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萊陽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泱泱中華,以農立國,以食為天。糧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生活美學的重要意象?!笆场惫庾冞w,歷代詩人用筆墨記錄下這漫長的旅途,也將愛惜糧食的智慧與節約的美德鐫刻在中華文化的深處?!俺浴笨此剖滦?,卻茲事體大。《朱子家訓》余音猶在:“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本刺煜ЪZ、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穿越千年而延續不息的精神圖騰。透過雋永千年的詩行,跟隨糧食踏上“詩意之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耕種者的汗水,都值得被敬畏、被珍惜。春耕:土地上的日與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春中田園作》春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田野間已響起叮叮當當的農具聲。王維的詩帶我們走入這樣一個場景:村頭,春鳩啼鳴,杏花吐露芬芳,這既是春的召喚,也是農忙的訊號。田野間,農人扛著鋤頭,一步步測量泉水的位置,準備為新一季的作物找好水源。農業發展在古代是國家興盛的重要基礎。在王維的筆下,春天的田園不是風花雪月的消遣地,而是辛勤勞作的生活場。夏種:烈日下的生命律動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拙右住队^刈麥》《觀刈麥》是一幅夏收的勞動畫卷,也是農耕社會集體協作的生動寫照。麥田金黃,南風拂過,麥穗如波浪翻涌。在這一場緊張的夏種中,全家人分工明確,密切配合:婦女和老人帶著食物與飲水,奔波在田間送飯解渴;壯年男子頂著烈日,奮力揮舞锧刀;孩子們在田埂上跑來跑去,或是幫忙,或是嬉笑。這一刻,生命的韻律隨著鐮刀的揮舞而跳動,豐收的希望在人們的汗水中迸發。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冻纱蟆断娜仗飯@雜興》《夏日田園雜興》以素樸之筆,描繪了南宋鄉村平凡而溫暖的田園生活。詩中輕描淡寫地勾勒,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畫卷躍然紙上:白天大人們辛勤勞作,鋤草耘田,夜晚還在昏暗的燈火下紡紗織麻;即便是年幼的童孫,也在桑樹的濃蔭下學著種瓜,悄然承接著勞動的傳統。這首詩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縮影,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了生命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農耕社會中的孩子,或許對“耕織”這一生存技能尚未完全理解,但那份對勞動的敬重與對自然的親近,卻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啟蒙、代代傳遞。當肩承扁擔之重、手磨血泡之痛,我們感受到的是“稼穡的艱難”:田野間的每一滴汗水,都為生命注入了尊嚴。秋收:鐮刀下的田間慶典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冻纱蟆肚锶仗飯@雜興》在范成大的眼中,秋收是一場熱鬧的慶典。平整的打谷場如鏡面般光滑,村民們抓住霜降后難得的晴好天氣忙碌起來。揮動的連枷拍打著稻谷,聲音如雷貫耳,卻伴隨著笑聲與歌聲,連綿到天明。這不僅是農民對豐收的歡慶,也是對生活韌性的歌頌。冬藏:倉廩間的希望與敬畏冬天的田野雖沉寂,卻孕育著來年的希望?!肚f子》有言:“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边@種“安時”的智慧在冬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農人將一年的收獲收入倉儲,既是為家庭提供保障,也是對時節規律的順應。冬藏不僅儲存糧食,更儲存了對未來的信心,涵養了農耕文明中生生不息的力量。冬日的糧倉充滿生機,儲存著春的希望,成為勞動的豐碑和未來的保障。羅隱筆下,這瑞雪兆豐年的景象雖令人欣喜,卻也引發深沉的思考: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羅隱《雪》豐年如畫,卻需深察畫外之景。羅隱在瑞雪中的感慨不僅是對豐收的歡喜,更飽含悲憫的睿思:在封建社會,糧食豐收未必等同于家家飽暖,貧富分化和儲運失衡常令部分人難逃饑寒,難享“豐年瑞”。糧食的珍貴不僅體現在滿倉的喜悅,更體現在每一粒糧都能成為生命的支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歷覽千年風華,《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美好祈愿,如今已在中國大地上成為現實,豐年之景早已成為常態,但“珍惜糧食”的美德未曾褪色,反而愈加彰顯。(摘編自關禾《一粒糧食如何在古詩里度過農耕四季》)材料二:202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方案強調,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等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勞動等形式,開展反食品浪費專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大力弘揚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向來高度重視不為物使、儉約自守、節儉興國的優良傳統。我們當把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思想智慧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以思政課為載體,講清楚米粒雖小、但來之不易的道理,讓節儉之風吹遍校園。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文化氛圍。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是傳承至今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積極推動全面節約戰略融入大中小學各門課程,在不同專題內容中融入節約糧食、遏制浪費的價值觀,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教材建設等,以課程思政為依托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推行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將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融入文明校園建設工作;落實中小學、幼兒園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思政工作中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聯動,強化反浪費宣傳引導。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反對糧食浪費、崇尚勤儉節約,須在校園飲食文化中反對大手大腳、鋪張浪費,遏制外賣浪費、聚會浪費等現象,用學校“小餐桌”助推社會大文明。(摘編自鞏永丹《加強糧食安全教育倡導勤儉節約之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的《夏日田園雜興》勾勒了一幅南宋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畫卷,展現了生命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B.材料一《莊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安時”智慧只在冬藏中得以體現,冬藏是對時節規律的順應。C.材料二指出中華民族高度重視不被萬物役使、儉約自守、節儉興國的優良傳統,當下仍應弘揚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優良傳統。D.中國古代詩人用筆墨記錄“食”光變遷,將節約的美德鐫刻在中華文化深處;當下我們應以思政課為載體,讓節儉之風吹遍校園。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雪》引發了我們對封建社會糧食豐收不等于家家飽暖的深度思考,強調糧食珍貴,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B.材料一中的古代詩歌不僅展現了從春到冬四個季節糧食生產收獲的過程,更蘊含著對勞動的敬重、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C.材料二倡導的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教材建設等是對《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的響應。D.古代詩歌中蘊含的敬天惜糧、勤儉節約的精神與現代社會倡導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中夏種“稼穡艱難”的一項是()A.《詩經·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的勞動場景。B.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勞動場景。C.楊萬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的勞動場景。D.《四時田園雜興》中“獲稻畢工隨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的勞動場景。4.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在行文結構上的特點。5.作為青年學子,你應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珍惜糧食”這一美德,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林中空地的光徐魯秋空爽朗的午后,我們來到位于圖拉州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也是他生命和靈魂的最后安息地。莊園四周的田野上,長著很多低矮的老蘋果樹。有的蘋果樹還是托爾斯泰當年親手種植的。樹上結滿了紅蘋果,熟透的蘋果落在樹下的草地上,成了伯勞、知更鳥們的午餐和晚餐。遼闊的田野上空,飄浮、舒卷著大團大團的云朵。潔白的云朵組成一座座緩緩移動的棉花垛。高大的白樺樹安靜地站在田野邊緣和遠處的土路邊。老年的托爾斯泰喜歡穿著寬松的白棉布袍子,拄一根手杖,在這樣的云朵下徒步。走累了,他就倚靠在一棵粗大的橡樹或椴樹上歇息一下,然后回到莊園里,坐在安靜的谷倉邊讀書和寫作。走在深秋時節的田野上,我不時觀察腳下,心里暗暗期待著,能不能幸運地發現插在地上的一根“綠樹枝”呢?托爾斯泰五歲時,他的哥哥尼古拉給他講了一個“秘密”,如果誰發現了“秘密”,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世界上再也沒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了。這個“秘密”寫在一根“綠樹枝”上,就埋在莊園附近的田野里,誰找到了它,誰就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熬G樹枝”的故事,讓幼小的托爾斯泰心馳神往。尋找這根神奇的綠樹枝,不僅是托爾斯泰童年時代最愛做的游戲,也成為他一生的使命和夢想。人們說,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畢生都在尋找那根能給世界帶來幸福、健康、友愛與和平,能讓世人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的“綠樹枝”。盤桓在托爾斯泰耕耘過的土地上,我想到了列賓的那幅托爾斯泰扶著犁耙在陽光下的田野上耕耘的油畫。列賓畫布上的田野,不就是此刻我站立的這片田野嗎?最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不都是那些尋找綠樹枝的人嗎?最美好的書,也應該給人們帶來幸福、夢想和光明,能夠指引人們找到快樂和幸福,給人們送去實現夢想的信心和力量。熱愛文學,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去尋找那根能讓人們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能讓所有人過上好日子的綠樹枝——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應是所有作家矢志追尋的理想。世界上沒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樹林。托爾斯泰故鄉的樹林——或者干脆說是托爾斯泰的樹林,更加讓我覺得美得無法形容。深秋時節的樹林,正慢慢脫下它深紅色的衣衫。①在爽朗透明的陽光里,深綠色、淺綠色、金黃色、淺黃色、深紅色、酒紅色、琥珀色的樹木和樹葉,色彩繽紛,層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我問一位俄羅斯朋友這里的森林為什么會這樣美麗,他說,因為這里的森林和小樹林大多是闊葉混交林,橡樹、櫸樹、楓樹、白蠟、白樺、銀杏、野櫻……都有各自的生長空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綠、轉黃、落葉和返青的時節,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長。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描述這樹林的美,尤其無法描述照進樹林的那種純凈、透明、耀眼的光線。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駁、色彩繁復的樹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學描述能力實在有限,無法捕捉這光影交錯的林葉之美。②也許,只有杰出的畫家,用調色盤上的顏色,才能準確描述和表現出這森林里的光與影吧?眼下雖是深秋,但樹林里依舊生機勃勃,光影斑駁,沒有半點落木蕭蕭、秋風蕭瑟的景象。秋日的金色樹林,和春汛時節的樹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樣,照樣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光明的氣息。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純凈耀眼的光亮無處不在,但最美的光,還是在樹林深處那一小塊空地上。托爾斯泰很喜歡自己的家鄉圖拉和這片莊園。遵照他生前的愿望,人們把他安葬在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的樹林深處。沿著一條安靜的林中小路,穿過樹林里斑駁的光與影,我來到這塊明亮的空地,站在了神往已久的這個樸素而低小的墳堆前。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心臟跳動得很快,我的血液也在加速奔涌。我說不出這是一種抑制不住的悸動,還是一種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感動。小小的墳墓,確實如茨威格1928年前來謁拜時所見到的那樣:③一小塊林中空地上,一個小小的、培得整整齊齊的長方形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和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明亮的林中陽光,安靜地灑在這個干凈樸素的墳堆上。墳堆上長著淺淺的野草,野草間零星開著一些藍紫色的雛菊和別的顏色的野花。在明亮的林中空地上,墳堆向著天空、陽光、星辰和風雨,向著全世界的崇拜者和熱愛者,完全敞開著。當年,站在這個樸素的墳墓前,茨威格不由得聯想起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柩,還有西敏寺里莎士比亞奢華的墓地。茨威格覺得,其實它們都不如托翁的墳墓這般動人,不如樹林中這個只有風吟甚至全無人語的墓冢,“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在茨威格看來,這個小小的墓冢,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一瞬間,我深悟了茨威格的欽贊,樹林深處的這塊空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光亮,固然來自大自然,來自天上的太陽和星辰,但還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光明,乃是來自這個小小的、樸素的土丘之下。因為,掩埋在這里的,是全人類的良心,是人類最耀眼的一束文學之光,是托爾斯泰永遠熠熠生輝的博大的愛心。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開頭描寫了托爾斯泰故鄉的景致:老蘋果樹、熟透的蘋果、漂浮的云朵、高大的白樺樹,靜謐而優美。B.文章以舒緩的語調敘述了“綠樹枝”故事對托爾斯泰的影響:尋找神奇的“綠樹枝”成為其一生的使命和夢想。C.作者借俄羅斯朋友之口表現了深秋的“托爾斯泰樹林”美麗無比的原因:樹木都有各自的生長空間并健康地生長。D.綠樹枝、托爾斯泰的樹林、林中的空地,既是文章的主體內容,也濃縮了托爾斯泰人生經歷與經典場景。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由“綠樹枝”聯想到列賓所畫托爾斯泰耕耘的油畫,意在表現偉大作家和藝術家都是給人實現夢想的“綠樹枝”。B.句①將托爾斯泰的樹林比作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畫面色彩繽紛,層次分明,而且細節生動,動靜分明,鏡頭感十足。C.句②中“也許”“只有……才”等詞句,用表示揣度與必要條件的關聯詞語,表達對托爾斯泰樹林光與影的由衷贊美。D.句③中用“一小塊”“小小的”“長方形土丘”和三個“沒有”等詞,描寫了托爾斯泰墳墓規模小且樸素無華。8.聯系全文,分析以“林中空地的光”為題的含義。9.對比是本文較為突出的表現手法,請結合文本作簡要賞析。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

“弗如也。”王曰:

“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

“弗如也?!蓖踉唬?/p>

“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推琴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昔者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帥韓、魏以圍趙襄子于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①,絳水利以灌平陽②?!夯缸又忭n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晉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愿王之勿易也。

”(選自《戰國策》)【注】①安邑:魏桓子的封邑。②平陽:韓康子的都城。材料二:或曰: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嘗、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也,則不肖如如耳、魏齊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與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強與弱奚其擇焉?失在不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失之數而求之信,則疑矣。”其昭王之謂也。智伯無度,從韓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此智伯之所以國亡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①昭王也,而為所不知,豈不妄哉?(選自《韓非子·難三》)【注】①慊:不滿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弦A不調B弄C不明D中期之E任也F此中期所G以事H昭王者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清楚,顯明,與《岳陽樓記》

“至若春和景明”的“明”意思不同。B.亡,使……滅亡,使動用法,與《種樹郭橐駝傳》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C.乃,卻,副詞,表示事出意外,與《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的“乃”意義和用法不同。D.“所官”,掌管的,與《五石之瓠》“則所用之異也”的“所用”都是所字結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昭王與臣下對話,就韓國和魏國今昔國勢的強弱及臣子的才能進行對比,然后想當然地認為韓、魏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B.古代智氏在強大之時輕視韓、魏,最終導致身死國亡。中期為了改變秦昭王的念頭,提及這件事來類比當時秦國的局勢。C.韓非認為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離不開自己的權勢,只要君主權勢穩固,就不必畏懼強大的敵人;否則,弱小的對手也能殺害君主。D.韓非引用申子的話,批評昭王“只依靠相信別人的話而不運用法術來解決問題”的做法,又以智伯的慘痛結局警示統治者要謹言慎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2)失在不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14.材料一中中期為什么建議秦昭王不要輕敵?材料二中韓非為什么認為中期的回答有過錯?請分別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①杜甫醉酒揚雄宅,升堂子賤②琴。不堪垂老鬢,還對欲分襟。天地西江遠,星辰北斗深。烏臺俯麟閣③,長夏白頭吟。[注]①此詩為大歷三年(768年),杜甫離開夔州輾轉江陵時作。楊長寧:當指江陵府長寧縣令楊轍。②子賤:孔子學生宓子賤,曾任單父縣令,善于用人,終日彈琴而縣治。③烏臺、麟閣:分別指崔、常二人入京任職之所。俯:此處有“親近”之義。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化用典故,借揚雄的文才與宓子賤的善治稱贊主人楊轍才、能兼備。B.“垂老鬢”描寫詩人暮年衰老之態,“欲分襟”則交代與朋友即將分別。C.頸聯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借空間曠遠表現心胸之豁達。D.尾聯上句借任職之所寫崔侍御、常正字入京之后同城為官,可朝夕共處。16.崔、常二人入京任職,引發了詩人怎樣的苦情?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談到要“大興務實之風,抓好調查研究”,為此我們應避免《石鐘山記》中提到的“,”的做法。(2)李密在《陳情表》中,形容自己孤單無依,只能用身體與影子互相慰藉的兩句是“,”。(3)黃庭堅《登快閣》中運用伯樂、阮籍的典故抒發世無知音,孤獨無聊之意的語句是“,”。(4)《歸去來兮辭》中表現詩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樂,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边@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異曲同工。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今天,老舍這個名字早已和北京話以及深具審美風格、為廣大讀者(

A

)的《駱駝祥子》《月牙兒》《四世同堂》《茶館》等作品連接在一起了。老舍以他的作品為北京話建造了文學的城堡。這里的北京話洪亮、清脆、好聽,有迷人的節奏感,①同時也有強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間氣息。為什么話劇《茶館》演出(

B

)、熱度不減?為什么《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月牙兒》讀者眾多、好評如潮?因為它們表現了平民的內在精神,(

),讓人們一想到北京話,就會想到老舍,想到他筆下的祥子、虎妞、小福子、祁老太爺等現代文學長廊里的人物,就會想到獨屬于他們的聲音和腔調。換言之,老舍及其京味作品的魅力在于,②他發掘出一種百姓語言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他使北京話深具文學意義與文學光澤。新文學史上的老舍所使用的語言平實、質樸和樂觀,他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地標。說起北京人,我們還會想到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說寫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樂活,自在,知足。劉恒挖據出北京人生活中的“貧”,這是速度和密度都極高的對話。劉恒加快了北京話的速度,重現了一種“貧”,張大民的“貧”具有逗樂、質樸、誠懇和實在勁兒,而正是在通篇的“耍貧”中,③張大民和他的家人們戰勝了生活中的一個個困難而不斷向前奔?!柏氉臁笔菑埓竺竦纳罘绞剑彩撬纳顟B度。他以“貧嘴”為樂:也以“貧嘴”表達愛恨:(

),從而度過人生困境。《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成為當代文學史中重要的中篇小說,④是因為它挖掘出了張大民身上獨有的屬于民間百姓的精氣神兒的原因。18.請在文中A、B兩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段中加點的“城堡”“地標”兩個詞語,分別表達什么內容?20.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甲、乙兩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近日,AI工具DeepSeek掀起了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人言必稱:DeepSeek,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每每借DeepSeek尋找依據,求得答案,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DeepSeek是這樣說的?!币陨喜牧弦l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B2.A3.C4.①材料一:總分總式。先概述糧食的重要性;再按時間排序,用小標題組織材料加以論證;最后總結全文,倡導“珍惜糧食”。②材料二:總分式。先總說“加強糧食安全教育,倡導勤儉節約之風”,然后從四個方面并列式展開論述措施。5.①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類反食品浪費活動,樹立節約糧食的價值觀;②主動做家庭、學校協同聯動的橋梁,親自實踐“光盤行動”?!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安時’智慧只在冬藏中得以體現”錯誤。根據材料一“這種‘安時’的智慧在冬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可知,材料一是提到“安時”的智慧在冬藏中展現,但并未說“只在冬藏中得以體現”,“春耕、夏種、秋收”也是“安時”智慧的表現。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不等于”錯誤。根據材料一“在封建社會,糧食豐收未必等同于家家飽暖,貧富分化和儲運失衡常令部分人難逃饑寒,難享‘豐年瑞’”可知,材料一是說“未必等同于”,不是“不等于”。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夏種“稼穡艱難”是指農民夏天在田里艱辛的勞作。A.描寫了采摘芣苢的場景,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和夏種“稼穡艱難”無關。B.描寫了陶淵明悠閑的田園生活。和夏種“稼穡艱難”無關。C.描寫了農民在雨中插秧的艱辛場景。體現夏種“稼穡艱難”。D.描寫了秋收的場景。和夏種“稼穡艱難”無關。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總分總式。由材料一第一段“泱泱中華,以農立國,以食為天。糧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生活美學的重要意象”可知,這是總說糧食的重要性。由材料一“春耕:土地上的日與夜”“夏種:烈日下的生命律動”“秋收:鐮刀下的田間慶典”“冬藏:倉廩間的希望與敬畏”可知,這四個小標題分別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從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個季節展開,結合古代詩歌,展現了糧食生產的全過程。由材料一最后兩段“糧食的珍貴不僅體現在滿倉的喜悅,更體現在每一粒糧都能成為生命的支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如今已在中國大地上成為現實,豐年之景早已成為常態,但‘珍惜糧食’的美德未曾褪色,反而愈加彰顯”可知,結尾總結全文,再次指出糧食的重要意義。并且發出呼吁,強調要“珍惜糧食”。②材料二:總分式。由材料二第一段“方案強調,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等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勞動等形式,開展反食品浪費專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可知,這是以政策為導向,圍繞《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展開,總說要加強糧食安全教育,倡導勤儉節約之風。由材料二“大力弘揚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優良傳統”“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文化氛圍”“全面推行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可知,這是從節儉傳統弘揚、校園文化營造、反浪費評估、開展“光盤行動”等方面系統闡述了如何推動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工作。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內容的能力。①由材料二“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是傳承至今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積極推動全面節約戰略融入大中小學各門課程,在不同專題內容中融入節約糧食、遏制浪費的價值觀”可知,自己要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相關反食品浪費的課程,樹立正確的節約糧食的價值觀。②由材料二“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思政工作中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聯動,強化反浪費宣傳引導”“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可知,從自己做起,加強家庭和學校的協同聯動,積極參與“光盤行動”。【答案】6.D7.B8.①指照射在托爾斯泰墳墓上的純凈耀眼(明亮安靜)的陽光;②深秋時節托爾斯泰墳墓上的生機勃勃、光影斑駁的樹林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和光明的氣息;③是人類最耀眼的一束文學之光,指托爾斯泰永遠熠熠生輝的博大的愛心。9.①將托爾斯泰樹林的純凈耀眼、美麗明凈與其墳墓的干凈樸素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托翁的敬仰之情;②將托爾斯泰巨大的聲譽與樸素狹小的墓冢進行對比,突出了托爾斯泰的偉大與質樸;③將托爾斯泰的墓冢與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墓地進行對比,凸顯了對托爾斯泰不死,精神永生的感嘆?!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D.“既是文章的主體內容,也濃縮了托爾斯泰人生經歷與經典場景”錯誤。由原文“最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不都是那些尋找綠樹枝的人嗎”可知,“綠樹枝”是托爾斯泰的精神象征,并非具體人生經歷或場景。文章主體內容是托爾斯泰的精神追求與自然景致的關系,而非直接濃縮其人生經歷。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而且細節生動,動靜分明,鏡頭感十足”錯誤。由原文“在爽朗透明的陽光里,深綠色、淺綠色、金黃色……層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可知,此句只突出了色彩繽紛、層次分明,未體現“細節生動,動靜分明,鏡頭感十足”。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①表層上,原文提到“明亮的林中陽光,安靜地灑在這個干凈樸素的墳堆上”,這里直接點明了有自然的陽光照射在林中空地的托爾斯泰墳堆上。這束光純凈耀眼、明亮安靜,它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光明,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讓托爾斯泰的安息之地顯得莊嚴肅穆,表層上,“林中空地的光”指的就是自然界中的陽光,指照射在托爾斯泰墳墓上的純凈耀眼(明亮安靜)的陽光。②深層上,由原文“眼下雖是深秋,但樹林里依舊生機勃勃,光影斑駁,沒有半點落木蕭蕭、秋風蕭瑟的景象。秋日的金色樹林,和春汛時節的樹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樣,照樣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光明的氣息”可知,托爾斯泰故鄉的樹林在深秋時節依然充滿生機,其光影交錯的景象,“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光明的氣息”,這束“光”在深層上,讓人們感受到的希望和光明,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慰藉和希望,讓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美好的可能。③主旨上,由原文“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唯有人們的敬意”“樹林深處的這塊空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光亮,固然來自大自然……但還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光明,乃是來自這個小小的、樸素的土丘之下……是全人類的良心,是人類最耀眼的一束文學之光,是老托爾斯泰永遠不死、永遠熠熠生輝的博大的愛心”可知,托爾斯泰畢生都在追求能給世界帶來幸福、健康、友愛與和平,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的“綠樹枝”,他的文學作品和偉大人格體現了他對人類的關愛和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他的精神就像這林中空地的光,雖然他已長眠,但他的思想和愛心永遠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成為人類精神寶庫中最耀眼的存在,激勵著后人不斷追求真、善、美。主旨含義是作家托爾斯泰的文學光輝、人性光輝。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①“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純凈耀眼的光亮無處不在,但最美的光,還是在樹林深處那一小塊空地上。……一小塊林中空地上,一個小小的、培得整整齊齊的長方形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和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樹林有著絢爛多彩的景象,各種顏色的樹木和樹葉交織,色彩繽紛、層次分明,顯得純凈耀眼、美麗明凈,充滿生機與活力。而托爾斯泰的墳墓卻極為樸素,只是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和標識。通過這種對比,樹林的美更襯托出墳墓的質樸,突出了托爾斯泰不追求外在的虛榮,只專注于內在精神世界的豐富,表達了作者對托翁這種高尚品質的敬仰之情。②“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畢生都在尋找那根能給世界帶來幸福、健康、友愛與和平,能讓世人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的‘綠樹枝’”,這表明托爾斯泰在文學領域和人道主義事業上有著巨大的聲譽和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和理念被世人所敬仰。然而,“一小塊林中空地上,一個小小的、培得整整齊齊的長方形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和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他的墓冢卻如此樸素狹小。這種強烈的反差,更加凸顯了托爾斯泰的偉大,他的偉大不在于外在的榮耀和排場,而在于他內在的精神和靈魂,突出了他質樸的本質,讓人們對他的偉大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③“茨威格不由得聯想起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其實它們都不如托翁的墳墓這般動人,不如樹林中這個只有風吟甚至全無人語的墓?!?,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墓地奢華壯觀,代表著世俗意義上對名人的尊崇方式。而托爾斯泰的墓冢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土丘,簡單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精神價值的深入思考。通過對比,凸顯了托爾斯泰精神的獨特和永恒,他雖沒有奢華的墓地,但其精神卻能超越時空,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讓人們感受到他精神的不朽和永生?!敬鸢浮?0.BDF11.C12.C13.(1)(當初)憑著孟嘗君和芒卯的才干,率領著強大的韓、魏的軍隊來討伐秦國,還不能把我怎么樣?。?)(昭王的)失誤在于不信賴自己,卻還問敵人能把我怎么樣,他不被侵害實在是很僥幸的了。14.①秦國實力不夠強大,韓、魏不是想像中的弱小,秦國臣子可能叛變,秦昭王不應錯誤估計天下形勢而輕視敵人。②中期以肘足之事類比不當,不符合當時秦國形勢;中期談論的是自己職責之外不懂的事情,非?;闹嚒!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琴弦沒調節好,曲調沒彈清楚,是中期的責任,因為這是中期用來侍奉昭王的工作。“弦不調”為主謂句,語意完整,故B處斷;“弄不明”中,省略了主語“中期”,“弄”是謂語,“不明”是補語,補充說明“弄”的結果,中間不能斷開,故D處斷;“中期之任也”為判斷句式,完整表述應該是“此中期之任也”,“中期之任”共同做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故F處斷。故選BDF。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的能力。A.正確。清楚、顯明/明媚。句意:也就很清楚了!/至于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B.正確。使動用法,使……滅亡/使動用法,使……繁衍。句意:開始我還不知道用河水可以使人家的國家消滅。/又靠什么來使我們的生命得以繁衍,使我們的本性得以安定呢?C.“意義和用法不同”錯誤。同為“副詞,卻”。句意:現在昭王卻問起目前的韓國、魏國和當初的韓國、魏國哪個強大。/如今卻拋棄百姓來資助敵國。D.正確。掌管的/使用的方法。句意:況且中期掌管的。/那么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弱小的對手也能殺害君主”錯誤,從原文看,此處是說即便看似弱小的對手也能給君王造成威脅,使君王受到傷害,而非“也能殺害君主”。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憑借;“帥”,率領;“無奈……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樣。(2)“自恃”,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恃自”,信賴自己;“幸”,僥幸;“其不侵也”,被動句,他不被侵害。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①由“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晉陽之下也”可知,秦國實力不夠強大,韓、魏不是想像中的弱小。由“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可知,秦國臣子可能叛變。由“王之料天下過矣”可知,秦昭王不應錯誤估計天下形勢而輕視敵人。②由“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可知,說中期以肘足之事類比不當,不符合當時秦國形勢。由“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豈不妄哉?”可知,中期談論的是自己職責之外不懂的事情,非?;闹?。參考譯文:材料一:秦昭王對左右的臣子說:“今天的韓國和魏國與當初相比較,哪個時期更強大呢?”大臣們說:“不如當初強大?!鼻卣淹跤謫枺骸艾F在的韓國大臣如耳和魏國大臣魏齊與當初的孟嘗君和芒卯相比較,哪個更有才能呢?”大臣們回答說:“都不如孟嘗君和芒卯?!鼻卣淹跽f:“(當初)憑著孟嘗君和芒卯的才干,率領著強大的韓、魏的軍隊來討伐秦國,還不能把我怎么樣!如今,憑無能的如耳和魏齊,率領著業已弱小了的韓、魏軍隊進攻秦國,他能把我怎么樣,也就很清楚了!”大臣們都說:“的確是這樣?!贝蟪贾衅谕崎_弦琴回答說:“大王估計天下的形勢,錯了。從前晉國的韓氏、趙氏、魏氏、范氏、智氏和中行氏這六個卿相,智氏最強大,它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又率領韓氏和魏氏的軍隊在晉陽圍住趙襄子。然后掘開晉水的河口淹沒了晉陽城,城墻只有六尺沒有沉入水中。智伯出來巡視水勢,韓康子駕著馬車,魏桓子陪侍旁邊。智伯說:‘開始我還不知道用河水可以使人家的國家消滅,今天才知道了這個辦法。用汾水淹沒安邑很方便,用絳水淹沒平陽也很省事。’這時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下韓康子,韓康子也用腳踩了一下魏桓子,又踢了他的腳跟。正是肘腳在車上相碰的時候,智伯的土地已(開始)被分割了。最后智伯身死國亡,被天下人嘲笑?,F在秦國的強大超不過智伯,韓、魏即使軟弱,也比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時強得多。我們現在可是正處在‘肘腳相碰’的時期,希望大王千萬不可輕敵?!辈牧隙河腥苏f:昭王的發問有失誤,侍從、中期的回答有過錯。凡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依靠自己的權勢。自己的權勢如果不可侵犯,那么即使是強大的各國聯盟也對我無可奈何,更何況是孟嘗君、芒卯、韓國、魏國,能把我怎么樣呢?自己的權勢如果可以被侵害,那么即使無能得像如耳、魏齊以及現在的韓國、魏國,也能侵害我。既然這樣,那么是受到侵害還是不受到侵害,在于信賴自己罷了,還要問什么呢?信賴自己,昭王就不可能被侵害,那么對于敵人的強大和弱小他還要去挑選什么呢?(昭王的)失誤在于不信賴自己,卻還問敵人能把我怎么樣,他不被侵害實在是很僥幸的了。申子說:“不運用法術來解決問題而只是靠相信別人的話來找答案,那就疑惑了。”這大概就是說的秦昭王吧。智伯說話沒有個分寸,讓韓康子、魏宣子跟著自己卻還在謀劃用河水去灌滅他們的封邑,這就是智伯國滅身死、頭骨成為杯子的緣故啊?,F在昭王卻問起目前的韓國、魏國和當初的韓國、魏國哪個強大,難道是害怕有智伯那種想用河水去灌滅韓、魏而反使自己國滅身死的禍患嗎?(昭王說話時)雖然有侍從在身邊,但他們并不是韓康子和魏宣子,哪會有用肘、腳相碰而暗中勾結的事呢?而中期卻說“不要輕視他們”,這是不切實際的話啊。況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琴弦沒調節好,曲調沒彈清楚,是中期的責任,因為這是中期用來侍奉昭王的工作。中期勝任自己的職務,并沒有使昭王感到不滿,現在卻談論起他不懂的事情,哪能不荒謬呢?【答案】15.C16.①年老體衰,加以直面好友離別的愁苦;②好友入京任職,自己卻遠離朝廷、壯志難酬的悲苦;③好友二人相鄰共處,自己卻漂泊無依,只能獨自承受漫漫夏日的孤苦?!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內容、減傷藝術特色的能力。C.“都借空間曠遠表現心胸之豁達”錯誤。本詩頸聯“天地西江遠,星辰北斗深”以天地之遙、星辰高遠暗喻詩人漂泊遠離朝廷(西江為杜甫所在,北斗代指長安),表達孤寂與無奈,與王勃“海內存知己”的豁達截然不同。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人情感態度的能力。①年老體衰白頭吟嘆好友離別之痛:尾聯“長夏白頭吟”借卓文君典故,抒寫暮年送別、白頭漂泊的深沉苦悶。②遠離朝廷壯志難酬之憾:以“天地西江遠,星辰北斗深”暗喻長安遙不可及,對比友人入京,凸顯自身遠離政治中心、壯志難酬的孤寂、抱負難展的無奈。③垂老漂泊孤苦無依之悲:“天地西江遠,星辰北斗深”描繪出詩人所處的環境廣闊而又遙遠,襯托出他漂泊無依的狀態。友人入京后,將在京城有穩定的生活和工作,彼此相鄰,可相互照應。而詩人自己卻居無定所,在漫長的夏日里,只能獨自面對孤獨?!伴L夏白頭吟”中的“長夏”強調了時間的漫長,在這漫長的夏日里,詩人獨自一人,無人傾訴,只能通過吟詩來排解心中的孤獨和愁苦,進一步突出了他的孤苦之情。17.【答案】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臆”“煢”“形”“觴”“酌”“眄”“柯”“怡”?!敬鸢浮?8.A.耳熟能詳/津津樂道B.經久不衰/歷久彌新19.①“城堡”說明老舍以自成一體的創作風格和實力不凡的創作實績,顯示了北京話的文學價值與獨特魅力;②“地標”說明老舍的文學創作語言富于地域色彩,獨樹一幟,引人矚目。20.②他發掘出一種百姓語言并使之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他發掘出一種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的百姓語言④是因為它挖掘出了張大民身上獨有的屬于民間百姓的精氣神兒21.甲:彰顯了北京話的獨特風味

乙:更以“貧嘴”化解生活難題22.①逗號使畫波浪線部分成為三個獨立短句,更具強調性,突出表現北京四合院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②逗號延長了停頓,舒緩了語氣,使讀者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去體味這種生活?!窘馕觥?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結合語境“為廣大讀者()的《駱駝祥子》《月牙兒》《四世同堂》《茶館》等作品”可知,這里強調這些作品被廣大讀者熟知,故填“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岸炷茉敗保郝牭枚嗔耍軌蚝芮宄⒑茉敿毜貜褪龀鰜?;“津津樂道”:對這件事十分地感興趣,很感興趣地談論。B.根據語境“為什么話劇《茶館》演出()、熱度不減”,“熱度不減”表明《茶館》演出一直很受歡迎,持續時間長且受歡迎程度高,故填“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經久不衰”:某事或某人經歷很長時間仍舊保持較高的旺盛狀態;“歷久彌新”:經歷長久的時間而更加鮮活,更加有活力,更顯價值。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語境義的能力。①“城堡”:文中說“老舍以他的作品為北京話建造了文學的城堡”,“城堡”是堅固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這里運用比喻的手法,將老舍的作品比作“城堡”,是因為老舍憑借其自成一體的創作風格,如獨特的語言風格、深刻的主題表達等,以及實力不凡的創作實績(《駱駝祥子》《月牙兒》《四世同堂》《茶館》等眾多優秀作品),展示了北京話在文學創作中的價值,讓北京話通過他的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如同城堡一樣堅固且具有代表性,所以“城堡”說明老舍以自成一體的創作風格和實力不凡的創作實績,顯示了北京話的文學價值與獨特魅力。②“地標”:“地標”是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景觀標志,在文中“他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地標”,是說老舍的文學創作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北京話特色),并且獨樹一幟,在新文學史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引人注目,就像地標一樣能夠讓人輕易識別和記住,所以“地標”說明老舍的文學創作語言富于地域色彩,獨樹一幟,引人矚目。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句式雜糅。“發掘出一種百姓語言”和“百姓語言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兩個結構雜糅在一起。修改為“他發掘出一種百姓語言并使之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或者修改為“他發掘出一種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的百姓語言”。④句:“是因為……的原因”句式雜糅。修改為“是因為它挖掘出了張大民身上獨有的屬于民間百姓的精氣神兒”。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前文提到“因為它們表現了平民的內在精神”,后文說“讓人們一想到北京話,就會想到老舍,想到他筆下的人物,就會想到獨屬于他們的聲音和腔調”,這里強調的是老舍作品與北京話的緊密聯系以及北京話的獨特性。故填“彰顯了北京話的獨特風味”。乙:前文說“他以‘貧嘴’為樂:也以‘貧嘴’表達愛恨”,后文說“從而度過人生困境”,結合張大民“貧嘴”的特點以及語境,故填“更以‘貧嘴’化解生活難題”。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標點符號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強調性方面:畫波浪線部分“小說寫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樂活,自在,知足”,逗號將其分割成三個獨立短句“小說寫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樂活”“自在”“知足”。這種分割使得每個部分都更加突出和獨立,更具強調性。突出表現了北京四合院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分別強調了生活的“樂活”“自在”“知足”,讓讀者更清晰地感受到這種生活狀態的特點。②語氣和體味方面:逗號起到了延長停頓的作用,使得句子的節奏放緩,舒緩了語氣。讀者在閱讀時,因為逗號的停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感受每個詞語所表達的含義,更充分、更深入地去體味這種北京四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