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祝福
目標導航
篇目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1.理清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命運發展變化的脈1.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
絡。方法。
祝福
2.清小說的情節,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2.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源的認識。
知識精講
一、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
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等。
2.《彷徨》
《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首篇《祝
福》寫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于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
半多。《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作
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相同。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
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3.文體知識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
的文學樣式。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
閱讀小說,要把握四個關鍵詞:環境、情節、人物、主題。
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把握故事情節;2.揣摩人物形象;3.解讀環境描寫;4.
概括主題內容;5.品味語言特色;6.分析寫作技巧。
二、字音字形
寒暄.(xuān)送灶.(zào)陳摶.(tuán)朱拓.(tà)荸.薺.(bíqí)
門檻.(k?n)咀嚼.(j?jué)渣滓.(z?)炮.烙.(páoluò)窈.陷(y?o)
草窠.(kē)蹙.(cù)縮歆.(xīn)享牲.醴.(l?)唾.(tuò棄
蹣.跚.(pánshān)一瞥.(piē)馴.(xùn)熟鈍(dùn)響瓦楞(léng)
間.或(jiàn)悚.然(song)躊.躇.(chóuchú)儼然(yǎn)不更事(gēng)
謬.種(miù)雪褥.(rù)塵芥.(jiè)形骸(hái)嗚咽(yè)
桌幃.(wéi)訕訕.(shàn)嚎.叫(háo)
能力拓展
重難點解讀
1.《祝福》的情節結構是怎樣安排的?敘事順序上有什么特征?
《祝福》,采用了倒敘的結構形式,從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寫起,再回顧祥林嫂初來魯
鎮的情景.再次到魯鎮的經過等等,設置了懸念,營造了濃厚的悲劇氣氛。
序幕:祝福景象
結局:寂然死去
開端:初到魯鎮
發展:被賣改嫁
高潮:再到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
2.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卻不
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人物,以至被舊
社會所吞噬。
3.小說中有三處集中描寫祥林嫂的外貌,在課本上畫出來,并分析三處描寫的作用分別是
什么(反映出祥林嫂的什么特征)?
(初到魯鎮)“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
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
分析:“頭上扎著白頭繩”點明寡婦身份,“臉色青黃”說明生活艱辛,但“兩頰還是紅的”,
說明她還有青春的活力,“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體現其安分、溫順的性惡。
(再到魯鎮)“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
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分析:“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身份還是寡婦;“兩頰消失了血色”說明青春的活力
已經不復存在;“眼角上……精神了”體現出她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臨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
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還
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
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分析: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使得祥林嫂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寫出
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與潦倒,過多的悲哀已經使她麻木。
4.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劇的原因有哪些?《祝福》想表達什么主題?
魯四老爺剝削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拐賣了祥林嫂;柳媽的“地獄之說”加重了祥林
嫂的精神負擔;短工鄙棄她;魯鎮人以“看戲”的心態聽她訴苦;“我”雖然善良,但是無
能為力,無法挽救祥林嫂……祥林嫂沒有了容身之所、立足之地,且感受不到絲毫溫暖和同
情,最終在肉體的饑寒交迫和精神的飽受摧殘中絕望死去。
魯四老爺、祥林嫂之婆,柳媽、魯鎮的人、“我”都是兇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兇手。從
根本上來說,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禮教,最終殺死
了祥林嫂。小說的主題正是要批判這吃人的舊社會,革除舊思想,批判封建禮教,喚醒麻木
的民眾。
5.小說描寫了幾次“祝福”?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以祝福為標題有什么用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第2自然段)
祝福2:推動情節發展,揭示人物精神走向崩潰的過程;(第36、72-76、107-109自
然段)
祝福3:首尾呼應,深化主題。(第112自然段)
標題的用意:1、祝福是故事的背景,全文的情節開展也大都在祝福或祝福前后的時節,
緊緊環繞著題目。2、祝福的熱鬧場景與祥林嫂的悲涼死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
鮮明的對比之中,給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6.至少找出小說中的兩處自然環境描寫,并分析其作用。
(1)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
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作用:陰暗壓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和貶抑;也為祥林嫂寂然死去渲染一種悲劇氣氛。
(2)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
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
作用:暗示魯鎮沉悶壓抑的氛圍;“亂”字點明魯鎮忙亂的氣氛;襯托我紛亂的思緒。
7.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魯四老爺說了三次話:①“可惡!然而……”②“可
惡!”③“然而……”。兩次說“可惡”,意思有什么不同?兩次“然而”表現了魯四老爺
怎樣的態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個“可惡”對大白天在面前搶人表示氣憤,認為有損魯家尊嚴。②第二個“可惡”
是對衛婆子發泄怒氣。③兩次“然而”認為婆家搶人也有理,表明了維護封建禮教的態度和
自私、偽善、冷酷無情的思想性格。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
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著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
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為人自私偽善,冷
酷無情,他輕視祥林嫂,厭惡祥林嫂是個寡婦,支持她婆家把她搶回;他冷酷地打擊失子的
祥林嫂,說她“敗壞風俗”、“不干不凈”;他無情地摧殘祥林嫂,祝福時不讓她沾手,死
后還罵她是“謬種”。
8.祥林嫂臨死前提出的問題說明了什么?“我”的答話起了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我”
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說祥林嫂對“魂靈”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
(1)臨死前對“魂靈”、“地獄”產生的種種疑惑,說明祥林嫂對自己悲慘命運已產
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識,但只是朦朧的,帶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發的、軟弱的。
(2)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卻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懼,加速了她
的死亡。“我”是一個善良、進步的知識分子,既不敢大膽否定這些迷信說法,又無力救治
祥林嫂的精神創傷,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好人。
(3)“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陰間見到兒子,“希望其無”是害怕死后
被兩個丈夫分尸。
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負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蹣.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間.或(jiàn)謬.種(miù)
D.踝.骨(luǒ)門檻.(kǎn)馴.熟(xùn)躊.躇(chóu)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字音的能力。A.“脊梁”的“脊”應讀“jǐ”;B.“埋怨”的“埋”
應讀“mán”;D.“踝骨”的‘踝”應讀“huái”。故選C。
2.下列詞語的字形無誤的一項是()
A.煙靄和藹謬論紕謬未雨綢繆
B.朱拓聊賴鄙薄儼然沸反盈天
C.鬼秘窈陷逍遙炮烙寬洪大量
D.蹙縮歆享怨腑渣滓走投無路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形的辨識能力。A.“紕謬”中的“謬”書寫錯誤,應該為“繆”。
B.正確。C.“鬼秘”中的“鬼”書寫錯誤,應該為“詭”。D.“怨腑”中的“腑”書寫錯誤,
應該為“府”。故選B。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的說。
②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的事,本沒有什么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
③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簡捷偶爾坦然
B.簡潔偶爾坦然
C.簡潔偶然淡然
D.簡捷偶然淡然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運用近義詞的能力。第一空:“簡潔”,(說話、行為等)簡明
扼要,沒有多余的內容。“簡捷”,直截了當,簡便快捷。第一句中是形容短工話語的簡便直
接,應使用“簡捷”。第二空:“偶爾”,有時候,屬性詞,偶然發生。“偶然”,不經常,不
是必然的。前者是一般過去時,即形容過去某一時刻不經意的突然發生的一件事。偶爾是一
般現在時,即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件事經常會發生。前者強調頻率,后者強調發生。前者
著眼于數量,次數少。有時跟“經常”相對。后者著眼于意外,從一般事理或一般規律上
看,事情的發生是意外的,是在規律之外,跟“必然”相對。此處是形容事情的偶然發生,
是表示不經常性,應使用“偶爾”。第三空:“淡然”,形容不經心,不在意。“坦然”,形容
心里平靜,無顧忌。這里形容祥林嫂捐了門檻之后的表現,她認為自己捐過門檻之后就洗去
了罪孽,就與其他人一樣了,所以在祭祀時做這些事也就沒有了顧忌,所以此處應使用“坦
然”。故選A。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理學是宋代周敦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把“三綱五常”等封
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
B.過去,氫化植物油被廣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氫化植物油中的
反式脂肪酸對人體無益,只會增強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C.李老師在交流會上強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能,要激發這種潛能,就要看能否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D.由于自貿區致力于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商業環境,使更多專業人才有機會不
出國門,就能拿到遠超同行水平的“國際工資”。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增強風險”動賓搭配不當,將“增強”
改為“增加”。C.“具有創新的潛能”“能否”兩面對一面,可刪去“看能否”。D.介詞“由
于”“使”誤用導致缺少主語,可刪去“由于”或“使”。故選A。
5.下列對破折號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表示聲音的延續)
B.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后一個破折號表示語意的轉折)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表示
插說)
D.“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表意思遞進)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D.表示注釋說明。故選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阿呀阿呀,我真上當。我這回,就是為此特地來說說清楚的。她來求我薦地方,我那里料得
到是瞞著她的婆婆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幸而府上是向來寬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計較的
②總是我老發昏不小心,對不起主顧
③這回我一定薦一個好的來折罪……
④對不起,四老爺,四太太
A.③②①④B.④②①③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④②①句是向魯四老爺和四太太道歉,首先是對象
“四老爺,四太太”,然后指出自己的問題“我老發昏不小心,對不起主顧”,最后求得對方
原諒。③句表明自己要如何贖罪。故正確語序是:④②①③。故選B。
7.同學乙把學習《祝福》的點滴收獲和同學們進行了分享,下列選項中,分享有誤的一項
是()
A.《祝福》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彷徨》。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祝福”中的勞作
顯示了祥林嫂的品質,“祝福”對祥林嫂的排斥則導致其心靈崩潰,走上末路,展示悲劇性。
小說以《祝福》為題很是恰切。
B.《祝福》寫祥林嫂整體上采取了插敘的寫法。在情節上,把祥林嫂悲慘的結局放在開頭,
設置懸念,有吸引力;在主題上,祝福景象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反封建的主
題。
C.“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一句中“空的”“下端開了裂”定語倒裝,表示強調,突出了祥林嫂忍饑挨餓的凄慘和沿街
乞討的艱辛。
D.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勤勞、善良、質樸、頑強,命運悲慘但不甘心屈
從,雖然對封建禮教的迫害摧殘進行了抗爭,但終究未能擺脫封建思想的桎梏,被社會無情
吞噬。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祝福》寫祥林嫂整體
上采取了插敘的寫法”錯誤,《祝福》先寫了故事的結局——祥林嫂的死,屬于“倒敘”的
寫法,而不是“插敘”的寫法。故選B。
8.小說結尾再次寫魯鎮“祝福”的熱鬧景象,對這樣寫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
A.熱鬧的氣氛與祥林嫂的死恰成鮮明對比,說明祥林嫂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
B.熱鬧的氣氛與祥林嫂的死恰成鮮明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也與前
文形成呼應,使小說結構更為嚴謹。
C.熱鬧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禮,表現出人們對祥林嫂的同情。
D.熱鬧的氣氛與祥林嫂的死恰成鮮明對比,反映了民眾的愚昧、冷酷,同時也與前文形成
呼應,使小說結構更為嚴謹。
【答案】B
【解析】A.“說明祥林嫂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說法不準確;C.“熱鬧的景象恰似是祥林
嫂的葬禮”說法不正確,也沒有表現人們對祥林嫂的同情;D.“反映了民眾的愚昧、冷酷”
表述不準確。只有B項表述的全面、準確。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從心理學上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從而導致人生的
悲劇。這絕不是______,事實就是如此。不用多說,只要打開魯迅的《彷徨》,看看《祝福》
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_____了。
祥林嫂是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婦女,______安分,手腳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論,力氣
是不惜的。”她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生活的權利,她就心滿意
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樸素簡單的人生愿望卻因身邊的種種人事而無法實現,她雖然在不斷
地進行抗爭并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但“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始終沒有到來。在一片歡欣
的“祝福”聲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權、夫權和神權的重重枷鎖之下,懷著對地獄的
恐懼,一直被人們______的祥林嫂,最終“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和身體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
B.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對人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
C.身體所受的折磨是無法和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相比的
D.因為它不但有損人們的身心健康,更為主要的是,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前程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駭人聽聞顯而易見不只唾棄
B.危言聳聽顯而易見不只厭棄
C.駭人聽聞不言而喻不止唾棄
D.危言聳聽不言而喻不止厭棄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雖然她在不斷地進行抗爭并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但“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始終沒有
到來。
B.她雖然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斷地進行抗爭,但“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始終沒有
到來。
C.雖然她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斷地進行抗爭,但“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始終沒有
到來。
D.雖然她在不斷地進行抗爭并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始終沒有到來。
【答案】(1)D
(2)B
(3)C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根據語段陳述的內容可知,括號里
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為主語更合適,據此排除AC兩項。根據括號后的句子“從
而導致人生的悲劇”可知,括號中的句子突出的應是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帶給人的不好的影
響,D項比B項的表述更能突出重點,且句子中“因為……,更為主要的是……”的表述與
“從而……”銜接更緊密。排除B項。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詞語(熟語)的能力。第一空,危言聳聽:故意說嚇人的話
使聽的人震驚。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結合原文“這絕
不是……,事實……”可知,應用“危言聳聽”。第二空,顯而易見:(事情、道理)非常明
顯,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多說”,應用“顯而易
見”。第三空,不只:不但、不僅,多用于表示遞進關系的復句中。不止:①繼續不停;②
表示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原文有“也”,應用“不只”。第四空,唾棄:鄙棄。厭棄:厭惡
而嫌棄。根據課文內容可知,人們是“厭惡、嫌棄”祥林嫂,應用“厭棄”。分析可知,B
項詞語全都恰當。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辨析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存在兩處語病: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語并不相
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語都應放在關聯詞之后,所以應把“她”移至“雖然”之后,排除B
項。其二,不合邏輯,“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和“在不斷地進行抗爭”應互換位置。排
除AD兩項。故選C。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祝福(節選)
魯迅
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后,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他們也都沒
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
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
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
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
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
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
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
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
集注》和一部《四書襯》。【甲】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祥林嫂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
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
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
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
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
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我萬料不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詫異的站著。
“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
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
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
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
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
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說。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啊!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
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么躊躕,什
么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
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
想,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會
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別的
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么深
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
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
“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
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我
在這時,更感到這一句話的必要,即使和討飯的女人說話,也是萬不可省的。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陰
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烈了。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燉
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雖然已經云散,然而
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乙】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1.下列對小說中的“我”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是魯迅本人,也是小說敘述者,并在小說中充當了祥林嫂悲劇見證者的角色。
B.“我”是一個具有啟蒙意識的知識分子形象,能解決底層百姓的精神出路問題。
C.“我”是一個激進的革命青年,不滿現狀,努力尋找啟蒙之路,代表中國的希想。
D.“我”是一個線索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我”也參與了祥林嫂的命運進程。
2.下列對小說內容與技巧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以看出魯鎮一直沒有變,而“我”以略帶消極的語氣強調這
一點,恰恰暗示了“我”的變化。
B.祥林嫂的三個問題反映了一個普通人的樸素愿望,即如何避免人生中的災難或者說改善
自己的生存處境,包括死后的境遇。
C.“說不清”并不能使“我”的良心得到安寧,反而在自我安慰中加劇著“我”的惶恐,并
逐漸發展成難以消解的負疚感。
D.魯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畫人物,譬如寫祥林嫂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用極簡的筆墨寫
出了祥林嫂的專注、遲鈍與呆滯。
3.簡析兩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
甲:
乙:
【答案】1.D
2.D
3.甲:魯鎮依舊封閉、停滯、保守,令“我”難以忍受,暴露了“我”與魯鎮之間深刻的
隔膜與疏離。
乙:祥林嫂的“靈魂”三問,令“我”手足無措,暴露了“我”因無法解決群眾的精神啟蒙
問題而惶恐焦慮。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是魯迅本人”錯誤,《祝福》
是魯迅創作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并非作者本人。B.“能解決底層百姓的精神出
路問題”錯誤,“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可見
“我”并不能解決底層百姓的精神出路問題。C.“我”是一個善良、進步的知識分子,既不
敢大膽否定這些迷信說法,又無力救助祥林嫂的精神創傷,是個軟弱無能的好人。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小說內容和技巧的能力。D.“祥林嫂的專注”錯誤,“只有那眼
珠間或一輪”突出的是祥林嫂的麻木、遲鈍、呆滯,并非“專注”。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結合前文“他們也都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
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
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
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
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
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可知,
本段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突出了魯鎮依舊封閉、停滯、保守的特點,這令“我”
難以忍受,所以“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從而暴露了“我”與魯鎮之間深刻的隔
膜與疏離。“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我乘
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
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
任”“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
陰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烈了。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祥林嫂的
“靈魂”三問,令“我”手足無措,“我”更怕自己的回答會給祥林嫂帶來什么危險,所以
“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這是“我”的自責與逃避,暴露了“我”因無法解決群
眾的精神啟蒙問題而惶恐焦慮。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祝福(節選)
魯迅
魯鎮永遠是過新年,臘月二十以后就忙起來了。四叔家里這回須雇男短工,還是忙不過
來,另叫柳媽做幫手,殺雞,宰鵝;然而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只肯洗器皿。祥
林嫂除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卻閑著了,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微雪點點的下來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嘆息著,獨語似的說。
“祥林嫂,你又來了。”柳媽不耐煩的看著她的臉,說,“我問你:你額角上的傷疤,不
就是那時撞壞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問你:你那時怎么后來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這總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氣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這么大的力氣,真會拗他不過。你后來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說他
力氣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試試看。”她笑了。
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縮得像一個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
釘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柳媽詭秘的說,“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現
在呢,你和你的第二個男人過活不到兩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將來到陰司去,那
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我想,這真
是……。”
她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當。你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路,萬
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當時并不回答什么話,但大約非常苦悶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
大黑圈。早飯之后,她便到鎮的西頭的土地廟里去求捐門檻。廟祝起初執意不允許,直到地
急得流淚,才勉強答應了。價目是大錢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們交口,因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厭棄了的;但自從和柳媽談了天,似
乎又即傳揚開去,許多人都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至于題目,那自然是換了一個
新樣,專在她額上的傷疤。
“祥林嫂,我問你:你那時怎么竟肯了?”一個說。
“唉,可惜,白撞了這一下。”一個看著她的疤,應和道。
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
后來連頭也不回了。她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的跑
街,掃地,洗菜,淘米。快夠一年,她才從四嬸手里支取了歷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
鷹洋,請假到鎮的西頭去。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高興似的對四嬸說,自己已經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了。
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
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
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
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
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于常常忘卻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這樣了?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四嬸有時當面就這樣說,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總如此,全不見有伶俐起來的希望。他們于是想打發她走了,教她回到衛老婆子
那里去。但當我還在魯鎮的時候,不過單是這樣說;看現在的情狀,可見后來終于實行了。
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
知道。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開頭看似漫不經心地插入一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這其實是暗示柳媽的話即將給
祥林嫂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起到暗示情節發展的作用。
B.在同柳媽閑聊時,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后又屈從,“‘阿阿,你……你倒自己試試看。’她
笑了。”此處祥林嫂的“笑”是真心實意的笑。
C.在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中,同為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柳媽卻又不自覺地扮演著“幫兇”、甚
至“劊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著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D.捐了門檻的祥林嫂仍得不到祭祀的權利,這一場景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
矛盾,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文中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她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
的跑街,掃地,洗菜,淘米”。從傳遞信息的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原文表達更細膩
豐富?
3.文中的“我”是故事的敘述者,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B
2.原文與改文相比更加細膩,原文內容是“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強調
是大家認為的,體現當時包括柳媽在內的人,不僅不同情祥林嫂,還披著善良的外衣津津樂
道地嘲笑她。表現出當時殺害祥林嫂的幫兇的眾生相,更有利于凸顯主題。
3.(1)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慘遭遇,
正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2)“我”既充當小說中的線索,又是整個故事的見
證者。作者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結構文字,展開情節,增強故事的真實感;(3)通過“我”
的所感,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祥
林嫂的‘笑’是真心實意的笑”錯,祥林嫂是在無奈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
“笑”來掩蓋結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經歷,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美好生活的甜蜜
回憶。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言特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原文是“頭上帶著大家
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強調是大家認為的,自身的經歷對祥林嫂來說,是恥辱,是不
堪回首的痛楚。可當時柳媽卻忍心拿這件事嘲笑取樂,以一個沒有被欺辱過的好女人的優勢
姿態逼問祥林嫂。雖是人物,卻披著善良的外衣,踩碾不如自己的人,而周圍人把這件事當
成她的一個笑柄,津津樂道地嘲笑她。表現出當時的周圍的人的麻木和殘忍,他們是殺害祥
林嫂的幫兇,所以說原文更細膩豐富,更有利于凸顯主題。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以“我”的第一人稱的視角對“魯鎮”中的
所見所聞先展開了回憶性描述。文中“我”是第一人稱,一個是敘述者層面,我”是小說祝
福中的重要線索人物,在我的敘述中,呈現出了祥林嫂人生的悲歡離合。“我”起著線索作
用,是祥林嫂悲劇的見證者。小說是以“我”為視角展開的,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過“我”
的觀察和敘述才得以展現的。正是從“我”的視角出發,祥林嫂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婦
女的悲劇命運才得以被關注和審視。我”對祥林嫂雖然有著深切的同情,卻無力挽救她,無
法改變她的困境,小說以此深刻地表現了在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禁錮著整個社會思想的
情況下,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那種欲救拔而不能的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通過“我”的所感,
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題組C培優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藥(節選)
魯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
什么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里,便
彌滿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里邊的小屋里,也發出一陣咳嗽。
“唔。”老栓一面聽,一面應,一面扣上衣服;伸手過去說,“你給我罷。”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
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
響,接著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聽得兒子不再說話,便出了門,走到街上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一
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
前進;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
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
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
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
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
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白天店里坐著許多人,老栓也忙了,提著大銅壺,一趟一趟的給客人沖茶;兩個眼眶,
都圍著一圈黑線。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
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剛進門,便對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運氣了你!
你運氣,要不是我信息靈……”
老栓一手提了茶壹,一手恭恭敬敬的垂著笑嘻嘻的聽。滿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聽。
華大媽也黑著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便去沖了水。
“這是包好!這是與眾不同的。你想,趁熱的拿來,趁熱的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
么癆病都包好!”橫肉的人只是嚷。
“原來你家小栓碰到了這樣的好運氣了。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著呢。”
花白胡子一面說,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聲下氣的問道,“康大叔—聽說今天結果的一個
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誰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兒子么?夏瑜那個小家伙!”康大叔見眾人都聳起耳朵聽他,
便格外高興,橫肉塊塊飽綻,越發大聲說,“這小東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這一回
一點沒有得到好處;連剝下來的衣服,都給管牢的紅眼睛阿義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從小屋子里走出,兩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飯,
泡上熱水,坐下便吃。華大媽跟著他走,輕輕的問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舊只是
肚餓?……”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過臉,對眾人說,“夏三爺真是乖角兒,
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現在怎樣?得了銀子!——這小東西也真不成東西!關在
牢里,還要勸牢頭造反。”
“阿呀,那還了得。”坐在后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樣。
“你要曉得紅眼睛阿義是去盤盤底細的,卻和他攀談了。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
家的。你想這是人話么?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沒有料到他竟會這么窮,榨
不出一點油水,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義哥是一手好拳棒,這兩下,一定夠他受用了。”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
花白胡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么可憐呢?”
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
憐哩!”
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小栓已經吃完飯,吃得滿頭流汗,頭上
都冒出蒸氣來。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說。
店里的坐客,便又現出活氣,談笑起來。小栓也趁著熱悶,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
拍他肩膀說:“包好!小栓—你不要這么咳。包好!”
“瘋了。”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
(節選自魯迅《吶喊》)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描繪極其安靜的秋夜,渲染了凄冷、清寂的氣氛,烘托了華老栓的心理活動,
引出后文老栓買藥一事。
B.第一段寫華老栓夜間沒有睡著,既是他為兒子治病不辭辛苦的外在表現,也暗示了身為
人父的華老栓憂心忡忡。
C.“藥”是本文的線索,分作兩線:明線是老栓買藥——茶客談藥,暗線是革命者夏瑜在尋
求解救中國之“良藥”。
D.華老栓想用人血饅頭來治好小栓的病,表現了華老栓一家的愚昧與自私,從中也可以看
出民眾的麻木和愚昧。
2.小說對人物的描寫非常精妙,試選擇一個人物,結合具體描寫,賞析作者塑造這一形象
的兩種手法。
3.茶館中的茶客們聽到夏瑜和牢頭阿義的故事后表現出來的情緒說明了什么?請結合小說
主題加以分析。
【答案】1.C
2.
人物手法1手法2
動作描寫:
華老神態描寫:老栓一手提了茶壺,一手恭恭敬敬的垂著笑
華老栓抖抖的裝入衣袋,
栓嘻嘻的聽
又在外面按了兩下
比喻(細節描寫):
動作描寫(場面描寫):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
刑場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
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
看客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
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的,向上提著。
語言描寫:“喂!一手交錢,
一手交貨!”外貌描寫:“一個渾身黑色的人”“滿臉橫肉的人,披一
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
“怕什么?怎的不拿!”腰間”。
康大“包好,包好!”
叔
動作描寫:那人一只大手,
向他攤著;一只手卻撮著比喻夸張、側面描寫: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
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語言描寫:
神態描寫:低聲下氣的問道、很現出氣憤模樣、忽然高
茶館茶館“阿義可憐—瘋話,
興起來、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白胡子恍然
看客簡直是發了瘋了。”“發了
大悟似的說、點著頭
瘋了。”……
動作描寫:兩手按了胸口,
小栓細節描寫:小栓也趁著熱鬧,拼命咳嗽
不住的咳嗽
動作描寫:華大媽在枕頭
華大語言描寫:“小栓,你好些么?——你仍舊只是肚
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
媽餓?……”
洋錢,給老栓,
側面描寫(襯托):茶館眾
夏雨語言描寫(轉述);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人的議論
夏三
側面描寫:康大師的陳述
爺
3.(1)茶客們對革命者夏瑜沒有絲毫的同情,為牢頭打了夏瑜而感到高興,說明這是一群
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國人)。
(2)夏瑜這樣的革命者為了拯救國人而犧牲,國人卻并不理解,反而為統治者叫好,說明
這場革命(辛亥革命)并沒有廣泛發動群眾。
(3)作者通過人物的情緒的展現,表達了喚醒麻木民眾、療救國人精神的寫作意圖,暗示
了主旨。(答出主旨的三層:民眾麻木、革命不徹底、喚醒療救即可。)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C.“暗線是革
命者夏瑜在尋求解救中國之‘良藥’”錯,暗線是革命者夏瑜被愚昧的民眾當成“藥”的過
程,也就是被出賣、被捕入獄、被殺、被談論的過程。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明確對象,選擇分析黑衣人形象。然后篩選信息,
抓住手法進行分析:結合“‘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怨言描寫)一個渾身黑色(外貌
描寫)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神態描寫),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
只大手,向他攤著(動作描寫);一只手卻撮著(動作描寫)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
一點一點的往下滴”分析,文章塑造了一個兇殘的劊子手(或“賣人血饅頭的人”)形象—
—康大叔。通過動作、神態、外貌等細節描寫來塑造這一形象的。另外在賣給華老栓人血饅
頭時“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語言)……;黑的人便搶過燈籠,
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行為動作等細節
描寫)。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語言)”的內容,通過“搶”“扯”“裹”“塞”“抓”
等一系列動作表現出他的狠毒與蠻橫,“捏一捏”說明他對這一買賣是非常的熟練,表現他
的卑鄙和貪婪。可見本文使用刻畫人物的手法突出了性格特征。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主題思想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
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文的關鍵所在,在解
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文章主題是指文章的寫作意圖,它是文章的靈魂。其內涵包括
情感態度、精神品質、道理感悟和希望號召等。歸納文章主題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首先整體
把握全文。要能對所給材料作宏觀上的把握,做到對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藥》是中國現代
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
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
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題干中問的是茶客們的情緒,我們要
在文本中首先找到和“情緒”有關的內容。“坐在后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
樣”,此處情緒是“氣憤”;“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此處情緒是“高興”。他們表現出
的是對革命者的氣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興,說明他們是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們接
著思考作者刻畫他們的目的,他們都是普通的民眾,也受著壓迫和剝削,作者既有對他們的
同情,又有對他們的憤怒,可以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者想要療救的也就是他們,
期待他們早日清醒。從夏瑜的角度,他為了拯救國人而犧牲,卻被國人圍觀嘲笑,也說明了
他們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沒有發動群眾,失敗是必然的。茶客們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
他們對革命者夏瑜沒有絲毫的同情,有的是氣憤,對牢頭打了夏瑜而感到高興,說明這是一
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作者對他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夏瑜這樣的革命者為了
拯救國人,而國人卻并不理解,反而為統治者叫好,說明這場革命,并沒有調動廣大人民群
眾,可見也不是中國的救世良藥。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
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
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
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
序。《釋名》于“淪”字下也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說:凡是有
“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
(見潘光旦《說倫字》,《社會研究》第19期)
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
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
等的次序。在我們現在讀來,鬼神、君臣、父子、夫婦等具體的社會關系,怎能和貴賤、親
疏、遠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并論?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
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里說: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
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
于這己,得加以克服于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
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
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中庸》里把五倫作為“天下之達道”。因為在這種
社會結構里,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
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已”作中心的。這并不是個人主義,
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
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
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了團體
的存在。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里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
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節選自《差序格局》,有改動)
材料二:
從已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
會范圍是從“已"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
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
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孔子曾總結說: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附著一種道德
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
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
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
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
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
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
(節選自《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材料三: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
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
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
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
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個人自行設計,或臨時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規劃
的。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地
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
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來就是傳統,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的。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
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思,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鄉土
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了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
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
確,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罷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約”字,來形容禮的養成,可
見禮治并不是離開社會,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了。
(節選《禮治秩序》)
材料四:
年輕寡婦祥林嫂獲悉婆母與遠親衛老二欲將自己賣到山里的消息,連夜出逃,后在魯鎮
地主魯四老爺家為傭。祥林嫂勤快利索,令東家滿意。
翌年清明時分,祥林嫂突被婆母和衛老二遣人搶回,賣與山里賀老六強行成婚。祥林嫂
認為再嫁是不光彩的,堅決不從,撞桌角自盡,被賀老六救下。她念賀老六善良忠厚,遂成
夫妻。逾年生一子,取名阿毛。賀老六為還婚債,積勞成疾,終于病逝。不久,愛子阿毛
被狼銜去。大伯收回房子,將祥林嫂逐出賀家。
為覓生路,她只得再回魯四老爺家幫傭,祥林嫂逢人訴說兒子遭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
同情,久之討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視為不凈不祥之人,加之經歷諸種劫難,
神態木訥憔悴,令東家生厭,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遠避。
后經魯家女傭柳嫂勸告,祥林嫂去土地廟捐一門檻,供人踐踏,以贖前愆。豈料除夕
行祝福禮時,祥林嫂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魯家夫婦苛責,并加驅逐。祥林嫂因捐了門檻
依舊沒有贖回再嫁的罪愆,萬念俱灰,自此流浪行乞。最終,在一個祝福的年夜,倒斃于風
雪之中。
(以上是魯迅小說《祝福》主要內容)
1.下列關于前三則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
薄。
B.中國傳統思想里一切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行為規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注重的試題及答案
- 項目文檔管理的基礎與發展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考題解析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人才培養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師證書在企業中的應用價值及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知識框架梳理試題及答案
- 亮化工程幕墻施工方案
- 攔截鉆孔考察方案范本
- 海底設施鋪設工程建筑考核試卷
- 2025屆廣東省廣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物理試卷含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行政復議法-形考作業2-國開(ZJ)-參考資料
- 診所中藥飲片清單
- AOI直通率持續提升報告
- 來料檢驗指導書鋁型材
- 基于單片機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 工程項目監理常用臺賬記錄表格(最新整理)
- Purchase Order模板參考模板
- 質量保證體系調查表
- -腦梗死臨床路徑201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