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1頁
第一講 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2頁
第一講 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3頁
第一講 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4頁
第一講 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二輪復習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中國古代史階段(8)早期文化——多元一體夏商周時期——初步形成春秋戰國——社會轉型秦漢時期——文明統一魏晉時期——文明崩潰隋唐時期——文明擴大宋元時期——內斂與外溢明清時期——總結與反思中國近現代史(7)甲午戰前甲午戰后北洋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世界史(7)燦爛的古代文明多元的中古文明發現的時代(14-16C)理性的時代(17-18C)革命的時代(19C)危機的時代(20C前半期)對抗的時代(20C后半期)第一講: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170萬年前到前2070年)必備知識:1.中華文明的起源2.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產生此章節的真題與考古學高度重合。通過結合考古學成就和歷史文獻,創建歷史情境,考查中華文明起源、原始社會后期的社會特征及文化遺址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聯系考古遺跡和文獻記載,創設情境,從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早期國家的特征。命題趨勢:第一講:中華早期文化——多元一體?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舊石器時代1萬年前(農業產生)新石器時代“滿天星斗說”

簡單地說,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甚至到夏商時期,其實同時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步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布,而中原文明只是眾星之一。

——趙汀陽《<滿天星斗:蘇秉琦論緣故中國>選編代序》◎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和文化遺存分布示意圖文明起源:中原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唯一來源。概念解析1:中華文明的起源多元一體

蘇秉琦指出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合成性質,有著來自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文化因素,尤其是來自北方“原生型文明”的影響,其中,北方文明的南下影響形成一個Y型通道,即遼西文明和內蒙古高原河套文明通過山西晉地到達津南的通道,這個Y型路徑被認為是中華文明多根系中的關鍵性“直根”。——趙汀陽《<滿天星斗:蘇秉琦論緣故中國>選編代序》

文明起源:四面八方的文化成果匯集中原,形成了

最初的”中國“。多元一體概念解析1: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史前文化區系示意圖多元一體

各地區及其多樣文化傳統為“多元”,各地區互動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為“一體”。中原核心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成一系,有中心、有外圍,既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形成了既有多元又有一體,并逐漸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文明格局。概念解析1:中華文明的起源(2022北京)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B多元一體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的西水坡遺址出土了蚌塑的龍;在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有“中華第一龍”美稱的C形玉龍(下左圖);在長江流域的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了龍形玉牌(下右圖)。這可用于說明A.龍文化成為區域間交流橋梁

B.龍是中國先民共同的信仰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 D.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源頭C2.新石器時期,長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內涵豐富;長江中游的高廟文化,陶器刻畫圖像繁縟復雜,表現天極宇宙觀的主題;西遼河流域的興隆洼文化玉器溫潤,出現對昆蟲羽化蛻變之力的崇拜。由此可知A.區城間貿易往來促進文化交流 B.早期文明具有多樣性的特點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D.自然神靈崇拜是文明的主題B多元(2024

江蘇)圖1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C中原核心(2024·河北)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概念解析1:中華文明的起源C概念解析2:文化與文明

文化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人類遺留器物的綜合體,器物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判斷文化類型的標準,簡單來說,器物就是文化。

文明指進入國家發展階段的文化,即一個文化發展到國家階段,該文化演進為文明。簡言之,有人群就有文化,有國家就有文明。生產力社會分工生產效率提高階級矛盾部落戰爭記事管理前提播種收獲定居文明產生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唯物史觀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文明產生的標志:私有制、階級、國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現掠奪剩余產品戰爭俘虜奴隸貧富分化概念解析2:文化與文明山西柿子灘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發現了鴕鳥蛋皮串珠和蚌殼飾品,鴕鳥蛋皮來自本地,蚌殼來自山東沿海。據此可知()①柿子灘人萌生審美意識②當時已經產生貧富分化③不同地區之間聯系加強④柿子灘人進入文明階段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①③概念解析2:文化與文明D文明產生的標志:私有制、階級、國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現概念解析3:私有制和階級

私有制是指社會資源屬于私人所有的一種社會經濟。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開始形成。簡單來說,私有制就是私有物品。私有制表現為:私有物品出現明顯差異/交易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袑?/p>

在歷史上,由于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獲得財富的方式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階級。——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私有制=貧富分化=階級分化

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使用打制石器,通過采集狩獵為生。由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所決定,人們共同勞動按自然分工實行簡單的協作生產資料歸原始人群共同占有,所生產的產品由原始社會的成員平均享用,沒有私有制、階級和剝削。早期原始人群之間沒有聯系,群內互相通婚,后來過渡到血族群婚、對偶婚、族外婚,產生了氏族(母系、父系)。

——摘編自李淮春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原始人群概念解析4: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發展概念解析4: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發展

母系氏族

出現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母親的血緣關系結成原始社會基本單位的制度。母系社會在婚姻關系上仍為群婚制,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它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原始公有制,生產資料歸氏族公有,實行共同生產和消費品平均分配。(采集漁獵)

——摘編自劉文英主編《哲學百科小辭典》概念解析4: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發展

從聚落布局來看,仰韶早期較大型房址的門道多朝向中心廣場,呈向心式布局,如半坡、姜寨等遺址所見。結合仰韶中期“大房子”工程浩大、數量有限、位居中心等因素,多數研究者將其視作聚落的中心設施,或部民日?;顒拥臅???傮w來看,“大房子”可理解為體現集體意志的公共建筑,其建造已超越了個人或者小型社會組織的能力,更有可能是聚落內集體協作和組織實施來完成的?!幾陨?、陳國梁《中原地區宮室建筑的歷時性變化與早期國家形成》整個居住區1—5號位置是大房子,以此為中心周圍的100多處房屋形成五個組團,房屋的門均開向廣場。為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條件和保障,也為集體活動提供便利。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等。(2024

甘肅)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按蠓孔印笔遣柯涔不顒又行?,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按蠓孔印钡某霈F反映了這一時期(

)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B概念解析4: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發展父系氏族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父親的血緣關系結成原始社會基本單位的制度。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經主要不是氏族,而是家長制家庭。父系氏族公社一般即由若干個這樣的家庭組成,土地屬于公社所有,實際為家長制家庭支配,在大家庭范圍內集體生產,共同消費。父系制氏族公社已隱藏著原始公社制瓦解的萌芽。——摘編自劉文英主編《哲學百科小辭典》

良渚古城復原圖(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

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約630萬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統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良渚遺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沒有隨葬品,大型墓葬則往往隨葬數百件玉器和陶器。墓葬差別較大,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拓展:原始墓葬反映的社會情況母系氏族父系氏族規模多人合葬墓居多單人墓居多形式同性合葬、母子合葬夫妻合葬、父子合葬隨葬品數量普遍較少,沒有明顯區別有多有少,呈現明顯區別功能幾乎為日用器禮器出現,男性多為石斧、石錛、石鑿,女性多為紡輪、日用陶器動物隨葬牲畜的比例較少隨葬牲畜的比例提高布局公共墓地,排列整齊,多數為長方形的淺凹坑,僅能容下尸體和幾件簡單隨葬物單人墓大小不一,個別大墓出現墓道、墓室、槨室半坡遺址合葬墓半坡遺址同性合葬墓(兩男性均仰身直肢)良渚文化不同等級墓葬的隨葬品齊家文化夫妻合葬墓(女性側身屈肢居左,面向男性,體現男權制)私有制出現,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個體家庭形成社會組織和家庭婚姻的改變私有制出現、貧富分化,階級分化

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國家應運而生。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社會分為不同階層,有強制性的公共權力和賦稅制度,有專門化的、分工分層的管理機構或官僚體系,有維護秩序與安全的常備武裝力量和司法系統,有體現統治者意志的精神信仰或意識形態,整個社會呈現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另外國家還是超越血緣關系的地緣政體,等等。

概念解析4:階級社會的起源與發展國家的定義國家的初始形態(良渚文化)(原始社會)早期國家(夏商周)(奴隸社會)成熟國家(秦朝)(封建社會)大型建筑群(宮殿、神廟或宗廟等)、高級大墓(王墓)、大型公共工程(防御城壕、水利設施、大型祭祀遺跡等)、貴族掌控的高端手工業、金字塔形的社會等級結構?!蛉饰宓邸虼笥碇嗡蛉f邦時代部落聯盟:炎帝與黃帝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禪讓傳承(選賢與能、天下為公)階級分化明顯;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陶寺遺址)概念解析5:從部落到國家信而待證的夏朝二里頭的“中國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華夏青銅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銅近戰兵器············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質禮器、各類龍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的發現,以及骨卜的習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都是“中國”元素的大匯聚。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6頁.概念解析5:從部落到國家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2024全國新課標卷)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

舊石器時代早期 B.舊石器時代晚期 C.新石器時代早期 D.新石器時代晚期D

陶寺遺址發現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約4300—4000年。該遺址發現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B.早期國家已經產生C.開始出現水稻種植D.屬于母系氏族社會A(2023山東)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C(2023新課標2卷)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A.公共墓地出現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D.文字的使用C時間活動區域文化遺址重要特征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白陶,龍山文化的源頭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種植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稱為“蛋殼陶”遼河上游紅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長江下游良渚文化新石器時期的主要文化用玫瑰花圖案作為彩陶紋飾(華族)用玉石制作的玉龍,陶器上以龍鱗紋為主(2024

浙江)有考古學家認為,不同文化的“撞擊”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圖中的“Y”形北方一中原文化連接帶,“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帶”。根據該理論,這一時期最有可能在這條文化帶發生“撞擊”的是()A.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B.仰韶文化、紅山文化C.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B(2022天津)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黃河中下游北方遼河上游長江下游C(2023.6·浙江)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該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B.彩繪陶器C.玉器D.骨器A龍山文化(2024·高考黑吉遼卷)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A.骨制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D

距今約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和陶器,如河南關家遺址的此類遺存,陶器出土最多,罐、缽等器形常見,形制如圖1、圖2等。這顯示裴李崗文化圖1繩紋陶角把罐圖2紅褐陶三足缽

A.以彩陶普遍制作為特征

B.進入了文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