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佛山市高三二模語文
試題講評第一章現代文閱讀I現代文閱讀I【總體分析】兩則材料分別摘編自鐘揚《達爾文進化論的科學本質與貢獻》、摘編自李珍《“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新論》,文本選取符合“反映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國家建設的顯著成就、科技發展重大突破的政論文、新聞、科普文章、學術論文”的指導思想,能夠激發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適用于考查考生語文核心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五道試題考查的內容與針對性各有不同,考點之間沒有交叉重復,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綜合文中信息進行推斷以及分析原文論證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現代文閱讀I【材料背景】在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1809—1882)一方面承繼布豐(1707—1788)、拉馬克(1744—1829)等前人生物發展學說中的正確觀點,并集其大成;一方面通過自己長期調查實踐,把生物發展的理論提高到更完備和更成熟的階段,確立了進化論。達爾文學說主要內容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學說,遺傳性及其變異性學說,物種形成學說等。達爾文的進化論,即他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論證了生物的進化及其機制,在生物科學上建立了歷史唯物觀點,推翻了唯心論、形而上學的物種特創論、物種不變論、目的論和激變論。用四個詞可以概括達爾文學說: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現代文閱讀I試題呈現: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每一門科學理論本質上都要具備對尚未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的能力”觀點的一項是(3分)4.右圖為某自然博物館2022年懸掛的“鳥類演化史簡圖”。2025年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2023年11月在福建省最新發現的“政和六閩鳥”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確切的侏羅紀鳥類。請結合文本內容及“鳥類演化史簡圖”向參觀者說明發現“政和六閩鳥”化石的重要意義。(4分)5.恩格斯曾提出著名論斷“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有人認為這一觀點違背了達爾文進化論。請根據文本內容對這些人的看法加以駁斥。(6分)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的能力,考查學生分析文外論據與文內論點是否相符的能力,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效果的能力,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現代文閱讀I材料一:達爾文進化論從本質上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生命現象的理解,它圍繞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發展,引導人們探索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或稱進化譜系)。然而,學術界對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體系和科學本質的討論一直爭議頗多,持續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有“20世紀達爾文”之譽的恩斯特·邁爾在長達80年的跨世紀研究生涯中,除發表了有關動物進化方面的重要論著外,還特別厘清了達爾文進化論的邏輯架構,將其劃分為五個既可分割又有聯系的組成部分,即物種可變理論、共同祖先理論、漸變理論、物種增殖理論以及自然選擇理論。其中,自然選擇理論占據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堪稱進化論的靈魂。(2A.自然選擇理論是進化論的靈魂,如果我們忽視自然選擇,一味利用人工選擇繁殖生物,就會撼動進化論的根基。×無中生有)邁爾杰出的生物學哲學思想為我們全面掌握進化論的理論體系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1A.達爾文進化論理論體系非常復雜,恩斯特·邁爾長期研究,厘清了其邏輯架構,才使我們全面掌握了這一體系。×曲解文意)現代文閱讀I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具有有益性狀的生物存在差異的繁殖優勢被稱為自然選擇,因為是自然來“選擇”提高生物生存與繁殖能力的性狀。如果生物的突變性狀降低其生存與繁殖能力的話,自然選擇就會減少這些性狀在生物群體中的擴散。事實上,人工選擇也是一種類似的過程,但在這種情況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環境使生物交配以選擇理想的性狀。(1B.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過程類似,但前者的標準在于生物性狀對生存和繁殖的貢獻,而后者則側重于人類的需求。√)最常見的例子莫過于農牧業和園藝栽培,它們都是通過人工選擇方式來獲得人們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園藝植物品種的。達爾文進化論為進化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比較分析途徑,它基于以下原理:現存生物在結構復雜性及與之相關的功能完善程度上的差異是進化過程中不同進化單位的不同變異速率和程度所致;倘若各進化分支的進化速率相同(恒定),各類群之間相關性狀的差異程度就是該性狀分異時間(進化時間)的函數,因而可以作為衡量類群之間親緣關系的尺度;從連續地層中發現屬于同一類群的化石類型在相關器官或性狀上若呈漸變序列,則可據此推斷這些化石所代表類群的進化歷史。(2B.在同一區域發掘出很多同一類群的生物化石,就可通過研究其相關器官或性狀上的漸變序列推斷其進化歷史。√)現代文閱讀I迄今為止,支持進化論的證據層出不窮。從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到酵母實驗進化的分析,尋找可填補進化缺失環節的關鍵證據以及確定不同生物類群進化速率的工作不勝枚舉。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魚”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首先根據上述進化比較原理和已有化石分析預測出淺水魚類向陸地過渡階段的大致時間,隨后將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維特地區的埃爾斯米爾島,那里有大約三千七百萬年前的沉積巖。通過四年的艱苦努力,科學家們終于從島上巖層中發掘出命名為“Tiktaalik”(因紐特人的語言中意為“大淡水魚”)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許多魚類特征(如鰓、鱗片和鰭等),又具有早期四足動物的典型特征,它有簡單的肺,鰭包含骨骼,可形成類似于有肢動物的肢體,用來移動和支撐軀體,適應離水生活。“大淡水魚”的發現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它證實了科學家們基于進化論的預測。反過來,對于進化論預測的證實也提高了達爾文理論的可信度。(1C.“大淡水魚”是證明淺水魚類向陸地過渡這一進化環節的關鍵證據之一,它的發現提高了達爾文理論的可信度。√)這一重大發現再次說明,每一門科學理論本質上都要具備對尚未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的能力。(第3題)(2C.“大淡水魚”化石采用了“提出預測—研究理論—發掘證據—驗證預測—證明理論”的研究方法,科學合理。×依據原文,沒有“研究理論”這一過程。)(摘編自鐘揚《達爾文進化論的科學本質與貢獻》)現代文閱讀I材料二:從達爾文主義的發展歷程來看,生物進化理論經歷了從經典達爾文主義到現代達爾文主義的轉變,理論逐漸趨于成熟、完善。達爾文所代表的經典達爾文主義存在明顯的理論缺陷,(1D.達爾文的進化論面世之初理論并不夠成熟,存在著明顯的理論缺陷,經過很多科學家的研究、補充才日趨完善。√)所揭示的生物進化規律并不完備。例如,該理論過分強調物種的漸變過程,以至于它無法解釋一些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躍變”現象,如寒武紀時期的“生命大爆發”;該理論過于強調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而忽視了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性行為所發揮的作用。現代達爾文主義者在這些方面均做出了改善,他們提出,生物體的適應行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新的自然選擇壓力,導致生物體表型的逐漸變化,并最終通過基因型的作用形成新的性狀。現代綜合進化論的集大成者恩斯特·邁爾提出,主體的行為在主體的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勞動在人類進化中所起的作用為生物進化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文閱讀I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包括達爾文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指出,自然選擇不是導致生物進化的唯一因素,許多其他的進化機制尚未得到探索。達爾文本人就曾經在《物種起源》緒論的結尾處寫道:“我深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主要途徑,雖然并非是唯一途徑。”可見,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機制持開放態度,他并不認為他所論證的自然選擇機制是生物進化的唯一途徑。不少現代科學家也持這一觀點。(2D.隨著科學發展,經典達爾文主義遭到很多現代科學家特別是生物學家的批評,它終將被其他進化理論所替代。×過于絕對)邁爾就明確指出經典達爾文主義“有些還不完備,而且過于簡單”,他認為傳統的由基因型決定表現型的發育程序過于簡單,并不是所有的發育程序都由遺傳因素決定。生物學家瓦格納也批評經典達爾文主義“拋棄了生物體本身和表現型,一味執著于對基因型的研究”。雖然主流的生物進化論能對大多數進化現象提供有力的解釋,但生物進化的全景圖并未被科學家完全探明,以此為依據簡單否定勞動在人類起源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摘編自李珍《“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新論》)現代文閱讀I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達爾文進化論理論體系非常復雜,恩斯特·邁爾長期研究,厘清了其邏輯架構,才使我們全面掌握了這一體系。B.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過程類似,但前者的標準在于生物性狀對生存和繁殖的貢獻,而后者則側重于人類的需求。C.“大淡水魚”是證明淺水魚類向陸地過渡這一進化環節的關鍵證據之一,它的發現提高了達爾文理論的可信度。D.達爾文的進化論面世之初理論并不夠成熟,存在著明顯的理論缺陷,經過很多科學家的研究、補充才日趨完善。【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曲解文意。原文中“邁爾杰出的生物學哲學思想為我們全面掌握進化論的理論體系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只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途徑,是全面掌握進化論的一種途徑”,而不能代表選項中“才使我們全面掌握了這一體系”。A現代文閱讀I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然選擇理論是進化論的靈魂,如果我們忽視自然選擇,一味利用人工選擇繁殖生物,就會撼動進化論的根基。B.在同一區域發掘出很多同一類群的生物化石,就可通過研究其相關器官或性狀上的漸變序列推斷其進化歷史。C.“大淡水魚”化石采用了“提出預測—研究理論—發掘證據—驗證預測—證明理論”的研究方法,科學合理。D.隨著科學發展,經典達爾文主義遭到很多現代科學家特別是生物學家的批評,它終將被其他進化理論所替代。【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項,無中生有。原文并沒有論述選項后半部分內容。C項,原文沒有“研究理論”這一個過程。D項,結合材料三第3段的相關內容可知,選項符合原文關于“數字模型建設”的意義。B項,結合材料一第三段相關內容可知,是可以佐證的。B現代文閱讀I【知識鏈接——如何使用“比對法”】比對詞語(概念),看它與原文中的詞語在其內涵與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因此,比對的第一層是詞語比對,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①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②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的現象。③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現代文閱讀I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每一門科學理論本質上都要具備對尚未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的能力”觀點的一項是(3分)A.《天工開物》由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初刊于1637年,書中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B.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發表《天球運行論》,提出“日心說”,其主要內容為: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C.袁隆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述了他的“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D.居里夫人在實驗中發現瀝青鈾礦中的放射性強度遠超所含鈾的放射性,從而發現了當時還未知的兩種放射性元素,其中鐳的發現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項,“日心說”的具體內容在哥白尼時期是預測的,并沒有觀察到,完全符合觀點句相關內涵要求。A項,《天工開物》是總結現有的資料;C項,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只能算是想象,不是科學理論的描述;D項,居里夫人對放射性元素的分析,是依據已經觀察到的“瀝青鈾礦”中的放射性,不符合題干中的“尚未觀察到的”內涵要求。B現代文閱讀I【知識鏈接——(信息類文本閱讀客觀選擇題)七類設題陷阱】1.以偏概全命題者設計選項時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表示程度輕重的詞語干擾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體(或以整體代部分)、以個別代一般(或以一般代個別),以特殊代普遍等。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2.混淆時態命題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主要是指已然與未然,或然與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經成為事實的狀態或屬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為事實的狀態或屬性。命題者故意把“尚未發生的事情”轉述為“既成事實”,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轉述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3.因果混亂因果混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指選項在因果(或條件)關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條件)變成“果”,或把“果”變成“因”(或條件)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強加因果關系,即把本無因果關系的兩個事物硬說成有因果關系。4.混淆是非命題者設計選項時在事物的性質上設置干擾,有意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5.偷換概念命題者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故意弄錯對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誤入歧途”。如命題者暗中將兩個概念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展趨勢等進行了調換、改變或混淆。6.無中生有干擾項的內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據,或原文中并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某種意思,純屬命題者故意提出來迷惑考生的。7.張冠李戴命題者設置選項時,在表述對象上設置干擾,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將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觀點、發明、創造說成是乙的。掌握審題與答題的步驟。現代文閱讀I4.右圖為某自然博物館2022年懸掛的“鳥類演化史簡圖”。2025年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2023年11月在福建省最新發現的“政和六閩鳥”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確切的侏羅紀鳥類。請結合文本內容及“鳥類演化史簡圖”向參觀者說明發現“政和六閩鳥”化石的重要意義。(4分)【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作答本題,需要首先明確“政和六閩鳥”處于右圖中“侏羅紀”的位置,其蘊含的意義是什么;然后再聯系兩則材料中達爾文進化論的相關內容,即進化論的預測作用、同一類群的化石類型在相關器官或性狀上若呈漸變序列等。現代文閱讀I4.右圖為某自然博物館2022年懸掛的“鳥類演化史簡圖”。2025年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2023年11月在福建省最新發現的“政和六閩鳥”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確切的侏羅紀鳥類。請結合文本內容及“鳥類演化史簡圖”向參觀者說明發現“政和六閩鳥”化石的重要意義。(4分)【參考答案】①此前,對于始祖鳥是否是最早的鳥類,學界存在爭議;(1分)②而“政和六閩鳥”化石的發現毫無爭議地填補了鳥類進化史的空白。(2分)③證實了進化論的預測作用,提高了達爾文理論的可信度。(1分)④證明同一類群的化石類型在相關器官或性狀上呈漸變序列,據此推斷鳥類的進化歷史。(1分)(①②必答,③④任選其一。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現代文閱讀I5.恩格斯曾提出著名論斷“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有人認為這一觀點違背了達爾文進化論。請根據文本內容對這些人的看法加以駁斥。(6分)【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信息轉換和思維認知的能力。
作答本題,依據材料二文本出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新論》,可知需聯系材料二相關內容作答。材料二兩段內容,其一是勞動在人類進化中所起的作用為生物進化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二是生物進化機制是開放性的,自然選擇不是唯一途徑。【參考答案】①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并非物種進化的唯一途徑,說明他承認還有其他途徑。(2分)②除了自然選擇,進化主體的行為也在進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勞動就是人作為主體的一種行為。(2分)③所以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不僅沒有違背達爾文的進化論,反而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完善。(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現代文閱讀I信息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知識點檢索(一)論證結構論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三部分。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論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種結構方式,如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等。(二)論證方法命題者在命置選項時從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類比論證、因果論證等論證方法角度命題,以上有關論證方法的關鍵詞會在選項中出現。(三)論證思路論證思路就是將文章論證結構進一步具體化,例如開篇提出了什么觀點或論題,然后通過哪些論證法展開論證,最后是歸納概括,歸納中心論點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等。一般論述文的論證思路往往具有以下特點:文章開頭部分,先引出文章要論述的中心問題;然后主體部分充分運用論據證明中心論點;結尾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局部段落的論證思路也是如此。(四)論據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五)論證語言科學性、嚴謹性、邏輯性、生動性、專業性
語言風格:理性、感性(六)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先破后立現代文閱讀I【備考錦囊】2025年信息類文本命題趨勢(1)注重考查對材料內容的整體把握和深度理解能力。無論是連續性文本還是非連續性文本,都要求考生能整體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能有效區分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把握關鍵信息。對于非連續性文本而言,命題注重考查考生對幾則材料之間關系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分析比較多個文本的異同。(2)關注思維能力,注重邏輯思維的考查。論述性文本特質在于邏輯嚴謹、論證嚴密,論述性文本閱讀注重考查邏輯思維能力。近幾年的新高考卷既考查信息提取等基礎思維能力,也考查邏輯推斷、評價和探究等高階思維能力。(3)強調學以致用,突出考查解決問題的能力。新高考卷主觀題多會依據原文內容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要求考生在整體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遷移運用原文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落實了高考評價體系中“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第二章現代文閱讀II現代文閱讀II【總體分析】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用湯成難的《漂浮于萬有引力中的房屋》。
該小說以輕逸的想象承載沉重的現實追問,通過“漂浮”這一核心隱喻,揭示現代文明中個體存在的普遍困境,被稱為“一部寫給城市化時代的失重寓言”。超現實意象與底層敘事結合,呈現了一部充滿哲學隱喻的現代寓言。
選材符合“選取紅色經典的現代文學作品和時代氣息濃郁的當代文學作品,通過人物塑造、故事描寫或情感抒發,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增進考生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現代文閱讀II【作者簡介】湯成難,中國當代作家,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擅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世界。其作品常聚焦鄉村變遷、家庭關系及底層人物的命運,風格兼具現實關懷與詩意想象。?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集:《月光寶盒》《一棵大樹想要飛》中短篇小說:《尋找張三》《風吹過來》?創作特點??主題?:關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的消逝與重構,挖掘小人物的堅韌與溫情。?語言?:文風質樸卻富有畫面感,常通過日常細節傳遞深刻情感。?意象運用?:善用“舊物”“月光”“植物”等意象,勾連記憶與現實(如《裝過稻子的衣服》中衣物發芽的超現實場景)。?文學影響?:曾獲?紫金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汪曾祺文學獎?等,作品被《小說選刊》《新華文摘》多次轉載。被評論界稱為“用顯微鏡觀察生活的作家”,其敘事常在小格局中映射時代巨變。現代文閱讀I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漂浮于萬有引力中的房屋湯成難1977年,春天,官莊小學操場,一個男孩正在進行跳高比賽。男孩站在十米開外的起跑線,注視著橫桿。他開始助跑,起跳,弓背,過桿——就在這時——當他的臉朝向天空,身體幾乎與地面平行時,他睜開了眼睛。男孩第一次以這樣的姿勢仰望天空。天空離得那么近,真藍啊,像一塊嶄新的的確良布。(6A.父親年少跳高時,“嶄新的的確良布”般的藍天,給父親留下純凈美好的瞬間,也激發了他的想象力。√)男孩就是我的父親。父親說那是他見過的最漂亮的天空。父親也常常將我拋擲出去,那時我還很小,離開他的雙手,身體在空中作短暫的飛翔。除此之外,父親還常常讓我倒立,將我舉過頭頂,兩條腿伸向天空。父親一邊旋轉一邊問,看見什么了?看見什么了?地跑到天上去了。我說。還有嗎?父親繼續問。所有的房子都倒掛下來——父親很滿意我的回答。(第一次父子對話,父親對兒子的想象力感到非常欣喜與滿意。)現代文閱讀II一周后的圖畫課上我便自信滿滿地將它們畫下來——天空跑到腳下,地跑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房子從天上倒掛下來。我們的美術老師說,陳小想,你已經是一年級學生了,不能亂畫了,要講究實際。我很沮喪。但父親安慰說也許是沒有涂上顏色,所以和我一起用水彩給畫涂上顏色。房子涂上紅色,紫色,綠色……像氣球一樣飄浮在空中。(6B.美術老師批評“我”房屋倒掛的圖畫不講究實際,父親對此不認同,以涂色表示對美術老師強烈不滿。×曲解文意)我問父親,房子能飄在天上嗎?能。他說。(父子第二次對話,面對兒子的疑問,父親堅信“房子能飄在天上”。)我相信我的父親,因為他是一名建筑師。他設計過一幢帶森林的住宅樓,每戶有一個很大的陽臺,陽臺像抽屜一樣次第打開,整棟房子像一座山。陽臺上種滿了樹,從遠處看,仿佛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可惜人們入住后,就把大樹砍掉了,因為大樹引來很多鳥,他們討厭鳥屎。據說當年父親的畢業設計作品引起過轟動。父親設計的是會移動的房子,房子的根部有很多輪子,輪子下面是軌道,住在房子里的人可以隨意移動房子。父親的老師W先生十分欣賞這件作品,他說,移動的房子是對現代建筑界缺乏想象力的有力回擊。現代文閱讀II我家所在的這幢樓是一個魔方。怎么說呢,每層樓,每個單元隔些日子會進行轉動,白天沒人注意到它的變化,轉動只發生在夜里,人們睡在自家床上,并不會感覺什么。
魔方的頂層有一個天臺。天臺很大,四周沒有護欄,可以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我問父親,這是不是就是世界?父親愣了一下,說,是的,不過,還要往更遠更遠的方向去,世界很大,你只看到了一點點。我說我想到世界里去。父親笑了,把我抱起來,向空中拋擲出去。(父子第三次對話,面對理想的世界,父親在回答兒子的過程中,充滿了向往。)事情發生轉變是在2001年,父親突然離開工作十多年的建筑設計院,要回家寫小說。對于父親這一決定,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惋惜。父親并沒有一心撲在寫作上,很多時間仍然在進行建筑設計。有好幾次,我走進去,父親正伏在一堆圖紙上寫寫畫畫,見我進來,驚慌地站直身子,褐色的毛衣堆在脖頸,幾個線頭如小草鉆出來。現代文閱讀II你在設計房子嗎?我問。父親說,是是。它會轉動嗎?我問。哦,會啊。(父子的第四次對話,對話中父親驚慌中對自己的冷漠回應,“哦”體現出不再自信與堅定。)我趴在圖紙上一頓瞅,長長短短的線條構成一個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晚飯后,我和父親下樓散步。突然,有個女人從拐角竄出來,張開手臂,攔住父親。陳工,我知道你就是那個設計師陳工。女人的聲音在顫抖,臉色不太好,眼睛里充滿仇恨和哀怨。攔住父親的人叫楊秀梅,勝利建筑公司臨時安裝工小李子的老婆。父親設計了一座會旋轉的大廈,由勝利建筑公司承建,在砌筑到十一層時,北軸線上一根鋼結構短梁突然倒塌,當時有兩名工人正在梁上,一名就是楊秀梅的丈夫小李子,他正坐在橫梁上小憩,將身上安全帶的鎖扣系在該梁上。那天很熱,他將安全帽摘下來扇扇風,當他從高處摔下來時因為頭部沒有任何保護,當場死亡,另一名建筑工也摔成重傷。經調查,事故原因出在施工安全上,與設計方沒有關聯。但也有人議論,說旋轉大廈設計得太復雜。不知道父親的辭職是否與此有關,盡管父親從沒有說過。現代文閱讀II楊秀梅憤怒地說,為什么要設計這么復雜的房子呢?為什么不設計個老老實實的房子呢?父親愣在那兒,像是被什么擊中了。他的舌頭變得僵硬,面色晦暗,父親拉著我的手迅速跑開,試圖把楊秀梅甩掉。直到天完全黑透,我和父親才在一個墻角蹲下來,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我們都沒說話,耳邊有父親的呼吸聲,由于太過用力,如同啜泣。可是,為什么要老老實實呢?為什么不能復雜呢?父親在黑暗中突然自言自語道。我和父親慢慢往回走,老遠的,就看見母親和三輪車大爺站在路燈下,她的腳邊碼著兩捆東西。這個不能賣。父親疾步上前,母親搶先一步抱住它們。他們在路燈下拉扯了幾下,捆扎圖紙的尼龍繩就斷了,圖紙散了,風挑事地從地上包抄過來,吹得到處都是。母親號啕大哭,用力地跺腳。撿回來的紙片又前仆后繼,父親弓著腰在紙片和母親之間來來回回。總之,那個晚上,父親狼狽極了,他的長腿和長胳膊顯得那么多余,甚至尷尬。(6C.母親要賣掉父親的圖紙,父親既“狼狽”又“尷尬”,是因為母親的做法令他在孩子面前喪失了尊嚴。×強加因果)現代文閱讀II母親和父親逐漸“關系破裂”,母親一遍遍地向我述說這幾個字,以表示對父親的不滿。父親偶爾還在做他的研究,準確地說,是研究能夠漂浮于萬有引力中的房子。父親漸漸老了,他已經謝頂了,當他低著頭時,頭皮光亮地在一圈稀疏的頭發中突顯出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自己:剛謝頂那會兒,有點裸露的羞澀和不好意思,很難為情。下雪時,寒風裹著雪片吹打在我裸露的額頭上,那一刻,仿佛我一個人頂著這個世界所有的寒冷和重力。(第9題)現代文閱讀II而我漸漸長大。現實中,我工作,結婚,生子,一切在時間的巨輪下前進。我很少回憶過去,時間過濾掉太多往事。我和妻子在新的城市生活,我每天六點起床,六點半出門,六點四十五擠上地鐵,八點前到達公司……下午一點會展,四點接兒子放學……這就是我忙碌又充滿秩序和規則的生活,只有在等兒子放學的那幾分鐘里我可以放松下來,聽身邊幾個少婦或爺爺奶奶們聊聊八卦。有一次,兩個女人說起日本設計出一幢會懸浮的房子,房屋在地震發生時會自動懸浮,脫離地面,像氣球飄浮起來。后來,他們又談論會“移動”的房子,因為房屋地基下裝有滾軸和軌道,樓房就能遷移到不同位置,這主要用于道路拓寬或房地產開發地老建筑保護等。(6D.人們談論會漂浮移動的房子,勾起我對父親的懷念,因惋惜父親逝去,我“感動”得“眼睛有些濕潤”。×不是因為惋惜父親逝去。)人群里有人感慨,這個世界是屬于那些敢于大膽想象的人。(第9題)我側耳傾聽,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因此而感動。我想起父親,眼睛有些濕潤,那些我被父親拋擲出去的瞬間,被倒立的瞬間,以及和父親站在天臺上看密密叢叢群樓的夜晚,都在我的眼前出現。(有刪改)現代文閱讀II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父親年少跳高時,“嶄新的的確良布”般的藍天,給父親留下純凈美好的瞬間,也激發了他的想象力。B.美術老師批評“我”房屋倒掛的圖畫不講究實際,父親對此不認同,以涂色表示對美術老師強烈不滿。C.母親要賣掉父親的圖紙,父親既“狼狽”又“尷尬”,是因為母親的做法令他在孩子面前喪失了尊嚴。D.人們談論會漂浮移動的房子,勾起我對父親的懷念,因惋惜父親逝去,我“感動”得“眼睛有些濕潤”。【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項解讀過于牽強,依據文本,父親用“涂色”是為了更好激起兒子的想象力,不是對美術老師的強烈不滿;C項,父親“狼狽又尷尬”,其原因在于理想不被家人理解與支持,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喪失了尊嚴”。D項,“因惋惜父親逝去”文本中并未涉及,其“感動”是父親當年的理想已經實現。A現代文閱讀II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多處場景充滿奇幻色彩,如“森林樓”“會移動的房子”“魔方樓”等,給讀者獨特的閱讀體驗,與《百年孤獨》有相似之處。B.文本以時間為序,從1977年到2001年,再到“我”長大,通過一系列事件串聯成文,展現父親對理想的追求和妥協的生命歷程。C.小說善于運用細節描寫刻畫父親形象,如跳高時的動作、毛衣上的線頭、年老時的謝頂等,增強了真實感,體現父親境況的變化。D.文章以會懸浮、會移動的房屋和“我”的回憶結尾,與前文呼應,將想象、記憶與現實融合,升華文章主旨,給人留下思考空間。【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相關內容藝術特色的能力。B項,“妥協的生命歷程”不正確,根據文本內容,在父親辭職后、在父母“關系破裂”后,父親依然在堅持自己的研究,并且在后文的自述中也寫到:“一個人頂著這個世界所有的寒冷和重力”,可推知,沒有妥協。B現代文閱讀II【文學類文本客觀題選擇技巧】??快速定位關鍵段落?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如人物名、情節節點、特定描寫)回原文定位。關注?首尾段、過渡句、反復出現的意象或情感詞?,這些常是主旨或情感的核心。?分層概括內容?按段落或情節劃分層次,提煉每層核心內容(如“人物行為→心理變化→環境烘托”)。注意?人物關系、矛盾沖突、情感轉折?,這些是高頻考點。?抓住文學手法?識別常見手法:比喻、象征、對比、反襯、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等。特殊文本(如散文)注意?語言風格?(質樸、含蓄、華麗)和?結構特點?(形散神聚)。現代文閱讀II8.文中“我”與父親的四次問答,分別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狀態?請結合文本簡析。(4分)【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及把握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作答本題,需結合文本,首先指出“四次問答”具體段落內容;然后結合文本的前后內容等理解對話中父親的心理狀態。【參考答案】①第一次,父親感到高興。父親對“我”的童真視角和想象力感到滿意和欣喜和期許。(1分)②第二次,父親滿懷自信。父親堅信可以建造飄起來的房子,并努力呵護“我”的想象力。(1分)③第三次,父親充滿向往。父親向往更廣闊的天地,對“我”的遠大追求感到欣慰。(1分)④第四次,父親感到失落。父親在遭受現實打擊后,對追求理想的遲疑與不自信。(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現代文閱讀II9.文中寫父親自述“仿佛我一個人頂著這個世界所有的寒冷和重力”,結尾處卻寫有人感慨“這個世界是屬于那些敢于大膽想象的人”,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兩處表述的理解。(6分)【維葉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語言賞析理解含意的能力。作答本題,需要抓住兩句話的核心詞匯,即“頂著”“寒冷和重力”“屬于”等。“頂著”體現出父親對自己理想的堅持;“寒冷和重力”則體現出父親所面臨的環境,不被理解與支持;“屬于”是父親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被認可的。【參考答案】①父親的追求不被世俗理解,處境艱難。森林房子里人們砍掉樹木、安全事故里人們指責設計者、母親對父親的不理解,都體現了父親不被世人理解的困境。(2分)②父親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辭職后仍堅持設計研究、被質疑后仍堅持設計原則,體現了對想象與創新的堅持與執著。(2分)③社會逐漸認可和支持那些大膽想象、敢于創新的人,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主角,推動著社會的發展。(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現代文閱讀II【復習錦囊——文學類文本閱讀備考策略】1.構建知識體系,爭取不留空白語文教學中,許多知識點是隨文而教或隨題而教的,這使得知識如碎片,不成體系。要防止前學后忘,就要構建系統完備的知識體系,明確哪個概念在哪個知識框架下,爭取不留空白。要讓各知識點間形成有機的聯系,構建起知識體系。無論是復習小說還是散文,均可采用繪制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對每個知識點專題進行梳理,盡可能把能想到的知識點都囊括進去。2.回歸教材文本,實現以學促考。高考試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展現了學與考的有效銜接。命題適度關聯教材內容,命題的選材與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備考一定要注重回歸教材,以學促考。3.擴大閱讀視野,聚焦素養能力。語文學科素養是不斷積累形成的。高考題選材涉及多學科、多觀點、多學派,文學類文本選材涉及多國別、多時代、多風格。這就需要備考時加強課內外閱讀,深度解讀文本,展開橫向思考和縱向對比;同時擴大閱讀視野,補足短板。現代文閱讀II【復習錦囊——文學類文本閱讀備考策略】4.強化審題意識,訓練答題思路
怎樣才能讀懂題干審準題?建議考生快速默念題干中的每一個字并圈畫關鍵字詞,明確題干要求和作答方向。同時把這種方法融入到平時的學習中,利用練習加以鞏固。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上,訓練答題思路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緊扣文本。讀懂文本是答題的關鍵。讀懂是指深層次理解文本,不是停留在表層理解。答題切不可以空對空,泛泛而談,必須緊扣文本,從文中提取出關鍵詞句或根據文本精準概括。
(2)分點作答。強化分值意識,據分分點;注意分點分類答題,杜絕點和點之間的明顯交融、界限不清。
(3)邏輯清晰。凡是要求分析的題,一定要先概括再分析。反之,概括性字眼就會淹沒在分析的文字中,凸顯不了關鍵信息。
(4)簡明扼要。多使用專業術語,避免使用口水話作答;想清楚再下筆,避免重復無效作答。第三章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材料出處命題分析材
料:節選自《宋史·列傳》文
體:紀傳體史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4.尹源在《敘兵》中通過對比唐、宋兵制闡述觀點,請概括其對比內容,完成下表。(5分)考查點:
文言斷句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識的能力,概述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篩選信息、概括要點和辯證思考的能力。文言文閱讀作品介紹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開始編修,于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年)編修完成,歷時兩年半。
全書共496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書中所載,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終于南宋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共計320年的北宋、南宋歷史。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雖間失蕪雜,為后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宋史》列傳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歷史特點。
《宋史》篇幅浩繁,但成書時間很短,因此顯得比較粗糙,再加上文字水平較差,歷來受到很多非議。但它對我們研究宋王朝的整個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言文閱讀【原文】
尹源,字子漸,少博學強記,以文學知名。源自晦,不矜飾,有所發即過人。初以祖蔭補三班借職,稍遷殿直。舉進士,為奉禮郎,
累遷太常博士,歷知芮城、河陽、新鄭三縣,通判涇州。【注釋】少:年輕時期。博學:學識淵博。強記:記憶力強。文學:文才;才學。知名:聲名為世所知。猶出名。自晦:自隱才能,不使聲名彰著。晦:掩蔽;隱秘不露。矜飾:矜夸修飾。矜:jīn。自夸;自恃。發:表達,說出。祖蔭:祖先蔭封。后世子孫以先代官爵而受封。三班: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為三班,后亦以東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職為三班。借職:僅有虛銜而非實授的官職。殿直:皇帝的侍從官。宋熙寧以前指左右兩班小使臣寄祿官。進士:科舉時代稱殿試考取的人。知:主持,執掌。猶“做……知縣”。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但握有連署州府公事和監察官吏的實權,號稱監州。這里名作動。【譯文】
尹源,字子漸,年少時博學且記憶力超群,憑借文學才華而聞名。尹源為人低調,從不自我炫耀和刻意修飾,一旦發表見解,往往超越常人。起初,他憑借祖父的恩蔭補任三班借職,之后逐漸升遷,擔任殿直。后來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奉禮郎,經過多次升遷,成為太常博士。他先后擔任芮城、河陽、新鄭三縣的知縣,還做過涇州通判。文言文閱讀【原文】
時知滄州劉渙坐專斬部卒,降知密州。源上書言:“渙為主將部卒有罪不伏笞輒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以此謫渙,臣恐邊兵愈驕,輕視主將,所系非輕也。”渙遂獲免。
嘗作《敘兵》上之,曰:【注釋】坐:犯罪,判罪。專:專斷;擅自行事。部卒:士兵。上書: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主將:主要將領;統帥。伏:通“服”,屈服,服從。笞:chī,古代的一種刑罰。用荊條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為五刑之一。輒:副詞。反而,卻。萬歲: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專稱。謫:zhé,特指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邊兵:守邊之兵;邊防部隊。系:關聯;牽涉。輕:程度淺;數量少。
上:上報,呈報。【譯文】
當時,滄州知州劉渙因擅自斬殺部卒而獲罪,被貶為密州知州。尹源上書進諫說:“劉渙身為主將,部卒有罪卻拒不服從,鞭行他時部卒竟敢呼喊萬歲,劉渙斬殺他并不過分。因為這件事就貶謫劉渙,我擔心邊地的士兵會越發驕縱,進而輕視主將,這關系重大,不可輕視。”劉渙因此獲得赦免。
尹源曾撰寫《敘兵》一文進呈給朝廷,文中寫道:文言文閱讀【原文】
唐自中世以來,諸侯皆自募兵訓練,出攻入守,上下一志,故討淮西、青、冀、滄德、
澤潞之叛,以至四征夷狄,大率假外兵以集事,朝廷所出神策禁軍,不過為聲援而已,故所至多有功。【注釋】訓練:教授并使之操練,以掌握軍事紀律和技能。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大率:大抵;大致。集事:成事;成功。集:成就,完成。出:指軍隊出動。這里為使動用法。神策:唐禁軍名之一。代宗、德宗時始由宦官統領,并歸禁中定制,分左右廂,衣糧優厚,勢居諸禁軍上。唐亡始廢。禁軍:古代稱保衛京城或宮廷的軍隊。宋代亦稱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規軍。聲援:遙作支援。有功:有功勞,有功績。【譯文】
唐朝自中期以來,各地諸侯紛紛自行招募上兵并加以訓練。無論是出兵進攻還是入城防守,上下齊心協力。所以在討伐淮西、青、冀、滄德、澤潞等地的叛亂,乃至四處征討夷狄時,大多借助地方軍隊來成就大事,朝廷派出的神策禁軍,只不過是作為聲援罷了,因此往往能在軍事行動中取得勝利。文言文閱讀【原文】
今則不然,國家患前世藩鎮之強,凡天下所募驍勇,一萃于京師。雖濱塞諸郡,大者籍兵不逾數千,每歲防秋,則戍以禁兵,將師任輕而勢分,軍事往往中御。愚謂此可以施于無事時,鎮中國,服豪杰心,茍戎夷侵軼,未必能取勝也。【注釋】不然:不如此,不是這樣。患:憂慮,擔心。藩鎮: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睿宗時設節度大使,玄宗時又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本掌軍政,后兼管民政、財政,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驍勇:指勇猛的士卒。萃:cuì,聚集;匯集。濱塞:邊塞,邊遠險要的地方。籍兵:在編的軍士。籍:人名簿。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屆時邊軍特加警衛,調兵防守。愚:自稱之謙詞。無事: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服:順從,降服。這里為使動用法。戎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數民族。侵軼:侵犯襲擊。軼:yì,突襲,突擊。【譯文】
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國家忌憚前代藩鎮勢力過于強大(所導致的禍患),于是把天下招募的勇猛之士,全都集中到京城。即使是靠近邊塞的大郡,登記在冊的士兵也不超過幾千人。每年秋季防御外敵時,就派遣禁軍去戍守,將領的職權較輕,軍事力量分散,軍事行動常常由朝廷直接控制。我認為這種做法在太平無事時或許可行,可以鎮守中原,收服豪杰之心,但如果戎狄侵犯,恐怕未必能夠取勝。文言文閱讀【原文】
何則?兵主于外則勇,主于內則驕,勇生于勞,驕生于逸。夫外兵所習尚皆疆埸戰斗勞苦之事,死生之命制之于將,故勇,勇而使之戰則多利;內兵居京師,日享安逸,加之以賞賚,未嘗服甲胄、荷戈戟,不知將帥號令之嚴,故驕,驕而勞之則怨,以之戰則多鈍。【注釋】主:寓居。這里意猶駐扎。生:產生。于:由于。勞:勞苦。逸:閑適;安樂。習尚:猶崇尚。勞苦:勤勞辛苦。命:命運。制:控制。猶掌握。利:好處。猶好的戰國。內兵:警衛皇帝和皇宮的軍隊。居:處于,處在。安逸:安閑舒適。服:佩戴。甲胄:鎧甲和頭盔。荷:hè,肩負;扛。戈戟:泛指兵器。號令:發布的號召或命令。嚴:嚴厲,嚴格。而:猶如果。勞:疲勞,勞苦。這里為使動用法。鈍:失利,不順利。【譯文】
這是為什么呢?軍隊部署在外地就會勇猛,駐扎在京城就容易驕縱。勇猛源于辛勞,驕縱則因安逸而生。地方軍隊平日里接觸和崇尚的都是邊境戰斗這類艱苦之事,生死大權掌握在將領手中,所以他們勇猛,讓他們去作戰往往能取得好的戰果;而京城的軍隊居住在京城,每天享受著安逸的生活,還有賞賜,他們從未披甲戴胄、扛過戈戟,根本不知道將帥號令的威嚴,所以驕縱。一旦讓他們去承擔勞苦的任務,他們就會心生怨恨,讓這樣的軍隊去作戰,往往會表現得遲鈍而缺乏戰斗力。文言文閱讀【原文】
若唐之失,失于諸侯之不制,非失于外兵之強,故有驕將,罕聞有驕兵。今之失,失于將太輕,而外兵不足以應敵,內兵鮮得其用,故有驕兵,不聞有驕將。且唐之所失者勢也,今之所失者制也。勢也者,不得已也,制也者,可為而不為也。【注釋】若:連詞。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失:犯錯誤。諸侯: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驕將:驕橫跋扈的將帥。驕兵:指驕縱不受控制的士兵。應敵:迎擊來敵。應:yìnɡ,應付;對付。鮮:xiǎn,少;盡。得:能夠。后似乎省略謂語中心詞“發揮”。得已:謂出于自己的意愿。【譯文】
像唐朝那樣的失誤,在于未能有效控制諸侯,并非因為地方軍隊過于強大,所以當時有驕縱的將領但很少聽說有驕縱的士兵。如今的失誤在于將領權力太輕,地方軍隊不足以抵御敵人,京城的軍隊又很少能發揮實際作用,所以現在有驕縱的士兵,卻沒聽說有驕縱的將領。況且唐朝失去的是有利的形勢,而如今失去的是合理的制度。形勢的變化往往是不得已的,而制度卻是可以制定并執行,卻沒有去做。文言文閱讀【原文】
然則為今之計當如何?曰:“稍革舊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足以戰敵。以內兵為聲勢,重邊將之任,使專一軍之事,
而不得連州郡之勢,斯可以獲近利而亡后害也。”【注釋】為:在。計:計策,謀略。當:將,將要。如何:怎么辦。稍:①略微;稍微。②漸,逐漸。③很;甚。④立刻;隨后;不久。豪勇:指勇力出眾的人。益:增加。猶擴充。籍:人名簿。這里指在編的軍士的數量。俾:bǐ,使。聲勢:指軍隊間遙相呼應,互為支援。邊將:防守邊疆的將帥。專:專斷,獨自決斷。連:兼得。勢:權力。斯:猶則、乃。近利:眼前利益。亡:wú,無,沒有。后害:猶后患。【譯文】
那么,如今該采取怎樣的對策呢?答案是:“略微變革舊有的制度,大力招募豪杰勇士,擴充地方軍隊的規模,使他們足以與敵人作戰。以京城的軍隊作為聲援,加重邊地將領的職權,讓他們專門負責一支軍隊的事務,而不能同時兼任州郡的職務,這樣既能獲取眼前的利益,又不會留下后患。”文言文閱讀【原文】
趙元昊寇定川堡,葛懷敏發涇原兵救之,源是時通判慶州,遺懷敏書曰:“賊舉國而來,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宜駐兵瓦亭,擇利而后動。”懷敏不聽,以敗。【注釋】趙元昊:西夏王朝開國皇帝,銀州(今陜西米脂縣)黨項族人,西夏太宗李德明長子。定川堡:地名,在今寧夏固原西北。葛懷敏:宋將名,因不諳兵法,輕敵貪功,違令冒進,屢拒部將正確建議,最終失敗。發:指出動。是:這。遺:wèi,送交。書:指書信。舉:皆,全。利:貪愛,喜好。猶目的。不得:不能;不可。駐兵:駐扎軍隊。瓦亭: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的關隘名,位于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境內,六盤山東麓。北靠瓦亭長峽,南臨三關要塞,六盤山橫亙西側,涇水蜿蜒東去,翠峰環繞,深谷險阻,為關中通往塞外的重要軍事屏障。利:方便、適宜,指時機。以:因而,因此。【譯文】
趙元昊侵犯定川堡時,葛懷敏征調涇原的軍隊前去救援。尹源當時擔任慶州通判,他寫信給懷敏說:“敵人傾國而來,他們的目的并非攻占城堡,根據兵法,有些情況是不適合救援的。您應該在瓦亭駐軍,選擇有利的時機再行動。”葛懷敏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最終戰敗。文言文閱讀【原文】
范仲淹、韓琦薦其才,召試學士院。源素不喜賦,請以論易賦。主試者方以賦進,不悅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懷州。(節選自《宋史·列傳》)【注釋】召試:皇帝召來面試。為封建時代選拔官吏的一種特殊方式。學士院:即翰林(學士)院。學士: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學士為司文學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學士亦本為文學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機要。宋代始設專職,其地位職掌與唐代略同。院:官署名。賦:文體名。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講究詞藻、對偶、用韻。盛行于漢、魏、六朝。主試:主持考試。以:憑,根據。悅:歡樂,喜悅。第:品第;評定。下:指等級低。除:拜官,授職。【譯文】
范仲淹、韓琦舉薦尹源的才能,朝廷召他到學士院參加考試。尹源向來不喜歡作賦,請求用論來代替賦。主試者正把作賦的能力作為晉升的依據,對他的言語很不滿意,把他的文章評為下等,最后任命他為懷州知州。文言文閱讀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渙為主A將B部卒C有罪D不伏E笞F輒呼萬歲G渙斬之H不為過。【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評分標準】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整題不給分。【解題思路】“渙為主將”主謂賓成分齊全,句意完整,下文有“輕視主將”之語對此事的評論,“主將”是對劉渙身份的界定,故A處不可斷開,B處應斷開。“輒”為副詞,前后一般為兩個表動作的動詞,故F處不可斷開,G處應斷開。“渙斬之不為過”,是尹源對此事的評價,為下文評判之前做法錯誤的依據,故H處不可斷開。這樣已有三處斷開,故“部卒有罪不伏”是完整一句話,由“不伏”心理引出下句“笞輒呼萬歲”動作,敘事的邏輯鏈條完整,故D處不可斷開,E處應斷開。綜上,應于B、E、G處斷開。【答
案】BEG標點:渙為主將,部卒有罪不伏,笞輒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譯文:劉渙身為主將,部卒有罪卻拒不服從,鞭行他時部卒竟敢呼喊萬歲,劉渙斬殺他并不過分。。文言文閱讀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指“同一”之意,
與成語“一呼百應”中“一”的意思與用法不相同。B.萃,聚集,與《孟子》“出于其類,拔乎其萃”中“萃”的意思與用法不同。C.以,用,與《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的意思與用法相同。D.易,換、替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中的“易”意思相同。【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題思路】C項,“則戍以禁兵”中的“以”,介詞,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介詞,因為,由于:兩“以”意思不同、用法相同,故選項表述不正確。A項,“上下一志”中的“一”,動詞,同一;“一呼百應”中“一”,數詞,最小的正整數:兩“一”意思與用法不相同。B項,“一萃于京師”中的“萃”,動詞,聚集;“出于其類,拔乎其萃”中“萃”,名詞,猶群、類,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兩“萃”意思與用法不相同。D項,“請以論易賦”中的“易”,動詞,換、替換;“根拳而土易”中“易”,動詞,換、替換:兩“易”意思相同。故選項A、B、D項表述正確。【答
案】C文言文閱讀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尹源年少時博學強記,憑借文學才華而聞名,雖然為人謙虛低調,不愛自夸,但也難掩其光芒,為官經歷豐富。B.滄州知州劉渙因擅自斬殺部卒而獲罪被貶,尹源為其說情,并指出軍中弊端,《敘兵》中也體現了類似的看法。C.尹源認為當朝兵制加強中央集權,在太平時期可以鎮守中原,控制各地,但如果外敵進犯,恐怕未必能夠取勝。D.葛懷敏調兵前去救援趙元昊時,尹源寫信建議他不要輕舉妄動,要選擇好時機,可惜懷敏沒有聽從,最終戰敗。【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題思路】“葛懷敏調兵前去救援趙元昊”表述錯誤。據文本尾段表述“趙元昊寇定川堡,葛懷敏發涇原兵救之,源是時通判慶州,遺懷敏書曰:‘賊舉國而來……’”,趙元昊身份為“賊”,行為用“寇”描述,可知趙元昊為宋將葛懷敏的敵人,救的對象只能是被“寇”的“定川堡”。選項曲解文意。【答
案】D文言文閱讀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稍革舊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足以戰敵。【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評分標準】共4分。“稍”“俾”“俾”后省略的賓語要補出,各1分;句意1分。【解題思路】關鍵詞1個1分,共2分:①稍,略微,稍微,②俾,使。
特殊句式1分:補出“俾”后省略的賓語。
句意1分。須注意以下詞語的翻譯:①革,更改,變革;②募,募集,招求;③益,增加,猶擴充;④籍,人名簿,指在編的軍士的數量。【答
案】(1)略微變革舊有的制度,大力招募豪杰勇士,擴充地方軍隊的規模,使他們足以與敵人作戰。文言文閱讀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2)主試者方以賦進,不悅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懷州。【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評分標準】共4分。“進”“第”“除”,各1分;句意1分。【解題思路】關鍵詞1個1分,共3分。①進,晉升,提拔;②第,品第;評定;③除,拜官,授職。
句意1分。須注意以下詞語的翻譯:①主試,主持考試;②方,正;③以,憑,根據;④知,主持,執掌,猶做……知州。【答
案】(2)主試者正把作賦的能力作為晉升的依據,對他的言語很不滿意,就把他的文章評為下等,任命他為懷州知州。文言文閱讀14.尹源在《敘兵》中通過對比唐、宋兵制闡述觀點,請概括其對比內容,完成下表。(5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和概括文本的能力。【評分參考】共5分。答對1處給1分。注意4、5處的作答,如果答“問題根源”,唐為“所失者勢也”,宋“所失者制也”,也就是“制度缺陷”;如果回答“影響后果”之類,唐“諸侯失控”對應“驕將”,宋則可以回答“內兵驕逸”。4、5處的作答必須對應,如不對應,相應扣分。【答
案】(1)精銳集于京師,邊郡兵少;(2)外兵勇悍善戰;(3)軍事決策權;(4)問題根源/影響后果;(5)制度缺陷/內兵驕逸,失去戰斗力對比維度唐代兵制宋代兵制兵力分布諸侯自募,外兵為主(1)___________軍隊戰斗力(2)________內兵驕惰,外兵不足(3)___________將帥自主軍事中御(4)____________諸侯失控,失去有利形勢(5)___________文言文閱讀【解題思路】首先根據題干“對比唐、宋兵制”提示語,我們會發現相關信息主要集中于第三四五六段。再根據文本語脈予以定位:“唐自中世以來……今則不然……若唐之失……今之失……然則為今之計當如何?……”。接著根據表述整合相關⑴⑵⑸點信息:第四段“凡天下所募驍勇,一萃于京師。雖濱塞諸郡,大者籍兵不逾數千”(精銳集于京師,邊郡兵少);第四段“夫外兵所習尚皆疆埸戰斗勞苦之事……故勇,勇而使之戰則多利”(外兵勇悍善戰);第四段“雖濱塞諸郡,大者籍兵不逾數千……內兵居京師,日享安逸……以之戰則多鈍”、第五段“今之失,失于將太輕,而外兵不足以應敵,內兵鮮得其用,故有驕兵,不聞有驕將。……今之所失者制也。”、第六段“益外兵之籍,俾足以戰敵”(制度缺陷/內兵驕逸,失去戰斗力)。最后概括⑶⑷點對比維度。對比維度唐代兵制宋代兵制兵力分布諸侯自募,外兵為主(1)精銳集于京師,邊郡兵少軍隊戰斗力(2)外兵勇悍善戰內兵驕惰,外兵不足(3)軍事決策權將帥自主軍事中御(4)問題根源/影響后果諸侯失控,失去有利形勢(5)制度缺陷/內兵驕逸,失去戰斗力第四章古代詩歌閱讀古代詩歌閱讀材料出處命題分析唐
詩:劉禹錫《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其一)》文
體:五言律句、生活雜感詩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6.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頷聯中“勇”與“輕”二字的妙處。(6分)考查點:
重點考查考生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比較鑒賞的能力以及邏輯分析的高階思維能力。古代詩歌閱讀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自言系出中山(河北定州)。唐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世稱“劉賓客”。早年與柳宗元交誼深厚,并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頻繁,又有“劉白”之稱。
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杜佑入朝為相,劉亦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805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參與“永貞革新”,半年后革新失敗,屢遭貶謫:同年九月被貶連州刺史,十一月再貶朗州司馬,在朗州居十年。元和九年(814)召還,元和十年(815)三月再貶為播州刺史,因播州地遠,裴度奏請改授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除夔州刺史。長慶四年(824)轉授和州刺史。大和二年(828)征還。大和五年(831)十月復出為蘇州刺史。八年(834)七月移汝州刺史。九年(835)十月除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秋因患足疾,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二年(842)七月卒洛陽,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古代詩歌閱讀作者簡介
劉禹錫一生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朝,數度被貶,然而政治上的失意并沒有導致精神上的萎靡,反而在困境中愈見達觀通脫,不乏昂揚之力。
其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著有《劉夢得文集》。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劉禹錫詩今存世700余首,可謂“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詩史上有“詩豪”之譽。所謂“豪”者,一見于人,一見于詩。前者意為其人個性豪邁,遇事通達。后者意為其詩骨力遒勁,氣韻雄渾。常有出人意表、獨出心裁之語。
元代方回評“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鎖”(《瀛奎律髓》)。清代許印芳言劉禹錫詩歌“猶有盛唐遺意耳”(《瀛奎律髓匯評》)。。古代詩歌閱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5~16題。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其一)[注]劉禹錫幾歲悲南國,今朝賦北征。歸心渡江勇,病體得秋輕。海闊石門小,城高粉堞明。金山舊游寺,過岸聽鐘聲。
[注]劉禹錫,河南滎陽人。此詩為劉禹錫由蘇州刺史轉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刺史途中所作。詞語注釋
罷:免去,解除。劉禹錫于大和七年(833)罷任蘇州刺史,大和八年(834)秋轉任汝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下此詩。姑蘇:蘇州吳縣的別稱。因其地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揚子津:《大清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揚子橋,在江都縣南十五里,即揚子津,自古為江濱津要。”此津即與白居易相遇之地。津:渡口。
幾:若干。南國:泛指我國南方。《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注:“南國,謂江南也。”今朝:今日。賦:吟誦或創作詩歌。北征:北行,北上。古代詩歌閱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5~16題。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其一)[注]劉禹錫幾歲悲南國,今朝賦北征。歸心渡江勇,病體得秋輕。海闊石門小,城高粉堞明。金山舊游寺,過岸聽鐘聲。
[注]劉禹錫,河南滎陽人。此詩為劉禹錫由蘇州刺史轉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刺史途中所作。詞語注釋
歸心:回家的念頭。勇:果敢;決斷。病體:病軀。指疾病。得:待,等到。輕:程度淺。這里做動詞。
石門:控制水流的石閘。粉堞:用白堊涂刷的女墻。明:清楚。
金山:山名。在江蘇省鎮江市西北。《大清一統志·江蘇省·鎮江府》:“金山,在丹徒縣西北七里大江中。”《九域志》:“唐時裴頭陀于江際獲金數鎰,李锜鎮潤州,奏聞,賜名。”因泥沙沉積,今已與陸地相連。舊游:昔日的游覽。劉禹錫少時游江淮,古有此語。過:到達,前往。岸:指金山寺對岸(江北岸)的揚子津。清·何焯:“(過岸句)金山亦不暇登,收足歸心之勇。”(卞孝萱《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古代詩歌閱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5~16題。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其一)[注]劉禹錫幾歲悲南國,今朝賦北征。歸心渡江勇,病體得秋輕。海闊石門小,城高粉堞明。金山舊游寺,過岸聽鐘聲。
[注]劉禹錫,河南滎陽人。此詩為劉禹錫由蘇州刺史轉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刺史途中所作。詩歌翻譯
題目:
此次罷任蘇州刺史(專任汝州刺史),使我得以北歸,途經揚子津,頗有感懷,遂吟詩一組,這是其中第一首。正文:多年輾轉任職南國度日如年,今日罷任終于寫下北歸的詩篇。渡江時思歸心使行動更果敢,逢秋涼歸心讓病體反而更輕盈。寬闊的江面使石門無比仄狹,高高城墻讓白色女墻格外明顯。金山有我少時游覽過的寺院,船抵渡口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低脂高鈣營養奶粉數據監測報告
- 新疆木壘縣中學2025年高三下教學調研(一)英語試題含解析
- 星海音樂學院《職業生涯發展和就業指導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一年級數學上冊《排隊問題專項訓練》
- 甘肅省臨夏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試題猜想數學試卷含解析
-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2024年中考試題猜想數學試卷含解析
- 2024-2025新入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A卷附答案
- 2024-2025公司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培優A卷】
- 2025企業安全培訓考試試題有完整答案
- 腫瘤患者臨床營養問題與評估
- 糧油食材配送投標方案(大米食用油食材配送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DB3301∕T 65.28-2024 反恐怖防范系統管理規范 第28部分:硬質隔離設施
- 新解讀《JTGT 3660-2020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 北京版小學英語1至6年級詞匯
- GB/T 44193-2024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一網通辦基本要求
- 專題10非負性的應用(原卷版+解析)
- NB-T+31045-2013風電場運行指標與評價導則
- 《無人機測繪技能訓練模塊》課件-模塊8:像片控制點測量
- 2024年山東省濰坊市二模化學試卷
- 藥物過敏反應的應急處理
- 種植義齒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