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單導學課程 一輪總復習 高中物理講解詳答_第1頁
活動單導學課程 一輪總復習 高中物理講解詳答_第2頁
活動單導學課程 一輪總復習 高中物理講解詳答_第3頁
活動單導學課程 一輪總復習 高中物理講解詳答_第4頁
活動單導學課程 一輪總復習 高中物理講解詳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參考答案與解析

活動單導學課程一輪總復習物理

第一章機械運動與物理模型

第1課時運動的描述

【活動一】

例1.B解析:研究劉翔110m欄比賽的跨欄技術時,需要分析人的不同的動作,所以此時

人不能看成質點,所以A錯誤;研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軌跡時,月球的大小相對于和地球之

間的距離來說是很小的,可以忽略,此時月球可看作質點,所以B正確;研究火車通過隧道

所需的時間時,火車的長度相對于隧道來說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此時的火車不能看成質點,

所以C錯誤;研究嫦娥一號在軌道上的飛行姿態時,看的就是它的形狀如何,所以不能看成

質點,所以D錯誤.

總結:物體能否被看成質點是由所研究問題的性質決定的,并非依據物體自身大小和形狀判

斷bkr.

例2.C解析:甲看到樓房勻速上升,說明甲相對于地面勻速下降,乙看到甲勻速上升,說

明乙勻速下降,而且vc>v甲,甲看到丙勻速上升,丙看到乙勻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

可能勻速上升,故A、B正確;甲看到丙勻速上升,丙看到乙勻速下降,丙可能勻速下降,

且v丙<v巾,故C錯誤,D正確.故選C.

例3.B解析:t2表示時刻,2s內表示時間,A錯誤;t2?t3表示時間,是從第3s初到第3

S末的時間間隔,B正確;to?t2表Z5時間,稱為最初2s內,而第2s內指口?t2,C錯誤;tn

-I?tn表示時間,稱為第ns內,D錯誤.

【活動二】

例4.A解析:位移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大小和方向,用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

示,A正確;A到C的位移x=-4m—5m=-9m,B錯誤;位移的正負代表方向,不代表

大小,C錯誤;整個過程中,質點的路程為14m,D錯誤.

總結:同一運動過程中,路程不小于位移大小,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例5.D解析:電動車限速即最高速度不超過20km/h,是指瞬時速度,故A錯誤;瞬時速

度與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相對應,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大小為500m/s,指的是瞬時速度,

故B錯誤;10m/s是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但沖刺時的速度為瞬時速度不能確定,故C錯誤;

京滬高速鐵路測試時列車最高時速可達484km/h,指的是某時刻的速度可以達到484km/h,

是瞬時速度,故D正確.

即時訓練1.B解析:由v=6t?(m/s)得,當t=2s時,v=24m/s;根據質點離開O點的距離

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x=(5+26)m得,當t=2s時,X2=21m,t=3s時,xs=59m,則質

Ax38

點在t=2s至t=3s時間內的位移Ax=X3—X2=38m,m/s=38m/s,故B正確.

即時訓練2.A解析:由瞬時速度定義可知滑塊經過光電門時的速度大小為

m/s=O.10m/s,A正確.

即時訓練3.D解析:照相機每隔0.1s拍照一次,所以圖中0?8cm所用的時間t=0.4s,

照片與實物的比例為1:10,所以圖中8cm對應的實際位移x=80cm=0.8m,則小球在通

過圖中8cm距離內的平均速度為器m/s=2m/s,A、B錯誤;小球通過6

cm處的瞬時速度近似等于圖中3.5cm到7.5cm這一段的平均速度,圖中3.5cm到7.5cm

這一段對應的實際位移x,=40cm=0.4m,所用的時間(=0.2s,所以圖中6cm處的瞬時速

()4

度v,=^m/s=2m/s,C錯誤,D正確.

【活動三】

例6.B解析:10s內火箭的速度變化量為100m/s,加速度ai=¥^m/s2=10m/s2,2.5s

~~30

內汽車的速度變化量為一108km/h=-30m/s,加速度a?=?”底=-12m/s2,汽車的加速

度大,表示速度變化快.故B正確.

例7.C解析: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的方向相同,物體的速度增大,但是加速度可以減小,

即物體的速度增加得變慢,故A錯誤;物體的加速度增大,如果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

反,物體做減速運動,速度減小,故B錯誤;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物體的速度

變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故C正確;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不是速度方向,

與速度方向無關,與速度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可能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故D錯誤.

總結:

1.加速度由物體的質量和所受合外力決定,三者大小沒有必然聯系;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

化量的方向相同.

2.(1)當a與v同向或夾角為銳角時,物體加速.

(2)當a與v垂直時,物體速度的大小不變.

(3)當a與v反向或夾角為鈍角時;物體減速.

即時訓練4.B解析:vo>O,a<0,知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故A

錯誤;v0>0,a<0,知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故B正確;v0<0,a>0,

知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故C錯誤;v0<0,a<0,知加速度和速度

方向相同,物體做加速運動,故D錯誤.

即時訓練5.C解析:取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vo=5m/s.若2s后的速度方向沿斜面向

上,v=3m/s,則2=箸=彳言=’-01/5;2=-1m/sz,即加速度大小為1m/s2,方向沿斜面

向下,A、B錯誤;若2s后的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v=-3m/s,則

m/s2=-4m/s2,即加速度大小為4m/s2,方向沿斜面向下,C正確,D錯誤.

第2課時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活動一】

例1.(1)由題意可知經過10s時,速度計上顯示的速度為vi=54km/h=15m/s,

由速度公式得a=7L=v^m/s2=1.5m/s2,

t|iu

由位移公式得

X|=|ad=1xI.5X102m=75m,

這時出租車離出發點的距離是75m.

本小問也可用由平均速度求位移公式求解.

(2)當速度計上顯示的速度為V2=108km/h=30m/s時,

第2頁,共178頁

3()2

由V2=2axWm=300m,

2X2=^=2X1.5

設這時出租車從開始運動已經經歷的時間為t2,根據速度公式得t2=?=^S=20S,

這時出租車時間表應顯示10時11分15秒.出租車從此時開始做勻速運動,勻速運動時間t3

=80s,通過的位移X3=v2t3=30X80m—2400m,

所以10時12分35秒時,計價器里程表應顯示

x=X2+X3=(300+2400)m=2700m.

總結:

1.

題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沒有涉及

適宜選用公式

為解題設定的中間量)的物理量

vo、v(>a、tXvt=vo+at

x=vot+^at2

vo、a>xVt

vo、Vt^a>xtv?-v§=2ax

vo+vt

vo、vt>t>Xax=-2~t

2.

畫過程||判斷運||選取正||選取公式||解方程|

分標圖動桂質茄]列方程并i寸論|

即時訓練LC解析:由v=at|解得該同學加速到v=2m/s所用時間h=ls,通過的位移力

=1at?=1in;之后的4s勻速通過的位移X2=vt2=8m,可見關卡關閉時該同學到達關卡2

右側1m處:之后2s內運動位移為4m,關卡再次打開,該同學在5s內又運動10m,到達

關卡4左側Im處,此時關卡恰好關閉,該同學再運動0.5s到達關卡4,而此時關卡4仍處

于關閉狀態,故C正確.

【活動二】

例2.D解析:采用逆向思維法求解.該運動的逆運動為子彈向左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

線運動,設每塊木塊厚度為L,則v§=2a-L,v3=2a-2L,v彳=2a.3L,故vi:V2:V3=小:也:1,

所以A、B錯誤.由于每塊木塊厚度相同,故由比例關系可得L:t2:t3=(小一也):(V2-

1):1,所以D正確,C錯誤.

例3.C解析:采用逆向思維,動車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通過連續相等位移所

用的時間之比為1:(<2-1):(小一啦):…,可知第7節車廂和第6節車廂通過他的時間之

比為1:(也一1),所以第7節車廂通過他的時間為t=4(g+1)s,根據L=%t2得加速度為

2L2X25

7m/s%0.5m/s?.故C正確.

t2—(4啦+4)

總結:

第3頁,共178頁

中.不論是勻加速直線運動還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中間位

1.(1)平均速度公式:V=Vt=

2

置的速度均大于中間時刻的速度.

(2)位移差公式: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通過的位移之差相等,即

△x=aT?,Xm—Xn=(m—n)aT+

2.(1)IT末、2T末、3T末、…、nT末的速度之比vi:v2:v3:???:vn=1:2:3:-:n.

(2)第1個T內、第2個T內、第3個T內、…、第n個T內的位移之比

x?:X”:Xin:…:xn=1:3:5:…:(2n—1).

(3)從靜止開始連續通過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

tl:t2:t3:…:tn=l:(A/2—1):(小一啦):…:(5一小一1).

【活動三】

22

例4.C解析: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關系x=vot+1at=16t-2t,解得v0=16m/s,

a=-4m/s2;采取逆向思維,在汽車在停止運動前1s內的位移x=1at2=^X4XI2m=2m,

Y2

停止運動前最后1s的平均速度v=[=[m/s=2m/s.故C正確.

總結:因為汽車勻減速到速度為零時,加速度立即消失,汽車停止運動,所以剎車類問題必

須判斷汽車減速為零所用的時間.若車輛從剎車到速度減小為零所用時間為T,將題中所給

的已知時間I和T比較.若T較大,則在直接利用運動學公式計算時,公式中的運動時間應

為t;若t較大,則在利用運動學公式計算時,公式中的運動時間應為T.

例5.D解析:當物體的末位置在出發點的上方時,根據x=v°t+%t2得7.5=10t—;X5t2,

即t?—4t+3=0,解得h=3s或t2=ls,由v=v()+at得v=±5m/s;當物體的末位置在出發

點的下方時,根據x=vot+$t2得-7.5=10t—/X5t2,即t?—4t—3=0,解得t=(2±\斤)s,舍

去負值,即t3=(2+幣)s,由v=vo+at得v=-5市m/s,所以A、B、C正確,D錯誤.故

選D.

總結:若雙向可逆類問題的全過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變,既可對全過程列式,也可分段

研究;若前后加速度大小不同時,必須分段列式.如果問題涉及末速度為零的運動,可把該

階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為零、加速度不變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即時訓練2.D解析:若汽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速度減為零的時間to==獨=二1s=1.6

s<2s,所以從剎車到停止的位移大小xi=|型|=^m=6.4m,汽車離停車線的距離為8m

-6.4m=1.6m,故A錯誤;如果汽車在距停車線6m處開始剎車制動,剎車位移是6.4m,

所以汽車不能在停車線處停車讓人,故B錯誤;剎車的位移是6.4m,所以汽車可做勻速運

動的位移是1.6m,則駕駛員的反應時間t=^s=0.2s時,汽車剛好能停在停車線處讓人,

故C錯誤,D正確.

例6.B解析:汽車的初速度為vo=36km/h=lOm/s,反應時間t|=O.5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

有xi=voti=5m,剎車過程的加速度大小為a=10m/s2,由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0?—%

第4頁,共178頁

VO

可得剎車距離為X2=m,故安全距離為d2(xi+x2)=10m.故B正確,A、

=-2ax2,2a

C、D錯誤.

總結:分段分析,各段銜接處的速度往往是連接各段的紐帶,應注意分析各段的運動性質.作

答時借助圖像法形象直觀,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通過逆向思維轉化為初速度為零的

勻加速直線運動.

v-0v

即時訓練3.B解析: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為ai='一=:,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為a2=

W=一去,所以加速階段和減速階段加速度大小之比為2:1,故B正確,A錯誤;勻加速

運動的平均速度打=手,勻減速運動的平均速度V2=8°,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

故C、D錯誤.

第3課時自由落體運動

【活動一】

例LD解析:A中,可能受到空氣阻力或其他力的影響,從而使下落的加速度不等于g,

這樣就不是自由落體運動了,A錯誤;B中,物體有可能具有初速度,B錯誤;C中,因自

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恒定,由g=^可知,Av=gAt,若時間相等,則速度

的變化量相等,C錯誤;D中,根據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判定D正確.

總結:(1)初速度為零.

(2)只受重力.

例2.C解析:由x=:gt2代入數據解得物體運動時間t=3s,A錯誤;由丫=浜代入數據解

得落地速度v=30m/s,B錯誤;前2s內的位移X2=;gE=;X10X4m=20m,故落地前最

后1s內的位移為△x=x—X2=25m,C正確;由三=:代入數據解得整個下落過程中的平均

速度為v=與m/s=15m/s,D錯誤.

即時訓練1.D解析:雖然羽毛與蘋果做自由落體運動,但不知道開始下落的位置,所以不

能直接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關系,A、B錯誤;由Ax=aT2,得a=4舉,C錯誤,D

正確.

即時訓練2.C解析:由圖可以看出,在曝光的時間內,物體下降了大約有兩層磚的厚度,

_0io

即12cm(0.12m),曝光時間為2.0XIO"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為v=3戊;—,m/s=6m/s;

Z.A)A1U

v6

由于時間極短,故A點的速度近似為6m/s,由v=gt可得下降的時間為t=/帶=0.6s.故

C正確,A、B、D錯誤.

即時訓練3.B解析:A、B兩球釋放后都做自由落體運動,B球釋放時,A球的速度VA=

gto,B球釋放后t時間時,A、B兩球之間的距離Ax=VAt+ggt2—聶2=8皿,則號ugg

第5頁,共178頁

,所以爭0的圖線為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斜率為g,故B正確.

【活動二】

例3.C解析:根據對稱性可知,上升過程和下落過程的時間相等、位移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則位移不同,故A錯誤;物體到達最高點時;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故B錯誤;根

據Av=gt,知t相同,則整個過程中,任意相等時間內物體的速度變化量相同,故C正確;

物體上升過程中最后1s內的位移1I=*12=£*1OXI?m=5m,與初速度無關,故D錯誤.

例4.D解析:物體在塔頂邊緣的A點拋出,位移大小為10m的位置有兩處,如圖所示,

一處在A點之上,另一處在A點之下,在A點之上時,通過位移大小為10m處有上升和下

降兩種過程,在A點之下10m處只有下降過程.

方法一:分段法

由H=黑,得vo=2Om/s,物體上升10m時,速度為vi,則由v彳-v3=-2gh,得V|=1O\R

Ng

Vn-V|i—

m/s,則ti=---=(2—啦)s,故A正確;物體從拋出到下落至A點上方10m時,t2=ti

?

+當=(2+啦)s,故B正確;物體從最高點到下落至A點下方10m處時,H+h=;g&則

gZ

t3=黃S,故物體從拋出到下落至A點下方10m處時,tz3=-7+13=(2+V6)s,故C正確,D

錯誤.故選D.

方法二:全程法

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物體的位移為x=vot—£gt2,當物體位于A點上方10m處時x=10m,

解得口=(2—也)s,t2=(2+,5)s,故A、B正確.當物體位于A點下方10m處時,x=-10

m,解得t3=(2+&)s,另一解為負值,舍去,故C正確,D錯誤.故選D.

總結:(1)全程法:將全過程視為初速度為vo,加速度a=-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必須注意

物理量的矢量性.

(2)分段法:將全程分為兩個階段,即上升過程的勻減速階段和下落過程的自由落體階段.

即時訓練4.D解析:物體的初速度方向豎直向上,若1s后物體的速度方向向下,大小為

10m/s,則在此1s內物體速度的變化量Av將大于10m/s,這與Av=gt=10m/s不符,故1s

后物體的速度方向仍向上,物體在拋出點A上方,D正確.

即時訓練5.C解析:本題應用逆向思維求解,即運動員的豎直上拋運動可等同于從一定高

第6頁,共178頁

所用的時間為戶譙一、y騁=遛(2-4),因此有“小=2

+小,即3。<4,C正確.

【活動三】

例5.B解析:伽利略猜想自由落體的運動速度與下落時間成正比,并未直接進行驗證,而

是在斜面實驗的基礎上的理想化推理,A正確;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并沒有驗證力不是維持

物體運動的原因,B錯誤;伽利略斜面實驗中斜面起到了“沖淡”重力的作用,便于測量運

動時間,C正確;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直接驗證了銅球(初速度為0)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二次

方成正比,D正確.故選B.

總結:研究方法是邏輯推理一猜想與假設一實驗驗證一合理外推,這種方法的核心是把實驗

和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演算)和諧地結合起來.

即時訓練6.D解析:前三個過程為真實的實驗過程,最后一個為理想的實驗過程,A、B

錯誤.由于伽利略時代靠滴水等方式計時,不能測量自由落體所用的時間,伽利略讓銅球沿

阻力很小的斜面滾下,由于沿斜面下滑時加速度較小,所用時間長得多,所以容易測量,這

個方法叫“沖淡”重力,C錯誤,D正確.

第4課時運動圖像追及相遇問題

【活動一】

例1.B解析:無論速度時間圖像還是位移時間圖像只能表示物體做直線運動,而不能表

示物體做曲線運動,所以圖線1、3表示物體做直線運動,故A錯誤;xt圖像中0?口時間內

物體1和2通過的位移相等,所用時間相等,則它們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確;vt圖像中

t3時刻物體3與物體4的速度相同,故C錯誤;xt圖線的斜率等于物體的速度,斜率大于0,

表示物體沿正方向運動,斜率小于0,表示物體沿負方向運動,則知t2時刻表示物體2開始

反向運動,Vt圖像中速度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則知t4時刻物體4沒有開始反向運動,故

D錯誤.

例2.D解析:從圖可知,x與v成正比,即x=kv,k是比例系數(常量),v=^=^=ka,

顯然加速度與速度成正比,所以質點做加速度逐漸增大的加速運動,故D正確,A、B、C

錯誤.

總結:(1)內在:函數關系式.

(2)外在:軸(圖像意義)、點(拐點、交點等)、線(圖線、斜率、漸近線等)、面(面積)、截(截

距).

即時訓練1.C解析:由圖線可知,質點運動的平均速度逐漸增大,則質點做勻加速直線運

動;根據圖線可得v=:=O.5+O.5t,即v="七(戶”=0.5+0.53可得vo=0.5m/s,a

=1m/s2,故A、B錯誤;質點在1s末速度為v=vo+at=1.5m/s,故C正確;質點在第1s

內的平均速度v=(0.5+0.5Xl)m/s=lm/s,故D錯誤.

即時訓練2.C解析:根據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可得,0?1s內為勻加速直線運動,速

度丫=凱=3速度為正方向,D錯誤.第1s末的速度v=lm/s,1?2s內加速度變為負值,

而速度為正方向,因此為減速運動,v,=lm/s—a(t—1),到2

第7頁,共178頁

S末,速度減小為0,B錯誤.2?3s,加速度為正方向,初速度為0,物體做正方向的勻加速

直線運動,v=a(t—2)=t—2,即從第2s開始又重復前面的運動,C正確,A錯誤.

即時訓練3.A解析:小球由靜止下落與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說明整個過程機械能守

恒.設小球起始高度為h,則v=±\J2g(h—x),由幾何關系可知,A正確.

【活動二】

例3.汽車A和B的運動過程如圖所示.

]「一K二一?

福寓I'"

??

[[酉i^__________

I.i£1二二7一

?J.i..IV=Q

,!i:;jtj5。“A__

II||II

r*-----------1-----i------X:------j---?)-Ar—?;

????ii

Ir?~|----xj-|--;-----

::::I用國

(1)當A、B兩汽車速度相等時,兩車間的距離最遠,即v%=VB—at=VA,解得t=3s,

此時汽車A的位移XA=vAt=12m,

汽車B的位移XB=VBt—5t2=21m,

故最遠距離Axmax=XB+xo—XA=16m.

(2)汽車B從開始減速直到靜止經歷的時間(1=^=5s,

a

運動的位移XB'=^=25m,

r

汽車A在t]時間內運動的位移xA=vAti=20m,

此時相距AX=XB'+XO—XA'=12m,

Av

汽車A需再運動的時間t2=「=3S,t1B=tl+t2=8s.

VA

總結:(1)抓住一個條件、用好兩個關系.①一個條件:速度相等.這是兩物體是否追上(或

相撞)、距離最大、距離最小的臨界點,是解題的切入點.②兩個關系: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通

過畫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

(2)常用方法.①物理分析法:抓住“兩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某位置”這一關鍵,認真審

題,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建立物體運動關系的圖景,并畫出運動情況示意圖,找出位移關

系.②圖像法:將兩者的Vt圖像畫在同一坐標系中,然后利用圖像求解.③數學分析法:設

從開始至相遇時間為t,根據條件列位移關系方程,得到關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別式進

行討論,若A>0,即有兩個解,說明可以相遇兩次,若△=(),說明剛好追上或相遇;若A<0,

說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

例4.C解析:甲車的加速度大小ai=|今H=||m/s2=1m/s2,乙車的加速度大小a2=驊

=j§m/s2=0.5m/s2,因此甲車的加速度小于乙車的加速度,故A錯誤;t=24s時兩車的速

度均為v=vi—ait=16m/s—§X24m/s=8m/s,故B錯誤;0?24s內,甲車的位移XI=T(16

+8)X24m=288m,乙車的位移X2=*20+8)X24m=336m,兩者位移之差Ax=X2—x]=

第8頁,共178頁

48

第8頁,共178頁

m,若兩車在t=24s時刻相撞,則開始剎車時兩輛車的間距等于48m,若兩車在t=24s

時刻之前相撞,開始剎車時兩輛車的間距小于48m,因此,若兩車發生碰撞,開始剎車時兩

車的間距一定不超過48m,故C正確;若兩車速度相等時沒有相撞,則速度相等后,甲車的

速度比乙車的大,兩車不可能再相撞.故D錯誤.

即時訓練4.D解析:由圖像知乙物體0時刻出發,甲物體在L時刻出發,所以A錯誤;

兩圖像在D點相交,表示兩物體相遇,根據x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此時乙的速度較大,

所以B錯誤;圖像的交點表示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即兩物體相遇,兩圖像在C、D兩點

相交,所以甲、乙相遇二次,所以C錯誤;由圖可知U?t2時間內兩物體兩次相遇,因此兩

物體在此時間內位移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相等,而對于乙物體來說平均速度為中間時刻的速

度,即對應的時間為吟甲、乙兩物體相距最遠的時刻為當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相等,而

甲物體的速度始終不變,為h?t2內的平均速度,因此在時間日久時甲、乙兩物體速度相等,

因此此時甲物體位移為*=g上,所以D正確.

即時訓練5.設泥石流到達坡底的時間為h,速率為V”則xi=voti+]a品vi=vo+aiti,解

得ti=20s,vi=16m/s,

而汽車在t2=19s的時間內發生的位移為X2=1a2d=90.25m,

速度為V2=a2t2=9.5m/s,

令再經時間t3,泥石流追上汽車,則有Vit3=X2+v2t3+%23

解得由-26t3+361=0,

因Av。,方程無解,所以泥石流無法追上汽車,司機能安全脫離.

第5課時實驗:測量做直線運動物體的瞬時速度

【活動一】

例LB解析:電磁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點是靠振針和復寫紙,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在紙帶

上打點是靠放電針和墨粉紙盤,A正確;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約8V的交流電,電火花打點

計時器使用220V的交流電,B錯誤;兩種打點計時器的打點頻率都由交流電源的頻率決定,

C正確;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工作時,紙帶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比較小,D正確.故選B.

例2.(1)A(2)0.416(3)0.398(4)偏小

解析:(1)在釋放小車前,小車應盡量靠近打點計時器,以能在紙帶上打出更多的點,有利

于實驗數據的處理和誤差的減小,故A正確;電磁打點計時器正常工作時使用的是低壓交流

電源,蓄電池為直流電源,故B錯誤;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沒有畫出,每

相鄰兩個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是01s,故C錯誤;作vt圖像時,圖線盡量通過多的點,不

在直線上的點盡量分布在直線的兩側,故D錯誤.

(2)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該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極短時間內平均速度,則

d(>0.2496

VD-6T-6X0.1m/s=0.416m/s,

根據Ax=aT2,由逐差法可得

d6—(h-ch0.2496-2X0.1069

22

a=5VS=0.398m/s.

9T9X0.12

第9頁,共178頁

(3)如果由于電網不穩定,交流電的頻率f=51Hz,那么實際打點周期變小,根據運動學公

式Ax=aT2得,真實的加速度值就會偏大,所以測量的加速度值與真實的加速度值相比是偏

小.

總結:

1.相同.

2.若紙帶上計數段為偶數,直接分為前后兩段計算;若紙帶計數段為奇數,可以舍掉首段或

中間一段進行計算.

即時訓練1.(1)0.104.13(4.10~4.16)

6.48(6.45~6.51)(2)勻加速(或勻變速)直線

(3)0.261(0.254-0.268)

(4)0.126(0.121-0.131)

解析:(1)由題圖可以知道,A、B兩點的時間間隔是0.10s,A點到D點的距離是4.13cm,

D點到G點的距離是6.48cm.

⑵通過測量不難發現,(XBC—XAB)與(XCD—XBC)、(XDE~~XCD)、…基本相等.這表明,在實驗

誤差允許的范圍之內,拖動紙帶的小車做的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設A到B之間的距離為XI,以后各段分別為X2、X3、X4、X5、X6,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

的推論公式Ax=aT2可得XLxi=3a1T2,X5—X2=3a2T2,X6—X3=3a3T入聯立可得a=也號合二

解得a^0.261m/s2.

(4)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有VB=乎仁0.126m/s.

tAC

例3.(1)1.39(2)B(3)可行紙帶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間時刻速度之比

解析:(1)相鄰兩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s,則E點的速度

XDF0.1270+0.1510

VE=]Y=---------Q2---------m/s=1.39m/s.

(2)根據vt圖像可知小車做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故選B.

(3)該做法是可行的.因為剪斷的紙帶所用的時間都是t=0.1s,即時間t相等,所以紙帶的

長度之比等于此段紙帶的平均速度之比;而此段紙帶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紙帶中間時刻的速

度,最后得出結論紙帶的長度之比等于此段紙帶的平均速度之比,還等于各段紙帶中間時刻

的速度之比.即紙帶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間時刻速度之比.因此該做法是合理的.

總結:

1.先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

2.(1)明確坐標軸的意義并選取合理標度,畫出的圖像能占大半坐標紙.

(2)描點時要用平行于坐標軸的虛線形象直觀地表示出其位置.

(3)如果圖像是直線,要求盡可能多的點落在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應均勻分布在直線兩

側;如果圖線是曲線,要用平滑的曲線連接各點,不要用折線連接各點.

【活動二】

例4.(1)小鋼球(2)①③④②

(3)9.61(9.5?9.7)(4)仍能

第10頁,共178頁

解析:(1)要測量當地重力加速度需要盡量減小空氣阻力的影響,所以密度大、體積小的小

鋼球最適合.

(2)要完成實驗首先應該將刻度尺豎直固定在墻上,安裝好三腳架,調整好手機攝像頭的位

置;因為下落時間很短,所以一定要先打開攝像頭開始攝像,然后在將小球從刻度尺旁靜止

釋放.故順序為①③④②.

(3)由三張圖片讀出小球所在位置的刻度分別為2.50cm、26.50cm、77.20cm;小球做自由

“〃一-,f修一,口Ax(77.20-26.50)X10-2-(26.50-2.50)XIO^2

落體運動,根據Ax-gT2可得g=7rf=-------------------------------------------------------------------=

9.61m/s2.

(4)因為就算小球偏離了豎直方向,但是小球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依然是自由落體運動,對

實驗結果無影響,故仍能用前面的方法測量出重力加速度.

例5.(l)vA+|At(2)52.116.7

解析:(l)v是At時間內中間時刻竽的瞬時速度,VA為At時間內的初速度,根據速度公式得

—.At.a

v=VA+a?*y=VA+5AAt.

(2)由^=VA+5A3結合題圖丙可知,圖線與縱軸交點的縱坐標即為vA,將圖線延長與縱

軸相交,得VA—52.1cm/s,圖線的斜率等于Ja,即本/笑,1cm/s,解得aF6.7cm/sz.

ZLU.lo

即時訓練2.2k2ktokto

解析: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出發點在A門處,小球在A門處的速度為0,則小球從A到B

的過程x=;gt2,貝吟=耳可知至為一次函數圖像,斜率k咕,解得g=2k.依據速度公式,

則有vB=gto=2kto:而兩光電門的間距d=£gM=k。.

第二章相互作用

第1課時重力彈力

【活動一】

例1.B解析: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就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故A錯誤;重心是

重力的等效作用點,故B正確;同一物體放在地球上同一緯度且離地面高度相同時,受到的

重力相同,故C錯誤;力學中,按照力的性質可以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按照力

的作用效果可以把力分為動力、阻力、壓力、支持力等,故D錯誤.

例2.重力的圖示如圖甲所示,力的示意圖如圖乙所示.

'TON

G=20N

甲乙

【活動二】

第11頁,共178頁

例3.

甲乙丙丁

解析:圖甲中桿在重力作用下對A、B兩處都產生擠壓作用,故A、B兩處對桿都有彈力,

彈力方向與過接觸點的平面垂直,如圖甲所示.圖乙中桿對C、D兩處都有擠壓作用,因C

處為曲面,D處為支撐點,所以C處彈力垂直于圓弧切面指向球心,D處彈力垂直于桿斜向

上,如圖乙所示.圖丙中球擠壓墻壁且拉緊繩子,所以墻對球的彈力與墻面垂直向右,繩子

對球的彈力沿繩子向上,如圖丙所示.圖丁中當重心不在球心處時,彈力的作用線也必通過

球心,如圖丁所示.應注意不要錯誤地認為彈力作用線必定通過球的重心.

總結:

1.不存在一定存在

2.垂直垂直垂直收縮

即時訓練1.A解析:小球必定受到重力和細線的拉力.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觸,假設斜面對

小球有彈力,小球將受到三個力作用,重力和細線的拉力在豎直方向上,彈力垂直于斜面向

上,三個力的合力不可能為零,與題設條件矛盾,故斜面對小球沒有彈力,故A正確.

【活動三】

例4.B解析:設彈簧原長為Lo,由胡克定律可知,當彈簧下端掛物體時有mg=k(L|-Lo),

當彈簧上面壓物體時有mg=k(Lo—L2),聯立解得1<=含;故B正確.

例5.(1)小車靜止時,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桿的彈力,根據平衡條件知,桿對球的

彈力大小等于球的重力mg,方向豎直向上.

(2)選小球為研究對象.小車以加速度a向右運動時.,小球所受重力和桿的彈力的合力一定

水平向右,此時,彈力F的方向一定指向右上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球在豎直方向上保

持平衡,水平方向上具有向右的加速度.假設小球所受彈力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a(如圖

所示),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sina=ma,Fcosa=mg,解得F=m,pT不,a=arctan

拓展:當小車水平向右的加速度為=gtanO時,彈力的方向沿桿斜向上,

此時小車可能向右勻加速運動,也可能向左勻減速運動.

總結:(1)根據胡克定律計算.

(2)根據力的平衡條件計算.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計算.

即時訓練2.D解析:由胡克定律得勁度系數k=5=200N/m,D正確.

即時訓練3.D解析:對球進行受力分析可得AB桿對球的作用力與繩子對球的拉力、球的

重力的合力等值反向,則AB桿對球的作用力大小F=A/G2+F?>=12.5

第12頁,共178頁

G4

N,A、B、C錯誤;設AB桿對球的作用力與水平方向夾角為a,可得tan。=玄=?a=

F拉3

53°,故D正確.

即時訓練4.A解析:當物體的質量為m時,設下面的彈簧的壓縮量為X],則mg=kix];

當物體的質量為2m時,2mg=ki(xi+x)+k2x,聯立可得*=廿%,A正確.

KlTK2

第2課時摩擦力

【活動一】

例1.B解析:扶梯勻速運行時,乘客所受的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A錯誤;

勻速運動階段,乘客處于平衡狀態,扶梯對乘客的作用力豎直向上,乘客對扶梯的作用力方

向豎直向下,B正確;由于智能化的自動扶梯無臺階,乘客站在斜面上,乘客的加速度的方

向沿斜面向上時.,乘客要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的作用,與運動方向相同,C錯誤;乘客

加速運動階段,加速度有水平方向的分量,扶梯對乘客的摩擦力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所以扶

梯對乘客的作用力指向斜上方,D錯誤.

例2.C解析:A物體與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它們之間無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即

無摩擦力作用,A錯誤;B、C兩物體雖運動方向不同,但都處于平衡狀態,由沿傳送帶方

向所受合力為零可知,B、C兩物體均受沿傳送帶方向向上的摩擦力作用,故C正確,B、D

錯誤.

總結:

1.(1)假設法

(2)運動狀態法

此法關鍵是先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如平衡或求出加速度),再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

(F=ma)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

(3)牛頓第三定律法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先確定受力較少的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據牛頓第

三定律確定另一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一定與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相對”的含義是指相

對跟它接觸的物體,互為參考系.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地面運動的方向可能相反,也可

能相同,還可能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成任意夾角.

即時訓練1.D解析:對黑板擦受力分析,可知水平方向的磁力F等于支持力,由牛頓第

三定律知黑板擦對黑板的壓力為F,故A錯誤;由黑板擦豎直方向平衡可知所受靜摩擦力豎

直向上,大小為mg,故B、C錯誤;黑板擦受吸引力、支持力、重力、靜摩擦力4個力平衡,

重力為mg,則黑板對黑板擦的作用力大小為mg,方向豎直向上,D正確.

【活動二】

例3.在水平地面上,FN=mg,則滑動摩擦力(即最大靜摩擦力Fmax)大小為Fmax=NFN=pmg

=0.5X2X10N=10N.

(1)當推力F=5N時,FVFmax,物體靜止,則由二力平衡知地面對物體的靜摩擦力的大小F

靜=F=5N.

第13頁,共178頁

(2)當推力F=12N時,F>Fmax,物體滑動,則地面對物體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itt=nFN

第13頁,共178頁

=|img=10N.

(3)運動過程中把推力去掉,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其大小F時=10N.

即時訓練2.A解析: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是f=nmg=0.2X20N=4N,方向向左.故A正確.

即時訓練3.B解析:物塊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及摩擦力而處于平衡,將物塊所受的重

力分解為垂直于斜面方向和平行于斜面方向,在平行于斜面的平面內分析受力情況,如圖所

示,由平衡條件可得摩擦力f=「F2+(mgsinO)*,f的方向與F和mgsin0的合力方向相反,

22

物塊與斜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Ffm^F+(mgsin0),撤去F后物塊對斜面的壓力沒有變

化,此時mgsin9<Ffm,故物塊不會沿斜面下滑,將繼續靜止于斜面上,故A、C錯誤;撤去

F后,物塊受到摩擦力大小為?=mgsin0<f,即摩擦力變小,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故B

正確,D錯誤.

【活動三】

例4.C解析:為了能研究摩擦力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故物塊一直要處于靜止狀態,則向左

的摩擦力一直與向右輕繩的拉力平衡,圖乙是向右輕繩的拉力隨時間變化曲線,故圖乙也可

以反映摩擦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由圖乙可知向右輕繩的拉力先增大后減小,最后趨于不變,

故物塊先受靜摩擦力作用后受滑動摩擦力作用,所以不需要讓木板保持勻速運動,故A、B

錯誤;由圖可知最大靜摩擦力約為10N,滑動摩擦力約為7N,故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

力之比約為10:7,故C正確;根據Ff="N,FN=mg,由于不知道物塊的重力,故無法求

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故D錯誤.

例5.A解析:物體在斜面上始終處于平衡狀態,沿斜面方向受力平衡,方程為F-mgsin9

+Ff=O,解得Ff=mgsin。一F,若初態mgsin0=F,則B正確;若初態mgsin0>F,則C正

確;若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