皺彎曲—河流侵蝕—地層斷裂B.構造擠壓—裙皺彎曲—地層斷裂—河流侵蝕C.構造擠壓—地層斷裂—河流侵蝕—褶皺彎曲D.褶皺彎曲—構造擠壓—河流侵蝕—地層斷裂【答案】7.A8.B【解析】【7題詳析】據圖可知,滑坡發生地主要在背斜附近,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破碎,多松散沉積物,且坡度較大,下滑重力作用強,易產生大型滑坡,因此該地曾發生重大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處背斜構造,而與風化作用強和泥石流誘發、植被稀少關系不大,A正確,BCD錯誤。故選A。【8題詳析】據圖可知,該地地層因經歷構造擠壓而發生彎曲,形成褶皺并出現斷裂,而裂處地勢低,匯水發育河流,河水不斷對巖層進行侵蝕。因此該地河流所在地層經歷的地質構造先后順序為構造擠壓—褶皺彎曲—地層斷裂—河流侵蝕,B正確,ACD錯誤,故選B。水系格局是內外營力共同影響下的長時間尺度地貌演化結果,下圖示意某河流水系依甲—乙—丙—丁的演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9.圖中干流的發育方向為()A.由西北向東南發育 B.由北向南發育C.由東南向西北發育 D.由南向北發育10.促使圖中水系發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下蝕 B.側蝕 C.溯源侵蝕 D.沉積11.丁圖中A地可能經歷了()A.地殼抬升 B.地殼下沉 C.水平錯動 D.火山活動【答案】9.C10.C11.A【解析】【9題詳析】注意題目不是問的河流流向,而是干流的發育方向。通過觀察四幅圖中干流的發育特征,可得出干流不斷向西北源頭方向延長,因此干流發育方向為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發育,C正確,ABD錯誤,故選C。【10題詳析】圖中干流不斷向源頭方向延伸,結合所學知識,應是溯源侵蝕使得河流不斷變長,C正確;下蝕使河床加深,側蝕使河床展寬,均不會使河流向源頭方向延長,AB錯誤;沉積作用會導致河道淤積,不會使河流向源頭方向延長,D錯誤。故選C。【11題詳析】丁圖中A處原先河流干流流經,但后來成為了分水嶺,可能是由于地殼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嶺,導致河流水系發生改變,A正確;A處為分水嶺,地殼下沉、水平錯動和火山活動均較難形成分水嶺,BCD錯誤。故選A。深積云是由強烈上升運動和下沉運動組成的復雜云體,水汽較充沛,條件合適時可觸發陣性降水。沙塵氣溶膠的加熱效應能促進深積云的發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沙塵氣溶膠對深積云的加熱主要因為()①大氣對地面輻射吸收增強 ②大氣向上的長波輻射增強③凝結核增加促使水汽凝結 ④大氣對短波輻射反射增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沙塵氣溶膠通過該機制增大降水量較常見于()A.塔里木盆地 B.內蒙古高原 C.四川盆地 D.東南丘陵【答案】12.A13.B【解析】【12題詳析】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沙塵氣溶膠作為空氣成分中的雜質,可以提供水汽遇冷降溫時的凝結核,當深積云中沙塵氣溶膠的含量增加時,其上升運動,可以增加水汽凝結量,促進水汽凝結,水汽、云等成分可以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可以實現對深積云的加熱效應,①③正確;沙塵氣溶膠對大氣向上的長波輻射以及大氣對短波輻射反射影響較小,②④錯誤。故選A。【13題詳析】結合所學知識,沙塵氣溶膠主要來自于氣候較干的內陸地區,CD不符合題意;增大降水量的前提還需要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內蒙古高原相對塔里木盆地來講,兩地均靠近沙塵源地,但內蒙古高原靠近東部地區,水汽含量較多,B正確,A錯誤。故選B。臺風是發生在西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2024年第3號臺風“格美”的中心于7月25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沿海登陸,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2百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熱帶氣旋一般很少出現在()①南大西洋南部海域②北大西洋海域③北印度洋海域④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熱帶氣旋中的暖濕氣流受熱擾動抬升后,能夠繼續上升的能量主要來自()A.水汽凝結時釋放的潛熱 B.氣流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C.海面對空氣的加熱作用 D.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16.臺風“格美”對福建省的影響主要是()①加劇山洪災害概率 ②強風導致海嘯危害漁場③緩解了“伏旱”災情 ④臺風中心強風破壞建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14.C15.A16.B【解析】【14題詳析】南大西洋南部海域受西風漂流的影響,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域受秘魯寒流的影響,這兩個海域海水溫度較低,洋面上幾乎是長期穩定的大氣,熱帶氣旋很難生成,①④正確;北太平洋海域、北大西洋海域、北印度洋海域海水溫度較高,易形成熱帶氣旋,②③錯誤,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15題詳析】熱帶氣旋中的暖濕氣流形成及上升過程為:暖空氣從海洋吸收水分→水蒸氣受熱擾動抬升→水汽凝結→潛熱釋放增溫大氣→空氣密度變小→氣流繼續上升,A正確,BC錯誤;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與熱帶氣旋形成有關,不是其繼續上升的能量,D錯誤。故選A。【16題詳析】臺風主要通過強風及強降水影響過境地區,福建省西部為武夷山脈,其余大部分地區屬于閩浙丘陵,強風與地形結合,加劇了山洪災害,①正確;海嘯是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產生的破壞性海浪,臺風在福建沿海引發海嘯的幾率較小,②錯誤;臺風也會帶來強降水,能夠在一定程度緩解福建省的“伏旱”災情,③正確;臺風中心附近風力強勁,能夠破壞建筑,而“臺風眼”/臺風中心受下沉氣流影響,風力較弱,④錯誤,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二、綜合題:本題3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24年度的一系航天發射計劃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受天氣影響,原計劃2024年10月份在海南文昌發射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已推遲到11月上中旬在文昌發射升空,前往中國空間站,下圖為海南文昌位置示意圖。(1)海南文昌是我國第四個航天發射基地,分析文昌在航天發射方面的突出優勢。(2)從氣象氣候條件方面,分析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窗口窄的原因。【答案】(1)文昌緯度較低,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可節省發射燃料或增加有效荷載;文昌臨海,有利于運輸大型設備;文昌附近海域廣闊,火箭殘骸落入大海,相對安全。(2)多雷電,強降雨天氣;沿海,濕度大,云霧多,能見度較低;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夏季風影響時間長,雨季長;容易受臺風等災害影響。【解析】【小問1詳析】文昌在航天發射方面的突出優勢應從緯度、交通、安全等角度進行說明。與我國其它航天發射基地相比,文昌緯度最低,地球自轉線速度最大,可增加有效荷載或節省發射燃料;文昌發射的航天器主要來自沿海發達城市,因此從交通條件看,文昌瀕臨南海,有利于運輸大型航天設備;文昌周邊為海洋,發射時的火箭殘骸落入大海,造成危害的概率低,安全性好。【小問2詳析】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窗口窄的原因應從氣象氣候條件方面進行分析。文昌位于熱帶地區,地面高溫,容易出現雷電和強降雨天氣,不利于航天發射;圖中顯示,文昌位于沿海,濕度大,云霧多,能見度較低,不利于發射和發射后的觀測;文昌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受夏季風影響時間長,雨季長,不利于航天發射;文昌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是臺風多發地區,容易受臺風等災害影響,不利于航天發射,因此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窗口窄。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來就是嶺南地區的水運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峽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經松軟的砂巖分布區。西江中心有廣東省最大的江心島——硯洲島(如圖),該島形成以來,一直向北移動,羚羊峽兩岸江面附近巖石上,有眾多船蒿插入巖石形成的扎孔,孔口朝向上游方向。(1)簡述硯洲島的形成過程。(2)結合硯洲島的岸線形狀,分析該島向北移動的原因。(3)說明羚羊峽兩岸江面附近巖石上多船篙扎孔的原因。【答案】(1)河流流經羚羊峽河段,由于落差大,侵蝕作用強;侵蝕羚羊峽河段松軟的砂巖,河流含沙量增大;出羚羊峽后,地勢變緩,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在河流較寬處堆積形成。(2)島嶼北側岸線為河流(北側河道)凸岸,泥沙沉積,使島嶼北側向北擴展;島嶼南側岸線為河流(南側河道)凹岸,流水侵蝕,使島嶼南側向北退縮。(3)古代西江為水運要道,過往船只多;羚羊峽流速快,向上游航行需要依靠人力撐船:兩岸巖性較為松軟,船篙插入巖石易形成孔洞。【解析】【小問1詳析】硯洲島屬于西江中的江心島,受流水堆積作用而成,其物質來源于上游羚羊峽中松軟的砂巖。河流流經羚羊峽,河道狹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對砂巖的侵蝕作用強;河流含沙量大,搬運泥沙向下游流動;流出羚羊峽后,地勢變平坦,河流流速減慢,搬運能力下降,泥沙堆積,形成硯洲島。【小問2詳析】結合圖示信息和硯洲島的岸線形狀,硯洲島北岸為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南岸為凹岸,以侵蝕作用為主,導致硯洲島北岸向北推進,南岸向北收縮,整體向北推移。另外,硯洲島所在的西江河段河道北岸為凹岸,南岸為凸岸,河道呈現向北推移的趨勢,促使硯洲島向北推移(退縮)。【小問3詳析】西江自古以來就是嶺南地區的水運交通要道,往來船只較多。羚羊峽河段水流速度較快,船只向上游航行需要人力撐船。羚羊峽兩岸江面附近砂巖巖性松軟上,船蒿插入巖石易形成扎孔,利于船只航行。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熱帶輻合帶,又稱赤道輻合帶,是在南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的赤道槽內由南北半球的東北信風、東南信風或變向信風(季風)匯合而形成的狹窄的氣流輻合區,也是多雨帶。在30°E以西的非洲地區,由幾內亞季風與其他偏北風構成了熱帶輻合帶。下圖示意非洲熱帶輻合帶在一年中不同時刻的位置。(1)分析圖乙所示幾內亞季風的成因。(2)概括30°E以西的非洲熱帶輻合帶的空間分布特征,并簡述該輻合帶內多雨的原因。(3)分析Q地氣候的主要特點及形成原因。【答案】(1)南半球東南信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右偏轉,形成幾內亞季風(或西南風)。(2)分布特征:一年中都位于北半球,南北來回擺動。原因:在非洲熱帶輻合帶上,有來自低緯度地區的大量暖濕水汽,產生大范圍的空氣對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