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庭中醫藥養生精華錄1:健康靠自己
序
媒體推薦
“久病成良醫”。作為一個患者,我對看病難、難治病、病難好早已深有體會。然而,
沒有哪個人的病是真正由醫生根治的,往往是通過治療后回家慢慢調養好的。而這本教我們
調養身心的好書,告訴我們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在生活中祛病延年。
——山東讀者楊祖成
這是一本樸素無華卻又真誠無比的書,沒有虛浮冗長的吹捧,沒有刻意晦澀的醫理,更
沒有繁復乏味的說教,而都是真正的養生保健之道。相信我們能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越活命
越長,活過天年。
——安徽讀者謝艷
我剛剛將自己在這本書中所學到的保健知識和方法,與朋友中分享了一點點,在短短的
一星期內,就有10位朋友請我幫忙購買這本書和它的第二冊。這確實是一本“實用至上”
的居家保健好書,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朋友閱讀與分享此書時,將會有更多的朋友和他們
的家人身體都變得更加健康!
——廣西讀者汪賓
編輯推薦
《家庭中醫藥養生精華錄1:健康靠自己》以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增
進大眾健康為己任,由全國百余位最權威的中醫藥專家組成的編輯委員會,直接為尋常百姓
傳遞真正科學、正確、有效的健康、膳食、家庭用藥等相關知識,以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具
有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和收臧價值,深受讀者歡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力。《家庭中醫藥》雜志15年真
情實用版!一個好方,受益終身!再沒有比這更讓這放心了!
唯一本面向家庭的國家級中醫藥雜志,最適合老百姓日常養生,你不可不知的妙招驗
方全記錄!
《家庭中醫藥》雜志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辦的中
醫藥科普期刊,創刊已15周年。
連續兩次榮獲全國中醫藥科普先進集體獎,獲第二、三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二等獎。
連續11年被中國期刊協會指定為贈建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刊物,2008年10月被授予“全
國優秀中醫健康俱樂部”稱號。
-Jut——i_
刖S
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的傳統醫學改名為“國醫”、“中醫”。隨著中醫的科學化、
現代化,中醫不斷與現代醫學接軌,試圖以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語言與外界溝通。醫學的科普
幾乎都是現代醫學的普及,到了今天,中國人反而對中醫越來越陌生。
我們所追求的養生,何謂“生”?如果把“生”字底下的這一橫去掉的話,就是一個老
黃牛的“牛”字。下面是大地,保養生命要踏踏實實,要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埋頭苦干,
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長生愿望。因為人要頂天立地,想要生存,就必須要求您腳踏實地,這
也是一種陰陽高低的完美組合。何為養生呢?就是既要有高尚的思想,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干
和實干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每個人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愿望和目標。
本書從中醫養生的角度,深入淺出地為廣大百姓提供最簡單、最輕松的治病心法,讓類
似頭疼腦熱、天熱心煩、食欲不振等小問題都能通過生活中的養生之道來調理。書中提供的
治療各種常見病、慢性病方法均由百萬讀者親身驗證,科學易行。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您,
也可立即上手,足不出戶地為自己和親人進行保養和治療,讓生命綿綿延長直到不老!
讓我們帶著修煉的虔誠,一同走進養生的智慧殿堂吧!
第一章:有求才有健康: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
⑴只有和諧的身體才能讓我們活到120歲
人們在養生中,要合于自然界的法度規則。在?年四季,一天四時里的陰陽變化中,控
制飲食,生活有規律,勞逸要適度,按社會和自然規律注意養生保健,達到神經、循環、消
化等八大系統功能平衡,以使人享盡天年。
羅結的“順其自然”養生法
山東?杜昌宏
中國在南北朝時,北魏有位大將軍名叫羅結,他享年120歲。據史載,他是中國軍事史
上罕見的長壽將軍。長壽的“秘訣”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順其自然”養生
法。
羅結出生于晉及十六國的代國(今山西省北部)。107歲那年,太武帝命他為三十六曹
兵馬大元帥。此時,羅結盡管已過“期頤”之年齡,但仍然身強力壯,耳聰目明,思路敏捷,
精爽不衰。太武帝見羅結身體如此之好,頗為驚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有一天,太武帝
早朝結束后,特地請羅結留下,兩人對酌暢談。太武帝問:“大將軍年歲幾何?”羅結回答:
“末將今年107歲。”“安都鎮大將羅斤是卿何人?”答曰:“乃末將長子,剛過80歲生日
“安東將軍羅伊利,是大將軍第幾個兒子?"答曰:''羅伊利是末將的孫子,已到‘花甲之
年‘了。”太武帝聽后,大為驚訝。感慨道:“大將軍之家,乃是將門之家,又是高壽之家。
可慶可賀?朕想知道,大將軍的長壽秘訣。”羅結笑笑說:“末將從來不講究長壽之道,不過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罷了。”太武帝欣喜地說「'大將軍所言極是,世上許多美
事,人們順其自然,即不欲而得;相反,如果人們過分地追求它,反而得不到手羅結拍
手叫好道:“陛下英明?您用‘順其自然'四個字,概括了一個大道理。末將多年來,飲食
有節,起居有常,作息有時,清心寡欲,少說多做,無憂無慮……這大概就是陛下說的‘順
其自然'之意吧?”
接著,羅結又講述了他如何“順其自然”的若干事例。在講到飲食時,羅結說:“末將
飲食從不挑剔,五谷雜糧,瓜果梨桃,粗茶淡飯,無所不吃,更喜獵物、野菜和野果。末將
還常常以醋代酒。當然,愛吃的食物,從不多吃,更不曾過量。”說起起居,羅結說:“末將
起居,總是未雨綢繆,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也從不睡懶覺。”又說:“末將從少年起就喜鍛
煉體魄,百年來總是持之以恒,操練不輟。”說到這里,羅結微微一笑:“還有一件,難于啟
齒。”太武帝爽快地說:“大將軍有話盡講,朕定會替卿保密。”羅結說:“末將從來不曾迷戀
女色,許多好心朋友,給我介紹美女小妾,都被末將一一拒絕。我與夫人親密無間,但房事
從不放縱J太武帝哈哈大笑:“朕不如卿,朕不如卿也J
羅結110歲時辭官歸鄉,住在朝廷為其修建的羅侯城中。其間,朝中臣吏登門請教''長
壽經”者不斷,直到羅結120歲無病而終。
(編輯:舒曉奮)
人要怎樣才算順應了“天地之氣”
北京?蕭笛
古人認為,人和自然界的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神秘又不言而喻的普遍聯系,在
哲學上稱為“天人合一”,在中醫學中被稱為“人與天地相參”。中醫的元典《黃帝內經》中
就明確提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進入現代社會后,中醫的這種與西方完全
不同的哲學理念被稱為“整體觀念”。
所謂“人與天地相參”強調的正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這種統一關系體現在傳統
養生文化中:
第一,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內經》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
法成”,人“以天地之氣生”,是說人體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四時之
法成”,是說人們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內經》還說:“生之本,
本于陰陽。”人體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本源,就是天地陰陽的變化。無論是自然
界,還是人,都以陰陽為根本。天地自然孕育了生命,并提供生命存活生長的物質基礎。
第二,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內經》提出:“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并且,《內經》對一年四季的起居規律有著詳細的論
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
晚起,必待陽光。”意思是說在春季的三個月和夏季的三個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
的三個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個月中就應該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
陽升起來以后再起床。人體的五臟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
持協調平衡。不單是一年就是一天當中也有陰陽消長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理也有著密切的關
聯,了解這一點就會收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第三,人體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法則的制約。人體的生命活動,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
長,還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如《內經》中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
氣乃絕”。考察中國養生文化史可以發現,“天人相應”的觀念幾乎滲透到了其中的每一個角
落。人體內的陰陽像天地間的日月水火一樣,天地不可沒有白晝和黑夜,自然不可沒有水火,
但二者都是平衡的,不能一方偏盛,必須維持相對平衡狀態,才能生機勃勃,否則就會發生
疾病。
《內經》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說,人們在養生中,要合于自然界的法度規則,在一年
四季,一天四時里的陰陽變化中,控制飲食,生活有規律,勞逸要適度,按社會和自然規律
注意養生保健,達到神經、循環、消化等八大系統功能平衡,以使人享盡天年。
中醫學不僅把“人與天地相參”運用于養生之中,還運用到治療的理法方藥各個階段。
如感冒這樣一個簡單的疾病,中醫在各個季節開的處方是不相同的。對于來自東南西北不同
地域的病人,中醫的處方也會不同。
(編輯:李國坤)
“看天吃飯”有益健康
重慶?樹海
一年四季,天氣、氣候不同,飲食也須有所差異。《飲膳正要》日:“春氣溫,宜食麥以
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爽,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具體來說,如何做到“看天吃飯”呢?這里不妨根據氣象要素的具體指標,將天氣、氣
候分為幾個類型,再列出對應的較佳飲食及其搭配。
?濕潤偏熱天氣(空氣濕度高于60%,氣溫在20℃?30℃)
我國許多地方的春季具有這種天氣特征。在這種天氣下,人體的新陳代謝較為活躍,適
宜食用蔥、麥、棗、花生等食物。同時還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如
筍、波菜、芹菜、芹菜等。古人認為:“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調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春天里的韭菜以它獨有的清香鮮美,成為千家萬戶的佐餐佳品,而韭菜
的營養則可以與一些肉食相媲美。
?濕潤高溫天氣(空氣濕度高于60%,氣溫高于30℃)
這其實就是我國夏季的天氣特征。此時,人居于天地氣交之中,濕熱交蒸,食欲普遍下
降,消化能力減弱。故夏季飲食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色澤鮮艷,
可適當選擇具有鮮味和辛香的食物,但不可太過。由于氣溫高故不可過多食冷飲,以免傷胃、
耗損脾陽;要注意飲食衛生,變質腐敗的食物不可進食,避免引發胃腸疾病。
?干燥偏寒天氣(空氣濕度低于40%,氣溫在5℃?20℃之間)
依據我國季風氣候的規律,我國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這樣的天氣特征。
在干燥偏寒天氣下,易犯肺傷津,引起咽干、鼻燥、聲嘶、膚澀等燥癥。宜少食辣椒、大蔥、
酒等燥熱食物,而應多吃一些濕潤并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如芝麻、糯米、蘿卜、番茄、豆
腐、菱角、銀耳、鴨肉、梨、柿、青果等。多飲些開水、蜂蜜水、淡茶、菜湯、豆漿以及水
果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干燥寒冷天氣(空氣濕度低于40%,氣溫低于5℃)
這種天氣在北方持續的時間較長,宜多吃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我國冬天的飲食習慣是
以多食蛋禽類、肉類等熱量多的食物為主,而烹調多半采用燒、炳、燉等方法,其中以“冬
令火鍋”最受青睞,經久不衰。然而,在干燥寒冷天氣下,也必須注意飲食平衡,尤其要注
意多食蔬菜,同時還要適當吃一些“熱性水果”,如橘、柑、荔枝、山楂等。
?其他適宜天氣(空氣濕度50%左右,氣溫20℃左右)。
此時,可供選擇和搭配的食品較多,可以性味中性的食品為主,兼顧個人的飲食愛好。
(編輯:舒曉奮)
⑵保養人體的“十全大補藥”就長在耳朵上
人的耳朵是整個人體的縮影,其形狀頗像一個倒懸于母腹中的胎兒,代表著人體的各個
部位。人若生了病,就會在耳朵的相應部位出現反應點,稱為耳穴。根據目前的資料表明,
耳廓正面有穴位300個左右,背面有穴位50個左右。它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人體的健康狀
況。
耳朵:縮小的人體“投影”
北京?魚
耳穴療法就是通過刺激耳部穴位以防治疾病的診療方法。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能反映
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特定點。耳廓就像是一倒置的胎兒:頭朝下,臀部和下肢朝匕
胸部和軀干位于中間,耳穴則是耳廓皮膚表面和人體臟腑、經絡等相溝通的部位。
耳穴治病的理論基礎在中醫經典著作中有詳細記載。《靈樞?口問》日:“耳者,宗脈之
所聚也。”《靈樞?脈度》載:“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難經?四十難》記有
“肺主聲,令耳聞聲《證治準繩》也有“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的記載。《厘正
按摩要述》則將耳廓與五臟聯系起來:“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
耳背玉樓屬肝
?如何使用我們的耳穴
當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出現病變時.,會在特定耳穴上反映出來,表現為疼痛、變色、
變形、脫屑、丘疹等。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可見耳廓胃穴變白;失眠患者可在神門穴出
現疼痛;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紫瘢可見風溪穴的劃痕樣改變。
1.按相應部位取穴。如胃潰瘍取胃穴,頭暈取暈區。
2.按臟腑經絡辨證取穴。如粉刺,辨證為肺經風熱型的,可取肺穴;辨證為腸胃濕熱
型,可取胃穴。齒痛,可取大腸穴。
3.按穴位功能取穴。如神門為止痛要穴,對于疼痛性疾患均可取。交感、內分泌穴有
調節內分泌作用,凡內分泌失調性疾患,如月經不調、座瘡等均可取。
4.按西醫學理論取穴。如西醫學認為消化道潰瘍的發生與精神緊張、憂慮有關,所以
臨床對消化道潰瘍患者可加取交感、皮質下兩穴。
5.按臨床經驗取穴。如取穴外生殖器,可治療腰腿痛。
耳穴療法注意事項:外耳有潰瘍、濕疹或凍瘡破潰時,禁用。孕婦及婦女月經期慎用。
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禁耳針,可用壓豆法。
(編輯:李國坤)
一捏耳上穴,百病離心中
山東?聞石
根據刺激耳廓相關部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可以進行耳廓按摩。這種方法不但簡便易行,
而且還能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對治療疾病起到積極的作用。這種方法對老弱病人尤為適用。
主要方法介紹如下:
1.每天在早晚洗臉時,用毛巾上下左右揉搓耳廓,并用毛巾裹著手指在耳甲腔、耳甲
艇、三角窩及耳孔中擦揉,發熱即可。
2.全耳廓比較硬的人(膽固醇偏高,可能發展為冠心病者),可對全耳廓捏揉。開始可
以捏揉得輕些、次數少些,以后逐漸增加捏揉次數和強度。一般每天5?6次,每次捏揉到
耳廓發熱即可。
3.當您打嗝不止時,可用手指同時按壓雙耳的嗝穴(在耳輪腳中部),這樣打嗝便會減
輕或消失。
4.當您扁桃體發炎、嗓子疼、牙疼時,捏揉耳輪和耳垂邊緣,可以起到消炎止痛的作
用。
5.耳輪腳及其周圍部分相當于人的消化道,經常按壓它,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
心嘔吐、胃痛的患者有效,對不愛吃東西、挑食的兒童,效果亦好。
6.如果您大便不好,可按壓耳輪腳,相當于人的大腸、直腸部分,這樣不僅可以起到
止瀉的作用,還能緩解便秘。
7.老年人精神不振,睜不開眼睛,可捏壓耳垂上眼穴及周圍區域,眼即可睜開。開始
按摩時,不要用力過大、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按摩還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次數和強度。
一般每次捏揉到耳廓發熱,全身舒服即可。
8.當您脾氣大、愛生氣、愛發火,甚至不能自我控制時,?般是靠近耳根的肝、膽、
腎區發硬。在該區可看到1?3條血管充血,耳背上部數條血管明顯充血。有的人全耳廓都
硬,如能設法把硬的部分捏軟,充血情況好轉,您的脾氣便會變得好些。--般數月即可捏軟。
9.當您肩部發沉、畏冷怕風、甚至酸痛、活動受限、并有落枕的毛病時,一般耳廓正
面的頸、頸椎、鎖骨及肩痛點區域的軟骨會增厚、增寬、變硬,對應著你的頸椎及胸椎上段
有不同情況的骨質改變(如增生及排列不規則等)。如能在耳廓該區經常捏壓,則可緩解上
述癥狀。
10.當您頭痛、頭昏時,可捏壓耳屏外側的枕、太陽、額穴數分鐘,頭痛、頭昏癥狀即
可緩解。
11.當您腰痛,特別是急性腰痛時,可捏壓雙耳腰痛點穴,腰疼便會好轉。
總之,揉耳健身法不受時間和條件的限制,老年人如能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舒曉奮)
耳壓療法能減肥
安徽?王惟恒
在眾多的減肥方法中,耳針與耳壓是針灸減肥普遍采用的方法,而耳穴壓豆又應當為首
選。因為它不僅無痛苦、無副作用,而且在減肥的同時,某些并發癥,如失眠、習慣性便秘、
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等也都能隨之而愈。
耳穴壓豆為什么能減肥呢?祖國醫學認為,五臟六腑、皮膚九竅、四肢百骸等部位,通
過經絡與耳廓密切聯系,故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
上于面而走耳竅”之說。耳穴壓豆法,旨在宣暢經絡,疏通氣血,宣肺化濁,利濕降脂。耳
部血管較豐富,特別是刺激三角窩處的神經有調整機體代謝、平衡失調的作用。尤其是刺激
迷走神經,可影響胰島素值,抑制食欲,以達到減肥的目的。
?耳壓法常用處方及操作方法
1.取耳穴內分泌、丘腦、卵巢、腦點、饑點、渴點、神門、胃等穴,每次取4?6穴,
各壓半粒綠豆后,膠布固定,每周1?2次。通過耳穴壓豆的治療,比較容易調整機體的各
種代謝功能,促進脂肪的分解,達到減肥降脂的目的。壓豆后能夠抑制胃腸的蠕動,并有抑
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從而減輕饑餓感,促使新陳代謝加快,能量不斷消耗,機體重新建立平
衡。耳穴壓豆療法一般30天為1療程,若對此療法敏感的人群,一療程可減重5千克左右。
2.取胃穴、脾穴、內分泌穴,用中藥王不留行子壓在耳穴上,再用膠布固定。每次餐
前30分鐘按壓上述耳穴2?3分鐘,有灼熱感為宜。
3.主穴取肺、脾、腎、三焦、內分泌,配穴可選肝、胃、神門、皮質下、饑點。每次
主穴均用,配穴可選2?3個。操作時先將耳穴部位的皮膚用75%的酒精消毒,將中藥王不
留行子放于0.8厘米X0.8厘米的氧化鋅膠布中心,貼壓在選定的耳穴上。囑患者每日每穴
按壓4?8次,每次每穴5分鐘,以有微痛感為度。貼壓6日為1次,休息1日后再貼壓第
2次,共4次為1療程。
(編輯:舒曉奮)
中老年朋友,別忘了保護您的耳朵重慶?朱珍勇聽力減退是困擾老年人的一大因素,要
防止和延緩聽力減退,記住并實施以下六招是必要的。
輕松愉快心境好老年人如果經常處于急躁、惱怒的狀態中,會導致體內植物神經失去正
常的調節功能,使內耳器官發生缺血、水腫和聽覺障礙,這樣容易出現聽力銳減或爆發耳聾。
所以老年人要盡量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首要一條防噪聲老年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間喧鬧、人聲喧嘩等各種噪聲,會
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經常處于痙攣狀態,內耳供血減少,聽力急劇減退,甚至引發噪聲性耳
聾。因此,盡量避免或減少噪聲的干擾,是老年人保護聽力的首要一條。
戒挖耳道避外因經常用耳勺、火柴棒掏挖耳朵,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還可
能弄壞耳膜。耳道奇癢難忍時,可以用棉簽沾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亦可內服維生素B、
維生素C和魚肝油等藥物。
護耳穴位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在耳垂與耳后高骨之間的凹陷處)和聽會穴(在
耳屏前下方,下頜關節突后緣凹陷處),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宜
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5?10分鐘,長期堅持下去即可見效。
慎用耳毒性藥物應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代那霉素、新霉素
等,因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下降,使用這些藥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
保健之道多補腎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聽力的減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老年人
要多服用一些補腎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龜齡丸,并可經常食用核桃粥、芝
麻粥、花生粥、豬腎粥等,這些藥物及食物對保護聽力頗有裨益。
(編輯:舒曉奮)
⑶要相信食物有不可思議的治病功效
我們要盡量少用藥物,尤其是化學合成類藥物,能不用時最好不用。與此同時,多注意
學習、收集一些食療的常識,寓藥于膳,寓醫于食,把健康和長壽留在身邊。
本草食物就是最好的醫藥
北京?吉紅梅
現在人們患病時,總以為打針吃藥來得快,所以第一反應往往是找藥吃,其實許多食品
完全可以起到藥的作用。我國古代大醫家有許多關于食療的論述,孫思邈曾說過:“夫為醫
者,當須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這就是我們祖先在同疾
病長期作斗爭和尋求健康長壽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極為豐富的寶貴經驗。
中醫歷來認為“藥食同源”,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的藥大部
分是日常食物。食品與藥品之間沒有絕然的界限,只是一般稱為食品的性味偏于平和,比如:
大米、小麥、紅棗、山藥、干姜、茴香、花椒、木耳、杏仁、百合、核桃、蓮子、蜂蜜、香
油、西瓜、大蒜等,都是我們常吃的食品,又都是常用的中藥。
《黃帝內經》上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實際上我們平常的膳食多數都有藥的功效。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紅糖姜湯可以解表散寒,治風寒感冒初起:蕙米粥可以清熱健脾,祛除
面部黃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止渴,被稱為天然白虎湯;木耳可以解毒清熱,清除體內粉塵垃
圾。還有茴香可以溫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等。在不同的時令,針對不同的體質,
吃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目前人們對于空氣、水源、食物中農藥化肥殘毒等環境污染和其對健康的危害,有了比
較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全社會上下已經在下大力量整治。但往往忽略了一個更可怕的
污染源,這就是藥物。有人計算過,一個老病號一生吃的藥幾乎要以噸計。事實上,每一次
服藥都有無法排出的殘毒和積累,更不要說現在動不動就靜脈注射、打點滴,藥物直接進入
血管,隨血液送往和滲透全身。我們人體本身的解毒功能盡管很強,但長期如此大量地聚積,
恐怕遠毒于蘋果皮上的殘留農藥。
所以在此為大家提個醒,要盡量少用藥物,尤其是化學合成類藥物,能不用時最好不用。
與此同時,多學習、收集一些食療的常識,寓藥于膳,寓醫于食,把健康和長壽留在身邊。
(編輯:李國坤)
食物的五味與健康息息相關
江西?曉虹
我們的日常食物大多具有酸、甘、苦、辛、咸五種滋味,但您可知道食物的滋味與健康
有什么關系嗎?中醫認為,食物的五味對人體的五臟各有作用。《內經》中有記載:“五味各
走其所喜,各味酸,先走肝,各味苦,先走心,各味甘,先走脾,各味辛,先走肺,各味咸,
先走腎……”可見五味的臟腑歸屬和作用,早就為醫家所認識。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甜食有補益氣血、解除肌肉疲勞、解毒等功能。但甜食攝入過多,
則會引起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易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部不適等癥狀。
辣食可消除體內氣滯、血淤,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但辣食有較強的刺激性,
過食則會使肺氣過盛,故凡患有痔瘡、肛裂、胃潰瘍、大便秘結、神經衰弱者不宜多食用。
適當吃些酸食可增強肝臟功能,消除由于胃酸降低而引起的食欲不振。同時,酸食還能
抑制、殺死腸道致病菌。但食用過多則會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
咸食能軟化體內酸性腫塊。當發生嘔吐、腹瀉或大汗不止等癥狀時.,適當補充些淡鹽水,
可有效防止發生虛脫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但有心臟病、腎臟病和高血壓的患者,則不宜多吃
咸食。
專家們指出,在日常飲食中,應根據自身體質情況,做到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五味調
配得當,適當進食,就能提高人的消化能力,強身健體,更有利于健康。
(編輯:舒曉奮)
【編讀往來】
使用食療與藥膳應科學
連云港?王雨竹
很多患者聽說食療、藥膳對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恢復效果不錯,就自一買一些藥材與普
通食物烹飪,或者到飯店去吃藥膳。這樣吃到底有沒有好處呢?
所謂食療,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來維護人的身體健康,輔助藥物防病治病。食療基本
上老少皆宜,但嚴格來講,根據食物的性味不同也應該因人而異。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
物,最好也要區分自己的體質,認識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如食物分寒、涼、溫、熱四性,
使用時就應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分別選用,不能反之食用,否則就等于?“火上澆油”或是“雪
上加霜”。
食物除了能起到一定的藥物作用外,還可以與藥物搭配著烹調食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
“藥膳”。藥膳并不是隨便想吃就吃的,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身體狀況決定。如夏季
炎熱,人體喜涼,這時就要多吃些消暑生津為主的藥膳;春季氣候轉溫,人體以肝主疏泄為
特征,最好吃一些補肝的食物和藥膳。
(編輯:郝近大)
⑷補足氣血手足比我們的愛人還要貼心
手足有反映全身血管、神經的功能,故手足都有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所以人們通過手
足的運動、鍛煉能調節全身功能和疏通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
最大的健康從最小的頭部“按”起
江蘇?孫鴻賓、孫梅
人體頭面頸項部穴位最多,共有76穴,占全身361穴的1/5。頭蓋腦髓,髓為腎精所
化,為腎所主。腦是神經中樞,是管理全身運動、感覺、語言和內臟活動的最高司令部。面
部內應臟腑,為經脈之所會,氣化之所通。人體十四正經,有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和任督二
脈8條經脈循行起或止于頭面,故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精明之府,又為髓海之
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諸陽之氣,皆上注于頭”。
耳有全身反應區,耳為腎之竅,為十二經脈所灌注,內通于腦。“目為肝之竅,心之使”,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為之精。“鼻為肺之外竅”,是肺氣出入之門戶,司呼吸,主嗅
覺。口為脾之竅,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位于頸椎管內,支配全身,大部分神經均通過頸部
的延髓。頸椎是頭顱的支柱,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主要通道。
刺激頭部能擴張腦血管,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保證頭部供血供氧,提高血流量,改善腦
細胞的營養狀況,防治腦動脈硬化。所以按摩頭面頸項部可促進五官氣血通暢,其具體自我
按摩方法介紹如下:十指梳頭掌心順摩耳、頸,十指環屈成耙狀,從前額發際往后梳(神庭、
百會等穴),經枕骨向下十指并攏按至頸椎,分手繞頸項兩側到前下巴喉結處(廉泉、人迎)
收,掌心順摩耳頸50下。
雙掌橫摩腦掌心順摩耳、頸,雙手豎捂面,十指并攏著力前額,掌根著力眼眶,兩手從
兩眉中間(印堂)分手橫摩前腦,再往頭兩側經后腦向下至頸椎,分手繞頸項兩側到下巴喉
結收,掌心順摩耳頸50下。
雙掌豎摩面雙掌豎捂面,閉上眼睛,兩無名指夾沿鼻梁兩側淚腺溝,兩掌心著力面兩旁,
兩拇指沿兩耳腮,從前額發際往下拉摩至下巴,手不離面返回上推(印堂)至發際,來回摩
擦為一下,共按摩50下。
按揉"絲竹空”、“太陽穴”
用雙手食、中、無名三指并攏,兩食指分按兩側太陽穴(在眉梢與眼梢中間向后約一寸
凹陷中),兩,I1指分按兩側絲竹空(在眉后凹陷中),兩無名指分按兩側瞳子(在絲竹空直下),
兩拇指分按兩耳垂后凹陷處,兩手各四指同時用力先向前揉轉50下,再向后揉轉50下。
按揉"翳風”、“聽宮”穴
用兩拇指分按兩耳翳風(在耳垂后凹陷中),兩食指分按兩耳聽宮(在耳屏前凹陷中),
兩食指順按兩耳聽會(在聽宮直下),兩中指分按兩耳耳門(在聽宮上方凹陷中),兩無名指
分按兩耳和(在耳前鬢角下),兩手各四指同時用力先向前揉轉50下,再向后揉轉50口
揉摩后腦
用雙手拇指腹分別按壓枕骨下后腦處,兩手余四指摟抱,著力頭兩側,隨拇指而動,兩
手拇指同時用力先向外揉摩旋轉50下,再向內揉摩旋轉50下。
兩掌交錯搓擦頸椎和頸動脈
用兩手掌交錯橫按在頸部,左掌在上邊(后腦),右掌在下邊(頸椎),兩手同時用力一
推一拉搓擦頸椎和兩側頸動脈,右指端達左頸動脈,左指端達右頸動脈,兩掌根拉回相接,
來回搓擦為一下,各50下。
轉眼球、轉舌、叩齒
頭和頸不動,兩眼球同時先順時針方向從上向右下左至上轉25圈,舌尖亦隨著眼球同
方向轉25圈,每轉一圈叩一下齒;再逆時針方向轉25圈,叩齒25下。
以上方法,只要堅持每天晚睡前早醒后在床上各按摩1遍(約10分鐘),就能有效地調
節頭、面、眼、耳、口、鼻、咽喉的神經功能,促進大腦神經中樞的血液循環,增進大腦組
織血液、氧氣、營養物質的供應,保持頭面血流暢通,對防治腦動脈硬化,預防腦中風有良
好的作用。
這些方法還可防治:頭痛、頭暈、感冒、失眠、高血壓、腦血栓、腦中風、神經衰弱、
老年癡呆癥、頸椎病、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耳鳴、耳聾、耳閉氣、耳神經痛、鼻竇炎、
鼻蚓、牙痛、痹腮、視力衰退、迎風流淚、白內障、各種眼疾、咽喉腫痛、舌強不語、咳嗽
氣喘等,可以調和五臟六腑氣血,且能美容,減少皺紋、白發,延緩衰老。
筆者堅持頭部按摩鍛煉數年不間斷。曾患頭痛、失眠、神經衰弱二三十年,原來有筆不
能寫,現在能寫稿了;原患耳鳴、耳聾、耳閉氣、耳神經痛20多年,今年81歲,現在耳不
鳴、不閉氣、也不聾;患眼白內障模糊不清、迎風流淚20多年,現在迎風不流淚,眼清目
明,能寫一號正楷小字;原患鼻竇炎、流黃紅色黏水涕,牙痛起來不能吃,這些癥狀也在不
知不覺中消失了,且有六七年不感冒。這種按摩法起到了藥物起不到的作用,是我做夢也沒
有想到的。
(編輯:舒曉奮)
長壽正與您“擦胸”前來
內蒙古?薛殿凱
擦胸養生法是我國古代簡易有效的養生術之一,很適合中老年人學練,對提高人體免疫
功能,減少諸種疾病的發生,可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健康長壽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
是體內有很強的免疫力,而多病且不易恢復的人,往往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狀況。
正常情況下,人的血液中存在一定濃度的胸腺素,起著維持免疫功能和抵抗疾病的作用。
人的胸骨內膜處分布有左右兩葉胸腺。人出生時胸腺只有14?16克;到青春期,胸腺發育
到高峰,約35?45克,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萎縮,約到50歲左右,這些胸腺大部分
被脂肪代替,成了人體生命力最弱的腺體。由于胸腺過早萎縮,導致成人的早衰。尤其是老
年期,胸腺萎縮更為嚴重。人體胸腺素濃度大大降低,免疫功能的抗病能力也就越來越差,
就會導致諸病的發生,影響人的壽命。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要獲得較強的免疫力,除了用一些藥物調節外,擦胸(還有拍胸)
是調節胸腺素、提高免疫力的重要途徑。經常擦胸能使“休眠”的胸腺細胞處于被激活狀態,
可增加胸腺素分泌,作用于各臟器組織,提高免疫功能,對防治疾病、推遲衰老極為有益。
擦胸的方法
采取坐位或仰臥位均可,脫掉內衣,將雙手擦熱后,用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
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然后再用左手,手指斜向下,從左乳上方斜推擦至右下腹,左
右手輪換交叉進行。一上一下為1次,共推擦36次。
拍胸的方法
以一手虛掌,五指張開拍擊胸部,拍時勿屏氣。右手拍左胸、左手拍右胸各20次。
以上擦胸、拍胸在每天起床和晚上睡前各做一次。每次擦胸后、拍胸后各做?次深呼吸,
有助于吐故納新,健身效果更佳。
這種養生術對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糖尿病、腎炎、各種胃腸道疾病有良好的輔助
療效。關鍵在于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方見功效。
(編輯:舒曉奮)
摩腹百遍祛未病
山東?肖聞石
疾病的初期往往不易被人們察覺,以致錯過早期診治的機會而釀成大禍。倘若每日能抽
出點時間進行適當的自我按摩,就可以調節機體的功能,達到增強體質、疏通經絡、防病抗
衰、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摩腹養生法就是其中之一。
摩腹養生法是一種古老而又時興的健身方法,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名醫孫思邈就
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自己的養生之道。其實,摩腹就是一種簡便易行、適宜
于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方法,一般可選擇在臨睡前及起床前進行。方法是排空小便,取仰臥
姿勢,全身肌肉放松,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先用右掌心貼附在肚臍部,左手疊于右手背上,
做順時針方向按摩,由臍部逐漸擴大到全腹,然后縮小按摩范圍,回到臍部。此后,再交換
左右手的位置,左手掌貼臍,上疊右手,依前面的方法做逆時針方向按摩,次數不限。按摩
時要用力適度,以不引起腹部疼痛或不適即可。摩腹不宜在過饑或過飽時進行。若腹內有惡
性腫瘤、闌尾炎和腹膜炎等疾病時,則不宜做摩腹。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腹為五臟六腑所居之處,有肝、脾、胃、膽、腎、膀胱、
大腸、小腸等臟器分布,又有足太陰、厥陰、少陰、任脈等經脈循行。腹被喻為“五臟六腑
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則
健,胃宜降則利。脾胃功能正常則清升濁降氣化正常,使機體保持陰陽氣血的相對平衡。
現代醫學認為,腹部按摩可促進胃腸及腹部肌肉強健,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使胃
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多,人體得以健康益壽,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實踐證明,摩腹不僅可以養生,而且對多種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
腎炎、腎盂腎炎、胃下垂、便秘、遺精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另外,由于摩腹能刺激末梢神
經,使毛細血管擴張,皮膚組織的廢棄物排除,有消除腹部脂肪和減肥的目的。
總之,按摩腹部能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消內生
之百痰。摩腹養生法可以說是既不花錢,又不費力,只要長期堅持,就能收到良好的養生保
健效果,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試。
(編輯:舒曉奮)
踢腿拍足,健康是福
江蘇?孫鴻賓
常言說,人老腿先老。腿是人體軀干的棟梁支柱,它的強壯與否,對身體健康有極大的
影響。腿一沒勁,走路就感覺拖不動,全身就沒力氣,人自然就沒精神。實踐證明,經常踢
腿拍足,能激活手足12條連接人體五臟六腑的經脈。同時活動四肢,可促進周身血液循環,
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防治動脈硬化,這對延緩衰老有著良好的作用。現將踢腿拍足具體做
法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動作:立正。先出左腳向前一步,踢右腿,同時用右手掌拍打右足背一下:再出右腳向
前一步,同時用左手掌拍打左足背一下。如此左右輪換踢腿拍足10?15分鐘。
要求:身要正,腿伸直,足端平,用力甩,踢得高,拍得響。開始時打不到位不要緊,
先打小腿骨,練久了就能拍到足背。如在走路時,每走二四六八步或十幾步都可輪換踢腿拍
足。注意必須停頓站穩足跟后再踢腿,以防跌倒。
筆者每天早晨從家到晨練點有700多米,來回的路上邊走邊踢腿拍足。寒天臘月,只要
踢拍幾十下,馬上渾身發暖,甚至出汗。陰雨天在陽臺上、室內都可以做。通過數年不間斷
地鍛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我感覺走路鏗鏘有力、穩重,能騎車帶人,能挑重擔,還能
參加老年健康走比賽。晨練一個多小時,打完三拳三劍(太極、武當)不覺累,膝關節、肩
周炎不痛了,小腿也不再抽筋了。大家都說:“孫老哪像80歲的人,身體健康精神足,這與
他多年踢腿拍足鍛煉是分不開的。”
堅持經常踢腿拍足,還能防治全身關節炎、半身不遂、腰胯痛、四肢抽搐、足膝痹痛,
以及心痛、心煩、掌心熱、腕掌手足指趾麻木、失眠便秘、發熱中風等。這種鍛煉不花一分
錢,大家不妨一試。
(編輯:舒曉奮)
【編讀往來】
搓腳心,健康長壽的另一法寶
江西?曉虹
搓腳心,是一種使人健康長壽的好方法,尤其適合老年人及身體虛弱的人。醫學研究證
明,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的健康,不但關系到整個身體的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
關系。腳是腿的基礎,腳不衰老,腿也不會衰老,人的壽命就會延長。
腳心的皮膚較薄,毛細血管較多,搓腳心時手的機械力量可使腳心的毛細血管擴張,血
液循環加快,供給腳部、腿部更多的養料和氧氣,使其新陳代謝旺盛,力量增強,走起路來
身體輕松,步伐矯健。
搓腳心對大腦皮層是?種良好的刺激,能夠通過神經反射,使人感到舒適,并能治療神
經衰弱和失眠。搓腳心時,由于腳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下流,腦部的充血狀態減輕,頭腦
感到爽快。
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降低,大腦皮質功能退化,下肢的血液循環不好,容易出現腦漲、頭
暈、腿腳麻木、腳底冰涼等癥狀。如果經常搓腳心,這些癥狀便會改善。
另外,腳心的前方有一個涌泉穴,它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
臟六腑的作用。按摩腳心能刺激這一穴位,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使人健康長壽。
按摩腳心最好在晚上臨睡前進行。先用熱水洗腳,洗后擦干,然后,坐在凳子或床上,
將腿曲起,腳心向內側,按摩左腳心用右手,按摩右腳心用左手,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
(編輯:舒曉奮)
⑸若要身體安,大穴常不干:神奇的養生灸
現代研究已表明,艾灸具有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
病能力等作用。
傳統醫藥一寶——保健灸河北?劉健英保健灸,就是無病而先施灸的方法,古代又稱之
為“逆灸”。運用保健灸,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現代研究已表明,艾灸具有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
力等作用。
保健灸主要有以下兒種:1.足三里灸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強體力,解除
疲勞,預防衰老,祛病延年。對感冒、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溢血、低血壓、動脈硬
化等都有預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長壽灸”。灸治方法:點燃艾條,距足三里
穴3厘米處熏灸,當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
部稍紅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2.關元灸常灸關元穴(臍下3寸)能防病保健,強壯體質,對全身衰弱、少氣乏力、
精神不振、下腹部虛寒有防治作用。灸治時點燃艾條,距關元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溫熱
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每周灸1?2次。秋冬
季節可連續施灸,灸十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夏秋季可適當減少施灸次數。
3.神闕灸神闕又名臍中,灸此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之效。常灸神闕穴
可起到強壯體質、延年益壽的作用。對消化不良、腹瀉、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灸治時
點燃艾條,距神闕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舒適感時固定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
至局部稍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10?20天再灸。
4.風門灸風門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灸風門穴有預防感冒和腦溢血的功
能。對肩背酸痛、頸部痙攣、頭痛都有防治作用。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條在雙風門穴上各
溫和灸10?20分鐘,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預防和減輕感冒。如感冒遷延不愈,用艾條灸
風門,每日1次,每次10?20分鐘,連灸3?7日,可痊愈。對曾有過中風病史者,每次灸
10分鐘,每天灸2?4次,可預防中風復發。
5.三陰交灸三陰交穴位于內踝高點直上3寸,脛骨后緣。艾灸三陰交可對消化不良、
腹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心悸、失眠、濕疹、高血壓、冠心病等有防治作
用。可采用溫和灸法:患者可自己操作,左手持艾條灸左側三陰交,右手持另一艾條灸右側
三陰交穴,每次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1次。
6.身柱灸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兒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進發育,增強食欲,
不易感冒,還能通治兒科百病。所以無論兒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方
法是取艾絨適量卷成香煙大小,用溫和灸法灸5?10分鐘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編輯:舒曉奮)
“病入膏肓”可在“膏肓穴”施灸
廣州?沈嘉華
“病入膏肓”是人們熟知的成語,它來源于《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春秋時,晉侯景公
亂施暴政,聽信莊姬的讒言,將無辜的大夫趙同和趙括戮殺。由于他殘害無辜,內心恐懼,
終日驚恐不安,神不歸舍,積慮成疾,派人到秦國求醫。秦桓公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
替他診療。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
是名醫,會傷害我們,往哪里逃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叫‘膏肓’的
地方,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能奈何什么呢?”醫緩到來,經過診斷后,頗為難地
對景公說:“您錯殺無辜,思恐日甚,心腎皆損,因得此病,如今積而至深,病在膈之上,
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藥物也無濟于事,再也無法挽救景公也明白
醫緩說得很對,于是贊曰:“良醫也。”事后不久,景公果然突發疾病死亡.通過這件事,后
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代病重難治;醫緩主張的“施善則神安,神安則壽延;行惡則心恐,
心恐則損壽”善惡養生觀,也為越來越多的世人所接受。
“病入膏肓”顯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在人體的背部,卻真有一對稱之為“膏肓”的穴
位,能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或減輕的神奇功效。若能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對養生保
健不無好處。
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是主治各種虛勞慢性疾患的要穴。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
消瘦狀態時,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促進營養吸
收,從而起到恢復強壯的功效。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明
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更明確地指出: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以及夢遺
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后病等,百病無所不療。由此可見,膏肓穴對“虛
勞”癥的治療范圍確實是非常廣泛。
灸膏肓穴所起的醫療保健作用,被歷代醫家所公認。如宋代莊綽在《灸膏肓腌穴法》中
寫道:”余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沖冒寒暑,過此東下……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
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陳了翁家專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既
胸中氣平……以至康寧0時親舊間見此殊功,灸者數人,宿疾皆除。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
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虛也。”但是在灸膏肓穴時,取穴方法十分重要,姿
勢若不正確,穴位被肩胛骨擋住,便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古代醫家指出該穴的簡單取法是:
在第四胸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約四橫指)處。為了避免被肩胛骨遮蓋,故應“正坐、曲脊
伸兩手,以臂著膝前”,胛骨臼然相離;如不能久坐,側位時,要注意“伸兩臂,令人挽兩
胛骨使相離”,這樣穴位就不會被肩胛骨擋住。
具體施“灸”的方法,可通過在體表穴位上點燃“艾炷”或以“艾卷”來進行。古人多
用“艾炷”灸,即將艾絨揉成一個個蠶豆大的“寶塔”狀艾粒,放在穴位皮膚上點燃(若在
“寶塔”下面墊上姜片或鹽末等,稱為隔姜灸、隔鹽灸)。一般每次可灸3?5次(點燃3?
5個小“寶塔”),若有專業針灸醫生指導操作,可堅持施灸數十壯、上百壯乃至數百壯。“艾
卷”(又稱艾條,一般藥店有售,亦可自行卷制)灸操作起來較為方便,將艾條點燃后直接
對準穴位熏灸即可。一般可灸10?15分鐘,以感到局部溫熱舒適、稍有紅暈為度,通常隔
天一次,堅持進行。若灸完膏肓穴后,再繼續灸足三里穴,效果會更好。足三里位于外膝眼
直下三寸,即小腿脛骨前緣外側,膝關節下四橫指寬處。
(編輯:李國坤)
【編讀往來】
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雞
包頭?薛殿凱
別看我這花甲老人,如今過著“夕陽紅”的美好生活,可是您可料到20多年前的我還
是個“病秧子”!嚴重失眠加十二指腸潰瘍,我面黃肌瘦,體重才55千克……
我在1980年喜從某雜志覓得祖國養生文化之一花——保健灸。保健灸確切發源于何年
代已無從考證(大約在晉朝之后,唐朝之前)。在盛唐時期傳到日本,后來又傳回中國。日
本古有滿平顯家族得此真傳,胎兒自降生始,每天由別人以艾灸足三里穴,直灸到3歲止。
滿平顯家族輩出長壽老人:滿平顯高壽140多歲;滿平顯之子壽達120多歲;滿平顯之孫享
年100多歲。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日本,至今仍有相當人群以保健灸養生。在我國上海流傳養
生民諺:“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雞。”但對于年輕人卻鮮為人知。在我國,保健灸似有消亡
之勢。本文以親身經歷,頌其功德。
我從1981年初開始實施保健灸,每天灸雙腿足三里穴。誰料僅3個月初見成效:排出
許多濁氣,上腹部基本止痛;吃飯香、飯量增加;大便由色淡稀薄變成色深成形;睡眠由每
晚3?4個小時延長到5?6個小時;3個月體重增加了4千克。24年來,盡管因出差或工作
加班偶有中斷,但保健已成了我的生活習慣。多年纏身的病魔早在1982年銷遁,從那以后
我就以保健灸養生。
有醫學文獻稱,每3分鐘艾灸的養生作用,能代替30分鐘做體操的效果。2000年7月
我退休后,每天從足三里穴(保健灸主穴,長壽穴,健脾和胃)、神厥穴(臍療主穴,益腎
健脾)、關元穴(益腎壯陽)、涌泉穴(引熱下行,百病排出口)等穴每次選2個穴輪流灸,
養生效果甚好。
我氣色好、記憶力強、牙齒全、走路輕快,體重多年保持在75千克(稍胖),沒有“啤
酒肚”,血壓120/80毫米汞柱。2005年5月驗血,血脂、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
酯等6項指標均合格,令中青年同事稱奇。我的免疫力大為增強,冬天很少患感冒,夏天很
少患腹瀉,出遠門不鬧水土不服。我非常感謝祖國養生文化之瑰寶——保健灸賜給我無價的
健康。
下面向讀者介紹具體操作方法:
去中藥店購買灸用艾條,每天分2次(早在起床后,晚在臨睡前)灸足三里穴。艾條的
火頭離穴位2?3厘米,調節距離使穴位皮膚保持熱而不燙。每穴灸5分鐘左右(或稍長),
灸后穴位附近皮膚潮紅.每灸6~7天停1天,1根艾條可用1周左右。每次灸畢,將燃著
的艾條火頭朝下插入相應口徑的玻璃空瓶內,則火頭自行熄滅。
足三里穴的定位:
先找犢鼻穴(又稱外膝眼):正坐屈膝,將長褲拉到大腿上,在馥骨下緣,醬韌帶的外
側凹陷中。
再找足三里穴:正坐屈膝,患者將手指并攏,從犢鼻往下量四橫指,沿脛骨前崎外開
1.5厘米處。
初學者請注意以下事項:
1.穴位定位可請教當地中醫師。
2.除了以艾條溫和灸,還可使用溫灸器。
3.在過饑、過飽、大怒、大悲、醉酒、感冒、發熱情況下不宜用,暫緩。
4.這24年多,我曾5次灸出水泡(這就是所說的“常不干”)。這時嚴禁用不消毒的針
去挑;應保持局部清潔,不沾水,則自然痊愈(留下瘢痕)。
5.嫌艾條有煙味,不妨在抽油煙機附近灸。打開抽油煙機排煙。
保健灸耗資不多(每月4支艾條,按當地價共8元),方法簡便,無須場地、器械,不
分季節,老中青皆宜。您只有嘗試過且堅持不懈,才能體會出它的不凡功效,從而感慨祖國
養生文化之博大精深!
(編輯:舒曉奮)
⑹輕撫肚臍,涵養丹田的三分“中”氣
肚臍作為人體一獨特的給藥途徑,用藥物貼敷或施以熱熨等方法,有復元回陽、開竅固
氣之功能。
肚臍:被大多數人遺忘的保健特區
江蘇?王林
肚臍是肚子中間臍帶脫落的地方,是母體供養胎兒的印記,古時有“命蒂”之稱。臍在
中醫經絡學說中屬任脈,稱“神闕穴”,意指元神之門戶,經絡之樞紐,有溫補元陽、健運
脾胃、益氣延年的功能。清代《醫宗金鑒》說它“主治百病”,素受醫學保健養生家的重視。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血管豐富,皮膚菲薄,敏感度高,在人體又屬相對虛
弱之地,易受涼而染風寒,睡眠時更要注意臍部的保暖,以防腹瀉、感冒。但肚臍作為人體
一獨特的給藥途徑,用藥物貼敷或施以熱熨等方法,有復元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鼻竇炎竇口擴大手術詳解 鼻竇炎治療手術實際操作演示
- 《清嘴守護口腔》課件
- 區塊鏈技術助力環保碳足跡追蹤的革新之路
- 五年級英語教師下學期工作總結模版
- 《精彩課件:瑞寶公司詳細介紹》
- 從社會公益看如何利用區塊鏈提高數據透明度
- 精通CAD的必考知識點分享試題及答案
- 電氣工程師資格考試應試經驗交流與借鑒試題及答案
- 企業課件選擇指南
- 2025年廣東深圳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英語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貴航貴陽醫院招聘筆試真題
- 湖南省名校聯考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含答案
- 2025春粵教粵科版(2024)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全冊)教案、教學反思、教學計劃(附教材目錄P103)
- 福建事業單位考試求職信撰寫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金融云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年陜西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數學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天津市紅橋區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物理試卷(含答案)
- 2025河北省國內旅游組團合同示范文本
- 企業品牌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國生物質能利用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
- 水利水電工程基建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