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復習資料_第1頁
動物學復習資料_第2頁
動物學復習資料_第3頁
動物學復習資料_第4頁
動物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原生動物門(Protozoa)

?原生動物的進化地位

?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單細

胞和多細胞群體的生物。既有明顯屬于動物界的草履蟲、變形蟲等,又有明

顯屬于植物界的衣藻、團藻等綠藻,還有介于動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間

的眼蟲、粘菌等。

?原生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簡單的動物類群。

?第一節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生物學特征:

?單細胞或單細胞群體,細胞內有完成各種生活功能的胞器。

?具備各種營養類型:光合自養性營養(植物性營養)、吞噬性營養(動物性

營養)、腐生性營養;出現了基本的酶系。

?出現了在水中行動的運動胞器。

?有些種類具有特有的外殼。

-具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

,一.幾個概念

單細胞動物——身體由單個細胞組成,既具有一般細胞特點如胞膜和胞質等,也具有一切生

物有機體的特性,如運動和取食等。

群體——是由多個個體聚合而成,沒有細胞分化,各個體相對獨立,或者只有體細胞和生

殖細胞的分化,如團藻。

多細胞動物——動物的體細胞進一步分化,形成組織、器官和系統,相互協調。

細胞器——由原生動物的原生質分化而形成,能執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如鞭毛司運動。

?二、原生動物的大小、形態和習性

?大小:微米。

形態:多種多樣。

習性:分布廣泛。

?三、生理及生殖特性

?1.營養

?2.呼吸和排泄

?3.激應性

?4.生殖:

?無性生殖

?有性生殖

?5.包囊

?1漕養

植物性營養——具有色素體,在陽光下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如鞭毛蟲。

動物性營養——以生物或有機碎片為營養,如變形蟲。

滲透性營養一借體表的滲透作用攝取周圍的有機物質。

?2.呼吸和排泄

?1.呼吸:通過表膜的擴散作用。

?2.排泄:滲透作用,伸縮泡。

?3.激應性

?對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應。如:草履蟲對0.2%的醋酸有趨集性,會避開高濃度的鹽水。

,4.原生動物的生殖

?4.1無性生殖

(1)二分法:一個個體分裂成兩個個體。

(2)出芽法:一個個體以出芽方式形成新個體。

(3)裂體生殖:核先分裂,然后胞質分裂形成新個體。

?AsexualReproductioninProtozoa

?4.2有性生殖

(1)配子生殖一一兩個配子愈合為一,包括同型配

子和異型配子生殖。

(2)接合生殖一一2個蟲體暫時附貼在一起,其細胞

質可以互相溝通,并且兩者互換小胞核,小

胞核的結合與受精相仿,然后分開并進行分

裂。如:草履蟲的有性生殖。

?5.包囊

?在不良環境下,原生動物體表會分泌一些物質,凝固后將自己包圍形成囊。度過干

燥、冰凍等不良環境。

?四.分類

,1964年Honigberg:1門,4亞門。

,1980年Levine:1亞界,7門。

?1985年Lee:1亞界,5門。

?傳統:鞭毛綱Mastigophora

,肉足綱Sarcodina

,抱子綱Sporozoa

,纖毛綱Ciliata

?第二節鞭毛綱(Mastigophora)

,一、代表動物一

眼蟲

1.眼蟲的外形

?體呈綠色

?梭形,長約60Hm,前端鈍圓,后端尖

?蟲體中部稍后有一個大而圓的核

?表膜

2.鞭毛與運動

?鞭毛為運動胞器,具感覺和幫助捕食功能。

?鞭毛的數目一般1—2根,有的種類4—8根或更多。

?由胞膜和兩組微管組成,中央微管

是兩個單獨的維管,四周是

九個雙聯體維管。

?綠眼蟲結構及功能

鞭毛——運動;

胞口——調節水份平衡;

光感受器——接受光線;

眼點——感光和調節運動;

基體——在蟲體分裂時起中心粒作用;

伸縮泡——調節水份和代謝廢物;

副淀粉粒——糖類物質;

胞核——遺傳物質;

表膜一保持形狀;

根絲體——鞭毛受核控制;

儲蓄泡——收集水份和代謝物。

3.運動中具有趨光性,光合營養,滲透營養

副淀粉粒與碘不起顏色反應

4.胞口排出多余水分,伸縮泡調節水分平衡,有氧呼吸

5.縱二分裂,包囊

?二.鞭毛綱的主要特征

1.一般具有鞭毛,以鞭毛為運動胞器

2.營養方式:具有三種營養方式

?光合營養

?滲透營養

?吞噬營養

3.生殖:無性生殖一般為縱二分裂,有性生殖為配子結合或整個個體結合。環境不良時形

成包囊

?眼蟲的縱二裂繁殖

?三.分類

(-)植鞭亞綱:

具色素體,光合作用,表膜硬,副淀粉粒。

如盤藻、團藻、空球藻、夜光蟲、鐘罩蟲。

Ceratiumsp.

角鞭蟲

Goniumsp.

盤藻

Pandorinasp.

?實球藻

?(二)動鞭亞綱:

?無色素體,無光合作用,無硬表膜。

?如利什曼原蟲、錐蟲、陰道毛滴蟲。

?四.鞭毛綱動物的危害

,(一)赤潮

?夜光蟲等大量繁殖形成的。

?赤潮的顏色主要由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的種類來決定的。由夜光蟲引起的赤潮成粉

紅色或棕紅色;而有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呈黃褐色或紅褐色;由某些雙鞭毛藻引起

的赤潮呈綠色或褐色;而由膝溝藻引起的赤潮,海水顏色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赤

潮并非都是紅色的。

?(二)污染水源

?鐘罩蟲等。

?(三)危害水產業

?鯉隱鞭蟲。

?(四)致病:

?黑熱病一杜氏利氏曼原蟲。

?昏睡病一錐蟲。

?第三節肉足綱(Sarcodina)

,一.代表動物:大變形蟲Amoebaproteus

?大變形蟲直徑約200微米-600微米。活的變形蟲體形不斷地改變。

?體表為一層極薄的質膜。在質膜之下為一層無顆粒、均質透明的外質(ectoplamsm)。

此外質之內為內質(endoplasm),內質流動,具顆粒,其中有扁盤形的細胞核、伸

縮泡、食物泡及處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顆粒等。內質又可再分為兩部分,處在外

層相對固態的稱為凝膠質(plasmagel),在其內部是液態的稱為溶膠質plamasol)。

?細胞膜纖薄。由于原生質的流動,使身體表面生出無定形的指狀、葉狀或針狀的突

起,稱為“偽足”,身體即借此而移動。身體的形狀輪廓也會隨偽足的伸縮而有變

化。偽足間可自由包圍融合,借此包裹食物進行消化。

?1.變形蟲的結構及其功能

伸縮泡——排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和排泄作用。

食物泡——體表形成,含營養物質。

核——遺傳物質。

外質——形成偽足時,向外突起呈指狀的原生質。

內質——分為凝膠質和溶膠質。

呼吸和排泄——體表;

無性繁殖——二分裂;

運動和攝食一偽足;

肉足(偽足)一變形蟲體表臨時形成的原生質突起,隨時形成偽足;

吞噬作用一變形蟲用偽足將食物包圍,攝進胞內形成食物泡;

胞飲作用——在液體環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離子吸附到質膜表面,使膜發生反應凹

陷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內端下形成一些液泡進入胞質內。

?變形蟲的運動

?變形蟲的攝食過程

?變形蟲的細胞內消化過程

?無性繁殖

?二.肉足綱的主要特征

1.具偽足(葉狀,絲狀,根狀,有軸),運動和攝食功能

2.質膜極薄,胞質分外質和內質兩種

3.二分裂生殖,有的種類具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極為普遍

4.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通常可在浸沒在水中的植物上找到

?三.肉足綱分類

1.根足亞綱:

偽足為葉狀、指狀、絲狀、根狀,無軸絲。如痢疾內變形蟲。

2.輻足亞綱:

偽足針狀,具軸絲。如放射蟲。

?Lobopodia

(葉狀偽足)

filopodia

(絲狀偽足)

reticulopodia

(根狀偽足)

axopodia

(軸狀偽足)

,SubphylumSarcodina

*

Actinophrys5。/太陽蟲

?第四節孩子綱

一.代表動物:

間日瘧原蟲(P/asmodiumvivax)

?1、寄生在人體內的有四種瘧原蟲:

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世界性分布。

?2、瘧原蟲需要兩個寄主:

?(1)人為中間寄主,進行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開始。

?(2)按蚊為終末宿主,完成有性生殖。

?3、瘧原蟲引起的病癥:

?發冷發熱,且有間隔性,俗稱“打擺子”。

?二.施子綱的主要特征

?1.全部營寄生生活,多為胞內寄生;

?2.無運動胞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階段存在鞭毛或偽足

?3.具有復合器(頂環、類錐體、棒狀體和微絲組成)

?4.繁殖力強,具有抱子生殖和裂體生殖

?三.抱子綱的重要類群

1.球蟲:寄生在脊椎動物(豬,牛,兔等)消化道的上皮細胞,例如兔肝艾美球蟲。

2.血抱子蟲:寄生在脊椎動物或人的紅細胞或內皮細胞,如巴貝斯焦蟲。

3.粘抱子蟲:寄生在魚類體表或鰥上,例如碘泡蟲、單極蟲。

4.微抱子蟲:寄生在魚類組織中或節肢動物。

?第五節纖毛綱

一、代表動物:草履蟲

?1.生態

?2.形態和結構

?3.生理

?4.生殖

?1.生活環境

?生活在淡水的池沼、水溝,水中富有腐敗物質和有機質。在光下可見白點在運動,是

污染的指示生物。

?2.形態和結構

?前端鈍圓,后端略尖,具伸縮泡;

?具纖毛;

?具大核,小核;

-胞肛、口前庭、食物泡、口溝;

?表膜;

?刺絲泡。

?3.生理機能

?呼吸:表膜

?攝食:形成食物泡

?排泄:伸縮泡

?運動:纖毛

?4.生殖

無性生殖:橫二分裂

?有性生殖一一接合生殖

1.條件:

環境條件差,食物少,溫度低,水質改變時具有接合生殖。

?2.過程

?草履蟲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個草履蟲以口溝部分相接觸,發生胞質融合,各自

的小核經分裂形成二個小核,互換小核,并與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

然后二個草履

蟲分開,經分

裂,每個草履

蟲形成四個新

個體。

接合生殖

?二、纖毛綱的主要特征

1.纖毛是運動的細胞器,一般終生具纖毛;纖毛的結構與鞭毛相同,不同點是纖毛較短,

數目較多,節律性強

2.核和胞質高度分化,有大核和小核、胞口、胞咽、胞肛等。

3.生殖分為無性生殖(橫二分裂),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

4.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寄生的

?三.纖毛綱常見種類

?喇叭蟲,鐘蟲,聚縮蟲,小瓜蟲,車輪蟲。

?Stentorsp.喇叭蟲

,Vorticellasp

鐘蟲.

,Stylonychiasp.

,棘尾蟲

,Sty/onychiasp.聚縮蟲

,Euplotessp.

?游仆蟲

?第六節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一.對人類造成危害

危害人體健康的病原體:

寄生部位引起疾病癥狀傳播媒介

痢疾內變形蟲腸道米巴痢疾大便血多膿少經口

利什曼原蟲巨噬細胞黑熱病肝脾腫大、發燒白蛉

錐蟲腦、脊髓非洲睡眠病昏睡、致死舌蠅

粘胞子蟲:引起魚類大量死亡;

艾美球蟲:引起雞、兔死亡率很高的球蟲病;

血胞子蟲:引起牛、馬血尿;

海洋中鞭毛綱的夜光蟲等大量速繁殖,形成赤潮,造成生成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大量

死亡,對海洋養殖帶來很大危害。

二.有益于人類的方面

1.組成海洋浮游生物的主體。

2.古代原生動物大量沉積水底淤泥,在微生物的作用和復蓋層的壓力下形成石油。

3.原生動物中有孔類化石是地質學上探測石油的標徵。

4.利用原生動物對有機廢物、有害細菌進行凈化,對有機廢水進行絮化沉淀。

5.科學研究的重要實驗材料

草履蟲、四膜蟲是研究真核細胞細胞器的實驗材料。

?第七節原生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抱子綱纖毛綱

鞭毛蟲肉足綱

?原始鞭毛蟲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原生動物伸縮泡接合生殖

?2、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原生動物有哪些主要類群?

?2海綿動物門

(多孔動物門)

?進化地位

?多孔動物(海綿動物)為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

?胚胎發育等方面與其它多細胞動物顯著不同。傳統上認為這類動物在進化中

上是一個側支,因此又名“側生動物”。

?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極少數

生活在淡水中。成體全部營

固著生活。

?第一節多孔動物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體型多數不對稱

?生活在海水或淡水,營固定生活.體表有無數小孔,體型多樣

?海棉的體型多樣,不規則塊狀、球狀、樹枝狀、管狀和瓶狀等

?二.沒有明確的組織,沒有器官和系統

1.體壁:皮層——扁平細胞(肌絲,調節),控制水流.

2.中膠層——膠狀物質、骨針、變形細胞(消化、生殖、造骨、傳運)、芒狀細胞(神經傳遞).

3.胃層一領細胞(形成食物胞)

三.具有水溝系

1.單溝系:水流自進水孔流入,直接到中央腔,領細胞在中央腔.

2.雙溝系:具有流入管和輻射管,領細胞在輻射管.

3.復溝系:管道分支多.中膠層中有很多具領細胞的鞭毛室.

?第二節多孔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無性生殖——出芽生殖和芽球

2.有性生殖——雌雄同體、雌雄異體

3.芽球——是中膠層中一些儲備了豐富營養的原細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幾丁質膜和骨針形成

芽球,當蟲體死后或嚴冬、干旱過去,再發育成新個體.

4.再生

?第三節多孔動物門的分類及演化地位

?(-)鈣質海綿綱

骨針由鈣質組成(如白枝海綿).

?Syconsp

樽海綿.

Leucosoleniacanariensis

黃色白枝海綿

?(二)六放海綿綱

骨針六放,硅質。

Eup/ecte〃cr(偕老同穴)

Hyalonema(佛子介)

?Euplectellaaspergillum

偕老同穴

?Hyalonemasp.

?佛介子

?Garreasp.

網海綿

?Rhabdocaleydawsoni

?棍柄海綿

?(三)尋常海綿綱

海綿絲,硅質(如浴海綿,淡水海綿)。

?Halichondriapanice

面包軟海綿

?Suberitesdomuncula

?皮海綿

?第四節多孔動物與人類

在臨床治療中,海綿可以吸收藥液、血液、膿汁;

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擦洗;

海綿會造成水道堵塞;

在海洋中大量繁殖會使牡蠣死亡,給海洋養殖業帶來損失。

第六章腔腸動物門

第六章腔腸動物門

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

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多種。

腔腸動物的進化地位:

多孔動物在動物演化上是一個側支;腔腸動物才是真正后生動物的開始。這類動物

在進化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有其他后生動物都是經過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

腔腸動物身體出現了固定的輻射對稱或兩側輻射對稱(biradialsymmetry)體制;

具有兩個胚層;開始出現了組織分化和簡單的器官,有原始的神經系統。

腔腸動物是真正多細胞動物中最為原始的一類。

體制與基本結構;

兩胚層和原始消化腔;

組織分化;

肌肉結構;

神經系統;

兩種基本形態

生殖和世代交替

一、身體為輻射對稱

從腔腸動物開始,體型有了固定的對稱形式。腔腸動物一般為輻射對稱。

輻射對稱:

通過身體的中央軸可以有二個以上的切面把身體分成兩個相等的部分。是一種原始

的對稱形式。具有這樣體型的動物適于漂流生活。

有些種類已由輻射對稱發展為兩輻射對稱,即通過身體的中央軸,只有2個切面可

以把身體分為相等的2部分。是介于輻射對稱和兩側對稱的一種形式,如海葵。具

有這樣體形的動物適應固定生活。

二、兩胚層和原始消化腔

1.兩胚層:

腔腸動物笫一次出現胚層分化,是真正的兩胚層動物。在兩胚層之間具有由內、外

層細胞分泌的中膠層。

外胚層:保護、運動、感覺;

中膠層:由內外胚層細胞分泌形成;

內胚層:消化與吸收。

2.消化循環腔:

具由內、外消化胚層所圍成的體內的腔,即胚胎發育中的原腸腔。這種消化腔又兼

有循環的作用,能將消化后的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的各部分,所以又稱為消化循環

腔。

消化循環腔有口無肛門,消化后的殘渣仍由口排出。

腔腸動物的口為胚胎發育時的原口,與高等動物比較,腔腸動物相當于處在原腸胚

階段。

三、組織分化

腔腸動物細胞分化更為豐富,且開始分化出簡單的組織。

細胞分化:

皮肌細胞、腺細胞、

感覺細胞、神經細胞、

間細胞、

刺細胞等六種細胞。

體壁的結構:

A.外胚層:

皮肌細胞:最多,具身體長軸排列的肌原纖維;

感覺細胞:分布在口、觸手、基盤位置,數量多,體積小,端部有感覺毛;

神經細胞:位于外胚層細胞的基部,突起彼此連接起來形成網狀;

刺細胞:觸手最多,有四種;

腺細胞:分泌粘液、形成氣泡;

間細胞:是一種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細胞,可以分化為刺細胞和生殖細胞等。

刺細胞的結構及類型:

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分布于外胚層細胞中,以觸手最多。

刺細胞由刺針、刺絲囊組成:

刺針:接受刺激;

刺絲囊:貯有毒液。

各種類型的刺細胞

B.中膠層:

薄而透明,為內外胚層細胞分泌的膠狀物質,無細胞結構;

如同有彈性的骨骼,對身體起支持作用。

C.內胚層:

內皮肌細胞(營養肌肉細胞):具環狀肌原纖維和鞭毛,進行胞內消化,是一種具營

養機能兼收縮機能的細胞;

腺細胞:分泌消化酶,進行胞外消化;

間細胞:數量少;

感覺細胞:數量少。

四、肌肉的結構

出現了皮膚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

腔腸動物的上皮肌肉細胞既屬于上皮,也屬于肌肉的范圍。上皮與肌肉沒有分開,

是一種原始的現象,稱皮肌細胞。

肌纖維也分為橫紋肌、斜紋肌和平滑肌。

腔腸動物肌原纖維的結構與高度動物的相似;其神經肌肉突觸的超微結構和神經肌

肉連接與高度動物的相似。

五、具有最原始的神經系統——網狀神經系統

神經細胞通過神經突起相聯絡,構成神經網。

特點:

神經細胞相互連接形成疏松的網狀;無神經中樞;傳導不定向;傳導速度慢;最原

始。

10x10

10x40

光、食物等刺激——感覺細胞接受刺激——神經細胞傳導——皮肌細胞,刺細胞產生

反應(避敵,攝食)。

六、具有兩種基本形態

具水蛆型和水母型。

缽水母綱水帽型退化,水母型發達,結構復雜;

珊瑚綱無水母型,只有結構復雜的水蛆型。

七、生殖和世代交替

腔腸動物生殖形式多樣,有出芽生殖、有性生殖等。

在發育過程中具世代交替現象,即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進行的生活史類型。

海產種類個體發育具浮浪幼蟲。

第二節腔腸動物門的分類

腔腸動物約11000多種,分為3綱:水螃綱、缽水母綱、珊瑚綱。

水蛆綱:

具水螭型和水母型:如僧帽水母、筒螭、水螟、桃花水母。

缽水母綱:

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海筌、霞水母。

珊瑚綱:

只有水蛆型:如海葵、珊瑚。

一、水蝗綱

(-)水蛆綱的主要特征

1.一般是小型的水母型或水帽型動物,多為海產;

2.多數生活史有水娘型和水母型兩個世代:

3.水攜型結構簡單,只有簡單的消化循環腔,無口道,無隔膜;水母型的傘緣有緣

膜,觸手基部有平衡囊;

4.刺細胞存在于外胚層,生殖腺由外胚層產生。

5.生活史大部分有水帽型與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現象;少數種類水蛆型發達,無

水母型(水蛆)或水母型不發達(筒蝗);有的水母型發達,水端型不發達或不存

在(鉤手水母、桃花水母);還有的群體發展為多態現象。

(二)代表動物——水蝗(Hydra)

1.水蛆的生活習性:

水蛆生活在較清潔而富有水草的淡水池和流溪中。以水蚤、蠕蟲等小動物為食.

2.水蛆的身體結構:

(1)體型:

水蛆體為圓柱狀,能伸縮,遇到刺激時可將身體縮成一團。

水蛆以基盤附著于水草或其他物體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圍有觸手,一般6-10條,

主要為捕食器官。

(2)體壁的結構:

A.外胚層:

皮肌細胞:最多,具身體長軸排列的肌原纖維;

感覺細胞:分布在口、觸手、基盤位置,數量多,體積小,端部有感覺毛;

神經細胞:位于外胚層細胞的基部,突起彼此連接起來形成網狀;

刺細胞:觸手最多,有四種;

腺細胞:分泌粘液、形成氣泡;

間細胞:是一種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細胞,可以分化為刺細胞和生殖細胞等。

四種刺絲囊:

穿刺刺絲囊:

有細長刺絲,刺絲翻出,毒液射入敵害或獵物,將其麻醉或殺死。

卷纏刺絲囊:

不注射毒液,只纏繞獵物。

兩種粘性刺絲囊:

分泌粘液,有利于捕食和運動。

B.中膠層:

薄而透明,為內外胚層細胞分泌的膠狀物質,無細胞結構;

如同有彈性的骨骼,對身體起支持作用。

C.內胚層:

內皮肌細胞(營養肌肉細胞):具環狀肌原纖維和鞭毛,進行胞內消化,是一種具營

養機能兼收縮機能的細胞;

腺細胞:分泌消化酶,進行胞外消化;

間細胞:數量少;

感覺細胞:數量少。

3.水螭的運動:

可借助觸手和身體彎曲運動,有移動、翻筋斗等運動方式。

4.呼吸和排泄:

水帽無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由各細胞吸氧、排出C02.并將代謝物質以氨形式排

出。

5.攝食和消化:

以觸手捕食,捕獲物受刺絲的損傷釋放出谷光甘肽,刺激水螭張口,食物進入消化

循環腔。

在消化循環腔內腺細胞分泌酶進行細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的一些食物顆粒由內皮

肌細胞吞入進行細胞內消化。

消化后的食物可儲存在內胚層

細胞或擴散到其他細胞。

不能消化的殘渣再經口

排出體外。

有學者發現水蛆屬、柄水帽屬和綠水蝗屬的種類在基盤中央有一反口孔。反口孔開

啟時有廢物或氣體從孔內排出,反口孔具有肛門的部分功能。

6.水蛆的生殖

無性生殖:出芽,體壁向外突出形成芽體;

有性生殖:大多為雌雄異體,少數為雌雄同體;生殖腺為由外胚層的間細胞分化形

成的臨時性結構,精巢圓錐形,卵巢為卵圓形

浮浪幼蟲:

海產種類水帽綱動物如藪枝蛆受精卵發育,以內移的方式形成實心的原腸胚,其表

面有纖毛,能游泳,稱為浮浪幼蟲。

浮浪幼蟲固定下來后以出芽的方式發育成水螭型的群體。

藪枝螭在發育過程中具世代交替現象,即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進行的生活史類

型。

水蛆型群體以無性出芽的方法產生單體的水母型;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方法產生水

媳型群體。

7.再生能力強

Physaliasp.僧帽水母

Gonionemussp.鉤手水母

Tubularialarynxde

zoomout

Tubularialarynx

筒螭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sowerbyi~)

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腔腸動物之一,距今已有6.5億年,出現時間比

恐龍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

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

由于它們多在早春桃花盛開時節出現,有的為粉紅色,在水中游動,狀若漂浮在水

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二

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活體罕見,極難制成標

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二、缽水母綱

缽水母綱的主要特征

1.為海產大型水母,水母型發達,水螭型退化;

2.缽水母無緣膜,有觸手囊;

3.中膠層發達,生殖腺起源于內胚層;

4.缽水母的結構復雜,在胃囊內有胃絲;

5.口道短;不具骨骼;內外胚層均有刺細胞,生殖細胞由內胚層產生;

目前已知有200多種。

海螢:每年4、5月捕獲,加石灰、明磯,壓榨除去水分,洗凈后加食鹽腌制。傘

部——海螯皮;腕部——蟄頭。

水母的一些種類具有心臟毒素、神經毒素、肌肉毒素,其成分主要為蛋白、酶和多

肽等

已在4種腔腸動物的提取物中發現抗腫瘤的藥物。

海月水母

Rhopilemaesculentum

海蜚

Phyllorhizapunctata

珍珠水母

三、珊瑚綱

與水蛆綱和缽水母綱不同,珊瑚綱只有水帽型,沒有水母型,且水帽體的構造較水

聰綱的娘體復雜;

全為海產,多生活在暖海、淺海的海底;珊瑚蟲構成“海底花園”,珊瑚為珊瑚蟲

的骨骼。

珊瑚綱的主要特征

1.全部海產,單體或群體生活,大多具骨胳;

2.體制呈兩輻射對稱(只有一口道溝,類似兩側對稱);

3.只有水螭型,其構造較復雜,有口道、口道溝和隔膜絲;消化循環腔被胃層突出

的隔膜分成若干小室;

4.生殖腺來自內胚層。

海葵

珊瑚骨胳形成:

由珊瑚蟲的外胚層細胞分泌骨胳。

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

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

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

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后

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蟲具有附著性,

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Actiniaequina

草莓海葵

Stichodactylamertensii

地毯海葵

Urticinafelina

櫻花海葵

綠海葵

Sagartiaelegans

Entacmaeaquadricolor

拳頭海葵

Symphylliaracta

直紋合葉珊瑚

Symphylliavalenciennesii

河谷腦珊瑚

繞石珊瑚

HerpolithaUmax

Fungiasp.

石芝

氣泡珊瑚

Plerogyrasinuosa

平滑氣孔珊瑚

Alveoporatizardi

紅雞冠珊瑚

Dendronephthyasp.

柔指軟珊瑚

Sinulariaflexibilis

海鯉Virgulariamirabilis

海筆Pennatulaphosphorea

水蛆蟲綱、缽水母綱及珊瑚綱特征比較:

水母型水蛆型

體型緣膜垂唇隔膜口道生殖腺來源

水帽綱小有有無無外胚層

缽水母綱大無有有無內胚層

珊瑚綱無無有有內胚層

海葵單體無骨骼

珊瑚群體外胚層分泌物質形成外骨骼

第三節腔腸動物的系統發生

腔腸動物是真正多細胞動物的開始。

從其個體發育看,一般海產的腔腸動物都經過浮浪幼蟲階段,由此可推測:最原始

的腔腸動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纖毛、形狀象浮浪幼蟲的動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

群體鞭毛蟲,細胞移入后形成原始二胚層動物(原始的水母型),發展成腔腸動物。

在現存的腔腸動物中,水端綱無疑是最低等的一類,因為其水螭型與水母型的構構

都比較簡單,生殖腺來自外胚層。缽水母綱水螭型退化,水母型發達,結構較復雜。

珊瑚綱無水母型,只有結構復雜的水螭型。后兩綱的生殖腺又都來自內胚層,因此

認為,缽水母綱和珊瑚綱可能起源于水蛆綱,沿著不同的途徑發展而來的。

第四節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些種類有食用價值,有些可治療疾病。

毒素可作為新的藥物開發研究。

可用于地質學和油氣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境之一,為其他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種環境。

仿生學,例如模仿水母的感覺器一觸手囊的風暴預報儀器,能提前15小時作出準確

預報。

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驗材料,用于探討發育和進化等問題。

觀賞價值。

有些種類刺細胞分泌的毒液對人的危害較大,可造成嚴重創傷。

有些缽水母對漁業生產有害。

小結

屬輻射對稱或兩輻射對稱的兩胚層動物,身體有水蝶型(適應固著生活)和水母型

(適應漂浮生活);

身體具有兩層細胞:體壁外層來自胚胎發育時期的外胚層,體壁內層來自胚胎發育

時期的內胚層;體壁有刺細胞;

有消化循環腔,能進行細胞外和細胞內消化,無肛門;

具有兩個胚層;出現原始的組織分化和簡單的器官;

有網狀神經系統;

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種生殖方式;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

身體能夠自由運動;

發育有浮浪幼蟲期。

腔腸動物是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類。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輻射對稱;消化循環腔;

2、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腔腸動物分哪幾個綱?各有什么主要特點?其代表動物是什么?

第七章扁形動物門

?第七章扁形動物門

?約20000種

?從分布于廣闊生境,如海水、淡水、潮濕土壤等,有寄生種類。

?扁形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和中胚層,這對動物身體結構和功能的進一步復雜、

完善和發展,對動物從水生過渡到陸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在扁形動物出現了原始的排泄系統和梯型的神經系統。

?第一節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體制為兩側對稱;

□出現了中胚層;

□體壁;

□不完全的消化系統;

□原腎管形排泄系統;

□梯型神經系統;

□生殖系統

一、身體扁平,兩側對稱

?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是動物在體制上的進化

,(一)兩側對稱

?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的體型,通過身體的中央軸,只有一個對稱面將動

物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因此,兩側對稱也稱為左右對稱。

?(-)兩側對稱在動物進化上的意義:

?兩側對稱的體制使動物體分化出前后端、左右側和背腹面,身體各部分功能出現分

化:

頭部:神經和感覺器官向前端的頭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護作用;

腹面:承擔運動功能。

?兩側對稱使得動物由不定向運動演變成定向運動,使動物的感應更為準確、迅速而

有效,使其適應的范圍更廣;

?由被動攝食演變為主動攝食;

?由漂浮生活演變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變為陸上爬行生活,因此是由水生發展到陸

生的重要條件。

,二、中胚層(mesoderm)的形成

?從扁形動物開始,在外胚層和內胚層之間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的出現,對動物身

體結構和功能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意義。

,中胚層分化為實質組織(parenchyma)和肌肉組織。

?肌肉層促進了運動機能的發展

?1.中胚層是動物體器官系統結構的物質基礎,中胚層的形成減輕了內外胚層的負擔,

引起了一系列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分化,為動物體結構的進一步復雜完備提供了

必要的物質條件,使扁形動物達到了器官系統水平。

?2.中胚層的形成促進了新陳代謝的加強;新陳代謝的加強促進了相關器官與系統的

發展。

?器官的形成使運動加快,攝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發展,促進了

新陳代謝的加強。

?扁形動物開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統一一原腎管系;由于運動機能的提高,促

進了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進一步發展,開始集中為梯型神經系統。

?3.由中胚層所形成的實質組織有儲存養料和水分的功能,動物可以抗旱耐饑,因此,

中胚層的形成也是動物由水生進化到陸生的基本條件之一。

?實質組織:部分中胚層形成的葡萄狀組織,填充在體內各組織器官之間,具

有儲存水分養料、抗干旱、耐饑餓、保護內部器官以及再分化的功能。

,三、具有皮肌囊(dermo-muscularsac)

?中胚層的形成產生了復雜的肌肉構造,如環肌、縱肌、斜肌。

?扁形動物表皮層和肌肉層(環肌、斜肌、縱肌)緊貼在一起構成囊狀體壁,稱之為皮

肌囊,為實質組織所充填。

?皮肌囊除有保護功能外,還強化了運動機能,加上兩側對稱,使動物能夠更快和更

有效地去攝取食物,更有利于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四、消化系統(imcompletedigestivesystem)

?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統。消化系統具有口、咽和腸,無肛門。

?除了腸以外沒有廣大的體腔。

?寄生種類的消化系統趨于退化或完全消失。

?五、原腎管型排泄系統

?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原腎管的排泄系統。

?原腎管(protonephridium):原始的排泄管,一端為盲管,

另一端開口(排泄孔)的排泄管。

?原腎管系統:由身體兩側外胚層陷入形成的網狀多分枝的管狀系統,由焰細胞、毛

細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組成。可排出多余水份、調節滲透壓和排出含氮廢物。

?六、具有梯形神經系統

?梯形神經:由“腦"和“腦”向后發出的兩條縱行神經索及兩條縱行神經索之間相互

連接的橫神經組成。

?感覺器官:具眼點、耳突及平衡囊。

?七、生殖系統

?大多數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復雜,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導管,具有交配行為,

體內受精。

?海產種類個體發育經牟勒氏幼蟲(Mullerr'slarva)階段。

?第二節扁形動物的分類

?扁形動物約20000種,一般分為3個綱:

?渦蟲綱、吸蟲綱和絳蟲綱。

?一、渦蟲綱

?渦蟲綱是扁形動物中主要營自由生活的一類,其身體結構與自由生活方式相適應。

?笄蝸蟲Bipaliumkewense

,TwokindsofP/anocera(平角渦蟲)

?(一)代表動物——三角渦蟲

?渦蟲生活在溪流淺水處,多隱于石塊下面,晝伏夜出。

?以小型水生動物如蠕蟲、甲殼類及昆蟲的幼蟲為食。

?1.外部形態

?身體柔軟扁平而細長,呈柳葉形,體背腹扁平,背面稍凸,多褐色;腹面色淺,密

生纖毛,可爬行;全體淡褐色,長10余毫米。頭呈三角形,背側有1對黑色眼點,

兩側各有一耳突,為觸覺和嗅覺器官。體末端鈍尖。體中部稍后處的腹中央有口,

連于咽囊,囊內有一肌肉性管狀的咽,可伸出體外;口稍后為生殖孔;無肛門。

?2.皮肌囊

?體壁是典型的皮肌囊

?表皮由外胚層來的柱狀上皮細胞組成,其間有大量的腺細胞、桿狀體

?桿狀體:表皮細胞具有桿狀體,是由實質細胞內的腺細胞分泌而成。當渦蟲遇到刺

激時,桿狀體被排出體外,彌散為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或御敵。

,肌肉層有3層:

?環肌:外層

?斜肌:中層

?縱肌:內層

?3.消化和營養

?消化系統由口、咽囊、咽鞘、腸等組成。

?口在腹中線后1/3處。

-口后為咽囊,周圍為咽鞘,其中有肌肉質的咽,可從口中伸出捕捉食物。

?腸分三支主干,一支向前,2支向后;無肛門,進行細胞內和細胞外消化。

?4.呼吸和循環

?渦蟲無特殊的呼吸系統和循環器官,依靠體表進行氣體交換,借網狀的實質組織增加

表面面積,由其中的液體運送和擴散代謝產物。

?5.原腎管排泄

?原腎管型,由焰細胞和排泄管組成。

?通過焰細胞收集體內多余的水分和代謝廢物,經排泄管由體背的排泄孔排出體外。

?6.神經和感官

?渦蟲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均發達。

?梯型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呈梯型,由頭部的神經節(腦)和向體后通出的成對的神

經索組成;

-低等種類還有與腔腸動物相似的神經網的遺跡。

?背部一對眼點,由色素細胞和視覺細胞組成,只能辨別光線的明暗,不能成像

?游泳生活的渦蟲多數有平衡囊,但爬行的淡水渦蟲則無。

?耳突在頭的兩側,有許多感覺細胞,司味覺和嗅覺。

?表皮內分布著許多觸覺細胞,渦蟲對食物是正向反應,對光線的刺激是避強光,夜

間活動強于白晝。

?7.生殖和發育

?具有無性和有性生殖兩種方式。

?有性生殖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系統相當復雜:

?雄性生殖系統:

?精巢、輸精小管、輸精管、儲精囊、陰莖。

?雌性生殖系統:

?卵巢、輸卵管、陰道、受精囊、卵黃腺、卵黃管、卵殼腺、成殼腺、子宮。

?渦蟲需交配進行異體受精。

?有性生殖:雌雄同體,異體(體內)受精。

?生殖時,二渦蟲尾端一段腹面相貼在一起,生殖孔相對,互相交換精子。

-卵在體內受精,數個受精卵和卵黃(營養物質)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狀卵

繭包裹,排出體外,在外界孵化成幼蟲。

?牟勒氏幼蟲:

?海洋生活中的多腸類幼蟲。體呈卵形,全身被纖毛,邊緣有八個游泳用的纖毛葉。

有腦及眼點等感覺器官,營浮游生活。

?無性生殖:

?渦蟲除進行有性生殖外,還可以進行無性生殖一一橫分裂。

?淡水及陸地渦蟲以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生殖;

?某些小型渦蟲經數次分裂后的個體并不立即分離,彼此相連形成一個蟲體鏈,當幼

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再彼此分離獨立生活。

?8.渦蟲的再生

?渦蟲的再生能力很強,將其分割為許多段時每一段幾乎都能再生成一條完整的渦蟲;

渦蟲還能進行切割或移植;

?渦蟲的再生表現出明顯的極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后遞減;

?渦蟲饑餓時可將除神經系統外的內部器官消耗吸收,獲得食物后各器官又可恢復,

變成正常的渦蟲。

?PolarityandregenerationinDugesia.(a)Eachofthefivepiecesregenerates,butthe

rapiditywithwhichtheheaddevelopsdependsuponthelevelofthepieces,(b)A

two-headedformproducedbyrepeatedsplittingoftheanteriorend.

?(-)渦蟲綱的主要特征

?1.體表被纖毛;

?2.具典型的皮膚肌肉囊;

?3.表皮具桿狀體,有利于捕食和防御;

?4.腸發達,自由生活。

?5.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一般比較發達;

?6.原始的排泄系統為具焰細胞的原腎管系,具有滲透調節和排泄作用。

?(三)渦蟲綱的分類

?渦蟲綱是扁形動物門中最原始的一綱,約4000余種。多數種分布于海洋,爬行或

浮游生活;有些種分布于淡水、熱帶及亞熱帶潮濕的陸地;有些種類在海洋動物體

外共棲,還有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

?多數種類肉食性。以浮游生物、小甲殼類為食。

?海生原始的種類無消化腔,其他種類均具消化腔。比較小的種類,腸僅是一個簡單

的盲管。

?渦蟲個體小者不足1毫米,大者可達50厘米。

?有關渦蟲綱的分類意見不統一,有的根據消化管的有無及其復雜程度分為無腸目、

單腸目、三腸目、多腸目等8個目;有的則根據生殖系統和消化系統特點進行分類。

?有關中國渦蟲綱分類請參閱:

陳廣文,陳曉虹,劉德增。中國渦蟲綱分類學研究進展。水生生物學報,2001,25(4):

406-412.

,1.無腸目:

?長1?12毫米,具口、咽,而無腸、原腎、輸卵管及固定的生殖腺,海生。如旋渦

蟲。

?2.大口蟲目:

-長0.8?11毫米,單體或由多達18個個體形成鏈狀,扁或圓柱形,色淡;微口蟲的

上皮中常有因食水螃而獲得的刺細胞;咽簡單,腸具小的側盲囊或1個口前盲囊,

具2條原腎管,生活于淡水。

?3.三腸目:

?長2~50毫米,口在腹中線上,具吻,腸分三枝;每側有1?4條原腎小管;真

渦蟲具色素,枝腸屬乳白色;均生活于淡水,有的種類寄生于量的鯉上,有的種在

溫室中常見,陸生渦蟲陸生。如真渦蟲。

,4.多腸目:

?體小,但大的可達150毫米;體薄,呈卵圓形;眼多個;腸具多數不規則分枝;海

生,少數浮游生活,如背平渦蟲、平角渦蟲等。

?二、吸蟲綱

?吸蟲綱是一些寄生生活的種類,其身體結構特征適應于寄生生活方式。

?(-)代表動物:華枝睪吸蟲

?寄生在人、貓、狗等動物的肝臟膽管內。

,華枝睪吸蟲病(Clonorchiasis)是由華枝睪吸蟲[C/onorc/)issinensis(Cobbold,1875)

Looss,1907]成蟲寄生在人體的肝膽管內引起的,又稱肝吸蟲病。

?華枝睪吸蟲又稱肝吸蟲(liverfluke),于1874年首次在加爾各答一華僑的膽管內發

現,1908年才在我國證實該病存在。

?1975年在我國湖北江陵西漢古尸糞便中發現華枝睪吸蟲蟲卵,繼之又在該縣戰國楚

墓古尸見該種蟲卵,從而證明華枝睪吸蟲病在我國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歷史。

,1.形態:

扁平而薄,透明如葉片狀;前尖后鈍,長約10mm-25mm,寬3mm-5mm;具口吸盤和腹吸

盤,口吸盤大于腹吸盤。

?2.體壁

?體壁皮層是由許多大細胞的細胞質延伸、融合形成的一層合胞體。大細胞的本體下

沉到實質中,由一些細胞質的突起穿過肌肉層與表面的細胞質層相連。

?皮層的這種特殊結構可保護蟲體,有利于氣體交換以及含氮廢物的排除。

?一些營養物質也通過胞飲作用攝入。

?3.消化系統有口、咽、短食道,腸兩支,無肛門;可通過體表吸收一些養料。

?4.沒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進行厭氧呼吸。

?5.原腎管排泄。原腎管系統位于身體兩側,末端終止于焰細胞。兩側分支的小管收

集代謝廢物,最后由末端的排泄孔排出體外。

?6.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神經系統不發達,梯型;咽旁有一對神經節,由此向前后各發出六條縱行的神經,向后的

六條神經有橫神經聯絡。

?7.生殖與受精:

?雌雄同體,自體受精或異體受精。

?(1)雄性生殖系統:

?精巢1對呈樹枝狀分支,故名枝睪吸蟲。

?兩精巢各發出1條輸出管,向前約在蟲體中部匯合成輸精管,通儲精囊,經射精管

入位于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缺陰莖、陰莖囊和前列腺。

?華枝睪吸蟲雌雄同體,能自體受精(self-fertilization),也能行異體受精

(cross-fertilzation)。

?自體受精:精子從精巢出來,經輸精管、儲精囊、生殖孔,再到子宮,最后達受精

囊。

?異體受精:兩蟲體交配,蟲體從雌性生殖孔接受另一個體的精子,到受精囊,也可

由勞氏管接受精子到受精囊。精卵在輸卵管或成卵腔中結合成受精卵,在成卵腔中,

每個受精卵的外面,包圍很多來自卵黃腺的卵黃細胞,卵黃細胞可作為受精卵發育

的營養,同時又可分泌一些物質形成卵殼。

?成蟲(人肝、膽管)卵毛坳(螺內)

胞坳(螺內)

囊物(魚肌肉)尾坳(魚肌肉)雷蜘(螺內)

(感染期)

?致病癥狀:

?軟便、慢性腹瀉、消化不良、黃疸、水腫、貧血、乏力、膽囊炎、肝腫。

?主要并發癥是原發性肝癌,可引起死亡。

?(-)吸蟲綱的主要特征

?吸蟲綱的種類均為寄生的,少數營外寄生,多數營內寄生生活。

?寄生生活環境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由于吸蟲類適應寄生生活,其形態結構和生理

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寄生生活的特點:

?吸蟲適應寄生生活,其運動機能退化,體表無纖毛、無桿狀體,也無一般的上皮細

胞,而大部分種類發展有具小刺的皮層;

?神經、感覺器官也趨于退化,除外寄生種類有些尚有眼點外,內寄生的種類眼點感

覺器官消失;

?同時發展了吸附器,如肌肉發達的吸盤和小鉤等,用以固著于寄主的組織上。

?(三)吸蟲綱的分類

,1.單殖亞綱(Monogenea)

體外寄生吸蟲。生活史簡單,直接發育,不更換寄主,主要寄生于魚類、兩棲類、

爬行類等的體表和排泄器官或呼吸器官內,少數寄生在膀胱內;常缺少口吸盤,體

后有發達的附著器官,其上有錨和小鉤;眼點有或無;排泄孔一對,開門在體前端。

,2.盾腹亞綱(Aspidogastrea)

吸蟲綱中很小的一類。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吸附器官,或者是單個的大吸盤覆蓋在整

個蟲體腹面,吸盤上有縱行及橫行肌肉將吸盤縱橫分隔成許多小格。或者是一縱列

吸盤。具口、咽及一個腸盲管。

?大部分為內寄生的,寄生在魚和爬行類動物的消化管和軟體動物的圍心腔或腎臟內。

生活史中有1個或2個奇主。許多種類沒有寄主的專一性,在軟體動物及魚體上均

可生活及產卵。

,3.復殖亞綱(Digenea)

主要寄生在內部器官內。生活史復雜,需要2個以上的寄主。一般幼蟲期的寄主是

軟體動物,成蟲期的寄主為脊椎動物和人。成蟲有吸盤一個或2個,體后部無復雜

的固著器,成蟲無眼點,而幼蟲有退化的感光器。這類寄生蟲寄生在腸內的一般稱

為腸吸蟲,例如布氏姜片蟲;寄生在肝臟、膽管內的稱為肝吸蟲如肝片吸蟲;寄生

在血液中的則稱為血吸蟲。

?(四)幾種常見種類

1.肝片吸蟲:寄生在人、牛、羊動物的肝臟,中間寄主是椎實螺。

?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國廣泛存在。侵害牛、羊、馬、驢、駝、狗、貓、豬、兔、

鹿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

?肝片吸蟲幼蟲期在螺體內進行大量的無性繁殖,于5~6月份成熟,然后大量逸出。

肝片吸蟲幼蟲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損傷和出血。蟲體的刺激使膽管壁增生,可造

成膽管阻塞、肝實質變性、黃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蟲攝取宿主的

養分,引起營養狀況惡化,幼畜發育受阻,肥育度與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

,Fasciolopsishepatica肝片吸蟲

?2.日本血吸蟲:

寄生在人的血液,中間寄主是釘螺。

?寄生于人體的血吸蟲:

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haematobium)1851

曼氏血吸蟲(.Schistosomamansoni')1902

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japonicum)1903

間插血吸蟲(.Schistosomaintercalatum')1934

湄公血吸蟲(,Schistosomamekongi')1978

馬來血吸蟲(,Schistosomamalayensis)1988

人類幾種主要血吸蟲病中,日本血吸蟲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難度最大。原因

是日本血吸蟲動物宿主多、成蟲壽命長、感染后的伴隨免疫和治愈后的免疫力差、

中間宿主釘螺不易控制等。

?90%的血吸蟲病人為慢性血吸蟲病,此時,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和不適,也可能不

定期處于亞臨床狀態,表現腹瀉、糞中帶有粘液及膿血、肝脾腫大、貧血和消瘦等。

?根據主要臨床表現,晚期血吸蟲病可分為巨脾、腹水及侏儒三型。

,Schistosoma血吸蟲

?日本血吸蟲

?資料:血吸蟲病臨床表現

?根據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狀態、營養狀況、治療是否及時等因素不同而異。

?日本血吸蟲病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

?當尾蝴侵入皮膚后,部分患者局部出現丘疹或尊麻疹,稱尾蜘性皮炎。

?晚期血吸蟲病可分為巨脾、腹水及侏儒三型。一個病人可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表現。

?血吸蟲病人

?晚期血吸蟲病人

3.布氏姜片蟲:

?寄生在人的小腸,中間寄主是淡水隔扁螺。

4.魏氏并殖吸蟲:

?寄生在人、狗等肺中,中間寄主是瘤擬黑螺和鋸齒華溪蟹。

5.三代蟲:

?寄生在魚類、兩棲類皮膚和鯉。

?三、絳蟲綱

?絳蟲綱的主要特點

?代表動物:豬帶絳蟲

?常見種類

?(一)代表動物——豬帶絳蟲

?豬帶絳蟲的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中,中間寄主為豬,故得名。

?1.形態:

?成體白色帶狀,全長2-4米,700-1000個節片。

(1)頭節:圓球形,前端中央為頂突,頂突上有兩圈小鉤,約25-50個;頂突下有4個圓

形吸盤。生活的絳蟲以吸盤和小鉤附著于腸粘膜上。

,Taeniasolium

?(2)頸部:

?頭節之后為頸部,纖細不分節片,與頭節間無明顯的界限,能陸續不斷地以橫分裂

的方法產生節片,是絳蟲的生長區。

?(3)節片:

?a.未成熟節片:寬大于長,生殖器官未成熟;

?b.成熟節片:方形,生殖器官趨向成熟,位于體中部;

?c.妊娠節片:長大于寬,子宮發育,充滿蟲卵。

?2.體壁與營養

?皮層由合胞體組成,有許多微毛和線粒體。

?皮層表面的微毛能增加表面積;

?絳蟲無消化系統,通過皮層直接吸收營養物質,微毛能增加吸收表面積。

?3.排泄系統

?屬原腎管型,由焰細胞和許多小分枝匯入身體兩側的兩對側縱排泄管組成。在每個

節片的后端2條腹排泄管間又有一橫排泄管相連,成熟節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頭

節2對排泄管間形成一排泄管叢,在最末一個節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會合,并

由一總排泄孔通出體外;若該節片脫離身體,則兩條縱排泄管末端與外界相通的孔

即為排泄孔,不再形成總排泄孔。

?4.神經系統

?頭節上的神經節不發達,由此發出的神經索貫串整個節片,最大的一對神經索是在

兩縱行排泄管的外側,節片邊緣之內側。

?沒有特殊的感覺器官。

?5.生殖系統

?生殖器官非常發達,雌雄同體,在每個成熟節片內,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繁

殖力強,每節片有3-8萬粒卵;

?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節片的背側有150?200個泡狀的精巢散布在實質中,每個

精巢都連有輸出管(輸精小管),輸出管匯合成輸精管,輸精管稍膨大盤旋曲折,

成為儲精囊(有人仍稱為輸精管),其后為陰莖,被包在陰莖囊內,開口于生殖腔。

由生殖腔孔與體外相通。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分為左右兩大葉,在靠近生殖腔的一側有一小副葉(此為該種特征之一),由

卵巢發出的輸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圍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直囊

狀的子宮,向下通過卵黃管與卵黃腺相連、并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稱為陰道,通至生

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6.受精與生活史

?可同節自體受精、同體異節受精,亦可異體交配受精。

?終末宿主為人或脊椎動物,中間寄主是無脊椎動物或脊椎動物。

?豬帶絳蟲的生活史:

?成蟲(人體小腸)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

囊尾坳六鉤蝴卵(被人或豬吞食)

?終末宿主:人。

?中間宿主:豬、人、貓等。

?7.感染、危害與防治

?囊尾坳為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頭節凹陷在泡內,可見有小鉤及吸盤。

此種具囊尾坳的豬肉俗稱“米粒肉”、“米豬肉”和“豆肉”。

?含有囊尾蝴的這種豬肉被人吃后,囊尾坳在十二指腸中頭節翻出,借小鉤及吸盤附

著于腸壁上,經2-3月后發育成熟。成蟲可活25年以上。

?人誤食蟲卵也可以在肌肉、皮下、腦、眼等部位發育成囊尾蝴。

?感染方式:經口誤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該蟲寄生,經被污染

的手傳入口中,或由于腸道逆蠕動將脫落的孕卵節片返入胃中,情況與食入大量蟲

卵一樣。

?人不僅是豬帶絳蟲的終末寄主,也可為其中間寄主。

?危害:

?豬帶絳蟲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失眠、乏力、頭痛,兒童可影響發

育。

?豬囊尾坳如寄生在人腦的部位,可引起癲痛、陣發性昏迷、嘔吐、循環與呼吸紊亂;

寄生在肌肉與皮下組織,可出現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

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如果囊尾蝴寄生于人體,其危害性比成蟲大得多,嚴重者導致死亡。

?毗喳酮、氯硝柳胺或檳榔可有效驅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