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1_第1頁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1_第2頁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1_第3頁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1_第4頁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論語》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柳詒徵

我很喜歡大家,大家也喜歡我嗎?如果喜歡,你們應該經常來陪我坐坐,談談人生,談談社會,談談理想,因為古圣人就曾經這么做過。那么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知道了。本文選自《論語》。《論語》中的篇章都沒有標題,這一章的標題是編者加的,但它卻概括了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個學生陪一個老師閑坐談話。

據考證,當時孔子約60歲,子路約51歲,和孔子是同齡人,曾皙約39歲,冉有約31歲,公西華大約18歲。談話的過程也極為有趣。1.掌握重點詞語及文言句式,準確翻譯全文。2.從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征,體會其為政的觀念。(難點)3.體會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處世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點)4.領會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愛,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我國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倫理思想——仁。“仁”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統攝“義、禮、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

(2)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張,認為統治者應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仁政。孔子的主要思想

(3)孔子的教育觀——有教無類。他主張教育的對象不應分貴賤賢愚,要一視同仁,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這是教學方法,他重視啟發式教育,是現代民主個性化教育和啟發式教育思想的源頭。學思并重:這是治學方法,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均衡發展:孔子之教,重視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

1.文學常識填空

⑴孔子,

末期魯國人,名

,字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

⑵《論語》是一部

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

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

》《

》《

》和《

》并稱為“四書”。春秋丘仲尼儒家圣人仁語錄體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文學常識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給加點字注音論()語曾皙()毋()容置疑千乘()之國攝()乎饑饉()哂()笑以俟()君子端章甫()舞雩()小相()鏗()爾

沂()水撰()寫冠()者喟()然lúnxīwúshènɡshèjǐnshěnsìfǔyúxiànɡkēnɡyí

ɡuànzhuànkuì................3.解題子路、(由)曾皙、(點)冉有、公西華(求)(赤)

侍坐陪長者閑坐交談長輩對晚輩說話稱名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曾皙:姓曾,名點,字皙。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走近人物

子路,即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影響。性情剛直,好勇尚武,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走近人物

曾點喜歡彈琴唱歌。信奉儒學。崇拜孔子,父子同師孔子,學習儒家學說,并付諸實踐,但未與孔子周游列國。他痛恨當世禮教不行,立志改變現狀,孔子認為他是有進取心的狂放之士。走近人物

冉求,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走近人物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學者,72賢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歲。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長于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于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古人的稱呼

姓:整個氏族的稱號,表明一種血緣關系,留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者單獨指名,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供長輩和自己稱喚。

字:古代男子成人(20歲),女子及笄(15歲),不便直呼其名而取的與本名含義相關的別名。

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直稱其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于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作品簡介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六藝禮

數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禮: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御:駕馭車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侍:陪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介詞,因為。乎:相當于“于”,介詞,放在形容詞之后,可譯為“比”。爾:你們。以:動詞,同“已”,止。居:平日,平時。則:作“輒”解,常常,總是,就。知:了解,知道。如:連詞,假如,如果。或:代詞,在這里指人。以:動詞,用,做。何以:以何,如何。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則何以哉: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則以何哉”。翻譯: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一點(你們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爾:相當于“然”,用在形容詞或副詞之尾,表示一種狀態。……的樣子。千乘(shènɡ)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攝:夾處。加:加到……上。以師旅加之師旅:指軍隊,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后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因:接續。饑饉:谷物不熟為“饑”,果蔬不熟為“饉”。饑饉,泛指饑荒。為:動詞,治理。比及:等到。勇:形容詞作名詞,勇氣。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哂(shěn):微笑。翻譯: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攻打他,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方:方圓,縱橫。計算面積用語,多用于計量土地,后加表示長度的數詞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如:連詞,表選擇,或者。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富足。

如:連詞,至于。其:那。

俟:等待。翻譯:“冉求,你怎么樣啊?”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君子來推行了。“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能:動詞,勝任,能做到。焉:代詞,代小相,也可理解為語氣詞。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在古代是國家重要的政事。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在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翻譯:“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希:同“稀”,稀疏。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鏗(kēnɡ)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后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相當于“然”。而:表順承。作:起身,站起來。乎:于,同,和。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后置。何傷乎:傷何乎,賓語前置。翻譯:“曾晳!你怎么樣?”

(曾晳)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說的志向不同。”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莫(mù)春:農歷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同“暮”。既:副詞,已經。成:定。冠者:古代男子20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童子:未加冠的少年(不到20歲)。浴:洗澡。乎:在;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暮春時即可入浴。風:名詞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喟:嘆息。與:贊成。翻譯:(曾晳)說:“暮春時節(天氣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皙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夫:那。何如:怎么樣。已矣:罷了。何:為什么。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你為什么笑子路呢?”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為:治理。以:用。“為國以禮”:狀語后置,即“以禮為國”。讓:謙遜。唯:句首語氣詞,無實義。邦:國。與:同“歟”,相當于語氣詞“嗎”。安見:怎見得。(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仲由)他的話毫不謙遜,所以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的事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何:什么。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事、大事。孰:誰。“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誰能來做大事呢?”1.三個學生的談話,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孔子是如何表示自己的態度的?志向性格共同特點孔子的態度子路冉有公西華側重強國側重富民側重以禮治邦自信直率謹慎小心,謙虛退讓謙恭有禮,嫻于辭令參加政治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不置可否

志向雖各有側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都是參加政治。

子路冉有公西華側重強國側重富民側重以禮治邦

魯國貴族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在費邑搞獨立王國,晉國貴族趙簡子的家臣佛肸占據中牟獨立為王,都派人來請孔子去治理政務。子路拒絕與亂臣賊子、不正派的地方權貴合作,堅決阻止孔子赴任,體現出他過硬的品格。子路曾是魯國著名的將軍,幫助魯君恢復權力,以“勇墜三都”而威名赫赫。先后出任季氏宰、費宰、蒲大夫,善政深得孔子稱贊。子路是孔子團隊中公認的從政資質最高、在政府中擔任官位最高的一個。孔子一提起做官,首先要提到子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第五》)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周游列國、顛沛流離14年的可能只有子路。在衛國蒯聵之亂中子路選擇了捍衛道義,主動孤身迎敵對抗,舍生取義、殺身成仁。2.孔子為何“哂”由?

孔子所哂是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禮記·曲禮》上說:“侍于君子(長者),不顧而對,非禮也。”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也說:“四子以子路為年長,自當先對,但亦當顧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孔子自己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和長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該你說卻說了叫急躁,該你說卻不說叫隱匿,不看長者臉色而率性直說叫做睜眼瞎。)子路錯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國”,錯在“躁”與“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3.寫曾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么比較詳細?曾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寫曾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曾皙正在鼓瑟,表現出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贊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講法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曾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曾皙所說的時間、地點、同游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4.曾皙的“志”具體是什么?

這幅“暮春詠歸圖”,實際上就是委婉展現了曾點出世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國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愿意在春天水旱時任祭祀活動的司儀,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落實夫子倡導的禮樂教化。5.為什么“孔子喟然與點”?

當時社會動亂,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為國以禮”。曾點的志向突顯孔子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儒家最高要求:仁黎民之苦皆入我心,家國之痛皆在我懷。心懷天下!6.“異乎三子者之撰”,“異”在什么地方?三子談理想,都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如何大展才能。原文中,“可使”“可使”“愿學”“愿為”均可作為子路、冉有、公西華有志于“治政而自顯”的明證。而社會,只是他們大展拳腳的背景,至于是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統治者,人民在這樣的社會里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都無所謂,起碼不在三者的考慮范圍,甚至還有那種人民越苦難,越能彰顯自己才能的心理,比如子路。

曾皙則不同,他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了廣大人民的幸福與快樂。而這正是儒家“仁”的核心價值所在。孔子曾經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道義儒”,把蒼生疾苦,社會道義放在第一位;“職業儒”以成就自我,施展個人才智抱負作為人生目標。

出發點孔子的“志”是什么?“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亂,身為萬世宗師,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則,他以“仁”為本的思想就無從得以體現。而曾皙講的這個境界,就應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個大同世界的理想。本文主旨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對話,生動地再現了孔子讓學生暢談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重點詞語⑴居則曰居:⑵不吾知也知:⑶攝乎大國之間攝:⑷加之以師旅加:⑸因之以饑饉因:⑹比及三年比及:⑺且知方也方:⑻以俟君子俟:

平日,平時了解夾處加到……上接續等到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等待⑼舍瑟而作

舍:;作:⑽異乎三子者之撰

撰:⑾何傷乎

何傷:⑿詠而歸

詠:⒀吾與點也

與:⒁其言不讓

讓: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⒃唯求則非邦也與

唯:

放下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何妨

唱歌

贊成

謙讓

不過是,只不過

句首語氣詞

起身,站起來2.通假字⑴鼓瑟希,鏗爾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⑶唯求則非邦也與希,同“稀”,稀疏莫,同“暮”,晚;暮春,農歷三月與,同“歟”,語氣詞3.一詞多義⑴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且知方也③有朋自遠方來⑵爾①以吾一日長乎爾②子路率爾而對曰③鼓瑟希,鏗爾④求!爾何如⑶為①由也為之②愿為小相焉③赤也為之小方圓正道,是非準則方向你們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助詞,相當于“然”

你管理,治理擔任做⑷如:①如或知爾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禮樂④沛公起如廁⑸以:①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則何以哉④加之以師旅⑤以俟君子⑹而:①子路率爾而對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諸侯而何

假如或者至于到,往

因為,介詞認為,動詞做、為,動詞用,介詞而,連詞

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接連詞,表并列4.古今異義⑴如會同,端章甫

⑵加之以師旅5.詞類活用⑴端章甫⑵風乎舞雩⑶三子者出,曾皙后⑷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⑸比及三年,可使有勇⑹異乎三子者之撰會同,古: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今:跟有關方面會合起來(辦事)。師旅古:指軍隊;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風,名作動,吹風后,名作動,落后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勇,形作名,勇氣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6.特殊句式⑴賓語前置①毋吾以也②不吾知也③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如:毋以吾也)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如:不知吾也)沒有人了解我呀!(如:則以何哉)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如:夫三子者之言如何)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⑵狀語后置①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攝乎大國之間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④異乎三子者之撰⑤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⑥為國以禮

(如:以吾乎爾一日長)因為我的年齡比你們大一點。(如:乎大國之間攝)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如: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如:乎三子者之撰異)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如:乎沂浴,乎舞雩風)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如:以禮為國)治理國家要講理讓。7.重點句子翻譯⑴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⑵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⑶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⑷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⑸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⑹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⑻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⑼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治國要用讓,(可是)他(仲由)的話毫不謙遜,所以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的事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8.文化常識千乘之國

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指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萬乘之國

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六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經》。宗廟①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②朝廷和國家政權的代稱。冠(guàn)禮

古代男子20歲時行加冠之禮,表示成年。笄(jī)禮

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也要取字。結發是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小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結構梳理侍坐孔子誘導言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魯莽直率,好勝自詡。

冉有:可使足民——謹慎謙遜,言有分寸。公西華:愿學焉,愿為小相——委婉謙恭,善于辭令。

曾皙:暮春者“浴”“風”“詠”——從容不迫,逍遙灑脫。

釋“哂”由“與”點之因。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字詞⑴因之以饑饉⑵可使足民⑶莫春者⑷吾與點也2.下列畫線詞語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A.鼓瑟希,鏗爾B.風乎舞雩,詠而歸。C.畢禮而歸致D.非能水也,而絕江河3.下列句中畫線詞語與“以吾一日長乎爾”中的“以”用法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