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含解析_第1頁
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含解析_第2頁
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含解析_第3頁
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含解析_第4頁
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可編輯】惠州市名校新高考地理100綜合題專項訓練

精選新高考地理綜合題100題有答案含解析

1.(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

敦煌莫高窟是集脆弱性和珍貴性為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切實加強遺產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和有序

利用,自2014年8月開始,實施以網絡預約為基礎、分時段參觀為措施、數字展示結合實地參現為內容

的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新模式在緩解文物保護壓力和提升游客服務體驗方面均取得顯著效果,也得到

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分析旅游開放新模式對敦煌旅游發展的作用。

【答案】通過網絡預約,把參觀時段的選擇權賦予游客;將游客安排在不同時段,控制單位時間內石窟區

的人流量,不僅可緩解文物保護的壓力,還可充分緩解客流高峰時段的接待壓力,促進游客量更均衡地分

布于全天各個時段,利于合理地調配服務資源。數字展示結合實地參觀,能充分了解石窟文化,縮短實地

參觀時間,提高游客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解析】

【分析】

【詳解】

新模式主要是網絡預約為基礎、分時段參觀為措施、數字展示結合實地參現。網絡預約是可以根據游客自

身的實際進行選擇參觀的時間;同時通過預約可以很好地控制參觀的人數,錯峰觀賞,緩解對景區的壓力

同時提高游客的觀賞體驗;數字展示結合實地參現有利于游客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文化,同時縮

短參觀時間,提高游客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2.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是一個內陸國,該國東西狹長,地勢北高南低,南北自然景觀差異明顯。

尼泊爾還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最佳地點之一,每年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從這里問鼎珠峰。

123456101112

月份月月月月月月7月8月9月月月月

14.16.31.54.359.314.183.59.14.

降水(mm)272411425662147.52

日均最低氣溫11.15.

(℃)2.13.87.535192019.718.2137.43

日均最高氣溫20.24.27.28.28.25.22.19.

(℃)182342327.72827.2874

(1)據表歸納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氣溫特征。

(2)尼泊爾自南向北自然地理景觀的分布差異,主要體現了何種地域分異規律?說明該地分異規律的成

因。

(3)從尼泊爾登珠峰過程中,登山員可能遇到高寒、缺氧、雪崩、暴風雪等困難,根據材料,推測從尼

泊爾登珠峰的最佳季節,并說明理由。

(4)比較尼泊爾南、北部通商口岸的分布差異,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1)6月氣溫最高,1月氣溫最低;夏季日較差較小,冬季日較差較大;年均氣溫較高。

(2)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規律;成因: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熱狀況隨之發生改變,導致自然景觀發

生明顯變化。

(3)季節:春季。理由:氣溫回暖,溫度適宜;降水量較少,雪崩概率低。

(4)差異:北部與中國通商口岸數量較少,相對集中;南部與印度通商口岸數量較多,相對分散。

原因:北部與中國邊境以喜馬拉雅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交通不便;南部與印度邊境地勢相對低平,交

通方便。

【解析】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南亞尼泊爾的自然地理特征。

【詳解】

(1)氣溫特征主要從氣溫的高低、季節變化和溫差等角度來進行分析。

據圖可知6月氣溫最高,1月氣溫最低;夏季日較差較小,冬季日較差較大;年均氣溫較高。

(2)“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由以上信息可知,尼泊爾位于山麓地帶,自南

向北自然地理景觀的分布差異主要體現了垂直地帶性規律;成因: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熱狀況隨之發

生改變,導致自然景觀發生明顯變化。

(3)題干中已經提到了“登山員可能遇到高寒、缺氧、雪崩、暴風雪等困難”,根據這些一直內容,結

合尼泊爾的降水和氣溫特征,可知夏季降水量較多,冬季氣溫低,且易發生雪崩,所以,從尼泊爾登珠峰

的最佳季節為春季。理由:氣溫回暖,溫度適宜;降水量較少,雪崩概率低。

(4)本題注意從自然原因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地形、氣候、河流、生物等角度中,北部與南部最大的區

別就是地形因素。北部與中國邊境以喜馬拉雅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交通不便,導致北部與中國通商口

岸數量較少,相對集中;南部與印度邊境地勢相對低平,交通方便,導致南部與印度通商口岸數量較多,

相對分散。

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菌中之王”松茸是一種完全在野生狀態下生長的食用菌,營養價值極高,產量稀少且目前

無法人工栽培。橫斷山區(西南三角產區)是我國松茸的主要產地,產量約占全國的85%。松茸保鮮的極

限是三春,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產地,一只松茸的收購價是80元,6小時后魯班700元的價格出現在日本

東京的超級市場。近年來,我國野生松茸資源日漸枯竭,產量連年下降。

材料二:松茸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污染母人為干預的原始森林中,土壤透氣性、排水性要求高,和松

樹等針葉林的根系形成共生關系。同時需要依賴柏樹、株樹等針葉林提供營養支持。松茸地下菌絲在經過

5-6年的生長后才能出土長出健康的子實體,每年610月為出菌期。松茸在出土前,必須得到充足的雨

水,出生后必須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另外溫度、蟲傷、人為暴力采集對菌絲的傷害等因素對杜茸的生長

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可以說每一生松茸曲誕生都是造物的奇跡。

用例

—?,-21賽

t■7

\?&的三角公莖土產區

?2500松年文委條敝地洛棧(m)

(1)說出松茸生長的自然帶類型,并簡述西南三角區成為我國松茸主產區的原因。

(2)說明云南香格里拉出口鮮松茸到日本采用的主要運輸方式及原因。

(3)分析我國松茸產區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兩項解決措施。

【答案】(1)山地針闊混交林帶;橫斷山區,山地面積廣大,針闊混交林面積大;土壤排水條件好;出菌

期(6—10月)降水豐富、光照適宜,適合松茸生長;人口密度小,人類活動影響小(污染小,干預小)。

(2)空運運距遠、運量小;鮮松茸保鮮期短;松茸價值高。

(3)原因:松茸生長條件苛刻,生長速度緩慢;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人們長期過度采集松茸。

措施:保護松茸產區的生態環境;加強松茸采挖知識的宣傳,科學、合理、適度采挖松茸;研究開發人工

培育松茸的技術。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帶類型,農業區位因素,運輸方式的選擇及原因,松茸產區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及解決措施。

【詳解】

(1)松茸生長環境有松樹、柏樹等針葉林和棟樹等闊葉林,生長的自然帶是山地針闊混交林帶。讀圖,

西南三角區屬于橫斷山區,山地面積廣大,針闊混交林面積大。地勢起伏大,土壤排水條件好。屬于亞熱

帶季風氣候區,出菌期(6—10月)降水豐富、光照適宜,適合松茸生長。人口密度小,人類活動影響小,

污染小,環境質量好,適宜松茸生長。

(2)云南香格里拉出口鮮松茸到日本采用的主要運輸方式空運。出口松茸到日本的運距遠、運量小。鮮

松茸保鮮期短,需要及時快速運輸。松茸價值高,重量輕,適宜空運。

(3)我國松茸產區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松茸生長條件苛刻,生長速度緩慢。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人們長

期過度采集松茸,超過了松茸生長速度。主要措施是保護松茸產區的生態環境,使松茸能正常生長。加強

松茸采挖知識的宣傳,科學、合理、適度采挖松茸。研究開發人工培育松茸的技術,減少對野生松茸的采

挖。

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為2019年4月6日17時某區域地面天氣圖,虛線范圍內為圖示天氣系統引發的某種氣象災害實時

分布區。此前圖示區域大部分地區表土解凍,地表干燥。

如a"吸尸心

-^1015**

等壓線小網)

描述甲地的天氣狀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甲地天氣狀況:大風、降溫,沙塵漫天(沙塵暴)。

原因:經歷冷鋒過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此時為該地的春季,氣溫回升導致表土解凍、蒸發加強,地表

干燥,沙源豐富;而冷鋒鋒前暖氣團比較干燥,難以形成降水,氣旋勢力強,氣流上升,形成揚沙;偏西

風風力強勁,形成沙塵天氣。簡答題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解析】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點的能力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答地理現象的能力。通過對等壓線圖的

判讀可以發現圖中有高壓中心,另外可以判斷圖中的天氣系統是北半球的鋒面氣旋。

【詳解】

描述天氣狀況應從等壓線的分布,天氣系統的分布和位置等方面進行梳理,提煉出有效信息。

讀圖可知,甲地位于冷鋒附近,正在經歷冷鋒過境的天氣,此時為該地的春季,地表干燥,沙源豐富,暖

氣團水分不足,因此出現大風、降溫,沙塵漫天的天氣。

5.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繼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因地制宜,發展

特色優勢產業是努力的方向。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烏蒙山區位于川黔滇交界處,處在我國第二和第三級階梯上,山高谷深,地勢陡峻,高原山

地占90%以上,多喀斯特地貌,境內河流縱橫,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的分水地帶礦資豐富是中國南方重要

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該區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人均耕地少農造上地產出低,基礎設施薄弱,

人力素質相對較低,是中國西部最嚴重的連片貧地區。

材料二:產業結構趨同系數是衡量地區回產業結構同構程度的指行,數接地區戶結構的差異性越小,

同構化程度越高,反之,差異性越大。

4區山區位置與部分優勢費源分布圖,

2005-2011年烏,山區三?產業氈構均同系數

午份川區此總

200509M70995S

200609M040%57UW7

200709M90966K09961

0980709777()9977

2009089630991509259

201009922099IK

20110994$0VW099)0

山區三大產業儲構比■示?圖

(1)結合烏蒙山區的非可再生自然資源優勢,你認為當地可發展的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至少2個)

(2)根據烏蒙山區三省產業結構趨同系數表,分析三省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可能帶來的影

響。

(3)讀圖說明2011年和2001年比較烏蒙山區三大產業的變化特點,并運用產業結構調整的原理,評價

烏蒙山區2009年以后第二產業變化的合理性。

(4)為發揮區域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烏蒙山區扶貧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1)火電、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

(2)問題:產業結構雷同現象比較突出。有利影響:有利于區域間形成具有產業集聚、資源優化配置

的經濟結構;可以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企業間交流信息,加強協作,

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利影響:導致各地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市場惡性競爭等。

(3)特點:相比2001年,2011年烏蒙山區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且

第二產業占主導。合理性:這種變化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協調。首先

烏蒙山區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有利于冶金工業、加工制造業等的發展;煤炭等能源資源豐富,有利于能源

工業的發展;其次,隨著經濟發展,市場需求量大,因此,第二產業比重增長較快,有利于促進區域社會

經濟的協調發展。

(4)過度開采、資源利用率低;開發過程中引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引起水土流失,并對當地的土壤、

水資源造成污染,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產業結構雷同加劇,產業層次低等。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資源的開發。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的能力。

【詳解】

<1)非可再生資源有鉛鋅、銅可發展有色金屬冶煉;有煤可發展火電;有鐵礦可發展鋼鐵工業;有磷礦

可發展化工工業。

(2)根據烏蒙山區三省產業結構趨同系數表,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趨同系數均在0.9以上,產業結構雷同

現象比較突出。產業結構雷同現象比較突出的有利影響有:區域間形成了具有產業集聚、資源優化配置的

經濟結構;可以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企業間交流信息,加強協作,促

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利影響是導致各地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市場惡性競爭等。

(3)據烏蒙山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的時間變化,可以歸納出特點是:相比2001年,2011年烏蒙山區第一

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且第二產業占主導。第二產業變化的比重占主導的原

因是:烏蒙山區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有利于冶金工業、加工制造業等的發展;煤炭等能源資源豐富,有利

于能源工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第二產業比重增長較快,有利于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

協調發展。

(4)烏蒙山區高原山地占90%以上,地勢陡峻,山高谷深,經濟落后,過度開采、資源利用率低現象嚴

重;開發過程中易引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引起水土流失,并對當地的土壤、水資源造成污染,破壞當地

的生態環境;避免產業結構雷同加劇,產業層次低等。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圖中克里特島是希臘最大島嶼,其東部多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下圖為2000年希臘大理石主要的出口對象(國家或地區)。

(1)希臘和保加利亞植被有明顯差異,該現象反映了什么地域分異規律?形成該分異規律的因素是什么?

分析希臘冬季的植被比夏季更加蔥綠的原因?

(2)判斷多瑙河發源地和入海口地區的自然帶名稱,分析導致兩地自然帶差異的原因。

(3)分析希臘大理石出口的條件。

(4)分析克里特島東部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的自然原因。

【答案】(1)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熱量。

希臘為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影響溫暖濕潤有利于植被生長,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干旱,不利于

植被生長。

(2)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從發源地到入海口,距大西洋變遠,受其影響變小;受中緯西風

影響變小,降水減少。

(3)大理石資源豐富,分布廣;產地接近大型港口,海運發達;有廣闊的國際市場,相對發達地區具有

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出口成品為主。距離東亞、北美主要市場遠;相對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成本高,以出

口原石為主。

(4)板塊邊界附近,多地震,加劇巖層破碎;山地丘陵起伏大,坡陡谷深;夏季氣候干旱,光照強,風

化作用強,地表破碎;植被稀少。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知識點有: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自然災害類型、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金融和貿易的國

際聯系及特點,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等。

區域差異比較主要從自然與人文兩個方面比較:自然環境從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較;

人文環境從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社會(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較。

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一般發生在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

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③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詳解】

(1)希臘和保加利亞植被有明顯差異,兩地緯度位置不同,反映了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形成該分

異規律的基礎是熱量差異,希臘冬季的植被比夏季更加蔥綠的原因是:希臘為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影

響溫暖濕潤有利于植被生長,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長。

(2)多瑙河發源地(阿爾卑斯山脈北側)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入海口(黑海西側)是溫帶草原帶。因

為從發源地到入海口,距離大西洋變遠,受其影響變小,接收的水汽減少;距大西洋更遠,受中緯西風影

響變小,降水減少。

(3)希臘大理石出口的條件有:本國大理石資源豐富,分布廣;產地接近大型港口,海運發達;有廣闊

的國際市場,相對發達地區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優勢,以出口成品為主。距離東亞、北美主要市場遠;相對

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成本高,以出口原石為主。

(4)克里特島東部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的自然原因是: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地帶,多地

震,加劇巖層破碎;山地丘陵起伏大,坡陡谷深;夏季氣候干旱,光照強,風化作用強,地表破碎;植被

稀少。

7.(題文)(地理一選修&環境保護)

水葫蘆是世界十大惡性入侵雜草之一,對入侵地區危害較大。水葫蘆學名鳳眼蓮,是原產于巴西的多年生

草本水生植物,多生長在海拔200-1500米的水塘、溝渠及江河等水域中,通過人為引種和河水流性進行

傳播擴散,繁殖能力極強,6天內生長面積可擴展一倍,任其發展,短時就將布滿水面,密度過大就會發

生腐爛。20世紀30年代水葫蘆作為花卉被引入我國,后又作為豬飼料在我國蔓延,現已廣泛分布于華北、

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的19個省市,重慶市嘉陵江是水葫蘆入侵的重災區。

分析水葫蘆過度繁殖對嘉陵江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

【答案】隔斷水體光照(造成水中缺氧),導致水生動植物死亡(破壞生物多樣性);影響水體流動,降低

水體自凈能力,腐爛后造成水質污染。

【解析】

本題考查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

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水葫蘆過度繁殖實際上也是我國南方氣候和環境條件適宜,水質富營養化加劇,水中氮、磷等營養鹽分和

有機物提供了水葫蘆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借鑒水體富營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過程和危害來思

考回答水葫蘆過度繁殖對嘉陵江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結合材料6天內其生長面積可擴展一倍,短時

就將布滿水面,降低水面的透光度,影響大氣與水中氣體的交換,同時降低了水體的含氧量和pH值,滋生

出很多蚊蟲和細菌,對水質產生不良影響;另外材料中提示水葫蘆是外來生物物種,在生長區域形成優勢

種群覆蓋了大面積水面,會導致其它水生生物的減少甚至滅絕,破壞水下生物的食物鏈以及水體生物的多

樣性。水葫蘆大量繁殖后,遮蔽水面,增加了水流的阻力從而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水的流速減慢,水

生動植物大量死亡都將大大降低水體自凈能力,密度過大就會發生腐爛產生有毒物質,微生物分解過程中

將進一步消耗溶解氧,導致水生動植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造成河流水質進一步污染惡化。

8.[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美國東南部邁阿密半島的大沼澤濕地,在歷史上被譽為“青草的河流”,隨著幾十年的持續農墾、城

市化及建壩修渠,大沼澤生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50%的濕地已經干涸。20世紀80年代起,當地政府啟

動了大沼澤濕地恢復工程:初期對河渠、河道進行簡單修復和移除,后期采取連通河湖、水生植物藻類去

磷、防止生物入侵及選擇性蓄水等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沼澤濕地生態系統現已基

本恢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簡述大沼澤濕地后期恢復工程對改善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

【答案】后期恢復工程措施增加了大沼澤濕地面積,調節了局地氣候環境;河湖連通和選擇性蓄水有利于

提高大沼澤濕地的調蓄能力,減少極端水量威脅,同時提高沼澤的自凈能力;水生植物藻類去磷,能有效

凈化水質(避免水質凈化過程中二次污染問題);防止生物入侵,有利于保護當地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

樣性。

【解析】

【分析】

本組題以美國大沼澤濕地恢復工程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濕地相關知識,解答現實問題的

能力,通過人類活動對大沼澤濕地、大沼澤濕地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考查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詳解】

本組題要先梳理出大沼澤后期恢復工程主要有河湖連通、水生植物藻類去磷、防止生物入侵、選擇性蓄水

等,明確通過這些后期恢復工程,大沼澤生態功能得以恢復;然后先從整體答出調節局地氣候的作用,再

分別歸納各項措施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后期采取的恢復工程措施最終增加了大沼澤濕地面積,水面增

加可以調節局地氣候環境;河湖連通和選擇性蓄水有利于提高大沼澤濕地的調蓄能力,減少極端水量威脅,

減少洪澇問題的產生;水量增加、流動性增強利于提高沼澤的自凈能力;水生植物藻類去磷,能有效凈化

水質,減輕水體富營養化;防止生物入侵,減輕對本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利于保護當地瀕危物種,保護

生物多樣性。

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型濕地,主要由開闊水體和淺灘蘆葦區組成,被譽為“華北之腎”。

濕地從南、西、北三向接納9條入湖河流,出湖河流為趙王新河。20世紀50年代以來,白洋淀流域各級

河流上游陸續修建水庫134座,河流徑流量減少甚至干涸。為維持白洋淀水量平衡,20世紀80年代,河

北省通過“引黃(河)濟淀”工程對白洋淀進行了人工調水補給。圖甲示意白洋淀位置,圖乙為白洋淀水體

平衡示意圖。

(1)推測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白洋淀濕地開闊水體和蘆葦區面積的變化。

(2)分析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白洋淀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補給關系的變化,以及產生該變化的原

因。

(3)從白洋淀濕地水量來源及損耗的角度,分析人工調水是維持白洋淀水量平衡主要途徑的原因。

(4)為保持白洋淀濕地面積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有人提出修水壩截斷趙王新河。你是否贊成,請表明態

度并說明理由。

【答案】(1)開闊水體面積不斷減少;蘆葦區面積不斷擴大。

(2)變化:由豐水期地表水補給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地表水的互補關系,逐漸轉變為地表水單向滲

漏補給地下水。原因:水庫的修建使入淀水量大量減少,下滲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

下水位持續下降,使得白洋淀地區地下水位始終低于地表水位。

(3)入淀河流徑流較小、降水補給量有限;蒸發、蒸騰、地表水下滲、地表徑流流出量等水量損耗大;

損耗量大于補給量。

(4)贊成:修水壩截斷趙王新河,可減少白洋淀濕地水資源的流失損耗;有利于增加濕地面積,促進生物

多樣性發展。不贊成:趙王新河流出量在水資源消耗中所占比重小;攔截趙王新河使白洋淀內水體循環更新

速度減慢,影響濕地水質及生態環境。

【解析】

【分析】

本題以“引黃(河)濟淀”工程為材料,考查學生對文字材料和地圖的閱讀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能

力的考查,又注重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認真獲取信息和運用知識是解題關鍵。

【詳解】

(1)白洋淀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型濕地,主要由開闊水體和淺灘蘆葦區組成,濕地從南、西、北三

向接納9條入湖河流,20世紀50年代以來,白洋淀流域各級河流上游陸續修建水庫134座,河流徑流量減

少甚至干涸,開闊水體面積不斷減少,蘆葦區面積相應擴大不斷擴大。

(2)20世紀50年代以前,水量相對平衡,豐水期地表水補給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地表水,地下

水和地表水是互補關系;20世紀50年代以來,白洋淀流域各級河流上游陸續修建水庫134座,河流徑流量

減少甚至干涸,流入白洋淀水量大量減少,下滲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隨著經濟發展,水資源的需求量上升,

超量開采地下水嚴重,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使得白洋淀地區地下水位始終低于地表水位,只能是地表

水單向滲漏補給地下水。

(3)水庫修建等人為原因造成入淀河流徑流減少,北方降水補給量有限,無法滿足白洋淀水量平衡;北

方氣候較干燥,蒸發、蒸騰、地表水下滲、地表徑流流出量等水量損耗大,損耗量大于補給量,故需人工

調水來維持白洋淀水量平衡。

(4)該題為開放性試題,可從正反兩方面來回答。目前狀況無法滿足白洋淀水量平衡,其中地表徑流流

出量水量損耗大為一重要原因,修水壩截斷趙王新河,可減少白洋淀濕地水資源的流失損耗,有利于增加

濕地面積,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充足的水源,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故贊成。出湖河流較少,趙王新河流出

量在水資源消耗中所占比重小;攔截趙王新河使白洋淀內水體循環更新速度減慢,不利于水體更新,影響

濕地水質及生態環境,造成水質、生態環境惡化,故不贊成。

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初一個從原始杜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主聚居在

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獨龍江是橫所山脈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獨龍江峽谷中保留著究好

的原始生態境,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被專家認定為“野生植物天然物館”。但該地一直處于整體貧困狀

態之中。下圖為“四江并流”地形水系略圖。

材料二解放前,獨龍族的農業活動主要以原始的采集經濟和刀耕火種為主,其中水冬瓜地是獨龍族

傳統農耕文化中有特色的耕地類型。水冬瓜是一種中亞熱帶落葉闊葉樹種,生長較迅速,落葉量大,喜光

喜濕潤氣候,耐水濕,耐干旱瘠薄,其根瘤菌根系發達,固氮能力強。

下表是獨龍族水冬瓜地的土地利用時序

初始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水冬瓜玉米、洋芋黃豆、春養小來、的腳秤水冬瓜苗

材料三2010年,云南省級層面對獨龍江鄉獨龍族啟動了“整鄉進、整族幫扶”項目,共計投入資

金13.04億多元,實施了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高、生態環境等“六大工程”o

2018年底,獨龍江鄉率先實現整族脫貧,成為黨和國家精淮扶貧的典型模式。

(1)分析解放前獨龍族從事原始采集經濟的資源條件。

(2)說明水冬瓜地生產方式在獨龍江流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價值。

(3)解放后,獨龍族雖然脫離原始社會,但因交通不便,經濟水平依然低下,分析獨龍江流域交通不便

的自然條件。

(4)2018年底,獨龍江鄉率先實現整族脫貧,試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推測當地政府在精準扶貧中采取了

哪些措。

【答案】(1)氣候濕熱。植被生產迅速;山高林密,垂直差異顯著,采集食物種類多樣;人少地廣。采集

食物數量家較多。

(2)水冬瓜生長迅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強大量落葉.提供t壤肥力;根瘤菌發達.固氮能力強,

提高上壤肥力;采用輪作和休耕方式.可以讓土地得以恢復;還可以防止雜草叢生和病蟲害問題。

(3)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東西交通不便地質破碎,多滑坡、泥石流;冬季大雪封山。獨龍江與外界聯

系中斷北高南低河流流速快,水運不便。

(4)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該地水熱條件充足和地形類型多樣的優勢.發展林業、種植業、養

殖業.水產業等多種農業類型,實現立體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該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持的少

數民族文化發跟旅游業;將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建設,

實現與農業有關的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區域經濟發展。

【詳解】

(1)獨龍江地處橫斷山脈西部,緯度低,受西南風影響,氣候濕熱,植被生產迅速;。獨龍江是橫所山脈

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山高林密,垂直差異顯著,采集食物種類多樣;剛解放時1700人,

人少地廣,采集食物數量較多。

(2)水冬瓜是一種中亞熱帶落葉闊葉樹種,生長較迅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強,落葉量大,大量

落葉,提供土壤肥力;其根瘤菌根系發達,固氮能力強,提高土壤肥力;采用輪作和休耕方式.可以讓土

地得以恢復;還可以防止雜草叢生和病蟲害問題。

(3)獨龍山地處橫斷山脈西部“四江并流”,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東西交通不便;地處造山帶,地

質破碎,多滑坡、泥石流;海拔高,冬季大雪封山,獨龍江與外界聯系中斷;北高南低,河流落差大,河

流流速快,水運不便。

(4)獨龍山地處橫斷山脈西部“四江并流”,山高谷深,垂直差異大,充分利用該地水熱條件充足和地形

類型多樣的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林業、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等多種農業類型,實現立

體式發展;獨龍江峽谷中保留著良好的原始生態境,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該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持的

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旅游業;產業發展,將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推動農產品網絡

銷售平臺建設,實現與農業有關的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面積約2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800萬。境內沙漠廣布,無河流分布,地下水豐富地區

形成綠洲。經濟以石油為支柱,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沙特

十分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麥單產已突破世界記錄,不但實現了糧

食自給,還可出口。艾卜哈一年四季涼爽宜人,從而成為沙特難得的避暑勝地,被譽為“紅海岸邊的夏都”。

40,50,

40,

圖畫一2000OD-fftt?Krfi■■海洋

(1)結合所給材料,分析艾卜哈成為沙特阿拉伯的避暑勝地的自然原因。

(2)分析沙特阿拉伯缺乏河流發育的原因。

(3)評價沙特阿拉伯發展綠洲農業的自然條件。

(4)試推測該國采取哪些農業發展措施創造了沙漠中的奇跡。

【答案】(1)艾卜哈西鄰紅海,位于高原山地,地勢高,氣溫低;白天山坡上氣溫高、氣壓低,紅海蒸發

的水汽沿山坡上升并受到山谷的阻擋,容易形成云雨天氣,削弱了太陽輻射,氣溫較低;夜間山坡降溫快、

氣壓升高,氣流下沉,且夜間吹陸風,艾卜哈上空水汽減少,大氣逆輻射弱,降溫快,氣溫較低。

(2)受東北信風或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降水少;緯度低,氣溫高,多大風,水分蒸發旺盛;沙漠廣布,

利于地表水下滲。

(3)有利條件:綠洲地區,地下水豐富且地形平坦;熱帶沙漠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不利條件: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稀少,土壤發育不足,肥力較差;沙漠廣布,氣候干旱,多

沙塵暴和蝗蟲災害。

(4)政府利用石油資金采取價格補貼政策,大力投資農業;努力擴大耕地面積;解決農業用水問題,大

力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海水淡化,推廣高效節水技術等;改變農業生產結構;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培養

專門人才。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熱力環流、農業區位因素的相關知識。

【詳解】

(1)讀沙特地形圖可知,艾卜哈西臨紅海,海拔在2000米以上,位于高原山地,地勢高,海拔越高,溫

度相對較低。同時還受到海陸風的影響,從大氣環流的角度思考:白天山坡上氣溫高、氣壓低,風由紅海

吹向陸地,紅海蒸發的水汽沿山坡、山谷上升,容易形成云雨天氣,云層削弱了太陽輻射,氣溫較低。夜

間山坡降溫快、氣壓升高,氣流下沉,且夜間吹陸風。從輻射保溫角度考慮,艾卜哈上空水汽減少,天氣

晴朗,大氣逆輻射弱,降溫快,氣溫較低。三個原因共促成艾卜哈成為沙特阿拉伯的避暑勝地。

(2)讀沙特地形圖可知,再結合其經緯度,沙特阿拉伯常年受東北信風或副熱帶高氣壓控制,自然降水

少。熱帶沙漠氣候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類型分布為主,氣溫高,多大風,水分蒸發旺盛。沙漠廣布,蓄水能

力差,利于地表水下滲。綜合分析,所以地表缺乏河流發育。

(3)農業生產的條件可從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土壤、水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技術、市場

等)方面來思考,評價類試題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回答;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沙特阿拉伯是

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水源短缺,境內是大沙漠和高原,耕地面積小,是其發展農業的不利條

件;但沙特阿拉伯是著名的石油生產國,資金雄厚,是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4)該國是石油經濟為主,政府利用石油資金采取價格補貼政策,大力投資農業。發展科技,努力擴大

耕地面積。沙特十分重視農業發展,為解決農業用水問題,大力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進行海水淡化,推

廣高效節水技術等。改變農業生產結構,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培養專門農業技術人才,不但實現了糧食自

給,還可出口,創造了沙漠中的奇跡。

【點睛】

海陸風

成因分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

影響與應用:海陸風使海濱地區氣溫日較差減小,夏季氣溫低,空氣較濕潤,是避暑的好地方。

12.(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虞城是河南省的一個農業大縣,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被譽為“木蘭之鄉”,虞城縣城以北,

是一座湖面開闊、魚躍鳥飛的森林公園,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廢棄的磚窯廠,到處是巨大的窯坑。當時

有人建議將其恢復耕地或開發房地產,但縣政府最終決定將響河水引入廢窯坑,建成占地3000畝的森林

公園。

說明虞城將廢磚窯廠建成森林公園對當地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

【答案】森林和水域能夠減小溫差,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提高舒適度;森林和水域能夠凈化空氣,

改善空氣質量;讓更多植物和動物回歸城市,提高生物多樣性,使居民親近自然;為居民休閑娛樂,提供

廣闊的公共空間;營造濱水和森林景觀,提升居民生活和居住質量。

【解析】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森林公園對當地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

【詳解】

一方面森林公園對氣候、空氣質量、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了改善作用,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森林和

水域能夠減小溫差,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提高舒適度;森林和水域能夠凈化空氣,改善空氣質量;

讓更多植物和動物回歸城市,提高生物多樣性,使居民親近自然;另一方面從也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

場所,提供廣闊的公共空間;營造濱水和森林景觀,提升居民生活和居住質量。

13.[地理一選修6:環境保護]

冰塵顆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污化物質,由無機礦物顆粒、有機物質及微生物聚合形成球狀聚合體,覆蓋

征冰川消融區表面。河源1號冰川(見下圖),位于烏魯木齊市區西南約120千米處,緊鄰216國道。近年來,1

號冰川上的冰塵數量明顯增多,這里成為人類活動影響冰川加速消亡的顯著地區之一。

推測冰塵顆粒的來源并分析冰塵顆粒加速冰川融化的原因。

【答案】來源:車輛行經216國道時排放的污染物;過度放牧等造成土壤退化,易受風力侵蝕形成沙土懸浮顆

粒物;附近廠礦企業排放的煙塵。原因:深色的冰塵顆粒覆蓋消融區,使冰川對光照的反射率降低,增溫加快;

冰塵顆粒比熱較小,增溫快,成為冰川加速融化的熱源;冰塵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冰川融化。

【解析】

【分析】

本題以河源1號冰川為材料,重點考查冰川融化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讀圖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

地理知識的能力。

【詳解】

河源1號冰川位于烏魯木齊市區西南約120千米處,緊鄰216國道,車輛行經216國道時排放的污染物;西

北地區氣候干燥,人口增加,過度放牧等造成土壤退化,地表裸露,易受風力侵蝕形成沙土懸浮顆粒物;烏

魯木齊市區廠礦企業較多,排放的煙塵多。根據材料,“冰塵顆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污化物質,由無機礦

物顆粒、有機物質及微生物聚合形成球狀聚合體,覆蓋征冰川消融區表面。”故深色的冰塵顆粒覆蓋消融

區,使冰川對光照的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大氣增溫加快;冰塵顆粒比熱較小,增溫快,成為冰

川加速融化的熱源;冰塵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散發熱量,促進了冰川融化。

1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鳳堰梯田位于陜西省南部。乾隆年間,湖南長沙移民見此地氣候濕潤,森林茂密,與江南相

似,于是游說當地農戶共同開墾,并逐漸完善梯田灌溉系統。風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沖積扇,在修筑初期,

常發生前一天灌滿水,第二天就出現干涸的情形,其后采用措施加以解決。該梯田現為我國北方省份面積

最大的古水稻梯田,現已成為旅游勝地。

材料二下圖為鳳堰梯田位置及景觀。

(1)分析鳳堰發展古水稻梯田有利的自然條件。

(2)說明梯田修筑初期水源易干涸的主要原因。

(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鳳堰梯田對當地的有利影響。

【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位于山前沖積扇,坡度較緩,利于修筑梯田;

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近河流,水源充足。

(2)土質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滲漏;地下水埋藏較深;有一定坡度,排水條件好;坡地。

(3)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緩解人地矛盾;減輕水土流失,有

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梯田景觀,發展旅游業。(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分析)

【解析】

【分析】

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地表裸露,又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河流的出山口處,土

壤肥沃,水源充足。

【詳解】

(1)據緯度位置可知,位于我國季風氣候區,靠近30°N,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據等高線可知,

該地位于山前沖積扇,坡度較緩,利于修筑梯田;近河流,水源充足;處于黃土高原上土層深厚,土壤肥

沃等。

(2)處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滲漏;地下水埋藏較深;有一定坡度,排水條件好;

坡地。

(3)應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分析,經濟方面: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

善生活水平;生態方面:緩解人地矛盾;減輕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社會方面:利用梯田景

觀,發展旅游業。

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西北太平洋是地球上形成臺風最多的海域(左圖)。2018年9月16日,臺風“山竹”在強大的副高

引導下(右圖)登陸我國,造成近3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約52億元。

廣闊的高溫洋面、充足的水汽供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等是臺風形成的重要條件。當臺風遭遇較弱

冷空氣活動時,冷暖空氣相互作用往往使臺風風力增強、降水增多,但較強的冷空氣活動會破壞臺風結構,

使其減弱甚至消失。通常副高外圍氣流是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引導氣流,臺風在其影響下,多沿副

高邊緣移動。

iwno*1如.i3(rwo-iso*iwno*iso*

(1)分析赤道和30°N附近臺風形成較少的原因。

(2)推測臺風“山竹”最可能在我國登陸的省區,并說明理由。

(3)分析與夏季相比,西北太平洋秋季臺風登陸位置偏南,且超強臺風更多的原因。

【答案】(1)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較小,低壓輻合氣流難以形成空氣渦旋;而30。N附近由于緯度偏高,

海水溫度偏低,不利于臺風形成,再加上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該海域常為下沉氣流控制,難以形成上升氣

流為主的氣旋系統。

(2)廣東省(海南省、港澳)。理由:據圖文資料判斷,副高南部偏東氣流是“山竹”的主要引導氣流,

受其影響,“山竹”沿副高南部邊緣向偏西方向移動,最可能于我國廣東省(海南省、港澳)登陸。

(3(副高外圍氣流是臺風移動的主要引導氣流,臺風多沿其邊緣運動)與夏季相比,秋季副高位置南移,

因此臺風在我國登陸地點偏南;海水熱容量大,秋季海水積累更多熱量,且秋季較低緯度地區獲得太陽輻

射較多,水溫較高,能為臺風發育提供更多的能量;秋季開始有冷空氣活動,但強度不大,遭遇臺風往往

使臺風增強。

【解析】

【分析】

本題以臺風“山竹”為背景,考查學生的讀圖分能力,及對地理現象,事物成因的分析能力。

【詳解】

(1)本題考查影響臺風生成的原因。結合材料可知,廣闊的高溫洋面、充足的水汽供應、足夠大的地轉

偏向力等是臺風形成的重要條件。赤道地區雖然盛行上氣流,但是由于地轉偏向力小,且難以形成漩渦;

而30°N附近由于終年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同時由于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形成上升氣

流為主的旋轉天氣系統較困難。

(2)本題考查臺風的移動路徑。據圖文資料判斷,副高外圍氣流是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引導氣流,

臺風在其影響下,多沿副高邊緣移動,因此臺風“山竹”受副熱帶高壓氣流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副高南

部邊緣向偏西方向移動,最可能于我國廣東省(海南省、港澳)登陸。

(3)結合材料可知,副高外圍氣流是臺風移動的主要引導氣流,臺風多沿其邊緣運動,說明臺風的位置

受副高位置的影響,與夏季相比,秋季隨著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而秋季臺風超強的原因,一是海

水的比熱容有關,二是受冷空氣的影響,冷空氣南下與臺風相遇,增加臺風。

16.下圖所示國家為厄瓜多爾,閱讀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9年10月1日,厄瓜多爾能源部宣布,本國于2020年1月1日將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o能源部在一份聲明中說,出于“財政可持續性”考慮,政府希望增產原油、增加收入,退出石油輸

出國組織(OPEC)o

材料二:厄瓜多爾的優勢礦產資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金、銀、銅、鐵、鉛鋅等金屬礦

產和石灰巖、粘土、石膏、重晶石等非金屬礦產。在安第斯山脈西麓地區有豐富的銅、鋅、鋁、金、銀等

礦產,在安第斯山脈山間塌陷地帶可找到火山活動形成的非金屬礦產。厄瓜多爾雖然資源條件好,但其礦

產除金礦、石油開采外,其他礦產資源目前尚未得到大規模開發,總體開發程度低。

(1)分析厄瓜多爾大多數礦產資源目前尚未得到大規模開發的原因。

(2)推測厄瓜多爾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可能對當地帶來的影響。

(3)指出厄瓜多爾工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答案】(1)礦產大多數位于安第斯山脈山間塌陷地帶或山麓地帶,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勘探和開

采;厄瓜多爾基礎設施落后;厄瓜多爾山區礦產地交通不便,不利于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外運;厄瓜

多爾經濟發展水平低,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資金不足;厄瓜多爾工業化發展水平低,礦產資源的勘探和

開發的技術條件落后(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任答四點,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積極影響:促進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本國基礎設施的建

設;促進本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帶動就業;提高本國國際地位。(任答三點)

(3)政府推出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投資;在發展中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任答三點,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

【分析】

本題以厄瓜多爾的資源開發為背景材料,分析資源開發條件評價,資源開發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等,難度一

般。解題時注意結合厄瓜多爾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狀況進行分析,并注意解讀材料中的相關知識。

【詳解】

(1)大多數礦產資源目前尚未得到大規模開發的原因可能有資源開發條件不好或者開發者開發能力或者

資金不足等。從材料看,“在安第斯山脈西麓地區有豐富的銅、鋅、鋁、金、銀等礦產,在安第斯山脈山

間塌陷地帶可找到火山活動形成的非金屬礦產。”說明礦產分布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勘探和開采,

并且交通不便,不利于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外運。從厄瓜多爾角度分析,厄瓜多爾經濟落后,工業不

發達,故基礎設施落后,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資金不足,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的技術條件落后。

(2)根據材料,“出于"財政可持續性”考慮,政府希望增產原油、增加收入,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說明厄瓜多爾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該國的經濟帶來有利影響。推測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后,石油

開采力度加大,則促進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石油的開采和加工能促

進本國基礎設施的建設;石油開采和加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就業,故還能促進本國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厄瓜多爾石油產量增大,提高其在石油輸出國中的地位,能提高本國國際地位。

(3)厄瓜多爾的工業主要是礦產的開采,針對該國在礦產開采中的資金短缺、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該

國政府應該推出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投資。為獲得長足發展,該國在發展中的過程中注重

保護植被,注意環境保護。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煤是由植物在湖泊、沼澤地帶埋沒在水底、泥沙中,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和地殼運動,在隔絕空氣的

情況下,在細菌、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經過生物、物理、化學作用,逐步演變而成的。一般可分為兩個階

段:第一階段是泥炭化階段,大量植物遺骸在地勢低洼處聚集,在微生物參與下,低等植物形成腐泥,高

等植物形成泥碳;第二階段是煤化階段,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泥炭層發生變化成為褐煤,再轉變為煙

煤和無煙煤的過程。山西省是我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

煤田分布,且煤層多為中厚煤層。下圖示意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分布。

(1)推測山西省煤田分布廣泛、煤層厚的原因。

(2)位于寧武煤田北部朔州市的安太堡煤礦是我國最大的露天煤礦,總面積376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

為126億噸。分析其成為我國最大露天煤礦的原因。

(3)在露天礦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爆破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地面系統產生的粉塵以

及道路產生的揚塵,主要防治措施是根據工作面的需要進行噴灑抑塵。當前,安太堡采用的是“以水定量”

的生產方式,每天有多少水能抑制揚塵,就在多大范圍內選擇生產量。試評價“以水定量”生產方式的優

缺點。

【答案】(1)地質歷史時期山西省陸生植被生長繁盛,湖泊、沼澤面積廣,水生植物生長繁盛,生物量大;

受自然災害和地殼變動影響,大量植物遺骸在地勢低洼處聚集,被泥沙掩埋,與空氣隔絕;地殼下沉,在

細菌、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逐步演變而成。

(2)地質時期成煤條件好,煤田分布廣,儲量大;地殼隆起抬升,地表易受外力侵蝕;夏季降水強度大,

地形起伏大,易受流水侵蝕導致煤層掩埋土層變薄。

(3)“以水定量”可以有效治理生產范圍內的大氣粉塵污染;水資源短缺會導致生產受限,產量難以提

升。

【解析】

【分析】

題目通過煤炭形成的地質過程及山西省的煤炭分布,考查區域礦產資源特征的成因分析能力和礦產資源開

發措施的評價能力。

【詳解】

(1)推測山西省煤田分布廣泛、煤層厚的原因,可以結合煤炭的形成歷史分析,煤是由植物在湖泊、沼

澤地帶埋沒在水底、泥沙中形成的,說明地質歷史時期山西省氣候濕潤,陸生植被生長繁盛,湖泊、沼澤

面積廣,水生植物生長繁盛,生物量大。受自然災害和地殼變動影響時間長,大量植物遺骸在地勢低洼處

聚集,被泥沙掩埋,與空氣隔絕;經歷多次地殼下沉,在細菌、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逐步演變而成的煤層

較厚等。

(2)分析其成為我國最大露天煤礦的原因,可以從“大”和“露天”兩個方面分析。煤礦大:地質時期

成煤條件好,煤田分布廣,煤層厚,儲量大。”露天”說明煤層上覆土層薄,可以從內力和外力作用分析,

地質時期,地殼隆起抬升,煤層上升,地表易受外力侵蝕,該地臨近河谷,夏季降水強度大,地形起伏大,

受流水長期侵蝕導致煤層上覆土層薄等。

(3)試評價"以水定量”生產方式的優缺點,優點主要從環保角度分析,"以水定量”可以有效治理生產范

圍內的大氣粉塵污染,減少水資源的過度利用等。缺點可以從經濟角度分析,水資源短缺會導致生產受限,

產量難以提升,影響煤炭開采,影響煤礦經濟效益等。

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干熱巖是指溫度大于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的高溫巖體,它的分

布幾乎遍及全球。通過深井將高壓水注入地下4~8千米的巖層,使其滲透進入巖層的縫隙并吸收地熱能量;

再通過另一個專用深井(相距約200?600米左右)將巖石裂隙中的高溫水、汽提取到地面;取出的水、汽

溫度可達150?200℃,通過熱交換及地面循環裝置用于發電;冷卻后的水再次通過高壓泵注入地下熱交換

系統循環使用。目前,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已經掌握了干熱巖發電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據統計,利用干熱

巖發電的成本僅為太陽能發電的十分之一。下圖為干熱巖發電原理示意圖。

(1)說明利用干熱巖發電與風力發電相比具有的優勢。

(2)簡析發達國家大力研究開發干熱巖的原因。

(3)我國青藏高原腹地發現大規模可利用干熱巖資源。你是否贊同在該地區進行大規模開采,請說明理

由。

【答案】(1)干熱巖分布具有遍在性,受地域限制小;干熱巖受季節、氣候制約小。

(2)干熱巖為清潔能源;干熱巖開發成本較低;發達國家能源消費量大,市場前景廣闊;發達國家資金

雄厚,技術水平高。

(3)不贊同:對資金要求高;開采技術水平較低;當地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生態環境脆弱,大規模

開采易破壞生態環境。

贊同:可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減輕環境污染;有利于當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等相關知識。

【詳解】

(1)據材料“干熱巖是指溫度大于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的高溫巖

體,它的分布幾乎遍及全球。”可知干熱巖分布具有普遍性(幾乎遍及全球),受地域限制小,埋深數千米,

受季節、氣候制約小的特點。

(2)開發新能源的原因主要從本國能源消費狀況,經濟、技術實力、新能源優點等角度進行回答。從能

源消費狀況看:發達國家能源消費量大,市場前景廣闊。從經濟、技術實力看:發達國家資金雄厚,技術

水平高。從干熱巖的優點看:干熱巖為清潔能源,無污染,開發成本較低。所以發達國家大力研究開發干

熱巖。

(3)此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回答能夠自圓其說。贊同可從可解決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面臨的問題及

對能源產地的有利影響角度進行回答。大規模開采干熱巖資源,可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狀況;可以優化我國

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環境污染;有利于青藏高原當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不贊同的理由可結合當地經濟技術水平分析其不可行性,及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等角度進行回答。從

當地經濟技術水平看,開采干熱巖資源對資金要求高,而當地經濟較為落后,資金不足;開采技術水平較

低;當地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從當地生態環境看,當地生態環境脆弱,大規模開采易破壞生態環境。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到澳大利亞旅游過的游客在日記中寫到:這里的十二使徒巖(下圖所示),彷如哨兵一樣站立在陡峭

的石灰巖懸崖之前,守衛著澳大利亞大陸。其實它們是海邊一組十二塊各自獨立的巖石,其數量及形態恰

巧酷似耶穌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經故事里的這“十二門徒”命名。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

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隨著歲月的洗禮,原來的十二使徒現在只余下八

(1)將下列關鍵詞的序號,填在短文相應的空格處(將選出的序號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每項

限填一次),完成對“十二使徒巖”的形成過程的闡述。

①石灰巖②巖體③拱門④洞穴

“十二使徒巖”形成于海浪的侵蝕作用,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來自南部大洋的風暴和大風卷起

的巨浪,不斷地侵蝕于相對松軟的懸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許多,其面積不斷變大,以致

發展成,并最終倒塌。結果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形狀各異的,最高達45米的巖石從海岸

分離出去。

(2)圖n與圖ni比較,指出明顯變化并說明其變化的自然原因。

(3)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二使徒巖”景區未來將會發生的變化。

【答案】(1)①;④;③;②

(2)(石柱數量發生變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長期的侵蝕著石柱的根基,導致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巖”繼續受海風海水的侵蝕,導致“使徒巖”仍會倒塌(數量減少),被海水搬運;

同時,海水不斷擊打、侵蝕石灰巖海岸,使其后退的過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巖”形成。

【解析】

【詳解】

(1)“十二使徒巖”形成于海浪的侵蝕作用,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來自南部大洋的風暴和大

風卷起的巨浪,不斷地侵蝕于相對松軟的石灰巖懸崖,對應序號①。并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對應序號

④。持續侵蝕,其面積不斷變大,以致發展成拱門,對應序號③,并最終倒塌。結果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這

些形狀各異的,最高達45米的巖石從海岸巖體分離出去,對應序號②。

(2)隨著歲月的洗禮,原來的十二使徒現在只余下八個。圖II與圖m比較,明顯變化是石柱數量減少,

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由于海水波浪長期的侵蝕石柱與海水接觸部分,石柱的根基不斷變細,不穩固,

導致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這里的十二使徒巖,彷如哨兵一樣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巖懸崖之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十二使

徒巖”的石灰巖繼續受海風海水的侵蝕,導致“使徒巖”會繼續倒塌,數量減少,碎石被海水搬運走。同

時,海水不斷擊打、侵蝕石灰巖海岸,石灰巖懸崖巖石被侵蝕,使海岸在后退的過程中,又有新的“使徒

巖”形成。

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江全長1532公里,發源于秦嶺南麓,在武漢市注入長江。該流域氣候濕潤,空氣清新,

是真正的自然氧吧,青山掩映,飛瀑流泉高懸,奇峰怪石點綴,鳥語花香,風光秀麗,動植物資源豐富,

物種繁多,而且風土民情濃厚。

材料二:歷史上,在長江流域內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各大支流中,漢江是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