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眼科基礎知識第一頁,共59頁。概述神經眼科是一門研究眼部神經性疾病的專門學科,涉及神經科和眼科兩個領域的邊緣學科。包括:視覺傳入系統視覺傳出系統瞳孔眼球運動及其反射、協調系統相關的腦部疾病目前國際神經眼科在上述幾個方面,都在縱向、橫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國神經眼科處于起步階段,在眼科、神經科的專業人員中已漸受到重視,急待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本講座目的在于對年輕的眼科醫生普及神經眼科的基礎知識。第二頁,共59頁。概述神經眼科的特點:人腦約45%與視覺系統有關,神經眼科包含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眼科牽涉神經科和眼科兩個領域,需要有眼科和神經科的兩個專業的知識和訓練。多種視覺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確診和治療,后果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神經眼科醫生的特點:在已掌握系統的醫學知識和神經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相關眼科疾病進行診治。神經眼科醫生彌補了眼科醫生對神經學不精通的缺陷,可大大降低腦部疾病的誤診,并對相關眼科的神經性疾病提供更準確的診治。第三頁,共59頁。神經眼科臨床檢查項目視力色覺視野對比敏感度光抑制恢復試驗視覺電生理(VEP、P-ERG)亮度對比試驗瞳孔(RAPD)眼球位置與運動第四頁,共59頁。神經眼科疾病診斷思路3要素:炎癥性、血管性、占位性(炎癥、外傷、腫瘤)青年人多考慮炎癥性中老年人多考慮血管性常見病因炎癥性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血管性(循環性)外傷性中毒性藥物性酒精性毒物性腫瘤性先天性和退化性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第五頁,共59頁。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分化第六頁,共59頁。“一般”與“特殊”神經的概念“一般”神經:脊髓和腦干中性質、功能一致的核團相關的神經。這些核團在腦干和脊髓中可互為延續;支配范圍廣泛(或為全身)。一般軀體運動一般內臟運動一般內臟感覺一般軀體感覺“特殊”神經:僅見于腦干,與特殊感覺器和鰓弓衍化組織有關的核團。特殊內臟運動-咀嚼肌;面肌;腭、咽、喉、食管肌、心肌。特殊內臟感覺-味覺特殊軀體感覺-聽覺、平衡覺兩種更為獨特的感覺神經:嗅覺、視覺——均不經過腦干。而后10對腦神經和所有軀干的感覺神經均要經丘腦再上傳到皮層。(12對腦神經:嗅入端腦視入間,余下10對2、4、4)第七頁,共59頁。腦干組織結構基礎知識腦干由灰質、白質和網狀結構構成。灰質的細胞核斷續地存在于白質之間,但仍保持著有規律的節段性排列。灰質——即神經細胞所在腦神經核:后10對腦神經核傳入纖維的終止核(感覺核)傳出纖維的起始核(運動核);非腦神經核:與腦神經不相關的腦干中固有的核團,主要在上、下行通路中起中繼站的作用,或與各級腦部、脊髓有廣泛的聯系(如頂蓋前核、薄束核、楔束核、紅核等)。網狀結構核:腦干網狀結構中。白質:由脊髓與間腦、大腦、小腦間的上、下行神經纖維束組成。網狀結構:縱橫走行的纖維相互交織成網狀,一部分神經元散在其中或聚集成核團而形成,腦干中的網狀結構比較發達。第八頁,共59頁。腦干灰質-后10對腦神經核大部分位于第四腦室底(相當于脊髓中央管周圍灰質,Ⅲ—上起中腦上丘和第三腦室后部,下亦達第四腦室前,長約10mm)。以內、外關系排列,以界溝分界。內側:運動性核團外側:感覺性核團對照:脊髓灰質—以腹背關系排列。前角:軀體運動側角:自主神經后角:軀體淺感覺第四腦室由中央管逐漸背移并敞開過渡成一腔室。第九頁,共59頁。7種腦神經核的排列性質相同的腦神經核不論位置高低均在腦干同軸層面上,上下排列成相同的機能柱。各機能柱由內向外排列順序為:①一般軀體運動柱:肌節衍化的骨骼肌。②●特殊內臟運動柱:支配由腮弓演化的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③一般內臟運動柱:支配頭、頸、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④一般內臟感覺柱:接受心血管、臟器的初級感覺纖維。⑤●特殊內臟感覺柱:接受味覺的初級感覺纖維。⑥一般軀體感覺柱:接受頭、面部皮膚,口、鼻腔粘膜的初級感覺纖維。⑦●特殊軀體感覺柱:接受聽和平衡感受器的初級感覺纖維。第十頁,共59頁。腦神經核團有7種,比脊髓核團(4種)多3種特殊功能的核團:一般軀體運動●特殊內臟運動-疑核-咀嚼肌;面肌;腭、咽、喉、食管肌、心肌。一般內臟運動一般內臟感覺●特殊內臟感覺-孤束核-味覺一般軀體感覺●特殊軀體感覺-Ⅶ核-聽、平衡覺一般和特殊內臟感覺是同一個核團(孤束核),因此腦干中實際僅有6種核團機能柱。特殊內臟感覺:孤束核的上端-味覺一般內臟感覺:孤束核的其余部分-所有內臟的感覺。7種腦神經核6種機能柱第十一頁,共59頁。1.一般軀體運動柱最內側鄰近正中線,支配骨骼肌,由上而下:動眼神經核(Ⅲ)滑車神經核(Ⅳ)展神經核(Ⅵ)舌下神經核(Ⅻ)第十二頁,共59頁。2.特殊內臟運動柱位于一般軀體運動柱的腹外側,支配由鰓弓衍化而來的骨骼肌,由上而下:三叉神經運動核-咀嚼肌;面神經核-面肌;疑核-腭、咽、喉、食管、心肌;副神經核-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第十三頁,共59頁。3.一般內臟運動柱位于一般軀體運動柱外側,靠近界溝,支配平滑肌、心肌、腺體。由上而下:動眼神經副核E-W(Ⅲ)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經背核第十四頁,共59頁。4.一般與特殊內臟感覺柱孤束核-位于迷走神經背核的腹外側,上端達橋腦下部、下端到內側丘系交叉平面:特殊內臟感覺一般內臟感覺舌前2/3、軟腭、會厭味覺→舌神經(三叉神經下頜支的分支)-鼓索神經-面神經(膝神經節)→孤束核→上端;舌后1/3、頸、胸、腹內臟-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下神經節)-孤束核→大部分舌感覺神經分布:舌根苦、舌尖甜、舌背兩側嘗酸咸;尖體面、根舌咽、三叉舌咽管一般。(把舌頭等分成“尖、體、根”。前2/3的特殊感覺(尖體味覺)由面神經管,后1/3的特殊感覺(根味覺)由舌咽神經管,前2/3的一般感覺由三叉神經管,后1/3的一般感覺由舌咽神經管)第十五頁,共59頁。5.一般軀體感覺柱位于內臟感覺柱的腹外側。自上→下: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第十六頁,共59頁。6.特殊軀體感覺柱1位于內臟感覺柱外側,接受聽覺和平衡覺的一級感覺纖維。包括:前庭神經核-有前庭內側、外側、下、上核。接受前庭神經(位于內耳前庭神經節雙極細胞軸突,其樹突止于前庭和半規管的囊斑及壺腹嵴)的平衡覺感覺沖動(一級神經元),并發出五條通路纖維:前庭脊髓束:提高伸肌張力內側縱束:轉眼、轉頭的協調運動,眼肌的前庭反射(眼球震顫)、雙眼同向水平運動。前庭小腦束:前庭神經-前庭神經核-小腦下腳-小腦-全身運動協調至腦干網狀結構纖維:是導致暈動病的解剖學基礎。至丘腦腹后核的纖維:再投射到顳上回前方的大腦皮質。平衡覺沖動上升為意識。第十七頁,共59頁。6.特殊軀體感覺柱2蝸神經核-由蝸背、腹側核組成,分別位于小腦下腳的背外側和腹外側。接受耳蝸神經(雙極細胞軸突:胞體位于耳蝸中心部的螺旋神經節,其樹突連接內毛細胞)的聽覺感覺沖動,為第一神經核。①內毛細胞-②螺旋神經節-蝸神經核-外側丘系-③下丘核-④內側膝狀體-皮層聽覺中樞。第十八頁,共59頁。中腦的非腦神經核頂蓋前核(頂蓋前區):位于中腦和間腦交界區、上丘上端導水管周圍灰質的背外側。上丘核:在中腦上部背側,呈灰、白質交替排列的分層結構,神經元成層排列。是眼球垂直運動中樞。接受來自視網膜經視束-上丘臂的視覺纖維,發出纖維止于雙側動眼神經副核,完成瞳孔對光反射。同時也接受下丘核的纖維,然后由上丘核發出頂蓋脊髓束,參與完成視、聽反射。下丘核:在中腦下部背側。是聽覺通路上的重要中繼站。接受外側丘系的纖維,發出纖維組成下丘臂到達內側膝狀體。下丘核也發纖維到上丘核,然后由上丘核發出頂蓋脊髓束,參與完成視、聽反射。紅核:位于中腦上丘至間腦尾側平面、黑質的背內側。新鮮時呈淺粉紅色的卵圓形核團。第十九頁,共59頁。腦橋的非腦神經核腦橋核:大量散布于橋腦基底部縱橫纖維之間的大小不等神經元群。是傳導大腦皮質運動信號的中繼站。接受同側大腦皮質發出的皮質腦橋纖維(額橋束、頂枕顳橋束),發出腦橋小腦纖維,交叉-越過中線組成小腦中腳進入對側小腦。上橄欖核:位于橋腦中下部,面神經的腹側、脊髓丘腦束背側。呈“S”形,主要接受雙側蝸神經核(腹側核)纖維,發出上行纖維加入至雙側的外側丘系。外側丘系:由雙側蝸神經核和雙側上橄欖核發出的二、三級聽覺纖維組成。這些纖維大部分在腦橋中下部,經被蓋的腹側橫行交叉到對側,形成斜方體(其外側部被上行的內側丘系纖維縱行穿過),然后在上橄欖核的背外側轉折向上,構成外側丘系,走行于被蓋腹外側邊緣部;小部分纖維不交叉,加入同側外側丘系上行;在中腦下部進入下丘,大部分在下丘核換元(小部分不換元穿過下丘),下丘出來的纖維組成下丘臂止于內側膝狀體。一側外側丘系傳導雙耳的聽覺沖動。第二十頁,共59頁。延髓的非腦神經核下橄欖核:位于延髓上部橄欖深面,呈袋口向背側的囊袋形,人類特別大,發出橄欖小腦纖維越過中線至對側延腦背外側邊緣聚集,和脊髓小腦后束一起共同組成小腦下腳。薄束核、楔束核:分別位于延髓下部的薄束結節和楔束結節深面。是傳遞軀體、四肢深感覺(本體和精細觸覺)沖動的中繼性核團。接受來自薄束和楔束的纖維。內側丘系:薄、楔束核發出繞中央灰質的內弓狀纖維,在延髓腹側中線交叉(內側丘系交叉),交叉后在中線兩側轉折上行稱為內側丘系。第二十一頁,共59頁。神經節(ganglion)神經節: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在中樞外集合成的結節狀構造。解剖學上是一生物組織叢集,是神經細胞體的集合。神經節是感覺、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所特有的。運動神經無。神經節表面:包有一層結締組織膜,與相應神經的外膜、束膜相連,并深入神經節內形成網狀支架。神經節的節前纖維:來源于脊髓和腦干。神經節內突觸連接:節前纖維與節內神經元的連接形式。神經節的節后纖維:由神經節細胞發出,分布到身體有關部分。神經節按生理和形態的不同分為兩種:脊神經節(感覺性):位于椎管內剛出脊髓的脊神經后根處。植物性神經節: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于錐旁-交感鏈;錐前-神經節:主動脈腎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盆叢。副交感神經節位于所支配器官附近或器官壁內:睫狀神經節;翼腭神經節(淚腺);耳神經節(腮腺);下頜下神經節(頜下腺、舌下腺);壁內神經節(消化道)。第二十二頁,共59頁。12對顱神經的排序(一)屬于解剖學排序:神級核從高到低-嗅入端腦視入間,余下10對2、4、4(中腦-2:Ⅲ、Ⅳ;腦橋-4:Ⅴ、Ⅵ、Ⅶ、Ⅷ;延髓-4:Ⅸ、Ⅹ、Ⅺ、Ⅻ)。靶器官靶組織細胞一般也是從上到下-鼻頂、眼、面、耳、舌咽、頸部。Ⅰ-端腦-額葉-嗅球-純感覺神經,是唯一不在丘腦換元的腦感覺神經。Ⅱ-間腦-丘腦下部-外側膝狀體-純感覺神經Ⅲ-中腦-頂蓋前(四疊體上丘水平)-純運動神經Ⅳ-中腦-頂蓋前(四疊體下丘水平)-是最細且唯一在下運動神經元交叉的腦運動神經。Ⅴ-腦橋-四腦室底前-核群-混合神經。含有兩種神經成分:感覺:是最長的腦神經核(三叉神經中腦核、腦橋核、脊束核)-支配從頭頂到頸上部的廣范圍感覺。運動-三叉神經運動核-咀嚼肌Ⅵ-腦橋-腦橋中下部面神經丘深面-純運動神經Ⅶ-腦橋-腦橋下部網狀結構腹外側-混合神經運動-面神經運動核-面部表情肌感覺-孤束核-伴隨面神經的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味覺(膝神經節)。第二十三頁,共59頁。顱神經的排序(二)Ⅷ-延髓上外側-小腦下腳水平-位、聽神經-純軀體特殊感覺神經Ⅸ-混合神經-含五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起于疑核,支配莖突咽肌。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纖維,下泌涎核:延腦橄欖上部,迷走神經背核頭端附近的網狀結構中。發出的節前纖維→舌咽神經→耳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腮腺。特殊內臟感覺-腦干孤束核-接受下神經節(位于頸靜脈孔處)中央突纖維,其周圍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一般內臟感覺-腦干孤束核-也接受下神經節中央突纖維,其周圍突分布于舌后1/3、咽、咽鼓管、鼓室等處的粘膜以及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接受上神經節(位于頸靜脈孔處)中樞突,其周圍突分布于耳后皮膚。第二十四頁,共59頁。顱神經的排序(三)Ⅹ-延髓-混合神經,是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腦神經,含四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起于延髓的疑核-喉返神經-支配咽、喉的橫紋肌。一般內臟運動-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器官旁或壁內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副交感節后纖維,分布到頸、胸、腹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結腸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臟器除外)。一般內臟感覺-延髓的孤束核-接受胞體位于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中樞突,其周圍突分布于胸、腹腔的臟器。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接受胞體位于頸靜脈孔內的上神經節中樞突,其周圍突分布于硬腦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膚,纖維數量最少。第二十五頁,共59頁。顱神經的排序(四)Ⅺ-延髓-純運動神經副神經顱根-源于疑核-入迷走神經-咽支-喉返神經-咽喉肌。疑核:延髓橄欖上部至內側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經脊束核和下橄欖核之間的網狀結構中,發出的軸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經(Ⅸ)、迷走神經(Ⅹ)、副神經顱根(Ⅺ)。上端的神經元→舌咽神經→莖突咽肌;大部分神經元→迷走神經→軟腭、咽、喉和食管上部骨骼肌;下端的神經元→副神經顱根→迷走神經→迷走神經咽支、喉返神經→咽喉肌。副神經脊髓根-源于副神經核及頸髓6以上前角外側-胸鎖乳突肌、斜方肌。
Ⅻ-舌下神經三角深面-純運動神經。發出纖維組成舌下神經,支配舌內側、外側肌。第二十六頁,共59頁。軀體一般感覺神經傳導通路-1感覺傳導路:均經3級神經元到皮層。①神經節-②腦干神經核-③間腦-皮層。上行中都要交叉到對側,且均在第2級神經元軸突纖維處交叉。即,在到達第3級-間腦前交叉,但交叉層面高低、組成神經束、上行路徑不一。(淺交脊髓深交延;脊髓丘腦內丘系;三叉丘系頭面部;三元二交到間端):軀干部感覺傳導通路: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①脊神經節-②脊髓后角-脊髓交叉-脊髓丘腦束(痛溫-側束;粗觸-前束)-③背側丘腦腹后外側核-中央后回。軀干四肢深感覺傳導路:①脊神經節-②薄束核(T4及以下,下半身)、楔束核(T5及以上,上半身)-延髓交叉-內側丘系-③背側丘腦腹后外側核-中央后回。第二十七頁,共59頁。軀體一般感覺神經傳導通路-2頭頸部感覺路傳導通路:12對腦神經中有7對具有感覺性質。其中純感覺性有3對(Ⅰ、Ⅱ、Ⅷ)。混合性有4對(Ⅴ、Ⅶ、Ⅸ、Ⅹ)。純運動性有5對(Ⅲ、Ⅳ、Ⅵ、Ⅺ、Ⅻ)。(3/4/5)嗅覺傳導路(唯一不經丘腦的特殊感覺通路):①嗅細胞-②嗅球、嗅束-前穿質嗅三角-初級嗅覺皮質(梨狀皮質或梨狀葉、前梨狀區、前嗅區、杏仁周區和內嗅區)-次級嗅覺皮質(包括眶額皮質、丘腦背內側核、下丘腦、杏仁核、海馬)。嗅球與初級嗅覺皮質之間的往返纖維聯系在氣味的主觀識別方面起著主要作用,眶額皮質、島葉皮質通過丘腦背內側核將嗅覺沖動與味覺、內臟感覺甚至視覺和一般軀體感覺整合在一起。由于存在這些豐富的神經網絡,因此嗅刺激會引起內臟反應和情緒反應。視覺傳導路:①雙極細胞-②視網膜節細胞-視交叉-視束-③下丘腦外側膝狀體-枕葉距狀裂。頭面部感覺傳導路:①三叉神經節-②三叉神經核-延髓、腦橋交叉-三叉丘系-③背側丘腦腹后內側核-中央后回。第二十八頁,共59頁。軀體特殊感覺神經傳導通路軀體特殊感覺——位聽覺﹡聽覺傳導路:①渦神經節-②渦神經核-腦橋交叉-外側丘系-③下丘核-④下丘腦內側膝狀體-顳橫回(多一級)。﹡位平衡覺傳導路(連接廣泛):①前庭神經節-②前庭神經核(5個分支)-腦橋交叉后:前庭脊髓束(肌張力);內側縱束(頭眼轉動);前庭小腦束(運動協調);前庭網狀束(暈動病);③至丘腦腹后核-上升為意識。第二十九頁,共59頁。軀體運動傳導通路的特點一般軀體運動下行通路從上到下分2級核團上運動神經元-皮層中樞下運動神經元-腦干運動神經核+脊髓前角行程中都要交叉到對側,一般交叉部位均在上運動神經元軸突纖維。即,在到達下運動神經元之前交叉,交叉部位在不同平面。:軀體部運動傳導通路:皮質脊髓束,交叉部位在延髓椎體交叉。頭頸部運動傳導通路:皮質腦干束,12對腦神經中有9對具有運動性質,其交叉部位均在腦神經核平面之上(Ⅳ是唯一特殊的,在下運動神經元纖維交叉),其中Ⅹ屬于非隨意的自主運動神經。9對中有5對屬于純運動性(Ⅲ、Ⅳ、Ⅵ、Ⅺ、Ⅻ);有4對屬于運動、感覺混合性(Ⅴ、Ⅶ、Ⅸ、Ⅹ);只有3對屬于純感覺性(Ⅰ、Ⅱ、Ⅷ)。8對隨意運動性腦神經核中有6對半接受雙側皮質腦干束纖維,即受雙側運動中樞的支配(Ⅲ、Ⅳ、Ⅵ、Ⅺ、Ⅻ;Ⅴ、Ⅶ、Ⅸ、Ⅹ)。核上性損傷(皮質及皮質核束)-不出現癥狀。核下性損傷(腦神經核、腦神經)-同側出現癱瘓癥狀。8對隨意運動性腦神經核中有1對半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纖維,即僅受對側運動中樞的支配(Ⅶ下半部、Ⅻ)。核上癱:皮質及皮質核束損傷引起的癱瘓,對側出現癥狀。只出現對側瞼裂以下表情肌癱、對側舌肌癱瘓。核下癱:腦神經運動核、腦神經引起的癱瘓,同側出現癥狀。第三十頁,共59頁。內臟一般和特殊感覺傳導通路內臟的一般和特殊感覺兩種上行傳導通路走行復雜,但終點一致——孤束核,再經丘腦到皮層。與一般軀體感覺傳導通路一樣,亦分3級。頭頸部內臟一般和特殊感覺傳導通路:隨Ⅶ、Ⅸ、Ⅹ腦神經走行-①膝、上、下神經節-②腦干孤束核-③丘腦-皮層;頸、胸、腹、盆部內臟一般和特殊感覺傳導通路:隨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走行-①脊神經節-②腦干孤束核-③丘腦-皮層。第三十一頁,共59頁。內臟一般運動(自主、植物)傳導通路內臟一般運動下行傳導通路較一般軀體運動傳導路多一級,分3級核團-增加了器官旁或器官壁神經節。邊緣系統-副交感神經核-副交感神經節。動眼神經副核E-W(Ⅲ)-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瞳孔、睫狀肌上泌涎核-面N-翼腭N節-淚腺;上泌涎核-面N鼔索支-舌N-下頜下N節-舌下、下頜下腺(非眼部)下泌涎核-舌咽N-耳N節-腮腺(非眼部)迷走神經背核(Ⅹ)-器官壁N節-頸、胸、腹、盆臟器(非眼部)第三十二頁,共59頁。內臟特殊運動(非自主)傳導通路特殊內臟運動下行傳導通路-支配由鰓弓衍化而來的骨骼肌,和一般軀體運動傳導路一樣,分2級:皮層-腦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伴隨Ⅴ3神經-咀嚼肌(非眼部);面神經核-Ⅶ-面部表情肌-眼輪匝肌、皺聳眉肌;疑核-伴隨Ⅸ、Ⅹ、Ⅺ神經-咽、喉、頸部肌(非眼部)副神經核-Ⅺ-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非眼部)第三十三頁,共59頁。植物神經中樞部高級中樞:邊緣系統:植物神經最高級中樞在邊緣葉(包括扣帶回、海馬旁回和鉤回、齒狀回和海馬回)和一些皮質區域及皮質下核。間腦的體溫、攝食水、平衡中樞腦干的生命中樞低級中樞:交感神經系統:脊髓T1~L3節段灰質側角的中間外側核。副交感神經系統:腦干副交感核動眼神經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經背核。骶副交感核脊髓S2~S4節段的中間外側核。第三十四頁,共59頁。交感(自主、植物)神經傳導通路交感神經的功能:面白冷汗寒毛豎,瞪眼散瞳心跳速;口干舌燥唾液粘,大喘胃腸蠕動緩;內臟血管均收縮,橫紋肌肉供血忙。第一級神經元位于低級中樞(脊髓灰質側角),第二級神經元位于交感神經節(椎旁節或椎前節)。第一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為節前纖維(白交通支,有髓鞘呈白色)的走向:由脊髓T1~L3灰質側角的中間外側核發出。伴軀體運動纖維一道離開脊髓,進入脊神經前根,隨之行走進入相應的第二級神經元-交感神經椎旁節(19-24個),在脊柱兩側串聯形成交感鏈。頸節3個;胸節10-12個;腰節3-5個;骶節2-3個;尾節1個。穿過椎旁節后,纖維上、下行,止于相鄰幾個錐旁節;穿過椎旁節后,纖維止于脊柱前神經節。主動脈腎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盆叢。少部份纖維直達腎上腺髓質。第二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為節后纖維(灰交通支,無髓鞘呈灰色)的走向:返回相應的脊神經并隨之分布(隨頸脊神經分布頭、頸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其余部位略)襻附動脈管壁,隨之分布(形成頸內、外動脈叢,并隨之分布。其余部位略)。直接到達所支配的器官(腎上腺)第三十五頁,共59頁。副交感(自主、植物)神經傳導通路腦干副交感神經分布:動眼副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睫狀肌。上泌涎核→面神經→翼腭神經節→淚腺。上泌涎核→面神經→鼓索支→舌神經→下頜下神經節→舌下腺、下頜下腺。下泌涎核→舌咽神經→耳神經節(位于卵圓孔的下方,貼附于下頜神經內側)→腮腺。迷走神經核→迷走神經→臟器壁內節→頸、胸、腹部臟器骶副交感神經(盆神經):由骶2~骶4副交感核發出纖維,加入骶神經前支,出骶前孔后離開骶神經,形成盆內臟神經,加入盆叢,主要分布結腸左曲以下部消化道和盆腔器官。第三十六頁,共59頁。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比較第三十七頁,共59頁。眼部的神經顱神經:有六對(6/12,占顱神經的一半:Ⅱ、Ⅲ、Ⅳ、Ⅴ、Ⅵ、Ⅶ)一般軀體感覺上行傳導通路:有3級核團:①三叉神經節-②腦干三叉神經核-三叉丘系-③丘腦-皮層中樞一般軀體運動下行傳導通路:僅有2級核團:
①皮層-②腦干運動神經核;動眼神經核(Ⅲ)滑車神經核(Ⅳ)展神經核(Ⅵ)面神經核(Ⅶ)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第三十八頁,共59頁。視神經Ⅱ-①雙極細胞為第一級神經元(相當于脊神經節);②節細胞為第二級神經元(相當于脊髓后角神經元);③間腦—丘腦下部外側膝狀體為第三級神經元(所有感覺的次中樞);枕葉距狀裂皮層為神經中樞,(相當于頂葉中央后回)。視細胞為視覺通路中的感覺器。第三十九頁,共59頁。視神經疾病常見病左圖:視乳頭炎右圖:視盤血管炎左下圖:AION中下圖:水腫右下圖:視乳頭腫瘤第四十頁,共59頁。視路病變視交叉前病變:單眼盲視交叉病變:雙顳側偏盲視交叉臨近結構:上方:第三腦室下方:腦垂體兩側:頸內A周圍:海綿竇前方: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鞍結節視交叉后病變特征:同側偏盲;同側象限盲;第四十一頁,共59頁。視路病變視神經病變:單眼盲視交叉病變:雙顳側偏盲視束及以上病變:同側偏盲;同側象限盲;黃斑回避:黃斑雖然位于顳側視網膜,但其纖維亦有交叉。黃斑束在視神經和視束位于中央,在視放射偏于外側,投射到枕葉的偏后方。第四十二頁,共59頁。第四十三頁,共59頁。Ⅲ-核位于中腦上丘—中腦定蓋部(四疊體上丘水平)中腦導水管腹側、內側縱束背側的灰質內。上起中腦上丘和第三腦室后部,下達第四腦室前部,長約10mm。由大腦腳腹側腳間窩的動眼神經溝出腦。功能:上、內、下直肌,下斜肌;睫狀肌,瞳孔括約肌小腦幕切跡疝:由于Ⅲ位于幕平面之上,與大腦腳一樣會受壓麻痹。同側瞳孔:最初動眼神經受到刺激,一過性的縮小,進而逐漸散大,對光反應遲鈍;對側面、軀體輕度偏癱或肌張力增高。動眼神經第四十四頁,共59頁。滑車神經Ⅳ-核位于中腦下丘水平中腦頂蓋部(四疊體下丘水平),中腦水管腹側、動眼神經核下方。繞中腦導水管外側后行至腦干背面,于下丘下方-前髓帆(四腦室頂)交叉至對側后穿出,然后繞大腦腳外側前行。是所有運動神經中的特殊一支:唯一交叉在下運動神經元之后。第四十五頁,共59頁。三叉神經(眼支)Ⅴ-腦橋;①三叉神經半月節-②三叉神經核-③背側丘腦腹后內側核-腦頂葉中央后回。為混合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整個面部感覺和咀嚼肌收縮。第四十六頁,共59頁。展神經Ⅵ-核位于腦橋中下部面神經丘深面—其纖維向腹側走行,于橋延溝出腦干。第四十七頁,共59頁。眼部的各種反射及其中樞所有的反射通路均為不通過大腦皮層的上下行傳導通路!第四十八頁,共59頁。中腦頂蓋-四疊體、上下丘上丘(視覺反射中樞)下丘(聽覺反射中樞、位覺中繼站)上丘臂(連間腦外側膝狀體)下丘臂(連間腦內側膝狀體)視束→上丘核→上丘臂頂蓋脊髓束→頂蓋背側交叉→頸髓節段中間帶和前角內側部-完成視聽防御反射。外側丘系下丘核→下丘臂內側膝狀體視、聽覺反射徑路第四十九頁,共59頁。雙眼垂直同向運動中樞皮質性中樞:不詳;皮質下中樞:中腦頂蓋的上丘。上丘的上半—司眼球上轉,上丘的下半—司眼球下轉。上丘病變時,可引起眼球垂直運動障礙。上丘上半損害時,則雙眼向上同向運動不能,稱帕里諾綜合征(Parinaudsyndrome),也稱四疊體綜合征。常見于松果體區腫瘤。上丘上半刺激性病變時,可出現發作性雙眼轉向上方,稱動眼危象。見于腦炎后帕金森綜合征或服用酚噻嗪類藥物引起。吩噻嗪的衍生物,具有硫氮雜蒽母核,按側鏈結構不同,又可分為三類:①脂肪族(例如氯丙嗪,chlorpromazine);②哌啶類(如甲硫達嗪);③哌嗪類(如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抗精神病藥物。胃復安大劑量或長期應用,可能因阻斷多巴胺受體,使膽堿能受體相對亢進而導致錐體外系反應(特別是兒童和年輕人),主要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可出現肌震顫、頭向后傾、斜頸、陣發性雙眼向上注視、發音困難、共濟失調等。可用苯海索等抗膽堿藥治療。上丘下半損害時,可引起兩眼向下同向注視障礙。第五十頁,共59頁。眼球水平同向運動(水平側視)中樞皮質性中樞:額葉8區;皮質下中樞:腦橋旁正中網狀結構(PPRF)網狀結構:灰白質交織的區域。即在腦干內,除了一些界限清楚、功能明確的神經核團稱為“XX核”和“XX纖維束”外,尚有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網眼內散布著許多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樹突聯系廣泛、多突觸聯系和長距離投射并存的神經元胞體-網狀神經核,稱為中間神經元。水平側視中樞:是PPRF內中間神經元相對集中的部位(未形成明顯的核團)。對側皮質腦干束的沖動傳至同側(或患側)PPRF的神經元,該神經元再與同側外展神經核聯系,并再次交叉到對側內側縱束上行,與對側動眼神經核聯系。內側縱束:轉眼、轉頭的協調運動,眼肌的前庭反射(眼球震顫)、雙眼同向水平運動。水平側視投射徑路:水平側視中樞與外展神經核、動眼神經核之間的纖維投射關系。說法不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紡織品行業創新創業指導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工程技術規范與標準更新解讀考核試卷
- 報紙的突發事件報道考核試卷
- 新能源汽車維護與故障診斷(微課版)教案 4.4.1空調不制冷故障診斷與排除;4.4.2空調不制熱故障的診斷與排除
- 稀土金屬壓延加工過程中的監控與檢測手段考核試卷
- 羊飼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考核試卷
- 航標用電纜與連接器制造考核試卷
- 煤氣化技術的能源供需平衡研究考核試卷
- 珠海三中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 昆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全與健康教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創新藥CRO行業競爭態勢及未來投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 BS ISO 5675-2021 農業拖拉機和機械. 一般用快速液壓接頭
- 2024年甘肅白銀希望職業技術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高考歷史答題技巧與答題模板專題08影響、作用類(答題模版)(學生版+解析)
- 韻達加盟合同協議
- 中小學五一節前安全教育班會課件
- 2025-2030中國藥物遞送系統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家裝個人清包合同協議
- 《運動處方》課件-糖尿病人群運動處方案例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普拉提和瑜伽館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兒童衛生習慣的養成與學校教育的結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